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

举报
开通vip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创新岛〔HYPERLINK"://cxdao.net"cxdao.net〕祝你成功PAGEPAGE11公共选修?社会心理学?复习题2021-2021-1公共选修?社会心理学?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与强化结果的观察而获得新的行为的过程称为〔A〕。A观察学习B联想学习C经典条件反射D操作条件反射2.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A〕。A弗洛伊德(FreudS.)B冯特(WundtW.)C达尔文(DarwinC.)D马斯洛(MaslowA.)3.社会学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派别...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
创新岛〔HYPERLINK"://cxdao.net"cxdao.net〕祝你成功PAGEPAGE11公共选修?社会心理学?复习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2021-2021-1公共选修?社会心理学?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与强化结果的观察而获得新的行为的过程称为〔A〕。A观察学习B联想学习C经典条件反射D操作条件反射2.精神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学派的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人物是〔A〕。A弗洛伊德(FreudS.)B冯特(WundtW.)C达尔文(DarwinC.)D马斯洛(MaslowA.)3.社会学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派别,它强调〔C〕。A文化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影响B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C直接强化、间接强化与自我强化D事物意义及符号对个体行为的作用4.角色扮演有三个过程,指出以下中不是角色扮演过程中的那一个〔C〕。A角色领悟B角色期待C角色尝试D角色实践5.在行为方式上表示男女差异的概念是,〔B〕。A性别认同B性别角色C性别E性别差异6.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自尊是一种〔C〕需要。A根本B普遍C高级D选择7.“眼睛是心灵之窗〞这是个体对他人〔C〕的知觉。A身段表情B性格C面部表情D语言表情8.现代心理学用于“图式〞概念来解释〔A〕。A认知者的知识、经验B认知者的动机C认知者的选择D认知者的想象9.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创造了“V〞手势,成了世界上广为运用的代表胜利的手势语。〔“V〞是英语Victory的头一个字母),这是〔B〕的传递。A语言表达B身段表情C面部表情D语言表情10.在于它人接触形成印象过程中,最先获得的信息起关键作用的现象,叫〔C〕。A刻板印象B定型C首因效应D近因效应11.在大学生择业中,有些单位拒收女大学生,这就是〔B〕的一种表现形式。A光环效应B刻板印象C首因效应D近因效应12.中国俗语“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一种〔A〕。A光环效应B刻板印象C首因效应D近因效应13.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称作〔B〕。A印象形成B印象整饰C印象模式D印象产生14.“贤妻良母〞是按〔C〕整饰自己的印象策略。A社会常模B隐藏自我C社会期待D投人所好15.人们认识科学家时偏重于智力因素,而对演员来说那么是看其吸引力。这种形成的总体印象的整合模式是〔C〕。A加法模式B平均模式C加权平均模式D累加模式16.某考生高考名落孙山,他说“今年的高考题出偏了〞,这种归因是〔B〕。A内归因B外归因C可控D不可控17.某一系列失窃案原因的分析,最终分析结果显示各种线索都集中到同一人身上,无论在什么条件下失窃,都有此人踪影,而这人不出现时就平安无事。此事就断定作案的就是这个人。这种归因遵从的是〔B〕A协变原那么B不变性原那么C折扣原那么D隐藏性原那么18.在印象形成中,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比拟大。正确的表述是〔A〕。A信息的获得在时间上离认知者最近B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的形成起重要作用C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的机制D近因效应是第一印象的机制19.A姑娘和K小伙经他人介绍第一次见面时,A姑娘发现K小伙很机灵,有礼貌。但个儿矮,穿着寒酸。A姑娘认为机灵很好,给+10分,有礼貌也不错,给+4分,个儿矮她不喜欢,给-5分,寒酸说明贫穷,她较烦,给-9分。把这种正性与负性的信息进行加工,四个特质分为0,说明A姑娘对K小伙的印象不好不坏,正负抵消,这种对他人的总体评价是印象形成过程中的〔D〕。A加权平均模型B平均模型C双重加工模型D加法模型20.〔D〕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A自我概念B角色C印象D图式21、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作用。最初出现的信息影响最大,称为〔A〕。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第一印象D初次印象22.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最新获得信息,在时间上离认知者最近的称为〔B〕。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第一印象D最新信息23.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的〔C〕。A根底B效果C机制D信息24、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C〕。A光环效应B刻板印象C定型D概括化印象25.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称为〔A〕。A归因B互动C知觉D整饰26.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是〔C〕。A直线B正态分布C倒U型典线DU型曲线27.婴儿对双亲的出现有积极的反响,愿意和父母在一起,这就是个体的早期表现是亲子间的〔B〕。A需要B依恋C合居D亲合28.群体在面临外界压力的情景中,压力越大,群体成员的〔B〕越强。A成就动机B亲合动机C社会赞许动机D自然动机29.