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事业单位考试教育类基本知识点汇总

事业单位考试教育类基本知识点汇总

举报
开通vip

事业单位考试教育类基本知识点汇总第1章教育与教学第1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教育媒)2、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质的规定性3、教育的功能:从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本体功能和派生功能)从作用的方向看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4、教育起源的学说:生物起源说(本能:法立、英沛、美桑);心理起源说(儿童无意识:美国孟禄);劳动起源说5、学校的出现时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6、一般认为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7、古代教育三大类型:官学、私学和书院8、官学:西周...

事业单位考试教育类基本知识点汇总
第1章教育与教学第1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教育媒)2、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质的规定性3、教育的功能:从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本体功能和派生功能)从作用的方向看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4、教育起源的学说:生物起源说(本能:法立、英沛、美桑);心理起源说(儿童无意识:美国孟禄);劳动起源说5、学校的出现时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6、一般认为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7、古代教育三大类型:官学、私学和书院8、官学:西周国学;汉代太学;唐代国子学等;书院兴起于宋代9、古代教育的特点:阶级性、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象征性、刻板性10、洋务教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总纲;学习内容“西政:西方行政管理:西艺:西方科技知识;西史:西方历史”11、蔡元培:提出五育教育方针: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12、晏阳初:1920开始致力于平民教育七十余年,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化农民和农民化”13、梁簌溟: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黄炎培:中国职业教育的领导者14、陈鹤琴提出活教育,中国幼教之父15、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的思想16、德国(普鲁士)1763年普及义务教育,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17、现代社会教育的五大特点:全民化、多元化、民主化、现代化、终身化(全民多献忠)18、民主化是对教育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第2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2、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育目的:培养君子和培养政治家(学而优则仕)教育的作用:性相近习相远;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乐学与立志,学、思、行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因材施教(“求也退、故进之”);教学的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行忠信是德育教育的要求;德育的原则和方法:立志乐道、自省自克、改过迁善;对教师的看法:言传身教、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严宽结合。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在教育对象上体现了教育公平;因材施教在教育方法上体现了教育公平。古代外国教育中夸美纽斯“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泛智教育,也是教育平等的体现。3、孟子:教育作用:性善论孟子教育作用论的出发点,提出四善端;教育的作用是“求放心”;教育的目的:培养君子“明人伦”;道德教育主张:持志养气、反求诸己、改过迁善、意志磨练;教学思想:深造自得、盈科而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4、荀子:“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伪也”;教育的作用:“化性起伪”墨子“兼爱非攻”;教育作用:“人性素丝说”,认为认得品性“染于苍则为苍,染于黄则为黄”。主张通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要求学生“强力而行“的刻苦磨练精神。教育内容:提出了三表法:”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5、朱熹(南宋)《四书章句集注》,教育的作用“存天理、灭人欲”也就是“明人伦”的过程。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三纲五常”。道德教育的方法:立志、居敬、存养、省察、力行。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我国古代最系统的读书法。6、《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篇最完成的教育专著。(1)教学相长:教与学的辩证关系(2)尊师重道:明确提出“师严而道尊”教师观(3)长善救失: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4)启发诱导:“君子之教,喻也;道而肤浅,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5)藏息相辅: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统筹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6)相观而善: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切磋,取长补短。(7)豫时孙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把握恰当的教育时机。豫:“预防”时“及时”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循序渐进,“学不躐等“。摩:”相观而善之谓摩,教学中注重相互观摩,取长补短。二、古代西方的教育思想1、苏格拉底:教育目的:培养治国人才;教育首要任务:培养道德;教学法: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苏格拉底教学法“产婆术”认为:问答分:讽刺、定义和助产术三步。2、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理想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学习观:回忆说。3、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教育观点集中表现在《政治学》中,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4、昆体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三、教育学的创立与变革1、英国的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2、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代表作《大教学论》,该书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教育学之父”:提出了教育要适应自然;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提出了“泛智”思想。3、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卢梭,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4、康德教育的思想主要反映在《康德论教育》教育的根本是对人的本性进行适当的控制,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5、瑞士裴斯泰洛齐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化”口号的教育学家6、洛克“白板说”“绅士教育”人的发展完全是由教育所决定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教育漫画》中。7、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现代教育学之父’。最著名的“四段教学法”:按照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步进行,学生加应用。第一个提出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强调系统的教育,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8、福禄贝尔“幼儿教育之父”9、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主要观点: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形成了以儿童为中心、活动课程、做中学为特色的教育思想。