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田野考古学(西大考古)

田野考古学(西大考古)

举报
开通vip

田野考古学(西大考古) 田野考古学 西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讲义 1 田野考古学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 考古学的研究体系 一、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与目的。对象:古代人类遗物(制品、废弃物);自然遗物;新的科 技手段分析所得资料信息。 目的:接近历史真面目(?)。 1. 对象的特点:实物性;局部完整与整体不完整性。 2. 资料的阐释:考古学研究的目的。 3. 考古学的方法论:对象与目的之纽带。分析法、比较法,覆原法,即信息处理。分析: 自然科学技术,逐渐完善、丰富,极迅速。 比较:类型学。 ...

田野考古学(西大考古)
田野考古学 西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讲义 1 田野考古学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 考古学的研究体系 一、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与目的。对象:古代人类遗物(制品、废弃物);自然遗物;新的科 技手段分析所得资料信息。 目的:接近历史真面目(?)。 1. 对象的特点:实物性;局部完整与整体不完整性。 2. 资料的阐释:考古学研究的目的。 3. 考古学的方法论:对象与目的之纽带。分析法、比较法,覆原法,即信息处理。分析: 自然科学技术,逐渐完善、丰富,极迅速。 比较:类型学。 复原:资料本原。 第二节、田野考古学的内容和特点 一、主要内容:(工作步骤) 1. 调查、发掘。获取第一手原始资料。 2. 整理:分析资料,提取系统化信息。 3. 报告:发布信息。 4. 研究。 二、特点:内容决定特点。 由许多工作环节组成的系统,针对考古资料的特点和从考古学 研究的角度所提出的要求,按一定原理组成的技术体系。 1. 对各种田野考古的技术及其作用以及局限性的认识。 2. 田野考古技术体系内的原理和体系及该体系有效性的认识。 3. 田野考古技术体系的发展过程。内在原因。阶段性。 第三节、田野考古学的发展史 一、外国: 1. 萌芽期:15 世纪末~18 世纪末,出现古物学,带来田野考古最初的萌芽。18 世纪上半叶, 发现庞贝城,此其代表性。 美国的杰弗逊,解剖土丘,第一次让人认识到分层次,美 洲考古学之创始。 2. 形成期:19 世纪。谢里曼,1867 年起,1870 年发现特洛伊,开创田野发掘方法新阶段, 分土层,认识到普遍器物之意义,对每件器物尽可能绘图、照相;欧洲开始关注考古学。 地质学家遇到大量早期人工石制品并认定。 1859 年,考古学正式提出,汤姆森“三期 说”。 1882 年,英国的皮特里弗斯,现代科学发掘之父。科学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建立。注意遗 址中遗物在地层的位置,文字记载,遗迹绘制模型。“普通器物比特殊器物更重要,能 反映普遍现象,这种普遍现象正是我们所探求的。” 英国的皮特里,主要研究埃及 考古学。第一个用科学考古方法在埃及发掘的学者。总结。尊重未来的考古学者,为之 提供方便,认真发掘、说明、绘制精确,原大图纸,尽可能完整发表发掘报告,照顾遗 迹。“考古发掘是一种破坏,被发掘后只能存在于记录上。考古学者首要尽义务地记录 考古发掘中的一切东西。考古学全部事业是重建已消失的生活。”田野考古技术的主要 创始人之一。 汤姆森三期说与皮特里弗斯过分强调一致性,忽略地方特色和特殊性。 皮特里芬埃及陶器为若干期。 安特生分甘肃为 6 期。 瑞典的蒙特柳斯,北欧希腊的 青铜文化研究(先史时期),《先史考古学方法论》、《东方和欧洲古代诸时期》、《论青铜 时代的年代序》,分欧洲青铜时代为若干期。类型学。 3. 发展期:进入 20 世纪田野考古学方法完善、总结。方法的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性书籍、田野考古基本 田野考古学 西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讲义 2 操作。皮特里,1904 年《考古学目的与方法》;法国《史前学研究手册》、《考古发掘技 术一般原则》;1946 年,《田野考古学》。欧洲考古学严格、正规。 惠勒,20 世纪上半 叶,田野考古发掘重要贡献,受业于皮特里。 皮特里,基本原则,发掘的目的是研究 形成遗迹遗物的人而非遗迹遗物本身。在此原则下制定一套田野发掘规范,如隔梁、关 键柱等一套探方发掘方法。夏鼐,惠勒的学生,《从土中发掘出来的考古学》。 4. 创新:首先出现在航空考古上。1906 年,英国士兵夏普利利用气球对巨石阵作出倾斜拍 摄。