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九年级语文上:第1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长春版

九年级语文上:第1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长春版

举报
开通vip

九年级语文上:第1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长春版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PAGE第1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赠序”这种文体的特点。2.在讨论中体会对比手法的好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文言词汇。4.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教学重点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文言词汇。2.理解“赠序”内容,把握文章主旨。教学难点l.掌握古今异义的实词。2.体会对比的作用。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书...

九年级语文上:第1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长春版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PAGE第14课《送东阳马生序》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教学目标1.了解“赠序”这种文体的特点。2.在讨论中体会对比手法的好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文言词汇。4.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教学重点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文言词汇。2.理解“赠序”内容,把握文章主旨。教学难点l.掌握古今异义的实词。2.体会对比的作用。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明代文学家宋濂勤奋好学,一生专心向学。“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向后辈学子倾诉了自己的读书经历,今天读来仍然感人至深,也同样能够激励和感召着我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二、介绍作者及文体知识。1.作者介绍。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明代文学家。他自幼家贫,勤奋好学,常借书苦读,曾跟从元古文家吴莱学习。元末诏为翰林院编修,固辞不就,入山为道士,专心著书。后应朱元璋之邀,到南京助其平定天下。明开国后,主持编修《元史》,参与制定典章制度,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后因胡惟庸案受牵连,全家谪居四川,病死途中。他擅长散文,作品内容充实,文字简洁,行文富于变化。尤以传记文成就最为突出,善于抓住特征细节刻画人物,《送东阳马生序》即是其中名篇之一。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学者们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2.本文的体裁特点。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予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义。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把握句读。2.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义,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字词。(1)辨明字音。嗜()叱咄()俟()负箧曳屣()皲()媵()烨()缊袍敝衣()(2)辨析多音字。(加冠)(容臭)冠臭(冠军)(臭味)(数尺)(舍弃)舍数(数落)(宿舍)(数请之)(3)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4)古今词义变化。走送之(古义:跑,赶快走。今义:走路、步行。)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饭汤、菜汤、汤汁。)(5)一词多义。之:弗之怠(指代“读书”这件事)走送之(代词,指“书”)益慕圣贤之道(结构助词,的)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以:无从致书以观(表目的,来)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因为,介词。以:把,介词)以中有足乐者(因,连词)以衾拥覆(介词,用)(6)重点词语。无从致书以观稍逾约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俟其欣悦日再食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按“读课文——释字词——译文句”的步骤进行。如有疑难,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师巡视各组,答疑解惑,指导点拨。四、学生自主学习(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试译课文),合作学习疏通文义。五、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复述。教师提示:1.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合理概括其求学经历,抓住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够这么做的原因。2.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象,合理补充一些细节。学生反复读课文,读出词语、句、段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并熟读成诵。六、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理解重点实词。2.探究课文内容,完成“思考与讨论”一、二题。一、检查上节课作业。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2.明确本节课内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2)体会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二、整体感知课文,小组讨论,提出问题。通过阅读课文,我们知道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那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现这一主题的呢?阅读文章,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并没有直接劝说马生勤奋学习,那么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意图的?明确:第1自然段先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然后在第2自然段具体写了诸生的学习条件,与前面作者的情况形成对比,在此基础上劝勉马生刻苦学习。2.作者是如何概述自己求学条件的?明确:求学条件艰苦:为了表现艰苦,作者先介绍了自己的家庭条件——“家贫”。然后又分别介绍了幼年时和成年后的学习条件。3.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作者两个学习阶段的艰苦条件。明确:(1)幼时求学的艰难:致书之难借书抄录。“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走送之”,其艰难可见。作者也因此而得以“遍观群书”。(2)成年后求师的艰难:叩问之难。要“趋百里外”,要“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而“遇其叱咄”时,只能“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旅途之艰。要“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冒“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以至于“足肤皲裂而不知”。生活之苦。吃则“无鲜肥滋味之享”,穿的则是“缊袍敝衣”。4.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作者最终能成就一番事业,靠的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明确:靠的是勤奋、专心、坚韧。5.用自己的话概括诸生求学条件的特点。明确:说明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这一层共两句,前一句是由四个分句组成的并列复句,四个分句分别说明一种情况,与第一层形成鲜明的对比,简洁而形象地揭示了今日太学生求学条件之优越。第二句通过以上对比,得出结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6.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诸生条件优越的?明确:(1)无冻馁之患: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2)无奔走之劳: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3)有专门老师: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4)有丰富藏书: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7.作者叙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和太学生们的学习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明确:(1)作者不无感慨地回忆自己少年时艰苦的读书环境,及虚心求教、刻苦学习的读书经历,与当时太学生们的学习环境作了对比,进而勉励善学的后生马君则,希望他能体会自己提携后进的良苦用心,坚持好学不倦的志向。(2)作者以太学生客观条件的优越与主观上的努力与否作对比,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说明了学业能有所成就,关键在于主观努力。三、诵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描写和议论部分,并指出这样写的好处。明确: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求学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在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穿插了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讲述了今之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四、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2.积累有关“勤奋”“专心”的名言警句。
本文档为【九年级语文上:第1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长春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言言无悔一生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4KB
软件:Word
页数:5
分类:高中其他
上传时间:2022-01-20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