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教版必修2《兰亭集序》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必修2《兰亭集序》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举报
开通vip

人教版必修2《兰亭集序》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兰亭集序》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教学目的: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兰亭集序》的课文内容,掌握有关本文重要的词语和句式的意思,懂得作者写作此文的缘由,进而理解有关作者的人生逸事和《兰亭序》在书法文学史上的地位。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美文的能力,尤其是鉴赏能力,同时打通文学与绘画书法音乐的联系,充分展示审美教育,让学生在“美”中学。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懂得作者在行文中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挖掘学生珍视经典美文的潜在情感,为培养阅读经典的习惯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兰亭集序》的课文内容,掌握有关...

人教版必修2《兰亭集序》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兰亭集序》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教学目的: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兰亭集序》的课文内容,掌握有关本文重要的词语和句式的意思,懂得作者写作此文的缘由,进而理解有关作者的人生逸事和《兰亭序》在书法文学史上的地位。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美文的能力,尤其是鉴赏能力,同时打通文学与绘画书法音乐的联系,充分展示审美教育,让学生在“美”中学。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懂得作者在行文中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挖掘学生珍视经典美文的潜在情感,为培养阅读经典的习惯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兰亭集序》的课文内容,掌握有关本文重要的词语和句式的意思,懂得作者写作此文的缘由,进而理解有关作者的人生轶事和《兰亭序》在书法文学史上的地位。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美文的能力,尤其是鉴赏能力,同时打通文学与绘画书法音乐的联系,充分展示审美教育,让学生在“美”中学。教学实录:师:(展示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提起王羲之,我们都知道他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美称。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这幅作品还涉及到一篇流传已久的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兰亭集序》。通过预习,有哪位同学能对题目做一个解读?生:根据书下注释和文章第一小节内容,可以了解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他们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作品汇集为《兰亭集》,王羲之为这部书集子写了序,就是《兰亭集序》。师:预习得很充分,图上的这幅作品,正是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师:《晋书•王羲之传》里有这样的记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幻灯片展示)这句话里,包含了一个重要信息,就是“以申其志”,也就是言王羲之即事感怀,借序言志。那么兰亭集会又是一场怎样的集会呢?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一节。(学生自由朗读)师:有人称兰亭集会为“兰亭雅集”,你同意么?结合语句谈谈你的理由?生:人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说明来的人都是“贤人”,用现代的话来说,都是“高端人才”。(众笑)师:不仅是才能高,而且德行也高。生:喝酒方式之雅—“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畅叙幽情”,他们在一起喝酒聊天。师:这具体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围坐在一起,你敬我一杯,我敬你一盅?吹吹牛,聊聊天?生:不是这样的。他们喝酒的方式也很雅的,没我们现在这样聚会的喧闹。他们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或吟咏诗赋来代替,很惬意的样子。生:而且他们聊天的内容,是“幽情”,“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说明他们谈的是埋藏在内心深处很深的感情。师:所谈的具体内容知道么?文中是否有所提及?