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叶澜教育概论完整笔记

叶澜教育概论完整笔记

举报
开通vip

叶澜教育概论完整笔记衣之舞http://www.yizhiwu.com/1叶澜教育概论读书笔记第一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第一节“教育”作为概念的界定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第三节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本章小节认识的起点第二章教育与社会(上)——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历史演变第一节古代社会与教育第二节近代社会与教育第三节现代社会与教育本章小结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间的规律性联系第三章教育与社会(下)——当代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

叶澜教育概论完整笔记
衣之舞http://www.yizhiwu.com/1叶澜教育概论读书笔记第一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第一节“教育”作为概念的界定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第三节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本章小节认识的起点第二章教育与社会(上)——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历史演变第一节古代社会与教育第二节近代社会与教育第三节现代社会与教育本章小结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间的规律性联系第三章教育与社会(下)——当代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第一节教育与人类自然生态的关系第二节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第三节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第四节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本章小结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统关系的综合分析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上)——教育与个体发展相互关系的一般理论概述第一节与教育相关的个体发展观综述第二节影响个体发展基本因素中的“可能性因素”第三节影响个体发展基本因素中的现实性因素本章小结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作用第五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下)——人生阶段与教育第一节人生阶段的划分及其教育学意义第二节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第三节少年期、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第四节成年期、老年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本章小结学校教育与个体发展的规律性联系第六章社会、教育、人之相互关系第一节社会与人相互关系的存在模式第二节教育两大功能的相互关系本章小结社会主义社会教育功能的选择结束语教育的基本特征第一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以教育整体为研究对象教育概论:关于“教育是什么”的概要式系统阐述。系统观点看,是复杂的开放系统——存在两个以上内在联系的要素,并与环境有着联系和发生相互作用的,具有整体功能的系统。本章:从整体上鸟瞰式地把握作为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的内在要素、结构与功能。衣之舞http://www.yizhiwu.com/2第一节“教育”概念历来多角度界定:价值,目的,内容与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本质等。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教育是为美好生活做准备。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教育不是生活的准备,它本身就是生活。人格培养?智慧训练?徳裔哲学家W·布列钦卡:“看似很熟悉的概念实际上具有多义性和含糊性”。“教育是人们尝试在任何一方面提升他人人格的行动”。界定需要:区分于别事物;涵盖各种实存人类社会活动,还是动物界的生存活动?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甲骨文:“育”:分娩生子,引申为养育(物质关爱和精神化育)与生长。精神化育核心内容是孝和至善。所以“教”,上施下效(反文)蓍草占卜或者“孝”。“教”“育”联用第一人,孟子,“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①,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②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Education:导出。西人的教育,着重儿童潜质的导引。德法:Pedagogue,古希腊“教仆”,-ped-儿童,-agog-=guide。不同语源均指向人类活动。19世纪末,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C.L.Letourneau雷徒诺(勒图尔诺),《各人种的教育演化》明确提出动物界已经存在教育。老猫教小猫捕鼠、老鸭教小鸭游水,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了。人类是继承、改变和演进现存的教育形式。英国教育家沛西·能,《教育原理》,教育是生物学的过程,扎根于本能而不可避免的行为。人类很多教育上的努力所以比较地没有效果,也许正因为忽视了人类与动物的一致性。叶澜:动物与人类的“教”与“学”,表面类似,实质大不相同:1、人类教育既为了个体,又具有社会性和为了社会的指向性。动物:亲子和生存本能。2、动物没有语言,个体经验不能类化概念化,无法积累传递、代际连续传递。3、所谓动物教育的结果,无非适应环境,维持生命,能独立生存。人类教育则远不止此。因此,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类教育和所谓动物教育的本质区别。教育这种社会活动的特殊性《美利坚百科全书》: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上述观点失之太泛,无法把教育跟其他社会活动区分开来。启发是:教育总是与人的成长相关;能对人的成长产生作用的不只是教育活动。叶澜: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对象: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不限于青少年影响:包括正反影响,作为定义无关价值判断没提受教育者:施受两方关系式教育活动内部要素之间的关系,定义可暂不考虑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其特殊性如何?1、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最强的一种教育活动,从而可控性也最强。2、有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的。于是,狭义教育的定义: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有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保证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也叫制度化教育。