后来,1914 年~1939 年,采用精确定点技术。39 年以后,完整大面积覆盖区域拍摄。 36 年对大墓,带相机的潜望镜。以后引进探头,不破坏墓里面。电磁方法,磁力物探方 法,发展科学分析方法,孢子花粉法,水选法、筛选法。 二、中国: 1. 中国古代:《史记》、《水经注》、《长安志》、《长安图志》、《河溯考古记》。 2. 近代田野考古学产生:鸦片战争后。疑古学派、古史辨派的激发。 考古学发现:1899 年殷墟甲骨,直接证明了商王朝的存在。日本人鸟居龙藏,东北;英国斯坦因,西北; 伯希和,新疆、敦煌。 安特生,1921 年仰韶;《甘肃考古记》。 1926 年,李济,山西 夏县西阴村,中国人第一次独立科学发掘。 1928 年,殷墟。 1930 年,城子崖。 3. 田野考古学科学化。 梁思永,1931 年,后岗三叠层,地层学,按底层堆积发掘。 殷墟。 城子崖。 燕下都调查。 宝鸡斗鸡台,徐旭生,中央研究院,《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苏秉琦,《斗鸡台沟东区墓葬报告》,《斗鸡台瓦鬲的研究》,类型学,周秦探源。 4. 新中国的田野考古学。 周口店、殷墟,一些大型遗址的发现、发掘,半坡,1953 年, 新中国起点,第一次有目的、严格操作的遗址。 洛阳中州路,战国墓葬,《洛阳中州路》 的后记,类型学的发展,遗迹单位的类型学。 新的科学技术的引进,碳-14。中国考古 学文化时空框架的建立,区系类型学说。 5. 发展中的田野考古学。 地层学的发展,由控制剖面进入控制平面。类型学:文化因素 分析。 第二章、田野考古调查 第一节、田野考古调查的目的与作用 一、目的:发现遗址;了解遗存。 1. 发现:遗址在不同条件下所处环境。 2. 了解:在新的理念、方法下做记录。再认识。 二、所用: 1. 地区分布:了解一地区遗址的分布情况,为保护、管理、研究提供依据。 2. 类别分布:某一类遗存或某一文化内涵遗存,为考古学研究提供资料和信息。 3. 遗址内部:分布范围、中心区、居住区、墓葬区、文化层堆积。为发掘作准备。 三、特点:周期短;覆盖面广。研究。 1. 周期短:迅速掌握遗址和遗址群的情况。 2. 覆盖面广:开展宏观研究。 3. 系统性差:资料准确性与系统性不如发掘。 第二节、田野考古调查的形式 一、普查:对某一地区文化遗存普遍性调查,包括一切可见地上与地下文化遗存,全面掌握 一地区文化遗存基本情况,建立档案资料,为研究、保护提供方便。 一般以行政区划 为单位实施。 全国性普查共两次。省级为最主要形式,个别文物大省以地区为单位。 省级之下可按片、流域划分。 重要手段与主要方法。 二、复查:过去调查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地再次或多次调查,再次了解其内涵与价值。 田野考古学 西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讲义 3 三、学术调查:出于一定学术目的,与普查、复查有重复,重点不同,有不同学术目的。 1. 区域调查:集中在某一小区域内调查,所有点全部调查清楚,拉网式调查,密集。 2. 大遗址调查:遗址群调查:内部结构、外部关系。遗址间关系、人地关系。 3. 专类遗存调查:针对某一类遗迹的调查,如石窟。 4. 专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调查:针对某一内容,如丝绸之路。 第三节、田野考古调查的步骤 一、准备工作: 1.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 ①、内容:确定调查对象,内容范围研讨。 ②、方法:设计调查方法,最大限度的成功。 ③、安排时间:安排合理的调查时间。环境、气候、人员。 ④、人员安排:组建调查队伍。负责人必须有丰富的经验,较高的能力,精通业务。配备各 种人员。摄影、测绘、记录等,吸收当地工作人员参加。 2.资料准备: ①、文献:正史、地方志、野史、游记、笔记小说等,其内容往往为重要线索。 ②、以往的考古资料:为进一步调查、复查提供资料,对照实物资料。 ③、地图资料:地名成为重要线索,寻找遗存。地形、地貌,等高线,大比例。卫星航片。 3.调查器材和设备。 ①、探查设备:探铲等。 ②、取样设备:标本盒等。 ③、影像记录设备。 ④、测量绘图设备。GPS。 ⑤、文字记录。 ⑥、生活用具。 二、田野调查的实施。 1.寻找、发现遗址。 ①、文献、以往的调查。 ②、实地寻找。重点寻问。拉网式密集调查。 ③、新技术。遥感、航空、物探、化学探查。 2.勘查遗址及其环境。 ①、确定位置。遗址所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必要时进行图表标注,记载永久性标志。行 政区划、土地使用者姓名。拍照、记录。 ②、范围、面积、形状、保存状况。暴露范围,砖瓦、陶片、石器。步测、尺子。测绘。 ③、了解堆积状况、判断性质。观察、钻探、沟壑层次、土质土色,包含物,采集标本。绘 图。根据需要选定部位,试掘。 ④、环境考查。自然环境、资源。 3.收集标本,采取样品。 ①、遗物:在各种步骤中同步采集。全面,各种质地,各种器形、花纹,较明显、准确的。 严格分类、包装,按地点编号,填写标签,妥善存放,以免混淆。 ②、取样:采集很多供分析鉴定的样品。土样、剖面。浮选。 4.记录。 ①、评价:综合判断遗址的价值。 ②、详细记录:所有调查结果。 三、调查报告。 田野考古学 西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讲义 4 第四节、田野考古调查技术 一、寻找遗址: 1.遗址的类别: ①、洞穴遗址:旧石器时代大多为洞穴遗址。 ②、平地遗址:最常见。主要工作。包括向下、向上堆积。 ③、贝丘:沿海、沿河、沿湖大量存在。动物考古。 ④、沙岗:湖、河、海边,依托水边沙岗建立的遗址。 2.遗址的分布: ①、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 ②、环境。 ③、交通。 3.几种主要手段: ①、地面调查:狭义的。实地寻找重点调查。询问,根据分布规律寻找,人类活动遗留。拉 网式密集调查。 ②、航空与遥感:航空一战后自英国开始。航片、卫星照片。 利用航空器向地面观察,地 形、土壤等的变化,阳光斜射时的地物阴影;地面植物;雨后土壤干湿度。遥感:空中 摄影技术的发展。利用特殊设备,对红外、紫外光进行调查。得到突出显示不同目标的 多幅照片。 中国开始较晚,但利用成熟技术。 ③、水下考古:水下遗迹的考察。沉船的打捞、水下遗址、古城。 二、遗址勘查: 1. 踏查法:双腿行走调查。位置、范围、采集、观察堆积判断。范围及周边一定要找到; 尽可能多的采集各种遗物标本;尽可能详细地做各种记录、影像。 城址:范围、地形、 水源、交通;面积、方向、形状;测绘平面图;城墙及防御设施的特点、建造方法、必 要时探究基槽;城门的位置、数量,城内道路、建筑;城市周边的遗迹;年代、性质; 详细的调查报告并附所有资料。 2. 钻探法:打探铲,地面情况不明时使用。布孔:①、梅花点式,不同行错开打,每平方 米五个孔,适宜于大面积。②、十字法。③、井字法,十字法并行两条线。④、一字法。 布孔图,每个孔要编号。 钻探:识土样:灰土:人类遗留。五花土:混合土,墓葬填 土。路土:长期踩踏、碾压形成,成薄层装。夯土:土色接近,土质坚硬,多层叠厌, 可见夯面、夯窝,其中基本无包含物。居住面:古代房屋地面,泥土上铺土拍打踩实, 有的则无,好的则铺石头、石灰等。 记录,钻探记录表,当场完成,绘制钻探成果图, 柱状剖面图。写钻探记录:时间、地点、人员、性质、年代、特征、范围等。 墓葬调查及钻探: ①、封堆墓:常见土堆,也有石头堆。范围:墓区平面形状,外面有无陵园、墙垣残存,长、 宽、高、门、道路、建筑方法。封堆分布;封堆如何构筑,筑造过程、形制、尺寸。地 面建筑与碑刻:建筑、碑刻、神道、像生等,测量、绘图、拍摄。周边情况:与其它遗 迹的关系。 详细的记录、报告,并附各种图。 ②、无封堆:普探,打梅花桩,先打大间距再缩小间距,找出具体位置、大致范围,卡边, 平面分布图,记录、报告。 3. 试掘法:选区适当部位进行小面积发掘,弄清遗址范围、关系、堆积情况等。探沟法: 长方形的探方。踏查、钻探的基础上,选取适当部位,画出探沟,正常情况下应为正方 形,按遗迹需要可灵活布方,10X2米或 5X2米,比较深的时候要加宽,每隔 5米留一段 田野考古学 西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讲义 5 各两以便通行,编号;“一”字形、曲尺形,各具不同需要决定。 4. 物探与化探:物探:遥感、航空等。速度快、劳动强度低、无损伤。实际使用比较少。 化探:分析土壤中人类活动遗留物含留。 三、遗物收集:包装、标签,各种遗物全部收回。 1. 全面采集:一定范围内,所有遗物全部收回。 2. 剖面采集:根据剖面不同层次采集遗物,了解时间延续、成因、时代等的重要方法。采 样的常用方法。 3. 抽样法:划分若干小区,随机抽取。等距离抽样法。 4. 诊断式:起伏较大的遗址,根据环境特点设置采集区,每区取样。 四、记录:文字、照相、绘图。 详细。 1. 文字记录:调查经过;遗址位置;地理环境;生态环境;微地貌特征;堆积范围、厚 度;文化层划分;土质土色;包含物、遗迹遗物出土情况;遗迹尺寸、位置、形态;遗 物采集方法、位置、采集区编号、出土情况、采集过程、破碎程度、分布情况等;文献 记载、民间传说;有无或将来有无大型工程;遗址评价。根据内容自行设计表格。 2. 绘图记录:遗址方位图,标在大地图上;环境图(1/5000);遗址平面图(1/1000 或 1/5000); 地层堆积剖面图(1/20 或 1/50);暴露出来的遗迹图(1/20 或 1/10);典型遗物图(原大 或 1/4)。 3. 影像记录:照片。彩色正、负片、DV、DC。多方位、多角度。 第三章、田野考古发掘 第一节、 田野考古发掘的目的与形式 一、目的:科学的获取系统的考古学资料。 二、要求:尽可能多的获取信息,严格按照规章。 三、形式: 1. 被动性发掘: (1)、抢救性。由于意外情况突然出现遗迹,无计划的,已处于被破坏状态。应马上组织力 量迅速发掘。 (2)、配合基本建设。最多最主要的方式。