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理论学科发展报告

社会理论学科发展报告

举报
开通vip

社会理论学科发展报告 1 社会理论学科发展报告 本所社会理论重点学科课题组 执笔人肖瑛 与许多其边界已有定论的学科不同,撰写本报告的前提是对“社会理论”以 及作为学科的“社会理论”做出界定,虽然我们也知道,“对社会理论的任何界 定都注定是有争议的”①。 宽泛地说,“社会理论”指涉一切关于“社会何以构成和维存”的理论思考 以及关于“这类理论思考何以可能”的认识论探讨,既指涉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哲 学,又超出这种哲学领域,直接指向社会科学的经验研究,即如克莱布(Craib,I.) 所说的,社...

社会理论学科发展报告
1 社会理论学科发展报告 本所社会理论重点学科课题组 执笔人肖瑛 与许多其边界已有定论的学科不同,撰写本报告的前提是对“社会理论”以 及作为学科的“社会理论”做出界定,虽然我们也知道,“对社会理论的任何界 定都注定是有争议的”①。 宽泛地说,“社会理论”指涉一切关于“社会何以构成和维存”的理论思考 以及关于“这类理论思考何以可能”的认识论探讨,既指涉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哲 学,又超出这种哲学领域,直接指向社会科学的经验研究,即如克莱布(Craib,I.) 所说的,社会理论是“在其他经验和关于世界之一般理念的基础上说明和理解经 验”②。这样,“社会理论”的历史就可以直接追溯到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 士多德的《政治学》。但从严格的学科制度角度看,正如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有关 理念虽然在人类文明发育的早期就已经存在,而作为一门学科的“经济学”和“社 会学”却直到 19世纪才开始正式成长一样,社会理论学科也只能是现代性条件 下的作品,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与现代现象及其现代性问题纠结在一起的”,“是 关于现代性问题的思想性学术”③。 虽然如吉登斯和特纳所言,社会理论因其研究对象即社会生活和人类行动的 文化产物是跨越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故而不能被视为某一具体学科的专门领 地,④但社会学比其他任何学科都更紧密地与社会理论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却是毋 庸置疑的。这不仅是因为当前使用“社会理论”这一概念的主要是被贴上“社会 学家”标签的学者,更主要的原因在于:(1)社会学作为一种从行动与结构关系 角度研究社会现象的具体性综合学科必然为社会理论提供活生生的素材和丰富 养料⑤;(2)在这样一个包括哲学在内的许多学科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社会学 转向的时代⑥,社会理论的视角在本质上就是社会学的。比如,当代许多将自己 的研究称作“社会理论”的社会思想家的论述中都隐藏着这样一个基本的认识论 前提:“研究任何社会现象,都不可脱离开对构成人类行为之背景的物质环境和 人文环境的依赖和制约”。⑦ ① Giddens,A.&Turner,J.H.(ed.) , 1987, Social Theory Today, Cambridge:Polity Press, p.1. ② 转引自苏国勋,1996,《导论》,载《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十卷·社会哲学)》,苏国勋编,山 东人民出版社,第 4页。 ③ 刘小枫,1998,《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前言。 ④ Giddens,A.&Turner,J.H.(ed.) , 1987, Social Theory Today, p.1. ⑤ 苏国勋,1996,《导论》,第 5页。 ⑥ 倪梁康,2001,《“反思”及其问题》,载《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四辑)》,上海译文出版社;倪 梁康,2002,《自识与反思:近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商务印书馆,第 689页;Giddens,A.,1987, Social Theory and Modern Sociology,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53. ⑦ 苏国勋,2001,《<社会理论译丛>丛书前言》,载《社会学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 Please register PDFcamp on http://www.verypdf.com/, thank you. 2 综上所述,作为学科的“社会理论”指:在社会学视角下对现代性问题所进 行的各种理论探讨。由于探讨的方法论本身亦具有深刻的实质意义,因此,这里 的“社会理论”不仅指涉各种关于现代性问题的理论建构,而且指涉对理论建构 本身所作的认识论思考。本发展报告的以下各种论述都将遵循这一基本框架展 开。 一 社会理论学科的发展历史与主要科研成就 根据对“社会理论”学科的上述界定,它的起源和发展基本上与社会学的历 史保持一致,从孔德提出“社会学”概念至今已有 150年①。回顾社会理论的发 展历史,我们大致可以将之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一)奠基:古典社会理论大家的贡献 1.社会理论的建构原则 如有些作者所说,“社会理论家在探讨?社会?的时候,常常主要是在思考 研究社会学的方式”②,换言之,对“社会”这一对象的认识和研究实质上首先 是对社会理论本身的建构方式的探讨。所以,在社会学的命名人孔德那里,模塑 自然科学,建构实证主义的社会理论是其终身的追求。孔德指出,实证主义方法 论追求的是诸社会现象之间客观存在的关系规律,这种追求虽然必须求助于形而 上学的预测和推理,但预测推理仍应该以事实为依据,建立在科学观察的可靠基 础上,是科学性与逻辑性的统一。③孔德所建立的实证主义传统在他的后来者涂 尔干那里得到了响应、深化和具体化。涂尔干自称理性主义者,在《社会学方法 的准则》中,他对其社会研究的科学方法做了系列的规定和阐述,但最为著名的 是他的要求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考察”的观点。