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八章__19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第八章__19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举报
开通vip

第八章__19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第八章 19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学习重点:在19世纪风云复杂的文学思潮中,批判现实主义仍旧是创作主流。本章学习,主要应了解19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各国文学的特征及其发展概况;与中期相比,此时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出现的新的不平衡。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作家是哈代、易卜生、马克·吐温、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契诃夫。 第一节 概述 一、社会历史背景 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西欧和北美的一些国家,逐步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社会的复杂化使得这...

第八章__19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第八章 19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学习重点:在19世纪风云复杂的文学思潮中,批判现实主义仍旧是创作主流。本章学习,主要应了解19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各国文学的特征及其发展概况;与中期相比,此时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出现的新的不平衡。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作家是哈代、易卜生、马克·吐温、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契诃夫。 第一节 概述 一、社会历史背景 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西欧和北美的一些国家,逐步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社会的复杂化使得这一时期的思想和文学也出现了空前活跃和复杂的局面,各种哲学思潮异彩纷呈。其中对文学有较大影响的,如叔本华〔1788—1860〕的悲观主义哲学和唯意志论;尼采〔1844—1900〕的超人哲学和权力意志论;柏格森〔1859—1941〕的直觉主义以及弗洛伊德〔1856—1939〕的精神病理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理论。此外,还有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依然盛行。 在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中,现实主义依然占据主流地位。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和唯美主义兴起,后两者开20世纪现代主义的先河。而无产阶级文学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并在斗争中发展着。这是一个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渡时期。 19世纪后期的现实主义文学与中期批判现实主义相比,作家在继续深入地描写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黑暗的同时,还将批判的笔触盯住了一些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新出现的丑恶现象,如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军国主义的膨胀,以及平民知识阶层对社会的失望和内心的苦闷。而作家本身也大多受到资本主义种种颓废思想的影响,他们往往看不到自己、社会的未来,惶恐不安的情绪有如幽灵一般游荡在几乎所有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中,对社会的批判也常常和悲观心理联系在一起,这样一来,批判的力度就在无形中被削弱了。在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时常渗有自然主义成分,也和象征主义等相互影响。代表作家有法国的福楼拜、莫泊桑、罗曼·罗兰,英国的哈代、肖伯纳,挪威的易卜生,美国的马克·吐温,俄国的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 二、文学状况 19世纪后期的现实主义文学在欧美的各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各有其自身的独特特点。 (一)法国文学 法国文艺理论家泰纳将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运用到文学里,在文学创作领域提倡“纯科学”的态度,主张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去研究社会,从而形成了法国19世纪后期客观、冷静、精确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福楼拜无疑是这一创作风格的典型代表。 居斯达夫·福楼拜〔1821—1880〕是继巴尔扎克之后,法国19世纪中后期最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一方面,他继承巴尔扎克等人的批判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他又开创了冷静、客观、具有科学精神的现实主义新风格,提出了“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创作原则。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作品主要《包法利夫人》〔1856〕长篇历史小说《萨朗波》〔1862〕、《情感教育》〔1869〕、《三故事集》(1877)等。 代表作《包法利夫人》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在法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小说讲述一个外省农村少女爱玛如何一步步堕落,以至最终自杀的悲剧性一生。少女时代的爱玛接受了贵族式教育,养成了一种了耽于幻想而不安于现状,脱离实际的浪漫情调。嫁给无能又毫无浪漫气息的包法利医生之后,更使她陷入了极端的失望之中。逐渐地一个又一个的情人走进了她的生活,心灵空虚的爱玛过着放荡的生活。最后被逼无奈的爱玛在旧日情人罗道尔弗拒绝借钱给她之后,自杀了。 福楼拜通过爱玛的悲剧,严厉地批判了当时法国黑暗堕落的社会现实。爱玛在遗嘱中写道:“什么也不要怪罪……。”的确,爱玛的悲剧并不是某一个、几个人造成的,而是罪恶的资本主义社会造成的。 基·德·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法郎士称他为“短篇小说之王”。他的小说多揭露上流社会自私卑劣的人性和对敌人卑躬屈膝的无耻行径,赞颂下层人民的心地善良和真正的爱国精神,如《羊脂球》(1880)、《蜚蜚小姐》(1882)、《米龙老爹》(1883);还有一些描写小市民虚荣、自私的心理,如《项链》(1884)、《我的叔叔于勒》(1883)等。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羊脂球》是莫泊桑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小说通过一个叫羊脂球的妓女随同10个市民乘同一辆马车逃出被普军占领的卢昂城的经历,无情揭露了所谓“上等人”的卑下无耻、虚伪狡诈,而对“下等人”羊脂球的高尚品质进行了热情的歌颂。 阿纳托尔·法朗士(1944—1924)是法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位重要作家。在他长达60年的创作生涯中,发表了20卷小说和近20卷诗歌、回忆录、评论和历史著作等。小说作品主要有《波纳尔之罪》(1881)、《苔依丝》(1889)、《克兰比尔》(1901)、《企鹅岛》(1908)等。最著名的则是他的代表作四卷本的《当代史话》,它通过拉丁文教授贝日莱的见闻,揭露了第三共和国时期污浊的社会风气和官场内幕,表现作家强烈的正义感。1921年,法国共产党刚建立不足一个月,法朗士就加入了法共。同年,因“文学创作的辉煌成就,它的特色在于高贵的风格,宽厚的人类同情,迷人的魅力,以及一个真正的高卢人的气质”,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二)英国文学 19世纪后期,随着“日不落帝国”的没落,社会思潮逐渐被悲观、怀疑甚至颓废的“世纪末”情绪所统治。前期作家如萨克雷等所具有的强烈的批判精神此时已大大削弱,起而代之的则是宽容和理解。但现实主义文学依然是这个时期的主潮,且在心理描写方面比前期更深刻,更多样化。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托马斯·哈代。 乔治·梅瑞狄斯(1828—1909)的小说往往以诗人气质去描述失败的恋情和婚姻。但在他的小说里,这种题材所反映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个体经历,表现了对英国上层社会的庸俗及对人性的深刻批判。代表作《利己主义者》(1879)塑造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利己主义者威洛比爵士,描述他和三位女性的情感经历,小说以喜剧的形式嘲弄英国资产阶级的空虚与堕落。 肖伯纳(1856—1950)是英国19世纪末20初的剧作家。他的喜剧创作,独特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上流社会虚伪、肮脏的生活。肖伯纳的思想比较复杂,一方面阅读了《资本论》,对马克思主义有所了解,致力于揭露资产阶级的伪善;另一方面,他又奉行改良主义,参加反对暴力革命的“费边社”。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和文学创作都留有这些复杂思想的深深痕迹。 19世纪末肖伯纳主要创作了三部戏剧:《鳏夫的房产》(1892)、《好逑者》(1893)和《华伦夫人的职业》(1894)。这些作品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财富的罪恶来源以及虚伪的道德和婚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剧作家对英国现实进行的无情嘲笑,引起了资产阶级的强烈不满,《华伦夫人的职业》和《鳏夫的房产》被禁演。