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1 2016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1 2016

举报
开通vip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1 2016精读篇目:第一篇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第二篇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第三篇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第一讲唯物史观的创立卡尔·马克思(1818—1883年),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剥削被压迫群众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一、唯物史观创立的前提和基本过程1818年5月5日,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1 2016
精读篇目:第一篇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第二篇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第三篇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第一讲唯物史观的创立卡尔·马克思(1818—1883年),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剥削被压迫群众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一、唯物史观创立的前提和基本过程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于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中学时代,他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已有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中学毕业时他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写到:“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他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1835年10月,他进波恩大学攻读法学。他除研究法学外,还研究历史、哲学和艺术理论。1837年起,马克思开始认真钻研黑格尔哲学。1841年,他结束大学生活,获哲学博土学位。(一)马克思的学术生涯1.信奉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博士论文时期)博士论文:《德漠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2.黑格尔唯心主义范围内的不自觉反叛(《莱茵报》时期)马克思“苦恼的疑问”4.阐述人类解放,完成政治上的转变(《德法年鉴》时期)《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3.第一次主动批判黑格尔哲学,转向唯物主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基础和原动力,私有制是国家的支柱,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不是相反。5.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全面阐述新世界观(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开始全面制定新世界观的,《手稿》是新世界观的诞生地。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的秘密和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正面阐述了历史的发源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思想与现实的关系、唯物主义的发展形态等问题,提出了“历史的发源地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重要思想。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提出科学的实践观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全面制定和概述了唯物史观。6.新世界观的公开问世(《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 在《哲学的贫困》中,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主张,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经济生活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决定该时代的政治和精神状况,强调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既充分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正在创立的新世界观,也进一步阐述了正在创立的新世界观。7.新世界观在革命中的检验和发展(从1848年欧洲革命到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 1848年,欧洲爆发了大范围的资产阶级革命。马恩从经济方面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了这场革命的性质和原因等,尤其是通过结合路易·波拿巴这个历史人物,非常精辟地分析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871年,爆发了“巴黎公社起义”。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关注、支持巴黎工人的英勇斗争,并及时依据斗争情况,对其作出理论概括,提出以巴黎公社式的国家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废除官僚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实行人民当家作主,丰富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关于国家的学说。8.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检验唯物史观(《资本论》及其手稿)从1843年起,马克思就开始研究经济学。1857年到1858年5月期间,他写了第一个经济学手稿,即通常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经过二十五年的辛勤劳动,读了一千五百多本书,做了难以数计的摘录笔记,马克思终于在1867年3月底写成了《资本论》第一卷并于同年9月14日发表。第二、第三卷是在他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分别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资本论》这部不朽著作具有划时代意义,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次革命。 首先,马克思强调自己的辩证法同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本质差别,即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 第二,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了经典表述。 第三,贯彻、运用了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论述了科学方法论,也再一次划分了人类历史发展所经历的社会形态——“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第四,丰富了唯物史观,论述了生产力的“三要素”及人的发展的“三形态”等。 9.关注东方社会《人类学笔记》马克思先是阅读了毛勒、哈克斯特豪森的著作,在生前的最后几年,马克思又阅读了马·柯瓦列夫斯基的《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梅恩的《古代法制史讲演录》、拉伯克的《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状态》、菲尔的《印度和锡兰的雅刊安人村社》,并均作了详细摘录和评论。这五本笔记以及马克思给俄国女革命家维·伊·查苏利奇的三封回信,构成了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笔记》的主体。在这里,马克思对农村公社的特点及其解体、家庭及其发展形式、“非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氏族的起源及其本质等进行了科学阐述,弥补了在此之前唯物史观在史前社会研究方面的不足,完善了唯物史观。综观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全过程,可以看出,马克思始终从实践出发,从经济关系入手,阐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其宗旨就在于实现人类解放。