涂认为,这是理性主义社会研 究方法的基本出发点。当然,在这里,不能把“当作”和“物”割裂开来看待, “物”并非实际的“物质之物”,而是一种观察时所具有的“心态”,是“当作” 的结果。只有坚持这种“心态”,观察者才不至于带着先入之见来观察社会事实, 才不至于像心理学和哲学那样通过内省来判断外在于他、对他具有强制力的社会 事实,也才能实现对社会客观规律的准确把握。 在不同语境中,“科学”的内涵并不相同,与法国学者坚持的“science”的 ① 塞德曼的《有争议的知识??后现代时代的社会理论》(刘北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 版)是按照这个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书写的。当然,也有学者把这个年限向前推进了三个世纪,认为社会理论的起点应该 是莫尔在 16世纪初期撰写的《乌托邦》,本书是有关现代社会政策的一项空想计划,也是有关现代社会的 最初反思之一。参见德朗蒂,2003,《社会理论的基础:起源与演变》,载《Blackwell社会理论指南》,布 赖恩?特纳编,李康译,上海人民出版社,第 34页。 ② 奥斯怀特,2003,《社会科学的哲学》,载《Blackwell社会理论指南》,第 62页。 ③ 孔德,1996,《论实证精神》,黄建华译,商务印书馆。 Please register PDFcamp on http://www.verypdf.com/, thank you. 3 狭窄语域不同,德语中的“Wissenchaft”则泛指任何系统性的学术考察。①在这 个意义上,虽然韦伯在社会理论领域开辟的“阐释社会学”研究路径也属于“科 学”范畴②,甚至在目标上也是一致的,即对社会规律性的考察③,但此“科学” 已非孔德和涂尔干所指涉的“科学”,甚至形成了严重的对立关系:作为德国哲 学诠释学的传人的韦伯要求社会理论研究采取一种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而这 恰恰是孔德和涂尔干坚决反对的,从对社会行动者的行动“目的”和“意图”的 “理解”(understanding)中来呈现社会文化现象。 马克思虽然也把“科学”作为自己的理论建构的方法论指南,但他的“科学” 概念显然不同于前两者,而是一种“辩证法”。瑞泽尔指出,马克思继承了黑格 尔的逻辑辨证法,但把它从理念领域转移到物质世界,从而实现了它的社会学转 向。④辩证法的一个基本特点是突破了笛卡儿以来的理性主义方法论的二元论和 线性因果关系以及价值无涉要求,而强调不同对立因素之间的既对立又相互依存 的交互关系和循环性关系,明确地宣称事实和价值之间的不可分割性,甚至,马 克思的辩证法还反对极端的历史决定论⑤。由此可见,马克思的社会学在方法论 上已经具有某些后现代的特色,与 20世纪后期以来社会理论领域对“反身性” (reflexivity)的强调遥相呼应,也得到了后现代主义性质的社会理论家如美 国社会学家塞德曼提出的在社会理论分析中不可以规避道德判断的要求的应承 ⑥。 2.关于现代性何以可能以及现代性的诊断 虽然现代性只是人类社会某有发展阶段的独有特征,但是,几乎所有的古典 社会理论家都是把它放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社会进化论角度来分析 的,如斯宾塞建构了人类从军事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进化模型,腾尼斯建构起人类 从共同体到社会的进化模型,等等。 虽然在社会理论史上,孔德的名字被排除在三大古典大家之外,但他却是对 社会本身的性质进行系统反思的第一人⑦。孔德生活在19世纪初中叶法国社会急 剧动荡的时代,他敏锐地捕捉到这种动荡背后所隐藏的社会变革因素,致力于对 这种变革的实质和前景进行把握。他从孔多塞的历史进步的阶段基本上同人类理 性进步的阶段相对应的论断中汲取灵感,把人类知识的进步分为三个阶段,即神 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以及实证主义阶段;相应地,人类社会的发展也经历了这 三个阶段,当时的法国社会正处在从形而上学阶段向实证阶段过渡的时期,实证 ① 奥斯怀特,2003,《社会科学的哲学》,第 62页。 ② Therborn,G., 2000, ¡°At the Birth of Second Century Sociology:Times of Reflexivity,Space of Identity,and Nodes of Knowledge.¡± I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51(1):37-57. ③ 奥斯怀特,2003,《社会科学的哲学》,第 63页。 ④ Ritzer,G., 2000, Sociological Theory,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 p.42. ⑤ 参见 Ritzer,G., 2000, Sociological Theory, p.46. ⑥ 塞德曼,2002,《有争议的知识??后现代时代的社会理论》。 ⑦ 德朗蒂,2003,《社会理论的基础:起源与演变》,第 43页。 Please register PDFcamp on http://www.verypdf.com/, thank you. 4 主义即工业社会是人类的最高生活形态。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 力学两个领域,后者研究的是社会变迁即上述三个进化阶段,前者则是对某一特 定时期的社会结构的剖析以及对结构之间何以达成和谐状态的研究。孔德对生物 学观念情有独钟,他把整个社会看成为一个有机体,社会的各构成部分只有被置 于这个整体中才能得以了解,社会静力学正好贯彻着这种有机体和功能论的主 旨。在社会的构成和凝聚上,孔德认为,单从有机体论的角度看还不够,还需要 从道德论的角度来建设。他的理论就是以只有精神上协调一致社会才能存在的思 想为基础的,社会形成的基本前提是社会成员之间共同信仰的存在。①孔德的上 述分析,在社会理论建构上具有多方面的开创性意义,对社会理论的后来发展产 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对涂尔干、托克维尔和斯宾塞的影响尤大,成为社会理论 系统理论、功能主义分析和社会进化论分析的滥觞之地。 与孔德一样,涂尔干也把人类社会类比为一个复杂的生物有机体,像生物进 化一样,人类社会的进化也就是一个内部结构不断分化,功能依赖性即不同部门、 不同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性不断增强的过程,这种结构和功能的分化同社会有 机体内部的异质性的提升是同一个过程。