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文化概论 第4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概论 第4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举报
开通vip

中国文化概论 第4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五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中的上古是指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此时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我们可以把上古界定为:170万年前至秦以前这段时期。▼远古期:野蛮时期和蒙昧时期。▼五帝上古期:170万年前―前221年可知朝代有:夏、商、周→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50万年--约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约为公元前7000年-公元前2070年。→奴隶社会:(青铜时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观点)“元谋猿人”:距今...

中国文化概论 第4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五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中的上古是指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此时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我们可以把上古界定为:170万年前至秦以前这段时期。▼远古期:野蛮时期和蒙昧时期。▼五帝上古期:170万年前―前221年可知朝代有:夏、商、周→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50万年--约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约为公元前7000年-公元前2070年。→奴隶社会:(青铜时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周断代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观点)“元谋猿人”:距今已有170万年。一、中国人的起源“北京猿人:距今四五十万年前“山顶洞人”:距今1.8万年以前原始物质文化是指原始社会人化自然过程中所创造的实体文化。二、原始物质文化旧石器时代,相当于人类历史上从原始群到母系氏族公社出现的时期。共经历了大约二三百万年。主要特征是猿人使用的工具是简单加工的石块。二、原始物质文化新石器时代,约开始于公元前7000年。中国人广泛使用经过磨光或钻孔加工的工具器型有石斧、石刀、石铲、石凿和石梨等。粗糙的陶器也广泛出现。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巡览为距今40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遗址。“大汶口文化”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等遗存。出土文物有造型美观的背壶、钵型鼎、镂孔豆、高柄杯、彩陶豆以及磨制精细的石斧、石锛、石铲、石凿、骨器等。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1982年,大汶口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分为三大类:一是自然崇拜;二是生殖-祖先崇拜;三是图腾崇拜。三、原始观念文化中国先民原始观念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是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其中原始宗教是主流。一是自然崇拜:亦称自然神崇拜所谓自然神崇拜,就是把诸如日月星辰,风云雪雨乃至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进而把它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崇拜、祈求它的保护和赐福。甚至包括动植物等。女性被先民认为是繁殖人种的决定因素,因此,人们把女性作为创世神、始祖神加以顶礼膜拜。后来,随着男性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便转向了男性崇拜。二是生殖--祖先崇拜先民对自身的繁衍非常关注,由此产生炽热的生殖崇拜。生殖崇拜根源于祖先崇拜,祖先崇拜包括对女性和男性的崇拜。水族祖先崇拜铜鼓图案三是图腾崇拜图腾是印第安语“它的亲族”词的音译。图腾是指原始人认为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想象出来的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并以他作为整个氏族崇拜的对象,与自然崇拜和生殖—祖先崇拜相比,图腾崇拜是较为高级的宗教形式,这种原始宗教是原始时代观念文化的主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古时代主要有婚姻关系,氏族关系,其组织形式包括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四、原始社会组织1.婚姻关系:再次是族外婚(禁止组内群婚,本族的人必须同别人的氏族公社实行族外群婚。在母系氏族社会,是一群外族男子嫁到另外的氏族姐妹的家中,在父系氏族社会,是一群外族姐妹嫁到本族的男子家中)婚姻关系的不断变化,证明人类逐步走向文明。首先是:血亲杂交(群居杂婚,母子、父女也可能有性关系,导致人口繁殖能力和体质低下)其次是:血缘群婚(形成血缘家族的婚姻关系称血缘婚)母系氏族是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母系氏族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2.氏族关系:中国原始社会组织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地皇神农氏人皇伏羲氏天皇燧人氏说法不一极其混乱!父系氏族社会是以父亲的血缘关系为中心结成的原始社会晚期的基本单位。父系氏族社会铜石并用,也就是传说中的五帝时期。五帝是指黄帝、颛顼(zhuanxu)、帝喾(ku)、唐尧、虞舜。说法不一。禹的时代开始了“夏文化”的进程,其特征是:(1)工具形态由石器、陶器过渡到青铜器;(2)农业生产己有相当发展;(3)私有制确立;(4)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建立起来。