生:我认为是这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说明他们谈论的是有关于宇宙万物给他们带来的感慨。师:很好。所以说这次集会的雅还表现在他们所做的事,都是高雅之事。生:他们聚会的地点也很雅。“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师:这句话怎么就能体现出“雅”了呢?生:山岭本身就是绿色的,又在远处,所以周围是墨色的,从色彩上就给人中雅致的感觉。加上茂密的树林,修长的竹子,清澈流水流动的声响,这些景物清澈、生机,同时给人一种特别幽静的感觉。师:“茂林修竹”换成“绿林碧竹”好不好?生:不好,绿和碧,颜色太艳太绿了,有点俗气,不如“茂”“修”给人的雅致感觉。师:理解得很准确,你结合了具体的关键词语分析得特别细致,这是风景之幽雅。师:还有其它的地方么?生:我觉得时间也很雅。(众笑)你看这个季节是“暮春”就是晚春的意思。刚才也谈到了,这个季节的色彩本身就是深绿色为主,没有初春之淡,亦没有盛春之艳。当然,更没有夏之燥热、秋之萧瑟、冬之惨淡了。再加上,天气晴朗,惠风和畅,真是一种雅适的感觉!(众鼓掌)师:通过赏析,同学们已经了解到了这是一群风雅的人在清雅的天气下、在幽雅的风景中,从事着高雅的活动,完成了一次雅适的集会。师:如果是你,面对这样的集会,会有什么感觉?(生在下面自由言说,有人说“爽”,有人说“激动”“兴奋”)师:作者是什么感受?生:“信可乐也”师:这种乐和你们刚才说的那些一样吗?生:他的乐,好像没有我们说的那么强烈,好像连乐也是淡淡的。师:你分析得很独特,你是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的?生:“信”,“实在”的意思。师:这和“甚乐矣”“快哉,乐哉”表达的有无区别?生:有很大的区别,原文显得就没有那么快乐了,这“乐”中是有感慨的。即便是乐,也是深沉之乐。师:很好,你注意到了古人常见的表达情感程度的方式。“实在是值得高兴啊?”言外之意是什么?生:平时里值得高兴的事太少了,现在的聚会应该是高兴的,好像有点说服自己高兴的意思。所以这种高兴就不是那种特别强烈的快乐。师:为什么它引起作者的只是淡淡的深沉的乐?换句话说,是什么值得高兴?生:朋友间见面可以畅叙幽情,还有“视听之娱”。师:这种“视听之娱”有什么特点?生:它是短暂的,很快就消失的,是浅层次的快乐。师:那什么集会给作者带来更深层更长久的是什么?生:痛和悲。(共答)师:好,那么让我们一起把目光投向课文的二三节,看看究竟是什么让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指明学生分别朗读二三节,其他同学点评朗读情况)师:在备课讨论的时候,有老师认为痛和悲是一体的,不好分开,我们可以合二为一去体会,而有的老师认为这两种情感还是不一样的。今天,我想听听同学们的看法。因为这个问题有些难度,给大家一些时间思考,可以小组交流讨论。(小组讨论后交流)生:我个人认为,痛和悲是一样的。都有疼、伤心、痛苦的意思。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就从字的构造来看,痛,是病字旁,应该跟身体有关,就是说痛,是身体的疼痛。而悲,是心字底,与心情有关,是心情伤悲。师:看来同学们都认真研究了,不过,我们不能单一孤立地看这两个字,要结合文章来看。我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得弄清楚作者因何而痛,因何而悲。请大家结合文章具体语句来谈谈认识。生:我们组觉得作者痛的原因之一是感觉生命无常,生命有限,比如“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就能体现。这句话是说,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师(补充):你说得很好,人总是要死亡的,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生(继续):另外,这句中有个“况”字。“况”是况且的意思,说明前面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意思是过去让自己高兴的事情很快了成为陈迹,说明让作者痛的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第二个原因是外面的世界变化很快,自己的情感变化也很快。师:你注意到了语句中关键的连词,读到了文字背后的内容,把握了作者的情感,有这样的意识和习惯,非常好。生:我想补充一下,能证明第二个原因的,还有一句话,就是“及其所之既倦”。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这里,喜欢、厌倦,构成了矛盾,也构成了痛苦的根源。师:你的话让我想起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一句话“人生的最大痛苦就在于欲望的无穷无尽和无法最后满足。”生:我认为让作者痛的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时光易逝,人生短暂,体现于“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师:经过讨论交流,我发现同学们的研究都非常深入,我把前面几位同学的答案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一下,作者的这种“痛”是一种痛惜,是一种苦恼,是对“人生短暂、欲望无尽、世事无常”的矛盾与挣扎。下面让我们齐读第二小节,进一步体会作者的这种痛。师:了解了“痛”,那么,探究下“悲”的原因又是什么?生:悲“现在的人”,“固知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悲叹现在的人把死生看作是等同的。师:这里面包含着作者怎样的人生观?生:他认为死和生是不一样,对待死和生应该有所区别。说明作者的人生观在当时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师:关于“悲”的理解还有么?