首页 古代汉语教案9章七、诗经的用韵

古代汉语教案9章七、诗经的用韵

举报
开通vip

古代汉语教案9章七、诗经的用韵《詩經》的用韻 《詩經》常見的韻例,韻腳,如韻、韻腳、韻部、陰聲韻、陽聲韻和入聲韻、韻轉、叶韻等等,《詩經》三十韻部的排列原則及各韻部之間的關係,先秦古韻的三十部表。 【重點及難點】:韻和韻母、先秦古韻的三十部表、韻轉   漢語詩歌從一開始就是有韻的。《詩經》屬於古風,[ [1]]不講究平仄對仗,句式句數自由,但有押韻。《詩經》305篇,除了《周頌》有8篇詩無韻以外,[ [2]]其餘297篇篇篇有韻。要想瞭解詩歌的內容,必須要瞭解它是怎樣用韻的。[ [3]]本節主要探討《詩經》的韻例及其韻部。 一、基本概念 談...

古代汉语教案9章七、诗经的用韵
《詩經》的用韻 《詩經》常見的韻例,韻腳,如韻、韻腳、韻部、陰聲韻、陽聲韻和入聲韻、韻轉、叶韻等等,《詩經》三十韻部的排列原則及各韻部之間的關係,先秦古韻的三十部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 【重點及難點】:韻和韻母、先秦古韻的三十部表、韻轉   漢語詩歌從一開始就是有韻的。《詩經》屬於古風,[ [1]]不講究平仄對仗,句式句數自由,但有押韻。《詩經》305篇,除了《周頌》有8篇詩無韻以外,[ [2]]其餘297篇篇篇有韻。要想瞭解詩歌的內容,必須要瞭解它是怎樣用韻的。[ [3]]本節主要探討《詩經》的韻例及其韻部。 一、基本概念 談到韻例和韻部,首先就必須把韻和韻母分別開來。因為韻例和韻部都是韻的問題,而不是韻母的問題。 (一)韻母:指一個音節中聲母以外的部分,包括韻頭、韻腹和韻尾。 韻頭:指韻腹之前的高母音或半母音,因常介於聲母和韻腹之間,故又稱介音或介母。現代漢語的韻頭有[i][u][y]三個,中古漢語的韻頭只有[i][u]兩個,[y]韻頭直到在明代才開始出現。 韻腹:指韻母的主要母音。中古漢語的韻腹比現代漢語複雜,有些韻腹的差別很小,例如[a]與[ɑ]等。中古漢語的韻母比現代漢語多得多,韻腹複雜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韻尾:韻腹後面的收尾音叫做韻尾,包括母音韻尾和輔音韻尾(鼻輔音或口輔音)兩類。中古漢語的韻尾也比現代漢語複雜,主要表現在輔音韻尾上。除了[n][?]外,還有[m][p][t][k]四個。 如liang中之iang為韻母,i為韻頭,a為韻腹,ng為韻尾。 (二)韻:即韻母中的韻腹和韻尾。押韻時,有無韻頭或韻頭是否相同不論。如《氓》的“怨、岸、宴”等字,韻母分別為üan、an、ian,並不一樣,但韻是相同的。又如《伐檀》中的檀tán、干gān、漣lián、廛chán、貆huán、餐cān,韻頭不同,也是可以互相押韻的。互相押韻的字多放在同樣的位置上,這就構成了詩韻。 韻腳:漢語詩韻一般是放在句尾的,所以習慣上叫做韻腳。韻腳有實字腳和虛字腳兩種。《詩經》裏有些詩句以語氣詞或代詞收尾,韻腳往往在代詞或語氣詞的前面,稱作虛字腳。這類虛字主要包括“之”“兮”“矣”“也”“止”“思”“忌”“只”“焉”“哉”“與”“乎而”“猗”“我”“女(汝)”等。 (三)韻部:即押韻字的歸類。凡屬同一韻部的字,其韻腹、韻尾(如果有韻尾的話)相同。中古時期的韻以聲調為綱,不同聲調的字不同韻。韻腹、韻尾、聲調相同的字才同韻。[ [4]]在韻書裏,把同韻的字(腹尾調相同的字)歸納在一起,形成的也是一個韻部。 韻目:每一個韻部選一個字代表,這個代表字就是韻目(比如:東董送屋)。 韻類:同一韻部的字,因為不計韻頭,所以,在同一韻部裏,根據不同的韻頭可以細分出不同的類別,這就是韻類。 韻攝:根據實際需要和發音特點,宋元等韻學家韻腹相同或相近、韻尾發音部位相同的韻部合併在一起,這就是韻攝。《廣韻》中的206韻就合併成了16個韻攝: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流、深、咸、曾。 二、《詩經》的韻例 韻例就是關於用韻的格律凡例,什麼地方用韻,什麼地方不用韻,和怎樣用韻。這裡先舉幾首詩作例子來說明《詩經》的韻例。 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幽部)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宨淑女,寤寐求之。