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

举报
开通vip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第*页*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共71页第*页*高考定位一、考纲考点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二、考纲解读1.了解君主专制政体与君权逐步强化的过程。2.了解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及相权的不断调整。3.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概况。4.了解行省制度的内容及影响。5.了解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6.了解军机处的设置、特点及意义。7.了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共71页第*页*教材梳理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皇权专制(1)创立:秦始皇开始使用&l...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
第*页*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共71页第*页*高考定位一、考纲考点1.汉到元政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演变。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二、考纲解读1.了解君主专制政体与君权逐步强化的过程。2.了解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及相权的不断调整。3.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概况。4.了解行省制度的内容及影响。5.了解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6.了解军机处的设置、特点及意义。7.了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共71页第*页*教材梳理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皇权专制(1)创立: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2)特点①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②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3)弊端: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4)演变: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共71页第*页*2.君权与相权(1)调整原因①防范宰相擅权。②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③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共71页第*页*(2)调整措施(3)结果:君权逐步加强,相权被分散和削弱。共71页第*页*3.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秦代: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的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2)汉代①地方: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政治。②中央: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3)发展:汉代以后,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健全,历朝都有御史台、都察院等监察机构。共71页第*页*(4)认识①作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执政。②局限: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共71页第*页*4.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2)察举制①含义: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②实施:汉武帝曾下诏策试贤良;魏晋南北朝时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③评价: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共71页第*页*3)科举制①含义:是考试选官的制度。②实施:隋唐以后成为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明清时期演化为八股取士。③实质:是一种将人才诱入最高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共71页第*页*④评价a.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b.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c.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d.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有一定的合理性。共71页第*页*5.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1)秦汉:郡、县两级。(2)唐代:道、州、县三级。(3)宋代:路、州、县三级。(4)元代:设立行省制度。(5)明清:依然沿用行省设置。共71页第*页*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1.内阁制度的形成(1)原因:朱元璋废丞相职位,导致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2)设立: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3)职权: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受司礼监的太监牵制。(4)实质: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共71页第*页*2.军机处(1)设立①原因: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②权力: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2)地位: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3)特点①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②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③政治决策封闭性的特征更为明显。共71页第*页*(4)影响①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②其建立与密折制的推行,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共71页第*页*课堂探究 思维深化共71页第*页*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1)君主专制:一方面,在政治上的体现是帝位终身制、皇位世袭制,渗透着宗法制的原则。另一方面,皇权至上,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于一身,从而保证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2)中央集权制:最根本的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政令。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3)官僚政治:这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派生物。一方面,中国官僚政治的特点是官为君设,即所有官员都要听命于皇帝,从而赋予官僚政治浓厚的人治而非法治色彩。另一方面是从选拔官员的程序、内容和对象,以及对官员的监察来看都是与皇帝意志相统一的。共71页第*页*二、如何正确评价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共71页第*页*(1)三省六部之间,职权既相互牵制和监督,又分工合作,提高了办事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央政令的失误。