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组织社会学 一至四讲及论文

组织社会学 一至四讲及论文

举报
开通vip

组织社会学 一至四讲及论文组织社会学  罗忠勇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学系  二零一五年三月1课程简介1、课程名称:组织社会学组织社会学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组织结构、组织及作为其构成要件的个人和其置身其中的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组织运行机制及其发展变迁规律的学科。2、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经济学原理、经济社会学3、参考教材1)周雪光,2003,《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理查德•斯格特,2002,《组织理论》,华夏出版社。3)张永宏主编,2007,《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学派》,上海人民出版社。4)沃尔特·...

组织社会学 一至四讲及论文
组织社会学  罗忠勇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学系  二零一五年三月1课程简介1、课程名称:组织社会学组织社会学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组织结构、组织及作为其构成要件的个人和其置身其中的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组织运行机制及其发展变迁规律的学科。2、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经济学原理、经济社会学3、参考教材1)周雪光,2003,《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理查德•斯格特,2002,《组织理论》,华夏出版社。3)张永宏主编,2007,《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学派》,上海人民出版社。4)沃尔特·鲍威尔等主编,2008,《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5)理查德·斯维德伯格,2003,《经济学与社会学》,商务印书馆。6)MaryC.BrintonandVictorNee(eds),2001,TheNewInstitutionalisminSociology,StanfordUniversityPress.4、授课时间2014-2015学年第2学期5、总学时34课时6、主讲教师:罗忠勇联系电话:13548952069;E-mail:luozhongyong2008@sina.com2参考书目1.周雪光,2003,《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理查德•斯格特,2002,《组织理论》,华夏出版社。3.——,2010,《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张永宏主编,2007,《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学派》,上海人民出版社。5.沃尔特·鲍威尔等主编,2008,《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6.理查德·斯维德伯格,2003,《经济学与社会学》,商务印书馆。7.詹姆斯•马奇、马丁•舒尔茨、周雪光,2005,《规则的动态演变——成文组织规则的变化》,上海人民出版社。8.克罗戴特•拉法耶,2000,《组织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9.埃哈尔•费埃德伯格,2005,《权力与规则——组织行为的动力》,上海人民出版社。10.米歇尔•克罗齐埃,2002,《科层现象》,上海人民出版社。11.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2004,《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商务印书馆。12.MaryC.BrintonandVictorNee(eds),2001,TheNewInstitutionalisminSociology,StanfordUniversityPress.3必读论文1.理查德·斯科特:“对组织社会学五十年发展的反思”,《社会学年评》(AnnualReviewofSociology),2004.2.迈耶、罗恩:“制度化的组织:作为神话和仪式的正式结构”,《美国社会杂志》(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977(2).3.迪马奇奥、鲍威尔:“铁的牢笼新探讨:组织领域的制度趋同性和集体理性”,《美国社会学评论》(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1983(2).4.托尔波特、朱克:“正式组织结构变革的制度根源:1880-1935年公务员改革的扩散”,《行政科学季刊》(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1983(1).5.乌兹:《金融资本获得中的嵌入性:社会关系和网络如何令公司在金融资本中寻找中获益》,《美国社会学评论》1999。6.周雪光等:“中国转型经济中的嵌入性与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关系”,《美国社会学评论》2003.4第一讲导论:组织与组织社会学5一、问题与现象:组织研究的课题(一)我们生活在一个组织社会中(二)什么是组织社会学?a.组织社会学是研究组织的结构、活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组织系统的结构和活动的原理,确定组织系统效率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制定完善组织系统的方法,以及阐明个人与非个人的组织因素及其个别与一般因素之间的相应关系(达维久克)。b.组织社会学是以理解组织集体生活的运行逻辑以及它引起的合作形式为研究目标的学科(克罗戴特·拉法耶)。c.组织社会学就是从社会学角度对组织机构进行调查研究的科学,就是对大型工业与政府机构的策略及其内部权力体制的跨学科研究(克罗齐埃)。d.组织社会学优先考虑的研究既不是结构,也不是行动者,而是在行动的经验领域中的行动与组织过程(费埃德贝格)。e.周雪光认为,组织社会学是从社会学角度研究、解释组织现象的一门学科。