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福建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正式版

《福建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正式版

举报
开通vip

《福建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正式版福建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2017年11月前言为规范福建省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等有关文件要求,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委托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编制了本导则。编制组经过广泛调研,深入分析各地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吸收相关行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针对福建省实际情况和需求编制。本导则共分九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建设标准、规划、设计、工程建设、维护管理、监测评估与能力建设、附录。本导则由福...

《福建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正式版
福建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2017年11月前言为规范福建省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等有关文件要求,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委托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编制了本导则。编制组经过广泛调研,深入分析各地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吸收相关行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针对福建省实际情况和需求编制。本导则共分九章,主要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包括:总则、术语、建设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规划、设计、工程建设、维护管理、监测评估与能力建设、附录。本导则由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至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福建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编制组(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体育路95号,邮政编码361000),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导则自2017年11月1日起施行。主编单位: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关天胜王泽阳陈嫣马洪涛王开春王盼郑晓光吴连丰周丹许可兰邵华林守青郑诗怡主要审查人:谢映霞刘建林功波王建龙俞露目录1总则...........................................................................................................................................12术语...........................................................................................................................................23建设标准.......................................................................................................................................53.1一般规定.......................................................................................................................53.2年径流总量控制...........................................................................................................63.3年径流污染控制...........................................................................................................63.4排水防涝标准...............................................................................................................73.5雨水资源利用...............................................................................................................84规划...............................................................................................................................................94.1一般规定.......................................................................................................................94.2规划编制.....................................................................................................................104.3规划衔接.....................................................................................................................154.4规划实施.....................................................................................................................195设计.............................................................................................................................................215.1系统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21I一般规定.................................................................................................................21II自然水文特征的保护和修复..................................................................................21III内涝防治...................................................................................