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2年春修订)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2年春修订)

举报
开通vip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2年春修订)1.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的第1课,本单元学生将围绕水和空气的存在和特征开展探究。本节课“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个主要问题,包含了“什么叫占据空间”“怎样观察到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形状会变化吗”这三个小问题。由于空气无色无味的特性,所以不能直接观察到它是否占据空间,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提供给学生丰富的体验活动,让学生逐渐感知空气占据空间的事实,并通过小活动,观察空气占据空间大小和形状的变化。【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在低年级已经了解空气的存在及颜色、状态、...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2年春修订)
1.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的第1课,本单元学生将围绕水和空气的存在和特征开展探究。本节课“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个主要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包含了“什么叫占据空间”“怎样观察到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形状会变化吗”这三个小问题。由于空气无色无味的特性,所以不能直接观察到它是否占据空间,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提供给学生丰富的体验活动,让学生逐渐感知空气占据空间的事实,并通过小活动,观察空气占据空间大小和形状的变化。【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在低年级已经了解空气的存在及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因此空气对学生来讲是一种非常熟悉的物质。本课带领学生认识空气不易察觉的性质——占据空间。学生对“空间”这个词很陌生,更缺乏理解。本课要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和“物体占据空间”的概念。【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空气占据空间。2.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可以改变,压缩空气具有弹性。科学探究目标会用实验证实空气占据空间和发现压缩空气具有弹性;2.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探究意识2.愿意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分享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压缩空气的用途。【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空气占据空间;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难点:理解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教学准备】小组实验材料:气球2X6=12个,饮料瓶12个(6个完好,6个有洞的),透明塑料杯、纸巾、水槽、注射器24个、实验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单6份、毛巾。演示实验材料:一盒粉笔、一杯水,气球2个,饮料瓶2个,1套“流不下去的水装置”(小口瓶、烧杯、漏斗、橡皮泥)。【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视频欣赏《乌鸦喝水》的动画片。2.设问:故事中聪明的乌鸦是用什么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喝到水的?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3.生:……(乌鸦衔来许多小石子放入瓶中,瓶中的水面不断上升,于是它就喝到了水。因为石子有一定的体积,扔下去的时候,小石子占据了水的位置空间,所以水没位置了,就升上来了。我们把物体占的位置或地方叫“空间”。)4.师举例:(展示图片)粉笔占据粉笔盒的空间,水占据了杯子的空间。生举例:同学们和桌椅占据了教室的空间等。……师:这是一满杯水,水占据杯子的空间。随后师去倒掉水,问:现在杯中有什么?(空气,也就是说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5.设问:空气,它是否像水、石子那样占据空间呢?生预测。师板书课题。二、初步探究:空气占据空间吗1.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怎样才能用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呢?同学们可以想出一些办法来验证一下吗?请同学们相互交流讨论,讨论出一种办法来证明。如果有困难,可以看下教材,也可以举手示意邀请老师一起参加你们的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将问题留给学生交流,给出时间,从交流中引发问题。)2.初步验证:“大力士”都吹不大的小气球。事先准备:取两个相同的气球,其中一个气球放入装有水的瓶中,用球嘴套住瓶口。挑一名瘦弱的女生吹气球;挑一名身体高大强壮的男生用力吹瓶中的气球。其他学生观察并思考。瘪瘪的气球为什么在小女孩的手中变大了呢?为什么瘦弱的小女孩都能将气球吹得大大的,“大力士”却不能吹大瓶中的气球呢?生解释:水占据了空间。过渡:倒掉水,再吹气球。每组选两名学生吹气球,另外两名做好观察。学生分组实验:吹不大的气球。观察并记录,在记录单1上作出对现象的解释。解释:空气占据了空间。三、二次探究,自主实验1.魔术实验——“纸的奇遇”。师:将一张纸扔进水里。生:发现纸很快就湿了。师:我能让纸放到水里不湿。你们信吗?(1)师演示实验:把一团纸巾放在杯子的底部,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在水中,请生预测一下,纸巾会被水浸湿吗?为什么?(将一张纸扔进水里,发现纸很快就湿了。但老师却说,能让纸放到水里不湿,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比让他们直接做实验更具有意义。)PPT展示实验要求:①纸要塞紧,不要掉下来。②杯子要竖直倒扣在水中。③竖直取出杯子后用干纸巾擦净杯口的水。(2)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3)小组汇报:在刚才的活动中你们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还有哪个小组想补充?(纸没有湿,说明杯子里有空气,空气占据了杯中的空间,水就进不去了)实验失败的小组反思:为什么纸湿了?(倾斜,有气泡)(4)小结:这种现象说明了空气可以占据空间。2.“流不下去的水”——“漏斗”变“漏堵”。事先准备:将漏斗插入小口瓶,用橡皮泥封住小口瓶。(1)预测:水会漏下去吗?为什么?(2)演示实验:快速向漏斗里倒水。(这个实验老师要帮学生准备好材料和装置,不然学生在短时间内封好橡皮泥,难度很大。但是一定要提醒学生是快速倒入水,但是不宜漫过漏斗。)(3)小组讨论:水漏下去了吗?为什么?橡皮泥在这里的用处是什么呢?(水不会漏下去,因为空气占据空间;橡皮泥的用处是堵住瓶口,不让空气跑出来。)(4)实验失败反思:为什么水漏下去了?(密封不严实,倒水的速度慢了。)过渡:做完了“漏斗”变“漏堵”的奇趣实验,大家觉得科学课好不好玩呀?想不想继续实验探究啊?那就用你端正的坐姿和好奇的眼神告诉我吧!过渡: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确实实地存在,并且大家都用自己的实验证明了空气和水、石头等物体一样,可以占据空间。