我接受周雪光关于组织社会学的理解。61.组织与组织现象(1)理解组织的三种视角1)理性系统视角下的组织(即作为理性系统的组织)巴纳德:正式组织是一种在有意识的、审慎的、有意图的人们之间的合作。马奇和西蒙:组织是互动人群的集合体,是社会中任何类似于集中合作体系中最庞大的集合体……与组织之间和无组织的个体之间的分散变化关系形成对比,在组织中,高度专门化的结构与协作使得单个组织单元成为社会学上的个体,可以和生物学意义的个体有机体相比。依佐尼:组织是社会的单元(或人类群体),组织被有意建构和重构起来,以达成特定的目的。7归纳起来,这些定义涉及到了组织的两个结构特征:a.组织是有意图地寻求达成相对具体目标的集合体。目标的具体性表现在:目标是明确的,定义清晰的,而且为各种活动提供了明确的方向;b.组织是形式化程度较高的集合体。组织结构的形式化程度表现在:指导行为的规章被准备且明确地阐述出来,角色和角色关系并不依赖于该结构的个人特质和个体间的关系。从理性系统视角出发,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定义:组织是意图寻求具体目标并且结构形式化程度较高的社会结构集合体。82)自然系统视角下的组织(即作为自然系统的组织)对组织中具体行动结构的关注将会产生一个完全不同于理性系统理论家们提出的有关组织的观点。组织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资产和一项宝贵的资源。组织并非只是有助于完成其他目标的手段,组织的维护和加强也是其自身的发展目标。组织并非所有的资源都可以被直接用于完成既定的目标,其中一部分,有时甚至是相当多的一部分必须用以维护组织本身。尽管组织被看作是完成目标的手段,但手段本身也消耗着组织资源,甚至在一些极端情况下,手段甚至变成了目的。从自然系统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得出第二个定义:组织是一个集合体,参与者寻求着多种利益,无论是不同的还是相同的。自然系统视角强调组织是社会性的集合体,即是众多社会行动结构形式中的一种。93)开放系统视角下的组织(即作为开放系统的组织)先前的那些定义都把组织看作是一个封闭的体系,且具有稳定的、容易认同的参与者。然而,组织并非是与环境割裂的封闭体系,而是开放的且依赖于外界的人员、资源和信息的开放系统。从开放系统的角度看,环境影响、支持且渗入了组织。组织是与参与者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相联系、相互依赖的活动体系;该体系植根于其运行的环境之中,既依赖于与环境之间的交换,同时又由环境建构。10(2)纷繁复杂的组织现象1)组织的趋同性2)组织的多样性(结构、规模、报酬形式、交易形式)3)组织的内在化与外在化(例子:通用汽车公司和丰田汽车公司)4)组织不同的生存率和死亡率5)组织与社会分层6)组织与职业声望7)组织与集体行为112.组织社会学中的经典问题1)韦伯式的科层制组织特点:a.有非常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等级制度;权力是和职位相关联的,并且是非人格化的;它是理性组织,通过规章制度来提高效率;b.科层组织内的官员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在组织里有自己的职业生涯,成为专业化的人员,其毕生职业生涯追求的就是在组织制度里不断地晋升。c.科层制组织一定建立在理性-法理权威的基础上,即通常所说的正式的、理性的组织。后来人们把韦伯描述的这种组织称为“韦伯式的理性组织。产生原因:a.市场竞争的结果;b.国家间竞争的结果。122)对韦伯式组织的背离米歇尔斯的《政党论》从组织的局限性和弊端这一角度,研究了20世纪初欧洲的国家劳工组织和社会主义党派。其基本观点是,当时的这些劳工组织和社会主义党派确实需要组织起来才能达到他们的目的,也确实是为大众谋利益的群众组织,组织建立时也有很民主的程序。但组织要达到既定目的必须有其内在的结构,刚开始时成员间是平行的关系,但当组织的规模越来越大时就一定要分化,逐渐地产生了等级制度。米歇尔斯在该书中提出了”目标替代“这一很著名的概念。另外,很多人研究组织规章制度的一些反功能。133.什么是社会学的角度?组织社会学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组织现象的。那么,什么是社会学的角度呢?涂尔干最明确地提出了一个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他提出,社会学的角度应该是从群体的层次来研究群体(社会)现象。但社会学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因此,我们关注的是具体的理论以及它们的观点和角度。144.因果机制组织社会学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组织现象,那么,它研究组织现象的什么呢?组织社会学研究的是这些组织现象背后的因果机制。在很长的时间里,社会学研究受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着眼于规律、公理和相应的推演性逻辑体系。这种公理和逻辑性理论框架的任务是,提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因果规律及其理论命题。在这种理论构架中,如果我们知道了一些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以后,便可以根据这一理论定理来推定因果规律导致的社会性后果,从而达到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的目的。社会学的研究常常使用大的概念、宏观的社会过程解释问题,把问题越讲越泛,越讲越大,但是大而无当,缺乏分析的力度。过去我们从公理、定理的角度去研究问题。如果我们知道这些公理和定理,当然很好,但是可能多数情况下我们不知道这些社会公理是什么?那么,我们怎么办呢?埃尔斯特认为,即使我们找不到公理性规律,我们仍然可以对研究对象提出解释,也就是说,在公理和描述之间还可以有一个解释层次,这个层次就是对“机制”的关注。机制是指两个事物之间的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这种关系是“经常发生的、易于识别的因果关系”(Elster,1998)。15注意区分因果关系和统计关系通常社会学研究经过统计分析发现的事物间关系都是统计关系。而社会学理论的任务是发现这两者之间统计关系背后的因果机制。拉扎斯菲尔德指出,要判断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要求具备三个条件:a.两个变量在发生上有时间先后顺序,即先有因后有果;b.两个变量之间具有实证相关性;c.两个变量间的实证相关不因为第三个变量的存在而存在。