(2)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使秦汉以来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3)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标志着唐朝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封建政治制度成熟,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共71页第*页*三、古代监察制度有何特点?如何认识其作用?(1)特点:①监察出于皇权,维护皇权。皇帝是最高统治者,直接控制监察大权。所以古代监察官员是皇帝的耳目,是加强皇权的工具。②监察机构独立自成系统,自上而下垂直管理,与各级行政机构相分离。③监察制度以小制大,以内制外。监察官员级别不高,但职权很大,如汉朝刺史,易受皇帝控制。④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共71页第*页*(2)①积极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使古代吏治的腐败得到整顿,同时对于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和封建王朝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安宁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②局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都是围绕中央集权制度而实行的,在这种制度下,监察机构能否运转正常,与封建君主的治国方略与个人素质密切相关;其监察权力来源于皇帝,为专制君主服务,为君主意志的体现,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王朝固有的内在矛盾,挽救不了封建制度消亡的历史命运。共71页第*页*四、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体现了怎样的演变趋势?有何积极作用?(1)趋势:①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②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2)作用:①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从地方豪门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②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共71页第*页*五、郡县制与行省制的异同。(1)不同点共71页第*页*2)相同点 作用 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 地位 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目的 巩固封建统治共71页第*页*六、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积极影响: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对于稳定和重建封建统治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粉碎内部分裂叛乱、抵御外来入侵、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共71页第*页*(2)消极影响①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明末清初以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③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共71页第*页*视角二,典例剖析例1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员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中强调要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回顾历史,汉武帝设刺史,宋太祖设置通判。这些举措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重视(  )A.分割地方权力B.对地方官的监察C.发挥文官作用D.利用地方矛盾相互制衡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能力。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员,通判负责监察州郡长官。共71页第*页*练习1 (2011·烟台模似)学习历史必须要有求真务实的精神,而当今网络盛行的“恶搞”却违背此精神。如有人恶搞《水浒传》,为“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设计了多种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来对抗欲霸占其妻的高衙内。根据宋朝的制度,指出下列哪一种方案是最不可能实现的(  )A.向统领禁军的“三司”(三衙)申诉B.向负责军务的枢密院申诉C.发动禁军部下反抗朝廷D.凭高超功夫暗杀高衙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宋代实行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林冲作为统兵将领无权调兵,调兵权归枢密院。答案:C共71页第*页*例2 关于明朝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  )A.仿效元朝中央机构设置B.地位最高的中央行政机构C.君权和相权矛盾斗争结果的替代品D.到清朝即被废止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朝内阁制度的掌握。A、B、D三项都缺乏史实依据,予以排除。C项反映了明朝内阁制度恰恰是丞相制度被废除后,明朝统治者对无法独自处理众多国家事务而被迫选择的补救措施。答案:C共71页第*页*练习2 历史学家钱穆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据此,可以作出的合理推断是(  )A.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B.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C.明以前实行皇帝与丞相分权制度D.丞相制度经过六百多年才被废除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相关内容的准确理解。明太祖废除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由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实现了统“政府”于“王室”之下。A、C、D三项所说与史实不符。答案:B共71页第*页*视角三,热点关注【热点链接】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全会强调,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共71页第*页*共71页第*页*回顾历史,封建官僚体制虽历经变化,但是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皇帝对于官吏有奖赏和惩办的权力,有提拔和贬斥的权力,也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的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这对当今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很好的史学借鉴作用,会成为命题者关注的问题。共71页第*页*例3 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B.设立军机处处理政务C.授予内阁阁臣以票拟权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解析:由于废除丞相,明太祖不得不事必躬亲,为此,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答案:A共71页第*页*练习3 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A.丞相制度防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C.这一做法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D.