那么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可不可以改变呢?压缩后的空气会不会像弹簧那样被压缩呢?四、再次探究:压缩空气具有弹性1.师出示注射器,介绍各部分名称(筒身、刻度和活塞)。一会儿我们就挤压注射器里的空气。实验之前我们来明白一下实验要求。2.PPT展示实验要求:(1)把注射器的活塞向后拉一段距离,记下活塞的位置,将针口顶住橡皮。(2)推动活塞,记下活塞的位置,松手,观察活塞有什么变化;然后用大一点的力推动活塞,再松手,观察活塞又有什么变化。(注意一定不能让空气跑出来。)3.分组实验,并记录现象。4.小组汇报:空气可以被压缩吗?你还有什么发现?(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五、学以致用: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用途1.出示:充足了气的球,我们再用打气筒能向里面打些气吗?它会继续增大吗?里面的空气会怎样?2.其实,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在生活中还有着广泛的应用,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应用了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吗?(充气床垫、射钉枪、足球、喷水壶、车轮胎等)【板书设计】1.空气占据空间吗粉笔、水实验——知道“占据空间”漏斗实验纸团实验空气占据空间吹气球实验挤压注射器——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压缩空气的应用2.空气有质量吗【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的第2课,通过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到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都具有质量,从而意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对物质有一定的质量的特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将是学生关于空气概念发展的一次提升。本节课有三部分内容:一、用电子天平来证实空气是有质量的。二、用电子天平称量皮球的质量来证明空气是否有质量。三、了解人类认识空气有质量的历程。【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对空气的特性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前一课的学习也了解到空气占据空间,学生对空气这种物质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学生潜意识中对空气是否有质量,认知可能存在误区,“重量和质量”等概念模糊。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科学学科不久,新的课程标准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因此,在教学中要以兴趣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用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空气有一定的质量。2.了解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能用电子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科学探究目标基于已有经验,对空气是否有质量提出猜想。能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利用电子天平证明空气有质量。在称量的过程中,了解一些因素可能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学习准确称量。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能以事实为依据,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并意识到运用合适的工具可以更好地满足我们的需求。【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设计、操作实验和分析数据得出空气是否有质量的结论。难点:能借助电子天平动手操作来验证空气有质量。【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黑色塑料袋2个、打气筒一个、皮球一个、纸杯一个,电子天平一台、 课件 超市陈列培训课件免费下载搭石ppt课件免费下载公安保密教育课件下载病媒生物防治课件 可下载高中数学必修四课件打包下载 、视频等。学生准备:透明的塑料袋、石头、1升的矿泉水、气球、绳子、铁架台、木棍、打气筒、皮球、记录表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课,提出问题1.师:同学们喜欢玩跷跷板吗?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也喜欢起玩跷跷板,咱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儿童卡通片:小孩子与小动物们玩跷跷板)师:兔宝贝也想玩,可小孩子不能把两个小动物跷起来,为什么呢?生:两个小动物比小孩子重。师:加了一桶沙子就能把两个小动物跷起来了,说明沙子有——生:重量。师:你们有重量吗?(板书:重量)多重呢?师:生活中我们常说的“重量”多少斤,多少千克,科学上应该说成“质量”(板书:质量),这两个量在科学上不是一回事。(播放视频:重量和质量)师:所以我们应该说沙子有质量。2.出示两个黑色塑料袋(其中一袋比较重,另一袋是空而鼓的),让一个学生尝试提一下,说说感受。猜猜塑料袋里是什么?打开看到重的塑料袋里是一个皮球,轻的塑料袋里空空的,引导说出里面有空气。师:刚才你的感觉是装有皮球的塑料袋比装有空气的塑料袋要重,说明皮球有——生:质量。师:那空气呢?有质量吗?(板书课题)。二、用平衡杆来证实空气是有质量的。1.师:小朋友们,你们觉得空气有质量吗?学生猜测,说说各自理由。2.师:你们能想到哪些方法可以证明我们的猜测呢?学生想到的方法可能有:(1)拿个塑料袋装空气,然后用弹簧秤称;(2)用塑料袋装了空气后感觉一下有没有质量;(3)拿个塑料袋装空气,放在电子秤上,如果有显示读数就说明空气有质量;等等。师:掂一掂空塑料袋和装满空气的塑料袋,说一说能否感知出空气是否有质量?生……师: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证明空气有质量?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这样一个类似跷跷板的装置,叫平衡杆。(展示)老师在两边各挂了一个回形针。回形针上面做了一个钩子,可以用来挂东西。再挂上夹子。这个夹子可以夹紧物体。除了这些材料,我还给每个组准备了气球和打气筒。利用这些材料你们能设计一个方法来证明空气是否有质量吗?接下来就请大家分小组讨论一下,把你们想到的方法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3.小组成员谈论交流,并画下实验的方法。4.汇报交流实验方法。一边汇报一边教师演示。5. 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收获。6.汇报交流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空气有质量。7.师:如果在吹大气球这边不动的情况下,怎么使平衡杆再达到平衡呢?引导学生在瘪气球这边加重物,把大米粒放入瘪气球中,再次使平衡杆再达到平衡。体会到打入气球中空气的质量至少有十几粒大米粒那么重。三、用电子天平测量皮球里空气的质量。1.(出示充满气的皮球)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空气是有质量的,那么这个球里的空气到底有多重呢?你有办法知道吗?生……2.(出示电子天平)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能精确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电子天平,它的精确度很高,可以精确到0.1克。学习电子秤的使用方法:(1)将电子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打开电源。(3)按“归零”按钮,确保在称量之前显示数字为“0”。(3.