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习题—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习题—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举报
开通vip

习题—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1.个体态度的习得是通过联想学习、强化学习和观察学习而得以实现的。其中,联想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强化学习的理论基础是();观察学习的理论基础是()海德尔的认知平衡理论巴甫洛夫的古典条件作用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斯金纳的工具性条件作用理论2.由于事物本身的接近或相似,个体常常会将对一类对象所形成的态度扩展或延伸到其他相似或类似的对象上,这种态度的学习方式在社会心理学上称为()联想学习强化学习观察学习认知学习3.人们通过电影和电视,就可以习得对某些事物、对象的态...

习题—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单项选择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1.个体态度的习得是通过联想学习、强化学习和观察学习而得以实现的。其中,联想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强化学习的理论基础是();观察学习的理论基础是()海德尔的认知平衡理论巴甫洛夫的古典条件作用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斯金纳的工具性条件作用理论2.由于事物本身的接近或相似,个体常常会将对一类对象所形成的态度扩展或延伸到其他相似或类似的对象上,这种态度的学习方式在社会心理学上称为()联想学习强化学习观察学习认知学习3.人们通过电影和电视,就可以习得对某些事物、对象的态度,这种态度的学习方式在社会心理学上称为()联想学习强化学习观察学习认知学习.根据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不包TOC\o"1-5"\h\z括()改变认知消除认知增加认知改变行为5.人们具有一种使自己已有的认知关系结构保持相对平衡不变的倾向,这种倾向被称之为()认知完形倾向认知失调倾向认知强化倾向认知统合倾向6.下列理论由贝姆提出的是()自我知觉理论归因理论控制源理论社会知觉理论.根据谢里夫和霍夫兰德的社会判断理论,当一种新的观点处于哪个区域时,最有可能引起个体态度的明显变化()接受区域态度不明朗的区域拒绝的区域潜意识区域8科尔曼于年提出的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认为,个体态度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经过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按其先后顺序依次为()认同、服从、内化服从、内化、认同认同、内化、服从服从、认同、内化.根据科尔曼的态度改变三阶段论,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或信息,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要求一致叫作()认同内化服从从众10.社会判断理论强调个体自身对刺激信息的知觉判断,并认为这种判断是态度发生改变的中介物,这种理论的实验基础来源于()谢里夫等人的物体知觉判断实验朗格反应时间的实验罗森塔尔效应实验奥尔波特的社会促进实验11.传播者的特性是影响劝说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在日常生活中,青年人容易接受其他青年人的劝说,同其他人取得一致性的看法,这突出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了传播者哪种特性的作用()专家身份可信赖性吸引力相似性12.态度改变过程中,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新态度与原先态度之间的差异程度和态度改变量的关系可以大致上表示为下图中的哪种线形关系()高广13.在态度改变过程中,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能够对劝说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下列哪种条件下(其他条件一定),首因效应的作用更为明显(;)哪种条件下,近因效应的作用更为明显()先后呈现的两种信息之间的时间间隔和信息呈现与态度测评之间的时间间隔均较为长久先后呈现的两种信息之间的时间间隔和信息呈现与态度测评之间的时间间隔均较为短暂先后呈现的两种信息之间的时间间隔较长而信息呈现与态度测评之间的时间间隔较短先后呈现的两种信息之间的时间间隔较短而信息呈现与态度测评之间的时间间隔较长14.研究发现,信息传播渠道的选择对于劝说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当理解的信息较为复杂时,书面文字与图片、录像等视觉形式比较起来,哪种方式的劝说效果较好()书面文字劝说效果较好图片、录像等视觉形式劝说效果较好在理解信息的阶段,书面文字的劝说效果较好;在根据信息做出决定的阶段,图片、录像等视觉形式劝说效果较好在理解信息的阶段,图片、录像等视觉形式劝说效果较好;在根据信息做出决定的阶段,书面文字的劝说效果较好1.5研究发现,被劝说者的原有态度会对劝说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下列哪种情况不会产生较好的劝说效果()个体的原有态度来自间接经验个体迫于某种压力而形成的态度原有态度之间自相矛盾、互不协调新态度和原有态度的差异很大16.