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考点13 神经调节

考点13 神经调节

举报
开通vip

考点13 神经调节温馨提示: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考点13神经调节一、选择题1.(2013•四川高考•T3)下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B.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C.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关...

考点13  神经调节
温馨提示: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考点13神经调节一、选择题1.(2013•四川高考•T3)下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B.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C.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解题 指南 验证指南下载验证指南下载验证指南下载星度指南下载审查指南PDF 】解答本题需要关注以下两点:(1)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传导方向和膜内电流方向相同。(2)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解析】选C。本题以图像信息为载体,考查突触中信号转化、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兴奋传导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意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以及获取图像信息的能力。A项,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所以“神经-肌接头”处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过程,故正确;B项,电刺激①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能够使肌肉收缩,使灵敏电流计偏转,故正确;C项,电刺激②处,由于“神经-肌接头”类似于突触,兴奋只能单向传递,所以不能传到电流计,不会有电位变化,故错误;D项,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故正确。2.(2013•大纲版•T1)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C.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D.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两点:(1)“传导”和“传递”的区别:前者指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送,后者指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送。(2)确定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的关系时,画出具体图示即可明确看出。【解析】选C。本题考查兴奋的传导、传递及方向的判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由兴奋部位向未兴奋部位双向传导,A、B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以神经递质的形式单向传递的,C错误;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在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同,D正确。3.(2013·海南高考·T18)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B.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C.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关注以下两点:(1)轴突末梢形成突触小体。(2)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释放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变化。【解析】选B。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A项,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是由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递质,故正确。B项,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释放神经递质,静息电位不会有神经递质释放,故错误。C项,神经递质在突触小泡内,由突触前膜释放,故正确。D项,释放的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故正确。4.(2013·海南高考·T19)关于细胞内外K+、Na+和Cl-的叙述,错误的是 (  )A.Na+与神经细胞膜上兴奋传导有关B.人体血浆中K+的浓度比红细胞中的高C.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D.Na+和Cl-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关注以下两点:(1)K+主要位于细胞内液中,维持细胞内渗透压;Na+和Cl-主要位于细胞外液中,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2)静息时,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受刺激时,Na+内流,使膜内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解析】选B。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膜电位产生的原理。A项,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表现为内正外负,故正确。B项,血浆在细胞外,Na+浓度高,K+浓度低,故错误。C项,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维持静息电位,故正确。D项,细胞外液渗透压90%来源于Na+和Cl-,故正确。5.(2013·浙江高考·T2)某哺乳动物神经细胞内外的K+和Na+浓度见下表。下列属于主动转运的是 (  )细胞内浓度(mmol·L-1)细胞外浓度(mmol·L-1)K+Na+140.018.03.0145.0A.K+经钾离子通道排出细胞B.K+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C.Na+经钠离子通道进入细胞D.Na+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注意以下两点:(1)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主动转运、扩散和易化扩散。(2)每种运输方式的特点:扩散: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主动转运: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易化扩散:从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蛋白。