肖伯纳后期还创作了讽刺好战分子的《武器与人》(1894)和《风云人物》(1895)、问题剧《康蒂姐》(1894)和《难以预料》(1896),这四部戏剧合称《愉快的戏剧》,这些 剧本 关于骆驼祥子剧本台词历史剧本一秦朝校园心理剧优秀剧本荆轲刺秦王课本剧欲望都市6季英文剧本 依然坚持着对资产阶级的嘲讽,但透露出明显的妥协色彩。作为肖伯纳的代表作《巴巴拉少校》(1905),充分体现他一方面对社会丑恶进行无情鞭挞,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无原则妥协的复杂思想。剧中描写了大资本家、军火商安德谢夫的女人巴巴拉在宗教慈组织救世军中任少校。安德谢夫是一个发战争横财的资本家,巴巴拉要求父亲放弃制造杀人军火的事业,为了坚持自己的正义立场,她甚至不接受父亲为救世军的捐款。但后来她发现救世军的资金来源都是一些像她父亲一样的资本家,她的理想最终破灭了。戏剧的最后,巴巴拉的未婚夫希腊文教授同意安德谢夫的条件——当他的助手和继承人。她的未婚夫认为继承了工厂,可以真正地为人民服务,这种从内部进行改良的方法完全是肖伯纳费边主义的表现。 (三)俄国文学 从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之后,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而封建的农奴制依旧得以保存。这样,下层民众就遭受到来自贵族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社会矛盾激化。出现了“到民间去”的民粹派运动,民粹派文学推动了平民文学进一步发展,出现不少优秀的特写和中短篇小说。19世纪后期的俄国文学,现实主义继续发展并达到了极致出现了托尔斯泰“最清醒的现实主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虚幻的现实主义”以及契诃夫“日常生活的现实主义”三种形式,它们共同把俄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高峰。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俄国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莫斯科一个平民医生家庭,后获得贵族衔。他的思想复杂、著作丰富。发表于1846年的成名作《穷人》,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和果戈理以来的“小人物”传统,描述一个年老的公务员玛尔卡·杰符什金和年轻姑娘瓦尔瓦拉·陀勃罗谢洛娃的悲情故事,展现了平民阶层深受双重剥削的苦难。 前期除《穷人》外,陀思妥耶夫斯基还写了《分身》(1846)、《女房东》(1847)、《白夜》(1848)等小说作品。而作家大量的重要作品是写在60年代之后。1849年的假死刑、1850年到1859年的苦役兵役催残了他的肉体,也动摇了他的革命信念,60年代复出之后,写下了《罪与罚》(1866)、《被欺凌与被侮辱的》(1861)、《白痴》(1868)、《群魔》(1871)和《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等名著。 代表作《罪与罚》塑造了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同时展开了犯罪心理、伦理道德等诸多问题的探讨,反映了农奴制度改革之后动荡的俄国社会生活。首先,小说巧妙地通过主人公的见闻和感受,表达了“被欺凌与被侮辱”的人们处于绝望的生活境地,这一严酷现实终于逼迫主人公走向犯罪之路。其次,描绘了主人公行动犯的“罪”和肉体上、良心上受的“罚”,尤其侧重精神上的“罚”。沉重的负罪感,最终使主人公皈依宗教。在艺术方面,深刻细致的心理描写是其最显著的特点,对分裂的二重人格,下意识、病态、变态的复杂心理,都进行了深入的描绘。此外,小说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往往出人意料之外,而这些都是他“虚幻的现实主义”的重要特征。 在俄国作家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在创作上的探索,给后世留下了错综复杂的影响。 契诃夫(1860—1940)是俄国19世纪最后一位现实主义大作家,短篇小说和剧作是其主要成就。早期作品多批判封建专制和小市民的奴性心理,也有一部分反映劳动人民的贫困生活。前者如《变色龙》(1884)、(小公务员之死)(1883)等,后者如《苦恼》(1886)、《万卡》(1886)等。到90年代,契诃夫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如《第六病室》(1892)、《带阁楼的房子》(1896)、《套中人》(1898)等等。 《套中人》是契诃夫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主人公别里科夫什么都在套子里:雨伞在套里表,小折刀在套子里,自己也被包在棉大衣里。小说近乎夸张地塑造了一个旧制度的卫道士。别里科夫害怕一切新事物,极力维护平庸的生活,甚至用盯梢,告密等卑鄙手段来扼杀新生事物,充分表现了沙皇统治下社会空气的恐怖和小市民的保守心理。艺术方面,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来构建人物性格,恪守他“日常生活的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此外,还有表现手法夸张,描写细致等。 契诃夫创作过不少戏剧作品,如《伊凡诺夫》(1887)、《万尼亚舅舅》(1892)、《三姊妹》(1901)等,多反映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黑暗年代里的苦闷与挣扎。