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答案:B解析: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皇权与相权之争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下的一对基本矛盾。丞相制度并不一定会导致社会混乱。应选B。共71页第*页*反思归纳 警示易错理思路乱阵明途·明失误防范对策共71页第*页*【方法与技巧】历史上重大事件发生的主要目的、根本目的、直接目的等问题也是高考常考查的问题之一,而这类问题有时很难说清楚,必须通过大量练习,总结并掌握了技巧,此类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共71页第*页*例4 如图是清朝的军机处,它的设置,是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的标志,然而军机处设置的直接目的是(  )共71页第*页*A.为了加强中央集权B.为了进一步使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C.为了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D.为了维护满清统治的需要解析:抓住直接目的,即离设军机处设置最近的事,且有因果关系,如C可推出A,A可推出D,D可推出B,由于C在最前面,故直接目的选C。答案:C共71页第*页*练习4 清朝设置的军机处离雍正帝的寝室乾清宫不足50米,且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而无吏,且地处内廷,办事效率较高。雍正帝设置军机处的根本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B.维护满州人的统治C.把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D.解决西北军务的需要解析:根本目的即最终目的,从题干中可知,D推出A,A推出B,B推出C,即D→A→B→C则D是直接目的,C是最终目的。故选C。答案:C共71页第*页*【失误与防范】1.要正确认识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的区别。专制主义主要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加强皇权的主要措施是削弱相权,将朝中大权都集中到皇帝个人手中。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是削弱地方政治、经济、军事实力。2.三省六部制开始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确立并完善。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已很完善,六部是尚书省的下辖机构。宋初,三省六部制有名无实。元代六部是中书省的下辖机构。明太祖时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共71页第*页*3.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核心是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权、司法权。特点是“分化事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内外相制”。4.宰相可以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5.内阁制是明代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产物,明代的内阁既无法定的相权与职责,也不可能像宰相那样真正起到制约皇权的作用。虽然在某些时期阁臣权势膨胀,但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既不统辖六部,也不能直接干政。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共71页第*页*6.明宣宗时,开始将部分奏章交到内阁,由阁臣替皇帝拟出处理意见,用小票墨笔书写,贴在各个奏章上面,称为“票拟”。然后再呈给皇帝审定,再由太监用朱笔抄出,交付施行,称为“批红”。至明英宗,票拟制度化,成为阁臣的一项专职。共71页第*页*.学生对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的职能理解不清。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的事,皇帝也难以更改。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实际上是替皇帝起草谕旨。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雍正时又设军机处。皇帝每日召见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但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秉承皇帝意旨,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决策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所以军机处只是一个行政执行机构,不是决策机构。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共71页第*页*随堂反馈 实战高考及时反馈铁成钢·真题演练我能行共71页第*页*1.(2010·北京文综)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下图是一幅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共71页第*页*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答案:C解析:图片中既有“郡”又有“国”,说明实行郡国并行制,由此判断是汉朝。共71页第*页*2.(2010·福建文综)《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答案:B解析: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中央权力的分权制衡体制,有利于加强皇权,减少决策失误,不属于唐朝的监察机制,唐朝的监察机构是御史台。共71页第*页*3.(2010·浙江文综)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答案:C解析:唐朝科举制下,无论富家子弟还是平民子弟都能参加科举考试,故A项说法错误;八股取士和熟读四书五经是明代科举制的内容和规定,故B、D两项错误;唐朝采取分科取士的做法,分为进士、明经等科.故C项符合题意。共71页第*页*4.(2010·江苏单科)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左思认为有些人世代占据高位。导致英雄俊才得不到重用,这是由来己久的事情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制度因素是九品中正制。征辟制和察举制是汉代实行的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的,也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共71页第*页*5.(2010·江苏单科)“元起朔方,固已祟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  B.中书省C.理藩院  D.行中书省答案:A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元代早已经崇尚佛教,占领西城后,元世祖因为这些地方广大而险要,因此顺应这里的习俗并设立机构加以管辖,这个机构是指宣政院。中书省是元朝的中央机关,理藩院是清朝管理少敷民族事务的机构,行中书省是元朝设立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共71页第*页*6.(2010·山东文综)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宰相的权力被一分为三。使之相互制约,三分相权的结果是皇权的加强,故C项的说法最准确。A项的说法和材料信息正好相反,故错误;专制皇权达到顶峰是在清朝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皇权和相权的斗争,与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无关。故D项错误。共71页第*页*7.(2010·广东文综)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答案:D解析:从“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可知A、B两项错误;从“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可知C项错误,D项正确。共71页第*页*8.