(幽部)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職部)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宨淑女,琴瑟友之。(之部)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宨淑女,鐘鼓樂之。(芼,宵部;樂,藥部)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之部)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月部)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質部) 靜女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侯部)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元部)彤管有煒,說懌女美。(煒,微部;美,脂部)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荑美,脂部);(異,職部,貽,之部) 柏舟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歌部)母也天只,不諒人只!(真部) 泛彼柏舟,在彼河側。髧彼兩髦,實維我特。之死矢靡慝。(職部)母也天只,不諒人只!(真部) 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獾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元部) 坎坎伐輻兮,置之河之側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職部) 坎坎伐輪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淪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鶉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文部) 碩鼠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魚部) 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三歲貫女,莫我肯德。逝將去女,適彼樂國。樂國樂國,爰得我直?(鼠女女,魚部)(麥德國國直,職部) 碩鼠碩鼠,無食我苗。三歲貫女,莫我肯勞。逝將去女,適彼樂郊。樂郊樂郊,誰之永號!(苗勞郊郊號,宵部) 由以上六篇詩的用韻格式,我們可以試著總結出整部《詩經》的韻例。 1、韻在句中的位置 (1)句尾韻,這是《詩經》用韻最普遍的一種形式。例如《關雎》一章三章,《靜女》全詩以及《碩鼠》全詩。 (2)句中韻,含有虛字腳的詩句,因為韻腳處在代詞或語氣詞的前面,所以稱作句中韻(也有人把它看做變相的句尾韻)。例如《關雎》二四五章和《伐檀》全詩都用的是這種句中韻。 2、一章中所用的韻數 (1)一韻到底:全章從頭到尾只押一個韻部。包括同部相押和鄰近的韻互相通押。 (2)換韻。從一個韻部轉換到另一個韻部。舉例來說,《靜女》第一章是一韻到底,第二章“變”和“管”押韻,“煒”和“美”押韻,換了一次韻。 在上引的六首詩中,每章的韻腳用一種格式標出的,就是一韻到底;用兩種或三種格式標出的,就是換韻的(交韻不算換韻。)。 3、韻腳相互的距離 [ [5]] (1)句句押韻。《詩經》押韻一般都很密,句句押韻的不少。例如《靜女》第二章和《碩鼠》第一章。 (2)隔句押韻。包括兩種: A、奇句不押韻,偶句押韻。這是《詩經》裏最常見的押韻方式。例如《關雎》的第二四五章,都是第二句和第四句押韻。 B、首句入韻,第三句以下才是奇句不押韻。這是A的變式。例如《關雎》的一三章和《靜女》的第一章都是首句入韻而後偶句押韻的。 (3)交韻。兩韻交叉進行,奇句和奇句押韻,偶句和偶句押韻。