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滋阴的理论渊源及其临床应用初探

滋阴的理论渊源及其临床应用初探

举报
开通vip

滋阴的理论渊源及其临床应用初探 2009 年 2 月第 26 卷第 1 期 Feb. 2009, Vol.26 No.1 天 津 中 医 药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在随导师门诊的过程中,多见阴虚内热、阴虚火 旺、阴虚阳亢的患者,用滋阴降火法治疗常取得可靠 的疗效。但滋阴降火理论渊源尚未梳理清楚,滋阴 的概念尚未明确,认识也不够深化。故笔者以古代 文献为基础,对滋阴的概念、理论渊源作一梳理,并 列举导师的治疗病案说明其临床应用。 1 滋阴的理论渊源 1.1 滋阴的概念 ...

滋阴的理论渊源及其临床应用初探
2009 年 2 月第 26 卷第 1 期 Feb. 2009, Vol.26 No.1 天 津 中 医 药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在随导师门诊的过程中,多见阴虚内热、阴虚火 旺、阴虚阳亢的患者,用滋阴降火法治疗常取得可靠 的疗效。但滋阴降火理论渊源尚未梳理清楚,滋阴 的概念尚未明确,认识也不够深化。故笔者以古代 文献为基础,对滋阴的概念、理论渊源作一梳理,并 列举导师的治疗病案说明其临床应用。 1 滋阴的理论渊源 1.1 滋阴的概念 滋阴是滋补阴气的简称,是治疗 因阴气虚衰而致阳亢、内热、火旺等病证的一种方 法。阴气与阳气相对而言,是人体之气中具有凉润、 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阴气虚衰,凉润、宁静、抑 制等作用减退,不能制约阳气,阳气相对亢盛,故出 现内热、火旺等病理变化,其典型症状有五心烦热、 潮热、低热、盗汗、虚烦、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阴气虚衰与津液不足是两种不同的病机和证 候:津液不足只出现口干舌燥、皮肤干燥、尿少便干 等典型症状的内燥证,无内热的临床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治疗当选 润燥法。因此,滋阴与润燥是不同的治疗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 阴气虚衰产生的病因病机主要有:1)营养过剩, 过多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热量过高,肥能令人内 热,内火内热损耗人体的阴气而致阴气虚衰。2)嗜 食辛辣,损伤人体阴气。3)社会节奏加快、工作压力 增大导致的精神紧张,五志过极化火,产生内热,损 耗人体的阴气而致阴气虚衰。阴气虚衰又能产生内 热、内火,从而形成阴虚内热或阴虚火旺证。 1.2 滋阴的理论渊源 1.2.1 阴气虚的概念源于《内经》 阴气是指一身之 气中具有寒凉、抑制特性的部分,是人体内具有凉 润、宁静、抑制、沉降、敛聚等作用和趋向的极细微的 物质和能量[1]。《素问·痹论》曰:“阴气者,静则神藏, 躁则消亡。”指出阴气有宁静、敛藏作用。《素问·厥 论》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 厥。”指阴气具有凉润作用,阴气衰少则手足热。《灵 枢·口问》曰:“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 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阳气尽阴气盛则目 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阴气盛而阳气虚,阴 气疾而阳气徐,阴气盛而阳气绝,故为唏(哀而不 泣)。”“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 栗。”指出阴气有沉降、宁静、抑制、寒凉等作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 也,起居衰矣。”说明决定人体寿命长短的是阴气而 不是阳气,因此在养生中保护阴气、滋补阴气极为 重要。 人体的阴气不足,无以制约阳气,阳气相对偏 亢,则出现五心烦热、低热、潮热、盗汗、虚烦、失眠、 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一系列内热症状。《内经》中阴 虚有三个概念,但目前临床上所用的阴虚,是指“阴 气虚”,与阳气虚相对,属气虚范畴。