衣之舞http://www.yizhiwu.com/3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物资。各有内涵、特点,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人的要素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地承担“教”的责任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包括:各级教育管理人员,专职兼职教师,校外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家长等。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两者间复杂的相互关系:相对性,均为主体(第一层面的复合主客体),又互为主客体,互为存在条件,呈现多层次的复合主客体关系。二者是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而不是平行的双主体。因为二者的活动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共时交织或前后相干的。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是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不能相互取代。前者是讲作用,后者是讲地位。复合主体论更全面地反映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实际存在的关系,并且注意区别了教育内部两种不同层次的相互关系:作为教育复合活动中的两个主体与活动对象的关系,以及作为在教与学不同性质的活动中,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反映了教育过程中教与学两大类活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运用的对象,是教育活动中的纯客体。学校教育内容的特点是:1、明确的目的性与预定性2、不仅具有一般的认识价值,而且具有形成人(促进人的形成)的价值3、被两个处于不同地位而有密切联系的主体共同利用4、在教与学的两种活动中,分别与学生、教师组成具有不同性质的复合客体上述3、4点可称为教育主客体的复合性教育物资进入教育过程的各种物质资源。三大类:活动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教学辅助手段第三节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教育活动的分类与整体结构非学校教育informal:学校之外的其他一切形式的教育。不固定不系统不持续,因而不正规,但决非无足轻重现代教育的整体结构为核心式:以学校教育为核心,外围是家庭教育、校外教育机构的教育、各种社会组织的教育、通过大众传媒进行的教育等两种不同职能的教育活动的关系教育实施→反馈→教育管理现代学校教育系统的总结构形态上呈四层阶梯式,由上往下,逐级内化。起点是社会对教育的需求,重点是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第一层次(教育行政主管机关):1、确定教育目的;2、确定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3、制定普通教育的课程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教学计划)和课程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学科教学大纲);4、确定学校教育系统的发展规划第二层次(学校):将以上内化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具体方案;第三层次(教师):学校工作的总方案内化为每个教师的工作方案、教育认识与行为衣之舞http://www.yizhiwu.com/4第四层次(教师学生复合主体):把教师提出的对学生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觉要求,把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个人身心的发展微观策划与研究:以上第三、四层次教育活动的策划与研究教育总系统社会对教育需求国家(地方)学校教育系统总方案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总方案教师工作总方案学生个体的发展各类非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系统教育系统的两大基本功能1、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首先,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再生产。后者不单指繁衍,更指个体社会化,形成新生一代。显然教育不可或缺——起着“创生性再生产”作用。其次,社会功能还表现在沟通社会各方面、世界各国横向联系上。现代社会更为明显,通过思想科技道德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相互影响与交流,加速先进科技文化传播。所以教育作为一个开放系统,还具有国际性和全球性。此外,社会功能还表现在阶级社会里利于统治阶级的政治功利性。2、影响个体生命、人生发展的功能教育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进而影响生命发展。就人类整体而言,教育影响是正向的,促进的;但从每一阶段或个体来看,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教育对个体的人生发展同样具有价值。一定社会条件下,个体藉教育改变自己的职业、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从而影响人的发展。两个功能内在联系并同时发挥作用。社会功能通过对人的培养实现,而对人的培养又必须考虑到社会的需要和可能。使两种功能在正向上达到协调,是优质的教育。本章小结认识的起点第二章教育与社会(上)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历史演变规律性联系:事物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具有相对普遍性和稳定性,反映出事物内在规定性的、具有规律特征的联系。教育活动呈现出的内在规律性联系,并不像自然界的规律那样,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衣之舞http://www.yizhiwu.com/5特征,而是人及由人组成的社会的意识、意志、利益、实践在教育领域内交互作用的产物和历史的呈现。古代近代和现代教育的划分,是从探讨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历史演变的角度采用的,并非对人类教育作为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发展演变的阶段划分。两者有联系,但并不一致。第一节古代社会与教育原始社会与教育(一)原始社会与教育萌芽的产生教育的产生与起源:生物起源论,模仿论。苏联和80年代中之前的我国,认定起源出于需要。模仿论是一种简单化。生产劳动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马克思:“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劳动、集体生活、意识三者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应该说,教育产生于原始社会整个社会活动的需要,既包括社会整体生存、延续和发展的需要,也包括个体生命生存、延续和发展的需要;既包括生产劳动的需要,也包括生活和交往的需要。交往起源说:从形态角度,直接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而非生产劳动。因后者的对象是物不是人。甲骨文“教”形象地概括了教育的基本要素:有作为教育者的成人和作为学习者的稚子,有作为内容及载体的爻,成人手持的棍则是手段方法的代表。