西方教学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10、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11、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是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写的《新教育大纲》4、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实验教育学 纲要 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中外历史纲要课件乒乓球课程纲要 》和拉伊《实验教育学》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和利特的《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3、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4、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结构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法。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提出实验教学论体系,主张“教学与发展”实验研究15年之久。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立范例方式教学理论;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全面和谐教育理论。第2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1节社会对教育的制约1、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决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水平。制约教育的结构的变化;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变革与发展。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人力资本理论、筛选假设理论(信号)、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主要和次要))。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3、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影响着教育内容的选择;影响着教育方法的使用。4、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传递、保存;传播、交流;选择、提升;更新、创造。5、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决定教育目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权;制约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6、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学记》中“建国君民,教育为先”也反映了教育对政治的作用。教育可促进民主;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7、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对教育技术的影响8、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人口质量(身体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影响教育质量;人口结构(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影响教育结构。1、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2、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分为: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等。3、学校精神文化课分解为四中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4、学生文化的成因: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5、学生文化的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和调适性。6、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影响: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和利用。7、教育对人口的影响: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性别结构、文化结构职业结构、城乡结构、人口迁移);教育有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提高人口质量、减少人口数量、改善人口结构)。第3节教育相对于社会发展的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能动性。表现为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定性。主要表现为:1、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落后生产力;教育超越生产力。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3、教育本身的历史继承性马克思主义教育学1、马卡连柯《教育诗》平行主义(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想结合),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2、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对我国影响最大的。3、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赞可夫:发展性教学理论,一般发展。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发现教学法。瓦根舍因:范例教学理论。(基础性、基本型和范例性)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教育思想。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理论。第4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1节人的身心发展概述1、个人身心发展的概念:(生理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2、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差异性3、个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一般不可“陵节而施”4、发展的阶段性是儿童发展到一定年龄反映出一些的新的典型特点。要求教育工作者不能一刀切。少年期: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5、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发展的速度不均衡。有两个高峰期:一是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二是青春发育期。关键期是指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个年龄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间,关键期由奥地利动物学家劳伦兹在动物心理实验研究中提出来的。(当期可谓之时……)第2节影响的身心发展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1、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孟子《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奥地利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美国威尔逊基因复制看做是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而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强调成熟机制是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双生子爬楼梯实验。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优生学的创始人高尔顿是遗传决定论的鼻祖。(遗传因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环境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2、外铄论(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荀子、英国洛克“白板说”、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3、多元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1、遗传、环境、人的主观能动性、学校教育及作用。