最著名的剧本《樱桃园》(1903)通过“贵族之家”的崩溃和商人陆伯兴的发达,反映了俄国封建贵族的衰落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这一历史必然趋势。 (四)北欧文学 19世纪的北欧文坛由于出现了安徒生、易卜生、斯特林堡等享有世界声誉的大作家,而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安徒生(1805—1875)是19世纪丹麦成就最大的作家,他的童话是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创作前期(1845年前)主要是浪漫主义的童话,如《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丑小鸭》等多是对人类优秀品质的动人描写。后期侧重现实主义童话,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柳树下的梦》等,揭露和批判社会的不公,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安徒生的童话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对后世影响极大。 奥古斯特·斯特林堡(1849—1912)是瑞典著名作家,著有60多部小说、诗集和60多个剧本,创作跨越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两种文学思潮,他说自己是一个“过渡时代的人”。前期以现实主义创作为主,以小说《红房间》(1879)和剧本《朱丽小姐》(1888)为代表。后期则转向了表现主义,如《到大马士革去》(1898—1904)、《鬼魂奏鸣曲》(1907)等,这些戏剧本通过梦幻、鬼怪、时空错位等方式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对后来欧洲现代主义戏剧有深刻影响。 (五)美国文学 南北战争结束之后,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很快就过渡到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丑态也充分暴露出来,于是开发期的那种浪漫情调逐渐衰退,取而代之的揭露社会黑暗,描写下层人民悲惨生活的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流,马克·吐温是其杰出的代表。 斯托夫人(1811—1896)是美国现实主义的先驱,发表于1852年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对蓄奴制进行了深刻而无情的批判。弗兰克·诺里斯(1870—1902)侧重揭露垄断资本对农民的掠夺和压迫,代表作《章鱼》(1901)把四处延伸的铁路比作章鱼,像征垄断资本对农村的侵蚀和剥削。欧·亨利(1862—1910)是杰出的短篇小说作家,他的小说构思巧妙,结尾往往出人意料,被称之为“欧·亨利式的结尾”,《最后一片藤叶》、《警察与赞美诗》、《麦祺的礼物》等都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优秀篇章,他的作品在批判美国资产阶级社会弊病的同时,也时时闪烁着下层人民善良、温情人性的光亮。 出身贫寒的杰克·伦敦(1876—1916)是这一时期美国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经历十分坎坷,卖过报,当过童工,做过水手,当过无业游民,1897年又去了阿拉斯加淘金,得败血症而归。在艰苦的条件下,杰克·伦敦很早就开始了文学创作,终获成功。1903年发表《荒野的呼喊》,1940年又出版了长篇小说《海狼》,还有表现人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生命力的《热爱生命》,作家称这些小说为“北方的故事”。而《荒野的呼唤》最为有名,通过大狗巴克野性复发,生出超凡力量,回到原野,变成狼并成为群狼之首的故事,表现了一种旺盛的生命力和坚韧不凡的耐力。《马丁·伊登》(1909)是作家最好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描述了一位出身寒门的作家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悲剧性命运。主人公马丁·伊登经过努力奋斗,终于在创作上取得成功,挤身上流社会。但上流社会的卑劣龌龊,势利贪婪,尤其是他所钟爱的富家小姐罗丝也不例外,使他感到梦想破灭了。精神的极度空虚使他对生活感到彻底的绝望,最终自杀身亡。马丁·伊登的悲剧不是个别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这部小说其实就是作家自身的写照,作品发表后7年的19416年,精神崩溃的杰克·伦敦就像他笔下的马丁·伊登一样,服毒自杀了。 第2节 哈代和《德伯家的苔丝》 一:生平与创作 (一)悲剧意识及小说中的悲剧命运色彩 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19世纪末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英国农村后社会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等方面的变化和破产农民的悲惨命运。扩而大之为整个人类的命运。对人类革命命运进行了悲剧性的探索,具有浓重的悲剧意识。所以伍尔莫称他是“英国小说家中最伟大的悲剧大师”。他的作品的背景都是凄凉郁闷的。 在他看来,人生的幸福快乐是偶然的,而痛苦忧患则是经常的,这是因为宇宙本身存在着缺陷,安排世事的宇宙的主宰本身无知无识。 