(二)原始社会教育的发展与特征1、原始社会教育的发展美国孟禄:宗教教育构成部落社会最早的“理论教育”。神祗。成人礼,冠礼。表明集中的有专门对象的短期的教育。萌芽产生后,在漫长的岁月中,随着社会和自身能力的发展和因生存能力提高而自然生命的延长而缓慢地进化着,朝着分化出其他社会活动的方向进化着。同时,教育也对原始社会人类生存经验积累性和扩大性再生产起到积极作用,间接推动了原始社会发展的过程。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1)教育的非独立性。尚未分化的事物间的关系是融合,不是结合。2)教育的原始性。3)教育的同一性。同一氏族每个人所受教育基本相同。奴隶社会与教育(一)奴隶社会与学校的出现第一个阶级社会世界上最早是埃及,约前3500年左右。欧洲是希腊最早,约公元前8世纪。中国约前21世纪。奴隶社会是教育作为独立的社会活动的形成时期。学校出现。可考历史显示,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我国夏朝有学校,但尚未确证。甲骨文证明殷商有了学校(殷商建立于前1700年)。欧洲在前8-7世纪希腊的雅典出现学校。学校出现在奴隶社会,是因为具备了学校产生的一系列条件:首先,生产力发展到使一小部分人可以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水平。其次,体脑分工使奴隶主阶级有时间从事专门的文化教育活动。“学校”在希腊文中原意“有闲”。最后,奴隶社会出现了文字。希腊文“象形文字”=祭司的文字。hieroglyph衣之舞http://www.yizhiwu.com/6学校是奴隶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综合产物。(二)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特征各国在民族性和地方性之外,表现出共同特征:1、学校教育成为奴隶主阶级的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亚里斯多德:忽视教育就会危害政制。应陶冶公民使他们的生活适应政府的形式。我国主张“教化”:“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之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呈现出明显的政治性。阶级性的表现:首先,统治阶级掌握学校领导权,只有统治阶级及其子女才能进学校。其次,培养目标主要是官吏、文士、武士、僧侣、政治家、雄辩家等。此外,内容阶级性。商周时代,“庠序”,序:习射。西周,“辟雍”:习武之所。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孔子骂“请学稼”的樊迟为小人。亚里斯多德也反对学习生产知识,学习是为了“优美的感情?”管子:使士农工商“旦夕从事于此”,“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子弟之学不劳而能”,是故“士之子常为士……,商之子常为商”。3、学校教育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西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孔子:“易”,思辨;“春秋”,历史。亚里斯多德、柏拉图:智慧是最高的美德。儒家:格物致知为先,诚意正心随后,修身齐家者,方能治国平天下。“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4、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大学:大人之学;成人、全人之学;管理治国之道。小学:文字之学。文字训诂音韵之学。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从原始社会的综合、统一到初步的分化和对立。当然也有继承和融合,但不是区别于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封建社会与教育(一)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过程欧洲: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算起,包括近千年漫长的中世纪、两百多年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直至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1200年。中国的封建社会,无论从春秋还是秦始皇统一算起,讫于1840年鸦片战争,都有两千多年历史。欧洲从8世纪80年代查理曼大帝的教育改革开始重建学校。用基督教教义改造古希腊七艺,形成中世纪七艺。我国汉代开始重建太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封建社会教育的特征1、学校教育的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唐朝六馆2、学校教育对象、规模、种类的相对扩大与增多封建时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领先世界,有自己的独特创造,对世界文化与教育发衣之舞http://www.yizhiwu.com/7展做出过重大贡献。最早私人办大学。书院。讲学辩论之风。重实践,知行合一。四大发明,教育技术贡献。第二节近代社会与教育欧洲近代史: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我国:1840年——1919年五四运动——1949新中国成立资本主义社会与之前各社会的区别: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自由资本主义社会与教育(一)自由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发展过程封建社会末期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和一系列教学理论。之后,英国的洛克,法国的卢梭和爱尔维修、狄德罗等启蒙主义者的教育思想,对当时社会产生很大震动。主张各不相同,但都显示生气,改变死气沉沉的经院式封建教育,培养进取、面对世俗生活的人。主张增加自然科学和劳动教育内容,用顺乎学生自然天性的方法。1794年普鲁士公布民法,规定各级学校均属国家机构,是教育世俗化的标志。随后法国的初等教育也由国家管理。英国在19世纪30年代才开始实行国家控制,为欧洲最迟。20世纪初,英美德日法实现初等义务教育普及。欧美出现波及世界的教育改革运动,美国称为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主旨:加强学校和生活的联系,改变以学科和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改以活动和学生为中心。虽未取得希望的成功,但重大冲击了资产阶级传统教育。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无产阶级开办的以劳动教育的姿态出现的学校。(二)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学校教育的特征1、学校教育中出现了双轨制,学校阶级性隐蔽化双轨制指:两个学校子系统,一为资产阶级和其他有产阶级服务,学费昂贵,设施和师资优良的高等学校;一为劳动人民子弟就读的公立学校,重点是中等技术、职业学校。2、实现了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结构上;不仅在总体上,而且在每一个学校中;不仅在实践上,而且在理论上,都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深远影响。3、形成了较系统的近代学校教育制度1)出现了幼儿园。2)实科中学与工科大学的创建。3)职业、技术学校的开设。法国是师范教育的先行国。1684年创办教师讲习所,1794年欧洲第一所师范学校。4)各种成人教育机构的出现。4、教育内容丰富化出现启发式等新的教学理论。德国的赫尔巴特、福禄培尔、第斯多惠,俄国的乌申斯基,瑞士的裴斯泰洛齐等教育家。阶级性隐蔽,生产性显露。