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考试复习思考题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考试复习思考题

举报
开通vip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考试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固态相变和液一固相变有何异同点?相同点:(1)都需要相变驱动力(2)都存在相变阻力(3)都是系统自组织的过程不同点:(1)液一固相变驱动力为自由焓之差AG相变,阻力为新相的表面能AG表,基本能连关系为:AG=△相变+眼表,而固态相变多了一项畸变能畸,基本能连关系为:眼=△相变+眼界面+凸(2)固态相变比液一固相变困难,需要较大的过冷度。金属固态相变有那些主要特征?相界面;位向关系与惯习面;弹性应变能;过渡相的形成;晶体缺陷的影响;原子的扩散。说明固态相变的驱动力和阻力?雄在固态相变中,由于新旧相...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考试复习思考题
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固态相变和液一固相变有何异同点?相同点:(1)都需要相变驱动力(2)都存在相变阻力(3)都是系统自组织的过程不同点:(1)液一固相变驱动力为自由焓之差AG相变,阻力为新相的表面能AG表,基本能连关系为:AG=△相变+眼表,而固态相变多了一项畸变能畸,基本能连关系为:眼=△相变+眼界面+凸(2)固态相变比液一固相变困难,需要较大的过冷度。金属固态相变有那些主要特征?相界面;位向关系与惯习面;弹性应变能;过渡相的形成;晶体缺陷的影响;原子的扩散。说明固态相变的驱动力和阻力?雄在固态相变中,由于新旧相比容差和晶体位向的差异,这些差异产生在一个新旧相有机结合的弹性的固体介质中,在核胚及周围区域内产生弹性应力场,该应力场包含的能量就是相变的新阻力一畸变自由焓膈畸。则有:△G=AG+AG+AG相变―.界面畸_式中AG一项为相变驱动力。它是新旧相自由焓之差。相变当:AG相变=G新-G旧<0AG相变小于零,相变将自发地进行(AG界面+AG畸)两项之和为相变阻力。(1)界面能AG界面界面能。由结构界面能。和化学界面能。h组成。即:0=0t+oh结构界面能是由于界面处的原子键合被切断或被削弱,引起了势能的升高,形成的界面能。(2)畸变能阻力一AG畸为什么在金属固态相变过程中有时出现过渡相?过渡相的形成有利于降低相变阻力,晶体缺陷对固态相变有何影响?晶核在晶体缺陷处形核时,缺陷能将贡献给形核功,因此,晶体通过自组织功能在晶体缺陷处优先性核。晶体缺陷对形核的催化作用体现在:(1)母相界面有现成的一部分,因而只需部分重建。(2)原缺陷能将贡献给形核功,使形核功减小。(3)界面处的扩散比晶内快的多。(4)相变引起的应变能可较快的通过晶界流变而松弛。(5)溶质原子易于偏聚在晶界处,有利于提高形核率。扩散型相变和无扩散型相变各有那些特征?(1)扩散型相变原子迁移造成原有原子邻居关系的破坏,在相变时,新旧相界面处,在化学位差驱动下,旧相原子单个而无序的,统计式的越过相界面进入新相,在新相中原子打乱重排,新旧相排列顺序不同,界面不断向旧相推移,此称为界面热激活迁移,是扩散激活能与温度的函数。新相与母相的化学成分不同。(2)无扩散型相变相变的界面推移速度与原子的热激活跃迁因素无关。界面处母相一侧的原子不是单个而无序的,统计式的越过相界面进入新相,而是集体定向的协同位移。界面在推移的过程中保持宫格关系。新相与母相的结构不同,化学成分相同态相变具有形核阶段?固态相变分为有核相变与无核相变,大多数固态相变都是有核相变,为什么金属固态相变复杂多样?见4页。晶粒长大的驱动力?晶粒长大时界面移动方向与晶核长大时的界面移动方向有何不同?为什么?晶粒长大的驱动力:界面能或晶界能的降低。晶粒长大时界面移动方向与曲率中心相同,晶核长大时的界面移动方向与曲率中心相反。什么是自组织?