16二、组织社会学简史在有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的历史中,很早就能找到有关组织研究的概念和主张,但对组织行为的系统性研究则是出现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在和工业化与科层化过程相连的社会结构变化的刺激下,来自众多学科的学者开始密切关注组织现象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然而,有关组织研究的日益增加的知识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这种状况一直持续至今。17(一)序曲组织研究的序曲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学术活动是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提出和霍桑实验以后引起人际关系学派的产生。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背景生产方式开始从家庭作坊或企业向大工厂工业转变,要求基于家庭企业的五花八门的管理模式也实现根本性的变革。基本观点a.既然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方式,这些方式中一定有最好的,那么为什么不能使之标准化、统一化呢?b.人是自私的、懒惰的,如果不想办法去制约,他一定不会努力工作。制约的办法就是标准化。也就是说,通过严格的程序把每个人的工作规范化,把工艺流程标准化,减少管理人员的主观成分,已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182、霍桑试验基本思路和观点其最初的思路是按照泰勒的想法,把工艺流程设计得越理性就越能提高生产效率。它研究的是生产条件如照明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即假设良好的照明条件会有利于效率的效率的提高。但他们发现,生产条件(设施、设备)并不是生产效率的唯一决定因素,也就是说,生产条件与人们的努力程度之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因果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关怀也会提高工作效率,这是霍桑试验引出的人际关系学派的一个重要思想。意义研究组织现象不能只看物化的组织结构,如资源分配、组织的正式等级制度,也要看其非正式的组织结构:谁与谁在一起、同事间的关系怎样。19这一时期的主题是人和机器的关系。在这一主题下,工程学家和人文学家针锋相对。前者认为,大工业就是要将程序严格化、标准化,以提高工作效率;后者则认为,应该关心人和人的关系,而不是把人看做机器的一部分。在组织研究领域中,人和机器的关系这个主题始终贯穿在组织管理理论和组织研究的领域中。20(二)两个黄金时期组织研究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是在二战后的五六十年代,在这一时期,组织研究领域形成了两个大的流派。一个是哥伦比亚学派,在著名社会学家默顿周围聚集了一批优秀的组织研究人才,包括布劳、古尔德纳和塞尔兹尼克等。他们在不同科层制组织中做了一系列的个案研究。例如,布劳在《科层制的动态研究》一书中研究了两个美国分管社会福利的政府机构,特别是科层制在具体组织中的体现;古尔德纳研究了一个采矿公司中的权力和规章制度的功能。当时大的理论背景是功能主义社会学,而默顿提出了反功能或负功能的思想,即社会设施不仅可以维持社会整体的生存,也可能对其生存产生负面作用。这些研究着眼于科层制度在具体组织活动中的反功能是什么,注重科层制的弊病的研究。21另一个学派是在卡纳基-梅隆大学形成的卡纳基-梅隆学派,主要代表人有西蒙、马奇和赛特等。这个学派是从有限理性的角度去研究组织行为,出版了一系列重要著作。例如,西蒙和马奇在1958年出版的《组织》一书是组织研究的奠基之作;赛特和马奇在1963年发表的《厂商行为理论》从行为科学的角度来研究组织现象,是另一本经典之作。该书提出的问题至今还有着重要的影响。至今我们研究的课题尚未超出这本书提出的问题(JeffreyPfeffer)。22组织研究的第二个黄金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这一时期的组织研究集中在“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一主题上。围绕这一主题产生了一系列组织研究理论。1.权变理论尽管所有组织都依赖于其资源和技术信息环境,但这些环境在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方面是不同的,因此,组织结构也将随之发生变化。组织是技术环境的函数。其结构最能适应其特定环境的那些组织有最好的绩效。2.交易成本学派所有的交易都是有成本的,但其成本是有差异的。威廉姆森认为,组织的产生是为了处理市场不能解决的交易成本。相对不确定和复杂的交易要求更精细的治理机制以确保交易各方的安全,组织就是这样一种机制,它试图调整利益并创造控制系统以阻止机会主义行为。233.资源依赖理论强调对环境的适应的好处,但它认为环境不仅包括经济系统,还包括政治系统。它认为,组织为了生存,一定要交换资源,但是这种交换如果不均衡的话,就会产生权力分化。因此,经济交换可能产生权力分化,并且经济依赖可能导致政治性的解决办法。他们强调管理者一定不仅要想办法管理它们组织的结构,还要管理组织所处的环境,降低依赖并寻求充分的权力优势。4.网络理论网络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期间,开始被用于组织间关系的研究。在怀特等人的基础性工作的基础上,学者们提出了适合于研究组织网络的测量技术和方法。组织在网络关系中的位置以及网络本身的结构,都被认为会影响组织的行为和结果。245.组织生态学在霍利(Hawley,1950)工作的基础上,汉南和弗里曼(HannanandFreeman,1977)认为,以前的理论夸大了个体组织经历基础性变迁的可能性的程度。因此他们主张,对变迁感兴趣的学者应该从对单一组织的关注转向对组织“种群”(同类型的组织)的关注,因为基础性变迁典型地包含了一种组织类型对另一种类型的替代。随后他们的研究关注种群动力学:新型组织随着时间产生、成长、竞争和衰退的方式(HannanandFreeman,1989)。6.制度理论该理论强调环境的文化特征的重要性。基于伯格和卢克曼(BergerandLuckmann,1969)的研究,制度学派的理论家主张组织不仅要考虑它们的技术环境,还要考虑他们的制度环境:定义“社会合法性”的管制的、规范的和文化认知的特征(MeyerandRowan,1977;DiMaggioandPowell,1983;MeyerandScott,1983)。早期的理论家(如,塞尔兹尼克、帕森斯)强调制度系统的管制性和规范性特征,后来的新制度主义理论家也把这些作为重要的因素,但他们还注意到了象征性要素(如,先验图式、典型化和文本)的作用,这些要素在形塑组织结构和行为上扮演着重要的、独立的角色(Scott,2001)。