不同于分化前的融合,是高度分化、独立化以后的结合,为进一步发展而不可避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与教育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转化可分为两大阶段:清末——民初(1840-1919):帝封官三重压迫,阵痛后分娩怪胎,特点是:在帝国主义利益衣之舞http://www.yizhiwu.com/8允许的范围内学习西方,在有利于专制统治的范围内保存封建主义的“国粹”。这一阶段教育上,兴学校、废科举,近代学制建立。基本方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862:京师同文馆,最早的官办新学。随后,机械学校、船政学校,蚕桑学校;1895,天津西学学堂。1897,上海公立南洋公学。1903,武昌模范小学蒙养院,近代第一所幼儿园。作为西方文化宗教入侵工具的教会学校逐渐发展(小学到大学)。癸卯学制(1902年的壬寅学制未得实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方针,通儒院为最高学府。总年限长达26年。虽不伦不类,但有了近代学制的架子。1905废科举之后开始实施。图见书第95页。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修改了癸卯学制。1913年公布壬子-癸丑学制,缩短年限为17-18年,通儒院改为大学院,推迟了初级技术教育起始年限,体现国民政府的民主主义倾向。教育总长蔡元培:军事教育、实用科学、道德教育、美育,四育并进的教育方针。第二阶段:1919-1949。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图见96页),接近西方模式中的美国模式,小学缩为6年,中学增到6年,加强了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一般4年。陶行知为代表的一批民主主义的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前夕,文盲率80%,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20%左右,大学生21万。第三节现代社会与教育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开始的新时代。二特色:社会主义本身虽有问题,但追求自身更大解放和自主发展的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二是科技迅猛发展及由此带来的产业革命、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和世界各国关联普遍加强的全球化趋势,各国都面临现代化新问题。社会主义社会与教育(一)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发展过程1、第一阶段,对旧教育进行性质改造2、第二阶段,按照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不断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二)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特征1、教育第一次从剥削、统治人的工具变为完成消灭剥削和压迫的历史任务的工具2、第一次从社会制度上为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与促进个人发展的功能的协调提供条件3、教育内容的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4、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校外教育的一致性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不是不存在问题了。首先,教育不只是由社会制度这个唯一因素决定的,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民族的文化基础及发展水平以及不同国家的教育传统都与教育发展直接相关。尤其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与国家之间不再壁垒分明。其次,社会主义社会是从旧社会脱胎而出的,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残余的肃清,新人的形成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努力。此外,社会主义制度诞生的时间不长,制度本身还有不健全之处。还存在阶段性失误,如文革。现代社会教育发展的趋势与特点(一)趋势1、社会生产、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教育的关系日益加强和加深,教育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衣之舞http://www.yizhiwu.com/920世纪70年代后被称为“教育的时代”,经费普遍增长。社会对教育需求的提高还表现在各国义务教育年限普遍延长的中等教育阶段。对个人来说,教育不再局限于人生的某一阶段,而是扩展到终身。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前所未有。中国1985年公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成立教委。2、教育由更多地为继承人类已有文化服务逐渐向更多地创造新的文化和物质财富,为社会发展和未来社会服务。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震动世界,美国反思教育质量,1958年颁布《国防教育法》,开展课程改革为中心和提高科学教育质量、培养科学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改革。由此波及整个西方世界,也在社会主义国家激起反响。知识爆炸,技术爆炸。(二)现代社会教育的特征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教育改革,与20世纪60年代教育改革比较,主要特点是改革的综合性与转型,这是教育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一步。1、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向普遍化与直接化转型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成为每个人必须承担的义务,教育成为社会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社会的事业,影响到社会各行各业,并与人的终身相关。社会各部门各职业都需要受过一定相关教育的人。技术进展和大众传媒手段及能力的发展,使某些激进的教育家喊出了“学校消亡”的口号。学校的核心地位迄今未变,但受到一定冲击。将来有可能发展到多中心代替一中心。2、学校教育制度向梯形化、弹性化、开放化和终身化转型近代学制的结构是宝塔型的刚性封闭结构。刚性——初等、中等、高等之间界限分明,同一层次的各类学校间也缺乏横向联系。封闭——一个人受学校教育的时间是连续的,各学级之间不间断,与社会生活相对脱离和封闭。现代学制在上述基础上发展与转型:宝塔中层越来越粗,趋近于高等教育的宽度,高等教育也相应发展,塔尖被削去,整个学制成了底角趋向于直角的梯形。3、学校教育以培养现代人为目标,实现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的现代化转型现代人: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结构有较大应变性,具有适应社会变化而不断更新自我的能力。能适应并能在当代社会中创造各种社会财富,并主动实现自我价值和创造幸福人生。更重要的是,有开放的头脑、创新的精神,充分的自信心、高度的事业感,顽强的意志、广泛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能力。可见,现代人与传统人的区别,涉及个人的知识结构、智力、能力,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道德人格和独立个性等一系列方面。