【解析】选D。本题以表格为信息载体,综合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学生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表格数据的能力,同时涉及离子通道、载体蛋白等相关知识。在A项和C项中,根据表格,神经细胞外Na+浓度较高,细胞内K+浓度较高,K+经过离子通道排出细胞和Na+经过离子通道进入细胞时,都不需要消耗能量,应该属于被动转运,故错误;B项中,K+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运输方向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方式为易化扩散,故错误;D项中,Na+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运输方向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转运方式为主动转运,故正确。二、非选择题6.(2013•安徽高考•T30)(20分)Ⅰ.(8分)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分别连接电位计ⓐ和ⓑ。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和ⓑ有电位波动,出现屈反射。下图为该反射弧结构示意图。(1)用简便的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2)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有波动,电位计ⓑ未出现波动,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其原因可能有:①      ;②          。Ⅱ.(12分)合理密养、立体养殖是提高池塘养殖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1)某池塘中有水草、绿藻、草鱼、鳙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和鳜鱼(肉食性),以及水蚤、轮虫等浮游动物。请按主要捕食关系,绘出该池塘生态系统的食物网。(2)轮虫和水蚤的种间关系是      。(3)研究池塘生态系统不同水层光合速率,对确定鱼的放养种类和密度有参考价值。从池塘不同深度采集水样,分别装入黑白瓶中(白瓶为透明玻璃瓶,黑瓶为黑布包裹的玻璃瓶)并封闭。然后,将黑白瓶对应悬挂于原水样采集位置,同时测定各水层剩余水样溶氧量,作为初始溶氧量。24h后,测定各黑白瓶中溶氧量。若测得某水层初始溶氧量为Amg•L-1,白瓶溶氧量为Bmg•L-1,黑瓶溶氧量为Cmg•L-1,则该水层总光合速率为      mg•L-1•d-1。若上午黑白瓶被悬挂于水深25cm处时,白瓶意外坠落至池塘底部,短时间内,该瓶内绿藻叶绿体中C3含量      。(4)从群落结构的角度分析,立体养殖可以         。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合理密养可以      。【解题指南】正确解答Ⅰ题的关键:(1)结合图中反射弧的结构,确定刺激的位点和观察指标,证明兴奋在神经元上传导的双向性和神经元之间传递的单向性。(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过程:前一个神经元突触→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受体→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正确解答Ⅱ题的关键:(1)理解各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正确绘制食物网;(2)总光合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呼吸速率;(3)回忆群落空间结构的意义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解析】Ⅰ.本题考查兴奋的传导及实验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和实验分析。(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但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由突触后膜接收。“刺激电位计ⓑ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观察到电位计ⓑ有电位波动和左后肢屈腿(这两个现象合并方能说明兴奋在传出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电位计ⓐ未出现电位波动(这个现象说明兴奋不能从传出神经传导到传入神经,在神经纤维间的传递是单向的)。(2)灌注某种药物后电位计ⓐ有波动,电位计ⓑ未出现波动,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说明该药物应该是抑制了突触兴奋的传递,可能是抑制了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也可能是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Ⅱ.本题考查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关系、群落结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1)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2)轮虫和水蚤的食物相同,二者存在竞争关系。(3)分析题干信息可以得出:A-C为呼吸作用氧气的消耗量,B-A为净光合作用氧气的净增量,(A-C)+(B-A)为总光合作用氧气产生量。水越深光照强度越小,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减少,C3因不能被还原而含量增加。(4)从群落结构的角度分析,充分利用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等资源,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合理密养可以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答案:Ⅰ.(1)方法和现象:刺激电位计ⓑ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观察到电位计ⓑ有电位波动和左后肢屈腿,电位计ⓐ未出现电位波动。(2)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神经)递质Ⅱ.(1)如右图(2)竞争(3)B-C 增加(4)充分利用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等资源 提高能量利用率,使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7.(2013•福建高考•T27)(16分)为探究铅中毒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将大鼠分为四组,其中一组饮水,其余三组饮醋酸铅溶液,60天后进行检测。检测a:用下图水迷宫(池水黑色,大鼠无法看到平台)进行实验,大鼠从入水点入水,训练其寻找水面下隐蔽平台,重复训练4天后撤去平台,测定大鼠从入水点到达原平台水域的时间;检测b:测定脑组织匀浆铅含量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AChE活性检测原理:AChE可将乙酰胆碱(ACh)水解为胆碱和乙酸,胆碱与显色剂显色,根据颜色深浅计算酶活性。