由饥、渴、性、倦等需要而产生的吃、喝、求偶、休息等动机,是〔A〕。A自然动机B社会动机C亲和动机D非优势动机30.1969拉特纳的不幸女士实验:一位女实验员安排好被试填写一张问卷后,穿过门到隔壁房间去了。4分钟后听到的是尖叫声,椅子摔倒和女士痛苦的声音,“噢,天哪!我的脚……我搬不动……我没法拿开身上这东西〞结果显示:被试单独一人时,70%会试图提供帮助;两个被试在场时,其中一人试图提供帮助比例为40%;假设房间里还有一些与实验无关的一群人,那么仅有7%的被试尝试提供帮助。这种现象是〔A〕。A 责任 安全质量包保责任状安全管理目标责任状8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幼儿园安全责任状占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分散B自然环境因素C时间压力D人格因素31.当一辆车出现意外驶向人行道,人们立即跑开。这种人躲开行为的动机是〔D〕。A清晰动机B优势动机C社会动机D自然动机32.在侵犯原因的本能论解释中,多拉德等人提出的学说观点是〔C〕。A性本能B生物保护意义本能C挫折—侵犯学说D社会学习论33.幼儿园中,老师用贴小红花的方式,鼓励孩子行为,这是利用〔B〕的驱动。A亲和动机B社会赞许动机C成就动机D权力动机34.亲合行为起源于〔B〕。A一幅反射B依恋C学习D社会性35.态度形成三阶段〔服从——认同——内化〕是〔B〕提出的。A霍夫兰德B凯尔曼C海德D费斯廷格36.一般地说,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在它们不协调时,占重要地位的是〔C〕。A认知成分B行为倾向成分C情感成分D情感成分与行为倾向成分37.个体获得对某种事物的态度,就好似找到一个应付新情境的向导。这里指的是态度的〔D〕功能。A工具性B价值表现C自我防御D认知38.在态度转变模型中,沟通信息重点频率与说服效果是中等程度的重复,呈〔B〕。A正比关系B倒U性曲线关系C促进关系D反比关系39.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态度是社会交换的产物,个体尽力开展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这里,态度的功能是〔C〕功能。A工具性B价值表现C自我防御D认知40.态度认知成分的核心是〔D〕。个体对某一对象的态度,就其认知成分来说,评价是中心环节。评价即确定价值,就是确定态度对象对个体的社会意义。A情感B意志C人格D价值41.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结成的〔A〕关系。A心理B行为C物质D交换42.Buss〔1989〕对37个文化群体的研究发现,在异性关系中,男性喜欢年轻女性,是因为她们漂亮,而女性却喜欢年长的男性,是因为他们成熟、有地位,这种现象在人际吸引中,是影响喜欢的〔B〕因素。A外貌B互补性C相似性D人品E邻近性F熟悉性43.大学新生中,老乡之间会有几分亲近感,这是人际吸引中〔C〕的影响因素。A外貌B互补性C相似性D人品E邻近性F熟悉性44.当不同个体的目的与手段之间存在积极的肯定性关系时,个体之间是〔B〕关系。A竞争B合作C没有D附属45.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势是〔C〕。A友谊B喜欢C爱情D尊敬46.“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句俗语描绘的是人际吸引中喜欢因素的〔A〕。A相似性B互补性C外貌D熟悉性47.在人际交往中,双方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交往结果遵循的是〔C〕原那么。A平等B相互性C交换性D尊重D自我价值保护48.“台上是对手,台下是朋友〞这是人际关系中的〔D〕类型。A合作B竞争C主从-合作-竞争D竞争-合作49.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到达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行为称作〔C〕。A帮助B亲密C合作D友谊50.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称作〔A〕。A竞争B压制C好胜D冲突51.在人际关系中,双方交往频率与彼此喜欢呈〔D〕。A正比关系B反比关系C相互促进关系D倒U型〔曲线〕关系52.安德森研究影响人际关系的人格品质发现,最受他人喜欢的因素是〔A〕。A真诚B性格外向C相似性D魅力53.个体与个体之间直接的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和心理状态的交流,叫做〔C〕。A人际互动B感染C人际沟通D群众沟通54.在人际沟通中,信息是沟通者传达给他人的〔D〕。A观念B表情C词语D观念和情感E情感55.美国总统大选时,竞选人总不辞辛苦地奔波各地区演讲。这里总统竞选者和民众的沟通的通道是〔C〕。A播送B电视C面对面视听DE媒体56.相声演员表演时,不时地听到观众大笑。这个过程就是〔B〕。A效果B反响C交流D动听57.一个国外旅游者在一个乡村小店想喝牛奶,在纸上画了一头牛,结果店主真的牵来一头大水牛。这种现象是沟通过程中的〔C〕因素。A意外B反响C障碍D背景58.丈夫在自己的妻子在场时,与异性保持的距离更大。这是交流中的〔B〕因素的影响。A障碍B背景C异性D腼腆59.夫妻居家生活属于〔B〕沟通。A正式沟通B非正式沟通C口头沟通D平行60.“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描述的〔A〕沟通。A体语B情景C刺激D沉默61.见面握手是一种〔B〕沟通。A礼貌B接触C姿势D表情62.“暗送秋波〞是一种〔A〕沟通。A目光B面部表情C身体运动D姿势63.警察审问小偷时,居于优势的开展性攻击状态而小偷那么是低头,缩脖、手臂和腿部向内收敛状态,此时,警察不着制服,人们听不见审问话语,也能很好地判断出谁在审问,谁在受审。这是〔C〕沟通途径使人们觉察到的。A身体语言B身体运动C目光接触D面部表情64.最重要的体语沟通形式是〔A〕。A目光B面部表情C身体运动D姿势65.个体在群众压力下,在意见和行为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B〕。A服从B顺从C响应D从众E模仿F暗示66.由于有他人在场而使个体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叫做〔C〕。A观众效应B结伴效应C社会促进D社会抑制67.缺乏经验的新教师初上讲台,往往“怯场〞,这一现象属于〔C〕。A社会促进B观众效应C社会惰化D结伴效应68.“杯弓蛇影〞的故事,说的是社会影响中的〔C〕现象。A模仿B感染C暗示D从众69.“字帖〞是在人们 练习 飞向蓝天的恐龙练习非连续性文本练习把字句和被字句的转换练习呼风唤雨的世纪练习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后练习 写字的初期训练方法之一,这是一种〔B〕的现象。A练习B模仿C感染D暗示70.不法商人雇佣“托儿〞来进行不正当的促销。这里利用的是人们的〔A〕心理。A从众B暗示C模仿D顺从71.跑步中的“带跑〞行为,就是一种社会促进中的〔B〕效应。A观众效应B结伴效应C运动效应D暗示效应72.当校长突然去班里听课时,缺乏经验的任课老师课堂发挥不好,这是一种〔D〕现象。