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原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学校交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影响全面。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4、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第3节教育的个体功能1、个体发展包括:身心和心理2、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3、个体的社会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学习生活技能;内化社会文化;完善自我观念;学会承担社会角色4、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的主要表现: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5、个性化的核心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促进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形成。6、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功能的表现: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第四节学校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任务。童年期儿童发展的主要特征:1、童年期儿童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2、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观察力(小学生分三个阶段:认识“空间联系”阶段;认识“因果联系”阶段;认识“对象总体”阶段。)、注意力、记忆力(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思维能力(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想想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阶段,思维缺乏自觉性、灵活性。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情感、自我意识(儿童的自我意识包括对自己的感知以及对自己情绪、意志的自我意识)。3、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学习兴趣与习惯;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长。(教师需要对学生多鼓励,这对儿童良好学习态度的形成非常重要。)4、小学教育的特殊任务:小学教育的总任务:根本人事物是打好基础,即要求学好语文、数学,打好读写算的基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使小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自己的手和脑,运用自己的智慧与能力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公民和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具体任务:允许系统学习;培养小学生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观察;培养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小学生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1、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观点,由于智力的发展,处在少年期的儿童不仅能认识真实的课题,而且能考虑非真实的、可能出现的事件。艾里克森12-18岁时儿童向青少年转变的时期,青少年发展的目标是在于建立自我同一性。2、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生理断乳期”。少年期总体性阶段特征: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3、初中学生的教育方式:独立思考、家庭教育、自学能力、意志培养、非智力培养。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1、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未来”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概念。解决认识和价值问题是高中阶段教育的一个特殊任务。2、高中教育要兼顾三个功能的实现;高中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延续和提升;高中教育是一种终结性的教育;高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预备阶段。第5章教育目的第1节教育目的概述1、教育目的的意义在于它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2、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3、特点:具有质的规定性,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4、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5、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6、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7、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卢梭、罗杰斯、裴斯泰洛齐、等):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教育无目的论:杜威社会本位论(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巴格莱等)“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学记》“古之王者,见过君民,教学为先”重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8、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9、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人的成长发展奠定德智体各方面的基础。10、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区别:教育方针除了“为谁培养人”与“培养什么样的人”之外,还含有“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的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11、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价值型和功用性;终极性和发展性;正式决策和非正式决策;内在和外在。第2节:我国的教育目的1、198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个法律形式的教育目的。1995《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99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目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四有人才”2001《国务院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想结合”2、基本精神: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坚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和谐发展。3、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志4、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5、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6、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7、教育方针是国家和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学习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生存。9、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的。10、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是旧式分工和私有制。