25(三)组织研究的最近趋势1.变化着的边界从韦伯的著作开始,在组织分析中,组织边界就扮演着中心性角色。韦伯把组织定义为“封闭”的社会关系。学者们在对组织边界的研究中已经提供了多种概念并研究了不同的指标,包括行动者(独特的角色、成员资格标准、身份认同)、关系(互动频率、沟通模式、网络)、活动(任务、日常工作、交谈)以及规范和法律标准(所有权、合约、合法权威)。但最近几十年来,组织的边界已经变得更加开放和灵活。例如,终身制的工人被临时的、兼职的和合同制的雇员所取代;团队和项目小组经常包括多个独立的企业的成员;组织缩小、扩张或廉价出售其组成部分;组织和其交易伙伴结成联盟。随着早期的手工生产系统被小企业产业区、以大企业为中心的同心圆系统及其战略联盟所连接,今天的生产和服务系统越来越可能延伸为跨越相互独立或半独立的公司和机构的网络。然而,这些发展并不表明组织边界的消失,而表明在组织的范围、成分、持续时间和实施机制上的变化。262.变化着的战略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期,组织追求的是内在化战略,即随着组织面临对它们的机能的关键挑战,可能的反应是将这些挑战吸收或映射进它们的结构。然而,从20世纪后面的几十年开始,组织的主要战略是外部化:去除内在的部门,将以前在内部完成的功能外包出去。这些发展已经影响到雇员的职业安全感,他们发现,用保证工作安全来换取忠诚的“隐性合约”,如果不是被取消的话,也已经被重新审查。3.变化着的权力过程在组织中,权力和控制的使用和方式正在发生变化。极端典型的一元化的层级制正在让位于更加分权化的和扁平化的系统,尤其是在新兴产业领域的组织中。在竞争所需要的大部分重要信息在组织边界而不是组织内核发现时,集权化的命令/控制结构就会失灵并被抛弃。274.变化着的观念组织结构和行为的基础性变化必然反映在学者的研究观念中。艾米贝尔(Emirbayer,1997)指出,组织研究观念正在从依赖于实体主义的结构模式向依赖于关系的模式的转换。实体主义的分析方法把结构定义为物或实体。尽管仍然处于少数派位置,越来也多的学者已经开始接受关于组织的关系或过程的观念。他们认为,组织是“不能与它们所嵌入的交易情境所分开的”,行动者的意义和身份产生于它们正在进行的关系和遭遇中所扮演的角色。但对于什么是过程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有些看法中,它是符号和言语;在有些看法中,它是关系或合约;还有人认为它是资产。但是在关系的分析方法中,如果结构存在,那是因为它们是不断地创造和再创造的,并且如果世界是意义的,那是因为行动者正在建构和再建构意图和理由,因此也在建构和再建构他们自己和他人的认同。28三、 小结 学校三防设施建设情况幼儿园教研工作小结高血压知识讲座小结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幼儿园师德小结 在社会学的诸多学科中,组织社会学应该说是核心的领域之一。与其他领域相比,组织社会学的研究领域有如下突出特点:1.和其他社会学领域相比,组织社会学的理论性特别强(形成了各种一脉相承的理论流派)。2.组织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涉及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3.组织研究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必须关心提出的理论能否解释具体的现实问题。2930第二讲组织与市场:一个交易 成本经济学的研究角度31一、需要解释的组织现象1、从组织间的“要挟”到组织兼并2、中国大陆的高校合并现象组织间市场关系与组织内科层关系的转化:在什么的条件下使用市场,又是在什么条件下采用组织来达致目的?3、为什么组织内部有不同的结构?等级森严与平等亲密并存32二、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组织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是关于市场运作的理论,其基本思想是,在消费者和生产者相互作用的市场过程中,双方的行为通过价格加以协调。行动者只要在理性选择的原则下追求自己私利的最大化,市场运行就可以达到帕雷托效率,即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阿罗在谈到新古典经济学在解释现实经济现象的局限性时,特意指出了其关于市场的理论是建筑在“一组非常特定的假设”之上的。这些假设包括了充分的、对称的信息和人们行为的理性选择等等。在经济学的分析中,高度抽象化以后的厂商组织或消费者成为一个没有任何社会性的、只关注于个人利益就可以完成市场活动的行动者。厂商组织被看做是一个“黑盒子”而未予关注。33解释逻辑:效率机制经济学是怎么解释组织行为的呢?决定企业组织决策和行为的机制是什么呢?经济学解释组织行为的逻辑是效率机制。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决定组织行为的一个基本因果机制是效率机制:成本最小化或产出最大化。效率机制是什么呢?经济学家的基本假设是,无论消费者还是组织,其行为均为追逐私利的动力所驱使。而达到这一目的的最佳途径就是提高效率,即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效率实际上是测量资源分配有效性的一个标准。如果某种资源分配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是自愿参与的各方都自愿接受而没有人愿意改变的话,那么这种方案即是最有效率的。34经济学家通常是在“应该怎样做”这个意义上使用效率概念的。然而,也可以使用“效率”机制来研究、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组织现象。米尔格罗姆和罗伯兹在《经济学、组织和管理》(1992)一书中提出了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组织现象,用效率机制作为实证的原则来分析、解释组织的各种行为。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提出了效率概念作为实证分析工具的一些特点:第一,效率只是相对于那些参与决定的人而言。第二,效率因不同约束条件而变化。第三,效率的机制并不总是我们决定采纳什么样的方案的惟一标准。因为,一是资源分配可能有道德标准,而不总是为效率机制所左右;二是资源分配可能有很多有效率的方案。如何在这些方案中选择其一,经济学分析没有答案。35为什么需要组织?从经济学意义上,组织是资本和劳动力的一种组合形式。那么,为什么我们不通过市场来实现这种组合,为什么一定要在正式组织结构中实现呢?哈佛商学院的企业史专家钱德勒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他的回答。他提出的两个立论也是经济学普遍接受的观点。一是组织这一形式可以提高规模效率。为什么?