................................22IV水环境治理...............................................................................................................23V方案的评估与优化..................................................................................................245.2建筑与小区.................................................................................................................25I一般规定.................................................................................................................25II设计流程..................................................................................................................25III平面布局和竖向设计...............................................................................................27IV技术措施..................................................................................................................285.3道路与广场.................................................................................................................30I一般规定.................................................................................................................30II设计流程..................................................................................................................31III平面布局和竖向设计...............................................................................................32IV技术措施..................................................................................................................335.4公园与绿地.................................................................................................................36I一般规定.................................................................................................................36II设计流程..................................................................................................................37III平面布局和竖向设计...............................................................................................37IV技术措施..................................................................................................................395.5城市水系.....................................................................................................................42I一般规定.................................................................................................................42II设计流程..................................................................................................................43III水体布局...................................................................................................................44IV技术措施..................................................................................................................445.6设施规模计算.............................................................................................................466工程建设.....................................................................................................................................496.1一般规定.....................................................................................................................496.2建筑与小区.................................................................................................................496.3道路与广场.................................................................................................................506.4公园与绿地.................................................................................................................516.5城市水系.....................................................................................................................517维护管理.....................................................................................................................................537.1一般规定.....................................................................................................................537.2建筑与小区.................................................................................................................537.3道路与广场.................