将要称的物体放在电子天平上,读取显示数字即可。3.演示实验:称量充满气的皮球质量(记录在黑板上)。这个质量是什么的质量?板书:球+空气。接下来怎样做?请两个学生放气,再称量球的质量(记录在黑板上)。这又是什么的质量?板书:球。那这两数之间的差是什么?(空气的质量)4.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空气有质量。四、了解人类认识空气有质量的历程1.阅读:古代,人们一度认为空气是没有质量的。到了17世纪,伽利略做了一个实验:用气泵向一个大玻璃瓶中尽可能多打些气,并封住瓶口,用天平称出瓶子的质量。然后把瓶口打开,再称,发现瓶子的质量减少了。伽利略认为,减少的质量就是把瓶口打开后跑出来的空气的质量,从而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后来,科学家用精确的实验测得:在接近地面处,1升空气的质量约为1.29克,相当于3枚回形针的质量。2.拓展:塑料袋里少量的空气并不重,所以我们感觉不明显。我们这样一间普通教室容纳的空气质量大约为200千克,大约相当于多少个小朋友的体重?(一个三年级小朋友大约重30千克),而弥漫在天空和地球周围的空气有多重呢?请大家回去查找一下资料。【板书设计】2.空气有质量吗重量质量平衡杆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球+空气)-球=空气空气有质量3.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材简析】《热空气和冷空气》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第3课的内容。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认识了空气在颜色、状态、气味等方面的特征,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空气具有流动性的基础上的一个延伸,从空气的流动性引入空气受热和受冷时会怎样流动的话题,指导学生用实验、观察等方法,认识到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沉,进而认识地球各个地方冷热不同,造成空气冷热不均,导致了冷暖空气的循环流动而形成风。教材安排了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供学生探究,第一,认识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第二,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研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第三,制作观察空气流动的简易装置;第四,解释现象,推想风的成因,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方法。【学情分析】学生是科学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应用科学的方法认识物质性质的层面上来。通过二年的学习,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学习科学课的基础,也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学习方法。但对于“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的性质学生难以通过感官直接感知,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进行,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和分析进行认知。【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2.知道当温度有冷热差别时,空气就会流动。科学探究目标学会做热空气上升的实验。科学态度目标1.对于温度带给空气的变化具有好奇心和探究欲,主动参与探究,积极分享成果。2.能够细致地观察,如实地记录和描述,理性地分析实验现象。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热空气上升”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感受科学和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热空气上升是因为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难点:通过实验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视频(冷热空气对流、风的形成)、集气瓶、毛玻璃片、热水、冷水等。学生准备:蜡烛、火柴、纸蛇、热气球袋、纸筒、线香、风的形成材料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师:通过上两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空气的性质,空气除了能占据空间,有质量,还具有什么性质呢?生:会流动。2.师:在每个小组的实验盘中都有一支蜡烛,大家观察蜡烛的四周有什么?(生:空气)3.点燃蜡烛后,蜡烛周围的空气有什么变化?(生:变热了)4.师:蜡烛周围的空气被加热了就变成了热空气,热空气会怎样流动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内容:热空气和冷空气(板书课题)。二、提出问题,合理猜测,实验探究1.师:蜡烛周围的空气被加热变成了热空气后会怎样流动呢?大家来猜一猜。生:向上、向下……2.师:要怎样用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测呢?请阅读课本P7页,小组讨论,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又好又多。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生1:我们小组的想法是:点燃蜡烛,在蜡烛的火焰上方撒一些很轻的碎屑状的东西,观察它们是怎样运动的。生2:我们小组的想法是:点燃蜡烛,在蜡烛的火焰上方放一个会很轻的会转动的物体。生3:我们小组的想法是:点燃蜡烛,在蜡烛的火焰上方放一个很轻的塑料,看塑料袋会不会“飞起来”。3.师:大家的想法都不错,老师这也有一个想法:点燃一支蜡烛,然后把手放在蜡烛火焰周围的不同方位,感受热风往哪个方向流动。4.师: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想法,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方案进行实验。实验时请注意:①不点燃蜡烛前,先将实验物品放到蜡烛上方,观察现象,并进行记录;②组员做好分工,密切合作;③认真观察,用自己喜欢或擅长的方式如实记录实验现象;④注意安全,准备一块湿毛巾,发生意外时迅速将湿毛巾盖在火焰上,然后远离燃烧物,不要伤到自己或引燃其他物品。5.学生进行实验:纸蛇转动的实验、感受热风流动的实验。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实验中进行指导。6.教师演示:模拟热气球上升的实验。7.师: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发现什么?(学生汇报)生1:我们发现不点燃蜡烛时,纸蛇不会转,点燃蜡烛后,纸蛇就转动起来了,说明热空气往上流动。生2:我们发现不点燃蜡烛时,塑料袋是瘪的,点燃蜡烛后塑料袋慢慢鼓起来,然后就飞起来了,说明热空气往上流动。生3:我们发现不点燃蜡烛时,将手放在蜡烛周围,没有什么感觉,点燃蜡烛后,我们在火焰上方感受到了热风吹到手上的感觉,说明热空气往上流动。8.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纸蛇和塑料袋的运动,推测出了空气受热后会上升,我们能用眼睛看到热空气向上流动吗?(生:不能)为什么?(生:因为空气是透明的)9.分组实验: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屏幕前,用强光电筒照射火焰,这时,就会看到火焰上方空气的影子在不停的向上运动,这进一步说明了空气受热后会向上升。第二课时三、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1.师:同学们,当热空气和冷空气相遇后会怎么样呢?请看课本P8页的实验,思考①将冷瓶倒放在有烟的热瓶上,抽掉玻璃片,烟会怎样流动?这说明了什么?