组织可以把很多资源更有效地组织起来,通过有效率的组织管理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在这一环节中,组织管理起到了“有形的手”这一重要作用。二是组织可以提高“范围经济”的效率。范围经济的意义就在于人们可以通过扩张生产服务的范围来提高效率。钱德勒的观点是,组织特别是大型企业组织可以通过内部的管理和生产组合产生更高的规模效率和范围效率。钱德勒有关“为什么需要组织”的观点代表了交易成本学派之前主流经济学的基本看法。他强调的是组织的中间环节,即在投入和产出之间起到重要作用的中间环节,亦即组织与管理。据此,钱德勒提出了“管理资本主义”这一提法,强调管理资本主义在生产中的作用。36钱德勒的回答似乎可以解释一些组织发生学的现象。但是他的解释在另外一些问题上并不令人满意。第一,从这种模式出发,在同样的工艺条件、同样的市场条件下,所有的组织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规模效率和范围效率的最大化。那么它们的结构、战略也应该相似,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组织却不是这样的。第二,一个更大的问题是他的理论还是没有解释“我们为什么需要组织”这个问题。37三、交易成本学派的基本思想1、科斯的问题如果市场可以有效率地协调生产活动,我们为什么需要组织?如果我们从钱德勒的逻辑出发,只关心组织内部的生产活动,从生产成本的角度去考虑组织和市场关系的话,答案是正式企业组织是没有必要的;或者说我们需要的组织只是一个简单基本的技术组合。除此之外,我们不需要关心组织活动的其他方面。这正是长期以来经济学家对组织的基本看法:我们不需要关心组织,我们需要关心的是生产函数、技术函数、生产扩展线等技术条件。在这个框架里,没有社会人、没有组织结构、没有任何和社会有关系的间题。为什么需要组织?交易成本学派从组织发生学角度上提出了这个问题,也是这一理论流派的核心问题:为什么在市场与组织之间有两者的相互转换。381937年,当时在伦敦经济学院担任助教的科斯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我们这种高度专门化交换的经济中会有企业?或者问得更基础一些,什么是企业?企业是一个“特定的关系系统,在这个系统里资源的调动由企业家来完成”,而不是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Coase,1937)。企业的“内部”要素同意(在一定范围)遵从企业家的指挥来换取补偿,而不是用具体的业绩表现换取特定的补偿。但是,为什么这种取代了价格机制的安排会如此流行?为什么如此多的经济活动发生在组织内部而不是组织之间?答案是“自由”市场并非没有成本——交易过程本身是有成本的。392、威廉姆森的理论框架如果对人们的行为提出一些现实性的基本假设,就会发现有很多问题是市场框架不能解决的。从这里出发,威廉姆森提出了组织发生学的问题和组织本身的重要性。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理论的几个基本概念:a.有限理性人们信息加工的能力是有限的,人们试图按理性行事,但达到理性选择的能力是有限的。b.人们行为的投机性倾向(机会主义行为)经济生活中的人总是尽最大能力保护和增加自己的利益,也就是说,经济中的人都是自私的,而且,为了利己,还可能不惜损人。不过,人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约,违反了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法律使损人利己的行为受到一定的节制。威廉姆森把人一有机会就会不惜损人而利己的“本性”,称之为机会主义。40c.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包括经济生活在内的人类社会发展变化,不是简单的机械运动,不可能完全准确预测未来的局势,充满着不确定性。在市场中,一项交易从发生到完成需要持续一段时期,在该时期中可能会发生很多影响交易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事件,从而影响交易契约的执行。又由于合同执行者很可能有机会主义行为。那么,当市场条件变化对他不利时,他可以借口契约的前提改变而停止履行合同,在不违反法律的的情况下给交易伙伴造成损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交易双方将尽可能把契约写得十分复杂,力图包括一切未来的可能性,以及每一种情况发生时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但是,任何契约不可能是完全的,总会给机会主义行为留下可乘之机。d.“小数现象”在新古典经济学里,市场活动是个大数现象,即有很多人参与经济活动,在竞争中协调各自的行为。但一旦两个人或组织达成某协议后,他们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双边关系:相互依赖关系。这就是一个小数现象,已不能通过市场机制加以治理。这四个概念是威廉姆森在《市场与等级制度》一书中讨论交易成本学派思想时提出的基本行为假定。他指出,如果我们单独看这些问题,这些概念描述的现象都不成其为市场活动的障碍。只有这些现象相互结合时才会产生市场失败的问题。41威廉姆森的基本思想如上图所示。我们可以把这四个概念分为两组。有限理性和不确定性相结合,或者投机性和小数现象相结合时,才会导致信息阻滞间题,导致市场失败。在这些条件下,市场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不如其他形式(如组织)更有效率。因此,市场和组织之间不是一个孰优孰劣的问题,它们的优势和弱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换言之,市场和组织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形式,供人们选择使用。组织可以更为有效地解决投机行为,也可以更好地解决有限理性和不确定性带来的问题。42威廉姆森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唤起了人们对市场和等级制度这两种组织制度之间关联转化的注意。科斯很早就提出了这个思想,即市场和组织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组织实现某种交易成本过高时,人们就会离开组织,通过市场来达到目的,用市场形式来完成这种交易(由计划到市场);反之亦然,当市场交易成本过高时,人们会离开市场,把这种交易活动内在化,即变成组织内部的一个问题(组织合并,如一些制造业企业兼并上游企业)。市场和组织之间的选择,随交易成本而变化,这就是交易成本学派的一个基本思想。具体说来,追逐交易成本最小化的效率规律决定了对经济活动的不同组织形式和行为的选择。不同的交易成本可以导致不同组织之间的合同关系,不同的交易成本可以导致不同的组织内部结构,不同的交易成本可以导致市场和组织之间,甚至不同组织之间的选择。