哈代曾经在长篇小说〈还乡〉的序言中给他许多作品中多次出现的那片郁苍凄迷的背景一个概括的名称——爱敦荒原,在哈代笔下,人们在“爱敦荒原”面前的一切改变自身命运的企图无不碰得头破血流。荒原上弥漫着浓重的绝望气氛,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哈代以爱敦荒原原来否定资本主义主义世界,而在哈代的思想里,他错把资本主义当作人类永恒的存在,所以当他彻底否定了资本主义社会时,同时也对整个人类的命运表示了极大的悲观,这种浓重的悲观情绪渗透在哈代所有的作品。 哈代的成熟作品中往往笼罩着一种沉郁的悲剧命运氛围,神秘悲凉的环境渲染有力地衬托了哈代的悲剧故事。他小说中履见不鲜的巧合事件更写尽了命运对人的插弄。哈代小说极富于戏剧性,他将古希腊命运悲剧和莎士比亚式性格悲剧精神注入了“成塞克斯小说”之中,别具一格地表现了英国工业革命后,现代文明侵蚀古老淳朴的宗法制乡村的社会悲剧。因此,哈代小说既有对现代文明阴暗面的抨击和莎士比亚式的对人性的深层挖掘,又有一种类同于古希腊悲剧的恢弘博大的宇宙意识,涵括着对人类不幸命运的哲理剖析和终极关系。 哈代的小说承上启下,独辟蹊径,以富于历史感的笔触,展示了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对英国“威塞克斯”地区古老的宗法制乡村的侵蚀,以及在这一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中农民阶级的悲惨命运。客观上对社会的丑陋与罪恶进行了我情的抨击和批判。但在主观上,哈代对现代文明的异己力量深感压抑又迷惑不解,因此,他的哲学思想在解释小说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时,如同古希腊悲剧作家对人生之谜无法索解那样,想象在冥冥之中存在着一种凌驾于宇宙之上并支配人类命运的神秘力量或曰:“内在意志力”,认为“悲剧是一种规律,幸福仅只是例外。”从这处悲剧命运观出发,哈代夸大偶然事件在生活中的作用,将人视为渺小而软弱的生物,在不可抗拒的命运中挣扎,犹如顽童手中被捉弄的小甲虫,随时随地都会毁灭。简言之,哈代小说的主人公往往具有一种古典英雄的气质,他们不甘平庸或力图反抗命运,但无法预测的偶发事件常常像是开玩笑似的将他们推向令人叹惋的悲剧结局,因而哈代小说具有一种神秘的悲剧氛围或感染力。 哈代悲剧氛围的构成要素: 1.神秘悲凉的环境描写 西方传统的景物描写是田无牧歌式的,崇尚优美自然的,有时或有感伤韵味,但总的说来基调是轻松明快的,富有浪漫主义的浓郁色彩,如古希腊的田园诗,维吉尔的《牧歌》和《在事诗》,莎士比亚喜剧、布莱克和毕着毕斯的诗歌等,而哈代笔下的景物环境描写则别具一格,其基调阴沉、黯淡、凝重,显现出一种严酷的粗犷美,令人有黑云压城、风雨欲来的压抑感,这种反传统的景物或文学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哈代的悲剧故事氛围。 《还乡》第一章出现的爱敦荒原,是哈代后来一系列重要小说的共同背景,可视为哈代小说神秘悲凉的环境描写的中心意象,它一片苍茫,天昏地暗,呈现出一种牢狱的气氛,具有“崇高卓绝”的力量,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使人见了心惊胆战,仿佛蕴藏着一种主宰苍生命运的神笔力量,我们或可把爱敦荒原解读为现代工业文明发展中那种负面的、背离人性的异己存在,也可以理解为亘古以来对自己命运迷惑不解的外化性具象,在《德》的悲剧结局中我们想必不会忘记:纯洁而触犯了“天条”的苔丝躺在祭坛式的古建筑废墟上,这时16位现代警察悄然而至,抓起并杀死了她。对此哈代下了一句著名的断言:“典型”明正了埃斯罗斯所说的那个众神的主宰对苔丝的戏弄也完结了。哈代的小说就是这样,一方面,他以爱敦荒原的意象贯通古今,叙说着人与命运的故事,另一方面,哈代又用拟人手法把爱敦荒原写成一个正值暮年的龙钟老人,象征着现代文明冲击下岌岌可危的威塞克斯宗法制社会,“有副抑郁寡欢的面容,会有悲剧的种种可能”,他年轻健壮时期那咱自然淳朴、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已被破坏殆尽。进化与异化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矛盾综合体,异化是伴随着人类文明进入现代社会的副产品,西方现代工业文明是以牺牲人的自然情感为代价的,哈代的小说深刻地表现了这一点:爱敦荒原在哈代小说中既是自然景观,又是具有淳厚的人文传统的鲜明的时代特征的典型环境;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可视为一种“内在意志力”的神秘象征,又可以看作是不断上演人生悲剧的自然舞台。劳伦斯认为哈代小说中的伟大的悲剧力量就是爱敦荒原,哈代笔下的爱敦荒原为中心意象的威塞克斯半虚构社会,是世界文学中著名的环境描写,是构成哈代小说悲剧氛围的重要因素。 2.巧合事件与命运的播弄 哈代小说切合了中国的一句老话:“无巧不成书”。巧合事件(coincidences)或偶然性事件在哈代作品中履见不鲜,几乎每一部小说皆有一桩或数桩巧合之事,并成为小说情节发展,主人公命运变化的关键,颇为引人注目。譬如,在《德》中,哈代以高超的技巧和手法写了一系列巧合事件以推动情节,激化矛盾,逐步强化悲剧氛围。:(1)由于苔丝代替酒醉的父亲赶车,途中打盹,碰巧迎面撞来一辆邮车,撞死了家中惟一的老马,致使全家生活面临危机,于是便种下了苔丝“失节”的根源,也拉开了她悲剧的一生的序幕。(2)苔丝结婚前夕,将自己被亚雷骗去贞操的往事写了一封信给未婚夫安安莱,不巧信从门下塞入时误执行者主地毯底下,克莱没能看到,结果酿成了她新婚之被爱人遗弃的悲剧,(在新婚夜语中,苔丝再次坦白时,克莱大受震动,抱怨苔丝说:“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如果你早点告诉我,我就原谅你了。