................................................................................................547.4公园与绿地.................................................................................................................557.5城市水系.....................................................................................................................568监测评估与能力建设.................................................................................................................588.1实施效果评估.............................................................................................................588.2平台建设.....................................................................................................................609附录.............................................................................................................................................629.1相关规范和文件.........................................................................................................629.2福建省各地市多年平均逐月降雨与蒸发量参照表.................................................639.3福建省各地市径流总量控制率曲线.........................................................................6511总则1.0.1为推进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要求,实现福建省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提高福建省海绵城市建设的科学性,指导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规划编制、工程设计、工程建设、运营维护、监督管理、绩效评估等工作,制订本技术导则。1.0.2本导则适用于福建省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编制和管理,以及福建省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中配套海绵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与运营维护。1.0.3海绵城市建设包括“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措施,涵盖城市“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等方面,统筹源头减排系统、排水管渠系统和排涝除险系统,本导则的内容以源头减排相关技术为主。1.0.4海绵城市建设应坚持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和统筹建设的原则,贯彻“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理念,注重对河流、湖泊、湿地、坑塘和沟渠等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1.0.5海绵城市建设应以批准的城镇总体规划为主要依据,与城镇排水防涝、河道水系、道路交通、园林绿地和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和设计相协调。1.0.6海绵城市建设需规划、建筑、绿化、道路、排水、水利等专业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各系统建设指标应符合国家和各地市海绵城市相关规定,并应达到规划确定的海绵城市建设标准。1.0.7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径流污染严重的工业区、加油站等区域,不应采用渗透设施,避免对地下水和周边水体造成污染。1.0.8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实施应根据水文地质、施工条件和维护管理等因素综合确定,并注重节能环保和工程效益。1.0.9海绵城市建设设施应采取保障公众安全的防护措施,不得对建筑、绿地、道路的安全造成负面影响,并应根据需要设置警示标志。1.0.10建筑与小区、绿地、道路与广场等系统进行海绵化建设时,应首先满足各类设施本身的功能要求,并应符合国家和各地市现行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1.0.11本导则为试行版,将根据实际建设和管理需要,适时修订。22术语2.0.1海绵城市spongecity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2.0.2源头减排(sourcecontrol)雨水降落下垫面形成径流,在排入市政排水管渠系统之前,通过渗透、净化和滞蓄等措施,控制雨水径流产生、减排雨水径流污染、收集利用雨水和削减峰值流量。2.0.3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captureratioofannualrainfall根据多年日降雨量统计数据分析计算,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留、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全年得到控制(不排入规划区域外)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百分比。2.0.4年径流污染控制率volumecaptureratioofannualurbandiffusepollution等同于年径流污染物总削减率,以固体悬浮物(SS)的削减量来计算。年径流SS削减率等于区域内海绵城市建设设施对SS的削减总量占区域年径流SS总量的比例。2.0.5径流峰值控制率volumecaptureratioofrunoffpeakflow在设计降雨的情况下,设置低影响开发设施前后最大出水流量之差与设置低影响开发设施前最大出水流量的比值。2.0.6雨水资源利用率theratioofrainwaterresourceutilization区域年雨水利用总量占多年平均降雨量的比例。2.0.7雨水渗透stormwaterinfiltration在降雨期间使雨水分散并渗透到人工介质内、土壤中或地下,以增加雨水回补地下水、净化径流和削减径流峰值的措施。2.0.8雨水调蓄stormwaterdetention在降雨期间调节和储存部分雨水,在降雨后再排至下游排水系统、受纳水体或污水处理厂,以削减径流峰值或径流污染的措施。2.0.9绿色屋顶greenroof3又称种植屋面或屋顶绿化,指在高出地面以上,与自然土层不相连接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顶部和天台、露台上由表层植物、覆土层和疏水设施构建的具有一定景观效应的绿化屋面。2.0.10绿色屋顶率greenroofratio屋顶绿化面积占建筑屋顶总面积的比例。2.0.11下凹式绿地sunkengreenbelt高程低于周边地面或道路,且可用于净化和蓄渗雨水径流的绿地。2.0.12下凹式绿地率sunkengreenbeltratio下凹式绿地面积占绿地总面积的比例。2.0.13生物滞留设施bioretentionsystem,bioretentioncell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留、渗滤、净化雨水径流的设施。