因此,威廉姆森认为,组织间的关系、组织内部的结构过程、经济活动形式的选择,总而言之,组织内部或组织间的种种差异都可以从交易成本的高低、形式、特点来加以解释。43组织起源的理性系统解释:降低交易成本威廉姆森将注意力从技术和生产转移到交易成本,即与达成和形成人际或地区之间商品和服务交换协议相联系的成本。这些成本包括获取信息(关于质量、替换物等等的信息)的费用、议定协议的费用、控制协约的费用以及解决纠纷的费用等;即是使个体相互合作(赞同和遵守)的交易条件。(交易是制度经济学的最小单位,它是指具有可分离性的物品在人们之间的让渡,它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威廉姆森强调了管理交易的结构的重要性。市场和组织(等级关系),即两种不同的管理结构。市场的优点:参与者不需要很多知识。市场和价格机制为协调个体行动提供了全面的基础。不必为达到协调而专门耗费资源,不需要为制定计划、集体决策或控制而支出行政管理费用。44组织对于市场失败的解决方法人类因素环境因素组织的解决方法有限理性复杂性谨慎地做决策不确定性不完全合同机会主义小数现象审计和控制的制度对贡献和合作的鼓励45交易成本理论将组织的起源一般地解释为在不确定状况下制定政策和在有限理性状况下压制机会主义的手段。交易成本理论还被用于解释特定组织如何确定其边界以及如何设计其管理系统。交易成本理论同其他经济学的解释一样,主要关注于效率。管理结构(包括市场、组织以及各种“混合的”结构)是“根据节省交易成本的能力”来比较和衡量的。46交易成本的研究就是合同问题威廉姆森在《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1985)一书提出了一个成熟的交易成本理论的分析框架。他指出,交易成本的研究课题可以归纳成一个合同问题。合同关系和市场关系的不同:a.市场是一个大数现象,而合同是双边关系,是一个小数现象。在签约之前,各个公司之间可能是一个市场性的关系。但是签约之后,合同双方变成一个非市场性的关系了,至少不完全是市场关系了。b.不对称信息的问题。如果我们在市场进行直接交易的话,即即时市场,双方的经济往来关系在一笔交易中发生,双方的关系随着交易的终止而结束。但是合同双方通常有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性。c.市场关系是一个非人格化的经济关系。交易双方无须知道对方的身份。他们之间的关系随着即时买卖关系的结束而结束。但是合同关系通常是长期的、持续的。在合同执行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经济关系之外的社会关系。合同这个概念被广泛应用,任何关系都可以描述为合同关系。组织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合同关系,签过正式合约的是正式的合约关系,没有签合约的也可能是一种隐性合约关系。……在这个合同的研究框架里,所谓交易成本就是涉及和执行合同的成本。47在现实中,合同是不完全的,并且无时不在进行修改和重新协商。根据交易成本理论,这是标准委托-代理理论中遗漏的三种因素的结果。第一,在复杂的、十分不可预测的世界中,人们很难想得太远,并为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都做出计划。第二,即使能够作出单个计划,缔约各方也很难就这些计划达成协议,因为他们很难找到一种共同的语言来描述各种情况和行为;对于这些,过去的经验也提供不了多大帮助。第三,即使各方可以对将来进行计划和协商,他们也很难用下面这样的方式将计划写下来:在出现纠纷的时候,外部权威(法院)能够明确这些计划是什么意思并强制加以执行。换句话说,双方必须不仅能够互相交流,而且还要能够与对签约各方运作环境可能一无所知的局外人进行交流。作为这三种签约成本的结果,双方缔结的合同是不完备的,也就是说,合同中包含缺口和遗漏条款。具体来讲,合同可能不会提及某些情况下各方的责任,而对另一些情况下的责任只做出粗略或模棱两可的规定(奥利弗·哈特,1998)。483、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工具A.交易成本的种类a.协调成本任何经济交往活动都需要协调。不同的经济活动、不同的协调方式有着不同的协调成本。b.激励成本信息的不完备和不对称导致了激励成本。这里的道理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合同各方可以利用隐蔽信息或隐蔽行为来牟取私利。由于合同的不完备性,人们的承诺也有着不完全性(合同双方都有投机倾向,使承诺变得不可靠)。这样,我们需要通过激励来使对方恪守诺言,但这需要给对方一定的利益,使得他们愿意按照我们的意图去行为。这种激励所需支付的成本(即激励成本)可能非常昂贵。例如,合同前选择合作伙伴需要收集信息;合同中为了克服要挟问题,还需要监督和制定契约,这都需要成本。c.激励成本和协调成本有时是互为转化的。公司兼并往往会导致两种成本的相互转化。49B.交易成本的测量交易成本主要受到如下几个因素的影响,因而其测量也需考虑这几个方面:a.资产的专用性问题。企业生产存在资产专用性问题。因为有了资产的专用性,双方产生了依赖性,合同把双方捆绑在一起了,因此合同双方不再是市场关系了。在这种条件下,小数现象和投机行为成为突出的问题,对方要挟的危害性大大增加,交易关系变得非常脆弱。因此,交易成本的一个重要测量角度是产品的专用性(资产的专用性包括资产本身的专用性、资产选址的专用性和人力资本的专用性等三种类型)。b.交易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即测量交易内容的品质表现的困难程度有多大。比如说一个大学教授的质量就很难确定,因为涉及很多很多方面。c.交易之间的连接性,一笔交易与另外一笔交易是否相互关联,如果相互关联,它们的交易代价就会相应增加。在合同执行费用(交易成本)非常高的地方,交换将集中发生在那些相互认识并信任的人们之间(信任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在这些费用较低的地方,交换的边界可以从高度人格化扩展到非人格化,从而将家族成员、氏族、社会群体、国家群体甚至外国人都包括进来。与之相似,什么地方的信息、测度和执行费用更低,交易就能够发生在更远的距离和更长的时期中。这些差异就暗示着一个经济体系的专业化水平和最终绩效水平(亚历山德拉·贝纳姆和李·贝拉姆,2003)。50四、小结与批评1、小结威廉姆森的解释逻辑与主流经济学是一样的,都是从效率的机制去解释经济行为和交易的:为什么一个厂家会采取这样一种而不是另外一种经济形式,这是由效率机制决定的。新古典经济学关注的是生产成本最小化,而交易成本学派关心的是交易成本最小化。所以,在这一点上,两者的解释逻辑是一样的,威廉姆森没有走出新古典经济学这个大的思路。然而,交易成本学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新的研究方向,为新古典经济学作了一个重要的补充。