(2009·江苏)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答案:C解析: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政令。三省职权有分工,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并通过分权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正确答案为C项。共71页第*页*9.(2009·上海)在宋代的官员中,有1/3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答案:D解析:可以通过材料得出答案,或者联系所学知识得出答案。“军功爵制”实行于战国时期;“察举制”实行于两汉时期;“九品中正制”实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宋代的选官制度为科举制。“有1/3以上来自平民家庭”,也只能通过科举才能实现。共71页第*页*10.(2009·浙江文综)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共71页第*页*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答案:B解析:从图中“通判”“知州”可以判断是在宋代,另外从行政机构设置路、州、县三级也可以得出答案。共71页第*页*11.(2009·辽宁、宁夏文综)明朝“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  )A.决策B.行政C.监察D.司法答案:B解析:明朝废丞相,权归六部,六部属于执行机构,掌握行政权。共71页第*页*12.(2009·广东单科,5)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答案:D解析:所谓“特殊”即和平常不一样。清初实行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这是王权的一种削弱。共71页第*页*13.(2009·广东文基)下列王朝,不曾设置丞相的是(  )A.清B.明C.汉D.秦答案:A解析: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秦、汉以来实行1600余年的丞相制度自此废除。但明朝明太祖时期还存在丞相,清朝没有设置丞相。共71页第*页*14.(2009·浙江文综)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位,设内阁制B.内阁成员的权势和地位有过提高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答案:B解析:内阁是明成祖朱棣设置的皇帝内侍机构,A项错误;内阁不是法定行政机构,不能统领六部,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内阁设立之初由品级较低的官员担任,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有过提高,特别是在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期间,权力很大。共71页第*页*15.(2009·浙江文综)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对条约中的“中国”,理解正确的是(  )①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 ②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国号 ③清政府对外不再使用“大清”的朝号 ④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主权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解析:清朝第一次使用“中国”这一国号,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①的表述错误;清朝对外主要是使用“大清”这一朝号,③不正确。共71页第*页*16.(2008·宁夏)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A.秦代B.汉代C.唐代D.宋代答案:D解析:特别注意材料中的“通判”这一关键信息,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派文臣到地方做知州,同时设“通判”一职,与知州互相牵制、互相监督。由上分析,可知此题选D。共71页第*页*17.(2008·海南)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汉朝的刺史C.唐朝的节度使 D.宋朝的枢密使答案:D解析:首先联系相关历史知识,秦朝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汉朝刺史专司对地方官的监察,唐朝节度使为地方武官。而宋朝的枢密使位在中央,负责军事,与题干相符,故答案应是D。共71页第*页*专题整合 知识回扣共71页第*页*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原因、发展历程及特点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1.产生的原因(1)经济上,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自然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共71页第*页*(2)政治上,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私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3)思想上,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4)自然地理的影响上,中华文化主要发源于中原地区,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治水、对外征战等公共事务的需要,导致君主集政权、财权、神权于一身,在文化渊源上呈现出大一统的集权趋势。共71页第*页*2.发展历程(1)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宋元,强化于明清。(2)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逐渐强化。共71页第*页*3.特点(1)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2)人治高于法治。(3)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完备,统治网络严密。(4)宗法关系的残余严重,父权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5)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共71页第*页*二、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规律、特点和影响1.规律(1)对地方官制应掌握一个演化两个重点。一个演化即各朝代地方官制的变化;两个重点,一是郡县制与行省制两个地方行政制度,二是将地方官制的变化放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分”“合”角度下去考查。(2)每次国家的大分裂都与制度尤其是地方政治制度的弊端相关,换而言之,我国的行政制度是在解决对辽阔国土、众多民族有效管辖的问题而确立的。共71页第*页*2.特点(1)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中央的权力得到加强。在郡县制的发展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和制约,而地方则要求有充分的独立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存在。(2)历代统治者总是采取调整地方结构和限制地方权力的措施以加强集权统治,这种情况到后期更加明显。地方行政受到多方面限制,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这种情况在宋、明两代尤为突出。共71页第*页*3.影响(1)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自秦朝实施郡县制度以来,逐渐发展和完善。(2)这一制度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共71页
本文档为【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7.6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会人会语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452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8-27
浏览量: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