要培养这样的“现代人”,必须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实现转型性的变化。教育观念现代化:观念系统转变,教育价值上更关注社会未来发展需要,关注人的生命价值的实现;学生观上关注学生的潜在性、差异性和主动性,把培养主动、健康发展的能力放到核心地位;活动观上建立双边、多元、有效互动,打破程式化结构,形成灵活的结构状态,以及使教学过程成为动态生成的过程。教育内容现代化:一方面课程和教材增删、下放;一方面着力于课程、教材体系结构上的变化,使之适应当代社会对培养新人的要求;课程教材应具有更大的选择性,使更有利于受教育者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各种智慧、能力、特长、个性的发展。教育方法的系统更新:着眼于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积极化,使学生主动参与教育与主动学习,使教育教学的过程成为师生多元互动、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教育理念更新、教学专业水平提升、新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是教师创造力和实践智慧的生成并得到实现的过程,使教育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转化成为育人的全过程。教育手段上最突出的变化是现代化技术手段和多媒体的应用,极大提高了教育效率。但技术手段终究以人为转移。衣之舞http://www.yizhiwu.com/10短信购买南粤风采36选7,请发送以下指令到106586632(需收短信费):自选单式发“702*倍数*自选注1*自选注2*…自选注5”;自选复式发“702*倍数*号码1号码2……号码N(N>7)”,机选发“701*倍数*注数”,更多操作指令发83获取。本章小结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联系。首先,教育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每一个社会中教育的发展水平是该社会诸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这些方面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其次,承认社会诸方面对教育的综合作用,并不等于说社会诸方面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以同样大小的力量作用于教育。历史表明,社会诸方面对教育的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里是不平衡的,并循着一定的趋向变化。教育对社会的反作用与社会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再次,教育虽然与社会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但是教育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是因为⑴教育有自己特殊的对象——人。⑵社会与人是密切相关但并非同质的领域。这两个领域在教育中实现独特的聚合,是形成教育独特性的另一重要原因。此外,教育的发展还有自身的继承性。其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有相对稳定性。最后,现代社会要处理教育与社会的关联性和相对独立性的关系问题。第三章教育与社会(下)——当代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教育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物质生产系统、政治系统、文化系统第一节教育与人类自然生态的关系自然生态:人(口)及人生活在其中的自然环境。与人类通过生产创造出的物质、精神财富的世界相区别。实质是教育与人类自然生存基础的关系。教育与人口数量的关系(一)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与结构人口的高增长必然要求扩大教育的规模人口增长率对教育结构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就学压力上,一方面表现在学校内部。(二)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质量经费、师资平均水平降低;家庭收入人均不足,影响子女教育投入。(三)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教育与人口质量的关系人口质量:身体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身体素质:遗传素质和健康状况,是物质要素文化修养:知识水平、智力发展程度和劳动技术水平道德水平: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和合于社会规范的道德践行能力后两者是精神要素(一)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入学者已有的水平对教育质量的总影响间接影响:年长一代的人口质量影响新生一代的人口质量,从而影响以新生一代为对象的学校的教育质量(二)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基本手段衣之舞http://www.yizhiwu.com/11抓好基础教育,尤其是抓好农村的基础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根本保证教育与人口结构的关系人口结构:自然结构与社会结构(一)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年龄结构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学校教育系统中的比例,老龄化趋势会推进终身教育的发展。教育规划还要考虑性别结构社会结构方面,人口阶级结构、职业结构、文化构成、人口密度结构、民族结构(二)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首先,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人口的文化结构和职业结构,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教育可以促使人口地域分布向合理的方向流动教育与人口相互关系的性质在强调教育与人口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同时,必须认识到人口不是制约教育的唯一因素。同样,教育也不是制约人口诸方面的唯一因素和决定性因素,尤其在对人口数量的影响方面。教育与人口的相互制约作用在不同方面的作用力大小并不是完全相等的。教育与人口的关系不仅在国家范围的总体上反映出来,也表现在每一个具体学校。如果把学校比作“人才工厂”,则对该地区或有关方面人口状况的了解,就像工厂要摸清生产原料来源、数量、质量等一样必要。教育与自然生态的相互关系(一)我国当前自然生态资源状况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再生资源土地:960万平方公里,耕地仅占1%。沙化27.9%。矿藏: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4年进口超亿吨,仅次于美国,为世界第二。许多矿企因资源枯竭濒临倒闭。水:属13个人均水资源最少的贫水国之一。海洋:人均不丰富,开发利用无序无度无偿。38亿年的积累储备,可能在21世纪末消耗殆尽。经济发展是生态资源恶化的直接原因,人口增速过快也是原因。(二)教育具有持续改善和保护生态的功能2004年夏,环境学家江家驷在“中华学人21世纪上海发展”国际会议上提出了“人类纪”概念。上一次地球劫难造成恐龙灭绝,如果我们不拯救地球,下一次可能就是最具智慧的人类自己。无独有偶,中科院院士刘东生提出了“人类世”的概念,提高“人们对环境演化及其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驱动的现实意义的认识,这也是人类生存教育必不可少的议题。