A结伴效应B观众效应C社会促进D社会惰化73.演员在演出过程中的“扇情〞行为是〔A〕的过程。A暗示B感染C社会促进D社会惰化74.在足球比赛中球迷闹事是〔C〕造成的结果。A暗示心理B从众行为C社会感染D求胜动机75.〔C〕是由于他人在场而使个体活动效率提高。A观众效应B结伴效应C社会促进D社会控制76.服从与从众之间的区别是〔C〕。A群体压力B群体互动C自愿性D社会评价77.〔B〕是在他人作用下引起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变化的非常普通的社会心理现象。A社会活动B社会影响C社会互动D社会促进78.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是按照个体本意做出的,但却是个体的〔C〕。A自觉行为B暗示行为C自愿行为D模仿行为79.社会感染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B〕。A产生过程B传递过程C认知过程D注意过程80.根据爱情三角形模型,只有亲密和激情的爱情是〔C〕。A愚味的爱情B同伴的爱情C浪漫的爱情D完美的爱情81.婚姻关系的本质是〔A〕。A社会性B自愿性C相互性D稳定性82.对于爱情的表述,以下中〔C〕的说法是不正确的。A爱情是在异性之间产生的B爱情是在个体心理开展到相对成熟时产生的C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也是纯粹的精神之恋D爱情的根本倾向是奉献,爱情有其性爱因素83.“青梅竹马〞是〔B〕的爱情。A激情式B友谊式C游戏式D逻辑式84.某夫妻由于男方整天在高校的实验室中,女方下海忙生意,常发生冲突而导致破裂,这多是由〔A〕因素引发的。A需求不满足B价值观不一致C远离的“自我〞D夫妻性差异85.弗里德曼(FreedmanJL.)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C〕。A群体心理现象B社会互动C个体社会行为D社会情境86.“宽大效应〞属于〔C〕。A光环作用B类化原那么C积极偏见D相似假定作用87.人们认识科学家时偏重于智力因素,而对演员来说那么是看重其吸引力。这种形成的总体印象的模型是〔C〕。A加法模型B平均模型C加权平均模型D累加模型88.相信“一个外表迷人的人会更聪明〞属于〔D〕。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宽大效应D、光环效应89.三维归因理论是由〔  A  〕提出的。A凯利〔KellyHH.〕B海德(HeiderF.)C维纳(WeinerB.)D贝姆(BemS.)90.〔   D 〕是指由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成员结成的集合体。A群众B正式组织C统计集体D团体91.亲和倾向起源于婴儿期,主要与婴儿的〔A    〕有关。A依附  B社会整合C寂寞D吸引92.“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强调对人际吸引的〔  C  〕重要性。A接近性 B熟悉性C相似性   D互补性92.“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一种〔D〕。A态度B价值观C理想信念D生活信念94.认知失调理论是由〔C〕提出来的。A谢里夫(SherifCW.)B霍夫兰德(HovlandCL.)C费期汀格〔FestingerL.〕D卡茨(KatzD.)95.我将来是体育明星,这是〔C〕。A生理自我B心理自我C理想自我D反思自我96.认为男性均是胸怀宽广、直爽大方的,女性均是胸怀狭窄、细心温和的,这是社会知觉的〔B〕。A首因效应B刻板作用C近因效应D晕轮效应97.有个小孩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其父要他自负责任,扣了他两个月的零花钱并让其子用些钱去赔偿损失,以后其子很注意保护财物,这做法叫〔B〕。A正强化B负强化C阳性强化D阴性强化98.春天植树,每人每天包干单植,一天可完成10棵;如20人一块植,不分树到人,一天总共完成140棵,平均每人7棵,这种现象叫〔B〕。A社会促进B社会惰化C社会感染D去惰性化99.小张平日不拘小节,脾气暴躁,今日拾收得整洁美观去会女友,这是“印象整饰〞中的哪种策略〔C〕。A隐藏自我B暴露自我C符合社会期待D投人所好100.奶奶久病,经济困难,最近要动手术,对门邻居借给一笔钱,这是〔A〕。A助人行为B利他行为C亲和行为D合理利己行为101.Hovland的态度转变的模型是〔A〕。A外部刺激-说服对象-作用过程-结果B外部刺激-作用过程-说服对象-结果C结果-说服对象-作用过程-外部刺激D说服对象-外部刺激-作用过程-结果102.关于爱情的表述中,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C〕。A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是纯粹的精神现象B爱情是人类的普遍情感,在儿童阶段方可出现C爱情以奉献为根本倾向D典型的爱情可以发生于一切人类个体之间,甚至人与动物个体之间103.科学心理学诞生于那一年?CA1679年B1779年C1879年D1979年104.社会心理学诞生于那一年?DA17世纪20年代B18世纪20年代C19世纪20年代D20世纪20年代105.在海德的P-O-X态度转变模型中,O代表〔A〕。A他人  B个体  C另一对象  D环境106.社会交换论认为,态度改变的关键是〔A    〕。A诱因的强度B回避动机C趋向动机 D到达平衡状态107.沟通是〔  〕传递和交流的过程。A信息 B情感C物质D意识108.一般来说,最能准确反映人的内心状况的体语形式是〔  A〕。A目光B面部表情C空间距离D姿势109.朋友之间交往的距离属于〔  B  〕距离。A公众B社交C个人D亲密110.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主要是以〔  A  〕来划分的。A信息流动的方向B一方是否传递更多的信息C一方是否主动D信息源及接受人的位置是否互换111.〔  C  〕是最重要的体语沟通方式。A身体语言B身体运动C目光接触D面部表情112.除了目光接触外,〔   D 〕是也是一种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A身体语言B身体运动C目光接触D面部表情113.(   D )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A自我暴露程度B情感卷入程度C好恶评价D亲密行为114.人际关系的交换性原那么是指〔B  〕。A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而对否认自我价值的他人那么予以疏离。B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即在交往过程中的得大于失,至少等于失。C我们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人际交往中的接近与疏远、喜欢与不喜欢是相互的。D一方处于支配地位,另一方处于附属地位。115.被动包容式人际关系取向是〔  D  〕。