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0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

2020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

举报
开通vip

2020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第1课时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6题。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算法的过程,会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2.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学重点: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教学...

2020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第1课时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教学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教材第1~3页的例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和“想想做做”第1~6题。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算法的过程,会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2.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学重点: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根据搜集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二、自主探究谈话: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现在我们先来一起解决其中的两个问题。1.解决“小女孩要跑多少米”的问题⑴问:求小女孩要跑多少米怎样列式?学生口答,教师板书算式。⑵谈话: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怎样计算400×2,结果是多少?再在小组里交流。⑶班级交流。谈话:谁来给同学们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学生说出算法,教师板书。2.尝试解决“小男孩要跑多少米”的问题⑴问:怎样列式?⑵谈话: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结果是多少?⑶小组讨论交流算法。⑷班级交流,总结算法。3.小结,问:观察上面两题的乘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揭示课题。三、组织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先让学生一组一组地算,再比较每组中两道题算法上的联系,从而促进算法的有效迁移。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回答,再移动卡片,学生抢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每组的三道题之间的联系。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引导观察图意,搜集信息,明确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想的。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出示图画,引导搜集信息,明确要求问题。问:“沿着四周走一圈”是什么意思?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班级交流评讲。6.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题中插图,搜集图中的信息。独立思考,解答题目。小组交流后指名汇报,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四、全课总结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又是怎样学道这些新知识的?教学反思:第2课时倍的认识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目标: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只是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情推理的能力。3.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教学重点:学生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并能在实际中运用。教学难点:利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准备:教具:黄花片(6朵)、蓝花片(5朵)、红花片(8朵)学具:方块(20个),三角形(5个)教学过程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一、牵引导入1.春天美丽的花儿都开放了,看!(课件出示)花坛里的花开得真漂亮呀!这不还引来了几个小朋友,他们正在数花呢,(出示课件,)你知道了什么?2.师:比较每种花的朵数,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可能提出:(1)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黄花比红花少多少朵?)(2)红花比蓝花多多少朵?(蓝花比红花少多少朵?)(3)黄花再添多少朵就和红花同样多?(4)黄花比蓝花多多少朵?(蓝花比黄花少多少朵?)3.谈话:刚才小朋友们提的都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少多少)”的问题,我们可以用……(学生答)减法计算,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另一种比较两个数量的方法,那就是“倍”。(板书课题:倍的认识)4.那么倍表示怎样的数量关系呢,我们可以通过摆花片来研究。二、认识“倍”1.师摆花片:蓝花2朵,黄花6朵师:我们把2朵蓝花看成一份(可以把它们圈起来表示一份)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请小朋友伸出手比划一下。2.师:黄花有这样的几份,你是怎么知道的?哪位小朋友上来圈一圈。谈话:我们把2朵蓝花看成一份,黄花就有3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3.再次感知追问:为什么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朵数的3倍。蓝花有几朵?黄花有几个2朵?我们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请小朋友看着图和同桌说一说。指名说,教师板贴。4.如果我添上1朵蓝花,现在把蓝花看作一份,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5.小结:看来,要知道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首先要知道蓝花的朵数,再看黄花里面有几个蓝花那样的朵数,那么黄花就是蓝花的几倍。6.操作(1)要求:第一排摆3个方块,第二排摆6个方块,问:第二排方块的个数是第一排的几倍?怎样分就能一眼看出是2倍?追问:你为什么3个3个的分呢?