自组织的条件是什么?如果系统在获得其空间结构,时间结构过程中没有特定的外界干预,而是一个自发的组织化,有序化,系统化的过程,称自组织。其条件是:(1)开放系统(2)远离平衡态(3)随机涨落(4)非线性相互作用复习思考题奥氏体的组织特征?奥氏体晶粒一般为等轴状多边形,在奥氏体晶粒内有挛晶。形成条件不同时,也可以得到针状奥氏体晶粒,祥见88页。奥氏体的亚结构特点?奥氏体的形核地点。一般认为奥氏体在铁素体和渗碳体交界面上形成晶核。奥氏体晶核也可以在以往的粗大奥氏体晶界上(原始奥氏体晶界)形核并且长大,由于这样的晶界处富集较多的碳原子和其他元素,给奥氏体形核提供了有利条件。能使奥氏体成分均匀吗?为什么?奥氏体成分均匀是相对的,不均匀是绝对的。见89页。试说明临界点A「A3、Acm与加热、冷却过程中的临界点之间有何关系?90-91页。何谓晶粒?晶粒为什么会长大?细化奥氏体晶粒的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见100,103页奥氏体晶粒异常长大的原因?为什么出现混晶?如何控制?在原始奥氏体晶粒粗大的情况下,若钢以非平衡组织加热奥氏体化,在一定的加热条件下,新形成的奥氏体晶粒会继承和恢复原始粗大的奥氏体晶粒。若将这种粗大有续组织继续加热,延长保温时间,会使晶粒异常长大,造成混晶现象。(1)采用退火或高温回火,消除非平衡组织,实现a相的再结晶,获得细小的碳化物颗粒和铁素体的整合组织。使针形奥氏体失去形成条件,可以避免组织遗传。采用等温退火比普通连续冷却退火好。采用高温回火时,多次回火为好,以便获得较为平衡的回火索氏体组织。(2)对于铁素体一珠光体的低合金钢,组织遗传倾向较小,可以正火校正过热组织,必要时采用多次正火,细化晶粒。共析钢的奥氏体形成过程,为什么铁素体先消失,渗碳体最后溶解完毕?解释名词:奥氏体;钢中的奥氏体是碳或各种化学元素溶入Y—Fe中所形成的固溶体。混晶;将这种粗大有续奥氏体组织继续加热,延长保温时间,会使晶粒异常长大,造成混晶现象。异常长大;又叫二次再结晶,是原始粗大的奥氏体晶粒在继续加热,延长保温时间时晶粒突然长大的现象。组织遗传;将粗晶有序组织加热到高于Ac3,可能导致形成的奥氏体晶粒与原始晶粒具有相同的形状、大小和取向。这种现象称为钢的组织遗传。相变挛晶:在相变过程中形成的挛晶。复习思考题何谓珠光体?新定+义与过时的概念有何重要区别?108页影响珠光体片间距的因素。1)主要是温度,既过冷度。其片间距随过冷度增大而减小。109页试述片状珠光体的形成过程。112-113页试述影响珠光体转变动力学的因素。由于形核率主要受临界形核功控制,对冷却转变而言,形核功△G*随着温度的降低,即随着过冷度增大而急剧地减小(非线性),故使形核率增加,转变速度加快。扩散型相变的线长大速度v也与温度有关,随温度降低,扩散系数D变小(非线性),线长大速度v则随D的减小而降低。这是两个相互矛盾的因素,它使得动力学曲线呈现C形,也称为C-曲线。分析珠光体转变是为什么不存在领先相?共析共生,不存在“领先相”按照自组织理论,远离平衡态,出现随机涨落,奥氏体中必然出现贫碳区和富碳区,加上随机出现的结构涨落、能量涨落,在贫碳区建构铁素体,而在富碳区建构渗碳体或碳化物,二者是共析共生,非线性相互作用,互为因果。铁素体和渗碳体同步出现,组成一个珠光体的晶核。这种演化机制属于放大型的因果正反馈作用,它使微小的随机涨落经过连续的相互作用逐级增强,而使原系统(奥氏体A)瓦解,建构新的稳定结构P(F+Fe£)晶核,然后长大。因此,珠光体共析分解是同步形成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整合机制。钢的“相间沉淀”和共析分解有什么关系?相间沉淀:是由于相变过程中特殊碳化物在铁素体-奥氏体界面上呈周期性沉淀的结果。故称“相间沉淀”。相间沉淀本质上是伪共析,其产物本质上是奥氏体伪共析分解的结果,是铁素体基体上分布着的点列状碳化物的有机结合体,是伪珠光体的一种特殊的形态。由于过冷奥氏体分解温度较低,原子扩散较慢,尤其是Nb、V等原子扩散速度慢,但形核率高,因而形成碳化物极为细小的一种的组织形态。