②将冷瓶与热瓶的位置上下对调后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呢?为什么?2.师:我们通过一段录制好的实验视频来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播放多媒体视频)。3.师:看到了什么现象呢?生:我们看到热瓶内的烟向上流动,冷瓶内的烟向下流动,形成一个循环了。4.师:观察得很仔细,将热瓶放在冷瓶上面又是怎样的现象呢?生:热瓶内的烟一动也不动。5.师:谁来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呢?生:因为热空气是向上流动的,不会向下流动。四、联系生活、学以致用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现在老师家要安装暖气片,你觉得安装在什么位置合适呢?为什么?生:墙的下方,因为热空气向上流动。2.师:为什么冷藏柜可以不加盖子?生:因为冷空气向下流动。3.师:刚开始上课时,通过复习我们知道了空气流动就会形成风,请结合第一课空气占据空间的相关知识,根据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规律,看课本P10页的图说一说大自然中的风是怎么形成的。生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生(尝试解释):阳光使地表温度升高,温暖的地面加热它上方的空气,这时热空气就会上升,热空气上升后就会腾出空间,冷空气会补充到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里,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4.风是我们身边熟悉的自然现象,生活中你还可以用哪些方法制造风?试一试。(生尝试)5.师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科学无出不在,只要你有一颗好奇心,善于观察,多动手多动脑,你们也能成为科学家。五、拓展提升阅读课本P9页,制作观察空气流动的简易装置,想一想实验说明了什么?【板书设计】热空气和冷空气上升下降轻热空气和冷空气重空气总是在循环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风4.土壤的成分【教材分析】本课是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第1课,本单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土壤:土壤的成分、不同类型的土壤以及保护土壤。本节课《土壤的成分》中,教材设计了三个环节,分别是挖土壤、观察土壤并进行记录、最后利用几种方式深度观察研究土壤。在新教材中没有提及腐殖质的概念,也没有让学生具体描述看到的土壤分层时那些物质到底是什么,但根据后一课的内容分析,在用水浸泡土壤后,学生要能观察到土壤的分层情况并描述,且发现土壤中是有颗粒大小不同的土壤的。本节课虽然在这一单元中处于起始位置,但与后一课的联系不可忽略。【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其心智和接受能力还处于二年级的水平。但经历过两年的科学学习,他们的观察经验已经得到了很大的丰富,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探究能力,能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但在合作分享的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如果让他们合作观察一份材料的话,可能会引发一些矛盾,因此材料要充足。其次,要激发学生观察的欲望,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可能很容易分散,因此把握好课堂节奏,逻辑也要梳理清晰。【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组成土壤的成分有空气、水和颗粒大小不同的土壤等。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观察土壤,记录并描述出它们包含的肉眼可见的成分。2.能利用纸巾、水、放大镜等工具来进一步观察,证明一些不可直接观察到的成分的存在,知道观察的方法多种多样。科学态度目标1.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方式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其中的乐趣。2.能接纳别人的观点,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土壤资源,了解人类的活动可能对土壤带来的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多种方法观察土壤,并能记录和描述看到的物质。难点:知道有些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物质,可以利用间接的办法证明它们的存在。【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土壤等。学生准备:土壤、水、烧杯、纸巾、放大镜、记录单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老师买了花苗,这里还有个花盆,我还差些什么吗?图片展示:花苗和空花盆。生:土壤。2.师:土壤是什么样的呢?里面有什么?3.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土壤的成分(板书课题)。观察土壤1.师:老师这儿有张成分表,是空白的,你能把自己知道的土壤里有的东西写在上面吗?生:每人写一份,写在横线上(不交流)。2.师:土壤里真的有这些吗?你有办法知道吗?生:挖点土来观察。3.师:老师今天带了些刚挖的土壤,这里面真的有你们写的这些物质吗?PPT出示观察和记录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生:边观察边记录、保持桌面整洁。4.师:那如果观察的时候有看不清楚的地方,我们该怎么办呢?生:我们需要放大镜来帮助我们观察。5.学生汇报。汇报时注意,先说我在土壤中发现了……,这些是我没有观察前就猜到的,还有……是我观察后发现的,另外……是我没有看到,我猜测土壤里有(或没有)……三、土壤里的水、空气和不同大小的土壤颗粒1.师:你们在土壤里发现了这么多的物质啊!那土壤里有水和空气吗?(植物的生长还需要什么?土壤里有吗?)师:可以摸一摸。2.师:你能看到吗?你有办法借助其他物体证明它们的存在吗?生:学生在水和空气的验证实验设计单上写下自己的方法。小组交流选出大家认为最满意的方案进行汇报。3.汇报预设。师:用纸巾捏一捏,看到什么现象才能说明土壤里有水?生:纸巾变得潮湿了、皱了、破了……师:那把土壤放进水里要观察什么?生:看有没有气泡,如果有气泡,说明土壤里有空气。4.学生活动。学生用纸巾包裹土壤,然后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将土壤放入水中观察。汇报自己的发现。5.搅拌放入土壤的水。师:看来土壤里确实有空气,那过去了一段时间,那些小气泡现在还有吗?它们在哪儿呢?生:观察自己的杯子,发现还有些小气泡在土壤的表面,有的在水面上消失了。师:要是我们搅拌一下土壤,那些小气泡会去哪儿?师:真的是这样吗?除了小气泡还可能有什么现象发生?我们来试试吧!试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呢?生:猜测,浮上来……生:轻轻搅拌、防止水洒出来、要仔细观察……PPT展示要求:搅拌棒使用1分钟后收回;边观察边记录;注意卫生;将发现用便签纸贴在记录单上。学生实验:教师及时收回搅拌棒,并引导每组学生观察水的分层现象,提示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四、总结师:土壤看起来很普通,里面却含有这么多不同的成分。今天我们通过哪些办法发现土壤里有这些成分的呢?(固定句式:今天,我们用……发现土壤里有……)生:纸巾、放大镜、放进水里(搅拌)。【板书设计】4.土壤的成分我们用:放大镜纸巾放进水里(搅拌)发现土壤里有:枯树枝水空气草根小颗粒土壤小石头大颗粒土壤……5.土壤的类型【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上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第2课。本单元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一、观察土壤的外观,发现其外形的颗粒状特征以及颜色、颗粒等状况,形成对土壤特征的初步认识。