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政策法规教案

教育政策法规教案

举报
开通vip

教育政策法规教案教案2017~2018学年第2学期课程名称:教育政策法规的理论与实践开课单位:人文学院主讲教师:李芹香授课班级:15语专凯里学院教务处制 教案编写说明教案是任课教师教学过程的详细实施方案,需紧扣教学大纲,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制定教学流程、评价教学效果,以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编制教学预案的过程。教案编写说明如下:1.课次:按施教的顺序标明序号(每次课一个序号,按教学日历课次、周次填写)。每次课(一般2-3学时)需编写一个教案,各课次构成完整的课程教案。详细教案与讲义合二为一,...

教育政策法规教案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2017~2018学年第2学期课程名称:教育政策法规的理论与实践开课单位:人文学院主讲教师:李芹香授课班级:15语专凯里学院教务处制 教案编写说明教案是任课教师教学过程的详细实施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需紧扣教学大纲,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制定教学流程、评价教学效果,以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编制教学预案的过程。教案编写说明如下:1.课次:按施教的顺序标明序号(每次课一个序号,按教学日历课次、周次填写)。每次课(一般2-3学时)需编写一个教案,各课次构成完整的课程教案。详细教案与讲义合二为一,不再编写讲义。2.教学时数:指完成一个授课题目所用教学时间。理论课通常以学时数为单位(一般2-3学时),而实践课则以学时数,项目或周数为单位。3.授课课题:指一次课(一般2-3学时)的章、节、题目,或实践教学任务、项目等名称。4.授课方式:是根据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学形式(包括讲授、实验、上机、技能研习、实训、讨论、案例分析、实习等)。5.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教案中要体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和“章节目标”,前者是概括的,后者应体现具体性和实现目标的层次性。6.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依据教学目标,在对教材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而确定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教学内容。难点是教学目标实现过程中学生出现学习困难的地方。7.授课方法和手段:如:授课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等。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辅助、实物展示台、网络等多种手段。8.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设计(含复习旧课、引入新课、组织教学、启发思维等)。将授课的内容按逻辑层次,有序设计编排。本部分不同专业的授课可有自己的特色。9.课外自主学习设计:设计课外自主学习任务(包含课后练习、复习、预习、网络互动、讨论等),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或学习新章节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0.学习资源:提供给学生的本章节相关学习资源及学习指导。包括网络资源、教学平台资源、辅助教学参考资料、教材及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等。11.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包括教学效果分析、教学经验总结、改进措施等。课程名称教育政策法规的理论与实践授课专业语文教育班级2015级语五专课程类别必修课通识教育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选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方向课();专业任选课()教学课型理论(√)实验()其他实践()考核方式考试(√)考查()课程教学总学时数32学分数2学时分配课堂理论讲授学时数32其他实践课学时数0实验学时数0课堂讨论学时数0使用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教育政策法规的理论与实践张乐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教材章节及学时分配(与大纲基本吻合)第一章教育政策、法规概述4学时第二章我国教育政策、法规的体系与特征4学时第三章教育政策、法规的价值基础2学时第四章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2学时第五章教育政策、法规的执行2学时第六章教育政策评价2学时第七章教育政策监控与教育法制监督2学时第八章我国教育的基本政策与法规2学时第九章我国基础教育的政策与法规4学时第十章我国高等教育的政策与法规2学时第十一章我国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政策与法规2学时第十二章我国教师教育的政策与法规2学时第十三章我国民办教育的政策与法规2学时课程基本情况说明:本页用于一门课程实施方案的整体设计。表中()选项请打“√”课次1周次1教学时数2授课课题第一章教育政策、法规概述第一节教育政策、法规的含义授课方式讲授法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文化中政策含义;2.了解西方学者关于政策的定义;3.把握教育政策、法规的含义;教学重点难点教育政策、法规的含义。授课方法和手段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二、关于政策的涵义1.中国文化中的政策涵义“政”的本义、引申义“策”的本义、引申义“政策”词义的出现关于政策观2.西方学者关于政策的定义拉斯韦尔: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戴维·伊斯顿: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罗伯特·艾斯顿:公共政策是政府机构和它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托马斯·戴伊: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3.科尔巴奇:政策的核心要素秩序:政策暗含着系统和一致性,政策把一系列行动划入到一个共同点框架中。权威:权威为政策提供了合法性。政策利用权威通过以等级原则连结的组织自上而下地贯彻。专业知识:政策与公认的实践领域有关,即包括问题领域也包括解决问题的领域。4.政策的本质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政治权力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增进社会利益。三、关于教育政策的含义1.