转变为(F+MC)的伪珠光体组织,即相间沉淀。复习思考题熟悉以下基本概念:马氏体;马氏体是原子经无需扩散切变位移的不变平面应变的晶格改组过程得到的具有严格晶体学关系和惯习面的,形成相中伴生极高密度位错、或层错或精细挛晶等晶体缺陷的整合组织。马氏体相变;原子通过无扩散的切变位移,发生的不变平面应变的晶格改组的一级相变。惯习面;马氏体转变时,新相和母相保持一定位向关系,马氏体在母相的一定晶面上开始形成,此晶面称为惯习面,以母相的晶面指数表示,是无畸变的不转动平面。热弹性马氏体;马氏体和母相的界面在温度降低和升高时,做正向和反向的移动,并可以多次反复,这样的马氏体叫热弹性马氏体。形状记忆效应;正方度;用c/a表示,表示晶格的畸变程度。马氏体相变的主要特征?无需扩散性;即无论间隙原子还是替换原子均不需要扩散,即能完成相变;不变平面应变的晶格改组;以非简单指数晶面为不变平面,即存在惯习面;相变伴生大量亚结构,即极高密度的晶体缺陷:如精细挛晶,高密度位错,层错等。相变引发特有的浮凸现象。Ms点的物理意义,影响Ms点的主要因素有那些?Ms是马氏体开始形成的临界温度。含碳量含碳量增加,Ms降低。合金元素大多数合金元素降低Ms点,只有钻和铝是提高Ms点。分析历来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刊中的马氏体的定义的正确性。以往的定义:定义1:马氏体是碳在a—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由于在钢和合金中,马氏体有时不含碳,有时不仅是体心立方晶格,还有密排六方、有序正交、有序面心立方、有序正方等晶格。因此,该定义早已过时。定义2:在冷却过程中所发生的马氏体转变的产物统称为马氏体。(20世纪50年代提出)这个定义似乎包揽万象,该定义很不成功。于是,80年代某些学者又作了修改。如修改为:定义3:母相无扩散的,以惯习面为不变平面的切变共格的相变产物,统称为马氏体[6。这个定义可以用于钢,也可以用于非铁金属。实际上定义2和定义3均不完美。它指出了马氏体相变的本质特征,即:无扩散的不变平面应变的晶格改组。但这只是马氏体相变过程的规律性的概括。不是马氏体本身的物理实质的说明。作为马氏体的定义应当是马氏体自身的物理本质的科学抽象,即指出马氏体自身的属性,而不是马氏体相变过程的属性,不宜用过程的属性代替产物的属性。因此,这些定义均也不够成功。高碳钢淬火马氏体的物理本质?钢种及成分(wt%)晶体结构惯习面亚结构组织形态低碳钢,<0.2%C体心立方{557}位错板条状中碳钢,0.2~0.6%C体心正方Y{557}、{225}位错及孪晶板条状及片状高碳钢,0.6〜1.0%C体心正方YY{225}位错及孪晶板条状及片状高碳钢一1.0〜1.4%C体心正方Y{225}、{259}孪晶、位错片状、凸诱镜状超高碳钢,31.5%C体心正方YY{259}挛晶、位错凸透镜状18-8不锈钢hcp(£/)Y{111}层错马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bcc(a/)Y{225}Y位错及挛晶板条状及片状3高锰钢,Fe-Mn(13〜25%Mn)hcp(£/){111}Y层错薄片状钢中马氏体的晶体结构和形貌?含碳量>0.2%时,晶体结构都是体心正方的。中碳钢马氏体亚结构主要是高密度位错,有时含形变挛晶.高碳钢马氏体内的挛晶是相变挛晶,而且是大量的精细而规则的,随着碳含量的提高,从低碳钢的板条状马氏体变为中碳钢的板条状+片状有机结合型马氏体,高碳钢的片状,凸透镜状马氏体。马氏体中的位向关系有那些?141页新相和母相界面始终保持着切变共格。因此,相变完成后,两相之间的位向关系仍然保持着。位向关系有:如K-S关系、G-T关系、西山关系等。(1)K-S关系(2)G-T关系(3)西山关系0.2%C钢淬火马氏体的物理本质?见第5题钢中马氏体中的亚结构?见第5题马氏体表面浮凸的特征和成因?139页近来,有人研究Fe-Ni-C合金{259}f型马氏体的表面浮凸为帐篷型(A);{557}f马氏体和{225}f马氏体的表面浮凸均为若干个小“N”型台阶构成。说明K-S模型、G-T模型的切变过程,指出其缺点。