A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 B期待他人引导,愿意追随他人C对他人显得冷淡,负性情绪较重,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D期待他人吸纳自己,往往退缩、孤独116.〔  D〕不是根本的人际需要。A包容需要B支配需要C感情需要D认知需要117.根据安德森的研究,影响人际吸引的最重要的人格品质是〔  C〕。A智慧 B真诚C热情D幽默118.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这一现象说明了〔   A 〕A人际关系的相互性原那么  B人际关系的交换性原那么C人际关系的自我价值保护原那么D人际关系的平等性原那么119.〔 C   〕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A人际关系B利他关系C依恋D人际吸引120.〔   A 〕专指人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交流、交往。A人际互动B人际交往C人际喜欢D人际吸引121.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到达共同目的,彼此互相配合的一种行为,称为〔 C   〕。A竞争B人际互动C合作D协调122.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称之为〔  B  〕。A合作B竞争C让步D妥协二、多项选择题1.态度形成的环境因素有〔ABCD〕。A社会环境B家庭C同伴D团体2.邻近性会产生喜欢是因为〔AC〕。A邻近交往本钱低B积极性偏见C熟悉  D兴趣相投3.影响寂寞感的因素有〔ABCD〕。A婚姻 B经济C年龄 D人格4.Zimbardo于1970年指出,去个性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是〔ABC〕。A匿名性B责任分散C自我意识下降D群体的淹没性5.良好的人际关系开展要经历〔ABCD〕阶段。A定向B情感开展C情感交流D稳定交往6.社会感染的主要特点是〔BCD〕。A有效性和广泛性B双向性C爆发性D接受的迅速性7.美国学者霍兰德提出,社会心理学的开展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ABD〕。A哲学思辨阶段B经验描述阶段C快速成长阶段D实证分析阶段8.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应遵循〔ABD〕。A客观性原那么B系统性原那么C经验性原那么D伦理原那么9.设计调查问卷是应遵循〔ABD〕。A目的性原那么B非歧义性原那么C暗示性原那么D全面性原那么10.社会学习论认为,观察学习包括〔ABCD〕。A注意过程B保持过程C动作再现过程D动机过程11.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ABD〕。A本我B自我C力比多D超我12.社会化的条件是〔AC〕。A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B人类有很强的认知能力C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D人类能够掌握语言13.Higgins认为,自我概念的内容包括〔BCD〕。A生理自我B应该自我C理想自我D实际自我14.常见的角色失调形式有〔ABCD〕。A角色冲突B角色不清C角色中断D角色失败15.社会知觉是个体对〔ABCD〕的知觉。A他人B行为原因C群体D自己16.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有〔ABC〕。A加法模式B平均模式C加权平均模式D信息综合模式17.根据凯利的归因理论〔三维理论〕,个体在归因时需要的信息有〔ABC〕。A持异性信息B一致性信息C共同性信息D客体性信息18.个体归因时遵从的原那么大致有〔ABC〕。A协变原那么B折扣原那么C不变性原那么D客观性原那么19.社会知觉通常指〔ABCD〕。A人际知觉B自我知觉C个体对他人的知觉D个体对群体的知觉20.在印象形成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形成印象有重要作用。正确的表述是〔ABC〕。A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的机制B最初出现的信息影响最大,称为首因效应C最近出现的信息影响也较大,称为近因效应D近因效应是第一印象的机制21.归因研究在分析行为原因时包括的维度有〔ACD〕。A内因——外因B强——弱C可控——不可控D稳定——不稳定22.利他行为的主要特征是〔ABC〕。A以利他为目的B不求回报C自愿D会有所损失23.偏见包括错误的〔ABC〕。A情感B认知C意向D行为方式24.儿童习得偏见的具体途径有〔BC〕。A直接学习B模仿学习C环境气氛的熏陶D群体活动25.态度测量的方法有〔ABCD〕。A自陈法B问卷法C投射法D行为观察法26.引起夫妻心理冲突的常见因素有〔ABCD〕。A需求不满B价值观不一致C远离的“自我〞D性差异27.完美的爱情应该是以下因素的平衡状态〔ABC〕。A激情B承诺C亲密D完整家庭28.亲和的作用主要有〔ABCD〕。A价值保证B依恋C得到指导D社会整合28.请判断以下行为哪些属于侵犯行为〔AD〕。A开枪杀人,但子弹没有命中目标,未造成实际伤害B偶然的车祸伤害行为,并致人残疾C由于医生的处置错误对病人造成伤害D警察制服歹徒后,继续对他进行强力以致打伤29.以下中哪些有利于儿童成就动机的培养〔ACD〕。A严格子女的自律训练B过度管束和限制儿童C和谐的家庭气氛、指导、劝告式的引导D把孩子送往重点学校30.表现利他行为的性质有〔ABCD〕。A益于社会B不图回报C亲社会行为D助人为乐三、判断题1、希芬鲍尔认为,近距离既会增强积极的反响,也会增强消极的反响。………………………〔〕2、偏见是与态度中认知成分相联系的倾向性。……………………………………………………〔〕2、偏见是与态度中情感成分相联系的倾向性。……………………………………………………〔〕3、随着团体规模的增加,从众行为也总是增加。…………………………………………………〔〕3、随着团体规模的增加,从众行为不一定会增加,而是减少的概率更高。……………………〔〕4、行为主义(Behaviorism)实际上是最强调内部环境对人类行为影响的学派。………………〔〕4、行为主义(Behaviorism)实际上是最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类行为影响的学派。………………〔〕5、心理紧张总不利于健康。…………………………………………………………………………〔〕5、适度的心理紧张有利于健康和提高活动效率。…………………………………………………〔〕6、态度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7、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7、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比拟复杂,一般都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8、个人从成人一直到老年时期,可以称之为社会化的继续开展阶段。…………………………〔〕9、人的意志是自由的。