教育政策含义: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动准则。(《辞海》)对此概念各家理解不同。2.概念区分:教育路线与教育政策教育方针与教育政策3.教育政策基本构成要素:(1)教育政策主体;(2)教育政策客体;(3)教育政策的目标;(4)一系列教育行动准则与规范;(5)为实现教育政策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四、关于教育法规的涵义1.涵义教育法规是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条例、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也是对人们的教育行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规则的总和,是现代国家管理教育的基础和基本依据。2.基本形式(1)教育法律;(2)教育条例;(3)教育规章课外自主学习设计1.简述教育政策的含义及其构成要素2.复习3.预习新课学习资源1.吴志宏等:《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张乐天主编:《教育法规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3.教育政策法规编写组主编:《教育政策法规》,西北大出版社,2014年4.粟滢主编:《教育政策法规》,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5.钟华著:《教育法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教学反思(手写)课次2周次2教学时数2授课课题第一章教育政策、法规概述第二节教育政策、法规法规在国家政策、法规体系中的地位第三节教育政策、法规的功能授课方式讲授法教学目标1.了解教育政策、法规在国家政策、法规体系中的地位;2.掌握教育政策、法规的功能。教学重点难点教育政策、法规的功能。授课方法和手段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二、教育政策在国家政策体系中的地位1.教育政策是国家政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在现代国家的政策体系中,教育政策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三、教育法规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1.关于教育法规在国家法律体系中所处地位的不同主张2.对教育法规应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法律部门的进一步分析3.对教育法规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的再认识四、教育政策、法规的功能(一)保障性功能1.含义:指教育政策、法规客观上起着维护与保障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2.重点体现为:保障教育事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应有地位保障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明确方向保护全社会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与热情(二)规范性功能1.含义指教育政策、法规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某种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与范式,起着某种规定性的作用。2.主要表现:指引作用;评价作用(三)激励性功能1.含义:指教育政策、法规客观上起着一种激励、鼓舞、促进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作用。2.主要表现:引起社会大众感情上的共鸣与回应;激发人们对于教育政策、法规实施的积极参与。(四)制约性功能1.含义:指教育政策、法规有着限制或禁止某种教育行为的作用。2.主要表现:以明令禁止的方式限制某种不被允许的教育行为立法制约。(五)管理性功能1.含义:指教育政策、法规对教育工作具有管理的作用。2.主要表现:(1)通过政策、法规对教育工作进行规划与部署,以保证教育活动有目的、有秩序、合法地进行;(2)通过政策、法规对教育活动实施有效的控制;(3)通过政策、法规协调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以保证教育活动和谐地进行。课外自主学习设计1.思考:教育政策、法规在国家政策、法规体系中具有怎样的地位?简述教育政策、法规的功能。2.复习3.预习新课学习资源1.吴志宏等:《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张乐天主编:《教育法规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3.教育政策法规编写组主编:《教育政策法规》,西北大出版社,2014年4.粟滢主编:《教育政策法规》,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5.钟华著:《教育法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教学反思(手写)课次3周次3教学时数2授课课题第二章我国教育政策、法规的体系与特征第一节教育政策的类型与结构第二节教育法规的类型与结构授课方式讲授法教学目标1.了解教育政策及教育法规的结构;2.掌握教育政策、教育法规的类型。教学重点难点教育政策、法规的类型。授课方法和手段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二、教育政策的基本类型1.按照国外学者的分类标准划分的类型(1)以政策的实质及其适用、实施的手续作为分类标准,分为实质性政策或程序性政策;(2)以政策协调(或调控)教育活动的方式为标准,分为分配性政策、限制性政策和调节性政策。(3)以政策产生的效果为标准,分为物质性政策或符号性政策。2.按照国内学者的分类标准划分的类型(1)从制定政策的主体角度,可将教育政策分为政党的教育政策、国家的教育政策、社会团体的教育政策。(2)从政策层次的角度,分为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3)从政策效力范围的角度,分为全局部性政策和局部性(或区域性)政策。(4)从政策所起作用的角度,分鼓励性政策与限制性政策。三、教育政策的体系结构1.教育政策的体系结构内涵:指政党、国家和社会团体制定的有关教育政策的存在及其表现方式。2.教育政策的表现形式:教育政策以怎样的文本样式出现。(1)党的政策性文件;(2)教育法律、法规;(3)国家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政策性文件。(4)党中央和党的地方各级领导机关所属有关部门与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所属各部门共同制定或批准的有关教育的政策文件。(5)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教育问题的讲话、指示。3.教育政策的纵向结构依照政策等级系列划分:教育总政策、基本教育政策、一般教育政策、个别(特殊)教育政策。依照政策时间系列划分:过去教育政策、现行教育政策、指向未来的教育政策。依照政策阶段性过程划分:长期教育政策、中期教育政策、短期教育政策、即时教育政策。4.