二、通过阅读材料,知道可以按照土壤中沙粒、粉粒和黏粒含量的而不同,将土壤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类。三、通过动手操作、比较三种类型的土壤,描述它们各自的特征。运用的方法有:看、捻、握和搓。四、通过阅读材料,了解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并能举例说出某种类型的土壤适宜生长什么样的植物。【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通过上一课《土壤的成分》的学习,已经基本奠定了土壤的概念,知道植物要生长在土壤里面。本节课,在上一课实地考察土壤,对土壤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本课引导学生继续深入观察土壤。将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基本类型,并展开一系列的对比性研究,进而了解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了解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所含颗粒大小不同。2.知道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3.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2.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差异。3.能通过实验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性。科学态度目标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2.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教学重点】知道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不同土壤的特点。难点:举例说出不同类型的土壤生长着不同的植物。【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等。学生准备:每组沙质土、黏质土、壤土各若干,每组白纸3张、放大镜1个、漏杯3个、烧杯3个、搅拌棒1根、纸巾若干、水若干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今天很开心,小象也很开心,因为周末大象爸爸想带小象去植物园玩。出门旅游需要做攻略,去植物园也需要知道植物分别适合什么样的土壤。所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植物适合生长在什么样的土壤里吗?2.生:仙人掌适合干旱的土壤,西瓜适合比较湿润的土壤,荷花适合很湿润的土壤。3.师:同学们可真聪明,通过刚刚我们发现其实这些植物生长在不同的土壤里,土壤有很多种类型,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土壤的类型吧。(板书课题)二、用多种感官了解土壤的不同1.师:既然土壤有这么多的类型,那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研究这些土壤呢?2.学生回答观察方法。(用放大镜、用手捻、加水搓一搓)3.老师归纳学生的观察方法。师:你们帮小象想出了这么多观察土壤的方法,那老师也帮你们找了一些办法。用放大镜观察,用手捻,和水握一握,加水搓一搓。4.老师演示实验,讲解注意事项。5.学生实验,并填写记录单。6.师:同学们,你们观察完这些土壤了,那你们有什么样的发现呢?7.学生汇报实验结果。8.师:你们都做的很棒,老师其实也事先做了实验,填写了记录单。(贴土壤的特点)同学们,那老师有个问题,为什么1号容易搓成团而3号不容易搓成团呢?生回答。9.师小结:1号容易成团的原因是因为一号颗粒小,孔隙小,加了水之后就容易黏在一起,而3号颗粒大,孔隙大,比较疏松,所以不容易成团。10.师总结:同学们,我们刚刚摸到的有大颗粒和小颗粒的土壤,它们都是有名字的,那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吧。土壤中有些大颗粒的摸起来比较粗糙的是沙粒,中等颗粒的是粉粒,而一些比较细小颗粒、摸起来比较细腻、还会沾在手上的叫做黏粒。大象爸爸为我们准备的这三种土壤也是按照他们含量的不同来进行区分的,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质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质土;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三、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渗水性1.师:我们和小象一起了解了土壤的类型,但小象还是没有办法知道怎么去种植这些植物,于是小象想到了一个办法,它把这些植物分别种植在这些土壤里,并往土壤中浇水,发生了奇怪的现象,为什么有的土壤中的水流的很快,而有的土壤中的水流的很慢。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流的快的是什么土?流的慢的又是什么土呢?2.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预测。3.师:为了更好地验证自己的想法。小象准备了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等量的水和过滤器。同学们待会儿要和小象一样来进行这个实验。4.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5.汇报交流实验情况,并将结果与刚才的预测相对照。(沙质土下面的水最多,壤土次之,黏质土下面的水最少。这说明沙质土的渗水性好,黏质土保水性好。)师:那为什么会流的比较快,而黏质土流的比较慢呢?生:沙质土,颗粒大,孔隙大;黏质土,颗粒小,孔隙小。6.师:我们发现所有的土壤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那我们一起把土壤的特点读一读吧。7.总结:这是我们研究土壤的特点。小象也把自己观察到的土壤做成了一个小视频,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他做的这个视频吧。(播放视频)四、土壤的特点1.师:小象终于可以和爸爸去到梦寐以求的植物园啦,去到植物园,爸爸问小象:仙人掌耐高温、干旱,不喜潮湿。那它适合什么样的土壤呢?生:沙质土。2.师:荷花是水生植物,停水一日,荷叶边焦。生:黏质土。3.花生需要土壤松紧适宜,有利于结果发育。生:沙质土。4.苹果树需要排水系统良好,土质优良,阳光充沛。生:壤土。5.水稻喜高温、潮湿,对土壤的保肥和供肥能力要求较高。生:壤土。6.教师小结: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能满足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今天我们终于帮助小象找到了适合这些植物的土壤了。谢谢同学们。[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卡片,知道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能满足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板书设计】5.土壤的类型黏质土壤土沙质土颗粒小颗粒中颗粒大孔隙小孔隙中孔隙大易成团不易成团不易成团保水性好良好渗水性好6.肥沃的土壤【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上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第3课。对植物而言,腐殖质是它们的主要营养。对学生而言,腐殖质如何形成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本课遵照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认识腐殖质及其产生的原因,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土壤。【学情分析】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活在土壤里等等。土壤里面能够长出的植物,在他们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物质——腐殖质,就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2.