基建之前提前发掘。 2.主动性发掘。越来越少。为解决某些学术问题有意识地选择遗址进行发掘。停留在重点 遗址的发掘上。教学。 第二节、考古发掘的准备工作 一、前期准备: 1. 学术准备; (1)、选址。 (2)、制定计划。 2.队伍组织、物资设备。 (1)、队伍组织:基本要求类似于调查队伍组建,讲求最佳人数。领队,具有领队资格。负 责各方面工作的人员。 (2)、物资设备。器材。 ①、探查设备:探铲等。 ②、取样设备:标本盒等。 ③、影像记录设备。 ④、测量绘图设备。GPS。 ⑤、文字记录。 田野考古学 西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讲义 6 ⑥、生活用具。 二、发掘规划。考虑发掘面积、人力、物力、时间等。 1. 测绘:准确的遗址平面图。 (1)、确定遗址代号,设基点。代号为拼音缩写,县级名称与具体名称,有的还有小区域代 号。 基点:坐标原点,以此为基点作图,作为布方的基准;是具体情况而定,大型又 平坦的以中心或接近中心为原点;不大且地势起伏的以较高点为基点;小型的放于边缘。 以中心为基点称全坐标系统;非中心的称单象限系统。 (2)、测绘:包括移植范围及周边的地形地貌。依据遗址大小确定比例。村落、河流、道路 等,标出主要地形的等高线。 2.规划发掘区:统一布方,尤其是大型遗址要先分若干区。 (1)、村庄、河流、道路等作基准分区。只求大概,不精确,各区间界线不清,总平面图衔 接不易。 (2)、发掘地点顺序。不同时间发掘区域各为一区,按时间顺序排列。随意性大,不利于长 期发掘和资料整理。 (3)、十字坐标法。设一基点,引十字基线将遗址分为四区。便于统一布方并确定位置,避 免错误。 (4)、方格网。按统一规划分为若干方格,每一方各为一区,并用坐标法编号,也可按顺序 编号。适合于开阔的特大型遗址。 3.布方、编号。探方:统一尺度的控制单位,发掘记录、整理、报告的基本单位。 (1)、布方:按一定的要求布置、划分探方。先在图纸上完成并给予永久性编号。 确定规 格,与遗迹性质、文化层的堆积厚度有关,常用 5X5 米,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比较深的 要大一些;安全。大型遗址也需使用大型探方。同一遗址各探方等大。其记录系统意义 已渐行失去。 划布:依基点引两条垂直的基本控制线,由此引出若干等距离单位形成 方格即探方。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2)、编号:整体编号法:适用于小型遗址,所有探访顺次编号,没有预留探方位置并且编 号统一。 预留编号法:先局部发掘,对一部分预留编号,中途需在别处发展时再编号, 挖到哪编到哪。 坐标编号法:以基点为原点根据坐标编号,探方位置清楚,方向代号。 象限编号法:将一遗址分四区,用Ⅰ、Ⅱ、Ⅲ、Ⅳ表示,原理与坐标编号法相同,但每 一区内可各自独立编号。 第三节、田野发掘中的考古地层学 一、 基本原理: 1. 什么是考古地层学:一定时间空间含义的一切成层分布。借用地质学的地层学原理,科 学的研究如何去取得资料。研究人为的力量形成的各种文化堆积,探明人类文化形成的 原因和过程。较地质地层学复杂。 尽可能准确区别不同文化堆积,确定其年代,判断 其关系。 2. 文化层形成原理,人类各种活动的结果,早在下,新在上,依次堆积,形成遗迹、遗物, 各层有区别。 (1)、顺序:地层层序律。人与自然交互作用,共同形成堆积。后代厌前代。速成或渐成。 (2)、原生层和次生层。地层学:受自然力影响形成的就是原生层,搬运形成的就是次生层。 人类活动遗留未被后人扰动的就是原生文化堆积,被后来的人或自然力扰动后的搬运堆 积就是次生文化堆积。 由于次生堆积形成的新老位置倒置称“倒装”。有时两文化层间 有自然堆积,称“间歇层”。 (3)、顶、地面及厚度。由于时间原因形成面与厚度。顶面为人类活动地面,往往不平,底 面有时由于各种原因也不平,故文化层不是水平的。厚度不代表年代长短,一文化层厚 田野考古学 西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讲义 7 度有厚有薄,可能不连续分布或仅在某一范围内,不同地点厚度与内涵因人类活动不同 而不同。垃圾倾倒有规律。遗址整体复杂,单个小地方相对简单。 3.遗址的形成原理: (1)、遗迹:经历建造、使用、废弃三个过程,每一阶段又可分为若干小的阶段,都留下一 定的痕迹。 (2)、面:交接面、活动面。土质土色不同层之间为交接面,即层面。活动面为人类生存所 形成的面。并不水平,有起伏。 二、层位和层位关系。给不同层次以探方的地层编号,多带圈数字,也有罗马数字。编号有 时一探方内有缺失,并不以上下顺序编号。现代人留下的为第一层。 层位关系:层位 间关系的表述方式,堆积单位间的时间关系。 1.先后关系:地层单位时间上有先后。 (1)、叠压关系:两层或两层以上堆积依时间次序形成的叠压次序。下层出土物早于上层。 地层年代以出土物年代最晚者为准。 (2)、打破关系。后代人活动打破前代地层,如灰坑、墓葬、水井、陶窑等。墓葬填土内包 含物早于墓葬。 2.