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尿干化学结原理结果解读整理版

尿干化学结原理结果解读整理版

举报
开通vip

尿干化学结原理结果解读整理版第一章尿液干化学分析原理空白块:尿在测试块上分布的状态以及尿本身的颜色都会给测定带来误差,设置空白块就是为了排除这些产生误差的因素。各个项目使用同一个空白块。白细胞:0Cell/μL。根据酯酶法的原理,粒细胞浆内含有酯酶,这种酶个水解一种3-羟基吲哚酚酯类底物,释放出酚从而与重氮剂反应生成紫红色化合物。酮体:0mmol/L。根据硝普酸钠法原理,硝普酸钠和酮体(乙酰乙酸)在碱性条件下相互作用,呈现紫色,特别是乙酰乙酸对此特别灵敏。亚硝酸盐:0μmol/L。反应依赖于尿中革兰氏阴性菌把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与对...

尿干化学结原理结果解读整理版
第一章尿液干化学分析原理空白块:尿在测试块上分布的状态以及尿本身的颜色都会给测定带来误差,设置空白块就是为了排除这些产生误差的因素。各个项目使用同一个空白块。白细胞:0Cell/μL。根据酯酶法的原理,粒细胞浆内含有酯酶,这种酶个水解一种3-羟基吲哚酚酯类底物,释放出酚从而与重氮剂反应生成紫红色化合物。酮体:0mmol/L。根据硝普酸钠法原理,硝普酸钠和酮体(乙酰乙酸)在碱性条件下相互作用,呈现紫色,特别是乙酰乙酸对此特别灵敏。亚硝酸盐:0μmol/L。反应依赖于尿中革兰氏阴性菌把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砷酸反应生成重氮化合物,重氮化合物再与萘基乙二胺二盐酸结合,呈现桃红色。尿胆原:3.2~16μmol/L。根据偶氮结合法的原理,尿胆原在强酸条件下和重氮盐偶联成胭脂红色素。胆红素:0μmmol/L。根据偶氮结合法的原理,2,4-二氯苯胺重氮盐与胆红素进行特异性反应,并与胆红素浓度相对应产生不同的颜色。蛋白质:<0.15g/L。根据燃料结合的蛋白质误差原理,蛋白质与染料结合形成复合物产生色变,特别是对白蛋白的反应比对球蛋白、血红蛋白、本-周蛋白和黏蛋白更为灵敏。葡萄糖:<2.8mmol/L。根据葡萄糖氧化酶法反应原理,葡萄糖氧化酶特异性氧化β-D葡萄糖,生成葡萄糖醛酸盒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过氧化物酶作用下,使指示剂氧化产生红色。尿比重:1.010~1.025。利用多聚电解质法,尿中电解质与聚电解质发生离子交换的原理。阳离子存在时,多聚物氢离子通过交换释出,使溴百里酚蓝指示剂发生颜色变化,由蓝色经过蓝绿色最红变成黄色。酸碱度:5.5~7.5。通过PH指示剂测定5.0~9.0范围内的PH值隐血:根据血红蛋白接触活性法原理,通过血红蛋白的类过氧化物酶样作用催化分解过氧化氢,使四甲基联苯胺氧化呈色。维生素C:0mmol/L。根据Tillman‘sReagent的原理,维生素C将染料由蓝色还原成红色。本项目的测定目的是为了给使用者提供样本中维生素C含量,以判断其可能存在的干扰。肌酐:2.0~22.0mmol/L。根据置换反应原理,肌酐将金属氯化物酸性染料复合物中的染料置换出来,颜色由绿色变成黄色。微白蛋白:<20mg/L。根据染料结合法,微量白蛋白与染料结合形成粉色复合物从而产生色变,对白蛋白反应特别灵敏。第二章尿干化学报告解读尿白细胞、红细胞测定临床意义近年来,干化学尿液自动化分析逐步在国内普及,但不少操作者由于对干化学缺乏严格的过筛标准旬质量控制措施,往往造成实验误差,甚至延误疾病的诊断。目前较为突出的是,只看干化学检查的白细抱、红细胞结果,而忽视显微镜检查的倾向。由于干化学法检查与显微镜检查是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法,很雄找出完全对应的关系,本节着重讨论检验工作中常见的一些问题。.一、干化学法测定的原理尿红细胞测定试剂带膜块中的主要特性见表3—24。其测试原理是:尿液中的血红蛋白或其破坏释敦的游离血红蛋白均含有亚铁血红素,后者具有过氧化氢酶样活性,可使过氧化物分解释放出新生态氧能使无色的邻甲联苯胺(或四甲替联苯胺)变成蓝色的邻甲联苯胺(或四甲替联苯胺)物质。尿白细胞试剂带测定膜块中的主要成分(表3—25)是吲哚酚酯、重氮盐两种,其测定原理基于粒细胞胞浆内含有酯酶,此酶可作用于膜块中的吲哚酚酯,使其产生吲哚酚,后者与重氮盐反应形成紫色缩合物(图3—19),其颜色深浅与细胞的多少呈比例关系。二、干化学法检查注意事项(一)试剂带的批间差异试剂带不同而引起同1份标本测定结果的差异。(二)标本对结果的影响尿液标本必须新鲜,留尿后尽量立即测定,以免红、白细胞破坏,导致干化学法与镜检法的人为实验误差。干化学法既可测定完整的细胞成分,又能测定因细胞破坏胞浆内涵物来辨别细胞的有无(通过特异或非特异性酯酶检测白细胞,通过血红蛋白的过氧化物酶样反应检测红细胞),因此报告时要了解临床诊断,综合分析,排除相互结果的干扰。某些肾病患者的终尿,由于各种原因使细胞裂解,可导致仪器壬与目测法的差异。笔者认为,此类标本最好不使用干化学法。(三)干扰物对红、白细胞测定的影响1.对白细胞试验的干扰干化学法检查尿内白细胞的原理,是基于粒细胞浆内含有酯酶,可作用于试剂带膜块中的吲哚酚酯,操作时应注意:①应了解此法只能测定粒细胞,不与淋巴细胞反应,在肾移植病人发生排异反应尿中二淋巴细胞为主时,会出现阴性结果,此类病人不应用干化学法检验,应该以显微镜检查法为准。②尿液污染甲醛,或高浓度胆红素,或使用某些药物(如呋喃咀啶)时,可产生假阳性;尿蛋白>5g/L,或尿液含有大剂量先锋IV、庆大霉素等药物时,可使结果偏低或出现假阴性。③低比重尿、碱性尿的白细胞容易溶解,造成干化学结果高于镜检结果。④室温低于20℃时可造成白细胞测定结果偏低或者假阴性。⑤头孢氨苄、先锋霉素、四环素均可抑制反应造成假阴性。2.对红细胞试验的干扰尿液中含有对热不稳定酶、肌红蛋白或菌尿,可引起干化学法测定尿红细胞的假阳性;易使检测红纽胞出现假阳性的原因主要是热不稳定过氧化物酶的干扰。笔者对690例尿液进行了分析,其中113例化学阳性,镜检阴性,进一步用金标法抗Hb单克隆抗体检查也为阴性;但将尿液加热煮沸后再进行一化学检查,结果为阴性,说明假阳性是由于存在不耐热的过氧化物酶所致。尿液中大量维生素C的存苎,可竞争性抑制反应致使干化学法产生假阴性,应予警惕。为了探讨何种方式用药可对试验有干扰,笔舌使用了前述的方法(见第四节),发现静脉滴注维生素C5h后才能达到不影响尿红细胞测定的水平。百此静脉滴注后,原则上在5h内不要留尿液标本进行检测;不同厂家的仪器和试剂带对维生素C的影碉程度也不同(表3—26)。