………………………………………………………………………………〔〕9、人的意志既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总的来说是不自由的。…………………………………〔〕10、团体成员越能自由交流信息,他们的满意感也就越高。……………………………………〔〕10、团体成员越能自由交流信息,他们的满意感不一定越高。…………………………………〔〕11、精神分析论的核心概念是“力必多〞即性本能。……………………………………………〔〕12、个体接受社会化的最正确时期是少年期。………………………………………………………〔〕13、亲和行为起源于早期本能依恋。………………………………………………………………〔〕14、全人类面部表情有较高差异性。………………………………………………………………〔〕14、全人类面部表情非常一致,差异性很小,这说明不同人种源于同一个原始先祖。………〔〕15、助人行为就是利他行为。………………………………………………………………………〔〕15、助人行为中可以有互助或回报的诉愿,而在利他行为中不能有互助或回报的诉愿。……〔〕16、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喜欢。………………………………………………………………〔〕16、按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的形式可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亲合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而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17、当代社会婚姻动机的次序是经济、爱情、繁衍。……………………………………………〔〕18、夫妻的心理冲突是离婚的重要原因。…………………………………………………………〔〕19、为有利于家庭功能的发挥,家庭成员接触越多越好。………………………………………〔〕19、为有利于家庭功能的发挥,家庭成员间有时很有必要减少接触,以消除感觉疲劳。……〔〕20、从众心理都是消极的。…………………………………………………………………………〔〕20、从众心理的功能是适应社会和促进与社会的一致性。………………………………………〔〕20、从众有两重性。消极的一面是抑制个性开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即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如误会等。………………………………………………〔〕21、社会交换论认为,利他者也是有收益的。……………………………………………………〔〕22、心理学属于社会科学领域。……………………………………………………………………〔〕22、心理学是立足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23、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24、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5、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relation〕,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认同关系。…………〔〕25、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心理上的关系。………………………〔〕26、人际关系对人的心理健康没有重大的影响。…………………………………………………〔〕26、人际关系对人的心理健康没有重大的影响。…………………………………………………〔〕27、一个很能干、很有才华的人,有一些小缺点和错误,会降低他的威望与影响力。………〔〕27、一个很能干、很有才华的人,有一些小缺点和错误,不会降低他的威望与影响力。……〔〕28、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29、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30、挫折〔frustration〕既具有消极作用,又具有积极作用。………………………………〔〕31、一个想自杀的人开始表现慷慨和分享个人财物时,自杀的可能性减小了。………………〔〕31、一个想自杀的人开始表现慷慨和分享个人财物时,自杀的可能性增加了。………………〔〕32、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冯特说过:“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让他们在我设定的环境中成长,那么我保证不管他们的潜能、能力、爱好或者祖先的种族如何,我能够把他们培养成为我所任意选定的人——医生、律师、艺术家、工头,甚至乞丐或者小偷。〞………………………………………〔〕32、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说过:“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让他们在我设定的环境中成长,那么我保证不管他们的潜能、能力、爱好或者祖先的种族如何,我能够把他们培养成为我所任意选定的人——医生、律师、艺术家、工头,甚至乞丐或者小偷。〞………………………………………〔〕33、认知—行为疗法的根本原那么可以用一句话来说明,你的感觉很大程度上跟你的想法相关,如果你能改变想法,你也就可以改变感觉。……………………………………………………………〔〕34、社会认知的范围极为广泛,它不仅包括我们对他人外在特征的认识,也包括我们对他人内在特征〔象人格、情绪〕以及人际关系的认识。………………………………………………………〔〕35、社会思潮时尚又称社会风气或社会风气,是指社会上流行的各种观念、爱好、习惯和行为方式等。………………………………………………………………………………………………〔〕36、舆论是社会上的众人对某些社会事件的一致反响和判断,是有代表性的综合意见。……〔〕37、人员密度不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37、人员密度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38、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39、性格无好坏之分。………………………………………………………………………………〔〕39、性格有好坏之分。………………………………………………………………………………〔〕40、气质有好坏之分。………………………………………………………………………………〔〕40、气质无好坏之分。………………………………………………………………………………〔〕41、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4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42、依据情绪可推断他人内部的心理状态,所以,情绪是我们了解他人的最主要的线索。…〔〕43、自我知觉是指个体对他人的形象、态度以及价值观等的知觉。