2.0.14雨水花园raingarden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的绿地,种植灌木、花草,形成小型雨水滞留入渗设施,用于收集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利用土壤和植物的过滤作用净化雨水,暂时滞留雨水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是生物滞留设施的一种。2.0.15透水铺装perviouspavement可渗透、滞留和排放雨水并满足荷载要求和结构强度的铺装结构。2.0.16透水铺装率perviouspavementratio透水铺装面积占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硬地面积(含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2.0.17生态树池ecologicaltreepool生态树池是树木生长的地下空间,多采用适合树木生长的专用配方土,底部设置有排水盲管,可消纳其周边铺装地面产生的部分雨水径流,是生物滞留设施的一种。2.0.18植草沟grassswale用来收集、输送和净化雨水的表面覆盖植被的明渠,可用于衔接其他海绵城市建设单项设施、城市雨水管渠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主要型式有转输型植草沟、渗透型的干式植草沟和经常有水的湿式植草沟。2.0.19植被缓冲带grassbuffer指坡度较缓的植被区,经植被拦截和土壤下渗作用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并去除径4流中的污染物。2.0.20生态护岸ecologicalslopeprotection包括生态挡墙和生态护坡,指采用生态材料修建、能为河湖生境的连续性提供基础条件的河湖岸坡,以及边坡稳定且能防止水流侵袭、淘刷的自然堤岸的统称。53建设标准3.1一般规定3.1.1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应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以源头减量为重点,结合过程和末端控制,形成完善的雨水综合管理体系。3.1.2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控制目标应包括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年径流污染控制目标、排水防涝标准和雨水资源利用目标等。3.1.3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控制目标应以地区排水防涝、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改善为主要目标,逐步推进雨水资源利用,促进城市资源的综合利用。3.1.4海绵城市规划应根据全省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城市排水设施现状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进行编制。在编制城镇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各类专项规划时,应针对本城镇的自然地理特点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研究。3.1.5福建省各城市在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时,应根据当地的气象数据,计算出对应设计降水量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各城市如无数据时,可参考表3.1.5执行。表3.1.5福建省部分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参考地市名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设计降雨(mm)4045505560657075808590福州市7.79.211.012.914.817.220.424.128.935.747.2厦门市9.911.814.016.520.123.326.832.038.446.965.3三明市7.38.710.312.114.116.519.322.726.832.340.0龙岩市7.79.210.912.714.817.220.023.327.533.241.5漳州市8.610.312.214.416.919.823.227.332.639.950.7泉州市8.710.412.414.717.420.724.529.536.345.359.4莆田市9.811.814.216.820.023.828.434.342.052.369.06地市名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设计降雨(mm)4045505560657075808590宁德市8.09.611.513.616.119.122.727.133.241.755.7南平市7.28.610.212.014.016.319.022.426.632.341.1平潭实验区8.410.212.214.617.320.524.429.335.744.357.2注:雨量数据来源于福建省气象水文部门。3.1.6源头减排的各类技术措施应与城镇雨水管渠系统合理衔接,不应降低城镇雨水管渠系统的设计标准。3.2年径流总量控制3.2.1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应综合考虑当地水资源情况、降雨规律、开发强度、海绵城市建设设施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后确定。3.2.2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按照全市、片区和控规单元分为三级规划控制目标。目标取值应在城市总体规划(全市控制目标)、片区总体规划(区域控制目标)、详细规划(单元控制目标)层面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中予以确定,下一级控制目标的加权平均应满足上一级控制目标的要求。3.3年径流污染控制3.3.1年径流污染控制目标应根据区域内建设情况、用地性质、水环境质量要求、径流污染特征等合理确定。3.3.2年径流污染控制率以悬浮物(SS)的控制率计,各类海绵城市建设设施对于径流污染物的控制率应以实测数据或相关经验数据为准。3.3.3年径流污染控制率的实现应由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镇排水系统及城市生态系统共同承担。3.3.4城镇排水系统截流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1合流制排水系统截流倍数宜为2~5倍,同时应结合源头减排和末端调蓄措7施,降低溢流频次。2分流制排水系统,应实施严格的雨污分流,宜对初期雨水进行截流、调蓄和处理,分流制地区的强排雨水系统应设置初期雨水截流设施。3.4排水防涝标准3.4.1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城镇类型、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按表3.4.1的规定取值,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经济条件较好,且人口密集、内涝易发的城镇,宜采用规定的上限。2新建地区按本规定执行,建成区应结合地区改建、道路建设等更新排水系统,并按本规定执行。3同一排水系统可采用不同的设计重现期。表3.4.1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年)城区类型城镇类型中心城区非中心城区中心城区的重要地区中心城区地下通道和下沉式广场等特大城市3~52~35~1030~50大城市2~52~35~1020~30中等城市和小城市2~32~33~510~20注:1表中所列设计重现期适用于采用年最大值法确定的暴雨强度公式;2雨水管渠应按重力流、满管流计算;3特大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在500万~1000万的城市;大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在100万~500万的城市;中等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在50万~100万的城市;小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在50万以下的城市(下限包括本数,上限不包括本数)。