例如《靜女》第三章的第一句“荑”和第三句“美”押韻,第二句“異”和第四句“貽”押韻。 後兩種押韻的形式都有許多變化的情況。例如《伐檀》各章都是在一二三五七九等句用韻,文選中《君子于役》的兩章都在二三四六八等句用韻,都是變相的隔句押韻。又如《柏舟》全詩和《碩鼠》二三章的用韻形式,雖不是純粹的交韻,但是基本上可以歸入交韻一類。 押韻很密是《詩經》用韻的最大特點。另外,《詩經》用韻的格式是多樣的,正如陳第所說:“《毛詩》之韻,不可一律齊也。”其韻律自然,“動乎天機,不費雕刻”,所謂“天籟”也。究其原因,在於《詩經》是民歌或者模擬民歌的詩體:民歌是隨口唱的,隨口用韻,隨時轉韻。格式多樣化,這是《詩經》用韻的另一個特點。 但是,《詩經》用韻最主要的格式卻是 兩種:一是隔句押韻的句尾韻,一是首句入韻而後隔句押韻的句尾韻。這兩種押韻的格式成了後代詩歌押韻的準繩。 三、《詩經》的韻部 (一)古今押韻的比較 押韻的詩,讀起來應該是音韻和諧的,但是《詩經》的韻腳,用現代漢語的語音去讀,有許多地方並不和諧。例如《關雎》一二章,現在也還是押韻的,三四五章按現代音讀就不押韻了。又如《靜女》第三章,如果根據現代語音,就會把“荑”看成同“異”“貽”押韻,而不知道它是同“美”押韻的。 總之,會出現三種情況:古今都押韻;古押今不押;古不押今押。之所以有這樣的差異,是因為語音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的。《詩經》距離現在已經兩千多年,上古的語音和現代的語音差別非常大。在談到《詩經》的用韻時,我們首先必須充分地認識這一點。明代陳第就懂得了這個道理,他在《毛詩古音考》中說:“士人篇章,必有音節,田野俚曲,亦各諧聲。豈有古人之詩而獨無韻乎?蓋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至。故以今之音讀古之作,不免乖剌而不入。” (二)古韻的歸納 清代以來,研究音韻的學者們就按照《詩經》用韻的實際情況概括出《詩經》時代的韻部來,稱為“古韻”,他們所謂的“古韻”,指的就是上古時代(主要指先秦)的韻部。 1、所用的材料 《詩經》韻字和《說文解字》的諧聲偏旁,兼及先秦兩漢韻文、重文、異文、通假、讀若、聲訓等。 2、歸納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系聯法,又叫做“絲聯繩引”。首先系聯《詩經》韻字,歸納韻部。然後根據諧聲關係,擴大韻部範圍,如此推衍,可得到完整的古韻系統,並將漢字分別歸入各韻部。 舉例來說,《關雎》三章的“得”“服”“側”押韻,如果照現代普通話的讀音,“得”讀為dé,“側”讀為cè,“服”讀為fú,那是不和諧的。可以肯定地說,這三個字在上古的韻一定相同。根據音韻學家的研究,我們知道它們是入聲字,應該是以-k音收尾的,它們的韻大概是一個-ek。現在廣州話在某種程度上還反映這種情況。 《關雎》中“得”“服”“側”三字押韻,在上古同屬一個韻部;而《伐檀》第二章裏,“側”字又跟“輻”“直”“億”“特”“食”押韻,那麼“得”“服”和“輻”“直”“億”“特”“食”也就應該同屬一個韻部。《伐檀》中的“直”字在《碩鼠》二章裏又跟“德”“國”押韻,那麼“德”“國”也就和“得”“服”同屬一個韻部了。“得”字和“服”字又各自聯繫其他的字,這樣相互聯繫,越聯越多,就成為一個相當大的韻部了。清人通過歸納《詩經》的用韻,發覺同《廣韻》的出入很大,於是打破唐韻的拘束,該合的合,該分的分,逐步建立了《詩經》的韻部系統。 有些在《詩經》裏沒有用作押韻的字,古音學家又根據先秦別的詩歌韻文和散文中的韻語(見後)和諧聲偏旁把它歸入韻部,這樣就得出整個先秦古韻。同一諧聲偏旁的字往往屬於同一韻部,因此可以用來系聯古韻。[ [6]] 例如我們已知“側”字屬於“得”“服”一類,那麼“則”“測”也不會屬於別的韻部。但是後起的形聲字就不一定能夠由此類推。 3、主要研究者及其成果 宋代吳棫著《韻補》,開始探求古韻面貌。但他用中古韻的簡單合併去歸納古韻,缺乏語音發展變化的歷史觀念,且分韻過寬。 明代陳第著《毛詩古音考》等書,考訂古音,徹底廓清唐宋人以今音改讀古韻的“叶韻”說的謬誤,提出了古今音異的觀點。 清代顧炎武著《音學五書》,破除傳統韻書的束縛,根據古韻實際歸納韻部,離析唐韻以求古音分合,並將今韻入聲配陽聲改為入聲配陰聲,分古韻為10部,其中陽、耕、蒸、歌四部已成定論。