所以,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中把社 会历史划分为两个阶段: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但与有机体不同的是,社会有机 体的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不是单单依靠功能互赖就能实现的,还需要一种与有机 体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为全体社会成员所接受的道德基础作为维系的纽带。而后者 的缺失,正是现代化甫现时期各种社会失范现象如自杀特别繁多,造成社会秩序 混乱的根本症结。正因为如此,“集体意识”在涂的学说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 位。在其后期的作品如《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原始分类》中,涂尔干致力于 分析宗教的社会发生及其对于社会构成、维系和运作的重要整合作用。从强调社 会发生和良性运行的道德基础这一点看,涂尔干的前后期思想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和继承性。 在西方社会理论界,作为社会学家的马克思是在20世纪60、70年代才开始 被“发现”的,吉登斯在《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中,把马克思、涂尔干、 韦伯并称为三大古典社会理论大家。②马克思的社会理论集中在对资本主义制度 的分析和批判。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着力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生产 机制,并从这种分析中推导出资本主义整个制度的不合理性和必然灭亡性。他指 出,追求剩余价值即生产利益的最大化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动机,剩余价值的 唯一来源不是任何别的因素,而是劳动力的商品化,因为利润是在劳动力的买卖 过程中得以产生的:工人所得工资并不是他的劳动力所生产出的那部分价值,而 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的。正是在这种劳动力的买卖和剥削关系以及为了利润而 不断强化剥削的过程中,两大对立阶级产生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另一方面, ① 阿隆,1988,《社会学主要思潮》,葛智强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第 83页。 ② Giddens,A., 1971, Capitalism and Modern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lease register PDFcamp on http://www.verypdf.com/, thank you. 5 资本主义企业为扩大利润,还会在各个环节上,如企业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技术革新、劳 动分工、生产垄断,追求韦伯后来所说的“理性化”,但这种结果只会造成整个 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无序性和矛盾丛生。另外,不仅劳动的商品化是剩余价值的 唯一源泉,而且商品化是资产阶级实现在剩余价值追求的不可或缺的中介,这恰 恰说明整个资本主义制度成为一种“商品拜物教”的制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 扭曲了,人的发展也只能是片面的和异化的。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制度的这些 结构性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爆发,通过阶级斗争的形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如果把马克思的思想纳入到社会理论框架中,那么,资本主义制度无疑是一种并 没有完全现代化的制度,只有共产主义制度才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现代化。 就如“商品化”对于马克思、“分化”对于涂尔干的重要性一样,“理性化” 也是韦伯学说的一个关键词。在韦伯看来,现代性的核心特征就是“理性化”。 韦伯试图通过对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的发生和特点及其社会效果的分析来揭示 现代性在西方最先出现的独特的文化动因。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 韦伯指出,新教改革后所奉行的那种世俗生活的最大成功就能换来作为上帝的选 民的资格的信念客观上催生出新教信徒的入世的禁欲主义行动,推动着西方社会 的理性化转变。这种理性化浪潮不仅渗透到经济领域,而且彻底改变着文化、政 治(即政治体制的官僚制化)甚至私人生活领域,使西方社会率先进入现代性阶 段。但颇为悖谬的是,现代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理性主义的悖论”不断延伸 的过程,即一种追寻意义的行动??寻求上帝的宠幸??实际上导致的是一个祛 除巫魅和意义的结果,工具合理性性因此而无限膨胀,价值和情感的需求却在“彼 长”中无限地消弭,现代性成了一个丧失灵魂和心肝只有赤裸裸的利益追求的“铁 笼”时代。 (二)综合的尝试:帕森斯的系统理论 社会理论在其起点上就分裂成几股不同的传统,这些传统之间相互争执,却 没有得到弥合,直到帕森斯在 1937年出版《社会行动的结构》后,综合社会理 论不同传统的努力才开始彰显。帕森斯认为,马歇尔、帕累托、涂尔干和韦伯这 些古典社会学家的论题其实并无差别,都是在建构“唯意志论行动理论”,只不 过不同的人是从不同的方面来建构的,因此其理论就必然有差别。但共同的问题 意识的存在,就为对这些理论进行综合提供了基础。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中, 帕森斯致力于将价值和行动与利益联系在一起,即用马歇尔和帕累托的学说来整 合涂尔干和韦伯的研究路径,并形成一种更加周全的“唯意志论行动理论”,起 核心就是把人类行动理解为自由与必然的结合,或者说个人选择与社会选择的结 合。 