心理不平衡的克莱丢下苔丝出走国外)(3)苔丝后来因生活窘迫去求见公婆,归途中偏巧遇到了亚雷在“讲道”,于是引起了亚雷的再次纠缠,诱使她非法同居。这时又碰巧苔丝深爱着的克莱悔过归来,悔恨交集的苔丝终于拿刀死夺走了她幸福的亚雷,将小说导向悲剧的结局。 哈代一向认为人生是命运的玩物,所以这些巧合事件最能阐明人生福祸无常和命运的残暴不仁。巧合事件中与哈代悲剧人物的命运紧密相关,强化了他小说的悲剧色彩。当然,巧合与偶然也往往暗示着必然,人生中确乎充满着偶然与必然的辩证转换,苔丝老马横死是偶然事件,但因老马之死而全家生活无着则揭示了下层农民贫穷的可悲状况,揭示了苔丝命运悲剧的社会必然性。这种偶然性与必然性,社会存在与命运播弄的微妙关系交织在哈代悲剧小说之中,引发读者对现实和命运的哲理思考。 “我那亲爱的丈夫又回来找我……我还一点儿不知道!……都是你!你毫无心肝,花言巧语捉弄我……你老不肯罢休,老要捉弄我……你说,我丈夫不会回来了,一辈子也不会回来了,你嘲笑我,说我不该那么傻,不该盼他回来!后来,你把我弄得没主意,信了你的话,顺着你了。可他又回来了!回来了!又走了,第二次又走了,这一回可真是一去不回了!……他永远不会再爱我,一丁点儿也不爱我,只恨我!……哎呀,这一回他又把我撇下了,为的是……你……!……哦,我这辈子算是给你毁了……我求过你,千万别把我毁了,可你到底还是把我毁了!……我亲爱的丈夫永远也不……也不能……哎哟,老天爷……我受不了啦!……我受不了啦!” (二)创作情况 哈代出生在英国多塞特郡的多切斯特附近,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这个石草全生的荒野地区度过的。那里的生活几乎成了他所有作品的创作背景。他在当地学校念书到年满16岁,后在多切斯特一位建筑师的办事处当学徒。22岁到伦敦为一建筑师作助手。在此之前,他已着手创作诗歌和短篇作品。由于健康原因,他后来又回到多切斯特。后来一生基本上没离开过故乡,他的创作也转向了散文小说,晚年又转而创作诗歌。 哈代一生创作长篇小说14部,短篇小说集4部,诗集8部,史诗剧〈列王〉3部,而最主要的的成就是在小说方面。 哈代把自己的小说分为三类:传奇和幻想作品、机敏和经验小说、性格和环境小说。他的全部重要小说归于最后一类。他的大部分小说以西南部农村(威塞克斯地区)为背景,因而他又称其小说为“威塞克斯小说”。他的性格和环境的小说的基本内容是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描写,这类小说对社会问题的探讨是最为深刻的,表现出作者对造成威塞克斯社会和威塞克斯人悲剧命运的探讨。 哈代比较著名的作品有这样几部:〈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其中〈德伯家的苔丝〉是其代表作。 三:〈德伯家的苔丝〉 作品发表于1891年,这是一部“沉痛的史诗”,这部小说通过美丽善良的农村姑娘苔丝的悲剧一生,真实地反映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个体的小农经济带来的深重灾难,对资本主义制度以及它在农村的代表——资产阶级暴发户的罪恶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尤其是无情地揭开了虚伪的资产阶级道德的面纱,这部作品可以说是现实主义的典范,正如哈代在〈苔丝〉出版序言中所声明的那样:“这部书里所表示的意见和感情,实在不过是把现时大家想的和感觉的东西说出来就是了。”有现实针地性。 苔丝是哈代塑造得非常动人的妇女形象。是一个纯洁、善良、美丽、坚强并具有反抗精神的英国农村女性形象。她不仅容貌出众,而且有着高尚的心灵她勤劳善良,感情纯朴真挚。在她身上,有着一种见富不淫威武不屈的精神品质。当崇干牧师告诉他家是古老贵族后裔后,她的父母都乐得得意忘形,父亲跑到酒店去喝酒了,母亲则一心幻想着自己同姓的少爷能娶苔丝作阔太太,唯有苔丝十分冷静。她一点也不羡慕荣华富贵,她要的是她那个简单的农民的娃——德北,她认为自己无论如何也是农民出身,认为自己的美丽也农民出身的母亲给她的。苔丝那么热切地向往自由,渴望纯真的爱情。她爱克莱,对克莱的爱使她克服一自卑情绪,也重新燃起了她生命的火花。她同克莱结婚,并不是贪慕他有钱、有地位。她对自己的爱人那么真诚,不想有一丝一毫的隐瞒,因此在新婚之夜坦白了自己的不幸。苔丝是美丽的,但她并没有把这当作某种资本,自食其力才是她的信念。老马死在她的手里,她想拼上一个夏天,挣够了再买一匹马的钱。苔丝的性格是刚强的,她遇到过无数的困难,但从不自暴自弃,坚强的品性使她多次“绝处逢生”,德伯说过:“苔丝宁愿饿死也永远不会伸手向人要”苔丝诸如勤劳、善良、真诚,坚强等等特征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性格要素,即体现在她身上的反抗精神。她自始至终没有向亚雷妥协。心中充满了对这个造成自己一生不幸的恶人的仇恨。当克莱抛弃她后,一家陷入绝境时,她再次同亚雷同居,并不是表现她的妥协,这一行动实际上是牺牲了自己,拯救了全家,这实际上比杀死亚雷需要更坚强的意志力量。对亚雷的仇恨一时一刻也没有消失。从前她就产生了过要把亚雷推下马车的想法。克莱回来后,时机一到,苔丝便不顾一切地向这个毁掉自己一生的恶徒伪君子复仇,最后勇敢地走向断头台。这种行动本身就是需要很大的反抗精神的。苔丝反抗精神另一方面表现在他对宗教态度的转变上。苔丝本来是信仰上帝的,但重重的不幸使她上帝的正义性产生一疑问,最终与宗教斩断了关系。当她的小孩快要死去时,她勇敢地自己为自己的私生子行了洗礼。她想:“要是上帝不承认这种动作,为了不是正式的洗礼,就不准小孩进天堂,那么这种天堂,无论为自己,无论为小孩,就都不稀罕了。”在牧师拒绝按照教徒的礼节埋葬她的小孩以后,她对宗教的慈悲再也不信了。她后来当面斥责摇身一变而为训导人们遵循道德戒律的导师——亚雷道:“我不信你玩的这套宗教把戏。”苔丝对亚雷的态度明显地反映出她对宗教的鄙视。 哈代对苔丝是同情赞美的,在她身上,寄予了种种美好的品质,小说的副题是“一个纯洁的女人”,还引用了莎士比亚的一句话作为本书的题辞:“可怜你这受了伤的名字!