教育政策的横向结构高等教育政策、普通教育政策、职业和成人教育政策、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残疾人教育政策。四、教育法规的基本类型1.根据创制方式及表达方式不同,分为成文法与不成文法,或制定法、判例法和习惯法。2.根据效力等级和内容重要程度的不同,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或基本法与单行法。3.根据适用范围不同,分为一般法与特殊法。4.根据规定的内容不同,分为实体法与程序法。五、教育法规体系的涵义及其结构指教育法规作为一个专门的法律部门,按照一定的原则组成的一个相互协调、完整统一的整体。1.教育法规的纵向结构《宪法》中教育条款,教育基本法,即《教育法》,单行教育法,以及其他法律中与教育相关的条款,教育行政法规,部门教育规章,地方性教育法规和地方政府教育规章。2.教育法规的横向结构观点一 教育基本法 规范教育行政管理权限和动作方式的教育行政组织法 规范学校举办者行为的学校教育法规范 教师、职工、学生行为的教职学员法 规范实施教育的经费保障的教育经费投入法 规范学校设备必需额度及其标准的教育设备法观点二教育基本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成人教育或社会教育法、学位法、教师法、教育经费投入或教育财政法。六、我国教育法规体系结构的构建动态构建我国教育法规的体系结构,是一项系统工程,有一个较长过程,只有在动态发展中逐步加以整合,方可使之渐臻完善。我国教育法规的动态发展,表现在教育法规在整个社会法规体系中地位的变化上。课外自主学习设计1.思考: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大致可分为哪几种类型?从教育政策的体系结构看,它应当包括哪些内容,其效力如何确定?2.复习3.预习新课学习资源1.吴志宏等:《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张乐天主编:《教育法规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3.教育政策法规编写组主编:《教育政策法规》,西北大出版社,2014年4.粟滢主编:《教育政策法规》,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5.钟华著:《教育法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教学反思(手写)课次4周次4教学时数2授课课题第二章我国教育政策、法规的体系与特征第三节教育政策、法规的特征第四节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关系授课方式讲授法教学目标1.掌握教育政策、教育法规的特征;2.把握教育政策、教育法规的关系。教学重点难点教育政策、法规的特征及其两者间的关系。授课方法和手段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二、教育政策基本特征1.利益倾向;2.目标倾向;3.合法性与权威性;4.功能多样性;5.价值相关性;6.过程及阶段性二、我国教育法规自身独有的特征1.遵循教育的自身独有的规律与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相结合2.系统性与独立性相结合3.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4.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5.立法自主与择优借鉴相结合三、教育法规与党的教育政策的关系1.教育法规与党的教育政策的联系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党的教育政策对教育事业的运行与发展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起着普遍的指导作用。教育法规与党的教育政策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关系上。我国的教育法规与党的教育政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2.教育法规与党的教育政策的根本区别基本属性不同;制定的程序不同;实施方式不同;公布的范围不同;制定机关和约束力不同;表现形式不同;稳定程度和调整范围不同。3.教育政策及教育法规的联系具体体现在:A.两者都是国家管理教育的重要手段,都是在教育活动中应予遵循的行为准则与行为依据;B.教育法规建立在教育政策基础上,成熟稳定的教育政策会被立为教育法律;C.教育政策的实施需要“法”的保障。D.教育政策的制定应以法律为依据,法律规定政策不可能涉及的具体内容;4.教育法规的实施与教育政策的执行A.制定和实施教育法规应以党的教育政策为指导B.贯彻党的教育政策应以教育法规为保障C.推行党的教育政策不能超越教育法规所规定的范围四、教育法规与其他法规的关系1.教育法规与一般法规的关系两者共有的特性:教育法规是调整教育法律关系和规范教育法律秩序的规则;教育法规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国家意志;教育法规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准则;教育法规是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作为其调整的机制。2.教育法规与其他法规的关系课外自主学习设计1.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有何联系及区别?2.复习3.预习新课学习资源1.吴志宏等:《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张乐天主编:《教育法规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3.教育政策法规编写组主编:《教育政策法规》,西北大出版社,2014年4.粟滢主编:《教育政策法规》,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5.钟华著:《教育法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教学反思(手写)课次5周次5教学时数2授课课题第三章教育政策、法规的价值基础授课方式讲授法教学目标1.了解教育政策、法规的价值基础内涵及研究这些价值基础的意义;2.掌握现阶段我国教育政策、法规的价值基础。教学重点难点现阶段我国教育政策、法规的价值基础。授课方法和手段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设计一、教育政策、法规价值基础的涵义1.价值的涵义目前学术界比较有代表性的有:(1)价值是客体能够满足主体的一定需要;(2)价值是客体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属性;(3)价值是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从学理的角度,分为效用论的价值与本质论的价值;效用论的价值:一是指某物的价值,在商品市场中,价值最终被界定为人类劳动的凝聚;二是指主客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本质论的价值概念从属于人类的价值规定,它的基本含义是人的价值决定一切价值现象的存在,人的价值规定是一切价值决断和取向的最高标准。价值存在与人的本质及其活动紧紧相连。价值存在及其确立,实际上是主体意识依据自身本质和内在需要进行价值确定、价值选择和价值估量的结果。价值就是人的本质之实现,或“本质力量之确证”。2.