因而,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全过程的一条红线就是追求人类解放,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 唯物史观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的过程中都具有决定意义。(二)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过程1、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转变:第一个转变: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第二个转变: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①1836.10.——1841.的大学时代,马克思初步确立自己世界观的时期,接受了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运动——博士俱乐部,成为革命民主主义者。②1842.初——1843.3.的《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参加了现实的思想、政治斗争,开始认识到研究经济问题的重要性,遇到处理物质利益的难事,从对副本的批判转向对原本的批判。考试了向共产主义、唯物主义的转变。③1843.5——1844.2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德法年鉴》(只出了一、二期合刊)时期,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在此马克思阐述了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这两篇文章进一步发展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思想,特别地提出了“人类解放”和无产阶级革命的问题。④《手稿》时期,马克思进行了系统的经济学研究,从不解剖了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一前提下,对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作了比较前面的批判,对共产主义作了初步的论证,实现了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手稿》既是“两个转变”的终点,又是创立新世界观的起点⑴马克思的转变:马克思的转变从1836.10.---1844.夏,八年时间①1838.7.——1841.3.布莱梅时期,恩格斯参加了青年德意志运动、批判了宗教虔诚主义,树立了无神论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②1841.9.——1842.10.柏林时期,恩格斯通过青年黑格尔派施特劳斯的影响,转向黑格尔哲学,积极投入到批判谢林的启示哲学的斗争中,充分发展了他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③1842.11.——1844.年夏天,曼彻斯特时期,恩格斯实地考察了英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系统地研究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实现了“两个转变”。⑵恩格斯的转变:从1838.7.——1844.夏天大约六年时间①在转向唯物主义之前,曾经参加过青年黑格尔派,他们都是从黑格尔出发转向唯物主义的,都经历了青年黑格尔派运动,和其决裂。②在转变过程中,都受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都是从黑格尔转向费尔巴哈转向历史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可谓是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的中介。③他们都参加了现实的政治、思想斗争,都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没有现实斗争和对经济学的研究,恐怕难以实现转变。④转变过程中,向唯物主义和向共产主义的转变是同步的,世界观的转变成为政治立场转变的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结果。哲学永远摆脱不了贫困,贫困才能产生真正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马克思的贫困中产生的,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中创作了《矛盾论》和《实践论》。⑶马克思恩格斯的转变有几个共同的特点:⑷马克思恩格斯的转变的不同之处: 马克思的转变,主要是通过哲学和政治批判实现的,即积极参加现实的政治斗争和批判黑格尔哲学实现的。 恩格斯是通过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和研究来实现“两个转变”的。 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评述卡来尔的英雄史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各发表两篇文章,分别完成了“两个转变”,为他们新世界观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2、创立唯物史观的基本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了“两个转变”以后,开始了新世界观哲学体系的探索过程。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新世界观的开始 《神圣家族》——旧世界观向新世界观的过渡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包含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 第一个文件。 《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系统阐述 《哲学的贫困》——把唯物史观公诸于世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 《资本论》——科学设想变成科学理论,把资本主义 规律和盘托出。二、唯物史观的创立(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唯物史观创立过程中的作用——新世界观的开始。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1.《手稿》的写作情况: 马克思由针对“副本”的批判进入到针对“原本”的批判。 《手稿》在当时也未能发表。 《手稿》是马克思当时设想的一个庞大写作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的一部分,由一个序言和三个未完成的手稿组成。 《手稿》的内容极为丰富,新世界观的许多思想在这里都已经以萌芽的形式出现了,但《手稿》的许多观点和写作又具有不成熟性。 《手稿》现收录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979年中文版)。2000年,人民出版社出了单行本。2.异化劳动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创立异化劳动理论是在《手稿》中提出的。《手稿》是马克思理论研究生涯的转折:针对副本的批判转向针对正本的批判。副本:哲学、法和宗教正本:政治经济学这一转折是从对哲学、法和宗教的批判进入到“市民社会”、社会经济领域,重要的成果就是提出异化劳动理论异化劳动理论贯穿于《手稿》的各部分,是马克思用来分析其他问题的有限方法和理论武器。⑴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异化”一词最早出现于17、18世纪,是唯物主义者和社会契约论者提出的,表明财产的让渡、权利的转让、关系的疏远。 卢梭就是在权利转让的意义上使用“异化”概念的。 黑格尔把“异化”作为一个哲学范畴进行了探讨,在“对象化”、“外化”的意义上使用“异化”。 费尔巴哈第一个把“异化”用于阐述人的本质,提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观点。 马克思把现存的政治制度看成是现实的人的异化。⑵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理论的四个规定性异化劳动理论的出发点:先有的经济事实。劳动者生产的财富越多,产品数量越大,它就越贫困;劳动者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是廉价的商品。随着实物世界的涨价,人类世界也正在成比例地落价。马克思为什么提出异化劳动理论?因为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没有解决私有制的根源,即没有说明劳动和劳动资料分离的根源。 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 劳动活动与劳动者相异化。 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 人与人相异化。⑶异化劳动理论在唯物史观创立过程中的作用 由于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把社会历史归结为劳动的异化和扬弃,也就是把生产劳动看作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把生产劳动看作人区别与动物的根本特征,因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人的自觉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费尔巴哈的直观性 《手稿》在阐发异化劳动理论的过程中,提出物质生产在社会诸因素中起支配作用的思想,进到社会结构的层面,并在此层面思考构成社会要素及其关系:宗教、道德、艺术、法等要素是生产的特殊方式是受生产规律支配的。 