知道土壤贫瘠的原因和一些改良的方法。3.知道土壤动物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的作用。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制作肥料袋。2.能够坚持长期观察,并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科学态度目标1.通过长期观察,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探究态度。2.意识到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愿意亲近土壤,形成环保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知道土壤的肥力对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形成保护土壤的意识。2.会利用厨余垃圾制作肥料袋,改良土壤肥力。【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难点:制作肥料袋并连续5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视频等。学生准备:小铲子、塑料袋、易腐烂的菜叶果皮、洒水壶等。【教学过程】了解土壤1.创设情境:我们每天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面上课,放学回家就可以享受香喷喷的饭菜,有时还有美味的零食点心。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对于一些小朋友来说却很遥远。在我国西部贫困山区,有些小孩子连温饱问题都还没有解决。2.出示西部儿童图片:为什么西部大山里的孩子连饭都吃不饱呢?(土壤贫瘠)3.出示西部大山和东部良田图片:你发现土壤对植物有什么影响了吗?4.引出课题:是啊,肥沃土壤里的植物长势良好,粮食产量自然高,而贫瘠的土壤植物枯黄,很难茁壮成长。既然我们找到了原因,那我们今天就来帮当地的农民伯伯研究一下如何增加土壤肥力,提高粮食产量,我们一起来研究《肥沃的土壤》。了解腐殖质1.过渡:在我们校园里有没有肥沃的土壤?2.采集土壤:待会儿我们去校园里采集一些肥沃的土壤并带回教室进行观察。3.注意事项:在室外活动的时候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①四人小组为单位,不掉队,不伤害任何物体。②选择合适的地点,不挑拣里面的东西,采集原始的土壤。③仔细观察落叶下面的土壤是什么颜色的,再尝试挖的深一些,看看会有什么发现。④记得把坑填好,恢复原样。4.室外活动:采集肥沃的土壤。5.分析肥沃的土壤:看看在肥沃的土壤里,都有什么东西?(肥沃的土壤里有很多动植物的遗体,还有蚯蚓和很多小虫子。)6.了解土壤中的小动物。7.出示教材图片: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小动物,它们为腐殖质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在土壤中打洞,帮助土壤通气;通过吞食和排泄,增加土壤的肥力;通过身体的活动,促进各种营养物质与土壤颗粒的混合……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好帮手。8.过渡:其实这些土壤中的小动物不仅仅在活着的时候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它们在生命结束后依旧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请你再仔细观察一下,动植物遗体落到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腐烂变黑)9.了解腐殖质:腐烂的动植物遗体被称为腐殖质。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三、了解土壤的分层1.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肥沃的土壤的秘密在于腐殖质,刚刚去百果园采集土壤的时候,有没有小组挖的很深的?你有什么发现吗?2.出示土壤分层图:你看到了什么?(在表层土壤中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很丰富,下层土壤能提供给植物的养分就少多了。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岩石逐渐增多。)3.引发思考:为什么表层土壤中腐殖质比较多呢?4.小结:由于动植物生活、生长、生存的主要区域是在地表的表层土上,死后的遗体也腐烂在表层土中,所以腐殖质主要集中在表层土中。四、了解增加肥力的方法1.回归初始问题:可惜并不是所有的表层土都是肥沃的。西部山区的表层土就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所有山上的土壤都比较贫瘠。你能不能帮当地的农民伯伯想想,怎么给贫瘠的土壤增肥呢?2.交流讨论:①种植绿肥,覆盖农田:像农田那边堆了好多落叶,这些落叶也是用来沤肥的。当绿肥翻入土壤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不断分解形成腐殖质,从而使土壤疏松、透气、保水保肥力强,有利于作物的生长。②施农家肥:在农村生活过的同学会知道,家里会养羊、养猪等,它们的粪便可以用来沤肥,增加土壤的肥力。③收集落叶和果蔬垃圾做堆肥:落叶和生活中的果蔬等厨余垃圾收集起来不仅环保,还可以做堆肥改良土壤的肥力。五、实践活动:做一个肥料袋1.过渡:大家帮助西部山区的孩子们想了这么多好办法,真是太厉害了。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请大家来帮忙看一看。2.出示小葱图片:这里有一盆小葱,可是长得不太好,怎样给小葱增加营养呢?3.我们自己也可以帮植物增加营养:做一个肥料袋。4.制作步骤:(1)在装有土壤的透明塑料袋里放入果皮、菜叶等。(2)往袋中均匀地洒一点水。(3)封紧袋口,翻动几下。(4)把肥料袋放在阴暗的地方。(5)经常翻动,每隔几天要进行观察记录:看看放入土壤中的菜叶等有什么变化,还要观察土壤的颜色、松软程度等有什么变化。【板书设计】6.肥沃的土壤观察土壤层土壤中的动物动植物遗体腐殖质种植绿肥,覆盖农田增加土壤肥力的方法施农家肥收集落叶和果蔬垃圾做堆肥做一个肥料袋7.保护土壤【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上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第4课。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研究土壤和人类的关系,认识土壤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了解人类的一些不良行为对土壤造成了什么危害,引发学生增强保护土壤的意识,并从自身做起,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保护家乡的环境。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1.了解土壤能为人类做什么。2.认识植被遭破坏后对土壤蓄水能力的损害。3.研究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土壤。4.指导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保护土壤。【学情分析】这一课指导三年级的学生讨论土壤对动植物和人类的贡献,知道植物能保护土壤,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土壤产生的不良影响,以及怎样保护土壤,增强学生保护土壤的意识。【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2.知道人类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知道非电池对土壤的破坏性。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对失去土壤的后果进行预测。2.能够进行环保宣传。3.能做土壤蓄水能力的对比实验。科学态度目标1.意识到土壤的重要。2.产生感激土壤的情感。3.愿意为保护土壤做一份努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提出保护家乡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的建议。