3.4.2当地区整体改建时,对于相同的设计重现期,改建后的径流量不得超过原有径流量。3.4.3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应根据城镇类型、积水影响程度和内河水位变化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按表3.4.2的规定取值,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经济条件较好,且人口密集、内涝易发的城镇,宜采用规定的上限。2目前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分期达到标准。3当地面积水不满足表3.4.2的要求时,应采取渗透、调蓄、设置行泄通道和内河整治等综合控制措施。84超过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的暴雨,应采取应急措施。表3.4.3内涝防治计重现期(年)城镇类型重现期(年)地面积水设计标准特大城市50~1001居民住宅和工商业建筑物的底层不进水;2道路中一条车道的积水深度不超过15cm。大城市30~50中等城市和小城市20~30注:1表中所列设计重现期,均为年最大值法;2特大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在500万~1000万的城市;大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在100万~500万的城市;中等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在50万~100万的城市;小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在50万以下的城市(下限包括本数,上限不包括本数)。3.5雨水资源利用3.5.1海绵城市建设应鼓励开展雨水资源利用,区域规划控制指标中雨水资源利用率不宜低于5%。3.5.2建筑与小区系统中,宜对屋面雨水进行收集回用,新建住宅、公建和改建公建项目的雨水资源利用率不宜低于5%,规划用地面积2hm2以上的新建公建应配套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3.5.3绿地系统中,新建绿地项目的雨水资源利用率不宜低于10%,改建绿地项目的雨水资源利用率不宜低于5%。94规划4.1一般规定4.1.1各城市应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对海绵城市建设进行全面谋划。4.1.2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依据,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城市层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的涉水顶层设计,是保护城市水生态、改善城市水环境、保障城市水安全、提高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系统方案,为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供管控依据和支撑。。4.1.3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分析山水林田湖等自然生态格局,明确城市河湖水系、低洼地等天然海绵体的保护范围,纳入城市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蓝线、绿线管控;2根据“生态基线、环境底线、安全红线、资源上限”目标,明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水环境质量、城市内涝防治、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等规划管控指标;3科学划定排水分区,明确竖向管控要求,提出源头减排措施、管网、沟渠、调蓄设施、泵站、污水处理厂、绿色市政基础设施等建设要求与任务、布局和规模,并落实设施建设用地。4.1.4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相关成果要纳入到现有城市规划体系中,应符合下列规定:1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成果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在城市总体规划的用地布局和空间管控、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综合利用、防灾减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要求。2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应与城市供水节水规划、绿地系统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城市竖向规划、生态环保规划、防洪规划、水资源规划等已有专项规划做好协调衔接。3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中确定的规划指标和竖向、用地布局等,应与控规协调,将排水分区的相关指标落实到控规编制单元。4编制市政基础设施近期建设规划和各相关部门专业建设规划时,要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进行协调。104.2规划编制4.2.1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规划范围。原则上应与城市规划区一致,同时兼顾雨水汇水区和山、水、林、田、湖等自然生态要素的完整性,在进行自然生态格局分析时应在城市规划区基础上,结合外围生态屏障、山脊线、大型河道等适当扩大研究范围。4.2.2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应在研究基础条件和现状问题基础上,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方向与要解决的问题,确定规划目标和指标体系,提出关键指标的要求。1规划目标应满足在城市中落实“生态基线、环境底线、安全红线、资源上限”管控要求;2规划指标应从保护水生态、改善水环境、保障水安全、涵养水资源等方面具体明确,应符合下列要求:(1)在水生态保护方面:重点分析城市产汇流规律、明确城市需要保护的蓝线和绿线、低洼地等保护范围。主要指标包括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蓝线绿线管控范围、河湖生态岸线比例等。(2)在水环境改善方面:重点分析解决城市水体黑臭及水环境污染问题,保持和改善城市水体环境质量的技术路径,主要指标包括城市水环境质量、污水收集处理率、污水处理厂布局、入厂污染物浓度、合流制管网溢流频次、雨水面源污染削减率、污水再生利用率等。(3)在水安全保障方面:重点分析城市有效应对内涝灾害的措施,主要指标包括城市排水分区及竖向管控要求、城市雨水管渠标准、城市内涝防治标准、蓄排关系等。(4)在水资源承载方面:重点分析当地水资源承载能力,以及如何因地制宜进行雨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利用,主要指标包括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率、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等。4.2.3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中应进行生态本底调查分析,主要包括产汇流分析、山水格局分析、生态基流分析等,应符合以下规定。1产汇流特征:分析未开发本底条件下的降雨产汇流特点,通过模型分析等方法,分析计算多年平均入渗、径流等产汇流情况,为确定城市年径流总量控11制率奠定基础。2山水格局:分析城市自然地形地貌、河湖水系分布、林地湿地范围、低洼地区分布等,为确定城市禁建区限建区、划定蓝线绿线、划定排水分区和提出竖向管控要求等提供依据。3生态基流:分析河道生态用水需求,明确河道洪枯水位间的消落带(至少要做常、枯、洪3个水位的分析)等。