研究发现,情境因素能够对劝说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在信息繁多的情境下(其他条件一定),下列哪种说法正确()无论在什么条件下,劝说效果都较差无论在什么条件下,劝说效果都较好如各种信息的一致性程度较高,则劝说效果较好如各种信息的一致性程度较低,则劝说效果较好17.态度改变的方法有很多,其中,通过劳动锻炼来改变轻视劳动、好逸恶劳的态度属于()劝说宣传法角色扮演法团体影响法活动参与法18.根据凯尔曼等人提出的态度界面结构理论,态度系统是一个由其内核的吸引力而组成的相互关联的整体。其中,对态度的变化起控制作用的内核部分是()个体的先前经验个体的自我意识个体的价值个体的信念世纪年代以来,费自欧对态度强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态度强度区分为结构强度和经验强度。其中,代表经验强度的指标不包括下列()稳定性重要性确定性确信性.根据费自欧世纪年代以来对态度强度的研究,“能从记忆中自发地、快速地获取、再现、再认态度”属于态度强度的哪种特性()重要性可及性确定性确信性.迈克尔和迪雷马特综合世纪年代以来对态度与行为关系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影响态度预测行为的三个变量,这三个变量不包括下列()态度的激活个体的特性行为的情境限定态度的特性2.2在缺乏相反信息时,人们倾向于假定他人所述为真;假定自己周围陌生的人或物无害;假定消极的(积极的)信息总是消极的(积极的),这属于认知偏差中的哪种效应()刻板印象晕轮效应首因效应预设偏见23.根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偏见的信息加工研究,人们的动机和能力是偏见性信息加工的重要因素。偏见中的动机因素有四类分别对应四种信息判断偏差,其中,“人们偏好于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这一动机属于()对抗性动机平衡性动机印象管理动机自我肯定动机(二)多项选择题在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个正确答案.下列有关态度形成和改变的说法,正确的有(个体所持有的各种态度都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而逐渐形成的B.社会环境对个体态度的形成表现为一种有选择的、持久的、一元的、宏观的影响C.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总是处于同一个过程,即态度的形成过程一定包括态度的改变,态度的改变过程也一定包括态度的形成态度的改变既包括方向上的改变,也包括程度上的改变E.态度程度的改变以方向的改变为基础,方向的改变又往往是程度改变的前提条件.根据班杜拉对社会学习理论的阐述,模仿强化的方式包括下列()直接强化自我强化替代强化认知强化归因强化3.紧张减缓理论是社会态度研究中一种代表性的认知论观点,下列理论属于紧张减缓理论范畴的有()贝姆的自觉理论科尔曼的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海德尔的认知平衡理论谢里夫和霍夫兰德的社会判断理论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4下列有关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的阐述,正确的有()将个体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概括为协调、不相干、不协调三种可能性个体可以通过削减认知、改变行为、增加新的认知三种方式消除认知失调状态认为认知不协调的状态受到个体自由选择度和外在压力的影响与平衡理论相比,认知失调理论将认知失调视为人的认知系统的一种正常状态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平衡理论重社会认知、轻社会行为的缺陷.根据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以及后来其他研究者的研究,个体认知失调的程度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失调的认知数量协调的认知数量失调认知的重要性协调认知的重要性个体的自由选择度6.根据谢里夫和霍夫兰德的社会判断理论,个体的态度在下列哪种条件下最可能发生明显的变化()个体的接受区域较为狭窄个体的接受区域较为宽阔新的观点主张与个体原有的观点主张极为相似新的观点主张与个体原有的观点主张差异极大新的观点主张处于个体原有态度区域的不明朗区域7.下列有关对谢里夫和霍夫兰德的社会判断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有()A.强调的是个体自身对刺激信息的知觉判断,认为这种判断是态度发生改变的中介物,是先于态度改变而进行的将个体的态度划分为三个区域:潜意识区域、前意识区域和意识区域C.认为人们之所以持有某种态度,是因为这种态度能够满足他们个人的某种需要D.探讨的态度改变基本上是局限于强度改变的范围之内,而较少涉及态度方向改变的问题具有明显的认知色彩和个人主义的特征8.