教育政策、法规价值基础的涵义(1)教育政策、法规的价值指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教育政策之间产生的一种主客体关系。(2)教育政策、法规的价值基础教育政策、法规的价值基础指教育政策、法规活动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和价值标准,以及确立这些价值理念和价值标准的依据。影响价值基础确立的因素:国家的治国理念和意识形态;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价值取向;“教育”活动的独特性质。二、研究教育政策、法规价值基础的意义1.有助于明确教育政策、法规活动的指导方向;2.有助于审视现实教育政策、法规是否建立在正当的价值基础之上,有助于分析在教育政策、法规制定过程中各种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诉求对教育政策、法规制定的最终结果所产生的影响;3.具有方法论意义;三、“以人为本”1.“以人为本”的基本含义2.“以人为本”的教育第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应该定位在以受教育者为本。以受教育者为本的教育是以促进其全面与和谐发展作为教育事业发展之本,而不应以受教育者的考试分数为本,不应以教育规模的增长为本,不应以教育行政部门的部门利益为主。第二,“以人为本”的教育是面向所有受教育者的教育。强调教育的“以人为本”,是强调在教育过程中以所有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为本,须摒弃在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的任何“歧视”。第三,“以人为本”的教育事业应该为受教育者的发展提供一种有质量的教育。3.“以人为本”对教育政策、法规的要求(1)在处理教育系统内外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时,应将教育事业的利益和受教育者的利益需求放在首位;(2)要致力于为满足受教育者的利益需求提供必要的条件,为受教育者的发展服务;(3)创新机制,提高教育质量,为受教育者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课外自主学习设计1.思考:如何认识教育的“以人为本”和教育的科学发展?如何理解教育的公共性?2.复习3.预习新课学习资源1.吴志宏等:《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张乐天主编:《教育法规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3.教育政策法规编写组主编:《教育政策法规》,西北大出版社,2014年4.粟滢主编:《教育政策法规》,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5.钟华著:《教育法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教学反思(手写)课次6周次6教学时数2授课课题第四章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授课方式讲授法教学目标1.了解教育政策议题的内涵;2.理解教育政策议题的特征、教育政策决定的具体环节与阶段;3.掌握教育立法的基本程序和基本要求。教学重点难点教育政策议题的特征、教育政策决定的具体环节与阶段,教育立法的基本程序和基本要求。授课方法和手段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二、教育政策议题的确定1.问题的性质;2.问题的严重程度;3.问题的广度;4.解决问题的代价;5.问题是否可以评估;三、影响成为教育政策议题的因素分析1.政治因素2.经济因素3.文化因素4.国际环境因素四、教育法规议题的确定1.关系重大,影响广泛、深远的教育政策问题2.经历时间考验,稳定、成熟的教育政策议题3.反映与符合教育改革发展潮流的教育政策问题五、明确政策目标一是目标的针对性;二是目标的先进性;三是目标的可行性;四是目标的规范性。六、方案设计1.系统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民主参与原则4.创新性原则5.刚性与弹性相济的原则七、方案抉择1.理性模式理性模式:政策决策者根据完备的综合信息,客观地分析判断,针对许多备择方案进行评估,排定优劣顺序,经过比较分析之后,选择最佳方案。要求备选方案的多样化而不是单一化,同时也意味着比较分析,同时允许争辩。理想化色彩过于浓重。2.渐进模式基本观点:公共政策(包括教育政策)不过是政策活动的延伸,是对既往政策的修改品,所以政策抉择应以既有的合法政策为基础。理论依据:一种和以往政策越不同的方案,就越难预测其后果;一种和以往政策越不同的方案,就越难获得大众的支持,其政治可行性就越低。基本着眼点:维护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强调政策变革与政策的连续的联系。3.综合模式综合模式是为了扬理性模式渐进模式之长,避两者之短而构造的一种决策模式。该模式一方面吸收理性模式的优点,尽可能获得更多的教育政策问题信息,认真比较各种政策方案的异同与优劣,并对政策实施后果作出判断;八、教育政策的合法化1.教育政策合法化的涵义(1)政策合法化的涵义政策合法化是一个与政治秩序相关的概念,是指一种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他认为,“只有政治秩序才拥有或丧失合法性,只有它们才需要合法化。”(德国著名学者哈贝马斯)把政策合法化分解为三个功能:选择一项政策建议,为这项建议建立政治上的支持,将它作为一项法规加以颁布。(戴伊)政策合法化就是赢得多数立法人员对政策方案的支持,它遵循一般所认知的原则或一般所接受的准则。(中国学者朱志宏)政策合法化的过程是使各种拟议中的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具有社会权威性和约束性的过程,它包括政策法律化、政策法规化和政策社会化三个方面。(中国学者彭和平)政策合法化:指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政策行为的过程。(陈振明)(2)教育政策合法化的涵义教育政策的法律化:国家有关的政权机关依据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立法活动。教育政策的法律化,使得一部分教育政策上升为法律,获得了法律效力。教育政策的合法性国家有关的政权机关遵循一般已确立的原则或一般所接受的标准,对教育政策方案的审查活动。教育政策并不一定都要上升为教育法律,没有上升为法律的政策方案通过有关机关审查之后,即获得了合法性。2.行政机关的教育政策合法化(1)行政机关教育政策合法化的基本形式授权立法:指各级行政机关经立法机关的授权而进行的一种立法活动。职权立法:是行政机关依据《宪法》和行政机关组织法规定的职权或行政权所进行的立法。(2)行政机关教育政策合法化的基本程序提出教育行政法规草案审查教育行政法规草案通过教育行政法规草案公布教育行政法规九、教育立法的涵义与意义1.教育立法的涵义:国家立法机关依照法律程序制定有关教育的法律的活动。2.教育立法的意义:法制化建设的要求,保障教育事业的地位,规范教育发展环境,规范教育内部管理。十、教育立法的基本程序1.提出教育立法草案2.讨论教育法律草案3.通过教育法律4.公布教育法律十一、教育立法的基本要求第一,任何教育法律都必须根据《宪法》制定。第二,各种专项(单项)教育法规的制定,也必须依据《教育法》。第三,教育法规的制定,需要参照其他相关法规的精神与原则,以协调好教育法规与其他法规的关系。第四,教育法规的制定需要遵循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原则。