(2)要求:左边的小朋友摆三个三角,右边的小朋友摆15个方块,两人说一说方块的个数是三角的几倍?(3)要求:同桌两人互相合作,左边的小朋友摆三角,右边的小朋友摆方块,要使方块的个数是三角的4倍,看谁的方法最多?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蓝花和红花是怎样的关系。1.(课件出示蓝花和红花),你知道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吗?自己在下面想一想该怎样圈就可以一眼就能看出是几倍。2.问:你是怎样圈的?为什么2个2个圈在一起?红花朵数是蓝花的()倍?3.问:如果不摆花片,我们应该怎样去想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呢?小组讨论一下,并说说为什么?汇报交流。(板书:8÷2=4)明确:要求红花是蓝花的几倍,就是求8朵红花里有几个2朵,也就是把8朵红花第2朵一份平均分,所以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指出:倍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的,不是单位名称,所以不要在得数后面写上“倍”。四、解决问题1.想想做做1(1)学生独立完成。(2)汇报交流:你是怎么看出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5倍的?(把绿带子看作一份,红带子有这样的5份,所以红带子是绿带子的5倍。)2.想想做做3独立完成思考:第二幅图中你是把几个胡萝卜连在一起的?为什么第一幅图中2个彩球连在一起,而第二幅图中要把4个萝卜连在一起呢?3.想想做做4教学反思:第3课时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2.让学生理清数量之间相互转化关系。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激发学生乐学数学的情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愉悦。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清“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教学过程:一、提出学习目标1.创设情境:根据下面图式列出算式,并说明意义。○○○○○○○○○○○○□○□=□△△△△△△□○□=□★★★★★★★★★★□○□=□师:你们可真棒!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个摆图形的游戏吧!2.提出学习目标a、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b、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二、展示学习成果1.小组内个人展示学生独立自学,完成例题,小组内互相交流。2.全班展示(1)例2学生动手摆小棒,用小棒摆正方形。你摆了几个正方形?用了几根小棒?是几个4根?摆两个正方形,用几根小棒?是几个几?摆三个、四个呢?师: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让学生反复说几遍)问:4的3倍是几个几?你能摆出4的3倍吗?但不摆正方形。说一说自己摆的是几的几倍。师:指着2个4根问:它可以说成什么?谁能摆出4的2倍?师:把下面的说成几的几倍或几个几。3个2、2个5、4个6、3个5。2个3倍、5的1倍、4的6倍、3的4倍。(2)例3第一行摆:●●第二行摆:第一行的4倍应该怎样摆?谁有办法?学生展示。汇报:第二行摆几个圆?为什么?怎样摆能清楚的看出来?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数学算式怎样计算出来?为什么?(3)例4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师:擦桌椅的是扫地的2倍是什么意思?学生说说线段图表示的意思,应怎么解决。三、拓展知识外延1.教材76、77页的做一做。学生先自己摆一摆,再说一说第二行该怎样摆?怎样算的?2.老爷爷昨天买了2个鸡蛋,今天他买的是昨天的3倍,请你算出他今天买了几个鸡蛋?学生计算,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3.练习十七的第1、2题。学生看清题意,然后计算。教学反思;第4课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教学内容:教材第11~12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5题。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2.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多观察,多留心,就能发现许多关于数学的知识。(出示主题图)二、自主探究,体会领悟1.学习例题⑴观察例题图,说说小华和小红在做什么?问:根据刚才看到的,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怎么解决?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⑵谈话:你能列竖式计算出它的得数吗?学生尝试笔算,小组交流。⑶班级汇报:列竖式计算时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⑷问:看一看这道题的计算过程,联系以前学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想一想,三位数乘一位数在竖式的书写 格式 pdf格式笔记格式下载页码格式下载公文格式下载简报格式下载 和运算顺序等方面你发现了什么?2.学习“试一试”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一人板演,教师巡视指导。班级交流,由板演的同学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问:这一题的计算和上一题比,复杂之处在哪里?1.小组讨论:三位数乘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三、巩固应用,深化发展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在书上将竖式补充完整。做完后,同桌互相检查,统计做对的人数。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订正。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班级交流订正。让学生数一数每题的积各有几位,问:为什么积的位数不一样?问:根据刚才的观察和思考你发现了什么?(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是三位数或四位数)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指名说一说这道题要我们做什么,要求口算哪些题,口算给同桌听,一人口算乘2的题,一人口算乘3的题。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让学生说图意,说说从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用竖式计算得数,然后口头回答问题。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6.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独立完成,集体评讲。四、总结提高,质疑反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教学反思:第5课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方法。2.引导学生由复习迁移、类推到新知的学习。3.引导学生通过笔算,感觉美源于生活。