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的是市场问题,而交易成本经济学研究的是市场与组织之间的相互转化问题、组织间双边关系、组织内部关系等等。所以交易成本学派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扩大了很多。在以往的经济学研究中,组织问题、组织内部关系、组织的双边关系不是中心问题,但是在交易成本学派的框架里它们成为研究的主题,也成为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课题了。512、批评奥波斯科尔和勒夫尔认为,交易成本理论是“功能主义模式的倒转”。证明某个机构能够为个体行动者降低交易成本,并不能解释该机构是如何出现的。格兰诺维特认为,威廉姆森的概念框架低估了经济行为根植于社会关系的程度。机会主义不应该被视为一个常量,而是随不同的社会状况而变化的变量。忽视围绕所有行为——包括经济行为——的社会关系模型,使经济学家们夸大了管理市场中经济行为对明确合同的需要程度,也夸大了组织内部的等级控制和激励机制的效力。阿契安和德姆塞茨声称,科斯利用市场的相对成本而导出公司存在,这必然是一个空洞的思想;将这一观点颠倒过来,即因为管理的相对成本而导致市场存在,同样能够成立。正如傅利耶(Fourie,1989年)所指出,科斯未能认识到公司的最重要的特征乃是对生产-销售过程的管理;无论是对一个小公司或通用汽车公司来说,情况都是这样。市场不能产生生产和消费单位,它只能把它们联系起来。声称公司在取代市场,是在想当然地认为市场能够在没有公司的情况下存在。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不存在公司意味着没有生产,这进而又意味着市场没有功能,也就是说,市场将不会存在(迈克尔·迪屈奇,1999,《交易成本经济学——关于公司的新的经济意义》,经济科学出版社,第22-23页)。52五、经济学关于组织研究的新动向1970年代以来经济学研究有三个动向引起了经济学在组织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a.交易成本学派与组织研究。它把经济学的注意力从市场引到了组织现象,发展起市场制度和组织制度之间以及各种组织制度之间的比较分析。b.信息经济学与组织研究。信息经济学提出的问题推动经济学对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条件下经济活动的研究。c.博弈论与组织研究。其中心问题是研究个人或组织间互动的过程和模式,它为研究具体的社会互动,如经理和雇员之间的关系、企业间关系,提供了经济分析工具。我们已经介绍了交易成本学派在组织研究中的拓展,下面再简单介绍有关信息经济学与组织研究方面的问题。53从“旧车市场”到一个合同理论框架1、“旧车市场”假定市场上有两类旧车,一类是高质量旧车,卖6000元,另一类是低质量旧车,买2000元,两类车在市场上各占一半。我们假定只有一个买主和一个卖主。那么,有如下三种交易情形:A.假定市场有充分信息,即双方都知道每辆车的质量。交易很简单:按质论价。B.假定市场信息不充分但对称分布,即买主和卖主都不知道每辆的质量信息,但知道优劣车型的概率分布,即每辆车的质量的概率分布和每类车的平均价格。交易稍麻烦些但仍能进行:按照概率计算出每辆车的期待价值(6000*1/2+2000*1/2=4000)。C.假定买卖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即买卖双方中有一方拥有“私人信息”,他知道的信息比对方多。在“旧车市场”就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即卖主知道旧车的质量,但买主不知道质量信息,只知道优劣车型的概率分布。54在这里又有三种情况:a.如果卖主出价6000元,买主根据概率计算的期待价是4000,在没有进一步信息的情况下,他会拒绝出价6000元,交易不能成功。b.如果卖主出价4000元,买主根据理性假设推断卖主不会把6000元车按4000卖给自己,所以他卖的只能是2000元的车,交易不能成功。c.只有当卖主出价2000元,买主才会觉得货真价实,交易才能成功。信息不对称的结果是,高质量产品的市场不存在,或者高质量产品的供给低于需求。但组织在解决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问题中可以扮演重要角色。552、一个合同的理论框架阿罗(1985)提出了一个讨论信息问题的理论框架,即有关合同的理论框架。他建议把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问题分为两类:合同前的信息问题和合同后的信息问题。56这个框架把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由于信息而产生的问题按合同的阶段分成了两大类。在合同前,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是选择合作的伙伴。这一阶段主要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在这一阶段产生的信息问题主要是“隐蔽信息”问题,即交易双方隐蔽各自私有信息以及“逆向选择”问题。在签订合同后,双方的关系主要是组织内部的协调关系,受到组织内部机制的制约。这一阶段的信息问题是“隐蔽行为”问题,可以用“道德风险”这一概念来表述。这就是信息经济学的基本框架。57逆向选择在交易的双方中一方以拥有私有信息来达到自己的私利,而对交易另一方在合约中的利益带来不利影响。这种由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投机行为所产生的问题即合同前的逆向选择问题。逆向选择的克服:组织对策a.关系合同。对交易的具体细节并不一一规定清楚,而是双方先搭个“治理”的框架,把权力关系规定清楚。也就是说,一旦合同出现问题,双方通过这个规定的权力结构来解决。b.隐性合同,即社会规范、专业化准则等等不成文的但众所周知的制度。c.组织设计。人们进入组织后的互动关系由即时市场关系变成了重复博弈关系,很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就可以解决。这样组织设计把一个即时市场变成了一个重复市场,大大缓解了逆向选择产生的许多问题。58道德风险“道德风险”这一概念涉及的是合同签订以后产生的问题。所谓道德风险是指在合同签定以后,合同的一方拥有私有信息,其行为又不能被另一方在不付出代价的情况下观测到。在这种情形下,他可以采取投机行为损害对方而获得私利。例如,保险市场的道德风险。道德风险的根源是信息不对称和经济理性人假设。克服道德风险:监督和激励a.增强监督力度,以解决隐蔽行为。监督要解决的问题是由隐蔽行为导致的道德风险问题。b.激励机制。其涉及到两个方面:即让个人加入合同的激励和加入合同后的激励兼容性问题。加入合同的激励:要给对方足够的激励,使其愿意加入到一个具体的合同里面来,愿意与你达成合同。即合同应使双方都有利可图。