课外自主学习设计1.思考:教育政策决定分为哪些具体环节与阶段?为确保各阶段的顺利进行,在具体操作中各注意哪些方面?教育立法的基本程序和基本要求是什么?2.复习3.预习新课学习资源1.吴志宏等:《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张乐天主编:《教育法规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3.教育政策法规编写组主编:《教育政策法规》,西北大出版社,2014年4.粟滢主编:《教育政策法规》,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5.钟华著:《教育法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6.教育部法制办公室编,《教育法律法规规章汇编(2004年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教学反思(手写)课次7周次7教学时数2授课课题第五章教育政策、法规的执行授课方式讲授法教学目标1.了解教育政策执行的含义及其基本的组成要素、教育法规的执行。2.掌握教育政策执行的基本环节与特征、教育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与对策。教学重点难点教育政策执行的基本环节与特征、教育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与对策。授课方法和手段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二、教育政策执行的涵义1.教育政策执行:一种将教育政策精神与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实现教育政策目标的动态行动过程。英国学者米切尔·黑尧(MichaelHill)认为:“政策执行过程实际上与政策制定过程一样,是一个充满着连续不断的交易、谈判和政治互动的复杂过程这一必须承认的事实之间,仍然存在着冲突。”2.教育政策执行的基本组成要素:第一,教育政策执行主体。所谓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实际上是指教育政策的主要执行者。第二,教育政策执行方案。取得合法性地位的教育政策本身就是一种被批准的行动方案。第三,教育政策的施行对象。教育政策的施行对象也叫目标群体,即受政策影响的人群。第四,教育政策执行的条件与环境。教育政策执行离不开必要的条件保障,同时也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政策执行的条件是指能保障政策顺利运行的社会资源。三、教育政策执行在教育政策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教育政策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教育政策执行在教育政策生命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1.教育政策执行是实现教育政策目标的决定性环节。美国学者艾利森认为:“在达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政策)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的90%则取决于有效的执行。”2.教育政策执行是对教育政策实行检验的根本途径。制定的教育政策需要在实践中畅行其道并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3.教育政策执行也是教育政策生命过程中的中介环节。四、教育政策执行过程的基本环节1.教育政策宣传教育政策宣传是教育政策执行的起始环节,同时也需要贯穿于政策执行的全过程中。2.制定执行计划制定执行计划也叫政策分解,是指将文本的政策方案变成具体的行动规划。制订执行计划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必经之途,也是实施政策的重要步骤。一般而言,制定教育政策的执行计划,需要遵循如下要求:其一,方向正确、切实可行。其二,全面完整、重点突出。其三,分工落实、留有余地。3.政策实施教育政策实施是教育政策执行过程的中心环节,是达成教育政策目标的根本手段4.政策执行的协调教育政策执行的协调也是贯穿于政策执行全过程的一项重要的功能活动。政策执行所需要协调的关系通常包括:协调执行主体与政策实施对象的关系;协调执行者之间的关系;协调政策资源的配置关系;协调政策执行的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之问的关系;协调政策执行的进度与效果之间的关系等等。5.政策执行总结一个完整的教育政策执行过程包含着执行总结。政策执行总结意味着对上一阶段政策执行状况的总体回顾与反思,也是为政策的持续执行或新的政策执行创设更好的基础。政策执行总结既可看成是政策执行过程的终结环节,又可看成是中继环节。政策执行乃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政策执行总结虽然是对上一阶段或某一具体政策执行的终结性回顾,但更重要的却是承续一个新的政策执行的开始。五、教育政策执行过程的基本特征1.教育政策执行过程是执行者与政策施行对象的互动过程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执行者执行政策的力度与政策施行对象(即目标群体)对政策的回应度始终是制约执行过程并影响执行效果的两个关键变量。2.教育政策的执行过程是深受环境因素多方面影响的过程环境因素是构成教育政策执行的基本组成要素。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因素的影响既十分复杂又非常强烈,它充溢于政策执行的全过程。这里所讲的环境因素可分为三大类:一是政策问题的可解决程度;二是政策本身的能力或条件;三是影响政策执行的外部因素。3.教育政策的执行过程也是一种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结合的过程六、教育政策执行中的问题表现1.教育政策执行的偏离2.教育政策执行的缺损3.教育政策执行的表面化4.教育政策执行的泛化5.教育政策执行的附加性七、教育政策执行中的问题的成因1.传统教育意识与观念的制约与阻碍;2.社会行改风气的某些不良因素也是导致教育政策执行存在问题的原因;3.教育政策执行所需资源的不足会导致执行问题的产生;4.教育政策的利益要求与政策目标群体的利益要求产生冲突时会导致执行问题的产生5.教育政策本身的缺陷是导致教育政策执行产生问题的另一重要原因八、减少教育政策执行问题的对策1.加强政策研究,力求政策本身的科学性与合理性。2.加强教育政策执行机构的作风建设和执行人员的素质建设。3.深入宣传教育政策,增进目标群体对政策执行的理解。4.加强教育政策执行的监督与评估。九、教育法规执行的特点1.教育法规执行更强调规范性2.教育法规执行手段更具有强制性3.教育执法主体更具有明确性4.教育执法过程需要相应的法律监督十、教育执法的基本原则1.合法性原则2.公正性原则3.公开性原则课外自主学习设计1.思考:(1)什么是教育政策执行?其基本的组成要素有哪些?(2)请结合实际分析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2.复习3.预习新课学习资源1.吴志宏等:《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张乐天主编:《教育法规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3.教育政策法规编写组主编:《教育政策法规》,西北大出版社,2014年4.