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祥福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祥福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举报
开通vip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祥福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PAGE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学习目标】1、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学习重点】1、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学习难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学习过程】环节预设:导入8分钟、朗读5分钟、独学12分钟、展示15分钟走近作者、作品1、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出生在美国。...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祥福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PAGE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学习目标】1、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学习重点】1、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学习难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学习过程】环节预设:导入8分钟、朗读5分钟、独学12分钟、展示15分钟走近作者、作品1、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出生在美国。由于当时中国的境况,他在美国是一个难民,不断地从一个地方逃向另一个地方,根本得不到任何正规教育。直到12岁,随全家迁往台湾,才进中学读书。他十分珍惜上学的机会,刻苦钻研,成绩很好。中学毕业后,他只身赴美读大学,1962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丁肇中选定实验物理作为他的主攻方向。1972年他主持实验去寻找新的重粒子。对于实验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他这样比喻:“在雨季,一个像波士顿这样的城市,一分钟之内也许要降落下千千万粒雨滴,如果其中有一滴有着不同颜色,我们就必须找到那滴雨。”经过艰苦的努力,1974年11月12日,丁肇中向全世界宣布,他的小组发现了一种未曾预料的新的基本粒子丁粒子,推翻了过去认为世界只由三种夸克组的理论,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被称为是“物理学的十一月革命”。1977年秋,丁肇中访华并建议派遣中国物理学家参加他的实验小组工作。如今已有上百人去到他的身边。这些人员提高相当快,他非常满意,并寄予厚望。他在一篇自传性的文章特别推崇这样一首诗: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2、文体知识:把握议论文的论点:(1)关于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结合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区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不难。中心论点是纲,分论点是目,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它们之间有主从关系。论点要求正确、鲜明,必须正确、科学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要抓要害;要有的放矢;要根据读者的不同情况,从不同角度确立论点。论点必须是一个明确的判断。论点在议论文中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2)如何找出中心论点:A 从定义入手: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论点不同于论题。论题是所论述的话题,而论点是明确的判断,在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论点不能是疑问句或是一个短语,不能使用比喻。例如《敬业与乐业》一文“敬业与乐业”只是论题,而论点是:“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这是一个明确的判断。B 从位置入手:议论文中论点的提出,比较常见的情形是在文章的开头,也有的在篇末或文章中间提出,也有的文章标题就是论点。C 从论据入手:看看论据证明的是文中的哪一句话。二、字词积累1、解释下列词语。格物:  一帆风顺:致知:  袖手旁观:修身:  齐家:2、常识: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是指《》、《》《》《》;“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3、读课文,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1)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  了。(2)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  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3)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  ,而是有想象力的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三、初步感知1、“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2、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3、《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4、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不是一样?5、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6、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我的反思:
本文档为【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祥福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言言无悔一生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03KB
软件:Word
页数:3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22-01-20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