如果说《社会行动的结构》是对古典社会理论家的学说的整合,那么帕森斯 在《社会系统》中表现的则是对不同社会科学的整合。他认为,社会是由几个系 统组成,这些系统各自担当不同的社会功能,并且在功能上相互依赖且缺一不可, Please register PDFcamp on http://www.verypdf.com/, thank you. 6 共同支持着社会这个大系统的运行。在此基础上,他提出,除了他的系统理论构 成一门综合的人文科学的基础外,其他的社会科学分别以其中的一个系统为研究 对象,如心理学研究个性系统,人类学研究文化系统,社会学研究社会系统。后 来,帕森斯又设想一个社会系统的维持具有四种基本的功能需求:适应、目标达 成、整合和维模,因此,社会系统之下就可分化为分别担当其中一种功能的子系 统;不仅如此,每个子系统也以同样的结构而存在。这样,帕森斯就成功地建构 起“一种普遍的社会理论的基础”①,或者用米尔斯的话说,一套完善的概念体 系。 帕森斯的一般性系统理论成功地主导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近 20年的社会学 研究,以致当时的美国社会学会主席忍不住说,在美国,功能主义社会学就是社 会学的代名词。历史和现实都表明,社会学和社会理论领域的这种统一性,不仅 空前,而且有绝后的可能。 (三)巴别之塔的坍塌:后帕森斯时代的社会理论 这个时期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②帕森斯的理论建构具有某 种意识形态性,即同维护美国社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稳定繁荣局面息息相 关,而一旦美国和西欧社会在 60年代后期不幸结束这一局面、政治经济文化各 领域都出现变局时,他的这种因太过精致和静态故难以“与时俱进”、因太过宏 大和抽象故对经验无所解释的学说就开始遭遇到其他学者的诟病。当米尔斯在其 1959年出版的《社会学的想像力》中公开地批判帕森斯式理论是一种“抽象经 验主义”时,就正式拉开了社会理论领域的后帕森斯时代的大幕,而古尔德纳在 10年之后发表的《西方社会学面临的危机》,则“响亮地而清晰地宣告了帕森斯 时代的结束”③,也结束了美国在全球社会理论领域的霸权地位,社会理论领域 进入了“祛除巫魅”之后的诸神纷争时期。 后帕森斯时代的新社会理论,遵循着不同的甚至彼此冲突的范式和视角,其 中一部分来自帕森斯的同事和学生在维护其功能主义传统基础上对其学说的补 充,如科瑟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致力于挖掘被帕氏忽视的社会冲突一面,阐述 了冲突在社会系统的存在和演变中的功能;另一部分则来自对帕式理论的一些基 本预设的反动??当然,这里的反动并非绝对和全面的,而有着共性的一面,否 则就不可能为 80年代出现的综合倾向留有余地。比如:达伦多夫的社会冲突理 论通过强调社会冲突、权力斗争和社会变迁的常态性而否认了帕森斯学说的自由 主义的乌托邦预设的合理性;符号互动理论都放弃了宏大叙事的企图,而着力于 分析具体而微的日常互动,符号互动论继承米德传统,细致地描写了个体在具体 情境中对自身行动的建构,凸显了个体的能动性及其对社会情境的有效运用,但 ① 塞德曼,2002,《有争议的知识??后现代时代的社会理论》,第 61页。 ② 塞德曼,2002,《有争议的知识??后现代时代的社会理论》,第 100页。 ③ 塞德曼,2002,《有争议的知识??后现代时代的社会理论》,第 67页。 Please register PDFcamp on http://www.verypdf.com/, thank you. 7 社会结构的制约作用以及个体行动如何建构社会秩序的问题却被忽视了;常人方 法学实质上也是一种符号互动论,不过它更为显性和自觉地受着现象学社会学的 影响,企图从日常生活层面探究帕森斯提出的“社会秩序何以可能”的问题,因 此,社会结构在这种学说中走上了前台,并较为深刻地分析了个体行动者同社会 结构之间存在的相互建构即吉登斯后来所说的“结构二重性”实质。在这个时期, 社会理论的大家庭中还有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德国的新马克思主义和社会批判 理论、法国的后结构主义,等等,它们虽然并不一定都是专门为反对帕森斯学说 而诞生的,但确实体现了当时社会理论领域的多元范式的并存,对终结帕森斯的 系统理论和功能主义在社会学和社会理论领域中的垄断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回到综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理论的新进 塞德曼指出,整合社会理论的关键是厘清社会理论的基本问题或者说元理论 并给予之一个得到该领域内广泛认同的答案①;而其前辈帕森斯也类似地说过, 他发现古典社会理论家虽然角度各有差异,但他们共同的论题都是“唯意志论行 动理论”②。而一般认为,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即行动与结构的关系问题。为重 塑社会学和社会理论的整体形象,80年代的西方学者开始寻求行动与结构之间 关系的合适答案。其中英国学者吉登斯和法国学者布迪厄的努力具有突破性贡 献。 作为社会学和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行动和结构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 系问题是它不仅涉及主体和自我问题,而且与“社会何以可能”问题勾连。在社 会理论发展史看,不同理论流派对之的处理方式就存在极大的分歧,如社会有机 体论者倾向于把个体视为文化的傀儡,缺失自我理解和自我反思能力,其作用和 地位是由有机体的整体性功能需要塑造和支配的,这一观点后来发展成行为主义 和功能主义的主要立场;个体论和诠释学则强调个体行动对社会结构的支配性, 认为社会的存在归根结底是个体性的,是由个体的日常行动形塑的,社会结构仅 具有形式的作用,只出现在个体的蓦然回首的反思中。吉登斯在《社会的构成》、 《社会学方法新规》等著作中提出“结构二重性”与“双重诠释学”的新观念, 认为行动与结构之间是一种相互建构的关系:结构对于行动而言既具有约束性, 亦具有使动性,为行动创造必要条件,反过来,行动本身也在不断地改变着结构, 使结构处于一种动态中;这种情况同样存在与知识与行动、知识与社会的关系中, 知识从行动和社会中形塑,行动和社会也会不断地吸收知识主张而自觉不自觉地 自我改变和重构。这样,古典社会理论家在结构与行动之间所形塑出的对立性就 被吉登斯消解掉了;不仅如此,这两个概念还消解了启蒙运动以来所建立的那种 二元论认识模式,而鲜明地指出了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构成性的相互建构 关系。 ① 塞德曼,2002,《有争议的知识??后现代时代的社会理论》,第 100页。 ② 帕森斯,2003,《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等译,译林出版社,序言。 Please register PDFcamp on http://www.verypdf.com/, thank you. 8 布迪厄则用他的实践理论来界定行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布迪厄创造了几个 核心概念:场域(field)和惯习(habitus)。前者是人的活动的基本的社会关 系网络,后者是人的“性情倾向系统”(disposition)。在布迪厄看来,个体与 社会的关系,要通过这两个环节才能发生:一方面,各种社会性因素通过场域形 塑和改变具体个体的“惯习”,另一方面,惯习通过“认知建构”甚至改变场域 的结构来作用于社会。由于“惯习”在布迪厄的话语中是一个个体行动与社会关 系社会化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所形塑的,因此,行动与结构的关系实质上体现在 行动者的“惯习”之中。具体地看,一方面,惯习作为一种被形塑的结构,其资 源来自社会结构,来自个体对这些社会结构的内化和身体化,另一方面,这些社 会结构本身又是由一代代人的历史努力既集体生成的结果,而且,惯习也不全然 是对特定生活情境的刺激的反应,而是各种策略性行动的一个环节,包含着人之 理性能力的积极作用的痕迹。但是,与吉登斯的解说强调行动与结构、个体与社 会之间的平等互动甚至前者具有更强势的地位相比,布迪厄的解读似乎更具有法 国传统的结构主义味道。 当然,社会理论领域寻求整合的努力在20世纪80年代并不仅仅表现在对这 一个“元理论”的答案寻求上,还体现在许多其他问题上:亚历山大针对社会学 中出现的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互争正统、相互排斥的现象,提出了“科学思想连 续统”,认为任何研究都不是纯粹理论或纯粹经验的,而同时具有理论性和经验 性,只不过其程度不一样而已。而此前默顿的“中层理论”也可看作是解决理论 与经验分立问题的一个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美国学者瑞泽尔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就孜孜 以求社会学“元理论”,以建立社会学的整体性范式。他认为,寻求社会理论的 整体性范式的关键是社会分析的层次概念。从这个概念出发,社会理论的整体性 范式有两个:一个是宏观-微观范式,一个是主观-客观范式。许多的社会理论都 可以用这两个范式来分析。更进一步,我们可以将这两个范式分别作为横坐标和 纵坐标进行组合,就形成了分析社会实在的四个层次或者说项限:宏观-客观项 限、宏观-主观项限、微观-客观项限、微观-主观项限,几乎所有的理论都可以 纳入到这个坐标之中。这样,就可以寻找到迥然相异的社会理论之间的共同基点。 ① 与从“元理论”角度寻求社会理论重新走向综合的努力不同,哈贝马斯等人 主要是从“现代性”这一具体问题出发来重建社会理论。 虽然米尔斯在 1959年就宣布了现代性工程的失败和后现代的来临,但哈贝 马斯并没有放弃而是极力重建关于“现代性工程”的“宏大理论”。他把马克思 和韦伯关于资本主义的批判理论与涂尔干、帕森斯的功能主义分析、米德的符号 互动论以及语言学结合在一起,试图实现社会理论的重新综合。哈贝马斯首先对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韦伯的理性化概念进行了批判和重建。他认为马克思的 ① Ritzer,G., 2000, Sociological Theory, p.623-640. Please register PDFcamp on http://www.verypdf.com/, thank you. 9 历史唯物主义只强调劳动这一核心概念使得它太过依赖物质生产力维度而忽视 了文化和价值领域,因而有必要把“沟通”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添 加上去,以强调劳动和沟通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同等重要性。对于韦伯,哈贝 马斯则认为他太强调工具理性在现代性中的张扬,而对价值理性即沟通理性的地 位,对现代化的前景过于悲观。在现代化过程中,人类生存世界逐渐分化为两个 相互对立的功能领域:系统和生活世界。系统遵循工具理性原则,以权力、金钱 等非人性的工具为媒介;生活世界指的是传统的情感生活领域,以平等沟通为媒 介。现代化的过程出现了系统媒介不断侵入生活世界,即系统对生活世界的宰制 的局面。要拯救生活世界,真正实现现代化使命,必须保持系统与生活世界之间 的相对平衡,而其方法就是在生活世界重塑沟通理性,维护沟通行动的自由、公 正和平等性。 在“新功能主义”这一统一的头衔下,一些学者通过把社会理论发展的最新 成果与帕森斯的理论结合起来,以重建功能主义传统,恢复系统理论的昔日辉煌。 社会学中最为杰出的系统理论家卢曼的理论将生物学、语言学、哲学人类学、现 象学等学科成果融入其中,引入“意义”概念,着力阐述了社会系统的自我创生 性、系统生产与再生产的偶然性和风险性等维度??这些都是帕森斯的理论所缺 失的,以建立一种超越社会学中的其他所有经典理论的关于社会系统的一般化理 论。亚历山大的“新功能主义”走的是一条中庸之道,将“近二十年来的理论争 论最终以一种新功能主义的方式被结合起来”,即试图把各种对立的主张和观点 都结合在一个理论体系之中,维护社会理论的整合性和系统性前提下的多维度 性。① 虽然社会理论家在社会学和社会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方面取得了共识,并在 答案上也都倾向于摒弃那些极端主义的和彻底的二元论的方式,但他们寻求统一 答案的征程依然充满歧义和艰难,每一次努力只表明多了一份阐释,而离共识的 目的似乎愈行愈远。所以有人在评价哈贝马斯构建宏大理论的努力时说,“社会 理论正逐渐分裂为互不相让的各种传统,许多人尝试要将它从这种趋势中拯救出 来,其中哈贝马斯的社会理论属于最为全面、最具雄心的尝试之一,但归根结底, 他也未能达到帕森斯曾经享有的那种优势地位。宏大理论的时代已经逝去,哈贝 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成了与其他理论途径并行竞争的一种研究进路”②,这种结 果恰如沃勒斯坦对“综合研究”的评价:在“组织上的后果往往不过是多创立一 种专门化而已”③。 二 当前社会理论学科领域的前沿与重大问题研究状况 ① 参见苏国勋,1996,《导论》,第 34-39页。 ② 德朗蒂,2003,《社会理论的基础:起源与演变》,第 55页。 ③ 沃勒斯坦,2002,《所知世界的终结》,冯炳昆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 176页。 Please register PDFcamp on http://www.verypdf.com/, thank you. 10 如吉登斯和特纳断言,社会理论是一项最具变动性的事业①,而其动力来自 两方面:一是知识自身的不断发展,一是社会的急剧变迁,其中后者又具有根本 性意义。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领域发生了许多的剧烈变化:冷战 结束;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并被及时地应用到社会生产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这两个 因素反过来极大地推动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进程;生物技术深刻地改变着人的身 体构成和自身再生产模式,自在自然和自在身体的人造化转向在广度上基本完 成,在深度上还在继续。在知识领域,话语的后现代转向异军突起。上述这些变 化不仅为社会理论提供了一些新的问题,也使社会理论有机会去发现一些新的议 题,不仅呼唤着社会理论采用新的范式和视角来理解社会现象,也为社会理论提 供了一些分析问题的新思路、新范式和新视角。总之,当代社会理论在维持与 80年代及以前的社会理论话语之间的连续性的同时又同其历史产生了某种程度 的“断裂”,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话语形式。由于社会学和社会理论对韦伯所 提出的“理解社会”的使命的履行必须同时从两个方面??一是选择哪些具体的 和实体性社会现象或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一是如何来理解社会,即选择什么样的 范式和视角来开展上述研究的??发力,而这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又具有各自不 同的层次??前者是具体的和实体性的,后者则是抽象的和理念性的即“元理论” 层次的,因此,本报告打算分别从这两方面来阐述当代社会理论领域的前沿和重 大问题。 (一)当代社会理论关注的主要社会问题 1. 全球化以及与之相关的问题研究 全球化进程在后冷战时代的飞速发展使许多社会理论家敏感地认识到这一 议题的重要性,当代几乎所有的社会理论家??如吉登斯、贝克、鲍曼??都卷 入到了对全球化现象的研究和阐述中,在塞德曼和亚历山大选编的《新社会理论 读本》收录的38篇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中,与全球化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文献共计11篇②。社会 理论对全球化的研究,(1)一方面集中在什么是全球化这一基本问题上,如吉登 斯对全球化维度的研究;(2)更多地则是对全球化后果的研究,一是从不同民族 国家、文化、种族之间的互动角度关注全球化与地方化包括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 全球化同全球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共生问题、全球化与社会认同问题、全球化 与后殖民主义问题、全球化的种族后果,一是从全球化深入到民族国家和文化内 部对其中的社会和政治自身的内在性质和结构的影响的角度探讨社会认同、政治 制度变革等问题③;(3)还有的是对全球化的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研究,无论是自由主义者所坚 ① Giddens,A.&Turner,J.H.(ed.) , 1987, Social Theory Today, p.10. ② Seidman,S.&Alexander,J.C. (ed.), 2001, The New Social Theory Reader, London: Routledge. ③ 德国学者贝克在多处指出,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现象,它深刻地改变着整个世界的 结构,社会理论再固守“民族国家”等传统范式已经不合时宜,而必须建立新的全球性范式即他所谓的“世 界性”(cosmopolitan)范式。在这里,“世界性”指的是全球化这一进程对社会和政治自身的内在性质和结 构的改变。参见贝克&威尔姆斯(willms,J.),2001,《自由与资本主义》,路国林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 Please register PDFcamp on http://www.verypdf.com/, thank you. 11 持的全球主义还是贝克等人所倡导的世界主义,都是对全球化的一种规范性界 定,一种引导全球化方向的理论努力,不过前者强调的是西方文明的普适性,背 后的支撑是西方强势国家的逐利要求,后者则把差异、平等、对话作为全球化所 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和特征;(4)此外,下文将要介绍的对全球化进程所带来 的社会理论研究范式的转变的研究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2.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研究 反思现代性是当代社会理论的一个重要论题。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现代性 工程的批判者还是维护者抑或中间立场者,都把论述的起点放在对现代性的基础 启蒙主义的反思和批判上。后现代理论家倾向于批判启蒙主义的工具理性的过度 彰显对情感、自然的宰制以及启蒙主义的普遍主义诉求和现代化工程的乌托邦实 质;其中更为激进后现代主义者还致力于批判现代性对“个体的异化和对身体的 压抑”①,谋求彰显情感、欲望等非理性因素的存在合理性和必要性,以抗衡甚 至消解工具合理性;他们设想的后现代社会是一个只有自然而无乌托邦工程,只 有平等而无等级和中心主义,只有差异性而无普遍性的社会。吉登斯和贝克对现 代性的批判虽然也集中在工具理性上,并汲取了许多后现代的思想,认为启蒙理 性主义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性结构,其现代化工程因此也不可规避地是悖论性的, 这种现代化必然把人类引入到一种恒久的不确定性之中,引入到风险社会阶段, 但与激进的后现代主义者不同的是,他们并不因此放弃现代性诉求,而对现代化 的前景保持谨慎的乐观,相信通过建立强大的社会理性能有效地控制科技理性的 盲目发展,从而使人类社会得以继续发展,甚至可能进入一个超越匮乏的“后现 代”状态。