粟滢主编:《教育政策法规》,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5.钟华著:《教育法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6.袁振国,《论中国教育政策的转变——对我国重点中学平等与效益的个案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7.DanE.Inbar等著,史明洁等译,《教育政策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8.教育部法制办公室编,《教育法律法规规章汇编(2004年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教学反思(手写)课次8周次8教学时数2授课课题第六章教育政策评价授课方式讲授法教学目标1.了解政策评价的含义;2.了解教育政策评价的意义、含义、类型;3.掌握教育政策评价标准、构成要素及基本方法。教学重点难点教育政策评价标准、构成要素及基本方法。授课方法和手段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二、教育政策评价的含义1.政策评价的几种观点第一,认为政策评价是一种对政策运行的全过程进行广泛深入、分析与研究的社会活动。第二,认为政策评价的关键是对政策效果的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鉴定人们所执行的政策实际上达成的效果。第三,认为政策评价主要是对政策方案的评价。第四,将政策评价界定为“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2.教育政策评价的涵义两种观点观点一:按照一定的教育价值准则,对教育政策对象及其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构成其发展变化的诸种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袁振国主编,《教育政策学》)观点二: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教育政策运行的全过程进行系统的综合的分析与判断,总结政策运行的成绩与经验,揭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而为修订和完善教育政策,并为教育政策的更良性运行服务。(张乐天主编,《教育政策法规的理论与实践》)3.几点说明其一,教育政策评价是对教育政策运行的全面评价。其二,教育政策评价并不只是为诊断教育政策执行的结果而进行评价,同时也是为达成更好的教育政策而进行评价。其三,教育政策评价关注对政策本身的优劣比较,关注对影响政策制定及其影响政策运行的诸多因素进行深入的而且是实事求是的分析。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beam):“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格朗兰德(N.E.Grouland)的评价公式:评价=量或质的记述+价值判断教育政策评价的公式表述:教育政策评价=客观描述(事实判断)+价值判断+寻求政策“增值”三、教育政策评价的功能1.提供有效的教育政策的信息反馈(以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影响为例)案例5-2:安徽省农村税费改革与农村教育工作的思考2.揭示教育政策目标的达成度3.是检验教育政策执行效果的基本途径4.是决定有关教育政策前途命运的重要依据5.是推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公开化的有效手段四、教育政策评价的类型分析按照教育政策评价在政策运行过程中所处的阶段进行分类与分析:执行前评价、执行评价与执行后评价三类。(一)执行前评价指在教育政策执行之前对教育政策方案本身所做的分析。也可称为预评价或政策分析。它主要是对设计的教育政策方案进行价值分析、可行性分析和后果预测分析。对象是教育政策方案本身,总体上具有预测的性质,以逻辑证明的方式进行。(二)执行评分析执行评价:对教育政策的执行过程及其执行状况的分析。执行评价的作用在于:1.超前预防;2.提供保障;3.及时补救;4.提供解释说明。尤其应该关注政策执行中的政策“失真”问题。教育政策“失真”问题分析界定:即在实际的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所出现的执行过程及结果偏离既定政策目标的现象(又称之为教育政策走样)。教育政策“失真”的五种常见的表现形式:1.政策替换;2.政策缺损;3.政策表面化;4.政策扩大化;5.政策“泛化”。成因与对策→(三)执行后评价执行后评价:指教育政策执行完成后对政策效果的分析与判断。它包括政策效果(effect)评价、政策效益(effectiveness)评价、政策影响(impact)评价等。通过实践检验的方式来进行。执行前评价主要目的在于了解方案的可行性,执行评价的主要工作在于检核运作过程是否按政策方案实施,执行后评价的主要意图是评判目标达成度。三者关系:其中执行前评价是基础,执行评价和执行后评价是手段,最终都是为政策效益的最大化服务。五、教育政策评价的标准1.发展性标准——教育政策评价的首要标准。2.效益标准指政策执行后所达成的政策结果对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3.效率标准指教育政策效益与政策投入之间的比率。4.教育政策回应度指教育政策执行后满足政策目标群体需求的程度。六、教育政策评价的构成要素1.评价对象2.评价方案3.评价人4.评价实施5.评价总结七、教育政策评价的基本方法1.对比评价法①简单的“前——后”对比分析②“有——无”政策对比分析③“控制对象——实验对象”对比分析2.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法3.综合评价法①对象评定法②专家评定法③自评法课外自主学习设计1.结合实际谈谈教育政策评价应遵循的标准。2.复习3.预习新课学习资源1.吴志宏等:《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张乐天主编:《教育法规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3.教育政策法规编写组主编:《教育政策法规》,西北大出版社,2014年4.粟滢主编:《教育政策法规》,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5.钟华著:《教育法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6.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0)》,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7.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4)》,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教学反思(手写)课次9周次9教学时数2授课课题第七章教育政策监控与教育法制监督授课方式讲授法教学目标1.了解教育政策监控、教育法制监督的含义、种类;2.掌握教育政策监控与教育法制监督的主体及各类监督主体的监督的内容、监督方式及特点;3.把握教育政策监控与教育法制监督的功能、特征及其作用的异同。教学重点难点教育政策监控与教育法制监督的主体及各种监督主体的监督内容、监督方式及特点;教育政策监控与教育法制监督的功能、特征及其作用的异同。授课方法和手段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二、教育政策监控与教育法制监督的主体与客体1.