163页试讨论马氏体切变机制的正确性。5复习思考题扩散学派和切变学派给贝氏体的定义有那些?试分析这些定义的正确性。切变学派的R.F.Hehemann们认为:贝氏体是指中温转变时形成的针状分解产物。有三点特征:(1)针状组织形貌;(2)浮凸效应;(3)有自己的TTT图和Bs点。并将贝氏体定义为“铁素体和碳化物的非层片状混合组织”。此定义不正确。理由有2:①不是混合系统,不是混合物,而是整合系统。②铁素体和碳化物的非层片状组织不一定全是贝氏体,贝氏体组织中也不仅仅只有铁素体和碳化物。扩散学派的H.I.Aaronson们则反驳说:Bs点和TTT图是合金元素对共析分解动力学的一种影响表现,表面浮凸也不能作为切变的依据。他们只承认贝氏体是“扩散的、非协作的两种沉淀相竞争的台阶生长的共析分解产物”。这一观点把贝氏体相变看成是共析分解,很不妥当。珠光体分解和贝氏体转变二者转变性质不同,不能混为一谈。阐述钢中贝氏体相变的过渡性特征?(1)共析分解到贝氏体相变的过渡在“鼻温”附近等温后生成珠光体和上贝氏体两种产物。说明珠光体与上贝氏体转变不同,但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图还可以看出过渡性,如在400°C以上等温时,先形成珠光体,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形成贝氏体。而在350〜400C等温时,则先形成贝氏体,而后形成珠光体。再降低温度,直到珠光体停止分解,只有上贝氏体形成。这是一个明显的过渡过程。(2)贝氏体组织形貌的过渡性珠光体只有两相(铁素体+碳化物)。马氏体是单相组织。贝氏体组织中铁素体相+渗碳体、碳化物、残留奥氏体、马氏体或所谓M/A岛等。上贝氏体的组成相有时与珠光体相同,即只含有铁素体和渗碳体两相,因此,上贝氏体组织打上了珠光体组织的烙印。下贝氏体组织中存在铁素体+马氏体+残留奥氏体等相,说明它打上了淬火马氏体组织的烙印。从上贝氏体组织过渡到下贝氏体组织,表现了从珠光体到马氏体的过渡性和复杂的交叉性。贝氏体相变与共析分解有那些区别?203页贝氏体相变具有扩散性质,首先碳原子是扩散的,故有人称其为“半扩散型相变”。上贝氏体在奥氏体晶界上形成贝氏体铁素体晶核;共析分解在奥氏体晶界形核,两者有相似性。贝氏体相变与共析分解有重叠性、交叉性。试述典型的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的组织形貌。上贝氏体是在贝氏体转变温度区的上部形成的,形貌各异,典型的上贝氏体呈羽毛状,羽毛状上贝氏体是由板条状铁素体和条间分布不连续碳化物所组成。贝氏体铁素体条间的碳化物是片状形态的细小的渗碳体,组织形貌呈现羽毛状。下贝氏体在贝氏体C一曲线鼻温以下温度区间形成。下贝氏体有经典下贝氏体、柱状贝氏体、准贝氏体等。192页试述贝氏体转变与马氏体相变的异同点。204页涨落形成贫碳区,下贝氏体可以在晶界形核,也可以在晶内的位错、层错等缺陷处形核。下贝氏体组织形貌与马氏体相似。下贝氏体中位错密度也较高,也有残留奥氏体。什么是块状转变?块状转变的机制与贝氏体相变的关系。216页贝氏体表面浮凸的特征和成因?贝氏体铁素体的形核及长大机制。而贝氏体相变的形核可在晶界也可在晶内。209-210页贝氏体相变是介于马氏体相变和共析分解之间的相变,相变机制、组织、结构更为复杂。相变过程和产物在质上和量上均具有过渡性。贝氏体相变时原子的位移特征,界面原子非协同跃迁的机理?213页,26页试述钢中贝氏体的亚结构特征。贝氏体铁素体是由更小的“亚单元”组成。下贝氏体近似圆片状,由亚片条组成,亚片条又由亚单元组成,亚单元由更小的超亚单元组成。贝氏体中的挛晶有人认为,贝氏体铁素体片条由5〜30nm细小挛晶组成,贝氏体铁素体亚片条就是细小的精细挛晶,各亚片条之间存在挛晶关系。扩散学派不承认贝氏体中存在挛晶。较高密度的位错亚结构名词解释:贝氏体;钢中的贝氏体是过冷奥氏体的中温过渡性转变产物,它以贝氏体铁素体为基体、同时可能存在渗碳体或8—碳化物、残留奥氏体、马氏体等相,贝氏体铁素体由亚片条、亚单元、较高密度位错等亚结构组成,这种整合组织称为贝氏体贝氏体相变;奥氏体过冷到中温区,在珠光体与马氏体转变温度区间转变,形成以贝氏体铁素体为基体,其上分布着渗碳体或8—碳化物、残留奥氏体等组织形貌的转变。