仪器—1的试剂带中含有破坏维生素C的酶,尿内维生素C浓度高达1000mg时,也不干扰红细胞的检测;仪器—2、仪器—3及配套试剂带则较差,维生素C浓度分别在200mg/L和omg/L时即有干扰。为了避免这个问题,目前国外有多种抵抗维生素C干扰的试剂带,或使用可同时检测维生素C的试剂带,在检测尿液病理成分的同时监测尿维生素C的浓度。(四)细胞破坏造成的“假阴性”现象所述“假阳性”、“假阴性”现象,是以显微镜检查为基础的。由于干化学法是检测细胞胞浆内涵物来Q别细胞的有无(通过特异或非特异性酯酶检测白细胞,通过血红蛋白的过氧化物酶样反应检测红细墅,,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存在下列问题:①由于尿液在膀胱贮存时间过长或标本放置时间延长,导致白细眶破坏,酯酶释放到尿液中,造成干化学法阳性、镜检阴性的所谓“假阳性”现象。②肾病患者的红细胞在肾蛀或泌尿道破坏,或尿比重过低、尿pH偏高,均易造成红细胞破坏,血红蛋白放出并出现尿中,造成‘谓红细胞干化学检查的“假阳性”现象。因此在干化学法结果与显微镜下所见出现矛盾时,要结合临床综合分析,甚至要动态观察,切不可一概否定干化学法结果。(三)镜检法与干化学法的相应关系有作者报道了干化学与镜检两种方法检查尿红细胞实验结果的对应关系,发现这两种方法虽然结Q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但每一等级尿分析仪结果对应镜检红细胞计数有较好的百分比范围,特别是干《学“neg”档,<3/HP占100%,红细胞≤10///1,镜检正常占99.82%,3~5/HP占0.18%。鉴于此种现象.笔者认为在排除上述病理或其他干扰因素存在下,仪器结果为“红细胞≤10/Pl”时,可以省略显微镜喧查,而其他档次(25~l、50/P1、150~1和250/P1)均有较大的交叉,必须镜检。由于尿液分析仪白细胞检测与显微镜下计数实验原理截然不同,报告方式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很难找出两者的对应关系,迄今还没有一种直接的换算方式。屡有文献报道了计算板计数与仪器结果的内在联系,Alwall报道每高倍视野白细胞数大约是仪器法报告(白细胞数/FAl)数的11%;Loosyt等指出,白细胞/Pl是白细胞/高倍视野的10.8倍,笔者的实验结果是8,7倍,因此仪器法白细胞检查只是一个筛选实验,决不可代替显微镜检查。三、干化学过筛的标准所谓过筛,就是在仪器、试剂带质量合格,检验人员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制定一个标准,达到此标准可视为尿沉渣成分在正常范围内,免除进一步显微镜检查。一般认为,镜检结果白细胞数在o~5/HP、红细胞数在0~3/HP和透明管型在0~1/LP的范围内,为尿沉渣参考范围。如果一个标本经过两种方法检查,干化学结果符合过筛标准,镜检结果在正常范围,说明过筛是正确的。干化学结果不符合过筛标准,镜检结果也异常,说明过筛是正确的。干化学结果异常,镜检结果正常,视为假阳性;反之干化学结果正常,镜检结果异常,视为假阴性。由于过筛的目的是筛出正常、镜检病理性标本,因此过筛的原则是不能出现假阴性,否则就耍漏诊。干化学结果假阳性的标本经过镜检后即可得到纠正。虽假阳性不如假阴性那么重要,但假阳性结果过多,镜检量过多,达不到过筛的目的。为了探讨过筛标准,笔者利用双盲法同时对6349例尿液标本采用干化学法(宝灵曼公司生产的MiditronR型尿液分析仪和配套试剂带)和显微镜检查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如果以干化学检查结果白细胞阴性、红细胞≤10//11、亚硝酸盐阴性及尿蛋白阴性四项指标联合作为过筛镜检的标准,白细胞检查假阴性率仅为0,80%,红细胞检查假阴性率仅为0.13%,在360份有各类管型的尿液中,只有29例含有透明管型为。一1/LP(在参考范围内)的尿液标本漏检,证明以此作为过筛标准是可行的。为了证实其他尿液分析仪筛选时也可应用这个标准,笔者使用德国宝灵曼公司生产的MiditronR型,美国Ames公司生产的ClinitekR200型,德国BehringwerkeAG公司生产的Urimac三种尿液分析型及相应配套的试剂带,同时进行了1000例干化学法与显微镜镜检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此标准也同样适用于上述两种尿液分析仪(Clinitek“200型、Urimac型)。(四)、千化学过筛适用范围的局限性(1)肾科及泌尿系科病人的尿液不适合于干化学过筛显微镜检查。(2)以镜检结果作为诊断依据(如结石、结晶和肿瘤细胞)或观察疗效时,不宜使用干化学方法作为过筛。-(3)由于干化学分析干扰因素较多且不可避免的有一定的假阴性率,因此要结合临床表现判断结果,决不可只看干化学分析,忽视镜检。(4)尿液的外观(特别是颜色、浊度)与尿沉渣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当尿液外观异常时,应注意显微镜检查。.(5)干化学试剂带的质量、稳定性及质量控制与过筛的准确性密切相关。仪器及干化学试剂带一定要符合要求。仪器的正常运转和质量合格试剂带是实验结果的基本保证。笔者制定上述标准使用的是宝灵曼公司的Miditronu型尿液分析仪及Combur~‘Test’M配套试剂带。每个实验室使用过筛标准时,首先必须做对照观察(所用干化学试剂带与显微镜对比),确认仪器试剂带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是否符合过筛标准的要求,如不符合,应制定相应的标准或更换试剂带,以达到过筛的要求,切不可不顾具体情况硬行引用过筛标准。第二节:尿酮体的测定一、干化学法测定的原理二、干化学法测定尿酮体的注意事项(1)由于尿酮体中的丙酮和乙酰乙酸都具有挥发性,乙酰乙酸更易受热分解成丙酮,尿液被细菌污诞亏,酮体消失。因此,尿液必须新鲜,及时送检,以免因酮体的挥发或分解,出现假阴性结果或偏低筹吴:(2)干化学法对乙酰乙酸的敏感性为50~100mg/L,对丙酮的敏感性为400—700mg/L,不与p—羟三鬟发生作用。但各大厂家生产的试剂带存在差异,对酮体测定成分不同,应加以注意。注意干化学法与酮体粉法的敏感度差异,同一病理标本,两种方法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分析结果时应特别注意。(3)不同病程酮体成分的变化会给检测结果带来差异。不同病因引起的酮症其酮体的成分可不同,即使同一病人在不同病程也可有差异。