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方法,理解“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和“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理。教学难点:理解“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和“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理。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笔算(指名学生板演):24×2=213×3=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提出问题。教师出示情景图(课本13页例6)2.抽学生回答从情景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并自由发言)灰天鹅:48只,白天鹅:是灰天鹅的2倍;三、探索新知,解决问题1.探讨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根据情景图让学生提出问题后出示完整题目:湖里有48只灰天鹅,白天鹅的只数是灰天鹅的2倍。白天鹅有多少只?(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48×2(2)动手操作,理解算理。板书:48×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计算呢?)①学生估算48×2的积大约是多少?为什么?②师生共同活动,演示操作,第一行摆4捆,另摆8根,表示48。接着再摆同样一行小棒。要求2个48根一共是多少根,就是要先算出个性化意见172个8根少,再算出2个40是多少,最后把两次乘的结果加起来。先算2个8根是16根,把其中的10根捆成一捆放在2行小棒的下面,另外6根放进这捆小棒的右边:再算2个4捆是8捆,一共是9捆又6根,那么48×2=96是怎样算出来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③竖式计算。问:怎样计算呢?借助直观操作、边讲解边板书竖式。然后指出,为了书写简便,以上竖式可简写为:引导学生比较:这两题与例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怎样处理进位的数?使学生明白乘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十,向十位进1;如果积满二十,应向十位进2,积满三十呢?如果十位上满十就向百位进位。①归纳:用一位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十位进几。②注意:告诉学生,为了防止忘记,进位数可写小一些记在横线上。2探讨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出示试一试:4×152=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估算出大约的积是多少?(2)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竖式,其它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3)指名让学生说一说:积的百位上写几?为什么?小结:引导学生归纳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说明乘的顺序及进位法则。用竖式计算时,注意什么?四、巩固、拓展练习1.完成课本第14页1、2题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2.完成课本14页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1.归纳一下本节课所学的算理。2.归纳一下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应注意的地方。教学反思:第6课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2.过程与方法:会通过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来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完成对知识的迁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过程中需要连续进位的问题。【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多媒体课件出示)1.口算400×2=300×=100×2=5×300=400×6=300×9=700×9=53×3=学生边回答边说出口算的方法。2.笔算24×4=48×3=这是两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请同学们在作业本上列式计算,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练习竖式计算,并说出计算方法(学生在做完后师强调: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要注意一个数和另一个数的个位相乘时,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下一位进几。)二.创设情境,构建新知。谈话:刚才同学们可真细心,真会观察。其实不仅仅是数学课堂上有数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多观察,多留心,就能发现许多的数学知识。不信,你瞧!(课件出示例题:小华家到体育场的场面)咦,小华在做什么呢?学生:在跑步他可真是个爱锻炼的好孩子!根据刚才看到的,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学生回答:生1:小华家离体育场有多少米?生2:大生家离体育场有多少米?生3:他们俩家相距多少米?生4:大生家比小华家到体育场远多少米?师:要解决第一个问题,小华家离体育场有多远,需要知道哪两个信息?生:小华每分钟跑152米,用了4分钟,怎样列式?算式:152×4=(一)合作探究学习152×4=的计算方法你能估算出小华家到体育场有多少米吗?生:400多米;500多米;600多米……师:到底有多少米?怎样才能得到准确值呢?生:需要计算才能知道对,我们可以通过列竖式来计算,同学们把竖式列出来。板书竖式)你们能计算出这个竖式的结果吗?请大家试一试学生尝试探索计算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法(二)小组内讨论、交流计算方法。师:请你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思考过程(老师巡察学生的探索情况)(三)全班汇报。今天就我们要解决的这道乘法计算和以前不一样了,有一个乘数是三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那么,哪位同学知道这个百位上到底应该写几?教师把竖式板书完整。结合方块图:从个位起,用4分别乘152的每一个数位上的数,4和个位上的2相乘得8,在积的个位上写8,4和十位的5相乘得20,这里的20表示20个十,也就是2个百,在积的十位上写0,并向百位进2,4和百位上的1相乘得4,这里的4表示4个百,再加上十位的进位数2个百是6个百,所以在积的百位上写6。(板书,强调要补充完整横式)师:刚才哪位同学估计600多米,介绍一下你的经验。(四)自己探究学习152×4=的计算方法1.自主探究计算方法。师:我们会计算152×4了,解决了小华家到体育场的距离,那我们能否计算出大生家到体育场有多远吗?怎样列式?生:248×4=师:请你们自己尝试一下,然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计算过程。(学生活动,教师巡视。)2.汇报计算方法,教师板书。248×4=9923.观察、比较。师:观察黑板上的两个算式,你有什么想说的吗?生:想知道它们有什么相同处?什么不同处?师:小组内讨论、交流,看谁发现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生汇报。