4.2.4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中应进行现状问题调查分析,结合群众集中反映和关注的问题,找出城市涉水问题,应符合以下规定:1为改善水环境,解决水体黑臭问题,需要分析研究:通过水质监测等手段,调查分析明确河道现状水环境、入河污染物总量,计算河道环境容量。具体调查内容:一是根据排水口分析排水区域范围,调查区域内排水体制、管网连接情况和管网运行水位,分析是否存在混接错接漏接、管网破损、河水倒灌等问题;二是沿河道分析排水口数量,分析排水特征(旱天排水还是雨天排水)、排水水量水质等情况;三是分析对应的污水处理厂情况,污水处理厂处理水量、进水水质、出水标准、处理后尾水出路等情况;四是要对河道进行长期调查,明确河道不同季节的水位、水量、水质,来水情况,消落带等情况。2为保障水安全,解决内涝积水问题,需要分析研究:利用历史调研和数学模型进行分析,明确在城市内涝防治标准对应的降雨量下城市内涝积水点的位置、积水时间、积水深度、积水面积等,分析内涝原因。具体调查内容:一是积水点对应的排水分区或汇水范围;二是排水分区内,建筑小区的径流控制现状和可改造情况、排水管渠现状标准,河道排涝能力;三是分析城市蓄排平衡能力,自然和人工调蓄空间容量,城市泵排能力。此外,存在外洪风险的城市,还要调查分析城市防洪标准、外河水位(常水位、洪水位)、洪水对城市、城市向外河限排要求(流量、水量等)的影响等,并与之与做好衔接。3为合理利用非常规水资源,需要分析研究:一是现状水资源供需平衡情况,特别是生态用水保障情况;二是城市再生水和雨水资源利用对象和用水潜力;三是目前城市非常规水资源利用设施运行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4.2.5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应合理划分规划管控分区,应符合以下规定:1对于已建区域,排水分区划分应以雨水管网系统和地形坡度为基础,依12据各个地块内部市政排水管网优化分水界线。2对于新建区域,排水分区划分应以城市竖向高程为基础,参考市政排水管网划分。3在此基础上,要结合城市控规编制单元等要素进行适当优化,以保证后续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的使用便捷。4各管控分区的平均面积宜在2-3平方公里,福州、厦门、泉州、漳州等中心城区规划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城市可采取两个层次的管控单元划分方式(一级管控单元与总规对接、二级管控单元与分规或区域规划对接),以更好与现有规划体系对接。4.2.6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应从保护水生态、改善水环境、保障水安全、涵养水资源等方面提出规划方案,应符合以下规定:1保护水生态规划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1)生态格局保护。利用GIS、高清数据等对山、水、林、田、湖等海绵基底进行分析,进行海绵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划分高敏感区、较高敏感区、一般敏感区、较低敏感区和低敏感区,将高敏感区、较高敏感区纳入禁建区限建区的空间管控。(2)蓝线绿线划定。结合河湖水系水文特征,划定蓝线并落实到空间。蓝线划定应保护河湖、坑塘、湿地的自然形态,恢复自然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应以洪水水位对应的区域空间为基础并适当外延。对有堤防的河道,蓝线应包括两岸堤防之间的区域及堤防、护堤地(自堤防背水坡坡脚分别外延)。保护城市自然林地、湿地以及园林绿化,纳入城市绿线。加强蓝线和绿线的协调,实现蓝绿交织。(3)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落实。新建地区应落实生态本底对应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要求,作为用地管控指标。已建地区应结合城市更新、旧城改造,因地制宜实施。低影响开发设施和技术应综合考虑城市降雨、地形地质、经济性、接受度等因素,按照经济可行、技术合理的原则确定。2改善水环境规划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1)结合城市水环境现状、容量与功能分区,围绕城市水环境总量控制目标,明确达标路径,制定包括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长制13久清等方面的水环境治理系统技术方案,并明确各类技术设施实施路径。要坚决反对以恢复水动力为理由的各类调水冲污、河湖连通等措施。(2)对城市现状排水体制进行梳理,在充分分析论证的基础上,识别出近期需要改造的合流制系统。对于具备雨污分流改造条件的,要加大改造力度。对于近期不具备改造条件的,要做好截污,并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和调蓄设施建设,辅以管网修复等措施,综合控制合流制年均溢流污染次数和溢流污水总量。(3)明确并优化污水处理厂、污水(截污)调节、湿地等独立占地的重大设施布局、用地、功能、规模,充分考虑污水处理再生水用于生态补水,恢复河流水动力,并复核水环境目标的可达性。(4)有条件的城市和水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的城市综合采用数学模型、监测、信息化等手段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加强实施管理。3保障水安全规划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1)在评估城市现状排水防涝能力和内涝风险的基础上,构建源头减排、排水管渠、排涝除险、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并与防洪系统相衔接。要综合采用模型分析、监测评估等技术手段提高科学性,逐步做到智慧化调度。(2)源头减排系统。采用微地形竖向设计、景观设计、园林绿地等措施,在地块(项目)落实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实现削峰错峰能力,定量评估源头改造对既有排水管渠能力提升的贡献。源头减排设施应加强与排水管渠系统的衔接,确保安全溢流。(3)排水管渠系统。新建地区应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进行排水管渠系统规划设计。已建地区以优先解决易涝点的治理为突破口,综合采取措施使排水管渠达到标准要求。易受河水或潮水顶托的排水管渠出水口应考虑河道水位影响,对于可能产生溢流污染的管渠要采取溢流污染控制措施。(4)排涝除险系统。利用自然水体、人工调蓄设施的调蓄能力和行泄通道、强排泵站等的排水能力,实现《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确定的内涝防治标准下的蓄排平衡。明确雨后城市内涝积水排干时间。此外,还要与城市防洪体系做好协调。(5)超标应急系统。对超过《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确定的内涝防治标准的降雨,实行应急避让,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确保不发生人员伤亡事件和重大财产损失,灾后迅速恢复城市正常秩序。144涵养水资源 实施方案 关于机房搬迁实施方案高中班级自主管理实施方案公交公司安全生产实施方案成立校园管乐队的实施方案中层管理人员竞聘上岗实施方案 ,应包括以下内容:(1)水资源方案要在城市整体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基础上,按照不外调水、提高污水再生利用和雨水收集利用水平的原则,保障城市的生活、生产、生态用水。(2)进行本地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分析本地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供应量和生产、生活、农业、生态用水需求量,进行水资源承载力分析,确定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目标。(3)制定再生水、雨水资源综合利用措施。明确再生水厂、雨水综合利用设施、管线等的用地、功能、规模。结合绿色建筑建设,提升再生水、雨水等资源的就地利用水平。