……………………………〔〕44、归因〔attribution〕是指人们推论他人的行为或态度之原因的过程。………………………〔〕45、气质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45、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46、提高社交技巧,一要提高对他人的关注,二要培养自己认识并遵从社会标准的能力。…〔〕47、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mentalPhenomenon)发生开展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47、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mentalPhenomenon)发生开展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48、人本主义强调人的整体性,认为人的价值、尊严以及自我实现是心理学研究的终极目的。〔〕49、社会心理学论文的写作形式与一般的心理学论文的撰写格式根本一样,主要由引言、方法、结果和讨论四个局部组成,此外还包括标题、摘要和参考文献。…………………………………〔〕50、生物理论〔organismtheory〕强调本能和遗传差异对人类行为的决定作用。……………〔〕51、学习理论〔learningtheory〕强调早期的学习决定了行为方式,认为在任何情境下每个人都会学到某种行为,在屡次学习之后还会成为习惯。…………………………………………………〔〕52、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认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52、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认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53、交换理论〔exchangetheory〕认为,人们之间的互动取决于彼此对各种结果的代价及利益所做的评估。……………………………………………………………………………………………〔〕54、需求满足论〔needsatisfaction〕认为,每个人都有某种需求或动机,一个人之所以有某种行为,是因为这些行为能满足这些需求或动机。……………………………………………………〔〕55、认知理论(cognitivetheory)认为,人的行为决定于他对社会情境的知觉与加工过程。…〔〕56、威廉·冯特〔WilhelmWundt〕(1832-1920)于1879年在美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56、威廉·冯特〔WilhelmWundt〕(1832-1920)于1879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57、角色理论〔roletheory〕强调个体的行为是由其社会角色提供的。………………………〔〕58、本我〔id〕是人格结构中最根本的局部,由先天的本能和根本的欲望所构成。它像一只本能和欲望沸腾的大锅,具有强大的非理性的心理能量。它按照快乐原那么,急迫地寻找出路,一味追求满足。………………………………………………………………………………………………〔〕59、超我(superego)是随着个体的成长,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人格局部,它代表理性与机智,处于本我与超我之间,按照现实原那么,充当仲裁者,监督本我,予以适当满足。…………………〔〕59、自我(ego)是随着个体的成长,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人格局部,它代表理性与机智,处于本我与超我之间,按照现实原那么,充当仲裁者,监督本我,予以适当满足。…………………………〔〕60、自我(ego)指人格中最具道德的局部。当自我控制不了本我妥协而违背了良心时,个体就会产生一种内疚感、犯罪感来惩办自己。超我按社会道德规那么扼杀本我的欲望冲动。……………〔〕60、超我(superego)指人格中最具道德的局部。当自我控制不了本我妥协而违背了良心时,个体就会产生一种内疚感、犯罪感来惩办自己。超我按社会道德规那么扼杀本我的欲望冲动。……〔〕四、问答题1、试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答:〔1〕个体过程:个体行为与心理过程。比方个体的归因、动机、成就、态度、自我与人格开展。〔2〕人际过程:人与人相互作用的领域。如侵犯与利他行为、人际吸引与爱情、社会交换。〔3〕团体过程:宏观环境与组织领域。如文化的影响、环境心理学、组织行为等。〔1.5分〕2、进行一项心理学研究的过程可分哪几步?答:进行一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过程:〔1〕提出问题。〔2〕选择方法。〔3〕收集资料的方法。〔4〕设计进行。〔5〕论文撰写。3、如何撰写心理学论文?4、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有哪些?答:〔1〕利用惩罚减少侵犯行为。假设人们预期自己的行为可能遭受惩罚,那么会防止表现侵犯行为,但事实上惩罚往往使受到惩罚的儿童比平常儿童表现出更多的侵犯行为。〔2〕降低挫折与学习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体验一下他人的痛苦,并通过自我意识反省自己,都能够有效地减少自己的侵犯行为。〔3〕替代性攻击与宣泄。人们经常受挫折或烦扰,但由于对方的权力太大等许多原因而不能加以报复,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可能以其他方式对另一目标表现出侵犯行为,这种现象被称为侵犯转移或替代性侵犯。有时候人们也使用宣泄的方法来减少自己进一步的侵犯。5、简述社会认知对健康的影响。答:〔1〕局部寂寞源于认知因素,不良认知影响健康的人际交往和身心健康。〔1〕局部焦虑也源于认知因素。〔3〕局部生理疾病与认知因素密切相关。6、什么是态度?它包括哪些心理成分?答: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态度的成分及其关系。认知成分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含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认知成分是态度其余局部的根底。情感成分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认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行为倾向成分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响,它具有准备性质。7、什么是偏见?人们为何会有偏见?如何克服偏见?答:偏见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1〕团体冲突理论:认为为了争得稀有资源,如工作或石油等,团体之间会有偏见的产生,从这一点上来看,偏见实际上是团体冲突的表现。