监督主体(谁监督?)指行使教育政策监控或教育法制监督权的责任者和执行者,即依法独立参与监督活动,享有监督权利,履行监督职能,负有监督义务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2.监督客体(监督谁?)包括一切社会关系主体,主要指为运用权力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及公职人员。三、教育政策监控与教育法制监督的基本特征1.法律性2.优越性3.外部性4.程序性5.系统性四、教育政策监控与教育法制监督的类型与方式1.立法机关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监督)——最权威监督监督的方式(1)对制定活动实施监督:批准、备案、发回、宣布无效、改变或撤销等。(2)对执行活动进行监督:听取和审议,视察和检查,评议,提出质询、询问,决定、决议,罢免或撤销等。2.行政机关监督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实现教育行政执法职能和教育行政管理职能,在职权范围内对有管辖权的下级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及平行的有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是否遵守教育政策与法规和其他行政管理决定进行的监督。A.教育行政机关内部上下级的纵向监督B.教育行政监察监督C.教育督导D.审计监督E.有关职能部门对其它部门的横向监督3.司法机关的司法监督是教育法律保护、法律救济的最后一道保护线(1)依法裁定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程序与制定原则是否合法;(2)依法裁定教育政策法规的内容规定是否合法;(3)依法监督教育政策法规的执行是否合法。从教育法规的特性和职能作用看,更多发挥教育、引导的功能。4.政党监督执行党系统(执政党、参政党、多党联合执政)和在野党系统两大政党系列;5.社会监督社会团体、社会舆论、社会成员对教育政策法规的监督;五、教育政策监控的含义及功能1.教育政策监控:指教育政策监控主体,依据一定的教育法规或制度,对教育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价及终结活动进行监督、调整和控制的过程。2.教育政策监控的功能(1)反馈性功能(2)促进性功能(3)鉴定性功能(4)导向性功能(5)完善性功能(6)沟通性功能保障教育政策的合法化,保证教育政策的贯彻执行,实现教育政策的调整与完善,促进不适应现实需要的教育政策的终结。六、教育政策监控的类别与特征1.教育政策监控的种类2.教育政策监控的特征系统性与广泛性、经常性与及时性、群众性与民主性;七、从监控过程分析,怎样保障教育政策监控的顺利进行,增强教育政策监控的效果?制定监控计划、进行政策观察、开展政策评价、纠正政策偏差、用好监控成果八、教育法制监督的含义与特征1.教育法制监督的含义广义:有教育法制监督权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作为监督主体,对监督对象管理教育的活动进行合宪、合法、合理性的评价,并对违法行为加以纠正的行为。狭义:指专司教育法制监督权的国家机关对教育立法、教育司法、教育执法活动的监督。2.教育法制监督的特性(1)监督依据的法律性(2)监督范围的独特性(3)监督目的的控权性(4)监督效力的权威性九、教育法制监督的分类与内容1.分类2.教育法制监督的内容:合宪性监督、合法性监督、合理性监督凡无权行为、越权行为、侵权行为、不公行为、不当行为等,都应该纳入教育法制重点加以监督、控制的范围。课外自主学习设计1.思考:(1)构成教育政策监控与教育法制监督的主体有哪些?各种监督主体的监督内容、监督方式和特点是什么?(2)试比较教育政策监控与教育法制监督的功能、特征及其作用的异同。2.复习3.预习新课学习资源1.吴志宏等:《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张乐天主编:《教育法规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3.教育政策法规编写组主编:《教育政策法规》,西北大出版社,2014年4.粟滢主编:《教育政策法规》,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5.钟华著:《教育法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6.劳凯声,《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1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7.劳凯声,《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2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教学反思(手写)课次10周次11教学时数2授课课题第八章我国教育的基本政策与法规授课方式讲授法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教育基本政策的历史、新时期我国教育基本政策的变革与创新;2.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立法宗旨、立法特点、基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立法宗旨、立法特点、基本内容。授课方法和手段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二、我国教育方针的沿革1.过渡时期的教育方针“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这就是当前实施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方针。”2.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实现这个方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2)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教育方针“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者。”三、我国学制政策的沿革1.1951年第一次学制改革《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学校向工农开门;重视在职干部的再教育;体现了民族平等、男女平等的原则;体现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向。2.1958年第二次学制改革《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关于试验改革学制的规定》、《学制改革初步方案》;“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3.1985年第三次学制改革《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基础教育要分阶段;中等教育要多样化,大力发展中等专业、技术、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要向多层次、多科类方向发展,改革高等教育专科、本科比例不合理状况;成人教育单列系统,包括在整个学制中。四、我国教育体制的政策沿革1.