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早期,酮体的主要成分是伊羟丁酸,乙酰乙酸很少或缺乏,此时测量可导致对总酮体量估计不足;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症状缓解之后,乙酰乙酸含量反而比急性期初始含量高。因此检验人员必须注意病程发展,与临床医生共同分析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这就是分析后质控的重要内容。三、尿酮体测定的临床意义正常情况下,由肝脏产生的酮体经血液运送到其他组织,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产生能量。当糖代谢发生障碍时,脂肪的分解代谢增多,这时肝内酮体产生的速度超过肝外组织利用的速度,血中酮体增加,称酮血症;过多的酮体从尿排出,称酮尿,可大概分为以下4种情况。(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由于糖利用减少,分解脂肪产生酮体增加而引起酮症。未控制或治疗不当的糖尿病出现笋中毒或昏迷时,尿酮体检查极有价值。应与低血糖、心脑疾病酸中毒或高血糖渗透性糖尿病昏迷相区别。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阳性,而后者尿酮体一般不增高。但应注意糖尿病酮症者肾功能严重损伤而肾阈值增高时,尿酮体亦可减少,甚至完全消失。(二)非糖尿病性酮症如感染性疾病(肺决、伤寒、败血症、结核等发热期),严重呕吐、腹泻,长期饥饿、禁食,全身麻醉后等,均可出现酮症,这些情况相当常见。妇女孕期因妊娠反应呕吐、进食少,体脂降解代谢明显增多,发生酮症而致酮尿。(三)中毒如氯仿、乙醚麻醉后、磷中毒等(四)服用双胍类降糖药服用降糖灵时,由于药物有抑制细胞呼吸的作用,可出现血糖正常、尿酮体阳性的现象三、干化学测尿酮体的局限性试纸块不与β-羟丁酸反应,假阳性见于含大量左旋多巴代谢物的尿液。尿亚硝酸盐测定干化学试剂带法检验尿液亚硝酸盐是尿液自动化分析仪设置的多项检测之一,主要用于尿路感染的快速过筛试验,方法简便易行,得到广泛应用。一、干化学法测定的原理干化学试剂带法测定尿亚硝酸盐试剂带膜块中,主要含有氨基磺胺(或氨基苯砷酸)和1,2,3,4—四氢并喹啉—3酚(或N—萘基乙二胺)物质(表3—22),而大多数尿路感染是由大肠埃希氏菌引起,正常人尿液中含有来自食物或蛋白质正常代谢产物的硝酸盐。当尿液中有大肠埃希氏菌增加时,可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其可将膜块中的氨基磺胺(或氨基苯砷酸)重氮化而成重氮盐,后者与1,2,3,4—四氢并喹啉—‘3酚(或N—萘基乙二胺)偶联,使膜块产生图3—16、图3—17),借以诊断患者是否被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其检出敏感度为0.3~0.6mg/L。二、实验注意事项(一)尿路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种类尿亚硝酸盐检查先决条件是尿液中的致病菌必须含有硝酸盐还原酶。从尿路感染患者尿液分离出巧病原微生物有:大肠假单胞菌、变形假单胞菌、克雷伯氏杆菌、粪链球菌、葡萄球菌、绿脓假单胞菌、厌氧菌(如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韦荣氏球菌、拟杆菌)、酵母菌(如白色念珠菌、圆球拟酵母菌)、支原体刃人型支原体、酵母支原体)等。急性尿路感染单纯由大肠杆菌引起者占85%,而慢性肾炎由大肠杆菌引起者占52%,有些则是大肠杆菌与其他细菌(如葡萄球菌、肠球菌)的混合感染。肠菌科的大肠杆菌、虱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产气杆菌÷绿脓杆菌及部分厌氧菌皆含硝酸盐还原酶,可使尿亚硝酸盐测定呈阳兰反应。而粪链球菌因缺乏此酶可出现阴性反应。用妇女阴道及宫颈部分离出的多种真菌进行了还原适酸盐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短密青霉菌还原硝酸盐阳性率很高,约为72.73%,五峰霉菌为67,65%,酵母及假丝酵母属真菌还原阳性率低。白曲霉、土曲霉、黄柄曲霉、屡地青霉、产紫青霉及砖红酵母还原阳吃率很高。尿路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种类见表3—23。(二)体内适量硝酸盐的存在尿液中需有适量硝酸盐,一是来源于食物中的硝酸盐,如加工肉制品及某些地区饮水也是硝酸盐的来源,二是来源于体内蛋白质正常代谢产物的硝酸盐;三是体内可由氨内源性合成硝酸盐。尿硝酸盐排泄增加不是因体内硝酸盐分解代谢降低,而是加速硝酸盐的生物合成所致。体内缺乏硝酸盐,尽管有细菌也将出现假阴性结果。(三)尿液标本留取的时间尿液应在膀胱停留间隔4h以上,使细菌有充分的作用时间,故以早晨留取第一次尿液为宜。间隔时间过短,试验易呈假阴性反应。留取尿液样杯应清洁,并应尽快检测,否则易出现假阳性。(四)药物的影响使用利尿剂可使尿中硝酸盐含量不高,本试验呈假阴性;硝基呋喃可能降低亚硝酸盐反应的灵敏性;非那吡啶可引起假阳性;使用抗生素细菌被抑制时,可出现假阴性;使用大量维生素C(250mg/L或以上)时,可出现假阴性结果等。高比重尿可使本试验敏感性降低;若尿液中含亚硝酸盐离子≤lmg儿,可出现假阴性。三、尿亚硝酸盐测定的临床意义(1)参考范围,尿亚硝酸盐定性试验,一般为阴性。(2)尿亚硝酸盐阳性常见于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泌尿系感染,其检出敏感度为0.3~0.6mg/L。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①感染的细菌含有硝酸盐还原酶;②食物中含有适量的硝酸盐;⑧尿液标本在膀胱停留间隔4h以上,并除外药物等干扰因素。此实验诊断大肠埃希氏菌感染的符合率为80%,反之呈阴性结果。且本实验只与含有亚硝酸盐还原酶的细菌反应,且人体内也会有硝酸盐的存在,因此,本实验阴性并不能排除菌尿的可能;同样,亚硝酸盐阳性也不能完全肯定泌尿系统感染,标本放置过久或污染可呈假阳性,应结合其他尿液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得出正确的判断。