〔2〕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偏见是偏见持有者的学习经验,在偏见的学习过程中,父母的典范作用和新闻媒体宣传效果最为重要。〔3〕认知理论:人们对陌生人的恐惧、对内团体与外团体的不同对待方式以及基于歧视的许多假相等都助长了我们对他人的偏见。或心理动力理论。8、人们为什么会互相吸引?9、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哪些?答:〔1〕个人特质,包括个人的温暖、能力、外表的吸引力〔魅力〕。〔2〕相似性,人们倾向于喜欢在态度、价值观、兴趣、背景及人格等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3〕互补性,在恋爱与婚姻关系中,人们有时候喜欢与自己在某些方面相反的人。〔4〕熟悉性。〔5〕接近性。10、试述社会交换理论的根底与思路。答:社会交换理论的根底主要有两个,一是大卫·李嘉图等人提出的功利主义经济学;二是华生和斯金纳等人的行为主义观点。功利主义经济学认为,惟利是图是人的一般人性,人们在市场竞争中与他人交易时,总是理性地追求最大的物质利益。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是以获得奖励、防止惩罚为根本目的。〔1分〕Homans把行为主义的这些原那么和李嘉图等人的经济学观点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社会交换理论的主要思路。11、什是团体的凝聚力?它对团体的作用有哪些?答:团体凝聚力是指能使团体团结一致的力量,它往往用团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彼此之间的吸引力来衡量。凝聚力的作用:首先,凝聚力对成员的稳性有影响,凝聚力越大对成员的吸引力越大,其成员也越不愿离开该团体,因而团体也越稳定。其次,凝聚力大的团体对其成员的影响力也大,就像我们在前面讲到从众行为的时候那样,高的凝聚力导致人们对团体更高的从众性。第三,凝聚力也影响人们的自尊。与凝聚力与低的群体的成员相比,凝聚力高的群体的成员有更高的自尊心,表现出更低的焦虑。12、什么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它有何影响?13、简述学习影响人生命运的过程。答:〔要点〕学习←→观念〔知识〕←→思想←→态度←→行为←→习惯←→性格←→人生〔命运〕。14、请简述“黑暗效应〞。答:在光线比拟暗的场所,约会双方彼此看不清对方表情,就很容易减少戒备感而产生平安感。在这种情况下,彼此产生亲近的可能性就会远远高于光线比拟亮的场所。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黑暗效应〞。 有个这样的案例:有一位男子钟情于一位女子,但每次约会,他总觉得双方谈话不投机。有一天晚上,他约那位女子到一家光线比拟暗的酒吧,结果这次谈话融洽投机。从此以后,这位男子将约会的地点都选择在光线比拟暗的酒吧。几次约会之后,他俩终于决定结下百年之好。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后的结论是,在正常情况下,一般的人都能根据对方和外界条件来决定自己应该掏出多少心里话,特别是对还不十分了解但又愿意继续交往的人,既有一种戒备感,又会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好的方面尽量展示出来,把自己弱点和缺点尽量隐藏起来。因此,这时双方就相对难以沟通。五、论述题1、试述知觉他人的线索。答:个人知觉的线索:〔1〕情绪。我们常常根据他人的情绪来推断其内部的心理状态,所以情绪是我们了解他人的最主要的线索。〔2〕非语言线索。非语言沟通包括非语言的视觉线索和超语言学线索,前者指人的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势及外观行为。另外,还有距离、姿势、目光等。〔3〕超语言线索。指谈话内容之外的所有的信号,如频率、振幅、速度、音质等。2、试述去个体化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答:团体对个人行为影响的另一种例证是去个体化现象,它是指个体丧失了抵抗从事与自己内在准那么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去个体化现象是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认同所取代的直接结果。去个体化行为产生的原因:〔1〕激起以及责任分担。〔2〕匿名性。匿名性是引起此现象的关键,团体成员越隐匿,他们就越会觉得不需要对自我认同与行为负责。〔3〕自我意识。引发去个体化行为的最主要的认知因素是缺乏自我意识,人们的行为通常受道德意识、价值系统以及所习得的社会标准的控制。3、试述社会促进现象。答:社会促进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社会促进作用的理论解释。一是用他人存在解释社会促进:当他人出现的时候,会使人们的激起增强,而这种生理激起会进一步强化人们的表现。二是用评价恐惧解释社会促进:评价恐惧理论那么从害怕被他人评价的角度解释了这一现象。三是分心冲突:个体在他人存在时,会担忧别人过低评价自己。分心冲突理论:他人—冲突—激起增加—社会促进。4.试述新行为主义学派的根本观点和学习理论的健康观。答:根本观点。新行为主义诞生于1930年,其代表人物斯金纳等人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响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平安的要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公式表达:S〔刺激〕—O〔个体〕—R〔反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健康观。人的各种心理疾病和躯体病症都是通过系统原那么而学习获得的,或者说是由于不适当的学习所造成的,因此,只要改变强化模式,所有异常行为都能得到纠正。5.试述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结构理论及其健康观。答:人格分为三局部。①本我〔Id〕:位于无意识中的本能、冲动与欲望构本钱我,是人格的生物面,遵循“快乐原那么〞  ②自我〔Ego〕: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人格的心理面。自我的作用是一方面能使个体意识到其认识能力;另一方面使个体为了适应现实而对本我加以约束和压抑,遵循的是“现实原那么〞  ③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社会面,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组成,超我的力量是指导自我、限制本我,遵循“理想原那么〞。  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始终处于冲突——协调的矛盾运动之中。