我的胸膛就是一张床要给你养。”作者对苔丝不幸命运的同情是深切的,苔丝形象的塑造也是相当真实可信的。这部书的创作为现实主义文学提供了一部杰作,然而这部书发表后,却立即遭到那些资产阶级御用文人的猛烈攻击,他们认为,哈代以一个“失了节的女人”为主角,是想要“揭起反抗一切社会礼法的旗帜,掀起推翻一切神圣道德的浪潮”,是“给不朽的神所加以不敬”。虽然,哈代在一片漫骂声中在最后三十年不得已转向诗歌创作,这并不表明哈代的退缩,因为那些资产阶级卫道士所攻击的,也正是〈德伯家的苔丝〉这部作品的价值所在。哈代正是要通过苔丝不幸的命运,对资产阶级社会及其道德观念和宗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从这个角度来讲,苔丝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她是社会压迫的牺牲品。这种压迫既来扑克资产阶级的恶势和压迫者,也来自资产阶级的社会道德和宗教。 亚雷和克莱是苔丝悲剧人生的主要促成者。他们分别代表两种压迫苔丝的社会力量。亚雷是一个农村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苔丝的冒牌。他极端的厚颜无耻,他认为自己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可以随便便地践踏,别人的尊严,可以蹂躏纯洁的少女,他用金钱、马匹作为取乐的交换条件,霸占、残害苔丝的身心。他驱车“把她夹在树篱和马车中间”,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人格侮辱。苔丝跟他的关系根本不是爱情的关系。他是迫害者,是笼罩着苔丝一生的魔影,苔丝是受害者,他们之间的矛盾是阶级的矛盾:苔丝是他的牺牲品。亚雷也有他的特点,他对苔丝的迫害,用的是伪善的暴力,而不是鞭子和暴力。如他送给苔丝家一匹马以及后来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回头人”,一个虔诚的信徒和讲道德者,一个下流的满口秽言淫语的登徒子,一下子变成满口仁义道德的圣徒,正如哈代所说,这实在“令人心头作呕”,这对资产阶级道德无疑是一个绝妙的讽刺。他并不是真正洗心革面,而只是改头换面。这个在一分钟前不定期在人群面前讲道的人,看见了苔丝以后竟对她说:“女人的面貌对于我早就魔力太大了。我怎么见了它能不害怕哪!”明明是自己又来纠缠,却偏偏把 责任 安全质量包保责任状安全管理目标责任状8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幼儿园安全责任状占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推给苔丝,竟然厚颜无耻地要求苔丝对天发誓从此以后,不再来诱惑我,不再拿你的姿色、你的一切,来诱惑我。最后更以拯救一个“受过我欺骗”的女人为由,重新占有了苔丝,亚雷是造成苔丝悲剧的罪魁祸首。他是死有余辜的,但是象亚雷这样无耻的资产阶级人物和他的欺诈强横行为却得到了资产阶级道德和法律的许可,保护,而被侮辱、被损害的苔丝却成了也门的“罪人”,“伤风败俗者”,可见资产阶级的道德,法律是什么样的,是为什么的了。是苔丝悲剧的罪魁。 克莱在苔丝的悲剧命运中也起了很大的促成作用。这个人物比亚雷要复杂得多。亚雷是苔丝仇恨的对象,克莱则是苔丝用生命所热爱的。克莱刚出场时,是一个热情、善良、纯洁、有着自己理想的自己那个阶级的叛逆者,他不走他那当牧师的父亲给他安排的那样,去当牧师和学院派的学究的道路。他选择的道路是要“为人类服务增光”而“不愿为上帝服务”。因此,他没有去上大学,而是跑到乡下学起农业技能来,并且真诚地爱上了地位悬殊的贫苦农家姑娘苔丝,不顾一切地与她结婚。这一切都表明,克莱是一个不随俗的有自由主义思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他那个阶级的道德、传统秩序的反抗者。但是到苔丝出于对自己丈夫的忠诚,坦白了自己的不幸后,这位温柔多情、善良高尚的青年竟然不能原谅无辜的苔丝,说出如此粗暴无情的话来:“不要说来,苔丝,不要辩啦,身份不一样,道德的观念就不同,哪能一概而论?……我只好说你是个乡下女人,不懂什么叫体面,从来没有明白世事人情。……”然后抛下新婚燕尔的妻子,独身一人跑到巴西去了。克莱这时的行动表明他对本阶级传统、道德的反抗是相当有限的,他根本没有跳出资产阶级道德的泥坑,他用旧是本阶级传统道德观念的奴隶。克莱前后表现判若两人,细细想来,其实很容易理解。首先肯定 克莱是一个反抗者,但由于自小成长在那样的环境里,要想彻底摆脱并不是一蹴而的,这得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场激烈的内心斗争。克莱其实是这部作品中内心斗争最激烈的人,在他说了那一大堆冷酷无情的话后,屈服于旧道德的束缚而忍痛作出违心决定的同时,他还没浸在爱的梦幻中,他在梦溺中,将苔丝放在神圣的祭台上,倾情地表示着强烈爱。从此就可以看出,克莱的内心是何等痛苦矛盾了。最后,克莱还是从巴西回来了。抛弃了一切成见,同妻子重新生活,但一切已经太晚,苔丝已经走向了自己不挽回的悲剧结局,在苔丝杀死了亚雷后,克莱冒着触犯法律的危险帮助苔丝逃跑,最后,答应了苔丝的遗愿,同苔丝的妹妹结合(因为在英国法律中,严禁丈夫同小姨子结婚)。克莱经过一系列的心灵斗争,最终还是走向了悔悟和反抗的道路,成为资产阶级伦理道德的叛逆者。但是尽管如此,尽管他对苔丝的爱是真诚的,他却是苔丝悲剧命运的不可饶恕的促成者。他焕起了苔丝的生的愿望,却又无情地抛弃了她,使得苔丝不得不再投进亚雷的虎口,就这个意义来讲,克莱在促成自己所爱的人的悲剧命运中是起着重要作用的。我们可想而知,他的心里悔恨是如何深重的,可以如此说,克莱同苔丝一样,也是一个悲剧人物。《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悲剧意识同时在这两个人物身上体现出来。 