态度的功能理论认为,人们之所以持有某种态度,是因为这种态度能够满足他们个人的某种需要。根据卡茨的功能理论,态度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工具性、调适性或功利性的功能认知平衡的功能自我防御的功能认识的功能价值表达的功能9.其他条件一定时,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双方面传播比单方面传播对于改变态度更为有效();在哪种情况下单方面传播更具有优势()被传播者的教育程度较低被劝说者的教育程度较高被传播者的原有态度与传播信息矛盾被传播者的原有态度与传播信息一致被劝说者的信息来源仅限于劝说者被劝说者能够获得不止一方面的信息被传播者需要的是短时的、即刻的态度改变被传播者期求的是长时的、较稳定的态度改变10.活动参与法是态度改变的方法之一,在下列哪种条件下(其他条件一定),活动参与法的劝说效果较好()个体参与活动的自愿程度较高,受外界压力的影响较小个体参与活动的自愿程度较低,受外界压力的影响较大个体参与的活动是经常性的、较长久的个体参与的活动是一次性的、短期的活动参与法的劝说效果与个体参与活动的自愿程度无关11.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态度结构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提出了内在态度结构等概念。下列有关内在态度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有()基本观点是态度是从多个要素联系的结构中,基于评价而形成的研究态度要素间的评价关系,个体如何获得相关态度对象以前的经验和态度对象之间的联系在内在态度结构中,情绪评价一致性和评价认知一致性都能独立预测态度的稳定性和具体态度归之于抽象态度的程度认为在态度之间具有层级系列的决定关系,即一个态度受一个或多个思想意识(价值、信念)的制约在内在态度结构中,评价认知一致性与一致的态度信息有更好的记忆关联,而行为评价一致性与不一致的态度信息有更好的记忆关联(三)判断题(正确划“J",错误划“X”)1.社会环境对个体态度形成的影响常常表现为一种有选择的、持久的、一元的、宏观的影响。()2.态度改变的学习理论其基本的原理及观点并未超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范围。()3.贝姆自觉理论认为,虽然不排除潜意识的作用,但从总体上而论,态度的形成与变化建立在人们有意识的理性评价的基础之上。()4.社会态度的认知观点中,归因理论的基本主张是认为人们之所以持有某种态度,是因为这种态度能够满足他们个人的某种需要,特别是心理上的需要。()5.社会判断理论具有较明显的认知色彩和个人主义的特征,它强调的是个体自身对刺激信息的知觉判断,并认为这种判断是态度发生改变的中介物,是先于态度改变而进行的。()6.在态度改变的劝说宣传法中,传播者的特征对于劝说效果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些特征包括社会身份、可信赖性、相似性、原有态度等。()7科尔曼于年提出的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认为,个体态度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经过学习、认同、内化三个阶段。()8.社会态度认知论观点中的紧张减缓理论以认知统合倾向的态度形成与变化研究为核心,包括贝姆的自觉理论,谢里夫的社会判断理论等。()9自我种族偏向是一种自动认知现象,与知觉者的种族态度有很大的关联。(四)填空题1个体态度的习得是通过、、三种学习方式而得以实现的。这三种形式的学习分别以、、—三种理论为基础。.个体态度的学习过程也是强化的过程。这种强化可以是个体自身所持有的,也可以是外界施加于个体的,还可以是从他人被强化的事实经验中所感受到的。.根据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一、、三种。4谢里夫的社会判断理论认为,人的态度由、、—三个区域构成。5科尔曼于年提出的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认为,个体态度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经过、、三个阶段。6.态度改变指的是个体已经形成或原先持有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即质的改变,另一方面是即量的改变。(五)名词解释1.认知统合倾向2.认知失调3.态度改变的劝说宣传法4.态度改变的角色扮演法5.态度改变的团体影响法6.态度改变的活动参与法(六)简答题1.态度的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影响?2简述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3.简述谢里夫和霍夫兰德的社会判断理论。4简述卡茨对态度功能的阐述。5.态度改变的方法有哪些?简析态度的联结网络模型N(七)综合分析题i在“非典”期间,人们由于对的认识不足,产生了种种不良的认知和态度,例如有些人认为已经大难临头,整天提心吊胆,忧心忡忡;有些人由于高度紧张、恐惧而出现了失眠、自言自语等精神症状;一些人更是出现了严重的精神障碍,试运用社会态度的某一种认知论观点对此种情况加以阐析。二、答案要点(一)单项选择题.;;【解析】A联想学习的特征是在学习过程中由于两种或多种事物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而产生了联想过程。