实践的观点实践观点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贯穿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观点。3、异化劳动理论的局限性 就其实际思想内容来说,许多方面已经超越了费尔巴哈而向唯物史观接近。但在说明历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上,还没有摆脱人的本质的复归和异化的人本主义模式。 就其与旧哲学的关系来看,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想有区别,对费尔巴哈有所批评和保留,但在哲学体系上没有从根本上区别看来,对费尔巴哈的哲学有过高的评价。4、西方学者对马克思《手稿》所持的见解。 一派是抬高《手稿》,把《手稿》看作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顶峰。 另一派是完全否认《手稿》,把《手稿》看作是马克思哲学思想转变的前夜。 两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人为地、歪曲性地把马克思划分为“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造成“两个马克思”的神话。综观《手稿》的全部内容不难看出,尽管《手稿》是一部过渡性、未完成的著作,具有形式与内容的矛盾,但这一矛盾并没有影响《手稿》在马克思哲学思想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即《手稿》)标志着马克思在完成“两个转变”之后开始自己理论上的“立”的工作,是马克思全面制定新世界观的开端,是马克思新世界观的诞生地,也是马克思进一步创立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开端。(二)《神圣家族》与唯物史观的创立——旧世界观向新世界观的过渡思想从来也不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范围:在任何情况下它都只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思想范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神圣家族》写作背景 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阐述自己的新世界观。 《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神圣家族》2.《神圣家族》在唯物史观创立中的作用 关于历史的发源地的思想 接近于提出生产关系的概念 进一步阐述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 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思想 关于物质利益对思想原则的支配作用3.对《神圣家族》的简要评述:《神圣家族》连同《手稿》一起,完成了新世界观创立前的理论准备工作,预示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面创立新世界观的活动即将到来。也正如恩格斯晚年在肯定《神圣家族》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时所说的:“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费尔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必定会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这个超出费尔巴哈而进—步发展费尔巴哈观点的工作,是由马克思于1845年在<神圣家族)中开始的。”(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精读第一篇)——包含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提纲》的写作背景: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发展过程看,马克思恩格斯是从黑格尔出发,经过费尔巴哈而走向实践唯物主义的,而费尔巴哈的哲学有许多重大缺陷。要想建立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就必须批判费尔巴哈哲学,清除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实践和理论的双重需要只要遇到一定的契机,就立刻会变成现实的活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共11条。从内容上看,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在第1条中,马克思从总的方面阐述了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区别,分析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 在第2至第9条中,马克思运用实践的观点,分析了认识、社会历史以及入与自然的关系,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阐发了新世界观尤其是其中唯物史观的一些基本观点。 第10、第11条可以看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结束语,总括性地阐明了新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功能,提出了新唯物主义的根本任务。 作为一个提纲,《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很简捷,但内容很丰富,涉及的问题也很多,其中,实践问题是其核心,贯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始终,一切观点和论述均围绕实践展开。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现收录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1995年第2版)2、《提纲》的主要内容⑴从实践出发,分析以往哲学的主要缺陷 揭示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在于不懂得实践活动的意义“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第一条)分析了唯心主义的不足“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第一条)马克思坚持了旧唯物主义的原则,又要把唯心主义的主观能动性合理内核吸收过来,既坚持客体决定主体,又要坚持主体能动性,坚持二者的统一,而二者的统一既是实践。新世界观“新”的地方就在于抓住了实践的本质,把对象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为实践,把实践观点看作是自己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条可以看作是总论部分,即马克思以实践观点分析以往哲学的主要缺陷时,实际上隐含着新世界观的主要观点。⑵运用实践观点,阐发认识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足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第二条) 马克思还把实践引入了历史观,解决了社会的本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八条)“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第三条)“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第三条) 马克思把实践引入历史观,还科学地解决了人的本质的问题。“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因为,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第四条)“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六条)。⑶注重实践特性,阐发新世界观的目标、性质和功能“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第十条)“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第十一条)马克思指出,以往的哲学——不论是唯心主义还是旧唯物主义——由于不懂得实践的地位和作用,贬低实践,因而它们只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对现实世界作出理论说明和解释,不主张在实践中或通过实践活动对现实世界进行实际的改变;而新世界观以实践的观点作为自己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在实践的基础上理解社会、自然和人本身,因而新世界观不仅要对现实世界作出科学的理论说明,更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对现实世界进行改造和变革,使之革命化。3、简要评述综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可以看出,马克思以实践的观点贯穿全文,从实践角度说明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和人,即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运用于认识论、自然观和社会生活,第一次全面地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和抽象的人本主义,简要地阐发了新世界观包括唯物史观的重要原理和核心观点,奠定了新世界观的理论基础。