(3)文献报告,单一测定亚硝酸盐诊断尿路感染的敏感性比干化学检查白细胞≥25/Pl低,而比白细胞≥100/Pl高;按白细胞≥100/P1诊断尿路感染的特异性,比亚硝酸盐阳性及白细胞≥25/P1要高;同时用干化学法测定亚硝酸盐及白细胞时,亚硝酸盐阳性+白细胞≥25~1组合方式诊断尿路感染,比亚硝酸盐阳性+白细胞≥100/山诊断尿路感染可靠性大。用亚硝酸盐+白细胞组合,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9.8%和92.o%,阴性预测值98.6%,说明阳性不能肯定为菌尿,但阴性基本可除外菌尿。检出革兰氏阴性杆菌尿优于革兰氏阳性菌尿。当白细胞≤25/弘1时,亚硝酸盐反应阴性,灵敏度83.5%,阴性预测值97.0%。当白细胞≥500/P1时,亚硝酸盐反应阳性,灵敏度40%,阳性预测值为100%。在联合应用亚硝酸盐+白细胞测定5218份尿液,对10‘/m1的菌尿敏感性为79.2%,特异性为81,0%。(4)亚硝酸盐+干化学白细胞检查+显微镜检查的组合,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100%,此时的亚硝酸盐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100%。(5)亚硝酸盐+干化学白细胞检查+尿培养用于诊断产科病人的尿路感染,尿培养阳性证实亚硝酸盐和白细胞的敏感性分别为43%和77%,特异性为99%和96%,两个试验组合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92%和95%。(6)亚硝酸盐+干化学白细胞检查+蛋白质试剂带检测新生儿和婴儿尿路感染,阳性预测值很低,阴性预测值为99.4%,男、女性别之间无差异。由此认为,试剂带有助于婴儿尿路感染的诊断;可避免进行昂贵的培养。综上所述,亚硝酸盐可作为尿路感染的过筛试验。但由于亚硝酸盐单一试验影响因素较多,如将亚硝酸盐十干化学白细胞检查组合观察,必要时用未离心尿标本直接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油镜检查,可大大提高尿路感染诊断的可靠性。第六节尿胆红素、尿胆原检查胆红素是血红蛋白分解代谢的中间产物,是胆汁中的主要成分,其代谢产物有尿(粪)胆原等。当各种原因造成胆红素产生过多,或肝细胞摄取、结合及排泄等过程发生障碍时,均可导致血、尿、粪便中胆红素及其代谢产物(尿胆原等)的改变。对这些物质进行检验,可协助临床诊断。一、干化学法测定的原理尿胆红素试剂带的主要组成见表3—19。其测定原理,是在强酸介质中直接胆红素与二氯苯胺重氮盐起偶联反应生成红色的复合物(图3—12);其反应过程,是重氮盐作用胆红素中央使其裂开,再结合形2分子的偶氮胆红素而呈现颜色变化。尿胆原测定原理:根据干化学试剂带组成的不同,其测定方法有所差异。试剂带的组成及其特性见。美国Ames公司采用,在强酸条件下尿胆原和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发生醛化反应,生成樱红色缩靶图3—13);德国宝灵曼公司采用,在强酸条件下尿胆原和对—甲氧基苯重氮四氟化硼发生重氮盐偶生成胭脂红色化合物。二、干化学法测定的注意事项(1)标本必须新鲜,以免胆红素在阳光照射下成为胆绿素,尿胆原氧化成尿胆素。(2)尿液中含高浓度维生素C和亚硝酸盐时,抑制偶氮反应,使尿胆红素呈假阴性;当患者接受大剂量氯丙嗪治疗或尿中含有盐酸苯偶氮吡啶的代谢产物时,可呈假阴性。(3)尿液中一些内源性物质如胆色素原、吲哚、胆红素等,可使尿胆原检查结果出现假阳性,一些药物(如吩噻嗪)也可产生颜色,干扰实验。(4)正常人尿胆原排出量每天波动很大,夜间和上午量少,午后则迅速增加,在午后2~4时达最高峰;同时尿胆原清除率与尿pH,相关,pH5.0时,清除率为2ml/min,pH8.0时,增加至25m1/min。因此有学者提倡预先给患者服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收集午后2—4时(2h排出量)进行测定,以提高检出率。(5)对于阻塞性黄疸尿胆原减少的病人,不能使用干化学法进行测定,因为大多数尿液试剂带都没有设制检测尿胆原阴性这一项。三、尿胆红素、尿胆原检查的临床意义胆色素(bilepigments)是指血红素的一系列代谢产物,包括胆红素、胆绿素、胆素原族和胆素族化合物。胆素原族和胆素族化合物种类较多,命名交叉重复,临床上常简化为:凡是粪便中的胆素原族化合物统称为粪胆原;其氧化产物胆素族化合物统称为粪胆素;存在于尿液中的同类化合物,则相应地称为尿胆原和尿胆素。胆红素是血红蛋白的代谢产物,衰老红细胞破坏后释放出的血红蛋白经分解产生的胆红素约占胆红素总量的80%,其余20%来自其他血红素蛋白,包括肌红蛋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及大多数细胞色素等的分解代谢。正常成人每天形成250~300mg的胆红素。胆红素在肝;脾及骨髓的网状内皮细胞中产生。这些细胞将衰老的红细胞破坏,释出血红蛋白,血素与其结合的珠蛋白分开。在微粒体血红素加氧酶系催化下,血红素原卟啉Ⅸ环上的。次甲基桥从碳膈子的两侧断裂,从而产生相等克分子的CO、铁及胆绿素Ⅸ。。这一步骤是需氧反应,并需有NADPH的参刃。胆绿素进一步在可溶性的胆绿素还原酶(其辅酶亦为NADPH)的催化下,迅速被还原为胆绿素,老者很快被还原为胆红素。在生理pH条件下,胆红素是难溶于水的脂溶性物质。在网状内皮细胞内生成的胆红素进入血液乏。即与血浆清蛋白或。球蛋白(以清蛋白为主)结合成复合体。这种结合又限制了胆红素自由透过各种主物膜,使其对组织细胞不致发生毒性作用。正常人每100ml血浆中的血浆蛋白能与20—25mg胆红蓑豸合,而正常人血浆胆红素浓度只不过1~10mg儿,所以正常情况下不致有大量游离胆红素进入组豢而产生毒性作用。咀红素在血中以胆红素一清蛋白的形式运输,但因其尚未经过肝细胞转化结合,故称为未结合胆红嚣或游离胆红素。此种胆红素随血液循环至肝脏,很快就被肝细胞摄取。一旦胆红素进入肝细胞,就与缰胞中的胆红素结合蛋白质结合,于是不再返回越出细胞膜,从而促使胆红素不断向肝细胞内透入。进歼细胞内的胆红素主要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生成葡萄糖醛酸胆红素酯(在肝内主要是1分子胆红素结兰:分子葡萄糖醛酸,形成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也有少部分与硫酸根、甲基、乙酰基、甘氨酸或葡萄糖磺萋等相结合。此种胆红素也称为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自肝细胞释放至毛细胆管,成为胆汁的一种特殊组成成分。