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活动。【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土壤。难点:掌握好水土流失对比实验中的条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泥土、草皮、水壶等。学生准备:查找相关的课外资料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师: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经常会出现暴风劲吹、飞沙走石、昏天黑地的景象。这种景象真实地出现在我们生活中会是什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播放鄂尔多斯沙尘暴视频,同学们,看完视频,你们想说点什么?2.是的,沙尘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3.师:沙尘暴现象出现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土地沙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板书课题:保护土壤)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1.土壤对人类的贡献。(1)地球是我们人类以及动植物共同的家园,那么想一想,地球上的土壤为人类和动植物提供了什么呢?(2)(出示课件图片)描述生活中土壤对人类、动物、植物的贡献。(3)师:大地就像一位母亲,孕育着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因为有了它,才有了这美丽可爱的世界。2.关注土壤现实状况,引发问题,引导思考。(1)出示课本插图,思考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小组讨论。(3)汇报交流: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因素,土壤资源正遭到破坏,导致土壤流失、土壤退化等。而土壤流失还会加剧水资源的流失,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土地荒芜、环境恶化。3.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1)提出问题。师:土壤的形成过程非常缓慢,形成几厘米厚的土壤层要经历成千上万年的时间。今天,土壤正在受到流失和沙化的威胁,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2)学生猜想假设,并说明猜测根据。(3)制订水土流失实验方案。小组内设计实验方案。汇报交流实验方案,各小组互相补充。(4)教师总结完善实验方法。(水土流失与植被关系对比实验要保证实验的科学性,要保证其他外部条件。相同条件:盒子的倾斜角度相同,铺的土厚度相同,水量相同;不同条件:一块没有植被覆盖、一块有植被覆盖。)(5)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教师巡回指导) (6)展示交流。(7)总结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鄂尔多斯出现风沙的原因(出示鄂尔多斯沙漠化情况的图片)。(8)小结:荒漠化是生态环境恶化或退化的地理过程之一,也是当今世界性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播放视频,了解沙尘暴的危害)三、交流探讨,保护土壤1.师:土壤无私地为我们奉献着一切,可我们人类的一些活动往往会伤害道它。2.提问:老师让你们回去调查研究,人类的这些活动对保护土壤是好还是不好,为什么?你们都完成任务了吗?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结合图片汇报:修筑梯田砍伐森林轮作或休耕开窑烧砖抛撒垃圾喷洒农药四、做保护土壤的小卫士1.师:如果我们人类就这样无止境的破坏,地球上将不会有土壤,那我们将没有地种,就不会有食物吃,后果不堪设想。那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些什么呢?2.学生讨论,全班交流。3.师:同学们,保护土壤可以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参加蚂蚁森林的公益行动,通过步行、在线缴纳水电煤气费、网络购票等行为,就会减少相应的碳排放量,可以用来在养一棵虚拟的树。这棵树长大后,公益组织等蚂蚁生态伙伴们,可以"买走"树,而在现实某个地域种下一棵实体的树。(出示图片)师:这就是老师通过低碳出行换来的小树——沙柳,沙柳生长迅速,枝叶茂密,根系繁大,固沙保土力强,利用价值高,是中国沙荒地区造林面积最大的树种之一。师:同学们,那你想为土壤做些什么?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请将你想说的、想做的,用文字或者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贴在黑板上汇报。师:同学们,通过我们的努力让黑板上的土壤绿了起来。五、全课总结教师总结:同学们,只要我们保护土壤,沙漠也会变成绿洲。希望同学们尽自己的一份力来保护土壤,人人争做环保的小卫士。【板书设计】7.保护土壤土壤对动植物和人类的贡献做水土流失实验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保护土壤的方法8认识固体【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上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的第1课。本课以生活中常见的固体为研究对象,分三个部分展开:一、辨认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并了解其性质。二、想办法比较不同固体体积的大小。针对不同的固体,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三、判断固体形状、大小变化后,性质是否改变。通过这部分的两个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无论如何变化,固体的特性保持不变。【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对固体有一定的了解,本课以生活中常见的固体为研究对象,特别是对一些柔软的或细颗粒状固体的辨认,充分感知固体,了解固体的性质,并想办法比较不同固体的体积大小。通过联系生活中固体形状或大小的变化、自然界岩石的变化,认识到其状态没有改变,还是固体。【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认识到固体是物体存在的一种形式。2.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3.理解像纱巾、羽毛、食盐、面粉之类的轻薄、细小的物体也是固体。4.学会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体积。科学探究目标1.观察、认识身边的固体物质。2.探究像纱巾、羽毛、食盐、面粉之类的轻薄、细小的物体是否是固体。3.探究比较两个体积接近的物体的方法。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乐于尝试用多种方法来完成科学探究的意识。2.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事物。3.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愿意分享的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渗透固体相关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观察固体物质的共同特点,即有确定的形状、有体积、有质量。难点:学生尝试用具体、统一的标准比较物品体积的大小。【教学材料】教师准备:纱巾、羽毛、食盐、面粉等。学生准备:每组3份拼搭积木;托盘,黑芝麻、白芝麻、直尺、两个塑料杯;小鸭、小熊玩偶等。【教学过程】一、猜一猜,初步认识固体,并寻找教室内的固体物品1.谈话:这里有两个瓶子(不透明),瓶子里分别装着什么呢?不可以打开看,可以摇晃瓶子,你能猜出来吗?(学生通过摇晃发现了区别,能猜出部分特征。)2.问:打开盖子,把手伸进去摸一摸是什么感觉,能抓起来吗?