11、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方法: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合理的社会生产关系给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教育与生产劳动想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1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13、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基础;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各个方面;素质教育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14、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加大教育督导力度;提高教育评价科学性;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15、素质教育的实施: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建立教育的“立交桥”,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和沟通;加快教育发展,通过发展缓解升学压力;加快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进行招生考试制度和教育评价制度,完善督导评估制度;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加快社会劳动用人制度的改革,客服学历本位的用人方式;加强领导、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16、素质教育的优点:全体性、全面性、发展性、主体性和开放性17、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时代特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18、19、创新教育的基本特征:超越式教育;主体性教育;健全人格教育。20、创新教育的内容: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21、素质教育的目的:做人、成才22、素质教育的任务: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23、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灵魂和统帅24、智育是前提和支持;体育是物质基础,美育是动力。25、教师的权利:教学、研究、报酬、管理和培训26、师生关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27、特点;交往对象的局限性、工作关系的规范性、教师地位的主导型;学生参与的能动性。28、类型: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29、内容:教学上授受;人格上平等;社会道德上相互促进关系。30、新型师生关系: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31、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教师:了解和研究学生;梳理正确的学生观;提高自身素质;发扬教学民主;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正确处理师生矛盾;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合法权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老师。其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风教育。课程概述1、广义课程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综合及进程安排。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2、课程即教学科目的缺陷把课程内容与课程过程割裂开来。3、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最早提出课程4、课程的类型:按内容属性分:学科和经验;按组织形式分分科和综合;按实施要求分:必修和选修;按开发主体分:国家、地方和学校(校本)5、综合课程的主要三种形式:融合课程、广域课程和核心课程。6、古德莱德认为课程氛围五个层次“理想的、正式的、领悟和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课程发展1.、美国博比特《课程》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2.课程理论流派: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赫尔巴特):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布鲁纳。要素主义课程理论:赫尔巴特和巴格莱。永恒主义的课程理论:古老。赫钦斯。经验主义课程理论:杜威: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就是生长。以儿童活动为中心,课程组织心里话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存在主义课程理论:奈勒。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多尔,4R标准: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和严密性。3、制约课程的因素:社会、知识和儿童4、课程设计两种模式: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5、目标模式:奠基者博比特;提出者泰勒,现代课程教育之父。泰勒原理:四个基本问题(确定目标——课程目标选择;选择经验—学习经验的选择;组织经验;评价结果)泰勒认为课程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学科的逻辑、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社会要求。6、过程模式:斯特豪斯7、课程目标的特征: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和时间性。8、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筛选法和参照法。9、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构成:教学科目的设置(首要问题);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地位:学校和老师的活动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内容:前言、课程目标(核心)、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教材和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与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编排:直线式和螺旋式10、课程资源分为:x校内和校外。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课程资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原则:优先性原则、适应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和教师观1、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身心发展有规律、巨大发展潜力、处在发展过程中)、学生是独特的人(完整的人、自身独特性、与成人差异巨大)、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恶人(独立于教师头脑、学习的主体、责权主体)2、学习方式:自主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3、教师观: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学与研究,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倡导“反思+实践”);从教学与课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教师应该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对待其他教育者上,强调合作。4、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从重结论轻过程专项重结论的同时更过程;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关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新课改中提出的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理论1、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2、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3、教学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4、关于教学阶段的理论:孔子:学思行《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昆体良:模仿、理论、练习赫尔巴特: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杜威: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5、教学理论的主要流派:行为主义(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认知主义(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6、教学的任务形式教育重智力轻内容实质教育重内容轻智力中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学的首要任务。7、教学的作用和意义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是一种双边活动2、教学过程的本质是特殊的认识过程。