胆红素随胆汁排出肠道,自画插末端起在肠道细菌作用下进行水解和还原反应,脱去了葡萄糖醛酸和加氢成无色的胆素原族化合橱.包括中胆素原、粪胆素原及尿胆素原等。所形成的胆素原族化合物基本上随粪便排出(正常成人每天入粪便中排出胆素原族化合物约40~280mg),约有10%一20%可被肠粘膜重吸收,再经门静脉转入肝鳖。构成胆素原的肠肝循环,仅有极少部分胆素原进入体循环而由尿排出(正常成人每日从尿中排出尿跹原约0.5~4.0mg)。进入血液的胆素原族约80%与血浆蛋白质结合,仅有一小部分可以通过肾小球滤出。在肾近曲小管中可被重吸收一部分,在远曲小管中又可排出一部分。尿中胆素原族的排出量与下列因素有关。1.尿液pH酸性尿中胆素原族趋于不解离状态,具脂溶性,易被肾小管重吸收,故排出量减少;反之,在碱性尿中胆素原族趋于解离状态,水溶性,不易被肾小管重吸收,故排出量增多。2.胆红素的形成量当胆红素的来源增加,如患溶血性黄疸时,随胆汁排出的胆红素增加,在肠道形成的胆素原族也增多,故重吸收并进入体循环而自尿中排出的胆素原族的量也增多;而当胆红素形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尿中胆素原族的排出量减少。3.肝细胞功能由于胆素原族的肠肝循环中逸入体循环的量直接取决于肝脏清除胆素原族的功能,因此尿中胆素原排出量增多,可较敏感地反映肝细胞损伤。临床经验表明,在病毒性肝炎早期未出现黄疸之前往往已可发现尿中胆素原族增多。4,胆道梗阻’患梗阻性黄疸时,胆红素不能顺利排入肠腔,胆素原族形成减少,尿中胆素原族的量也相应减少;在胆道完全梗阻时,尿中胆素原族完全消失。正常人血浆中胆红素的总量不超过10mg几,其中未结合胆红素占4/5。胆红素代谢异常而致体内积蓄,遂成黄疸,其特征为血浆中胆红素水平升高,皮肤、巩膜及粘膜黄染。黄疽大致分成三大类。(1)肝前性黄疸或称溶血性黄疸,系败血症、蚕豆病、疟疾、异型输血等使红细胞大量破坏,血红蛋白释出过多所致。(2)肝原性黄疸或称肝细胞性黄疸,是指在感染(如病毒性肝炎)、中毒及肝硬化等肝病时,由于肝细胞内或肝内毛细胆管广泛性病变,使肝细胞对胆红素摄取、结合、转运及排泄障碍所致。(3)肝后性黄疸或称梗阻性黄疸,由于结石、肿瘤或先天性胆道闭锁等原因造成总胆管梗阻所致。(2)肝原性黄疸或称肝细胞性黄疸,是指在感染(如病毒性肝炎)、中毒及肝硬化等肝病时,由于肝细胞内或肝内毛细胆管广泛性病变,使肝细胞对胆红素摄取、结合、转运及排泄障碍所致。5、已知的对Herlich有干扰的物质对此实验均有干扰,某些药物如非那吡啶可在酸性介质中显示红色,导致假阳性。6、试纸块反应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反应最佳温度为22℃~26℃.甲醛可以抑制反应。7、在低PH值情况下,一些药物代谢会出现假阳性结果,如吲哚硫酸等。第七节尿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尿液蛋白质的测定方法采用的是指示剂蛋白质误差法,即在一定的条件下(PH为3.2时),溴酚蓝产生出阴离子,与带阳离子的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结合发生颜色变化,参考范围:尿蛋白定性试验一般为阴性。(一)试纸块对白蛋白的反应,比对其他蛋白如球蛋白、血红蛋白、本周蛋白、黏蛋白要灵敏,因此阴性结果并不能排除尿中这些蛋白的存在。(二)生理性蛋白尿或无症状性蛋白尿生理性蛋白尿,指泌尿系统并无器质性病变,而是由于各种体内环境因素只怔常机体的影响所导2的尿蛋白含量增多,可分为功能性蛋白尿和体位性(直立性)蛋白尿。1.功能性蛋白尿功能性蛋白尿是指机体剧烈运动、发热、低温刺激、精神紧张、交感神经兴奋等所致的,暂时性、轻度白尿。其形成机理可能是由于上述诸因素使肾血管痉挛或充血,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一旦诱发因素消失,尿蛋白也迅速消失,此类蛋白尿定性试验一般不超过阳性(牛),定量试验.5g/24h尿,多见于青少年。2.体位性蛋白尿体位性蛋白尿又称直立性蛋白尿,是指由于直立位或腰部前突时引起的轻度或中度蛋白尿。其特点ZI司尿蛋白定性为阴性,起床活动若干时间后出现蛋白尿,再平卧后又转为阴性。常发生于青少年,一直年龄增长而消失。此种蛋白尿的发生机理尚不完全明了,可能与直立时前突的脊柱压迫肾静脉;直才由于肾向下移动,肾静脉被动扭曲,而使肾脏处于暂时瘀血状态,与淋巴血流受阻有关。此类蛋白尿£试验阳性可达什,甚至卅,但卧床休息后可消夫。(三)病理性蛋白尿:病理性蛋白尿指泌尿系统因器质性病变,尿内持续出现蛋白而盲。导致蛋臼尿的原因很多,通常可刁为以下5种。1.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球性蛋白尿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受损而使通透性增加,滤出较多的血浆蛋白,超过了肾小管重工能力。此型蛋白尿最为常见,蛋白尿以白蛋白为主,也含有一些分子量较大的球蛋白,分子量4万以吁蛋白质含量极少。2.肾小管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是由于炎症或中毒引起近曲小管对低分子量蛋白质的重吸收障碍而导致的以低分曼蛋白质为主的蛋白尿。此类的特点是以p:微球蛋白、溶菌酶等增多为主,白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3.混合性蛋白尿混合性蛋白尿是由于肾病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而产生的蛋白尿。此类特点是白蛋白和pz微球三司时增多。4.溢出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主要是血循环中出现低分子量蛋白质(如游离血红蛋白、肌红蛋白)或本—周氏蛋白过寄小球滤过及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均正常而溢出尿液中。此类主要见于骨髓瘤、骨骼肌严重创伤及大叽梗塞等。5.组织性蛋白尿组织性蛋白尿是指在尿液形成过程中,肾小管代谢产生的和肾组织破坏分解的蛋白质,以及炎症或严刮激泌尿系统分泌的蛋白(如Tatum—Horsfall糖蛋白等)。上述蛋白尿可分为肾前性、肾性及肾后性蛋白尿。本—周蛋白尿、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溶菌酶尿篱哥前性蛋白尿。