同时,马克思还说明了哲学的性质和功能,初步赋予新世界观以实践性特征。这就表明,马克思已经从信仰费尔巴哈转到批判费尔巴哈,并以批判费尔巴哈作为阐发自己理论的主要形式;表明马克思最终清除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异化与复归的人本主义影响,并最后离开了费尔巴哈这个“中间环节”;表明马克思开始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探索即将全面创立的新世界观,为新世界观的创立建构了一个框架。所以,尽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匆匆写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但是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是马克思同唯心主义划清最后界限的标志,也是马克思同旧唯物主义划清最后界限的标志。(四)《德意志意识形态》(精读第二篇)——关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系统阐述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1、《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背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全称:《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对于这部著作,马克思说:“我们决定共同钻研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思想体系的见解之间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的哲学信仰清算—下,这个心愿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这既说明了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原因,也交代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题。《德意志意识形态》篇幅宏大,由两卷八章组成。第一卷主要内容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唯心主义哲学,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地基本原理。第二卷是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它是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对新世界观所作的全面阐述。《德意志意识形态》现全文收录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960年中文版),集中阐述新世界观的第1卷第1章现收录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中文版)。2、《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第一,贯彻、发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实践基础地位的强调,突出实践特征“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选集》,第1卷,76页。“在工业中向来就有那个很著名的‘人和自然的统一性’,而且这种统一性在每一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快或慢的发展而不断改变”。——《选集》,第1卷,77页。“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现存的事物”——《选集》,第1卷,75页。实践的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正在全面创立的新世界观。新世界观以实践为基础,把实践作为自己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第二,全面制定和概述唯物史观“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选集》,第1卷,66页。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鲜明地提出了哲学和现实、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就以此为出发点,开始阐述他们的历史。A.指出了人类历史的前提和几种基本活动 第一种基本活动: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第二种基本活动:物质生活资料的再生产; 第三种基本活动:人口的生产; 第四种基本活动: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B.论证了人类历史与生产、交往方式的关系问题。“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前者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后者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人们的交往方式、交往关系。——《选集》第1卷,66页(注2)。“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选集》,第1卷,115页。“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这种矛盾——正如我们所见列的,它在以往的历史中曾多次发生过,然而并没有威胁这种形式的基础)每一次都不免要爆发为革命,同时也采取各种附带形式——表现为冲突的总和,表现为各个阶级之间的冲突,表现为意识的矛盾、思想斗争等等、政治斗争,等等。”——《选集》,第1卷,115页。唯物史观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原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已基本形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集中体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历史辩证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史人类社会发展遵循的最基本的规律。对这一规律,马恩在《形态》中做了明确的阐述: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的交往形式、生产关系“起初是自主活动的条件,后来却变成了它的桎梏,它们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构成一个有联系的交往形式的序列,交往形式的联系就在于:已成为桎梏的旧的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更适应于个人自主活动类型的新的交往形式所代替。”——《选集》,第1卷,123页。C.科学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正确阐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选集》,第1卷,72页。“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选集》,第1卷,81页。“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选集》,第1卷,73页,北京1995。马克思恩格斯还阐述了历史现的其他重要的基本原理和问题,如交往理论、世界历史理论、分工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等,还对社会形态进行了划分。如:马恩具体考察了分工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开始成为真实的分工。”(1-P82)“分工不仅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1-P83)“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1-P84) 通过对分工范畴的考察,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地说明了生产活动与分工的相互关系。他们认为,正是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才形成了其他社会活动形式以及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并造成阶级之间对立。 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商业劳动和工业劳动的分离。”(1-P68)随着分工的发展,人类历史上先后出现了部落所有制、古代所有制、封建所有制和资产阶级所有制等私有制形式。这说明,分工又是形成和制约着生产关系和各种社会关系的现实基础。D.对新历史观作了精辟的概括。 “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1-P92) “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1-P92)第三、对共产主义进行理论阐述马克思恩格斯一直关注共产主义问题,把共产主义作为他们哲学的最高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讲,他们的哲学是其共产主义理论的一部分。