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浅析伤痕文学与解冻文学走向

浅析伤痕文学与解冻文学走向

举报
开通vip

浅析伤痕文学与解冻文学走向浅析伤痕文学与解冻文学走向   伤痕文学是新时期出现的第一个全新的文学思潮,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伤痕文学与解冻文学走向的,供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苏联的“解冻文学”和中国的“伤痕文学”因为在出现背景、文学内涵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故而常被放在一起进行对照分析。但他们的走向与命运却完全不同,对这两种文学思潮的后期发展以及两种文学思潮在后来文学史上的影响进行梳理,将有助于更清晰深刻地认识特定历史时期中俄两国的文学特点。   关键词:解冻文学;伤痕文学;走向   文学是思想的流露,是生活的写照。文学的发展和历史的...

浅析伤痕文学与解冻文学走向
浅析伤痕文学与解冻文学走向   伤痕文学是新时期出现的第一个全新的文学思潮,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伤痕文学与解冻文学走向的,供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苏联的“解冻文学”和中国的“伤痕文学”因为在出现背景、文学内涵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故而常被放在一起进行对照分析。但他们的走向与命运却完全不同,对这两种文学思潮的后期发展以及两种文学思潮在后来文学史上的影响进行梳理,将有助于更清晰深刻地认识特定历史时期中俄两国的文学特点。   关键词:解冻文学;伤痕文学;走向   文学是思想的流露,是生活的写照。文学的发展和历史的潮流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时候都无法将二者割裂开来,历史的每一个浪头都会在文学上得到如实地体现。   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国家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历史进程中都出现过重大的曲折,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在上世纪中苏两国的文学史上都出现一个从僵硬闭塞的一元化到烂漫发散的多元化的春潮。这个文学思潮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必定跟随历史的前进涌往新的方向。苏联的解冻文学出现于上世纪的50年代,中国的解冻文学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末。尽管时间上相隔20年,二者之间在出现背景、文学内涵等方面却是十分地相似,但两种文学思潮的走向与命运却完全不同,这些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思量。   1.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是新时期出现的第一个全新的文学思潮。社会主义新时期是以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为历史起点的。新时期文学首先必须面对的是文化大革命,所以伤痕文学自然而然地以文化大革命这一历史时期作为重要内容。早期的“伤痕小说”大多把上山下乡看作是一场不堪回首的恶梦,作品中充溢的是往昔岁月中苦难、悲惨的人生转折,丑恶、相互欺骗、倾轧、相互利用的对于人类美好情感的背叛和愚弄,其基调基本是一种愤懑不平心曲的宣泄,这一切都表现出对以往极左路线和政策强烈的否定和批判意识,在涉及个人经验、情感时,则有着比较浓重的伤感情绪,对当下和未来的迷惘,失落,苦闷和彷徨充斥在作品中。这种感伤情绪在后来的“反思文学”中得以深化,转为带着对个人对社会对人生对未来深刻思索的有意识追求和奋进,将一场神圣与荒谬杂糅的运动不只简单归咎于社会,政治,同时也开始探讨个人悲剧或命运与整个大社会大背景的联系。   然而,有意味的是当今天重审这批“伤痕文学”作品,人们会发现,无论当初的争论如何在肯定与否定中辗转,在审美意识形态一元化的社会文化体制之中,“它虽然力图挣脱,但在实际上仍含不可避免地带有着旧的历史印迹。过去的时代无论是在作家主体,还是在文本的主题话语,叙事模式以及人物的形象修辞等方面,均都体现出顽固不化的历史影响”。而从政治审美形态来说。“伤痕文学”无疑也秉承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意志。   “伤痕文学”后来较成熟的作品如竹林《生活的路》、叶辛《蹉跎岁月》、《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及冯骥才的作品普遍表现出对于人性的关怀,对于人性深刻的探索和讨论,引发了1980年代前期规模最大的对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文艺思想讨论和对于人的尊严、价值、权利的呼唤。作为一个时代的“证言”,“伤痕文学”无疑真实记录了那一时代的血泪。随着时代的反思,也许文学将进一步升华。“文革”题材在很大程度上给了作家挖掘人性、内心的空间。   80年代初,西方现代的许多思潮不断被引进,像“实用主义”、“现象学”、“结构主义”、“存在主义”等均被一些文艺批评者所接受。与此同时,尼采、萨特、布莱希特、海明威、塞林格、卡夫卡、福克纳、乔伊斯、马尔克斯、川端康成、昆德拉等外国作家作品纷至沓来,不仅拓展了中国作家的艺术视野,而且起到了极大的示范作用。文学创作领域先后出现了“朦胧诗”、“意识流小说”、“探索戏剧”等具有现代主义特色的作品。随后,“黑色幽默”、“意象诗”、“荒诞戏剧”、“元小说”、“新新闻体”、“表现主义”等各类艺术表现手法,都陆续进入新时期文学,打破了创作方法单一的旧格局,创作了多样的艺术审美形态。   90年代之后,市场经济开始渗透到各个领域。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都发生了转变。大众传媒的发达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文学的人文主义精神价值被淡化,文学的非意识形态特征被加强。如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王小波和王朔小说等后现代主义变体开始以冷静客观的叙述笔调展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环境,力图揭示普通人的生存本相。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中国当代文学呈现了对于传统文学的发展和超越。   2.解冻文学   与中国的伤痕文学出现的历史根源极其相似,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斯大林时期国家政治生活的僵化、专制化,斯大林时代的文坛大都是歌颂文学,宣扬“无冲突论”,造成了文学的公式化、概念化,文学作品回避矛盾、粉饰生活、歌功颂德,对于一些稍微触及现实的作品,动辄加以粗暴的攻击、批判。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第二次作代会召开,彻底纠正“左”的偏向,作家们开始大胆的表现生活矛盾的冲突和社会的黑暗面,“解冻文学”由此出现。   