强化学习是通过对行为结果进行正强化(奖励)或负强化(惩罚)的方式来保持或消除某种行为的学习方式。:观察学习是个体通过对他人言行的观察而进行的学习。没有此种学习方式【解析】谢里夫和霍夫兰德的社会判断理论将个体的态度分为接受区域、态度不明朗区域和拒绝区域三种区域。当新的观点与个体原有的观点相近或相似时(处于接受区域),会出现新的观点主张被原有的观点主张同化的情况,由此不一定会引起态度的改变;而当新的观点与原有的观点相差极大时(处于拒绝域),就会遭到个体的拒绝,因而同样不能引起态度的改变。只有当其处于这两种极端的中间之处时(处于态度不明朗的区域),其所具有的劝说作用才最大,因而才会引起个体态度的明显变化。【解析】研究发现,新信息与原先信息在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态度的改变量会随着相差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在相差过大的情况下,态度的改变量反而会随着相差的增加而减少。13.D;C【解析】较早的研究曾表明,生动形象的视觉信息,如通过图片、录像所传播的信息,要比用书面文字所传播的信息更有劝说效力。近期这方面的研究则发现,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被劝说者在接受他人劝说信息的过程中实际上是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即理解信息的阶段和根据信息做出行动的阶段。由于这两个阶段的不同,因而应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传播方法。在第一阶段,用书面文字传播的信息具有较好的劝说效果,尤其是涉及比较复杂、难于掌握的信息时更是如此。在第二阶段,用图片、录像等生动形象的视觉形式传播的信息则具有较好的劝说效果。【解析】新态度和原有态度的差异与劝说效果之间的关系成倒形【解析】情境因素对劝说效果的作用受信息一致性的影响。在不同的信息一致性情况下,劝说效果不同。【解析】劝说宣传法,是一种借助语言、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广告等各种传播媒介来传播信息,影响人们,使之态度发生改变的方法;角色扮演法,是通过角色对承担角色的个体所具有的约束和影响来改变个体态度的方法;团体影响法,是通过团体对个体所具有的影响改变人们的态度的方法;活动参与法,是通过引导人们参加与态度改变有关的活动来改变人们的态度的方法。【解析】对抗性动机是指对任何信息排斥、拒绝的动机;印象管理动机指个体不管何种立场的信息都予以逢迎奉承的动机;自我肯定动机指个体偏向于接受使自己感觉自我良好、自我胜任感强之信息的动机。(二)多项选择题【解析】社会环境对个体态度的影响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般来说,社会态度的形成与改变处于同一个过程,但新生儿除外;态度方向的改变以程度的改变为基础,程度的改变往往是方向改变的前提条件。【解析】班杜拉提出了三种模仿强化的方式:包括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解析】紧张缓解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们具有一种使自己已有的认知关系结构保持相对平衡不变的倾向性,当这种倾向性受到干扰破坏时,人就会产生否定性的评价及其相应的情感态度,并努力排除干扰维持认知结构关系的平衡稳定性。这种理论包括海德尔的认知平衡理论,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等。贝姆的自觉理论属于归因理论的范畴。【解析】费斯汀格认为,消除认知状态的方式包括改变认知、改变行为、增加新的认知三种,不包括削减认知;有关个体自由度和外在压力对认知失调的影响不是费斯汀格提出的。【解析】社会判断理论将态度划分为三个区域:接受的区域、态度不明朗的区域和拒绝的区域。此种说法是功能理论的基本观点,不属于社会判断理论【解析】单方面传播和双方面传播之间的优劣不能一概而论,和被劝说者的教育程度、原有态度与传播信息的关系、信息来源和态度改变的时效性等因素有关。【解析】属于交互态度结构阐析的内容,不属于内在结构阐述的内容;E在内在态度结构中,评价认知一致性与不一致的态度信息有更好的记忆关联,而行为评价一致性与一致的态度信息有更好的记忆关联,选项中颠倒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三)判断题i义【改正】社会环境对个体态度形成的影响常常表现为一种有选择的、持久的、多元的、宏观的影响。^^4义【改正】社会态度的认知观点中,归因理论的基本主张是认为态度的形成与变化建立在人们有意识的理性评价的基础之上。【解析】原题中的观点属于认知观点中的功能理论。5^6义【改正】在态度改变的劝说宣传法中,传播者的特征对于劝说效果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些特征包括社会身份、可信赖性、相似性等。【解析】原题中原有态度属于被劝说者因素,不属于传播者的特征。7义【改正】科尔曼于年提出的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认为,个体态度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经过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8义【改正】社会态度认知论观点中的紧张减缓理论以认知统合倾向的态度形成与变化研究为核心,包括海德尔的平衡理论、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等。