师:同学们发现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计算时要认真、细心地演算。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索、交流,知道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在计算时,你有什么提醒小伙伴的吗?计算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指出:在刚才的计算过程中,个位和十位都出现了进位的情况,这就是乘法笔算中的连续进位。三、解释应用与拓展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课件出示题目,独立完成,算完之后口头说计算过程,课件随学生发言出示,你做对了几题?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要注意哪些?先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小结: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计算时从个位起,用一位数分别乘三位数的每一位上的数,乘到哪一位满十,就向下一位进几。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课件出示)学生自己做,指名板演。(及时纠错)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课件出示)分组计算,出示答案。比一比两题的积分别是几位数。第一组的两道算式,乘数同是3,为什么得数有的是三位数有的是四位数?(第一道算式百位数乘3不要进位,第二道算式百位数乘3需要进位,所以„„)第二组也同样如此。(课件出示:三位数乘一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先指名说说这道题要我们做什么,需要口算哪些题呢?游戏:口算抢答。5.完成想想坐坐第5题。(课件出示)你从图中了解了什么信息?要求这个问题该怎样思考?把你的想法和大家交流一下,并列式计算。6.看一看聪明的你能拿到这份礼物吗?(黑板出示下题)教学反思:第7课时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6题。教学目标:1.通过有趣的童话情境,自主探索出“一个数与0相乘得0”。2.经历探索乘数中间月的乘法的笔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估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教学难点:理解一个数与0相乘仍得0的算理和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算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谈话:你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今天有3只小猫去钓鱼,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有什么收获。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1.探索“0和一个数相乘得几”⑴出示小猫钓鱼场景图问: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你是怎样看出来的?“3只小猫一共钓了多少条鱼”可以怎样列式?⑵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出结果。⑶问:你能改写乘乘法算式吗?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3个0相加等于0,改写乘乘法算式还可以怎样写?⑷想一想:0×7=8×0=指名口答。问:你还能说出几个类似的算式吗?从中你有什么发现?2.探索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⑴出示看台图问:这个看台一共有几排?每排有几个座位?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求出这个看台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吗?⑵学生独立列式计算。⑶一个看台102个座位,学校体育馆有4个这样的看台,估计一下,学校体育馆大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小组交流,并说说估计的方法。⑷算一算,到底有几个座位?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⑸班级交流评讲。问:积的十位上的0十位怎样得到的?与刚才估算的结果接近吗?⑹试一试:104×4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在书上计算,同桌检查计算结果并改正。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独立完成在书上,做完后小组里交流订正。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独立检查,在书上订正,然后全班交流。问:你认为做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最容易发生哪些错误?怎样避免这些错误?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看图说一说,4个书架各有多少本书?你有什么发现?你能估计4个书架大约一共有多少本书?说说你的估计理由。5.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谈话: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将学生提出问题板书出来,要求学生选择问题并解决。四、全课总结,深化理解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要注意些什么?五、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教学反思:第8课时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内容:教材第23~24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6题。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其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地计算这类算题。2.在研究算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教学重点: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算式的简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出示:3×2=7×2=13×2=3×20=7×200=21×4=口算后讨论:你是怎样口算的?二、教学新课1.学习例题⑴出示例题插图问:你从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⑵指名说出口算方法和结果。问:你是怎样由4×12=48想到4×120=480的?⑶小结。2.教学“试一试”⑴让学生在书上计算,指名板演。⑵指名板演学生说说计算过程。⑶问:第一题中乘数250末尾有一个0,积1500的末尾为什么有两个0?第二题算过7×9得63后,为什么积的末尾要添写2个0?三、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独立完成在书上,并进行评讲。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独立完成。组织讨论:每组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计算方法有什么区别?