组别醋酸铅溶液浓度/g·L-1脑组织铅含量/g·gprot-1AChE活性/U·mgprot-1到达原平台水域时间/s①00.181.5622.7②0.050.291.3723.1③10.571.0826.9④21.050.7636.4请回答:(1)表中用于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指标是      ,通过该指标可知      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最弱。(2)ACh是与学习记忆有关的神经递质,该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   ,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      变化。ACh发挥效应后在      酶的催化下水解,本实验是通过检测单位时间内      的生成量,进而计算该酶的活性。(3)表中结果表明:脑组织铅含量越高,ACh水解速度越      。(4)水迷宫实验过程中,使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措施是      ,以此强化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解题指南】解答本题要抓住以下几点:(1)结合题干及表格数据,提取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因变量的判定指标。(2)神经递质的产生、释放、作用途径:突触前膜释放—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受体接收—发挥作用—酶解。【解析】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大脑记忆等相关知识及设计实验和分析实验的能力。(1)分析题干信息可以得出:用于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指标是到达原平台水域时间,通过表格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醋酸铅浓度最高的第④组学习记忆能力最弱。(2)神经递质ACh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上膜电位的改变,神经递质ACh发挥作用后在乙酰胆碱酯酶的催化下水解,水解后生成的胆碱的量能通过显色反应颜色深浅确定,因此本实验就是通过检测单位时间内胆碱的生成量来计算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3)分析表格数据可以看出,脑组织铅的含量越高,AChE活性越低,ACh水解速度越慢,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越弱。(4)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措施是通过重复训练以强化神经元突触之间的联系。答案:(1)到达原平台水域时间 ④(2)突触间隙 电位 乙酰胆碱酯 胆碱(3)慢(4)重复训练8.(2013•重庆高考•T8)(20分)某一单基因遗传病家庭,女儿患病,其父母和弟弟的表现型均正常。(1)根据家族病史,该病的遗传方式是      ;母亲的基因型是    (用A、a表示);若弟弟与人群中表现型正常的女性结婚,其子女患该病的概率是   (假设人群中致病基因频率为1/10,结果用分数表示),在人群中男女患该病的概率相等,原因是男性在形成生殖细胞时   自由组合。(2)检测发现,正常人体中的一种多肽链(由146个氨基酸组成)在患者体内为仅含前45个氨基酸的异常多肽链。异常多肽链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由此导致正常mRNA第      位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3)分子杂交技术可用于基因诊断,其基本过程是用标记的DNA单链探针与       进行杂交。若一种探针能直接检测一种基因,对上述疾病进行产前基因诊断时,则需要      种探针。若该致病基因转录的mRNA分子为“…ACUUAG…”,则基因探针序列为        ;为制备大量探针,可利用 技术。【解题指南】本题(1)问是难点,注意题干关键信息“女儿患病,其父母和弟弟的表现型均正常”,这是典型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模式;由于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1/10,则A的基因频率为9/10,据此可推算出人群中基因型频率分别为:AA=9/10×9/10=81%,Aa=2×1/10×9/10=18%,aa=1/10×1/10=1%。【解析】本题以人类遗传病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了遗传病类型的判定及相关概率计算、生物的变异与基因诊断等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1)因双亲正常,子代患病,无中生有推出该病为隐性遗传病且双亲为杂合子,又因女儿患病,父母正常,确定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父母的基因型均为Aa;正常双亲结合,其弟弟基因型为1/3AA、2/3Aa。人群中致病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1/10,则A的基因频率为9/10,据此可推算出人群中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1%AA,18%Aa,1%aa。由于该女性表现型正常,其基因型为AA或者Aa,只有基因型为Aa的女性与弟弟结婚其后代才可能出现患病子女,其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18%÷(1-1%)=2/11,可算出其子女患病概率为2/3×2/11×1/4=1/33;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携带致病基因的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结合的概率相等,故人群中男女患该病的概率相等。(2)根据题意,患者体内氨基酸数目比正常人少,导致该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指导该多肽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 翻译 阿房宫赋翻译下载德汉翻译pdf阿房宫赋翻译下载阿房宫赋翻译下载翻译理论.doc 提前终止,患者体内多肽合成到45号氨基酸停止,说明基因突变导致第46位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3)DNA分子杂交是利用碱基互补配对的原理,用带标记的DNA单链探针与目的基因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由mRNA中的碱基序列“ACUUAG”推出相应的模板链碱基序列为“TGAATC”,进而推出相应互补链碱基序列为“ACTTAG”,即为致病基因序列,致病基因DNA双链中任意一条均可以用来作为基因探针。制备大量探针,即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可用PCR技术实现。答案:(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Aa 1/33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2)基因突变 46(3)目的基因(待测基因) 2 ACTTAG(TGAATC) PCR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本文档为【考点13 神经调节】,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正方体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46KB
软件:Word
页数:9
分类:医药类考试
上传时间:2022-05-10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