② 当然,当代社会理论视域中重大问题远远不止以上列举的。事实上,在这样 一个巴别之塔已经坍塌、社会转型剧烈的时代,社会理论的视野不再可能保持帕 森斯时代的统一性和单一性,而必然呈现出色彩纷呈的局面。埃里奥特选编的 《Blackwell当代社会理论读本》中,收入的论文共 29篇,其中的论题涉及现 代性与后现代性、批判理论、主体理论、社会结构和制度分析、种族、文化多元 主义、女性主义、性(社会性别和生理性别差异)等③;塞德曼和亚历山大的《新 社会理论读本》除了关注埃里奥特所注重的上述主题外,还涉及符号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后殖民理论、民族主义、全球化、身体、生态、文化研究、市民社 会、支配和解放、社会理论对道德和真理问题的重新阐释等议题。④ 社;Beck,U., 2001, ¡°The Cosmopolita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 In New Horizons in Sociological Theory and Reasch, p.184. ① 夏光,2002,《后结构主义思潮与后现代社会理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 407-408页。 ② 参见 Giddens,A., 1990,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Beck,U., 1992, Risk Society:Towards a New Modernity, London:Sage. ③ Elliott,A. (ed.), 1999, Blackwell Reader in Contemporary Social Theory, 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④ Seidman,S.&Alexander,J.C. (ed.), 2001, The New Social Theory Reader, London: Routledge. Please register PDFcamp on http://www.verypdf.com/, thank you. 12 (二)当代社会理论的“元理论”研究与范式转换 如前所述,世界的变化和知识观念的变迁都不可避免地冲击着社会理论的基 本理念、研究视角和范式即“元理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社会理论 的“元理论”构成冲击最为严重者,在社会生活领域莫过于全球化进程的突飞猛 进,在知识领域莫过于知识话语的后现代转向。许多理论家都一致认为,“全球 化”对社会学和社会理论的主要观念和方法论都将带来至为深刻的转变①;塞德 曼和亚历山大则把这个时期的社会理论的特征概括为“后基要主义” (postfoundationalism),把重点放在社会理论研究的后现代转向上。他们认为, 在这个时期,社会理论已经放弃了建立一套最为基本的、一般化的概念和范畴用 以统一和指导社会研究的基要主义诉求,长期以来一直萦绕在社会理论家脑际 的、挥之不去的科学化情结和学科化情结终于被放弃了,理论工作发生了具有决 定意义的规范转向,社会理论采取了更为实用主义的立场和形式,并直接从同社 会生活和社会运动的关系中确立自身的正当性。在这两股力量的冲击下,当代社 会理论一方面寻求对关于自身存在合法性的传统“元理论”??如社会理论的价 值问题??做出新的阐释,另一方面也生产出一些新的研究范式。下文介绍的前 三个问题是关于研究范式的,第四个问题则是关于“元理论”的。 1. 全球性:对“普遍主义VS特殊主义”范式的超越 普遍主义思想在欧洲文化中由来以久,而其发展的新起点应该是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赋予理性以无上的高度和力量,“把理性看作??是一种引导我们去发 现真理、建立真理和确立真理的独创性的理智力量”②,它标明“人类天赋具有 一种穿透力和逻辑性思维能力??表现这些能力的各种制度安排将会得到发展, 因此无限进步和永久和平将会是最终的结局??普通人和受过训练的人都同样 坚信自己具有运用理性的能力”③。虽然启蒙运动把“理性”铸造成人类通往美 好未来的普遍主义原则和文化模式,但同时却没有摒弃西方文化传统中根深蒂固 的区分文明人和野蛮人的等级观念和制度,反而把二者更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形塑出带有强烈的欧洲中心主义和我族中心主义色彩的“普遍主义”教条:在欧 洲内部,统治者是理性的文明人,被统治者、不符合理性原则的人是野蛮人;在 欧洲与世界的关系上,欧洲是理性的文明人,其他地区都是野蛮之地;对于野蛮 人中的“可以教育好”的那一类,就要让西方文明人对他们进行理性主义的教育 和规训,使之完全融入到西方文明传统之中,成为美好社会的建设者,对于野蛮 人中无可救药的族群,只有采取消灭的方式,以防止他们扰乱文明人的生活,破 坏通往人间天国的进程。这种欧洲中心论的普遍主义信条统治着整个启蒙运动④, ① 参见 Tomasi,L., 2001, ¡°Sociology for the Twenty-firsr Century:Necessary Reconceptualization.¡± In New Horizons in Sociological Theory and Reasch, (ed.) by Tomasi,L., Aldershot:Ashgate. ② 卡西勒,1988,《启蒙哲学》,顾伟铭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第 11页。 ③ 亚历山大,2003,《世纪末社会理论》,张旅平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 2页。 ④ 参见鲍曼,2000,《立法者与阐释者》,洪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特别是第 4-5章。 Please register PDFcamp on http://www.verypdf.com/, thank you. 13 甚至支配着西方的整个对外扩张历史,在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和交通技术高度 发达之今日之世界,普遍主义得以附着于全球化浪潮、民主化浪潮并以后者为掩 体而成为新殖民政策的重要意识形态支撑,故其扩张的欲望更加强烈。