环保意识与行动,都离不开教育教育与自然地理的关系首先,自然环境影响学校的布局和存在状态其次,自然生存环境的差异,带来产业、民族集聚、文化习俗等差异,从而深刻影响居民对学校教育的态度与需要,影响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和教育方式,影响学校的基本条件和社会可能提供的经济物质、技术条件和师资水平,间接地但更深刻地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发展。再次,自然地理环境还直接影响人的饮食起居、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进而在儿童、青少年和其他教育对象的身体形态、体质和精神气质等身心方面,留下自然的烙印。衣之舞http://www.yizhiwu.com/12第二节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宽于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狭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作用(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人力、时间、物力、财力如果不顾社会可能提供的剩余劳动力数量,盲目发展在职教育或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就可能产生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争夺劳动力的现象(二)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需求生产活动的要素: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生物资源→自然资源→人造材料,即再生资源→非再生资源→知识、信息劳动工具:手工操作为主的简单工具→机器→自动控制的机器,而能源也从人力畜力自然力→火力电力→核能太阳能劳动者:体力→脑力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趋势:1、生产过程对科学知识和人类的智力能力的需求越来越高2、速度越来越快。近代多次工业革命发生的间隔越来越短就是明证。第三产业比例越来越高。劳动力流动与充电越来越频繁。这两个趋势对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改变了对教育与物质生产关系的认识。教育不再是受施舍的乞丐不仅在量的扩张上,对教育结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方法途径等一系列教育内部系统提出了改造要求我国经济现代化对教育的要求主要是:1、立足于未来,普九,根本的民族素质保障2、调整中等教育的内部结构,加强职业技术教育3、调整高教中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数量比例4、加速发展成人教育,提高在职人员的文化和技术业务水平5、发展大学后的继续教育,使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适应科技迅速发展的形势6、在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教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益。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反)作用(一)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和各种生产过程必须人员“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个体劳动者增强劳动能力主要是:1、提高对生产过程的理解程度和劳动技能技巧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2、能合理操作、使用工具和机器,注意保养和维修,减少损坏率3、提高再学习能力,有助于缩短掌握运用或更新技术所需的时间。4、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5、提高加强生产管理的愿望和能力衣之舞http://www.yizhiwu.com/13(二)教育是加速现代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有力因素由于教育对生产具有上述两方面的重要作用,教育具有了经济效益社会物质生产与教育之间关系的性质我们认为,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主要有二:其一,教育不能脱离了社会物质生产的需要和可能去发展。其二,如果教育超越或者落后于物质生产发展的水平和需要,那么,需要改造的是教育而不是生产。但这并不否认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反作用及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依靠。从两类活动的历史起点看,作为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活动的生产活动在先,而作为传递生产活动和各种生活经验,使生产活动得以世代相续的专门意义的教育活动相随而生,从这个意义说,也可以说是社会物质生产活动决定了教育,而不是相反。“教育先行”现象:主要指各国政府平均支出的教育经费增幅大于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幅。但这并不表明教育已经能够脱离经济的制约。首先这种先行反映的仍然是生产的需要。其次,各国决定教育经费在国民经济预算中的比例时,依然要受经济实力和生产发展水平对教育的限制,每个历史时期总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阈限。社会生产力与教育之间的联系是什么性质的联系?第一种答案:没有直接联系,只存在以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为中介的间接联系。强调了政治功能,淡化了生产功能。造成我国建国后前30年教育的问题。第二种答案:教育不仅与生产力有直接联系,而且教育就是生产力。于是,“产业化”、“市场化”的提出就不足为怪了。批驳“产业化”“市场化”:我们承认教育与生产力之间有直接联系(不因此而排斥间接联系),但不赞成简单地把教育与生产力等同起来,或者把教育活动包含到物质生产活动中去。因为两者之间除了联系还有区别的一面。教育活动的对象是人,生产活动的对象是物;教育活动的直接结果是人的成长,生产活动的直接结果是物质财富的增长。两种活动遵循着不同的发展逻辑,各有不同的内在规定性。等同起来会影响、丢失乃至破坏教育活动的价值与成效。另外,教育活动的结果能提高社会生产力,但不等于教育本身就是生产力,教育活动就是生产活动。更应注意的是,教育是一种多功能活动,人类社会之所以需要教育,不仅因为生产的延续和发展,也因为社会的其他方面,如政治、文化等等,都要延续和发展,还因为个人本身也要发展。因此,如果把教育完全隶属于生产,把教育说成就是生产力,不但在认识上犯了把两个相关事物看成相等的或一定是隶属关系的事物这样一种逻辑错误,而且把教育的社会功能缩小到只是为生产服务,完全忽视了教育满足个体发展需要的功能。这都不利于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不利于精神文明的发展,不利于受教育者全面、健康的成长,最终还是不利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所以我们不能从纯生产力的角度来考虑教育事业的发展。把教育投资完全当做生产投资的观点,即使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也是片面的。从人的发展角度看则更不可取,这是把人的价值仅仅看做是劳动力的反映。社会主义国家更应重视人的全面价值。不仅把人看作劳动力,是生产者;同时也看成是有着自己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的相对独立的个体,还是一个消费者。教育不仅要为人的劳动能力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做贡献,也要为人生活得更美好做贡献。不承认教育的生产功能是不正确的,只强调教育的生产功能同样是不全面的。