生:他还在为自己而悲。他读到古人兴感的原因,和自己的是一样的,他每次都会落泪,却不能明白理解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师:你想表达的是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不一样,所经历的事情也不同,但他们对生命、人生的感受却相同的?这个意思,作者也表达了,是哪句话?生:“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师:这说明不仅是作者读古人文章如此,古人读作者时代的文章亦如此。这让我们想到六国论中的一句话:“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所以,这里的悲,还是有悲后人之意了。“后人亦将有感于斯文”说明后人亦将无法摆脱这种情志。师:我们再回头看看这两段中的悲和痛,你有什么新发现?生:痛是停留在个人的生死得失的感慨上的。而悲,是悲古人、今人、后人,是悲整个人类的。生:这个悲应该程度更深,有种整个时代,整个人类的轮回,一种重蹈覆辙的循环。师:其实作者运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来看这个问题,指出了一种规律性,将过去、现在、未来打通,将痛无限延续,是一种千古同悲了。这也是这次集会带给作者更为深层的感慨。师:这本是一个畅快、雅致、欢乐的集会,为何让作者悲从中来,乐极生悲了呢?这个触发点是什么?请大家再回读全文,找出相关语句。生:这次聚会的目的,本是“修契事也”,根据注释解释,是在举行驱除不祥的礼俗之事,也就是祭祀,祈祷,消除不祥。那么,自然也就会想到人生的痛事、悲事。生:还有一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他们面对的是“宇宙”“品类”,也就是天地万物,非常阔大,在这样的广阔背景下,人自然就会有种渺小的感觉。比如苏轼在《赤壁赋》里说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师:你能联想到不同时代的人发出同样的感概,将已学知识调动起来,很好。其他同学想想,还有没有类似的认识?生:王勃《滕王阁序》里“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适盈虚只有数。”师:其实这说明自古长久以来,人类都有悲情情结,这与人生的无常与有限有关。(补充幻灯展示):古希腊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在其《历史》中提供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伟大的波斯王克谢尔克谢斯,率领波斯历史上最大的一支远征军向希腊进军,在阿比多斯海湾,他检阅全军。他的陆军遮天蔽地,他的水师布满海湾,他感到荣耀,感到幸福。但随后他又伤感起来,而且潸然泪下,对他叔父说:“当我想到人生短暂,想到再过一百年后,这支浩荡的大军中没有一个人还能活在世间,便感到一阵突然的悲哀。”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描写聚会欢乐后转入悲伤的,典型的有: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对饮,自作《秋风辞》,也说:“欢乐极兮哀情多,小壮几时兮奈老何!”道出了这种现象的正常和普遍。还有其他同学找到不同的原因吗?生:第二小节里,有“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这里就涉及得到当时的背景,魏晋时期,社会苦痛,政治混乱,人们总是在逃避之中度日。师:你的回答提醒我们,在读古人文章时,要注意“知人论世”。当时的乱世时代是这样的(幻灯展示):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帝不断更替,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天下名士,少有全者”。因此,士大夫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诞的生活,清淡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行。这两种生活态度让我想起了魏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特别是“七贤”中阮籍和嵇康堪为代表。请看有关两人的材料:“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这是嵇康,是第一种生活态度的写照。“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这是阮籍,是第二种生活态度的写照。师:思考交流到此处,我们知道,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师:当然,王羲之的悲叹,有人认为它是“乐极生悲的消沉”,也有人认为是“苍凉慨叹中的旷达”,结合下面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幻灯片出示)玩此文中段,因乐极生悲,感死生事大,见不可不随时行乐之意,乃旷达一流。——清代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附:板书——清代吴楚材《古文观止》生:我认为作者对人生的态度是积极的。因为第三段中写道:“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可见,作者并没有一味的消沉,而是想为后世留下点什么,引以为戒。生:肯定不是消极的。因为刚才我们在讨论中提到“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把死与生看作一样,把长寿与短寿看作一样,这是“老庄”的观点。