肾性蛋白尿见于肾小球或肾小管疾病,可因炎症、血管病(高血压病)、中毒(药物、重曝车)等原因引起。肾后性蛋白尿则见于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的炎症、肿瘤、结石。动态观察尿蛋,对上述疾病的诊断、病情观察、判断疗效和及时了解是否出现药物副作用等均有一定意义。(四)蛋白尿的分类至白尿可按尿中蛋白含量的多少分为轻、中、重三类。①轻度蛋白尿:尿蛋白含量<0.5g/24h,可见苷.,管及肾小球病变的非活动期、肾盂肾炎、体位性蛋白尿等;②中度蛋白尿:尿蛋白含量在o.5~4;乙除肾炎外,见于高血压肾动脉硬化、多发性骨髓瘤等;⑧重度蛋白尿:尿蛋白>4g/24h,可见于噔兰肾小球肾炎及红斑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以上分类是相对的,当病变同时累及肾小球及肾亏;乙低分子量、高分子量蛋白质均增多,此时动态观察24h尿蛋白量有助病程观察及疗效判断。(五)蛋白尿的选择性叫。年Blainly等首先提出了蛋白尿选择性的概念作为判断肾小球损伤严重程度的指标。选择性学法测定尿中的中分子量蛋白质和高分子量蛋白质的比值来确定的。有关选择性蛋白尿、非选择性蛋白尿及选择性蛋白尿指数(SPl)将在以下章节介绍。第八节尿糖测定严格地说,尿糖测定应该是尿葡萄糖测定。正常人尿内可有微量葡萄糖,尿内含糖量为o.56~5mmol/24h,定性试验为阴性。尿糖定性试验常用班氏法、葡萄糖氧化酶法和干化学法。一、干化学法测试的原理干化学试剂带法测定尿糖的膜块中主要含有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色源及其他物质。不同家采用色源有异(表3—13),主要有两类:①采用碘化钾作色源(如美国Ames公司的Clinitek“200型.②采用联甲苯胺作色源(如德国宝灵曼公司的MiditronR型)。测定尿糖的原理是:膜块内葡萄糖氧化酶(GOD)作用于尿液中葡萄糖,使其形成葡萄糖醛酸和过氧化氢(H20:),后者再被过氧化氢酶(POD)售化释放出[O],后者使色源呈现不同的颜色变化。强氧化剂可出现假阳性。三、尿糖测定的临床意义尿糖一般是指尿液中葡萄糖而言,其来源于血液中的葡萄糖。正常人肾脏的肾糖阈值是90~180mg/d1)。一般情况下血糖浓度相对比较恒定,空腹血糖为4.44~6.66mmol/L,进食必一9.99mmo]儿,由肾小球滤过的葡萄糖几乎全部可被肾小管重吸收,只有极微量部分由尿北为0.56~1.67mmol,浓度为0.28—0.83mmol/L,用任何常规性检查均不能测出。葡萄糖是否会出现于尿中,一是要看血糖浓度,二是要看肾小管重吸收的能力,即肾糖阈值。尿中是否出现葡萄糖取决于三个因素:C动脉血液由葡萄糖浓度;②每分钟流经肾小球的血浆量;③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葡萄糖的能力,即肾糖团:弩糖团可随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葡萄糖重吸收率的变化而变化。当肾小球滤过率减低时,可导致·肾糖阔·提高;而肾小管重吸收率减少时,则可引起肾糖阈降低。葡萄糖尿除可因血糖浓度过高引起外,也可因肾小管重吸收能力降低引起,后者血糖可正常。(一)生理性糖尿生理性糖尿为一过性糖尿,是暂时性的,排除生理因素后恢复正常。1.饮食性糖尿短时间内食用大量糖所致,糖的同化存在着个体差异,但健康人一次进食葡萄糖200g以上即可产生糖尿。,2.应急性糖尿又称一过性糖尿。原因是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延脑血糖中枢受刺激,导致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大量释放,因而可出现暂时性高血糖和糖尿。3.妊娠性糖尿以妊娠中末期多见,由于肾小球滤过增加,肾小管的重吸收相对减少;另外,妊娠末期和哺乳期间可因乳腺产生乳糖过多而至乳糖尿。(二)病理性糖尿1.真性糖尿真性糖尿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值而从尿中排出所致。尿糖检查不仅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依据,也是指导临床医生胰岛素使用量的依据之一,判断疗效的主要指标之一。但如果并发肾小球硬化症,则肾小球滤过减少,肾糖阈升高,此时血糖虽已超过÷般的肾糖阈值,尿糖却表现为阴性。但于进食后2h由于负载增加,则可见血糖升高,尿糖阳性。对于此类糖尿病患者,不但需同时做空腹血糖、尿糖检查,进食后2h尿糖检查,还需进一步做糖耐量试验等检查,以明确诊断。2.肾性糖尿·。肾性糖尿是由于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减退,肾糖阈降低而引起的糖尿。如家族性糖尿(先天性近曲小管重吸收功能缺陷),无明显症状。新生儿糖尿是因近曲小管功能尚未完善。以上均应与真性糖尿病相区别,其鉴别要点为肾性糖尿时空腹血糖及糖耐量试验结果均正常。3.其他糖尿生长激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皮质醇、胰高血糖素都可使血糖浓度上升而引起糖尿。①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素分泌过多,使消化道肠壁的血流加速和糖的吸收增快,因而在饭后血糖增高,出现糖尿;②肢端肥大症,可因生长激素分泌旺盛而致血糖升高,出现糖尿;⑧嗜铬细胞瘤,可因肾上腺素和去肾上腺素大量分泌,致使磷酸化酶活性增强,促使肝糖原降解为葡萄糖,引起血糖升高而出现糖尿;④兴氏(Cushing)综合征,可因皮质醇分泌增多,使糖原异生旺盛,抑制己糖激酶和对胰岛素作用,因而二理糖尿。此外,肝功能障碍时血糖升高也可见糖尿。尿比重(比密)测定尿液比重(比密)(specificgravity,SG)是指尿液与纯水的重量之比,是尿中溶解物质浓度的指标。溶解于尿液中的固体物质,主要是尿素和氯化钠,前者反映食物中的蛋白质含量,后者反映食物中的含盐量,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尿比重与排出的水分、盐类和尿量有关。尿比重测定可以估计肾脏浓缩功能。由于尿比重还受年龄、饮水量、出汗等因素的影响,故多次测定比单次测定更能反映肾脏浓缩功能。一、干化学法测试的原理干化学试剂带法测定尿比重的膜块中主要含有两种成分(表3—2):一种是电解质共聚体,即甲氧乙面丁烯二酸(methoxyethylenemaleicacid)共聚合体(图3—1);另一种是酸碱指示剂溴麝香草酚蓝(PH6.o~7.6)。