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经过征战和磨合,最终成为中华文化。五、上古文化分布中华民族包括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分布区。它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布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1)华夏文化集团黄帝、炎帝就生活在这个区域。黄帝和炎帝是传说中的中国原始社会晚期的两个部落首领。大致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龙山文化和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射日的后羿就生活在这个生活区(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故事,后人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日日心”的诗句)。蚩尤也生活在东夷文化区域内(涿鹿大战,黄帝和蚩尤)。(2)东夷文化集团:主要活动在湖北、江西一带,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东部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也可归入此文化区。传说中伏羲、女娲都生活在这个区域。传说伏羲、女娲是一对兄妹,他们相婚而产生了人类。又传说女娲曾用黄土捏人,炼五色石补天,折鳌足用以支撑四极,杀死猛兽,治理洪水,使人民得以安居。又传说伏羲教民结网,从事渔畜牧。八卦也是由伏羲创制的。(3)苗蛮文化集团以上三大文化集团经过多年征战,最后由华夏文化集团占据了统治地位。从此,华夏族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一直成为中国人的象征。华夏族的最终形成大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第二节商周:从神本走向人本一、殷商神本文化商部落原是一个活动在山东半岛渤海湾的从事畜牧业生产的部落。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长期流动不定的商族多次迁都。到盘庚(商代第十代君主)在位时,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所以历史上又称商王朝为殷商。据考古所及,南越长江,北达辽西,西抵陕西,国土面积大大超过了夏王朝。神本文化也就是尊神,率民以事神。商朝的文化观念,集中体现在“尊神重巫”,表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以神为本的文化逐渐开始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过渡,其契机便是商周之际的社会大变动。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来说,周人入主中原,具有决定文化模式转换的重要意义。二、周人的文化维新周部落原来活动在渭河流域,周的始祖是姬弃,后经周文王姬昌广求人才,四面征战,统一了一些部落,周武王姬发继位后,在河南孟津与800诸侯会盟,兴兵灭商。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256年,周朝存世约800年,共传30代37王。商周的分界是公元前1046年。电视剧《封神榜》反映的就是周王灭商的过程周人文化维新的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1)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周朝为了有效地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分封姬姓贵族子弟和功臣、还有殷商后代(兴灭国、继绝世的文化传统)到各地去建立政权。西周初年一共分封了71个诸侯,其中姬姓的达53个之多。另外,规定周天子的王位和诸侯的封爵由嫡长子继承。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来说,周人入主中原,具有决定文化模式转换的重要意义。(2)确立了礼制。就是周公着手建立的周王朝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周礼的内容丰富多彩,最重要的是确立了君臣的礼仪原则。一是“亲亲”,贯彻血缘宗族原则,强调父子、兄弟关系来维系宗族,二是“尊尊”,执行政治关系的等级原则,分清君臣上下的等级。共宗旨就是要“别贵贱,序尊卑”。体现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的上下尊卑之别。第三节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从周平王迁都(公元前722年)到秦始皇统一中原(公元前221年)这500多年间,习惯上划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公元前476年以前为春秋时期,这段时期同孔子所编的鲁国史书《春秋》的时间大体上差不多。公元前475年到秦统一中国为战国时期。为什么称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呢?之所以称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是文化史家借用了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提出的概念。其主要含义是指当时诸子百家创造的各个学派,使得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国民族文化从此大致确立了。主要依据有:(1)在社会生产力上,由青铜时代进入了封建社会。(2)在民族方面,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形成了华夏族。(3)在文化上进入了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4)哲学思想尤为活跃,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一、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那么,怎么又会出现这样一个中国文化发展的巅峰时代呢?第一,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第二,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第三,激烈的兼并战争,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第四,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第五,宫廷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二、百家的兴起及其学派特征所谓诸子百家,“诸”是指各个;“子”是对“士”的尊称,百家是指学派林立的现象。