教育行政体制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初期,党对教育事业实行了“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政策。1958——1959年,改革的中心是权力下放,改变过去“条条”为主的管理体制,扩大地方管理教育的权限。1961——1963年,中央再次对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实行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分级管理。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中心是中央放权给地方,地方也逐级放权,直至乡镇。教育领导部门放权给学校,学校放权给校长。2.学校领导体制的沿革(1)校务委员会制(2)校长负责制(3)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4)当地党委和主管教育的行政部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5)革命委员会制(6)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7)校长负责制五、《教育法》的立法宗旨和适用范围“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级各类教育,适用本法。”“军事学校教育由中央军事委员会根据本法的原则规定。”“宗教学校教育由国务院另行规定。”“境外的组织和个人在中国境内办学和合作办学的办法,由国务院规定。”“本法自1995年9月1日起实施。”六、《教育法》的立法特点和重要作用1.立法特点一是全面性与针对性相结合;二是规范性和导向性相结合。三是原则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2.重要作用《教育法》的颁行是教育立法的重要成就。《教育法》是国家全面调整各类教育关系,规范我国教育工作的基本法律,在我国教育法规体系中处于“母法”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七、《教育法》的基本内容1.《教育法》规定我国教育的性质与方针2.《教育法》规定我国教育的管理体制3.《教育法》规定我国教育的基本制度4.《教育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设置的条件5.《教育法》规定教育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6.《教育法》规定教育的社会责任7.《教育法》规定教育的投入渠道和保障机制8.《教育法》规定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式9.《教育法》规定违反教育法规的法律责任八、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指针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指针,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新的目标和方向。确立科学发展观意味着进一步确立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1.科学发展观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引坚持教育的全面发展;坚持教育的协调发展;坚持教育的可持续发展。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方针对教育发展的指引(1)全面推进依法治教;(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治体系;九、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目标、新思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普及、发展、提高”为主要任务;以协调发展为主线;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以体制和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十、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新使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1.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3.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和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4.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6.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7.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课外自主学习设计1.思考:(1)《教育法》对我国教育基本制度作了怎样的法律规定?(2)谈谈你对依法治国与依法治教的关系的认识。2.复习3.预习新课学习资源1.吴志宏等:《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张乐天主编:《教育法规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3.教育政策法规编写组主编:《教育政策法规》,西北大出版社,2014年4.粟滢主编:《教育政策法规》,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5.钟华著:《教育法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教学反思(手写)课次11周次12教学时数2授课课题第九章我国基础教育的政策与法规第一节基础教育政策、法规的沿革授课方式讲授法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基础教育政策法规的历史;2.了解对深入实施《义务教育法》的思考;3.掌握我国基础教育政策。教学重点难点我国基础教育政策。授课方法和手段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二、过渡时期的基础教育政策第一,有计划、有步骤地接管和改造旧学校,掌握学校的领导权。第二,改革旧式教育。第三,建立基础教育的新学制。第四,推行普及小学教育。第五,颁行《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和《小学暂行规程(草案)》。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基础教育
本文档为【教育政策法规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0922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62KB
软件:Word
页数:46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4-07
浏览量: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