除这两种物质外,还含有其他物质如缓冲剂等。其测试原理模式见图3—2。二、干化学法尿比重检查注意事项(1)尿液标本必须新鲜,不能含有强碱、强酸等物质(如奎宁、嘧啶等药物),这些物质的存在都会直接影响试剂带测定尿比重。当尿液pH≥7.0时,应该在干化学法测定结果的基础上增加0.005作为由强碱尿损失的补偿。其补偿机理是:当尿液pH≥7.o时,尿液必将存在着氢氧根离子(OH—),它的存在会中和掉由尿液离子成分使电解质聚合体释放出来的氢离子(H’),导致氢离子不与酸碱指示剂反应,结果偏低。在强酸性尿液时,干化学法测定尿比重结果明显偏高,但在一般情况下尿液不可能呈强酸性,所以影响不如碱性尿那么直接。表3—3显示不同尿pH对尿比重的影响。(2)尿比重计法、折射仪法和干化学法是采用不同的原理测定尿液比重,测定的结果必将有一定的定鲍差距,如尿液中非离子型化合物(如葡萄糖、造影剂等),可导致比重计和折射法测定结果偏(3)尿蛋白浓度增高时,由于蛋白分子本身是两性电解质,即本身既有电荷又有固体量,所以对三下按都有影响,以干化学法最为明显,折射仪法次之,。比重计法影响最小。教科书规定,每增加log/L质,折射仪法应在原测定值的基础上减去o.005,比重计法碎去0.003。尿蛋白干扰干化学法测定原指示剂呈现颜色而使结果偏高。表3—5显示不同浓度尿蛋白对尿比重的影响。(4)干化学法不宜用于新生儿尿比重检查,这可能是由于新生儿尿比重太低,仅在1.002~004之间的缘故。(5)由于干化学法所测尿比重结果间隔较大,不能反映较小的比重变化,因此只能用于过高或过低汞比重病人的筛选,对于病理性特别是系统观察的病例仍以折射仪法更为理想。NCCLS建议以折射仪法作为干化学法测定尿比重的参比方法,浮标法(比重计法)测定尿比重不再使用。折射仪法可用去离子水或蒸馏水和已知浓度溶液监测其测量结果是否准确,如蒸馏水比重应为000;0.513mol儿氯化钠溶液,比重应为1.015;0.856mol儿氯化钠溶液,比重应为1.022';263mol儿蔗糖溶液,比重应为1.034。(6)尿比重试纸不受尿中非离子物质如尿素、葡萄糖等的影响,高蛋白、高PH或低PH值会影响测定结果,高PH值情况下,比重结果偏低,反之偏高。三、尿比重检查的临床意义尿比重的参考值在1.015—1.025之间,早晨第一次尿标本的比重最高,通常>1.020;在多次随机尿标本中,尿比重在1.025以上,提示肾浓缩功能正常。(1)尿比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肾脏的浓缩功能,它与尿内所含溶质的多少成正比,而与尿量成反比,并与尿液的颜色深浅平行。①尿比重增高:表示尿液浓缩,见于急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高热、大量出汗、脱水、心功能不全、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等。②尿比重减低:表示肾脏浓缩机能减退,见于尿崩症、慢性肾炎、精神性多饮多尿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及恢复期。③尿比重比较固定:尿比重变化不大,一般固定在1.010左右,呈等张尿,表示肾实质有严重损害。(2)用尿比重和尿量的动态变化来监测肾结石病人的尿物理变化,可用于指导病人饮食习惯,预防病人结石的再次形成。(3)尿比重的高低不仅直接反映肾脏浓缩功能,而且还能监测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对红细胞形态析是否受尿比重的影响(尿比重偏低,可使红细胞形态由均一性向多形性转变)。第十节尿PH检查的原理是采用酸碱指示剂法,其测试膜块区含有甲基红(pH4.6~6.2)和溴麝香草酚蓝(pH6.0~7.6)。两种酸碱指示剂适量配合可反映尿pH4.5~9.0的变异范围。二、干化学法检查尿pH的注意事项(1)检测时尿标本必须新鲜,放置过久细菌分解尿液成分可导致pH改变,大多数细菌如变形‘等,分解尿素产生氨,可使尿液呈碱性;但在少数情况下,细菌也分解尿液成分产生酸性物质,使尿q偏酸。(2)当肾脏分泌的尿液含有过多的碳酸氢盐和碳酸缓冲对时,如果尿液放置时间过久,尿液中?氧化碳会自然扩散到空气中,使尿pH增高。3)在测定过程中,应严格按规定的时间将试剂带浸泡尿液标本中,浸尿时间过长,尿pH呈减低4)在使用多项试剂带进行测定时,要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严格按说明书进行操作,试剂带上不能浸量的尿液标本,防止试剂带相互之间的“溢出"(runover)现象,影响尿pH测定。5)尿液pH主要反映肾脏在维持血浆和细胞外液正常氢离子浓度方面的能力,而干化学法测定只4\半定量的实验结果。因此在临床观察结果时,不要单从尿pH测定值分析,要结合临床其他资料驻数据,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方法原理:干化学法尿pH检查的原理是采用酸碱指示剂法,其测试膜块区含有甲基红(pH4.6~6.2)和溴麝香草酚蓝(pH6.0~7.6)。两种酸碱指示剂适量配合可反映尿pH4.5~9.0的变异范围。临床意义:1、尿pH检测了解体内酸碱平衡情况在代谢性酸中毒、痛风、糖尿病、肾结石、Ⅳ型肾小管酸中毒、白血病和坏血病时,常有强酸性尿。碱中毒及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小管酸中毒(Ⅰ、Ⅱ、Ⅲ型)、泌尿系变形杆菌感染时,可呈碱性尿。2、观察尿pH变化,指导临床用药,预防肾结石的形成和复发,减轻泌尿系微生物的感染研究证明,某些肾结石的形成与尿pH变化密切相关,如在尿pH降低时容易形成酸性结石;而在尿PH增加时容易形成碱性结石。因此,临床对于某些患者有形成酸性结石(如尿酸和胱氨酸结石)倾向S时如果给药使尿pH保持碱性或至少尿pH在6.5以上,就不会形成酸性结石。相反,临床对于某些患者有形成碱性结石(如磷酸钙结石)倾向时,如果给药使尿pH保持酸性,也就不会形成碱性结石。此外,碱性尿可促进某些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同样使尿液呈酸性也可预防细菌的生长,减少泌尿系统的感染。尿pH检测不仅可了解体内酸碱平衡情况,还可监控尿pH变化对其他膜块区反应的干扰作用,如尿蛋白测定、尿比重检查受尿pH影响很大,因此,当尿pH明显升高或减低时,要考虑同时检测尿比重、尿蛋白结果:是否可靠或用其他方法进行检测。