共时关系: (1)、遗迹:同时存在,经分析后明确认定,同时兴建、同时废弃,并通过活动面连接的, 是为绝对共时。 相对共时:某一阶段上共同存在。需要面的联系。通过布局关系判断。 (2)、遗物:共同单位中包含的一切共存关系,在地层学可理解为是同时的。按单位编号, 便于整理。一般为相对共存,按时间单位划分。以出土物中年代最晚者确定年代。 三、考古地层学的作用与局限性: 1.作用: (1)、获得有层位的资料,为相对年代研究提供依据。 (2)、确定共存关系。为确定组合的共时性提供必要前提。 (3)、揭露遗迹。 2.局限性: 地层学能确定的只是遗物被埋藏时的先后关系,并不能确定遗物制造与使用 的先后关系。 层位关系相同的地层单位无法判断先后关系。 决定地层厚度的因素是 堆积的时间、速度以及被破坏程度,不能根据厚度跨越时间跨度。 一个堆积单位内部 若无堆积成分变化则无法为其分层。 地层学不能确定层位间的时间间隔,上下层间无 连续性, 层位不与历史发展的各时代相对应,社会变革一定导致底层变化。 由于同 时代的人在不同地点堆积成分不同,故而无法统一地层,无法对比。 四、考古地层学的应用原则。 1.根据土质土色的变化,区别遗迹和地层单位。 2.依据堆积和遗迹的形成过程,从晚到早进行清理。 3.尽可能完整地把握人的生活层面。平面控制。 第四节、考古发掘 一、文化层的划分与发掘。 1.区分文化层。确定不同时期遗迹遗物的相对年代。质地、颜色、包含物之差异为划分依 据。 ①、质地:堆积物的岩性、颗粒成分,可分为粘土、粉沙土、沙石、沙砾、砾石等。 结构, 疏松紧密程度,可分为疏松、较疏松、紧密等。 土质特征。 ②、颜色:土色。堆积物呈现的颜色,气候、成因、包含物之不同导致颜色差异。 灰、褐、 红、黄等色。观察颜色受光线、方向、湿度等多种因素影响。 ③、包含物:人类遗物。陶片、骨头、碳屑等。不同时间,遗物发生变化。器物明确变化则 田野考古学 西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讲义 8 说明时代发生变化,即须注意文化层的区分。但无法确定明确分层。注意最晚器物。 ④、寻找遗迹现象。开口与当时的地面的遗迹,发现时在一层下,即开口于某一层下,只能 位于层位交接线而不能位于层位中间,其层位关系仅属于开口层面。大处着眼,小处着 手。 ⑤、活动面:往往找不到完整的。层面问题。 ⑥、注意事项;土质、土色变化;包含物与遗迹现象;有机结合各种因素。人为分层,临时 编号。 尽可能细分。 2.发掘文化层: ①、确定一定的挖掘深度,平、剖面结合,铲平。 ②、遗迹或文化层暴露,不能继续水平下挖而要将上层清理掉,让新的文化层充分暴露。清 理过程从晚到早。 ③、上下层交界面归属不清时,将该面归入上层。 ④、活动面单独划成单位不归入上下层。 ⑤、及时了解地层变化,不一定整体下挖,可分片下挖。判断清楚。 ⑥、一层面整体清理完再整体下挖;控制平面,按领队的统一要求决定停止与否,各方谐调。 平面、剖面结合,整体控制。 二、几种主要遗迹的清理: 1.灰坑(H):包含窖穴。填埋灰土及生活垃圾的坑等,包括近似于水井、储物窖穴、穴居 遗址等。大部分规整,少部分不规整。与周围有比较清楚的分界线。最常见,相互间关 系最复杂。意义最重大。 (1)、找清范围,确定开口层位,弄清周围遗迹及与之关系,坑口周围遗迹。 注意:剖 面层位关系和平面打破关系,不易区分时水平清理上面的土,但保持坑壁。 灰坑边与 堆积按不同单位处理。 (2)、分割、分层。挖半个灰坑,便于从剖面分层。特大号的挖两个对角四分之一,可观察 纵横双向剖面。分别收集遗物。 (3)、注意坑壁上有无加工、修正、工具印痕。把握坑壁本来面目。 (4)、坑底:注意坑底遗迹,如火烧、木板、编织类痕迹、工具等遗物之类,非常重要,判 断灰坑性质任务的主要方面。 2.房址(F):竖穴式:半地穴式、地穴式、深穴式、浅穴式。横穴式:天然岩洞、人工窑 洞。地面式、干阑式。 (1)、竖穴式:发掘方式基本同于灰坑。口部范围、形状,外围地面,道路等,上半部坍塌 遗迹的有无,屋顶、墙壁。坑壁,出入斜坡等,与外界连接,台阶。建筑方法。居住面 解剖材料。居住面遗物,推测房屋功能及功能分区,地面遗迹摆放。 (2)、横穴式:洞穴:洞内堆积,与文化层发掘相同。窑洞:顶多塌,观察地形,墙壁外有 无向上收弧,残土块,判断性质。内部与竖穴式相同。 (3)、地面式:土木结构。房屋平面结构,门的位置,墙壁等。基槽、柱洞等,柱洞尤为重 要。外围有无散水。附属建筑、道路、地面。 (4)、干阑式:潮湿、多雨气候。最早发现于河姆渡。高架长屋。发掘时先排水,揭出淤泥, 找到柱洞等的位置,根据柱、桩、板等的叠压关系等复原建筑结构。 3.墓葬(M):封土墓、土墩墓、积石墓等;竖穴、洞室;土圹、石圹、土洞、砖室、石室 等。 (1)、封土的发掘:墓上标志。封堆内可能埋有反映礼仪、风俗之物。小的挖去半个,按挖 文化层的方法;大的以 1/4 逐步挖,如大灰坑一般。留出隔梁以便于了解封土结构。分 层下挖。注意每一层间有无礼仪性遗迹、遗物。墓外环境,墓与墓简的联系。 田野考古学 西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讲义 9 (2)、竖穴土坑墓:直接从地面下挖形成墓室。