特殊表现: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想结合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知情意)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的规律4、教学过程的结构引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教学的中心环节);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教学原则1、教学原则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规律制定的基本准则。2.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定义、俗语)科学性与教育性原则(根据知情意规律);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直观性教学原则:分为:实务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最经济最实用的)。启发性教学原则:贯彻原则的要求: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动手实践:发扬科学民主(老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原则)、循序渐进教学原则:循序渐进的“序”,包括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学生生理节律的发展之顺序、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和认识活动本身的顺序。巩固性教学原则:“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量力性教学原则:可接受原则防止教学难度低于高于学生实际程度(根据阶段性)因材施教教学原则:3、《学记》及其他古文体现的教育思想启发性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君子之教,喻也”;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问答法);第斯多惠“以为坏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位好的老师教人发现真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循序渐进原则:“学不㭼等”“杂施而不孙,则乱而不修”;“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孟子尽心上》”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谓之豫豫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谓之时”时学习观摩强调合作:“相观而善谓之摩”摩主张课内外相结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藏息相辅”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老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2、愉快教学法:倪谷音:一切为了儿童;为了一切儿童;为了儿童的一切。3、情景教学法:李吉林:生活展现、自主体验、实物演示、音乐渲染、表演体会和语言描述。4、尝试教学法:邱学华。先尝试练习后讲。五步骤:出示尝试题、尝试练习、学习讨论、老师讲解。5、成功教学法:刘景海6、自主探究法当代国外教学方法1、发现法:布鲁纳2、范例教学法:瓦根舍因。特征:范例性、基础性和基本性。3、目标教学法:依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和掌握学习策略。4、程序教学法:斯金纳。一般遵循的原则:积极反应原则、小步子原则、及时反馈原则和自定步调原则5、“纲要信号”图表教学法。沙塔洛夫6、暗示教学法: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是保加利亚教育心理学家乔治洛扎诺夫提出的。7、非指导性教学法:卡尔罗杰斯。当代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特点1、重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2、重视教学中学生知情智力的整合统一3、加强学习方法的研究4、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5、教学方法的模式化题、1、暗示教学法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愉快而不紧张的原则2、成功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形成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机制。3、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教学方法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方法:讲授法(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优点:高效;缺点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谈话法(问答法)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讨论法:在教室指导下探讨。优点:集思广益:缺点:只适合高年级。“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读书指导法:提供建议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方法演示法:老师做,学生看参观法:分为三类: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和总结性参观。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练习法:独立的实验法:学生做,老师指导实习作业法:实习法,先理论再实践实践活动法:参加实践活动,培养能力。4、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方法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教学方法的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特点3、学生年龄特征4、教学实践、设备和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征6、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教学手段1、发展历程:口耳相传、文字教材、直观教具、电教工具、计算机(第一次质的飞越)、多媒体、网络教学。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工作基本关节1、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最古老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最常用的基本特点:“班”“课”“时”产生于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我国最早采用1862年京师同文馆。复式教学: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现场教学:分组教学:分为: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外部分组: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缺点:很难科学鉴别;家长矛盾;副作用大2、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克伯屈:教师指导,学生决定道尔顿制:柏克赫斯特:指定参考书,学生自学。优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特朗普制: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文纳特卡制:导生制:英国贝尔和兰卡斯特。硕士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教好课的前提。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实际教法。要做好三种计划: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课的分类:完成任务的数量分为:单一和综合上好课的具体要求: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语言艺术、气氛热烈、板书有序和态度从容。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3、课外辅导:一般是个别辅导、小组辅导和集体辅导。4、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主要方法: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和自我评价法,其中测验法最基本最常用。衡量测验题目质量指标:信度、效度和难度和区分度方式:考查、考试计分方法:百分制和等级制。教学评价1、教学评价给予价值上的判断2、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教学评价有:诊断作用、激励作用和调节作用。3、测量和测验是客观描述,教学评价是主观判断与解释。4、发展性教学评价:以被评价者的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对评价者的发展特征的描述和发展水平的认定甚至到进行必要的选拔,其目的都是为了更有利于被评价者后续发展;注重过程评价;注重个体差异;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5、学习评定:三种模式:传统、动态和课本教学评价的种类1、根据实施的功能:诊断性(教学前)、形成性和总结性(教学结束)2、根据运用的标准划分:相对性评价(常模参照性)、绝对性评价(目标参照性)和个体内差异评价3、根据评价主体:内部和外部4、根据评价方法:定性和定量5、根据评价目的:决策性、研究性和工作性评价教学评价的理论依据1、多元智能理论启示: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目的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契机;评价的来源是学生的活动;评价的核心是“全人观”。