西汉司马谈将诸子百家概括为“儒、墨、道、法、名、阴阳,六家”,刘歆又补充了“农、纵横、杂、小说”四家,形成了十家有影响的学派。(一)儒家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孔子思想内容:(1)“仁”“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其内容有四个含义,一曰“仁者,人也。”二曰“仁”即“爱人,并进一步阐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仁”,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四曰:“克己复礼为仁。(2)“礼” 孔子曾经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yi4》) “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丧葬、朝聘、会盟等等方面的礼节仪式。(3)“中庸” 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又具有品德修养的意义。就方法论来说,其要点有二:一是“中”,二是“和”。 孔子所谓“中”,不是折衷与调和,而是指在认识和处理客观事物时,要做到“适度”、“恰如其分”,而“适度”和“恰如其分”的基础就是从实际出发。 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子路》)。他所谓“和而不同”,就是指不同事物之间,不是单纯的一方依顺另一方,而是两方在地位和伦理关系上、责任和义务上各有不同,甚至在对待事物的观点方法上也有所不同,但通过彼此间的谅解与协调,可以达到关系的和谐与统一。 孔子还提出了“和为贵”的观点。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礼”本来是用来显示不同等级之间人们身分差别的,强调“和为贵”,就是强调差别之间、不同等级之间关系的协调与和谐。(4)“教”与“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吾常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5)在教学方法上孔子善于发现学生各自在性格和学业上的特点,主张因材施教。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述而》)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2.儒家思想的学派特征儒家思想是以“仁”为内在思想核心,以“礼”为外在行为规范,以“中庸”为其辩证思维方法,以“知、行、学、思”为认识论的一套严密的关于人伦道德的学说,他们重视血亲人伦,重视现世事功,重视道德修养,(1)在天道观方面,儒家继承了西周史官文化以“天命”与“人德”相配合的思想,把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现实人生的从属地位;(2)在历史观方面,他们将捍卫三代的典章文物当作自己神圣的使命,同时也不排斥对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礼俗政令加以适当的修改。(3)在社会伦理方面,他们以“仁”释“礼”,试图把社会外在的规范化为个人内在的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4)在修身论方面,他们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出一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邦定国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为巩固封建政权体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二)道家文化先秦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本体论”,其学派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1)“道”是万物之本源(2)“有”与“无”的辩证统一。(3)“无为而治”的思想(4)在认识论上,老子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庄子的社会思想:庄子是道家的后起之秀,他以其绝顶的智慧和神奇的思辨,以其广阔的视野和诗一般的语言,以及近乎荒唐的叙述方式,为人们展示了道家的无我境界。怎样才能达到无我的境界呢?第一是忘:忘掉世俗的成见,忘掉人世的伦理道德,忘掉名利和外物,忘掉父母和亲人,忘掉自我,最后连本身也忘掉。第二是守:即要守己之说,守己之意,守己之神,不予外泄。第三是游:这是指心灵不受任何俗务和俗世规则的约束,使之处于一种不负责、不拘泥和绝对豁达、绝对自由的状态。(三)法家法家的先驱人物是齐国的管仲与郑国的子产,集法家之大成者是韩国的韩非子。韩非是法家最后的也是最大的理论家,他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了前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以法为中心的”法、势、术”三者合一的封建君主统治术。韩非的法治思想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封建中央集权专制提供了政治理论的根据。秦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虽然不再公开打法家的旗号,然而,法家思想的精髓却被历代统治者延传下来,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封建地主阶级便采取了儒表法里、或阳儒阴法的治国策略。韩非子(四)墨家:其创始人是战国时的墨子。(1)尚贤。就是尊重贤人,他以为凡是做官的都是贤人,他主张打破世袭制,不要父传子,而要贤传贤。(2)尚同。把天下的人组织起来,全国都层层向上同。同时,对君主无须进贡。(3)兼爱。他设想如果诸侯相爱,兼爱各国之人,就不会打仗了。(4)非攻。他反对不义之战。(5)明鬼。墨子信鬼神。(6)天志。墨子信天神,以为天是有意志的、最高的神。(7)非命。不要相信命运,只要做个好人。一切就会好起来;(8)非乐。认为音乐和艺术都没有用,是浪费。(9)节用。他认为如果贵族减少无用的浪费,财富就会增加。(10)节葬。他认为厚葬是极大的浪费。墨子有十大主张:墨子一、宏阔的文化精神第四节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1.秦汉文化的主旋律是对宏阔的追求。2.是注重中外文化的相互交融。