以爱伦堡的《解冻》为发端的“解冻文学”要求重视人,呼唤人性的复归,要求重新确认“人”的地位,要求文学站在“人性本位”的高度,直面和批判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的种种弊端。解冻文学之前的苏联文学作品往往写事重于写人,“生产小说”、“商业小说”、“农业题材”、“工业题材”等都是指写事,而不是写人,解冻文学力图走出这种文学误区。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被重新发掘,打碎即往的虚伪的、矫饰的既“瞒”又“骗”的政治口号式的创作毒瘤。1953年底至1954年上半年,苏联的《新世界》导杂志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它们触及到了当时十分敏锐的社会问题。其中,波麦兰采夫的《论文学的真诚》最有代表性。该文揭露了文学中“粉饰现实”的种种积习和手法,呼吁作家拿出“真诚”和“良心”,写“生活的真实”。这一问题的提出,立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引起了舆论的强烈反响。苏联在这个时期发表了一连串反官僚主义题材的小说,如亚・雅申的《杠杆》、丹・格拉宁的《个人意见》等。这一时期还发表了一些在30年代遭镇压而死的作家的作品。作为俄罗斯文学转点的解冻文学有使苏联回归到高尔基的意味,也确实为俄罗斯留下了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然而却没能为他们探索出一条新路。   作为俄国文学一个优良的传统,“真实性”在解冻文学中得以深化。苏共20大后,思想解放界的“解冻”思潮一泻千里,波匈事件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边串事件接二连三发生,加上国内出现“莫斯科大学事件”,使苏共领导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解冻文学使得俄罗斯文学获得西方国家的青睐,1958年帕斯捷尔纳克,1965年肖洛霍夫还有1970年索尔仁尼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也让政府担心洪水泛滥开来。于是从1957年便开始收紧“解冻”的闸门,特别是对文艺界的“不健康倾向”的批判,随后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解冻”思潮便基本停止发展。在1959―1960年期间,“解冻”的闸门虽没有关死,正常的平反虽还照常进行,但思想解放的步伐却大大放慢了下来。所以,文学是政治的传声筒,也是历史发展的先声。然而,当文学将先兆呈现出来之后,政治却没有跟上,所以,这种文学也就自然夭折了。无怪乎,苏联解体后,恐怖小说,侦探小说等为大众所喜爱。这其中的原因自然一部分出自于读者猎奇的心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俄罗斯文学的黄金白银时代的辉煌确实已溘然去远了。   3.二者对照   正是因为解冻文学发轫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而当时我国正处于苏联文学的接受时期,所以当时的我们对待俄苏文学给予了极大的热情和巨大的倾斜,这也使得解冻文学的思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五十年代中期的文学创作。因此,我们也不难想到,苏联解冻文学对二十年后中国伤痕文学的出现自然会起到推动作用。中国文坛始终密切注意着苏联文学动向,1954年之后,积极干预生活、塑造真实的人物形象的作品不断出现这不仅在苏联引起了强烈反响,并不遥远的的中国文坛也在这样的大气候下响亮地喊出了文学要“干预生活”“积极参与生活”的口号。看似这股浪潮在伤痕文学出现之前就已经显现,而在伤痕文学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刻,它似乎已经被现实生活打磨掉了自身的锋利,变得圆润了许多。虽然这两种文学思潮在时间上有错位,但是就其成因、发展阶段、内在构成以及在气势、力度、持续的时间上,这两种文学思潮存在着错位性的对应。   伤痕文学和解冻文学这两种文学思潮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解冻文学是对整个苏联历史的反思,而伤痕文学则集中在几次政治运动中,前者是对整个政治体制的再考量,而伤痕文学多从人的感受来描写。前苏联的“解冻文学”与中国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兴起的“伤痕文学”有着相似的兴起背景、文学内涵;但“伤痕文学”更感性化,更偏向于抒发人的伤痛和愤怒之情;“解冻文学”由于苏联国内外环境的压力最终消散了,“伤痕文学”则随着中国思想解放的进一步展开和改革开放的进行,进一步发展并且深入下去。中国的“伤痕文学”则由于思想解放的开展和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而且,继“伤痕文学”之后,“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等进一步兴起,对于历史的追问,对于现实的思索,对于未来的探求,也更进了一步。   不可忽视的是,贯穿这两种文学思潮始终的是深刻的反思意识和“人”这一主题在作品中的凸显,而这种反思本质上就是对当下生活的关注和对现实变革的企盼的真实反映。虽然这两种文学思潮都已经成为过去永远地沉淀于文学史发展的长河中,但是现当代的新文学也正是在这种艰难的转折和蜕变中孕育出来,并从这许多的优秀作品中汲取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浸透着痛苦和幸福的养分。新时期的俄苏文学研究不再只停留于人尽皆知的政治层面,人们开始学会冷静思考并尝试深入挖掘文学思潮背后的内容,进而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拓展开来。(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   [1] 陈建华.二十世纪中俄文学关系.2002.   [2] 程光炜.伤痕文学的历史局限性.选自《文艺研究》2005.№.1   [3] 邓利.再论伤痕文学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选自《当代文坛》2008.   [4] 柳植.文学的“解冻”-20世纪俄罗斯文学曲折发展的一个“解扣”选自《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5] 王文胜.突不出的重围.选自《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0.9   [6] 杨民“解冻文学”和“伤痕文学”前后的中苏文艺政策.选自《文学界》2010.   [7] 张艺凡.解冻文学与伤痕文学思潮比较.选自《时代教育》2010.
本文档为【浅析伤痕文学与解冻文学走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3194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1KB
软件:Word
页数:4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03-15
浏览量: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