他被譽為“古音學的真正創始人”。 以後古音學家都是在顧氏工作的基礎上,進行更加精密的研究。 江永著有《古韻標準》,分古韻為13部,其貢獻在於真元分部、侵談分部,幽宵分部,侯部從魚部分離出來歸入宵部。 戴震著有《聲韻考》及《聲類表》,分古韻為9類25部,探討了語音的系統性,認為每一類都陰聲、陽聲、入聲三分,設計出了“陰陽入三聲相配”格局。 段玉裁著有《六書音均表》,分古韻為6類17部 ,其貢獻在於支脂之三分、真文分部、侯部獨立,並提出“同諧聲者必同部”的著名理論。 孔廣森著有《詩聲類》,分古韻為18部,把冬部獨立;又提出“陰陽對轉”的理論。 王念孫《毛詩群經楚辭韻譜》、江有誥《詩經韻讀》分古韻為21部。江有誥被譽為“清代古音學的巨星”。 章炳麟《國故論衡》分古韻為23部,晚年又主張冬侵合為一部,為22部。 黃侃《音略》分古韻為28部,他把大部分去聲字都歸到了入聲裏,這是他的一個貢獻。 王力先生《漢語史稿》、《漢語音韻》分古韻為29部,後來在《音韻學初步》、《漢語語音史》等著作中增加了一個冬部(戰國時才從侵部中分化出來),共為30部。主張脂微分部。 羅常培、周祖謨《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分爲31部,採用了王力的“微”部。但獨立出祭部並以祭、月、元相配,歌部仍然保持獨立。 古韻分部的工作,越做越精細,至此臻于完善。 4、先秦古韻三十部表   陰聲韻 (-ø/-i) 入聲韻 (-k/-t/-p) 陽聲韻 (-?/-m/-n) 收鼻類 -ø/-k/-? 之? 職?k 蒸?? 幽u 覺uk 冬u? 宵o 藥(沃)ok   侯? 屋?k 東?? 魚a[ [7]] 鐸ak 陽a? 支e 錫ek 耕e? 收舌類 -i/-t/-n 脂ei 質et 真en 微?i 物?t 文?n 歌ai 月at 元an 收唇類 -p/-m   緝?p 侵?m   葉(盍)ap 談am 至於先秦的常用字分屬於什麼部,可查看附錄三《上古常用字韻部歸類表》。《詩經》的押韻,除冬部應歸侵部外,情況基本上與這三十部相合。 四、合韻與韻部相轉 不同但鄰近的韻部可以互相押韻,王力先生稱之為合韻。從音韻學上來講,不同但鄰近的韻部之所以可以合韻,主要是因為這些韻部可以發生韻轉。上古音的韻轉現象可以分為以下四類: (一)對轉 所謂對轉,就是陰陽入三聲在元音相同的情況下發生互相轉化的情況。同類同一橫行的韻為對轉關係。具體包括以下三種: 1、陰入對轉(最常見) 例如:《周南·關雎》中“芼”為宵部,“樂”為藥部,宵藥對轉。《鄘風·載馳》:“既不我嘉,不能旋濟。視而不臧,我思不閟。”其中,“濟”為脂部,“閟”為質部,脂質對轉。 2、陰陽對轉(少見。但語音發展中非常常見。番) 例如:《鄭風·女曰雞鳴》:“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來”為之部,“贈”為蒸部,之蒸對轉。《陳風·東門之枌》:“谷旦於差,南方之原。不績其麻,市也婆娑。”“差”“麻”“娑”均為歌部字,“原”為元部字,歌元對轉。 3、陽入對轉(罕見) 例如:《大雅·召旻》:“皋皋訿訿,曾不知其玷。兢兢業業,孔填不寧,我位孔貶……彼疏斯粺,胡不自替?職兄斯引。”其中,“引”為真部,“替”為質部,真質對轉。“玷”“貶”均為談部,“業”為葉部,談葉對轉。 從現代語音學的角度來分析,對轉屬於韻尾的增加或失落。 (二)旁轉 所謂旁轉,就是在元音相近或韻尾相同的情況下發生音轉的現象。同類同一豎行的韻為旁轉關係。主要包括兩種: 1、元音相近 例如:《豳風·七月》:“四月秀葽,五月鳴蜩。”“葽”為宵部,“蜩”為幽部,宵幽合韻。《鄘風·蝃蝀》:“朝隮於西,崇朝其雨。女子有行,遠兄弟父母。”“雨”為魚韻,“母”為之韻,之魚合韻。 2、韻尾相同 例如:《七月》:“黍稷重穋,禾麻菽麥。”“穋”為覺部,“麥”為職部,職覺合韻。《大雅·烝民》:“仲山甫出祖,四牡業業,征夫捷捷,每懷靡及。”“及”為緝部,“業”“捷”為葉部,緝葉合韻。 從現代語音學的角度來分析,旁轉是一個音節的收尾音不變,主要元音的舌位高低發生了變化。 (三)旁對轉 所謂旁對轉,就是在收尾音的發音部位相同(同收鼻,同收舌,同收唇)而發音方法不同,主要元音相近的情況下發生的音轉現象,也即同一類的既不同橫行又不同豎行之間的韻為旁對轉關係。旁對轉是同時發生了旁轉和對轉的音轉現象。 