秦汉以前十分流行,数量最多,史前大部分 如此。史前一般无墓道,商周后有墓道。 ①、寻找墓口和墓道。搞清平面布局。 ②、确认层位关系,清理墓口或墓道上部堆积。 ③、清理堆积,找出墓口和墓道的确切范围,超出口外有无遗存,确认有无墓上建筑,有无 盗洞及盗洞范围。 ④、发掘墓室和墓道填土。分层下挖,寻找填土及墓道中遗迹。分清后代扰乱。积石、积沙、 积灰。殉人殉牲,随葬物遗迹。 ⑤、弄清墓室结构,注意是否有二层台,生土或熟土二层台。熟土需格外注意,有可能是椁 室。熟土内是否有埋藏物。是否有摆放枕木的沟槽。腰坑、头坑、头龛。 ⑥、清理葬具和人骨架。格外注意腐朽痕迹判断葬具形状。仔细注意人骨上的痕迹,根据骨 架状态分析葬式等。 ⑦、随葬品:不可轻易取起移动。在原位绘图,照相、记录。注意朽坏痕迹。根据位置进行 研究。 (3)、洞室墓:断崖上横穴窑洞式的墓室。有的有砖、石砌筑。流行于各个历史时期。墓道、 甬道、墓室。 ①、先找墓道范围,清理墓道。分层下挖,注意有无填土变化,有无两次及以上开挖迹象。 如有壁画,则在壁画前 10 厘米处,用细小工具仔细剥落,或整块切割运回再处理。 ②、天井、过洞和壁龛:先清理天井和过洞填土,格外小心防止坍塌,注意有无壁画。壁龛 要注意俑的位置排列,编号记录,现场保护,彩绘俑尤为重要。 ③、墓门和甬道。观察封门情况,考虑封门的建筑方式,有无盗窃,木制则需注意形态。甬 道:放置物,墓志,小心坍塌。注意盗墓者痕迹,往往位于此。 ④、墓室:观察保存情况。若顶部坍塌则须保护或采取大揭顶的方式。多墓室从前向后依次 清理。注意淤土、壁画、砖铺地。随时绘图、记录。揭开地砖以防遗漏。 (4)、人骨问题:现场研究,性别、年龄的鉴定,伤、病情况。 ①、性别: A. 骨盆:男性粗壮、高、窄,三角形。女性浅、宽,骨面细腻,有耳状沟,倒梯形。 坐 骨大切记。 B. 颅骨:男性粗、重、厚,眉弓发达,眶上缘钝,前额后收,乳突大,枕外园枕大。 女性小、细、眉弓不发达,颧骨纤细,前额直,乳突小,枕外园枕小。 C. 下颌骨:男性大、粗厚,下颌较宽厚。下颌角男性外翻<100°,女性较平>120°。 D. 其他:男性粗壮厚重。 ②、年龄:牙齿:5~8 个于是中门齿出;20~30 个月乳牙全出;6 岁左右长第一臼齿,此后 恒齿相继萌生,乳齿脱落,至 13 岁。20 余岁开始长第三臼齿,晚可至 30 余岁,有的人 不长。 磨损程度,釉质、齿质、牙髓腔。I 级:齿尖部分有轻微磨损。23 岁左右。Ⅱ 级:齿尖基本磨平。27 岁左右。Ⅲ级:齿尖磨去,露出齿质点。32 岁左右。Ⅳ级:齿 质点扩大,相互连接。41 岁左右。Ⅴ级:部分齿冠磨去,齿质全部露出,53 岁左右。 Ⅵ级:齿冠磨去,齿髓腔露出。57 岁以上。 骨缝愈合:新生儿骨缝大,由软骨填充, 颅顶结缔组织很软,3 个月后闭合;1 岁后完全闭合。成年人逐步愈合骨缝,男性愈合 比女性早。耻骨联合,骨盆前端交处,面,共可分十二级,非常准确。 胸骨,箭突。 ③、年龄表示法。 大致范围,估计的年龄范围。阶段性的划分方法,婴儿期 0~2 岁;幼儿: 3~6 岁;少年 7~14 岁;青年 15~23 岁;壮年期:24~35 岁;中年 36~55 岁;老年 56 岁 以上。某一阶段特征集中体现。 三、探方发掘流程: 田野考古学 西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讲义 10 1. 若干相等正方格,每一格为单位发掘。主体、隔梁、关键柱。西南角为基点测量坐标用。 可大可小,因地制宜。 2.发掘原则: ①、平、剖面结合,根据土质土色区分堆积,确定早晚关系。 ②、先挖晚的后挖早的。 ③、按原貌揭露遗迹。 ④、按单位收集标本。最基本的地层单位。 ⑤、及时、客观、全面的纪录。一旦清理,立刻记录,文、图、照片,过程。细节。有啥记 啥,不能擅造,不可虚假。事无巨细一概记录。 3.工作内容:平剖面结合。 ①、从上向下垂直发掘,剖面,利于分期断代,解决年代关系。必不可少,但平面支离破碎, 无法把握地层时不要揭露。局部下挖,探方、单个遗迹、一组遗迹、整体工地。 ②、水平发掘平面清理。展现遗迹遗物全貌,适合于遗址发掘。一层遗迹遗物全部暴露,彻 底清理。洞穴遗址;单个遗址,必要时破方;一组遗存。 ③、隔梁和关键柱:主体完成后挖掉隔梁,通层——层位关系连结对接;遗迹连结;包含物 按层位单独存放。关键柱,涉及四个探方,层位关系。 4.探方工作次序: (1)、确定探方号; (2)、去表土,四壁铲齐; (3)、初步清理探方,刮,确定表土是否清理完成; (4)、找出堆积边界; (5)、判断遗迹关系,确定清理方法,画图、记录、编号; (6)、清理并收集遗物,确定是否采样、是否采土样、是否对小件照相。 第五节、遗物标本收集 一、 收集对象:人工遗物、人遗骸、动物骨骼、植物遗存、碳-14 标本等,非常广泛。 有利于科学研究价值的都在收集之列。 二、 收集原则: 1. 尽量收集齐全。 2. 按单位收集并记录位置。 3. 妥善保管,一些特殊物品单独存放。 4. 正确填写标签,与遗物不能分离。 三、收集方法: 1. 注意事项: (1)、注意遗物埋藏状态。 (2)、注意遗物附近有无相关遗存,不可见一件曲一件。 (3)、发现重要遗物,检查层位关系,是否混入,有争议的出土物向负责人报告。提取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绘图、照相。 (4)、需检测标本避免污染。 2.泥器与陶器的起取。 (1)、泥器:用手铲获竹签剔出外形,风干,恢复硬度。外用麻纸包裹 2~3 层,捧出。 (2)、陶器:火候好硬度高的剔出后直接起取。 (3)、低温陶:风干后起取,盖因其酥、软。已碎裂的需软加固后取回,泥土、麻纸包裹加 固。 (4)、表面图案、文字:现场记录。有的烧后彩无法取回,必须现场记录。有泥处轻刷去, 田野考古学 西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讲义 11 避免阳光。 (5)、套箱起取。 3.玉石器、金属器:剔土取出。锈蚀严重的金属器现场套箱或软加固、石膏。开裂、粒化 玉石器现场加固起取,考虑可逆性。玉衣、铠甲等整体取回,套箱。 4.骨、角、牙、蚌器:剔土。细小的连土整体取回。骨质过于疏松或脱层、脱粉的加固取 回。自然干燥,不可烤、晒。 5.竹、木、漆器:淤泥中的要剔土,轻挑器物,在其下插入薄板取出,趁湿清洗去土。积 水中的利用浮力,大的用托板,小的用手顺势托离水面倒出水加托板。简牍,各板间有 先后次序,全部暴露后整体起取,出土后保持原有温湿度,否则会变形。纹饰处污泥在 潮湿环境下用橡皮吹球清洗。注意有无文字,轻轻洗去污物。成堆、束、片简牍可放于 托板上,上盖湿棉布,外加固,用塑料纸包裹以保持水分。竹席用玻璃夹住。 北方黄 土地区,朽木痕迹仔细剥离,可见其形状;灌注石膏。单体漆皮加固、套箱、石膏灌注 后保护取回。 6.纺织物:保存状态好的水中物品用纱网捞出,趁湿整理取走,贴附于棺椁上的罗纱、丝 绸,用湿、前读好的纸张贴附,分割编号取下,装裱。帛画,用细竹棍从一端向另一端 展开,下衬宣纸,入匣取回,装裱。 尸体穿的,无法剥离则分块切下,待半干后分层。 碎片要夹在玻璃板中。 7.细小遗物:筛选,不同孔径的筛子。水选,水底、漂浮物,必要时水中加入化学制剂以 增大水的浮力。 四、采样: 1. 骨骼:先取下颌骨,头骨带土捧出,保持原样用绵纸包裹。动物骨头全面收集。注意啮 齿动物。妥善保存避免损坏。需完整取出的用箱、匣、石膏切出。要做 DNA 测试的, 尽可能避免污染。 2. 植物:实体应立即拍摄照片。种子放入瓶子内装好,碳化的放入塑料袋。杆、叶多成为 印痕可灌注石膏获取标本。碳化的防污染妥善保存。 3. 灰像法:植物硅酸体,细胞壁。灰坑或容器内的土、灰烬、夹炭陶、草拌泥墙土,塑料 袋密封。 4. 孢粉样品:逐层采集,表土也要采集,便于对照。从上向下采,一层 500 克左右。 5. 碳-14:朽木、木炭、种子、泥炭等含碳遗存。避免污染,尽可能大量采集。大木头采集 表皮。 6. 热释光:堆积深处采样,土地采集,完整包裹,6~12 块陶片。 五、遗迹: 1. 灶、柱洞等:用细沙土填满,套箱取走。 2. 墓葬:套箱取。 3. 模型:按实物翻印。 第六节、考古发掘记录 一、文字记录:领队 1. 工地总记录: (1)、总发掘日记:一天的整体工作安排,人员调动、发现、存在问题。 (2)、遗迹编号记录。 2.发掘日记:探方负责人。每天的现象记录,不得写回忆录。清理特殊遗迹一旦清理完成 或过程中记录。第一天要记编号、负责人、工作人员、民工;其后有时间、人员、进度、 地层、遗迹、遗物、小结。关键:发现、分析、处理方式、过程、结果、存在问题。 3.几种主要记录: 田野考古学 西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讲义 12 (1)、探方记录:每一探方发掘结束的总结,探方负责人撰写,包括 9 个方面“ ①、位置:探方在发掘区的位置。布方规格和发掘面积。方向。 ②、图表编号:绘图号、图名;摄影号,器物标本登记表、统计表。 ③、发掘经过:起止时间、用工人数;工作方法,重要发现。 ④、堆积层次和包含物。时代。 ⑤、地层堆积的成因。 ⑥、层位关系和布局关系。 ⑦、年代推测。分期、年代、判断、性质、依据。 ⑧、备注。 ⑨、记录者、记录时间。 (2)、房址:11项: ①、位置 ②、绘图号 ③、发掘经过:起止时间、用工人数;工作方法,重要发现。 ④、地层堆积的成因。 ⑤、形状和结构。大小、形状、尺寸、建造方法、材料、居住面情况、柱础、柱洞、灶、墙、 夯层、夯窝、基槽。 ⑥、房屋的堆积和包含物 ⑦、房外地面和附属建筑 ⑧、功能 ⑨、堆土 ⑩、备注 ○11、记录者、记录日期。 (3)、墓葬:外观、结构、随葬品等。 (4)、灰坑: ①、位置 ②、绘图号 ③、发掘经过:起止时间、用工人数;工作方法,重要发现。 ④、地层堆积的成因。 ⑤、形状和结构。大小、形状、尺寸、建造方法、材料、居住面情况、柱础、柱洞、灶、墙、 夯层、夯窝、基槽。 ⑥、房屋的堆积和包含物 ⑦、房外地面和附属建筑 ⑧、功能 ⑨、堆土 ⑩、备注 ○11、记录者、记录日期。 (5)、窑址:位置、图表、经过、堆积、工作间、形状、关系、陶器、陶范、工具、年代推 测等。 二、图、表: 1. 遗物记录表:标签,现场撰写,一式两份,坐标(XxY-H)。出土器物登记表。