粒状贝氏体;191页无碳贝氏体;上贝氏体组织中只有贝氏体铁素体和残留奥氏体而不存在碳化物时,这种贝氏体就是无碳化物贝氏体,或称无碳贝氏体。羽毛状贝氏体;191页魏氏组织:实际上是一种先共析转变的组织。亚共析钢的魏氏组织是先共析铁素体在奥氏体晶界形核呈方向性片状长大,即沿着母相奥氏体的晶面(惯习面)析出。6复习思考题熟悉如下概念:回火;将钢加热到以下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使马氏体或残余奥氏体进行某种程度的转变,再冷却到室温的过程。回火托氏体;马氏体的中温回火产物,是由已发生了回复的铁素体基体与极细小的。一碳化物所构成的整合组织。回火马氏体;马氏体的低温回火产物,是由碳的过饱和a相基体与n-Fe2C或S碳化物或原子偏聚团组成的整合组织。回火索氏体;马氏体的高温回火产物,是由铁素体基体上弥散均匀分布着较大颗粒状的。一碳化物或特殊碳化物所构成,铁素体已发生再结晶,变成等轴晶粒,这种整合组织叫回火索氏体。回火脆性;某些钢在回火过程中随回火温度的升高,出现塑韧性降低,脆性升高的现象。二次硬化;大多数钢在回火过程中随回火温度的升高,强度和硬度降低,但在某一温度范围内会出现强度和硬度增加的现象。在回火初期淬火马氏体中的碳原子在什么地方偏聚?偏聚对钢的性能有什么影响?(1)含碳量小于0.08%C时,在一40至100°C区间内,(P2-P1)<0,表明马氏体发生了碳在位错线上的偏聚——“非均匀偏聚”(柯垂尔气团),使电阻率降低。含碳量大于0.08%C时,在一40至100C区间内,(P2-P1)>0,表明电阻率升高,说明此时没有碳化物析出。应当考虑此时马氏体中形成了类似于G.P区的溶质原子的均匀偏聚过程。(2)马氏体中的碳原子选择性地占据同一晶向(如[001]a),处于同一晶向八面体间隙的碳原子进一步发生偏聚,可以形成小片状的碳原子团。称为弘津气团。两种偏聚都会使钢的强度和硬度增大。过冷奥氏体和残留奥氏体有什么区别?残留奥氏体在回火时的转变特征。除了晶体结构均为面心立方外,区别有:1)残余奥氏体中碳含量较高;2)残余奥氏体储存能量较高,不稳定,容易转变;3)残余奥氏体中位错密度较高;4)残余奥氏体受胁迫,第2、3类内应力较大;5)奥氏体晶粒为等轴状;残余奥氏体被马氏体片分割,形貌各异,有薄膜状、颗粒状、片状、块状等形态;高碳钢淬火后于250〜300C之间回火时,将发生残余奥氏体分解。随回火温度升高,残余奥氏体量减少。1)残余奥氏体向珠光体及贝氏体的转变加热到250〜300C范围内时将发生分解,即所谓碳钢回火时的第二个转变。加入合金元素将使第二个转变的温度范围上移。合金元素含量足够多时,残余奥氏体在加热过程中可能先不发生分解,而是在加热到较高温度时在等温过程中发生转变。2)残余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一般情况下,低于200C回火,残留奥氏体不分解,但可能转变为等温马氏体。将淬火钢在低于M点的某一温度回火,则残余奥氏体有可能等温转变为马氏体。如GCr15钢经1100C淬火,残余奥氏体量为17%,M点为159C。至室温后再重新加热到低于159C的各个温度等温。残余奥氏体能等温转变为马氏体。S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淬火马氏体回火时,碳化物的析出贯序?(1)低碳的板条状马氏体的脱溶贯序200C以下回火时不析出碳化物,只有碳原子偏聚团°200C以上,直接析出平衡相9-Fe3Co说明析出过渡相n-Fe2C或sFe24C,需要扩散富集较高的含碳量,这对于低碳马氏体来说较为困难。同时也说明,Dc碳原子的位错气团可以吸纳大量碳原子,较为稳定,难以再提供多余的碳原子来析出过渡相。(2)中碳钢淬火马氏体析出贯序:从碳原子气团Hc,Dc状态于100C即开始析出过渡相n-Fe2C或£-Fe24C,温度高于200C时,即有0-Fe3C的析出。