例如:“剖”“判”同源,“剖”為侯部,“判”為元部,侯元旁對轉。“胠”“脅”同源,“胠”為魚部,“脅”為葉部,魚葉旁對轉。“孤”“鰥”同源,“孤”為魚部,“鰥”為文部,魚文旁對轉。 從現代語音學的角度來分析,旁對轉既有韻尾的增加或失落,又有舌位高低的變化。 (四)通轉 所謂通轉,就是在主要元音相同而收尾音的發音部位不同的情況下發生的音轉現象,也即收鼻、收舌、收唇三大類的同一豎行上的兩個韻為通轉關係。 例如:《大雅·桑柔》:“維此惠君,民人所瞻。秉心宣猶,考慎其相。維彼不順,自獨俾臧。自有肺腸,俾民卒狂。”“相”“臧”“腸”“狂”為陽部,“瞻”為談部,陽談合韻。《大雅·常武》:“赫赫業業,有嚴天子。王舒保作,匪紹匪遊。”“業”為葉韻,“作”為鐸韻,葉鐸合韻。 五、古韻三十部的普適性 古韻三十部不但適用於《詩經》,而且適用於同時代的其他詩歌韻文。《楚辭》在時代上比《詩經》晚了至少二三百年,在地域上也相差很遠,但是《楚辭》的用韻和《詩經》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冬部已經從侵部分化出來。先秦的文獻,不但詩歌押韻,連散文也有押韻的。《周易》大部分押韻,《老子》差不多全部押韻;其他各書,也常常有用韻的地方。而這些韻語所用的韻部,也和《詩經》的韻部相合。例如: 《左傳·隱公元年》:“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冬部)“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月部) 《戰國策·齊策》:“長鋏歸來乎,食無魚!長鋏歸來乎,出無車!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 [8]] (魚部) 《論語·微子》:“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微部)“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之部) 《孟子·公孫丑上》:“雖有智慧,不如乘勢。”(月部)“雖有鎡基,不如待時。”(之部) 《老子》:“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耕部)“功成而弗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魚部)“三十輻,共一轂。”(職屋合韻,這是《老子》的特點。) 《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職部) 六、“叶韻”說 語音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但在宋代以前,人們對上古音的認識還沒有建立起歷史的觀念,他們認爲上古音與當時的語音是完全相同的。而《詩經》的韻腳,到了後代,如讀本音就與同詩其他韻腳不和諧了。所以他們就根據當時的語音對《詩經》中一些已不和諧的韻腳字加以改讀,使之和諧上口,這種做法就是所謂的“叶韻”,或稱“叶句”(叶xié,同“協”,和諧)。[ [9]] 南朝梁人沈重在其《毛詩音》中對《詩經》押韻字採取了“叶句”的做法。如《詩經·北風·燕燕》:“燕燕於飛,下上其音。之子於歸,遠送于南。瞻望弗及,實勞我心。”沈重在“南”字下注“乃林反”,以與下文的“心”字押韻。唐陸德明在《經典釋文》中稱“叶句”為“叶韻”,顏師古在給《漢書》作注時稱作“合韻”,宋朱熹在給《毛詩》和《楚辭》作注時稱作“叶音”,意思相同。朱熹在《詩集傳》中對凡是他感覺不和諧的韻腳字全面採用了“叶音”法,如同一“家”字,朱熹共注了四種不同的讀音: 《詩·周南·桃夭》一章:“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古胡、古牙二反)。” 《詩·召南·行露》二章:“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女無家(叶音谷)。何以速我獄。雖速我獄,室家不足。” 《詩·召南·行露》三章:“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誰謂女無家(叶各空反)。