① 而特殊主义虽然早在德国诠释学中就已经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而出现,但对作 为重要价值取向的特殊主义的发现则要推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同英美人类 学家的文化自觉的凸显息息相关。今天,普遍主义的高歌猛进必然激发弱势民族、 国家和种族的高度戒备和反抗,特殊主义及其变种如身份政治、承认政治和多元 文化主义等作为这种警惕和反抗的工具已经构成普遍主义甚至全球化趋势的强 劲反动。与普遍主义相比,特殊主义诉求在认识论上有走向相对主义的可能,如 对世界上是否存在普遍道德、正义的争论,如美国新实用主义哲学家罗蒂等对普 遍真理的怀疑,而强调真理标准的地方性、特殊性、有用性;在政治上则可能催 生出对西方文明特别是美国文明的美国中心论的全球主义和普遍主义的持久反 抗,催生出各种民族主义主张和多元文化主义的等各种反全球主义运动和话语的 全球蔓延,甚至还催生出恐怖主义这一弱者的武器,即美英在冷战结束后所奉行 的变本加厉的霸权主义政策与“恐怖主义”在世界各地的更强劲的反弹之间的尖 锐对抗,使亨廷顿的“文明冲突”预言在现实生活得以残酷地复制。② 当然,这种对抗在社会理论界还会产生其他的积极后果,即刺激着学者的寻 求超越这对对立范畴的学术努力,如有学者指出,社会学自诞生以来,其想像和 研究的空间经历了四次变化:社会学第一个百年的空间是普遍主义,第一次世界 大战后转向地方性,如人类学对异域社会的田野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国 家意识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地位迅速提升,20世纪末开始转向全球性(globality)。 ③“全球性”表达的都是对“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这两个极端的反动,而 寻求一种更为中庸的道路,“全球社会学不同于普遍主义社会学之处的,是不是 从任何的一般性设想出发的,而是从全球易变性、全球关联性和全球相互交往出 发的”。全球社会学把全球看作一个结构化的社会和文化系统,而不仅仅是处于 进化或现代化进程中的人的领地;因此,当代历史就表现为一套充满差异的、横 向的现代性;这样,全球性就使社会理论竭力同古典的欧洲中心论和狭隘的我族 中心论以及殖民者的外来眼光决裂。④ “全球性”作为全球化时代社会理论的新观念和新范式的提出及其对“普遍 主义VS特殊主义”这一紧张关系的否弃,对社会理论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 它不仅使一些原先被遮蔽的重要问题得以出现在社会理论研究的前台,而且给社 ① 参见苏国勋,2004,《从社会学视角看“文明冲突论”》,《社会学研究》第 3期。 ② 参见苏国勋,2004,《从社会学视角看“文明冲突论”》,《社会学研究》第 3期。 ③ Therborn,G., 2000, ¡°At the Birth of Second Century Sociology:Times of Reflexivity,Space of Identity,and Nodes of Knowledge.¡± ④ Therborn,G., 2000, ¡°At the Birth of Second Century Sociology:Times of Reflexivity,Space of Identity,and Nodes of Knowledge.¡± Please register PDFcamp on http://www.verypdf.com/, thank you. 14 会理论重新阐释许多重大主题以机会和条件,如全球化与地方化之间的关系,种 族主义和民族主义,文化认同,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对话问题,多元文化主义 问题,后殖民理论,等等。 2. 社会建构论:一种社会批判理论 把社会作为知识的主体的观点一直存在于社会理论中并为社会理论家承认 和研究(知识社会学),如涂尔干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以及《原始分类》 就是对知识的社会发生过程的经典论述。但必须注意的是,涂尔干等理性主义者 的这些论述的背后都隐藏着进化论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潜台词,认为知识的进化 是一个不断脱离各种宗教性、偶然性因素而进入纯粹的逻辑轨道的过程。真正的 社会建构论者的观点则恰恰相反:SSK指出,任何被宣称为是对真理和规律再现 的知识都不是如其所宣称的那样是符合逻辑的、客观的,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地方 性的、个性化的、偶然性的和协商性的产物,更激烈地说,即使逻辑本身也仅仅 是由与日常行动相差无几的行动建构的,而非必然那样的;在新实用主义者罗蒂 看来,从知识到真理,都是根据有用性标准而权宜性地建构的,不是不存在真理, 而是真理确确实实只为实用目的而产生,而没有客观的标准可以衡量。 今天,社会建构论已经不再局限与对知识生产的社会机制的分析,而是更广 泛地被用于分析各种社会规范和秩序的产生及其运作,如建构论国际政治学,用 于分析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各种社会秩序的人为建构性、其背后掩盖的意识形态性 和符号暴力性,如女性主义对性别不平等、对女性歧视等现象的意识形态性质的 揭露,等等。① 3. 反身性:一个现代性诊断范式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身性”(reflexivity)在社会学、人类学和社 会理论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几乎到了人人必谈之的地步。“反身性”作为一种话 语在学术领域中的兴起,是由它所暗含的认识论的后现代转向决定的:质疑启蒙 运动所确立的理性主义认识论的确定性信仰和各种二元论信仰。与上述各种范式 指涉的单一性相比,“反身性”
本文档为【社会理论学科发展报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3708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7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9-01
浏览量: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