所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们在刚刚完成的新世界观的基础上,再次对共产主义理论作了阐述。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的根本问题就是消灭私有制。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对私有制的消灭、共产主义的实现是生产力及大工业生产发展的必然。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个人状况也作了阐述。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力量是无产者《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和思格斯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基本完成。这一伟大科学发现不仅使他们实现了哲学领域中的革命性变革,而且为他们创立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奠定了牢固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基础。正如思格斯所说的那样,唯物史观的发现,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 就哲学来说,发现唯物史观的伟大革命意义就在于: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克服了历史上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以近乎完美的形式修补好了唯物主义整个大厦的上层,从而将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社会历史领域中驱逐出去。 就政治经济学来说。唯物史观的发现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奠定了牢固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基础,使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境界。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2卷,P38)。唯物史观的发现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有重大的革命性意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对共产主义的论证,已经使他们关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以及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科学高度。他们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运动的分析,深刻地揭示了生产力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尖锐对立,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由此导致了阶级斗争的空前激化,这样社会革命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这种科学认识使马克思和恩格斯与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其他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潮划清了原则界限。唯物史观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3、简要评述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完成了对鲍威尔所代表的当时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而且完成了对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特别是对他的唯心史观的批判,继《神圣家族》对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哲学和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进行清算后,马克思恩格斯又对费尔巴哈这个“中间人”的哲学进行了清算,从而完成了对他们以前所信仰的哲学的彻底清算。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阐述了新世界观的基本原理,特别是第一次全面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共产主义作出了哲学的科学的论证。从另一方面讲,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的阐述又是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思想的继承,是对其中的各基本观点的展开和发挥,如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强调新世界观的实践本质,还把新世界观叫做“实践的唯物主义”;不仅仍强调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还具体地阐述了社会关系的内容等,从而使得《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建构的新世界观的理论构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变得丰满起来,变得有血有肉,成为—个有着丰富内容和深刻思想的哲学世界观。总之,《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进一步展开和发挥,是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形成过程的完成。它很好地完成了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详细制定新世界观的任务,并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起,共同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面创立。(五)《<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精读第三篇)——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经典表述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1、写作背景: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写于1859年2月,是马克思为同年6月在柏林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所写的序言。 马克思在世时,《政治经济学批判》没有出版,但《序言》却于1859年6月4日发表在伦敦德文报纸《人民报》上。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现收录于《选集》第2卷,1995年中文版。2、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经典表述: ⑴揭示了社会形态的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把一个丰满的、有血有肉的社会结构呈现在大家面前。“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P32)⑵.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P32-33)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P33)⑶.对人类社会发展形态再次作了划分。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P33)3、简要评述通观全文可知,《序言》对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实质作了精辟的说明,同时还提出和界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的、重要的范畴,如“社会经济形态”、“史前社会”等,是一篇有着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独立的科学意义的著作,是研究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必读著作。
本文档为【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1 2016】,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5.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老兴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1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农业
上传时间:2019-09-08
浏览量: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