它们有什么区别?请你描述一下。(学生体验,发现一个瓶子里的像是水,湿湿的,抓不起来;而另一个瓶子里的是球形的东西,硬硬的,能抓起来。)3.谈话:把它们分别倒出来,倒在准备好的透明的容器里。(师生共同揭开真相:一个是流下来的水,一个是滚出来的玻璃球。)4.小结:关于水,我们很熟悉,像水这一类物体,我们称之为液体;像玻璃球这一类物体,我们则称之为固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先来一起认识固体。(出示课题)5.寻找教室内的固体物品。那我们教室里还有哪些固体呢?(PPT出示图片)(学生一一列举,说明理由,有疑义的暂时保留)二、通过判断纱巾、羽毛、面粉、食盐是否是固体,揭示固体的共同特征。1.谈话:看来大家已经大致了解了什么是固体,下面老师就要考一考大家,这些物体哪些是固体?(PPT出示纱巾的图片,教师拿起纱巾展示)纱巾是不是固体?(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2.引出探究问题:刚才很多同学在说明理由这一部分遇到了困难,那到底怎样的物体是固体呢?3.揭示固体的特征(教师出示玻璃杯、足球、银杏叶、石狮子图片)它们是固体吗?它们都有哪些不同点?生1:它们的形状不同,分别是圆柱、球体、扇形、狮子形状的。师:那它们的形状容易改变吗?生1:不容易。师:我们称之为有确定的形状(板书:有确定的形状);除此之外,它们还有哪些不同?生2:大小不同。师:科学上我们把物体的大小称为体积(板书:体积)。生3:它们有轻有重。师:轻重不同说的是质量。(板书:质量)(如果学生提到了颜色这个特征,举反例:玻璃杯无色透明)师:所以,固体都有哪些共同特征呢?生4: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师:现在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纱巾是固体吗?理由是什么呢?生5:纱巾是固体,因为它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师:(PPT出示羽毛的图片,教师拿起羽毛展示)羽毛是固体吗?(学生回答)师:看来,像纱巾、羽毛这样很轻很薄的物体,也是固体。(PPT出示食盐的图片,教师拿起装有食盐的烧杯)食盐是固体吗?(学生回答)师:这位同学说食盐有确定的形状,如果我将烧杯中的食盐倒入培养皿,它们的形状会不会改变?其实,食盐的形状是指一个食盐小颗粒的形状,(PPT出示食盐颗粒的图片)这就是放大后的食盐颗粒,它是什么形状的?生:正方体。师:所以食盐也是有确定形状的固体。师:那面粉是不是固体?生:面粉是固体,因为它有确定的形状,有质量,有体积。师:食盐、面粉虽然细小,但它们也是固体。三、比较两个体积接近的物体体积的大小1.过渡:既然固体物质都是有体积的,那你们会不会比较固体之间体积的大小呢?2.研究问题(1):(出示图片)这三组积木哪个体积大?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它们相差多少?3.小组活动(数积木的个数),记录,汇报结论。4.研究问题(2):师:(出示图片和对应的实物:白色粉末和粉色粉末)有办法比较这两堆粉末体积的大小吗?用眼睛能看的出来吗?生:看不出来,可以用量筒。师:(PPT出示图片)但是老师能提供的工具只有这些,怎么测量呢?生:将粉末倒入杯子中,用直尺测量高度,高的说明体积大,低的说明体积小。师:说的真好。那我们来试一试。(教师边演示实验,边引导学生说出注意事项)生1:不要把粉末撒出来,要缓慢轻倒。生2:倒完要抖一抖容器,确保所有的粉末都倒入杯中。生3:晃一晃杯子,使粉末上端齐平。生4:直尺测量时应该竖直,眼睛水平看刻度……师:你们想不想来试一试?请各小组组长拿出实验材料,完成实验记录单。5.小组活动,记录,汇报结论。四、总结1.大家来看看这些物体(出示图片:被敲碎的粉笔、剪碎的纸、切碎的蜡),它们的形状被改变了,那还是固体吗?2.其实在大自然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播放视频):岩石经过风吹日晒,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们还是固体吗?3.小结:由此可见,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4.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固体是有确定形状、有体积、有质量的物质,【板书设计】8.认识固体有确定的形状固体共同特征体积质量9.认识液体【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固体和液体》中的第2课。本课通过大量的观察、实验活动,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液体,了液体颜色、气味、透明度、粘稠度、体积、质量等方面的常见性质,引发学生对液体种种性质的认识。教学内容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引导学生描述所知道的各种液体的性质。教科书第27页提供了一个场面,目的是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找出身边的各种液体,而且越多越好。教材内容还提示了生活中常见的液体:药水、汗滴、牛奶、汽油等,让学生在进一步的观察中,了解它们的性质。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生进一步发现液体的性质做好铺垫。第二部分,引导学生发现液体的各种性质,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材第28页的第一幅图是比较四种液体的性质,把四种不同的液体倒入斜放的板上,通过液体流动速度的快慢,说明不同的液体粘稠度不同,通过对四种液体的比较,发现它们的颜色也是不相同的。第二幅图是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并重点介绍了量筒的使用方法。第三幅图是量出50毫升的水和50毫升的油,在天平上比比看,谁轻谁重?称量与水体积相同的油和蜂蜜的重量,通过比较说明同样多的水和油,油比水轻。这里暗含着“不同的液体,密度不同”的知识。第二、三幅图都是通过让学生探究得出,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是有固定的体积和质量。这一部分内容,涉及的实验所用仪器比较多,难度也较大。第三部分,引导学生归纳研究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到: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必须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学情分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中低年段,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对新鲜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因此,他们对于科学研究也有着极高的热情,愿意积极参与并且动手实验。但是由于年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没有较长时间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一年级已经认识了水,知道了水的基本特征,也学会了用不同的感官认识物质,这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知道液体关于颜色、气味、透明度、粘稠度、轻重等性质。知道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是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科学探究目标1.愿意采用多种方法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
本文档为【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2年春修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9.92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大浪淘沙
一线教师,区级兼职教研员
格式:doc
大小:129KB
软件:Word
页数:63
分类:小学科学
上传时间:2022-01-27
浏览量: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