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组织学生口算,体会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几百几十和几相乘的口算方法。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引导学生读题。问:你能看懂表的内容吗?让我们计算什么?学生填表。问:观察这张表,你有什么发现?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你是怎样掌握的,先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五、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2.5.6题。教学反思:第二单元千克和克第1课时认识千克教学内容:教材第28~30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4题。教学目的:1.通过难看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秤,知道秤在生活中的作用。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的单位千克,活动体验1千克大约有多重,使学生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与数学联系着。教学重点: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质量观念,知道千克的符号为“kg”;2.了解用秤(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3.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像、交流、实验等能力;了解、体验身边的数学,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千克,初步建立起1千克质量概念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如何判断物体的轻重1.同时出示一本厚的书和一本薄的书。老师问:这两件谁重呀?为什么?学生回答。板书:用眼看一看(观察)2.出示两个差不多大的盒子,一个里面装有物品,一个里面是空的。老师问:这下又是谁重了?为什么?学生说。这时大家出现了两种答案,并有争论。关键是在于这两样东西差不多大,关靠眼睛看不出谁重谁轻。谁能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快速的判断出到底谁重呢?(用手掂一掂)让学生上台用手掂一掂。(两名)板书:用手掂一掂3.刚才两名同学用手掂出了它重一些,那么它到底有多重呢?我们怎样才能准确的知道?学生说:(用秤称一称)板书:用秤称一称二、认识秤1.谁能说说你见过了哪些秤,大概是用来称什么的?(学生边说边出示挂图)老师简单地介绍各种秤的名称以及用途。再问学生: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而且最为方便的是那一种秤呢?学生说:台秤。2.出示台秤,还有台秤的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实物和挂图。老师说:大家观察一下,看看这个台秤,都有些什么组成的?(有学生说道:上边有“kg”这两个字母。)三、认识千克1.老师说:既然大家观察那么认真,发现了那么多东西。这一节课我们就学习一个新的单位“千克”,请大家看小黑板上的内容。出示小黑板。(小黑板上内容是“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作单位。可以用符号表示。)学生回答,老师指导,完成小黑板。填完后让学生读一读,并要求记住。老师补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把“1千克”称为“1公斤”。2.出示一个1千克重的物体(铅块)。师说:现在我们来称一样东西,请大家认真观察。把铅块放在台秤上边。(学生观察)师问:台秤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学生说:指针指到“1”了.师问:指针指到"1",说明了什么?学生说:说明了它重1千克。(板书1千克)你能在秤面上找到2千克、3千克、4千克和5千克吗?(让学生上台指一指)(1名)四、课堂练习(想想做做)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师说: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图中的内容,再完成题目。(学生做题)师问:第一幅图中盐水鸭有多重?学生答:1千克。师说;第二幅呢?学生说:5千克。师说:大家再仔细看看,看看谁有新发现?(净含量)师问:什么是净含量?(让学生说)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这是贴在电梯里的一个标志,谁能说说这个标志告诉了我们什么?为什么要把它贴在电梯里?(有一个1000kg)这说明了什么?(电梯最大能载重1000kg,千万不能超载,否则会发生危险!)出示卡车图。在这辆卡车上面有没有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千克?(5000Kg)这个5000Kg的标志告诉了我们什么?(这辆汽车的最大载重量是5000Kg)注意:有学生把“1000kg”和“5000kg”说成是“1千克”和“5千克”。应要纠正,并强调“kg”是千克的符号,千克时一个完整的单位名词,不可拆分。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说出每种蔬菜各重几千克。这一题要提醒学生:称不同重量的东西可以用不同种类的适合的秤。五、实践活动(一)称大米1.老师先示范。2.让学生分小组称出一千克的大米,然后分别拎一拎,感觉一下1千克的重量,最后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感觉?(二)称书本和文具1.先整本整本书称2.不够时可以再加上一些文具,直到称够1千克的东西3.观察,1千克的东西有多少.(三)估计物体的重量1.出示1千克的枣子、2千克的香蕉、3千克的苹果,分别用袋子装好。2.让学生上台拎一拎,估计重量,然后老师称一称。六、课堂总结:这节课学了什么啊?你有哪些收获?(出示课题)七、课外作业利用国庆长假期时间,陪家长到菜场买菜,看看买到了哪些菜,分别各重多少千克?教学反思:第2课时认识克教学内容:教材第32~33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6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体会1克有多重。2.让学生体会克的产生也是实际测量的需要。教学重难点:体会1克有多重。教具准备:2分硬币、各类标有克作单位的包装袋、直尺、羽毛、黄豆、橡皮等教学过程:一、复习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千克和克这方面的知识,谁来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要用到克作单位?二、新课学习1.你知道怎样的物品重大约是1克?请举例。2.一根羽毛的重量比1克轻还是重?3.一把直尺呢?4.用手去掂一掂2分硬币,看它有多重?5.看图说出下面的水果大约各重多少克?橙子:150克哈密瓜:1250克6.拿出带来的包装袋,看一看包装袋上,分别标有多少克?学生拿出从家里带来的包装袋,分辨每个包装袋分别装有多少克?三、巩固练习1.试一试称一称数学书大约重多少克,再称称铅笔盒大约重多少2.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你能说出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吗?3.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用手掂一掂,估计下面的物品比1克轻还是比1克重?一根橡皮筋、一包餐巾纸、一些铅笔屑。4.完成“想想做做”的第3题。