评价的方式采用档案袋和活动法。多元教学评价: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教学测验1、效度:真实性;分类:内容、构想、预测2、信度:前后一致性;分类:再测、分半、评分者3、难度:难易程度;难度值=答对人数/被测试总人数4、区分度:鉴别力、测验题目的类型与编制1、客观测试和论文测试2、客观测试形式:再认式(选择题、是非题、配对题)和回忆式(填空、简答和改错等)测试成绩的分析与解释1.评分一般分为相对评分(标准分数和等级分数)和绝对评分(百分制和五级记分制)2.论文式测验包括:论述题、问答题、说明题和作文题等基本形式。教育模式:1、范例教学模式2、抛锚式教学: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和真实问题。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基本程序: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靴子、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3.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理论基础:杜威的“五步教学法”;皮亚杰的“自我发现发”和活动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法等教学原理。基本程序是:问题、假设、验证和总结提高。4、传递—接受教学模式:(中小学最常用的);程序:复习旧课—激发学生动机—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5、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程序:创设情境—情境体验—总结转化。吸收暗示教学理论。6、教学风格: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经过长期教学实践而形成的,符合自身个性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技巧的独特结合。现代课堂教学风格类型:1理智型:科学型或思维型。理论知识、以理服人2、情感型:艺术型或情感陶冶型。感情,激情,语言艺术3、情理结合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知交融4、幽默型:语言表达幽默诙谐5、典雅型:庄重朴实,娴熟老练6、直观性:善于运用图表、道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7、奇异性:谜力、有发展、有创造性、独辟蹊径课堂教学风格的形成因素分析:知识因素(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力因素、心理因素(一般认知、意向特征)、经验因素、主观因素、外部条件因素(社会传统、时代要求、)课堂教学风格形成的阶段1、摩仿—学习—借鉴阶段2、独立—创造—反思——再创造3、形成阶段德育概述1、广义德育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狭义指学校2、我国社会主义的学校德育: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3、德育和智育智育是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掌握知识,解决科学真理问题德育是以认识为基础,解决价值观问题4.德育的性质:历史性、阶段性5、德育的功能:社会功能(政治、经济和文化)、个体功能(生存、发展、享用)、教育功能6、德育的目标的特点:社会性、层次性7、德育内容: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的重大问题。8、德育内容的依据:德育目标、受教者身心发展特征、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文化传统的制约。德育过程1、从本质上说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2、德育过程的结构: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4、德育过程市直是社会规范个体化5、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道德认识(基础)、道德情感(催化剂)、道德意志、道德行为。(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1)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2)活动和交往中受多方面的影响(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1)认识性质的矛盾;(2)能力性质的矛盾;(3)思想性质的矛盾。(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逐步提高的过程德育原则1、德育原则的分类:导向原则:要有理想性和方向性。疏导原则:循循善诱,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要求: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夫子循循善,善诱人)反面:简单粗暴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严慈原则):尊重信任、严格要求。知行统一原则:言行一致(力行而近乎仁)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想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要求:一分为二,客观评价。创造条件: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评价。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协调多方面的教育力量因材施教原则(向导致尊,正因积制)马卡连柯所倡导的“平行教育”的德育原则是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德育方法1、包含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养方式。2、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情感陶冶法(陶冶教育法);道德修养法(道德指导伐、自我指导修养法);品德评价法(奖惩法)3、说服教育法:摆事实;讲道理;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包括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4、榜样示范法: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优异成就5、实际锻炼法:常规训练和实践锻炼6、情感陶冶法(陶冶教育法):感染和熏陶。情感陶冶三种形式: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7、道德修养法(道德指导、自我指导):自我反省8、品德评价法(奖惩法):奖励、惩罚、评比和操作评定德育途径(一)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二)社会实践活动(三)课外、校外活动(四)共青团及少先队组织的活动(五)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六)班主任工作德育模式:1、认知模式代表人物:皮亚杰;科尔伯格主要主张:道德认知2、体谅模式代表人物;彼得。麦克菲尔主张:把道德情感的培养放在中心位置3、社会模仿模式代表人物:班杜拉主要主张:观察学习,替代性强化4、价值澄清模式代表人:拉斯、哈明主张:着眼于价值观学习5、集体教育模式代表人:马卡连柯主张:道德的环境主要集中在集体班级概述1、班级是基本的教学单位2、班级的结构:班级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积极型、娱乐型、消极型和破坏型)3、班级的功能:社会文化功能、个性化功能班级管理1、班级管理是个动态过程2、班级管理内容:班级组织建设:建设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工作班级制度建设:正常教育活动的重要保障班级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是班级教学管理的核心。班级活动管理:动作系统3、班级管理的功能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标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锻炼学生能力,提高自治水平4、班级管理的模式班级常规管理:升国旗,午休班级平行管理:通过个人影响集体,集体影响个人班级民主管理:学生参与管理班级目标管理:5、班级管理的过程: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评价总结6、班级管理的原则:科学性、民主性、自觉性和整体性7、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班主任偏重于专断型;缺乏活力,学生参与低建立以学生慰问的班级管理的机制:1、以满足学生发展2.