为发展社会物质生产服务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但不是唯一功能。当我们强调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直接联系的同时,还必须注意两者的区别,避免在实践中出现一种倾向完全转向另一种倾向的大幅度摇摆现象。“等同论”可能造成的最大消极影响,就是忽视教育自身的发展逻辑与特殊性,简单地用经衣之舞http://www.yizhiwu.com/14济发展的观念、理论来指挥教育工作,这必然会把事情弄糟最终造成“两败俱伤”。第三节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政治是复杂的社会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其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其阶级性政治对教育的作用政治对教育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并波及教育的一切方面。首先,政治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对教育实施控制。(组织、领导,教育者培养与委任)其二,通过政府、政党制定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来作用于教育。其三,法律手段(国家意志)。第四,直接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影响其政治立场观点与态度,形成其公民意识和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与内在规律性之间确实有很多一致性,但依然不完全一致,原因是:1、方针政策主要调节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教育的内在规律性揭示的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以及教育与社会诸因素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两者涉及的范围不等。如果以前者代替后者,就会出现以偏概全的弊病。2、方针政策有一定的权宜性,受时空局限。而教育的内在规律性具有相对的普遍性和稳定性。3、方针政策有时也可能没有正确反映现实而发生差错甚至完全错误(一定的人为性),而教育的内在规律性是事物间存在的本质联系。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一)通过教育,宣传一定的政治观点、理论、方针、路线,造成舆论(二)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一方面直接推动社会政治活动的开展;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政治观点,积累经验,培养合格公民。(三)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四)通过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政治与教育关系的性质跟物质生产与教育的关系一样,也是一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即社会政治的性质决定了教育的性质,而不是相反。有什么样性质的政治,就必然有相应性质的教育。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与物质生产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不同,历史上政治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不完全是促进其发展的。当政治是反动的时候,不仅没有促进,反而有摧残。教育对政治也有反作用。但这种作用同样有限度,不可能直接摧毁旧政权,改变社会性质。“教育救国论”可以理解,当时也有积极意义,但不是改变反动政权的良方。甚至可能被利用为麻痹工具。第四节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文化的定义1、动词。《易经》·贲卦“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2、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或人类生活方式的总和,强调文化衣之舞http://www.yizhiwu.com/15的人为性,反映社会文明程度。3、社会某一具体的活动或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均不取。我们的理解:社会政治、经济的独特反映,其本身既是社会组成的一部分并渗透在人类的生存活动之中,又是一相对独立的综合体。主要包括:1、人类社会在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基础上进行的创造精神财富的活动及其成果,以及传播这些精神财富的活动与手段。2、一定时代与社会中各民族或阶级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群体特性、传统、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阶级性。3、人对周围力量施加影响的方式。(指向未来的时间取向和流动态,给文化的内涵注入了生命活力)按上述界说,文化有四种存在形态:其一,物质形态其二,用物质手段留存的观念形态。符号、著作、文艺作品其三,与各种文化创造和传播有关的活动形态。艺学活动、机构、设施其四,人的心理、行为形态文化对教育的作用可以从三个层次看:学校亚文化;外部文化背景;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和生存方式学校亚文化主要是两大类:教育者有意识选择的教育内容,属正规的学校亚文化;学校中实际存在着、并非教育者有意追求但对教育起着影响的社会文化,属非正规的学校亚文化此外还有“学校自生文化”,是学校的“魂”和特色1、文化的发展使课程不断更新和丰富。1)增设时代气息新课程;2)删去或压缩陈旧、简单的内容,或内容下放;3)课程结构呈现多元性、选择性、组合性;4)每一门课程的内部结构随相应学科的发展而变化。需要指出:文化发展与教育内容变化并不同步。前者先,其价值产生影响其教育价值得到认识后,才会在教育内容中得到反映。文化发展除直接影响教育内容的质量与结构,也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2、传递文化手段的发展渗透到学校内部后,更深层的影响是,使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中心信息源→多中心。教师更多地成了组织者、辅导者、协调者、合作者,教学过程总体进展的调控者和责任人。3、文化渗透到学校教育内部所产生的最深层的影响是对教育目的的影响。文化发展→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即精神世界及其表现发生深刻变化。思维方式有点状→线状→纵横交错的网络状,单面→多侧面→多层次多侧面的系统。更关注自身发展、生命价值、人生幸福、人与自然及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影响显得隐蔽、无形,却更深刻、更根本,影响也更长久。未被吸收到学校教育系统内部的文化因素,是文化背景。更斑斓,更流动,更多渠道,影响面更广,心灵渗透力更大。具体是两方面:其一,社会文化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其二,社会文化的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加强。此外,人们的生活方式习俗、民族特性等因素以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方式影响着人的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教育对文化的作用首先表现在教育是文化延续和更新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因为文化延续一定要通过人这个主体才能实现。更新就更是如此。