2千克=()克3000克=()千克9000克=()千克7千克=()克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在组织交流。5.完成“想想做做”的第4题。观察杯子里的水与空杯的变化,想一想:(1)杯子里的水重多少克?(2)照样子称一杯水,算算杯子里的水重多少克。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第1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内容:教材第36~38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6题。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2.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揭示课题出示图画,谈话:⑴同学们,老师画了三幅画,你们想看看吗?(欣赏)⑵问:看了这三幅画后,你想说什么?⑶谈话: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2.举例谈话: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吗?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究,发现特征1.研究长方形的特征⑴猜想谈话: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黑板面、课桌面以及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你发现了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学生汇报。⑵验证谈话:同学们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办法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互相讨论,想办法验证一下长方形是不是真的具有这些特点。问:你打算用什么方法验证?分组活动。⑶交流、总结问:你发现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讲述:我们把相对着的边叫做对边,相邻的两条边叫做邻边。问:你是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指名回答。⑷小结:刚才同学们用折、量、比的方法说明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讲述:通常我们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⑸问: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呢?指名回答并板书。问:你是怎样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的?⑹小结:我们通过自己动手发现了长方形的四条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就是长方形的特征。2.研究正方形的特征通过电脑演示长方形的变化,呈现正方形,指出:长方形的长缩短到和宽相等时,这样就成了一个正方形。引导学生依照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己去发现正方形的特征。全班交流并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讲述:正方形的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谈话:我们已经发现并验证了长方形的特征和正方形的特征,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小组讨论后在班级内交流,使学生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在边上,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而正方形是四条边都相等,也就是说正方形不仅对边相逢,而且邻边也相等。三、应用拓展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再将围成的长方形改成一个正方形,说说围成的图形为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用长方形纸折出正方形,并说明折出的为什么是正方形。小结: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3.动手测量⑴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先量一量,再填一填。⑵先估计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大约各是多少,再量一量。4.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并展示部分学生作业,要求说出所画图形的每条边的长度。5.游戏:猜图形⑴狗弟弟:我的身后是一个长方形,看得见的两条边分别是8cm、5cm,你知道其它两条边的长度吗?⑵猪小弟:我的身后藏着一个正方形,可以看到的这条边是6cm,请问:看不见的三条边各是多少cm?⑶牛大哥:只知道我的身后是一个四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一条边是5cm。聪明的同学,你知道它是什么图形吗?它的每条边可能是多少cm?6.举例:在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有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7.判断:(1)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2)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是长方形。…………()说明: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3)四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为什么这句话是错的?(4)正方形的四边相等。…………………………………()8.思考题说出图A、B、C中四条边一共有多长?四、全课总结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进一步认识、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板书设计:边角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有四条边,都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教学反思:第2课时认识周长教学内容:教材第39~40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5题。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厂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2.能利用对图形周厂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3.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一、观察操作,感知周长1.摸一摸出示数学书,谈话:同学们,数学课本我们天天都在用,它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好伙伴,现在你能不能很块指出课本封面的边在哪里吗?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的四条边,并说一说,指一指。