干化学法测定尿蛋白的注意事项干化学法测定尿蛋白操作简单快速、敏感性高,但该法是利用尿蛋白与某些染料相结合而产生的歹色变化来测定蛋白含量,因此在使用中,无论用哪一种方法进行尿蛋白定性检查,都必须重视下列问题。(一)尿液pH尿液标本必须新鲜,变质的尿液会使尿pH发生变化,或者尿液本身过酸、过碱都会影响实验结吴当病人服用奎宁、奎宁丁和嘧啶等药物时,引起尿液呈强碱尿(pH≥9.o),超过了试剂带本身的缓冲耄力,会使干化学法出现假阳性结果;而用磺基水杨酸法和加热乙酸法作尿蛋白定性时,因尿液过碱,远熏蛋白质的等电点出现假阴性结果。鉴别方法是用稀醋酸将尿液pH调至5~6后再进行实验,借以区爷是否由于强碱尿而导致干化学法的假阳性,或磺基水杨酸法和加热乙酸法的假阴性。同样,当尿滞pH<3.0时,也会引起尿蛋白定性试验的假阴性。表3—8显示不同pH值对尿蛋白测定结果的影响。(二)尿液所含蛋白成分不同的尿蛋白测定方法对病人尿液内不同类型蛋白质检测的敏感性不同,测定结果也不相同:三擞娟教授等经实验证实,尿中球蛋白浓度为4000mg儿以下时,干化学法蛋白定性为阴性,只有当其芝譬达5500mg/L时,才出现可疑反应;白、球蛋白比值为1:2的蛋白尿,蛋白浓度高达2000mg儿芝·会出现阳性(+)反应,干化学法测量球蛋白的敏感性仅为白蛋白的1/100~1/50。磺基水杨酸定性三卅球蛋白反应的灵敏度亦较白蛋白低,浓度同时为2000mg几时,白蛋白出现阳性(++)反应,球蛋三,:勺囚性(+)反应;在白、球蛋白尿中,球蛋白比例增大,则阳性程度减弱。加热乙酸定性法和双缩脲定量三可以对白蛋白、球蛋白显示同样的敏感性,表3—9显示同一份标本不同测定方法测定尿蛋白的差异程蔓:加热乙酸法对于单纯球蛋白尿具有特殊反应,即浓度从500mg儿到5500mg儿浓度的尿液,此法车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凝块状而尿液本底并不显现明显混浊,从而提示本法可能为高度非选择性蛋白尿F::筛试验。因此在进行肾病患者尿蛋白测定时,特别是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需要系统观察尿蛋白含量的振例,最好使用磺基水杨酸法(或加热乙酸法)和双缩脲法进行定性、定量实验。标本编号干化学法(mg儿)双缩脲法(mg儿)(三)尿液中的干扰物研究证明,多种物质(多为药物)可使尿蛋白不同检查方法呈现出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丛玉隆等曾凝;了了多种抗生素对尿蛋白测定影响的研究,发现青霉素族药物对其有明显的干扰作用。为了证明这一笔者对大剂量青霉素静脉注射患者用药前后进行了尿蛋白的检测,结果表明:①尿液内青霉素浓度罐:立4万U/ml时,对干化学法测定尿蛋白产生假阴性,而对磺基水杨酸法测定尿蛋白产生假阳性(表)。②静脉滴注青霉素240万U组2h内,320万U组3h内,480万U组5h内,尿中青霉素浓度可达到影响尿蛋白测定水平(表3—11和表3—12),可对磺基水杨酸法产生假阳性,对干化学法产生假阴因此,对于含蛋白尿的患者使用青霉素治疗时,使用不同的测定尿蛋白方法需要考虑不同的干扰作主.即磺基水杨酸法使结果增强或出现假阳性,干化学法测试使结果偏低甚至出现假阴性。除此之外,尿等有高浓度有机碘造影剂(如胆影葡胺、泛影葡胺、碘番酸)及尿酸盐时,磺基水杨酸法可呈假阳性,而化学法和加热乙酸法影响较小。(四)。尿液存放时间及污染尿液存放时间过久而致细菌生长繁殖,或尿液受其他分泌物如阴道分泌物污染,或含有较多细胞成屡渣试剂带测试原理及注意事项分时,也可出现阳性反应。但这种蛋白尿绝非泌尿系统病变所致。尿液湿化学法检查尿液常规干化学检查虽然简单、快速,但许多因素都直接影响尿液自动化分析的准确性,以及干化学分析某些实验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只起初筛作用,在必要时候尿液常规检查仍以湿化学为诊断依本节将介绍尿液化学成分各种湿化学的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一、尿蛋白质检查正常人尿液中蛋白质含量极少,一旦尿蛋白含量>100mg凡,蛋白质定性试验便呈阳性反应而称勺蛋白尿(proteinuria)。检验蛋白尿的重要性就在于:蛋白尿主要反映肾小球损害,以及肾小球滤过率F增加。目前用于尿蛋白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较多,尿蛋白定性法常用的有加热乙酸法、磺基水杨酸法;尿董白定量法常用的有化学比色法(双缩脲法)、染料结合法(考马斯亮蓝法)。(一)定性试验1.加热乙酸法原理,加热乙酸法是利用加热煮沸使蛋白质变性凝固,再加乙酸使尿液pH下降达蛋白质的等电三(pH4.7),而有利于已变性蛋白质的沉淀,同时可消除尿液中某些磷酸盐加热析出所致的混浊。(试剂)5%乙酸溶液。(操作)(1)取15mmXl50mm试管1支,加入清晰尿液至管的2/3高度。手持试管下端,将试管上部斜置三火焰上加热,煮沸即止。(2)轻轻直立试管,在黑色背景下观察煮沸部分有无混浊。(3)滴入5%乙酸溶液3—4滴,再煮沸,立即观察结果,如无混浊出现,试验为阴性,如有混浊或絮状块,为阳性。(结果判断)按表3—27判定结果。注意事项)加热乙酸法较敏感,干扰因素少。本法对尿蛋白的敏感性是150mg/L,但在使用时必丽注意3点。(1)尿液加热后出现浑浊,可能是蛋白质,亦可能是磷酸盐,故一定要加酸后再煮沸,盐类的浑浊即岿夫;而蛋白质的浑浊则不消失。(2)尿蛋白含量很少时,加酸后才出现混浊。因此,操作必须遵照加热、加酸、再加热的程序。加入的鬃酸量也要适当,过多或过少均可使阳性反应程度减弱,因为强碱(pH≥9.0)或强酸(pH<3,0)时,都远离蛋白质的等电点出现假阴性结果。表3—8显示不同pH对尿蛋白测定结果的影响。(3)在无机盐存在的条件下,白蛋白和球蛋白才能凝固沉淀,无盐或低盐饮食的病人因尿内电解质等量少可致假阴性。试验时可先加饱和氯化钠溶液1~2滴于尿液中,再进行操作。2.磺基水杨酸法(原理)磺基水杨酸又称磺柳酸,为生物碱剂,在略低于蛋白等电点的酸性环境下,磺基水杨酸的酸嘎碉离子与带正电荷的蛋白质结合成不溶性蛋白盐而沉淀(图3-20)。
本文档为【尿干化学结原理结果解读整理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正方体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1KB
软件:Word
页数:14
分类:
上传时间:2022-05-11
浏览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