9义【改正】自我种族偏向是一种自动认知现象,与知觉者的种族态度没有什么关联。(四)填空题1.联想学习、强化学习、观察学习;古典条件作用、工具性条件、社会学习2.自我强化,直接强化,替代强化3.改变认知、改变行为、增加新的认知4.接受的区域、态度不明朗的区域、拒绝的区域5.服从、认同、内化6.方向上的改变,程度上的改变(五)名词解释1.认知统合倾向是指人们具有一种使自己已有的认知关系结构保持相对平衡不变的倾向性。2.认知失调指个体所持有的认知彼此矛盾冲突,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3.态度改变的劝说宣传法是一种借助语言、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广告等各种传播媒介来传播信息,影响人们,使之态度发生改变的方法。4.态度改变的角色扮演法是通过角色对承担角色的个体所具有的约束和影响来改变个体态度的方法。5.态度改变的团体影响法通过团体对个体所具有的影响改变人们的态度的方法。6.态度改变的活动参与法通过引导人们参加与态度改变有关的活动来改变人们的态度的方法。(六)简答题1.态度的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答案要点】态度的形成受下列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家庭的影响同伴的影响团体的影响个体的学习:社想学习强化学习观察学习2简述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答案要点】①这一理论是由费斯汀格于195年7提出来的。所谓认知失调是指个体所持有的认知彼此矛盾冲突,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②人们所持有的认知是非常之多的。在费斯汀格看来,这些认知之间首先是存在着相关的和不相关的关系,其次,在具有相关关系的各种认知之间才会存在矛盾的或一致的关系,才会产生协调或失调的状态。认知的失调有程度上的大小之分,这取决于以下两个条件:第一,失调的认知数量与协调的认知数量的相对比例;第二,每一种认知对个体具有的重要性。根据这种理论的基本假设,当在认知上产生失调状态时就会引起个体心理上的不愉快和不舒适的感觉体验,造成心理上的紧张感,从而驱使个体去减轻或消除失调状态,使认知互相协调一致。可以通过改变认知、改变行为、增加新的认知三种方式消除认知失调状态。3.简述谢里夫和霍夫兰德的社会判断理论。【答案要点】这种理论是由谢里夫和霍夫兰德在196年1首次提出的,其理论基础来源于谢里夫等人在195年8根据心理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所进行的关于物体重量知觉判断的研究。这种理论认为,个体所持态度是不能用量表测量尺度上的某一个点来代表的,而应该用一段区域来表示。这段区域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即接受的区域、态度不明朗的区域和拒绝的区域。当个体遇到某一个劝说信息或新的观点和看法时,首先对此进行判断,弄清楚这些信息、观点是什么性质的,即弄清在个体自身的态度区域中位于哪一位置,然后才可能根据上述原则作出改变态度或拒绝不变的反应。态度区域的大小与态度改变之间,新的观点主张与原有态度观点相似或相异的程度与态度改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4简述卡茨对态度功能的阐述。【答案要点】卡茨认为,态度具有如下的功能:工具性、调适性或功利性的功能自我防御的功能认识的功能价值表达的功能5.态度改变的方法有哪些?【答案要点】态度改变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劝说宣传法角色扮演法团体影响法活动参与法简析态度的联结网络模型(A。【答案要点】态度的联结网络模型是建立在平衡理论原理的基础上的。这一理论视角把态度视为相互联系的结点,这些结点是和积极或消极的效价相一致的。③根据平衡理论的原则,假如对相互连接的“态度对”(即两个不同结点)的评价信号都是积极的,那么这些“态度对”就是平衡的。④结点间的平衡关系使态度变得稳定,而不平衡关系可能引起态度改变。网络的结点不但反映态度对之间的关系,而且和态度强度也有联系。(七)综合分析题1.【答案要点】此题可运用平衡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社会判断理论等加以分析,现以认知失调理论为例:简要介绍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题目中出现的状况说明个体在“非典”时期处于认知失调状态,失调程度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失调的认知数量与协调的认知数量的相对比例;二是每种认知对个体具有的重要性。③要改变这种失调状态,有三种方法,一是改变认知,如“SARS其实并不可怕,很多‘非典’患者都可以治愈”;二是改变行为,采取有利于预防“非典”的行为;三是增加新的认知,如认为“‘非典’虽然可怕,但是政府采取了许多控制和消除‘非典’的有力措施”。
本文档为【习题—态度的形成与改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丁文惠
热爱运动,跆拳道。
格式:doc
大小:39KB
软件:Word
页数:12
分类:
上传时间:2023-01-08
浏览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