谈话:课本封面的四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出示数学作业本,让学生独立摸一摸、找一找作业本封面的周长,再互相看看说说,集体交流。2.找一找出示瓷砖、手帕等物品的实物图,让学生指出这些物品的周长。出示例题图,让学生观察哪里是儿童游泳池池口的周长。指名说一说。谈话:游泳池池口黑色的边线的长就是池口的周长。组织学生先独立指出课桌面、三角板的边线,再在小组、班级中交流,分别指出它们的周长。让学生举例说一说一些物体的面的周长。3.围一围学生拿出钉子板,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围的情况,并指出围成的图形的周长,组织学生在班级里反馈做法。从而知道围成的图形的每条边的总长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片树叶,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知道树叶的周长。分组操作,围出树叶的周长,并量一量。组织学生交流做法。二、量量算算,理解周长1.描一描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各种形状的图形。说明题目要求是描出每个图形的边线。让学生说一说在描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然后独立描出每个图形的边线。2.量一量出示“试一试”中的两个图形,问:你能知道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吗?学生独立量一量,算一算,做好后在小组中交流算法。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讨论,明确应先量出每个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然后将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相加算出周长。3.算一算“想想做做”4,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并思考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做好后,学生先在小组中交流算法,再在班级中说一说,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想想做做“5,说明题目要求,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做好后让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地交流想法与做法,教师参与交流,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进行交流,反馈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师生共同评析。三、实际运用,拓展延伸1.实际测量“想想做做”3,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不同形状的树叶,在小组中开展操作活动,量出它们的周长大约各是多少厘米,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了解学生活动情况,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汇报操作的方法及测量结果。2.解决问题(作业)“想想做做”6,让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各自的想法,选择简便易行的做法,然后让学生在班级中说一说,交流选择不同的但是合理并符合实际的测量方法。让学生互相测量腰围长度,布置学生课后测量大树树干的周长。四、全课总结教学反思:第3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内容:教材第41~43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5题。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2.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活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会解决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1.复习“周长”的意义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谁来举例说说,周长是什么意思呢?生回答:师:(拿出一个长方形、正方形)谁愿意来指一指,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指哪里的长度?(学生上来指出)(学生讨论、反馈)师:这里有许多的平面图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红笔描一描各个图形的周长。(同学们拿出桌上同样图形的纸描起来)2.探究求“周长”的方法师:刚才,我们通过举例、指一指、描一描等方法,知道了周长的意思。周长是有长短的。你能判断下面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哪一个长一些?生回答:师:现在有三处不同意见,谁能想出一个比较好的办法,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让大家心服口服。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同桌讨论。(学生讨论,或同桌交流)师:大家想到的方法,都可以求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也能比较出它们的长短。但是,如果我们要大家比较的不是两个图形,而是两个不同操场的周长,那么用哪一种方法比较方便又比较准确呢?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板书)师:我们先来量一量、算一算长方形的周长。刚才这位同学想到先量后算的方法。那么该怎样量?又怎样算呢?生:我认为只要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就能算出长方形的周长了。师:对!现在,一个操场的长和宽已经量好了,请同学们看题(出示课本上的例题:学校操场是来一个长方形,长105米,宽80米,小强绕操场四周走一圈,走了多少米?),求小强走了一周,就是求什么?生:长方形的周长。师:操场的周长怎样算呢?请大家独立思考完成。(同学们独自进行计算后,再进行交流,教师根据反馈情况,用多媒体动态、随机演示把长方形拆成四条边又合并起来的过程,展示学生的三种不同算法)(1)105+80+105+80=370(米)周长=长+宽+长+宽(2)105×2=210(米)80×2=160(米)210+160=370(米)周长=长×2+宽×2(3)105+80=185(米)185×2=370(米)周长=(长+宽)×2师:大家自己已经总结了长方形周长的三种计算方法。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并说说这种方法的意思。师: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只要知道长和宽就能求出周长,正方形只要知道边长就能求出周长。现在我们来做几个练习。3.周长计算的应用1.周长的基本应用。2.引深拓展。出示书第55页的第5题:A、B的周长相等吗?师:计算B图的周长,光靠图上提供的数据行吗?教学反思:第4课时周长是多少(活动课)教学内容:教材第44~45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5题。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对周长含义的认识,增强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周长的能力。2.在实践活动中坦步提高动手操作水平,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具、学具准备:3厘米、5厘米长的小棒、图片、线等。