即在位错气团基础上直接析出平衡相。100-300C范围内析出的n-Fe2C或£-Fe24C则是挛晶型马氏体贯序的环节。(3)高碳片状挛晶马氏体的脱溶贯序:'温度高于100C即开始析出过渡相n-Fe2C或e-Fe24C,呈极细小的片状;温度高于200C时,n-Fe2C(或e-Fe24C)开始回溶,同时析出另一个过渡相X-Fe5C2,并且迅即开始平衡相9-Fe3C的析出。在一个相当宽的温度范围内,X-Fe5C2与9-Fe3C共存,直到450C以上X-Fe5C2消失,全部转变为9-Fe3Co为什么要摒弃“两相式分解”的学说?马氏体回火时a相的变化规律?近年来的研究测定表明,在100C以下,高碳马氏体和中碳马氏体中均形成了碳原子偏聚气团DC、HC。试验证明,此回火温度下尚未析出碳化物,只有碳原子气团。弘津气团趋向于在同一晶面上出现,并形成若干个小片组成的碳原子片状畴,畴的尺寸约为几个nm,已经为透射电子束的点阵条纹所证实。在100^以下,组织结构为:a相+DC、HC不存在两个a相在100^及100°C以上才有n-Fe2C,sFe24C碳化物的析出。在100°C以上,为冬相+DC、HC+n-Fe2C或sFe24C随着回火温度升高,正方度越来越小。说明随着n-Fe2C,sFe24C碳化物的析出,马氏体中的碳含量连续的不断降低,而且只有一个正方度。碳化物的析出过程中,碳原子来得及远程扩散,马氏体进行单相分解过程。因此在n-Fe2C,sFe24C碳化物的析出时不应当存在两个a相。•据研究测定[9],碳原子的扩散速度足以跟得上马氏体长大速度,那么,在n-Fe2C,sFe2.4C碳化物的析出时,碳原子能够进行远距离的扩散,即a相中的碳含量不断连续降低,不可能形成两个a相,即不存在双相分解。因此,双相分解的学说不正确。所以要摒弃“两相式分解'的学说。a相的变化规律:随着回火温度的提高和时间的延长,碳原子富集区中的碳原子将发生有序化,然后转变为碳化物。由于马氏体中碳化物的析出,马氏体中的含碳量则不断降低,使得马氏体的正方度不断下降。马氏体分解。a相物理状态的变化1)亚结构的变化马氏体中的高密度位错、精细挛晶等亚结构在回火时将降低或消除。2)a相中内应力的消除合金马氏体回火转变与碳素钢马氏体回火有何区别?碳化物析出贯序怎样?232-234页复习思考题熟悉如下概念:脱溶:经过固溶处理而得到的固溶体或新相大多是亚稳的,在室温保持一段时间或者加热到一定温度,过饱和相将脱溶分解,析出沉淀相,故有的文献中称其为沉淀。共格脱溶;脱溶产物与母相保持共格关系。固溶处理:固溶处理是将钢或合金加热到一定温度,使溶质(碳或合金元素)溶入固溶体中,然后以较快的速度冷却下来,得到过饱和状态的固溶体或过饱和的新相。时效:沉淀将引起组织、性能、内应力的改变等,这种热处理工艺,称为时效试述Al-Cu合金的时效过程,写出析出贯序。254页1)G.P区的形成G.P区大多在过饱和度较大或过冷度较大的条件下形成,2)在G.P区形成后,接着析出一种称为°"的过渡相。3)在°"析出之后,析出的另一个过渡相是°'相。4)平衡相0的形成随着0的产生和发展,°'或直接转变为0、或溶于基体而逐渐消失。脱溶的贯序应为:G.P区一°"-°'-0。空位、位错在脱溶过程中的作用?1)空位的影响代位原子的扩散采用空位移动机制。空位的凝聚是形成偏聚区的有利地点。空位直接促进代位原子片状偏聚区的形成,一般认为可以通过形成位错圈,促进形成片状偏聚区。空位的作用主要还是加速代位原子的扩散。2)位错的影响位错线是原子快速扩散的通道,加速其迁移,溶质原子常在位错线上偏聚,此处容易满足新相成分上的需求。
本文档为【金属固态相变原理考试复习思考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837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4KB
软件:Word
页数:9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9-18
浏览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