《素问·评热病 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此 阴虚是人体之气中的具有凉润等作用以抵御阳热邪 气的部分不足。《素问·逆调论》曰:“阴气少而阳气 盛,故热而烦满也。”《素问·疟论》说:“如是者,阴虚 而阳盛,阳盛则热矣。”都指出阴虚则热。这些都为 在临床中治疗阴虚,采用滋补阴气的治法提供了理 论依据。 1.2.2 滋阴学说成于朱丹溪 汉代以后,受儒家思 想的影响,古代医家更重视阳气的作用。张仲景的 《伤寒杂病论》,虽有一些清热兼滋阴的方剂如黄连 阿胶汤、竹叶石膏汤、白虎加人参汤等,但全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内容 毕竟详于寒而略于温,用药偏于温热。伤寒一派在 此后一直占统治地位,出现了“法不离伤寒,方必遵 作者简介:巩会利(1980-),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 中医藏象理论。 滋阴的理论渊源及其临床应用初探 巩会利,孙广仁 (山东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济南 250014) 摘要:讨论了滋阴降火的理论渊源及其临床应用。滋阴降火理论源自《内经》,由深受道家和理学思想影响的朱 丹溪所创立。滋阴降火法对目前临床常见病证的治疗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滋阴法;理论渊源;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19(2009)01-0045-03 45 天 津 中 医 药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9 年 2 月第 26 卷第 1 期 Feb. 2009, Vol.26 No.1 仲景”的局面。直到金元时期以刘完素为代表形成 了“寒凉派”,秉持“百病皆因火热”的病因观及用药 力主寒凉清热的治疗观,为朱丹溪的滋阴学说的建 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朱丹溪在代表作《格致余论》中明确提出了“阳 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认为“阴气难成易亏”,并 创制了大补阴丸等一类方剂,以知母、黄柏之类滋阴 降火。朱丹溪认为,“阳有余阴不足”是自然界的普 遍现象,整个自然界处于阳有余而阴不足之状态中。 根据“天人相应”观,推论人身也同样存在着阳有余 阴不足的状态,并结合人体生理病理来论述其观点。 “阳有余阴不足论”从“天人相应”的角度,论述了人 身“气常有余,血常不足”,指出“人身之阴气,其消长 视月之盈亏”。所以,“阳有余阴不足”是生理之必然, 病理之转归,治疗当滋阴降火以保护人体之阴气,用 药多用人参、白术加一些滋补阴气的药。至此,滋阴 降火的治法另列门户,在中医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 自己的理论体系。 明代张介宾又为滋阴学说注入了新的活力,认 为“凡阴气本无有余,阴病惟皆不足”,自制左归丸, 补阴以配阳,作为治疗真阴不足的主方。 明清温病学说的形成也深受滋阴学说的影响, 在治疗用药上体现了滋阴的重要性,多用一些甘寒 凉性的药治疗温热病证。这样使滋阴学说从理论到 临床逐步发展完善起来。 1.3 滋阴学说的哲学思想渊源 滋补阴气的理论 深受古代道家和理学思想的影响。道家以内外、隐 显论阴阳,以阴指无形可见的宇宙本原体,以阳指有 形可知的宇宙现象界,是以阴为主导的。在道家思 想之源的《归藏易》中,以“坤”卦为首,是崇阴思想的 首倡者。《内经》中指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 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者藏精而起 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素问·生气通天论》),以 及五脏在内属阴,六腑在外属阳,“阴道虚而阳道 实”,都是道家思想的体现。 宋明时期出现的理学,是在道家思想的基础上 吸收了某些儒家思想而成,仍重视内在阴气的重要 性。朱丹溪是理学思想信仰者,他在道家思想和理 学思想的影响下,重视阴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 要意义,倡导“阳有余阴不足论”及“相火论”,提出了 阴气难成而易亏,强调保养阴气在养生中的重要性, 并认为相火妄动则伤阴气和精血,阴气受伤后又致 相火妄动。