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谈话: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礼物,是什么呢?屏幕展示:请你从组长那里去领一个吧!请你想一想,你手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怎样量最方便?指名回答。谈话:为了得到图形的周长我们可以用线围一围再量出线的长度,也可以测量出图形的边长,再计算出周长,这节课我们要进行围一围、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估一估五项活动,继续探讨周长问题。(板书课题)二、实践操作1.围一围。谈话:我们先进行围一围的活动。把书翻到66页,看一看上面一幅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也能用线围成自己喜欢的图形吗?围好后想一想围成的图形周长是多少?怎样量最方便?让学生围图形量周长在小组内交流。并指名回答最后一个问题。2.摆一摆,谈话:我们再进行摆一摆的活动,请看课本第66页,要求我们用什么摆,摆成什么图形?请拿出发给你们的小棒,检查一下4根短的长度是不是3厘米,4根长的长度是不是5厘米。你打算怎样用这些小棒摆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先想一想。想好了,在四人小组里摆一摆说说你是怎样摆的?周长是多少?请组长填表。 长方形 正方形 长 宽 周长 边长 周长 引导学生说:我们摆的是长方形(正方形),它长是()厘米,宽是()厘米,周长是()厘米。3.拼一拼。智慧爷爷给我们小朋友寄来了一封信,你们收到了吗?里面是什么?这12个小正方形请你猜猜智慧爷爷要我们小朋友做什么?猜一猜。读要求,先想一想,商量一下怎样拼,同桌合作,可以一个人摆另一个人记录填 表格 关于规范使用各类表格的通知入职表格免费下载关于主播时间做一个表格详细英语字母大小写表格下载简历表格模板下载 。 长 宽 周长 指名学生交流。一排摆几个?摆几排?长是多少?宽是多少?周长是多少?老师和同学们一样也填好了这张表格。请你观察一下表格里的数据,说说你有什么发现?提问:周长怎么会不一样呢?提问:周长与什么有关?在我们拼出的3种长方形里,它们的周长哪个最长,哪个最短?把你记录的结果和小正方形放回信封里,老师帮你们把回信寄给智慧爷爷。4.量一量青菜老师还给我们同学准备了一个挺有挑战性的题目。读一读,先量一量再算出图形的周长是多少。交流,你是怎样量的?周长是多少?可能有不同的相法。一条一条量的。移一移,只需要量一条长和一条宽。(用课件演示一下这种方法,并引导学生在以后练习时可以先观察,找找有没有简单一些的方法再动手,可以节约很多的时间。)5.估一估。你利用估计餐巾纸和课桌面的周长是多少?三、总结艺术节上,我们全体学生和老师准备了一台精彩的节目。体育老师围了一个长方形的舞台,你怎样测量它的周长是多少呢?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课后去实践验证一下你们的想法是否可行。教学反思:第四的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第一课时口算除法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的数(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通过合作、交流、讨论优化算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信心,体现主人公的地位。二、教学重难点探索口算方法;掌握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三、教具、学具准备有关的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到计算王国里游玩,愿意吗?2.摘苹果的游戏。复习旧知。(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1。(点击课件出现例1的情景图)(1)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师:瞧,我们学校买来了什么?你了解了什么?(生自由回答)生:我知道了学校买来了80个气球,每班分20个。师:请大家根据这个信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生:可以分给几个班?师:好,谁愿意把这题完整地说给大家听听?生:学校买来80个气球,每班分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师:很好。请看大屏幕。(同时课件出现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生纷纷举手,可指名答)生:用除法计算,算式是80÷20。(2)探索口算方法。师:怎样计算80÷20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也可以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再互相之间说说口算方法。(3)汇报,师评析。生1:80÷20=4,我是这样想的:因为20×4=80,所以80÷20=4。生2;对,80÷20=4。因为8÷2=4,所以80÷20=4。(4)检验正误。(课件出现结果)师问:学校买来的气球可以分给几个班?齐答:4个。师:我们分的结果对不对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口答。(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检查正误,既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又渗透了学习习惯的培养。)2、教学例2。(出示课件)(1)情境中引出问题。师:刚才咱们顺利完成了学校分气球的任务。大家表现非常好!瞧,学校又买了彩旗。你从画面上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请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生:学校买来了120面彩旗,每班分3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生:用除法计算,算式是:120÷30。(2)探索、讨论口算方法。师:怎样算120÷30呢?可以小组间交流、讨论,然后汇报。(该例题的教学较上例题放得更开了,旨在培养学生用迁移类推的能力。)(3)汇报。生1:120÷30=4,我想4个30是120,也就是30×4=120,所以120÷30=4。生2: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因为12÷3=4,所以120÷30=4。。师:说的很好。你还真善于总结。让我们一起来检查结果吧,看大家的做法对吗?(课件演示)3.小结。同学们,在解决分气球和分彩旗的问题中,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的方法。我们可以选择自
本文档为【2020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3.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jikaibing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近20多年,小学高级教师,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骨干教师。在《生活教育》、《安徽教育》、《教育文汇》、《教学创新》、《教学随笔》等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1篇
格式:doc
大小:199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小学数学
上传时间:2020-08-15
浏览量: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