二、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一是“书同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统一文字。二是“车同轨”。统一车辆形制。定车宽以六尺为制,六尺宽的车可通行全国。同时以首都咸阳为中心在中国修建了许多道路。其中通往九原(今包头)的叫”直道”,通往东方燕齐地区和东南吴楚地区的两条大道叫”驰道”。道路畅通,促进了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车不同轨,不能来往。解放前闫锡山建小火车道。三是“度同制”。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秦始皇把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全国统一的货币。1升二、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四是“行同伦”。统一教化。在全国各地设置专掌教化的乡官,名曰“三老”,实际是专作思想政治工作的官吏,目的是统一人们的思想伦理道德,统一文化心理。五是“地同域”。统一版图,将东至大海,西达陇右,北抵阴山,南越五岭的辽阔版图统一于秦国之下。征服了岭南地区,征发数十万百姓到岭南居住,对开发边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秦始皇强迫六国贵族迁到咸阳附近居住,加以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1)焚书:(2)坑儒:三、汉儒学独尊与经学的兴起“罴黜百家,独尊儒术”“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所谓“今文经”,即朝廷搜集当今流散民间、口头相传的儒家著作,写为定本,作为传述的依据。由于这些经书,用当时流行的文字记录整理,故称“今文经”。所谓”古文经”是指当时鲁共王刘余、北平侯张苍、河间献王刘德等人通过种种途径发现的古本儒家经书,这些经书是用古籀文写成,故称“古文经”。*一、玄学崛起第五节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的一种哲学思潮。当时的哲学家们信奉儒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和《庄子》,并称为“三玄”。所以后世称这种哲学为“玄学”。玄学的主要内容是探讨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探讨理想人格为中心课题,追求在情感之中达到对无限的体验,形成了“重自然”轻雕饰的美学观念。玄学对魏晋士人玄、远、清、虚的生活情趣有很大影响。比如魏晋时名士阮籍、嵇康、陶渊明及竹林七贤,他们纵情山水,放任个性,对功名漫不经心,力求超脱现实。这些都是深受“贵无(虚无主义)”思想影响的。二、道教创制与佛教传播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源于远古的鬼神崇拜,是东汉时人张陵创立的。发展于魏晋,至南北朝时,首次使用”道教”一词。道教的基本信仰与教义是“道”。认为“道”是“虚无之柔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强调信徒“修道养德”,以便达到”得道成仙”之目的。道教最关心的是“人如何不死。”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东汉时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最初依附于玄学,最终则代替了玄学的地位。隋唐两代是佛教的鼎盛时期。此时的佛教盛行“般若学”和“涅磐佛性学。”“涅磐”是佛教用语,主要是指能洞照性空之理的智慧。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而获得的一种精神境界。佛教更多的关注“人死后如何”。一、文化背景第六节隋唐:隆盛时代隋唐时期的用人制度:隋朝废除了魏晋时的九品中正制,推行科举制度。通过科举考试,一大批出身低贱,地位低下的士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凭着自己的本事,参与和掌握着各级政权,他们在内心里感激这个充满希望和大有作为的时代,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和事业充满了一泻千里的热情,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正是因为这批精英分子的努力,使得隋唐文化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文学、绘画、音乐、宗教等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就。二、唐文化的宏大气魄唐文化的宏大气魄,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唐文化体现出了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忌的兼容并包的宏大气派。①文化政策开明。在文化政策上,唐代统治者,不仅在政治上比较开明,而且在文艺创作上积极鼓励创作道路的多样化。在文学方面,唐朝不少帝王本身爱好文学,同时鼓励作者创作风格的多样化。②意识形态开放。在意识形态上,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创造开放的氛围。第二,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唐朝政府设置鸿胪寺,专门接待各国的使臣和来宾。著名的例子:一是公元627年,唐玄奘到佛教发源地——印度去取经;二是从公元742年开始,唐朝的鉴真和尚数次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世界各国的文化也涌入大唐:南亚的佛教、历法、医学、语言学、音乐美术传入唐朝,中亚的音乐,舞蹈也传入大唐。西亚和西方世界的袄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医术、建筑艺术及马球运动等等也涌入大唐。三、唐朝是一个世界性帝国四、唐代文化取得的成就1.文学:唐代诗歌、唐代散文、唐代传奇小说、唐代的词与变文。2.书法:篆、隶、行、草都有优秀的书法家。楷书成就最大,唐楷后世无出其右者。欧阳洵,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四大家将唐楷推至登峰造极的地步,其中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直到今天,仍是人们学习的主要范本。3.艺术:唐代的雕刻艺术、音乐艺术、瓷器艺术、建筑艺术的等等各门艺术都取得了令后世追慕不已的成就。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粗放、外倾、色调浓烈的开放型文化,表现出一种外向、粗犷、豪华的特色。