衣之舞http://www.yizhiwu.com/16第二是普及。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的重要手段,是一个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各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说到底是一个普及教育的问题。教育还具有交流、整合不同类型文化的作用。教育与文化关系的性质教育与文化关系的性质不同于教育与物质生产、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互相部分包含,互相作用,并互为目的与手段的交融关系。从社会总系统的结构来看,他们都受社会物质生产与政治决定,处于同一层次上。因此,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虽直接又密切,两者还是有相对的独立性。并非所有的文化都构成教育的内容。而且构成教育内容的那一部分文化,还必须根据教育的目的与对象的区别进行教育学加工,从而使两者的内容在范围和形式上有所区别。教育与文化之间还存在对象与功能的区别。教育活动是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其功能是为社会和个人的各方面发展服务。而文化活动的主要对象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产品,是以创造、生产、传递或享用这些产品为主要目的,其主要功能是丰富社会和人的精神生活。因此,教育要对文化进行选择,分清主次。此外,教育还承担着通过培养新人创造新文化的功能。这一点在社会转型期更为突出。本章小结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统关系的综合分析文化政治社会物质生产教育社会生态基础(人口、自然环境)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关系的层次区别图首先,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并不在同一层次上。总体看,联系是多层次、多方面、多渠道和多性质的。时代的发展也会造成相互作用程度上的变化,呈现出十分复杂的关系状态。而且,现实社会中各子系统之间还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对教育又产生间接作用,故在现实中相互作用的复杂性更甚。上图直观地显示:教育与文化较之与其他系统的关系更为直接与密切。更值得重视的是,文化总是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反映,蕴含着人类劳动与智慧的丰富创造,它又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个体,渗透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与关系中。因此,教育与文化这一层次的相互作用,实际上是教育沟通社会与个体、教育活动由宏观向微观转化的关节点,也是教育沟通不同社会以及社会的过去与未来的连接点。从综合的角度看,它应该成为研究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聚焦点”。然而我国教育理论中从这样的角度来研究还十分缺乏,殊为憾事。值得重视深思行动。衣之舞http://www.yizhiwu.com/17其次,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相互作用,在性质与侧重点上,都是有区别的。对教育来说,人口系统是前提性因素,社会物质生产具有经济上的决定性作用,社会政治具有意识形态上的决定性作用。物质生产对教育的作用部分要通过政治实现,实现途径上的强制性更多一些。文化与教育的相互关系是关联性的,它是社会用来对受教育者进行“加工”的材料和手段。从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途径来看,都有直接与间接之分。因此教育对各子系统的反作用的强弱和方面各不相同。而且,从社会的平面图与现时态来看,教育的作用尚都不是决定性的,相反是被社会的方方面面所制约的。为此,考虑教育问题不能脱离社会实际。教育的决定性意义只有在时间的长河中才会明显展现,在社会的延续与更新的基础性上得到承认。只有认识了这一点,只有立足于社会的未来,社会才会真正重视教育,才会尽最大的可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条件与保证。作为教育本身,也只有认识到自己是“社会之子”,与社会各方面具有不可分割的、不同性质与类型的联系,才能更自觉地从发展的角度发挥自己的社会功能,实现教育的社会价值。再次,社会子系统对教育的要求,只有在被人们认识到并恰当地内化为教育本身的要求,内化为教育的制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等之后才能得以实现。这个内化过程,关键是要掌握相互关系的“度”。所谓“度”,就是相互作用的分寸。既要看到教育与社会各方面关系的密切,又要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新中国成立来的教育发展,有时候就有突出一点不计其余的刮风掀浪的停滞与反复。最后,从发展的角度看,教育往往落后于社会各子系统的发展。因为其内部相对稳定,人才培养周期长,又是以社会发展既有水平为基础的。因此现有教育水平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是一个永恒的矛盾,也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动力之一。教育要改革,要面向未来,不是特殊时期的特殊需要,而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社会发展平衡缓慢时,教育无需大改,矛盾表现得不突出;一旦社会进入较为激烈的发展时期,教育的不适应性就明显表现出来,改革的幅度也变大。所以,从总体上看,改革是取得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对平衡的基本途径。对现代教育的理解:(1)坚持教育的“三个面向”,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3)终身教育观念。(4)适应社会和教育市场经济的需要。(5)构建适应21世纪的新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6)强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的管理,树立全程质量意识,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机制,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7)在对教育质量、办学效益的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中,接受社会的检验。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上)——教育与个体发展相互关系的一般理论概述本章进入微观层次,研究教育与受教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此处,“人”,——受教个体。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凡是与人有关的一切知识,都与教育有关。第一节与教育相关的个体发展观综述教育学对人的研究之特殊视角教育学研究人的问题,其特殊视角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育学把个体作为一个复杂的
本文档为【叶澜教育概论完整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4.4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桃红
喜欢阅读
格式:pdf
大小:49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5
分类:
上传时间:2020-03-22
浏览量: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