治疗上强调补养阴气以制妄动之相火, 即滋阴降火之法。 2 临床应用举例 滋阴法在临床中应用于多种疾病的阴虚内热和 阴虚火旺证,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强直性脊柱 炎、系统性红斑性狼疮、心律失常、失眠、口腔溃疡等 疾病,只要辨证为阴虚内热或阴虚火旺者,笔者均采 用滋阴清热法或滋阴降火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案 1 患者,62岁,女,失眠 1月余。近来伴有 恶梦,醒来胡思乱想,自觉心烦胸闷,头晕,手脚心发 热,查口唇四肢末端青紫,舌有瘀点、苔黄,脉细软 弱。中医诊断为失眠,心肾不交证。西医诊断为真红 细胞增生,药物控制红细胞基本正常。治法补肾阴 泻心火。方药用黄连阿胶汤合丹栀逍遥散,药用为 黄连 10 g,黄芩 10 g,龙胆草 10 g,炒山栀子 10 g,阿 胶 6 g(烊),炒白术 15 g,车前子 10 g(包),党参 15 g, 柴胡 15 g,香附 15 g,炒白术 15 g,白芍 15 g,牡丹皮 15 g,生甘草 10 g水煎服,1剂/d。6剂后症状好转, 心情较以前舒畅,继续服用前方。 朱丹溪在《格致余论·养老论》中指出:“而况人 身之阴难成易亏,六七十后,阴不足以配阳,孤阳几 欲飞越。”故患者出现心火盛肾阴不足的心肾不交 证。“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源,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 滋,能抑制和调控脏腑的各种机能,凉润全身脏腑形 体官窍,进而控制机体的新陈代谢调控机体的气化 过程,减缓精血津液的生化及运行输布,产热相对减 少。”[2]故泻心肝之火而滋养肝肾之阴,务使阴气得 保,祛病延年。 案 2 患者,34岁,女,因工作不顺常常失眠,烦 躁,五心烦热,夜不欲寐,心电图(ECG)示早搏二联 律,晚 11点左右心悸憋闷严重,不能平卧,饮食可, 舌尖红而胖而有齿痕,苔薄白,右脉伏细弱,左脉沉 细。诊断为心悸,心肝阴虚郁热证。治法滋心肝阴气 兼泻郁热,方药用丹栀逍遥散加桂枝龙骨牡蛎汤加 减:牡丹皮 15 g,炒山栀子 15 g,柴胡 15 g,赤芍 15 g, 当归 15 g,香附 15 g,党参 15 g,炒白术 15 g,茯苓 15 g,姜半夏 15 g,炙甘草 10 g,桂枝 6 g,郁金 10 g, 远志 10 g,丹参 15 g,生龙骨、生牡蛎各 15 g,水煎 服,1剂/d,6剂后心悸减轻,心情较前舒畅,纳眠好, 两便正常,舌体薄而色淡苔薄,右脉弱细,左脉弱。 上方加石斛 6 g(另包),五味子 15 g,麦门冬 10 g,继 服 6剂,症状消失。 患者工作压力增大,生活节奏紧张,饮食失节起 居失常,郁热内生,暗耗心阴肝阴,而出现心烦、失 46 2009 年 2 月第 26 卷第 1 期 Feb. 2009, Vol.26 No.1 天 津 中 医 药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眠、多梦、心悸等症状。郁热扰心,心神不守则心烦、 失眠、多梦,阴不制阳则虚热内生,故五心烦热,潮 热,舌尖红少津。心阴与心阳作用协调,心脏搏动才 能节律整齐,心血才能运行通畅,“心神清明固然需 要心阳的鼓动和兴奋作用,但也需有心阴的宁静和 抑制作用。”[3]故滋阴清郁热,少佐辛温通阳之品,意 使阴阳协调,以平心慌安心神。 案 3 患者,24岁,女,头痛,烦躁,盗汗,口干, 月经前后口腔易溃疡,平素口中异味,经前常腹胀腰 痛,大便干,舌形瘦,苔淡黄,右脉弦滑,左脉弦细弱。 诊断为头痛肝阴虚证,治法滋养心肝之阴,清泻心肝 之火,方用黄连阿胶汤加龙胆泻肝汤加减:大黄 6 g (后下),黄连 10 g,黄芩 15 g,阿胶 6 g(冲服),炒山 栀子 15 g,牡丹皮 15 g,柴胡 15 g,香附 10 g,生地 15 g,赤芍 15 g,当归 15 g,车前子 10 g(包),生甘草 10 g,水煎服,1剂/d。3剂后复诊,症状减轻,口腔异 味减轻,大便易解,原方复服 6剂,诸症消失。 患者系年轻女性,情志变化比较复杂,而情志过 极均可化火生热导致脏腑功能的失调而发病。随着 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存压力日益增加,心理情绪变 得越来越复杂,故心情的舒畅、情志的和谐就显得尤 为重要。