第七节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唐宋文化比较:宋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表现出一种内省、精致、雅致的特色。一、理学构建:两宋(北宋、南宋)理学由五位理学大家创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创始人是周敦颐,集大成者是朱熹,在理论上作出重大贡献的是二程,后世多称“程朱理学”。理学是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适应了宋代重建纲常的需要。二、宋代文化的雅与俗(一)士大夫文化——雅宋代文学、音乐、雕塑、建筑乃至于饮茶、收藏、服饰等都体现出优雅、细密的风格。尤其是私家园林。如苏州的网师圆、沧浪亭,无不体现出精致细腻,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幽静、深邃、温柔恬静之感。(二)市民文化——俗如杂剧、杂技、说浑话(小品)、说书、讲史、皮影戏、傀儡戏、散乐、清宫调、角抵、舞旋花鼓、舞剑、舞刀。说、唱、斗、打,吹、拉、弹、唱样样都有。勾栏外观众云集,大声应和,热闹非凡。由此可见,一种野俗的、热烈的市民文化在宋代极为流行。其特征是具有多元审美情趣和热烈的普及性(人民性)。三、教育和科技成就——宋代的主要文化成就1.教育:宋代的官学:招收出身寒门的子弟。地方学校普及,地方州县”学校之设遍天下”。私学不计其数,书院发达。宋代四大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河南商丘应天书院。另外,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江苏江宁的茅山书院等也很有名。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有三大发明是宋代的科技成果,沈括指南针、毕升印刷术、唐福、石普火药。贾宪提出了贾宪三角;秦九韶提出了”大衍求一术”和”正负开方术”。沈括著述:《梦溪笔谈》、《长兴集》、《苏沈良方》《奉元历》。他创立了“十二气历”法。发明数学“会园术”。在物理学方面,最早发现地磁偏角;发明了指南针;发现陕西一带的地下石油。发现虹、海市蜃楼等现象。在科技史上,几乎没有哪个朝代可和两宋相比的,因此宋代是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2.科技: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双重效应是指:一方面,两宋汉人因被动挨打而产生的忧患文化意识;另一方面是游牧民族从汉文化中吸收到丰富营养。第八节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汇一、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突的双重效应西夏金元二、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元代知识分子地位低下:元代有所谓“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元代知识分子中一些“门第卑微,职位不振”的文人,与人民比较接近,与民间艺人和社团合作,投身于杂剧的创作,以杂剧来表达心中的悲愤苦闷与抗争。成果颇丰。最著名的有“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还有王实甫。其中关汉卿、王实甫被誉为“杂剧双璧”。把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完整的戏曲艺术形式,在内容上,元杂剧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心声,谴责黑暗,倾吐不平,追求美好未来,追求真善美。元杂剧的文化意义在于:元朝疆域辽阔,忽必烈入主中原后,还征服了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元帝国对欧亚大陆的征服过程中,规模盛大的中外文化交流也在进行之中。三、规模盛大的中外文化交流外来宗教大规模涌入中国。中外科技相互交流。中国文化迅速向外国传播。忽必烈明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阶段,也是传统文化向近现代文化转型的历程。第九节明清:沉暮与开新(转型期)一、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1.大兴文字狱:明代:朱元璋清代:康雍乾三朝二、早期启蒙思潮李贽。他的许多观点与同时代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观点非常相近。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也是当时的启蒙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古典文化的大总结1.在图书典籍方面:明成祖——大型类书《永乐大典》,保存了大量古代文化典籍,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清康熙、雍正: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年间编撰大型字典《康熙字典》是世界上最早、字数最多的字典。清代乾隆年间又完成了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此书历时十年,收录有3503种,是至今为止世界上页数最多的丛书。2.在古典科技方面: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崇祯历书》、《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潘季驯——《河防一览》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方以智——《物理小说》四、西学东渐及其中断西学东渐是指西方文明对中国文化的渗透和影响的过程。由于这个过程是艰难缓慢的,渐渐渗透的,故称“西学东渐”。利马窦在中国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世界地图)以上四个方面构成了明清时期文化的特点:一是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二是出现了早期的启蒙思潮;三是古典文化的大总结;四是西学东渐。
本文档为【中国文化概论 第4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71258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3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3-11
浏览量: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