4.2.7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应根据保护水生态、改善水环境、保障水安全、涵养水资源方案确定的措施,需要综合分析地块和市政项目的协同作用和功能,进行综合统筹,并分别从源头减排(建筑小区、道路广场海绵化改造等)、过程控制(管网、调蓄设施、临时净化设施、污水处理厂等)、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园林绿地、河道整治等)三个方面进一步梳理,从而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任务和规模。4.2.8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应确定近远期海绵建设重点区域。结合各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发展需求和现状存在问题,明确近期(2020年)、远期(2030年)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区域与项目内容。重点区域应在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指导下,编制海绵城市详细规划,将分解到排水分区或控制性详细规划单元的管控要求再进一步分解,落实到地块和市政设施,以更好的指导实施地块管控和建设实施,满足规划建设管理诉求。4.2.9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成果应包括规划文本、说明书、图集以及相关必要的专题研究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等。成果的表达应当清晰、准确、规范。1规划文本是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的法律依据,应简明扼要的描述专项规划中的结论内容,方便本地规划主管部门使用。文本正文应以条款的形式表达,内容包括规划的所有结论、指标和管控要求。文本的行文要求精炼、准确,通过使用“须、应、宜、可、严禁、不宜、不得”等文字,明确规划的严肃性和约束性,一般不需要展开解释。2规划说明书是技术性文件,是对规划文本的说明,应采用说明或议论文15体。说明书应包括规划各阶段研究分析、方案比较和重大问题论证等主要内容,并对规划文本进行解释和说明。说明书撰写要求逻辑清晰、条理分明、推理严谨、数据详实、论证充分、语言准确。通过插图、配表、专栏等形式,增强说明书的可读性。3规划图纸应与规划文本内容相符合,内容清晰、准确;图纸范围、比例、图例等应保持一致。主要的图纸名称和内容要求表4.2.9所示。表4.2.9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图纸名称及内容要求序号图纸名称内容要求1城市区位图明确城市在不同区域的位置2城市现状图包括高程、坡度、下垫面、地质、土壤、地下水、绿地、水系、排水系统等要素,可以分为多张图纸表达3用地现状和规划图参考城市总体规划,标明用地性质、路网、市政设施等要素4自然生态空间格局图明确本地海绵城市生态格局,山水林田湖的位置和结构,以及需要保护的边界5建设分区图根据场地适宜性评估以及片区差异,明确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分区划分结果6建设目标分解图分为多张图纸表达,在流域尺度和管控单元尺度,明确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径流污染控制率的空间分布7低影响开发设施布局规划图根据说明书中确定的方案,分为多张图纸表达,明确海绵型道路、海绵型建筑与小区、海绵型公园与广场、调蓄设施、雨水湿地等海绵设施的空间布局。8基础设施规划图分为多张图纸表达,明确防洪及排水防涝系统规划图、水环境治理系统规划图、雨水及合流制改造系统规划图等9分期建设规划图标明本地海绵城市建设时序在空间上的分布10其他相关图纸其他相关内容的表达。4.3规划衔接4.3.1城市总体规划层面,海绵城市规划纳入的要点包括:1生态空间格局。将海绵城市生态空间格局纳入总规四区划定中,特别是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并纳入城市非建设用地(禁建区、限建区)范围。2规划指标体系构建。将包括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与海绵城市相关的指标,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的指标体系中。3用地空间布局。合理规避城市内涝高风险区,因地制宜的布局泵站、城市16雨水调蓄设施和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设施,并注意落实相关用地需求。4竖向规划。尊重自然本底,结合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年均降雨量及地面排水方式等因素合理确定城市竖向,并与防洪、排涝规划相协调。应预留和保护重要的雨水径流通道。5蓝线、绿线要求。综合考虑自然山水生态格局,分析城市规划区内的河湖、坑塘、沟渠、湿地等水面线位置以及水体消落带的分布,提出蓝线控制的宽度,科学划定城市蓝线和绿线,保护城市河湖水系及其周边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环境保障有重要作用绿地。4.3.2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海绵城市纳入的要点包括:1明确各地块的海绵城市控制指标。将总体规划中的控制指标细化,根据城市用地分类的比例和特点,分类分解细化各地块的海绵城市控制指标。2合理组织地表径流,不得人为破坏汇水分区。统筹协调开发场地内建筑、道路、绿地、水系等布局和竖向,使地块及道路径流有组织地汇入周边绿地系统和城市水系,并完善城市排水管渠系统和排涝除险系统,充分发挥海绵城市设施的作用。3统筹落实和衔接各类海绵城市设施。合理确定地块内的海绵城市设施类型及其规模,做好不同地块之间设施之间的衔接,合理布局规划区内占地面积较大的海绵设施。4落实海绵城市相关基础设施的用地,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生态设施规划。综合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资源等控制要求,确定重大工程设施布局、规模,如污水处理厂、集中式调蓄池的规模布局及水处理标准,确定截污干管等工程设施的布局;确定生态设施,如大型公园绿地、湿地的规模及布局,并提出建设要求。4.3.3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海绵城市纳入的要点包括:1明确各地块的海绵城市主要设施的布局。将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确定的各地块海绵城市控制指标加以落实,明确主要海绵城市设施的布局。2明确各地块内部的竖向和径流组织。为保证海绵城市设施发挥作用,需要明确地块内部的主要高程控制点,保证径流组织使硬化区间上的水流入海绵城市设施。174.3.4海绵城市规划应与其他专项规划相协调,并且起到统筹作用。海绵城市规划应综合各专项规划的成果,将目标、指标和具体建设要求反馈到各专项规划中,便于各业务部门进行实施。4.3.5城市水系规划与海绵城市衔接内容:1基础研究与评价。分析水系在流域、城市、生态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明确水面率、水系连通、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等方面的现状及问题。2水系保护。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的水面率目标,明确受保护水域的面积和基本形态。保护水体完整性,进行蓝线划定,并提出控制要求。3水系利用。统筹水体、岸线和滨水区之间的功能,在促进城市水系多功能复合利用
本文档为【《福建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正式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4.4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红叶
资深会计师
格式:pdf
大小:3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20-04-07
浏览量: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