确定学生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文化建设1、构建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树立典型化得人格榜样;有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2、班级文化的特点:教育性;凝聚性;制约性和自主性3、班级文化的主要内容:班级物质文化;班级行为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班级精神文化4、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与管理 精心装点教室,营造物质文化氛围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构建班级制度文化 打造班级精神,构建班级精神文化5、艾拉斯莫斯,最早提出班级一词6、斯宾塞,课程;教育论:拉克特和夸美纽斯7、班主任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中心内容是学生发展操行评定。班集体的培养1、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2、一个好的班集体的特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3、良好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确定发展目标;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建立班集体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良好班集体形成的标志)。班主任1、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2、班主任的地位:设计者、领导者(专制性、放任型和民主性)和协调人际关系的主导者(学校内部各因素、协调与家庭;协调与社会)。3、班主任的常规工作(1)了解和研究学生(前提和基础:);(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中心关节);(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4)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6)操行评定;(7)班主任 工作计划 幼儿园家访工作计划关于小学学校工作计划班级工作计划中职财务部门工作计划下载关于学校后勤工作计划 与总结了解学生的主要方法:观察法(最常用的)、谈话法、书面材料和作品分析法和调查法班会的重要特点:自主性、集体性和针对性课外活动的特点:自主性、自愿、选择性、内容上广泛性;方式方法灵活性4、个别教育 优等生的个别教育:严格要求,防止自满;不断激励,提高抗挫折能力;消除嫉妒;公平竞争;发挥优势,带动全班。 中等生的个别教育共同特点;信心不足;表现欲不强重视中等生教育;根据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创造充分展示才能的机会后进生的个别教育共同特点:求知欲不强;学习能力较低;意志力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卑、多疑心理和逆反心理严重;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对后进生的教育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5、班集体的形成所需要的阶段:松散期;同化期;凝聚期和形成期。教育科研1、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2、教育科研的基本特点:教育性、科学性、探索性、创新性、应用性、时效性、群众性和迟效性3、群众性中;开展教育科研需要依靠三支队伍:专业理论队伍、教育行政人员和广大校长和教师4、教育科研的基本程序:选定课题—申请立项—专家论证—批准立项—制定方案—分析研究—撰写报告—专家鉴定—成果评奖—成果推广5、教育科研的具体任务研究当代教育发展,指导当前教育实践(教育科研的重点任务)总结教育经验,推动教育学科建设进行中外教育比较研究预测教育未来发展趋势6、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伦理原则7、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过程选题与设计阶段(选择课题、查阅文献、提出假设和制定方案)、实施阶段、总结与评价阶段教育文献检索1、教育文献的种类:一次文献(以作者本人的实践为依据的原始文献)专著、论文、调查报告、档案材料等。二次文献:对原始加工整理,一般包括题录、数目、索引、提要和文摘等。具有报告性、汇编性和简明性三次文献;包括动态综述、专题评述、进展报告、数据手册、年度百科大全以及专题研究报告等2、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分析和准备阶段、搜索阶段和加工阶段。3、教育文献检索的主要方法:顺查法、逆查法、引文查找法、综合查找法教育科研方法1、教育观察研究:自然条件下,感官借助科学仪器分类:观察的环境条件是否进行控制和改变分为:自然情景中的观察和实验室观察是否借助仪器设备:间接观察和直接观察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观察活动是否进行严格的控制: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记录方法:描述记录、取样记录和行为核对表2、教育调查研究:通过问卷和访谈分类:(1)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2)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3)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3、教育实验研究:合理地控制或创设条件,人为的影响研究对象。基本程序:准备、实施和总结分类:场所分为实验室试验和自然实验实验目的分确认性、探索性和验证性实验自变因素的多少:单因素和多因素前实验、准实验与真实验4、个案法:自然状态下。特殊或典型案例5、历史法: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6、比较法:对不用国家和地区教育制度。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7、教育行动研究: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助进行反思性探索8、教育质性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9、教育叙事研究: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比较研究1、根据事物间差异和同一性分为同类比较研究和异类比较研究;根据比较对象历史发展和相互联系分纵向比较研究和横向比较研究;根据所有事物质和量的统一分为:定性和定量2、选择样本的基本要求:明确规定总体;保证抽样的随机性;使抽样具有代表性;确定合理的样本容量3、样本容量取决于:研究的不同类型;预定分析的精确程度、允许误差的大小、总体的同质性、研究者的人力、时间和物力、取样的方法等4、取样的方法:简单、系统、分层和整群随机抽样教育实验的设计1、教育实验分组设计的基本类型:组间设计(被试间设计;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和组内设计(被试内设计;要经受各种实验处理)2、教育研究数据资料的数据分析:数据的整理、频数分布描述方法心理学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结构人的心理过程和发展规律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2、心理过程分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3、个性心理分为: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和人格)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冯特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心理学之父;《生理心理学原理》—心理学的独立宣言2、主要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观点:主张研究意识研究方法:内省法(自我观察、自我反省)评价:使心理学走上独立(标志)(2)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学派观点:主张研究人的行为。确定刺激、反应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实验法;评价:行为主义的兴起被称为心理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也称第一势力)(3)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维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学派观点:主张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研究方法:实验法。(4)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学派观点: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心理学的第二势力心理的本质1、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1)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2)心理是人脑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应2、注意:是心理过程的伴随状态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功能:选择(基本的)、保持、调节和监督功能3、注意的品
本文档为【事业单位考试教育类基本知识点汇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5.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庆仲
教育工作者
格式:doc
大小:265KB
软件:Word
页数:48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6-29
浏览量: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