本我在于寻求自身的生存,寻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是必要的原动力;超我在监督、控制自我接受社会道德准那么行事,以保证正常的人际关系;而自我既要反映本我的欲望,并找到途径满足本我欲望又要接受超我的监督,还有反映客观现实,分析现实的条件和自我的处境,以促使人格内部协调并保证与外界交往活动顺利进行,不平衡时那么会产生心理异常。自我只有处理好与本我、现实、超我之间的关系,心理才不会发生异常。精神分析学派的健康观。心理变态的原因是由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的冲突所造成的。健康人格的核心就是要到达自我不再受本我的冲击和超我的压抑而成为一种协调的综合力量。6.简述人本主义学派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健康观。答:马斯洛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平安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已经满足的需求,不再是鼓励因素。人们总是在力图满足某种需求,一旦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有另一种需要取而代之。人的行为是由其优势需要决定的。大多数人的需要结构很复杂,无论何时都有许多需求影响行为。  一般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满足较高层次需求的途径多于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途径。人本主义学派的健康观。真正的心理健康者应该是其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精神生活无比充实,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人生价值能够完全表达的人,既“自我实现者〞。7.简述认知心理学情绪ABC理论的根本观点及其健康观。答: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立的。就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ev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那么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认知理论的健康观。人们之间的行为差异大多来自人们建构世界的方式的不同。对健康人来说,新的建构不断的产生,并取代旧的不适当的建构。心理障碍是观念系统的异常,你的感觉很大程度上跟你的想法相关,如果你能改变想法,你也就可以改变感觉。六、案例分析题1、一个军官,在位于山包上的一个营地训练场,训练一个美国兵、一个中国兵、一个德国兵。那个军官发出指令:“齐步走!,一二一,┅┅〞。三个士兵“一二一〞地都往前走。不一会儿,“一二一〞走到了训练场一旁的悬崖边,可是军官还在喊着:“一二一〞。这时,美国兵,撒腿就跑了,他不听命令;但德国兵,依然“一二一〞的往前走,结果他从悬崖边“一二一〞地掉下去了;中国兵,走到悬崖边上,他就在原地“一二一、一二一〞,原地踏步。〔1〕三个士兵,面对相同的情景,却做出了不同反响,其根本原因何在?〔4分〕〔2〕试分析,三个士兵不同反响所蕴藏的不同内涵及其利弊。〔6分〕〔3〕你认为,在21世纪学校应该培养出具备哪些性格特质的人才。〔5分〕答:〔1〕性格差异。三个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国家造就了拥有三种不同性格的士兵。社会文化对人的社会化和性格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人的心理与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三个士兵面对相同的情景做出不同的选择,是不同文化背景条件下社会化的结果。〔2〕蕴藏的内涵与利弊。德国人的优点是注重责任与原那么。但是,其缺乏是太重原那么与纪律,太刻板,显得有点傻,缺乏灵活性。美国人的优点是务实,合理利己,注重个人奋斗,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其缺乏是过于追求“个人主义〞,自私自利,面对险境逃之遥遥。中国人的优点是很机智,既不违反命令,也能够保全自己的生命,坚持了“中庸之道〞,处在中位,能够到达一种和谐,做事具有灵活性。缺点是但凡都灵活,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果任意去变通法律、法规,最终会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重人治轻法制的现象。〔3〕〔学生自己思考答复〕2、1964年美国?纽约时报?有这样一篇报道:1964年3月13日凌晨3点,一位叫吉蒂〔KittyGenovese〕的妇女上夜班放工回家,当她停好自己的车,正要走进自己所住的公寓楼的时候,遭到一个持刀暴徒的袭击。吉蒂拼命对抗并大声呼救,挣扎着与暴徒搏斗近达半个小时,最后被暴徒用刀刺死。在整个过程中,公寓楼上至少有30多户人家听到了呼救声,有的人还翻开窗户探头观望,但是竟然没有一人出来相救,甚至也无人打报警。〔1〕吉蒂在楼下遭遇暴徒的袭击,并全力与暴徒搏斗,多数邻居都看到或听到了,却无人相救,反响出了何种社会效应?〔4分〕〔2〕试分析该效应产生的原因。〔6分〕答:〔1〕旁观者效应。 〔2〕其原因:第一,责任扩散〔Diffusionofresponsibility〕。既周围他人越多,每个人分担的责任越少,这种责任分担可以降低个体的助人行为。第二,情境的不明确性〔Ambiguity〕。从决策分析过程来看,人们有时无法确定某一情境是否真正处于紧急状态,这时,其他旁观者的行为就会自然而然地影响到该个体对情境的定义,进而影响到他的行为。假设其他人漠视该情境,或表现得好象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我们也可能认为没有任何紧急事件发生。第三,评价恐惧〔Evaluationapprehension〕有关。鲍姆斯特〔Baumeister1982〕等人认为,如果人们知道别人正注视着自己,就会去做一些他人期待自己去做的事情,并以较受大家欢送的方式表现自我。试图防止社会非难的心态抑制了人们的助人行为〔Schwartz1980〕。第四,社会环境条件或因素。社会竞争加剧,弱肉强食的森林法那么意识加强。第五,人格〔性格〕因素。例如,冷漠麻木等。3、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方法。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
本文档为【《社会心理学》复习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千与千寻
十年从业经验,高级工程师
格式:doc
大小:146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产制造
上传时间:2021-10-18
浏览量: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