何以速我訟。雖速我訟,亦不女從。” 又如,在注《關睢》第四章時,朱熹說:“采,叶此禮反;友,叶羽已反。”也就是說,在這裏“采”要讀作“妻”字的上聲,“友”要念作“以”字的聲音。在注《匏有苦葉》第四章時又說:“友,叶羽軌反。”就是說,“友”在這裏又要念作“委”字的聲音了。一“友”字而有三個讀音,是完全錯誤的。 由這幾例可以明顯看出,朱熹的做法完全是隨文改讀字音。這種把某字臨時改讀為某音以求和諧的觀念是錯誤的,因為照這樣字音隨著上下文變化,所規定的“叶音”是唯心主義的虛構,是隨意的,不規則的。這種錯誤,在於他們沒有看到語言發展的事實,不知道古今的語音並不相同。這也提醒我們,在古漢語學習過程中,多掌握一些音韻學基礎知識是非常必要的。   [ [1]]古漢語詩體分三種:古體詩、近體詩和詩餘。古體詩又叫“古詩”“古風”。它產生最早,形式多變,沒有規則的限制,比較自由。唐代以前,寫詩不講究平仄、對仗,用韻自由,句式句數不拘,每句則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諸體,唐人因而將這類詩歌稱為古體詩。近體詩又叫舊體詩、今體詩,都是指“格律詩”而言,主要分五絕、七絕、五律、七律、排律等。不能將“今體詩”跟現在所說的“新詩”混為一談。詩餘即詞,有長調、小令、慢、引等不同格式,用“詞牌”作為格式的標誌。 [ [2]]這8篇篇名分別是:266《清廟》、271《昊天有成命》、273《時邁》、277《噫嘻》、285《武》、293《酌》、294《桓》、296《般》。 [ [3]]凡是詩歌,無論古今中外,差不多都有一定的格律。格律包括平仄、押韻和對仗等幾方面。當然,不同的詩體對格律會有不同的要求。 [ [4]]當然,韻部對聲調的要求因時代和文學體裁的不同而存在着一定的差異。以詩詞爲例,對於格律詩來說,聲調也是劃分韻部的條件,即同一韻部的字聲調必須相同,否則即使韻母結構完全相同也算不同的韻部。如“東董送”三字,韻母結構在中古完全相同,但由於聲調不同而分屬於平上去三個韻部。對於宋詞來說,聲調則不是劃分韻部的條件,同一韻部的字,只要求韻腹、韻尾相同,聲調是否相同不論,如“東董送”三字即屬同一韻部。 [ [5]]顧炎武《日知錄·論古詩用韻之法》:“古句用韻之法,大致有三。首句次句連用韻,《關雎》之首章是也,凡漢以下詩及唐人律詩之首句用韻者源於此。一起即隔句用韻者,《卷耳》之首章是也,凡漢以下詩及唐人律詩之首句不用韻者源於此。自首至末,句句用韻者,若《考槃》、《清人》、《還》、《著》、《十畝之間》、《月出》、《素冠》諸篇……凡漢以下詩若魏文帝《燕歌行》之類源於此。” [ [6]]《詩·豳風·東山》:“鸛鳴於垤,婦歎於室。灑掃穹窒,我征聿至。”“垤”、“室”、“窒”三字均以“至”字作為聲符,它們正好都作了韻腳字,同在《詩經》“質”部。 [ [7]]王力先生《詩經韻讀》擬魚為/ɑ/,表中全同。 [ [8]]語氣詞一般是不能看做韻腳的,但也有少數例外。此舉中的“乎”就是一例。 [ [9]]宋代之前的學者發現不叶韻的情況時,一些學者認為是古書傳鈔有誤,便擅改用字。比如《尚書·洪範》中有這樣一段話:“無偏無頗,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無偏無党,王道蕩蕩;無党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會其有極,歸其有極。”傳說唐玄宗在讀這段話時,覺得“無偏無頗,遵王之義”二句與上下文相比不叶韻,於是下令改“頗”爲“陂”。這種做法比“叶句”“叶音”更不可取,貽害所及,直到今天還有不少版本上還保留着“陂”字。從古音來看,“頗”與“義”都在“歌”部,完全是押韻的。
本文档为【古代汉语教案9章七、诗经的用韵】,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7988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3KB
软件:Word
页数:10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8-09-08
浏览量: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