激励兼容性:给代理人一定的激励使得他愿意将私有信息与大家共享,或者不采取隐蔽行为,使得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和目标一致。所有的问题都是合同的问题,所有的合同问题都是委托一代理问题,所有的委托一代理问题都是激励的问题。59小结a.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例如相应的激励成本。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市场机制不能无代价地克服由此带来的问题。这样,人们不可能达到完全竞争市场上的最优化。在这个框架里讨论问题的经济学模式从传统的“最优”模式变为次优模式。b.信息的问题归根到底是组织的问题,是一个合同设计的问题,这是为什么经济学近年来对组织现象和组织领域感兴趣的原因。c.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谈激励的问题,但常常只是从一个很窄的角度讲个人的积极性问题。在我们以上的讨论中,激励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团队精神的问题,而是一个普遍的、举足轻重的组织现象和组织问题。经济学对组织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关注大大拓宽了经济学的领域,涉及日常生活和社会学领域中许多课题。60委托-代理案例1:刘备托孤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三国志·诸葛亮传》评曰:先主之宏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三国志·先主传》61委托-代理案例2:皇帝为什么杀功臣?“飞鸟尽,良弓藏”,在中华帝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周而复始地上演这种闹剧。借用经济学理论,我们可将皇帝与大臣间的关系看作一种委托代理关系。皇帝作为帝国的所有者,往往还需要委托一个或数个代理人来帮助他管理国家。然而,由于当皇帝的收益如此之高,委托人必须警惕代理人造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识别出谁会谋反,但这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格局:大臣们可能知道自己想不想造反,皇帝却不清楚谁是奸臣,谁是忠臣。在不能靠信息辨别忠奸时,皇帝只能区分两种人:有能力造反的和没有能力造反的。把有能力造反的杀掉,剩下的人即使有造反之心,也无造反之力了。所以,只要是家天下,屠杀功臣就是一个走不出的死结。6263第三讲组织与制度: 一个制度学派的理论框架64一、制度学派需要解释的组织现象1、组织的趋同性:在现代社会中为什么各种组织越来越相似(制度学派试图解释的一个中心问题)?我们观察不同企业、不同学校、不同社会福利机构,就会发现它们的内部结构很相似,都采取科层制的等级结构和功能性的组织形式。2、做一些好像是无用的活动:为什么组织或企业花费很大的资源去做一些和它的效率生产没有关系的活动呢?3、不遵守自己制订的规章制度:组织常常花很大力气制订了一个制度,但是制订完以后就束之高阁,放到一边了,大家都不遵守。为什么组织的很多结构对它的实际运行没有发生作用?65二、组织社会学中制度学派的基本思路1、制度是什么?(1)经济学视野中的制度凡勃伦认为,制度是“对于所有人而言普遍和稳定的思维习惯”;康芒斯认为,在某一特定时间内,既存的制度只不过是体现了以往为协调冲突而出现的不完善的但实际而有效的解决办法;而这些解决办法涉及一系列的权利和义务,一个实施这些权利和义务的权威机构,以及在某种程度上坚持“审慎理性行为”的集体规范。诺斯指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作为制度的约束分为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正式约束包括政治(和司法)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非正式约束包括行事规则、行为规范和惯例,观念和有组织的意识形态也可看作是非正式约束的一部分。从博弈论视角看,制度是博弈的参与人、博弈规则和博弈过程中参与人的均衡策略。66(2)社会学视野中的制度迪尔凯姆曾将经济学定义为“关于市场的科学”,将社会学定义为“关于制度的科学”。他认为,社会制度是由符号系统——知识、信仰和“集体情感和集体观念”系统构成的。这些系统是人类互动的共同产物,但又被个人以客观和“强制”的方式所经验。弗里格斯坦(NeilFligstein)也指出,制度是定义社会关系的规则和共享意义(意味着人们可以认知规则或可以有意识地了解规则),它可以帮助定义在这些关系中谁占有什么位置;并通过提供给参与者认知框架和意义的集合来诠释他人行为。斯科特为制度提供了一个综合性定义。他指出,“制度包括为社会生活提供稳定性和意义的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性要素,以及相关的活动与资源”。其中,规制性要素主要包括强制暴力、奖惩和权宜性策略反应,但其也常因非正式的民德、风俗或正式的规则、法律等规则的出现而得到缓和;规范性要素包括价值观和规范;文化-认知要素构成了关于社会实在的性质的共同理解,以及建构意义的认知框架。社会学视野中的制度注重从符号系统、文化规则、社会关系和共享意义的角度考察社会制度。672、经济学中的制度主义研究组织制度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新制度经济学的诞生是以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一文发表为标志。新制度经济学一词则是由威廉姆森最早提出的,其目的是为了区别于老制度经济学。科斯指出,经济学家应做的一件主要工作就是研究经济制度。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种经济制度中。人类自身的福利依赖于整个社会所能提供的产品和劳务,而后者又取决于经济制度的运作效率。亚当·斯密解释道,经济制度的运作效率由分工所决定,但只有存在交易时,专业分工才有可能;交易成本越低,制度的生产效率就越高。但是,交易成本依赖于一国的制度,如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教育文化等诸方面的制度。制度决定着经济
本文档为【组织社会学 一至四讲及论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95384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615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7-11
浏览量: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