“女子以肝为先天”,因此情志过极化热易 引起肝阴不足,失其柔和凉润之能,可致肝阳升动太 过,表现为头晕、面部烘热、烦躁、五心烦热、盗汗、舌 红少津、脉弦数等症,故适用滋养心肝之阴气,清泻 心肝之火旺。 案 4 患者,43岁,男,腰痛,持续低热 1月余, 体温在 37~38 ℃之间,五心烦热,体质量减轻,纳差, 睡眠不佳,大便干小便浑浊,舌苔厚腻,脉弱弦。中 医诊断为内伤发热阴虚证,西医诊断为强直性脊柱 炎。治法滋阴泻火,方用黄连阿胶汤加导赤散加减: 黄连 10 g,黄芩 15 g,生地 15 g,车前子(包)10 g, 炒山栀子 10 g,沙参 15 g,西洋参 6 g,木通 3 g,炒 白芍 15 g,牡丹皮 15 g,阿胶(冲)15g,桔梗 3 g,水煎 服,1剂/d。3剂后复诊,因天气原因腰痛加剧,纳可 眠佳,五心烦热,体温 37.1 ℃,舌苔薄滑,上方减木 通加桂枝 3 g。期间用药有加减,用药 35剂后体温得 到控制,在 36.5 ℃左右,随访 3个月无复发。 患者素体阴虚,又因久病,重伤阴气,阴虚无以 制阳引起低热不退,因低热不退导致心理压力过大, 郁而化火,心肝火旺。故有失眠、五心烦热等表现, 热移于小肠则小便浑浊,淋漓涩痛。故治疗当滋阴 清热,泻火利尿,使火热从小便而去。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出 现了营养过剩的现象,易化湿生热;全球气候的变 暖,也需要人体阴阳顺应自然界的变化。中医强调 “天人一体观”,因此在这种大背景下,重视人体阴气 的作用,采用保养阴气的方法,对于延年益寿确实具 有重要的意义。在内伤性热病中,重视滋阴方药的 应用,发挥人体阴气的凉润、宁静等作用,也能提高 临床疗效。在中医学中,应当清除“尊阳卑阴”思想, 确立阴气与阳气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3],重视滋补 阴气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孙广仁.《内经》中的阴气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J].山东中医药 大学学报,2005,29(1):41-43. [2]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06- 124. [3] 孙广仁,王洪武.试论古代崇阴尊阳思想对中医理论的影响[J].山 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3(4):3-7. (收稿日期:2008-09-27) Theoretic origin of nourishing Yin and primary exploration of its clinical usage GONG Hui-li, SUN Guang-ren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CM, Jinan 250014,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theoretic origin of nourishing yin and its clinical usage. The theory of Nourishing yin and lessen fire was originated from Neijing established by Zhu Danxi, deeply influenced by Taoism and Neo-Confucianism thought. The method of nour- ishing yin and lessen fire still had an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treating common diseases at present. Key words: nourishing yin method; theory origin; clinical application 47
本文档为【滋阴的理论渊源及其临床应用初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9995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54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9-11
浏览量: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