现场完 成,按遗迹和现象关系填写。 2. 遗迹记录表:草图、尺寸,填写方式同于“几种主要记录”一项以及发掘进程表。 3. 遗址地形图、发掘区规划图。发掘前领队组织测绘。 田野考古学 西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讲义 13 4. 总剖面图。探方剖面图。 5. 重要遗迹的平、剖面图。 6. 局部现象平、剖面图 三、影像记录:照相,基本。尽可能多。 1. 全景:发掘前的原始地貌和布方情况;发掘后的遗迹分布情况,气球、航拍等手段。 2. 重要地层剖面:遗址纵、横总剖面。典型地层关系。 3. 遗迹照:每一遗迹发掘过程、遗迹全部、遗物出土、重要局部。 4. 遗物照:重要遗物出土情况,用以发表器物存档、标本。 5. 工作照:正式照片,要做记录,各个环节。 6. 小结:都需要记录,照相记录本。每一张照片都需要,基入发掘日记。 第四章、田野资料整理 第一节、发掘资料的整理 一、记录整理:回填前对所有资料核实检查,确保记录准确无误。由领队统一领导、安排、 验收,以探方为单位。 1.文字记录整理: (1)、探方发掘记录:核查探方日记,漏记要补充,错记要在后边补充说明。探方记录撰写, 对探方发掘的总结,正规纪录。 (2)、总记录:核查工地总日记。 撰写发掘工作汇报,时间、面积、收获等,附必要图、 表、照片。 2.图表记录整理: (1)、各种登记表的核查、撰写。 (2)、出土器物登记表的核查、撰写。 (3)、各探方平、剖面图及遗迹图的核查、整理。 (4)、工地发掘点平、剖面图的核查、整理。 3.影像记录整理:以遗迹为单位,留底备查。 4.各种纪录的归类整理:统一装订一份;每一单位各保有自己的一份。 二、遗物整理: 1.清洗:现场清洗。金属物要除锈。去掉泥土又不损伤器物。严格以地层为遗迹单位进行。 干后不明显处写编号。标签不能扔掉。完整、可复原及标本填写登记卡。 2.分类统计:淘系统计表。器形按单位依器物类别、形、式进行统计,包括完整器物和可 看出器形的,按最少可能统计。 3.修复:了解出土器物,认识过程。陶器粘兑;石器、骨器缀合。 4.绘图、摄影、拓印:全面绘图,原大,真实。 三、遗迹整理: 1. 分类:房屋:形状、结构、建筑方式。 灰坑:底部形状、结构,形状:桶形、筒形、 锅形等。 墓葬:墓室、墓道、结构、墓室与墓道之关系;单室、多室;墓室结构、堆 土形式。 窑:火膛等。 2. 统计:各种登记表。 第二节、考古类型学研究 一、什么是考古类型学: 1. 瑞典的蒙特柳斯,《东方和欧洲古代诸文明时期》,第一章《方法论》总结考古类型学原 理、方法。 20 世纪 30 年代进入中国,滕固翻译。中国自 30 年代开始应用,梁思永, 序号表示。 1948 年,苏秉琦,沟东区墓葬,直源于蒙特柳斯。 借用生物分类原理对考 田野考古学 西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讲义 14 古学研究进行科学的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也叫标型学或器物类型学。 通过对遗迹遗物形态演变及其谱系的认识,便于研究。 2. 基本原理:人类文化的不同及发展,使得器物相对稳定绝对变化,呈现不同形态及发展 规律,发展变化的脉络,相对稳定的因素。器物的相似性,发展变化的连续性。 3. 目的: (1)、地层学只能判断文化堆积先后次序而不能判断文化的相似性和渐变性,要确定文化分 期还要通过类型学进行分析、研究。 (2)、晚期地层往往含有早期器物,需用类型学进行排除、判断,避免造成模糊。 (3)、叠压与打破关系只是局部现象,此时需进行类型学分析用以分期。 (4)、只靠地层学无法进行遗址间远距离对比,只有靠类型学。 二、步骤: 1. 相对年代、共存关系。 (1)、器物组合,依据地层关系,把握特点。 (2)、根据器物分析、普遍与珍贵器物,不同适用期,实用品和明器。随葬品、突然废弃遗 迹共时性强。文化层间时间间隔长。 2.类、型、式:分大类,按质料;分小类,按用途;再分不同名称。分型,同一型下分式。 3.类型学研究:发展阶段的划分,连续性和阶段性。遗址间、文化间比较;文化因素分析 法。 三、聚落形态研究与社会历史问题的探讨。 1. 遗迹遗物反映的社会经济情况。 2. 遗迹遗物反映的社会组织情况。 第三节、编写报告 一、调查报告: 简报:简要介绍成果;概况、收获、小结,典型,附录。 报告:正式,全 部情况,尽可能全面,调查方法。 二、发掘报告:简报:基本情况、主要收获,小结。 报告:极详尽,发掘方法。
本文档为【田野考古学(西大考古)】,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7715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3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4
分类:英语六级
上传时间:2010-07-01
浏览量: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