“老庄”主张“无为”,一切顺其自然,作者对这种观点是否定的。师:其实有两句话可以作为我们同学理解的补充:(幻灯展示)“我们的生命总有一日会灭绝的,这种省悟,使得那些深爱人生的人,在感觉上增添了悲哀的诗意情调”。(林语堂)“目光放远,万事且悲。目光放近,则自应振作,以求乐观。”(钱钟书)师:所以说,魏晋士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生命强烈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以说是一种源自于死亡意识的“悲怆的美丽”。就像宗白华所说的:“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附:板书人生短暂古人欲里无尽悲令人世事无常(人类)焉人千古同悲回环往复生命的留恋清雅之时苣爭惟案硝痒之地畅叙齡情丈雅之人乐病髙雅之事视听之娱(个人)教学反思:本篇课文作为必修课本的最后一个问题探讨专题,本专题实际上是对前面20个人文话题的自然升华,由对“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若干具体问题的思考,生发为对人之所以为人、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等终极问题的追问。这些文本本身对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具有引领功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丰富的课程价值。所以,在设计本课时,主要着力于引导激发学生对王羲之关于生命思考的理解,以便形成自己对生与死、活的意义的正确认识。反思本课的教学,有以下方面的体会:语文阅读,不应该是碎片式阅读。这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本人一直坚持的原则。现在常能看到一些教师在教学时,抛却了文章的整体性,就某几句话,某部分文字展开,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毛发”太多,唯不见“全身”。文言文教学,更是主要以“言”为主,把文章逐段逐段翻译完了,也就教完了。而鉴于本文文章思路的特点,由景而乐,由乐转痛,再由痛转悲,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把握好这个递进的内容和原因,是理解王羲之思想的关键。因此,为了不割裂文本的文脉,在设计时采取了先串讲本文的文言字词,再分析文章内容的方式,因此,本次的课堂实录是剥离了字词的讲解,依脉而教;语文教学,拒绝碎片式的另外一点就是,此文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王羲之的思想的理解上,作为特殊的时期,大批文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表现出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对于这一点,教师应该有“管中规豹”的意识和智慧。我们虽然不是在培养文学的研究者,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某一个触点,引导他们课后再多去读一读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多了解这个时代的历史,让语文的课堂真正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去。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课堂教学的真谛也就在于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产生思维的火花,点燃学生学习探究文本的热情,激发其兴趣,以达到主动进入文本的目的。尤其是对文言文的学习,若无激发点,学生只会感到害怕和无趣。而本文涉及的主题是关于人生,关于生死,更需要学生自己去体悟,教师的讲解和灌输只会显得苍白无力。所以在教学中无论是在问题设置,还是在课堂操作上,都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究答案,学生是真正的活动者,教师只是一个陪练者,共同的学习者。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质量都提高了,在课堂上,我们能感受到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思考的乐趣。作为经典的文言文阅读教材,“读”应该是贯穿课堂始终的,只有在读中,学生才能去体会、理解,也只有在读中,才能表达出自己的理解。本节课,因为时间原因,给学生读的机会还可以再多些,时间可以再长些。如何读出真正的痛,真正的悲,是需要慢慢揣摩才能朗读出来的,没有消化的过程是不行的。课堂永远是充满遗憾的。每位教师在备课时,总是准备了超过课堂容量的内容,并贪心地希望在课堂上一一呈现。但课堂又是实时的,是开放的,也是丰富的,我们不能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就匆忙地赶路。没有上完,那就下一节课再上,这个问题没有讨论清楚,就再研究讨论。课堂不是舞台,不是功利场,当一切以学生为本,从文章出发时,我们的教学就更从容,更美丽了。
本文档为【人教版必修2《兰亭集序》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天方夜谭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2KB
软件:Word
页数:8
分类:
上传时间:2023-01-23
浏览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