总之,在这部作品中,哈代对资产阶级道德观念的虚伪揭露得是十分有力的,对宗教的欺诈性的揭发也是无情的。作者认为,资产阶级虚伪的道德和伪善的宗教又杀害了一个无辜的天使般纯洁的姑娘,因此,他诅咒了它们。把矛头始终直指要害。 与此同时,哈代在深刻分析苔丝悲剧命运的同时,又掺杂着很浓厚的宿命色彩。他虽然认为苔丝是社会罪恶的牺牲品,但又认为这个悲剧也是命运戏弄的结果。由于命运作祟,所以不管苔丝怎样反抗也是枉然。命运最终还是要惩罚她。苔丝自己虽然觉得自己的失身在社会面前是无罪的,因为那时自己是个无知的少女,上了当,但她又认为在自己可爱的丈夫面前还是有过错,理应受到惩罚。她在写给克莱的信里说:“你给我的这种惩罚,本来是我应当得的——这我知道——你对我发怒,很正当,很公正。”因此,不管克莱怎样严厉地不公正地对待她,她都心甘情愿地接受,她向他要求的不是公正,而是慈悲。这一切说明,苔丝的反抗是不彻底的,她认为自己的不幸命运全是宿命的安排,这一切都反映出,作者本人思想上存有着严重的宿命论观点,这是世界观的局限。仿佛在她人生的每一个时期,都有偶然因素出现。一步步将她推向悲剧的结局。同时,小说中还不时出现一些神秘的马车,给人恐惧的十字式路标,太阳神祭坛(象征她走上了太阳神,也是男权社会祭坛的巨阵),这些似乎也都在表明着苔丝的悲剧命运是命运的,难以解脱的。如果说人与命运之间力量悬殊,那么承受厄运的能力就十分重要。苔丝在命运面前并不是逆来顺受,而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不断的去选择的后果。她同具有承受巨大苦难的超常能力,而获得人的尊严,也得到作者和读者的同情。她的英雄主义在于简朴的性格力量。她不幸生在德伯家,不幸生于“这个有毛病的世界”,除了受贫穷后和受家族祖先罪孽的报应;她不幸生为女人,这是命中注定的,命运一次次地戏弄她直到生命结束。典型证明了,埃斯库罗斯所说的那个众神的主宰对于苔丝的戏弄也完结了。 苔丝悲剧也是一出性格悲剧:苔丝敢于大胆地反抗社会的不公正,但却不能彻底摆脱传统道德对自身的羁绊。苔丝明白自己是社会暴力和伦理道德的受害者,但在受到乡里人非议的同时,她也认为自己是“有罪”的,当她按照传统的贞操观来衡量自己的清白与否时,她比别人似乎更不能忘自己的“耻辱”,她远离亲人和故乡,为的就是要忘记自己的过去。和克莱的相爱使她感到幸福,可同时更多的是内心痛苦的折磨。无法解除背在身上沉重的十字架。被弃后…… 作者在此写出了苔丝性格的悲剧性和矛盾性,从而在更深层次上表现了传统道德观念,对苔丝精神的毒害。 总之,苔丝的悲剧既是社会的悲剧,同时也是性格悲剧与命运悲剧,哈代将三种悲剧浑然天成地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世界文学史上一个典型形象。 艺术特征: 1.景物描写极为出色,这些景物描写既是客观自然的再现,同时也是哈代主观中自然的反映。它不仅是人物活动的背景,而且寓于感情和生命。如果说一开始,在五月的春光下,少女们在草地上唱歌跳舞,白色的长裙,五颜六色的丛丛花草,青春的活力,使“群山环抱,幽静偏僻”的布蕾谷充满生机,富于诗意。作者将苔丝置于这一场景之中,秀美的景色与节日的气氛衬托着姑娘的纯洁、天真、美丽、欢快和明朗。在写到苔丝在家乡过了几年压抑的生活来到塔布蕾时,所见到的是辽阔的草原,清凉的河水,无数的牛羊,一想到“没有人再拿着恶意的眼光看她”,她高兴异常。她迎着南风往前跳着走去。“她的希望和日光两相融合,仿佛幻出了一团光辉的气氛环绕着她。她在每一阵轻风里都听到悦耳的声音,在每一只鸟的歌唱里都找到了快乐”,这里情景交融,淋漓尽致的渲染了长期被压抑后获得解脱的心理。而当展示主人公厄运的时候,小说对荒原黑夜的描写则有较大的比重。女主公的悲惨事件往往伴随着冷酷阴沉的黑夜发生,这样,小说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就同小说的主题,人物的命运和作家的情感处于一致和协调之中,从而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 2.独到深入的心理描写。他对人物的精神世界心灵的微妙变化揭示得十分出色。他的心理描写,主要特色是注重在冲突中刻画心绪流程,表现人物复杂的心态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如苔丝在第二次离开家乡时就抱定了决不再嫁人的决心。在牛奶场与克莱的朝夕相处, 心中虽然产生了爱慕之情,可又无时无刻不在压抑它。面对克莱的表白,她激动兴奋,而对她的求婚又百般拒绝,心中充满着忧伤和焦虑。内心常处在快乐和痛苦的挣扎中。在答应克莱的求婚后,常常为自己的耻辱感到惊恼。既想告诉克莱又害怕告诉他,可以说,在与克莱相爱的整个过程中,心中始终交织着幸福、痛苦、恐惧、悔恨、屈辱、快乐、希望等各种情感。正是由于哈代将人物置身于感情与理智、幸福与痛苦希望与绝望的矛盾的洲漩涡之中,他笔下的人物才极为真实,丰满,立体和可信。 虽然哈代给公众这样一种印象,如他在其第二卷自传中勾勒的那样,他是“信教的”,这种信教,如果不是出于理智现时是为本能和情感支配的话,那么除了早期的《绿荫下》外,他的其它小说却很少提供“信教“的真实证据。他对教堂建筑的审美欣赏与他的这样一种观念相左,即在教堂里进行的历史性的宗教仪式都是多余的。 由于哈代在其后期的小说中往往以道德问题——尤其是性道德和婚姻道德问题作为小说的主要内容,而且显然表示出蔑视传统道德的倾向,所以他的小说在杂志上连载时,编辑部总要他删掉某些情节,改动某些文字。但在连载完毕,当单行本时,哈代又会将其恢复原样。当这些单行本出版后,哈代受到了当时仍以保守势力为主的英国舆论界的责难。如《德》出版后,舆论界就为之哗然,纷纷指责哈代竟然把一个如此不耻的女子称为“一个纯洁的女人”,哈代从未屈服于这样的世俗偏见,但也不免寒心。到《无名的裘德》出版后,舆论界对他的攻击更为猛烈。有些评论家甚至把这部小说称之为“诲淫诲盗的裘德”。有人还把此书烧成灰寄给哈代,以示“抗议”。在这样的压力下,哈代感到沮丧,沮丧之余,他便愤慨地决定:从此不再写小说,只写诗。 出乎哈代自己的意料,他在此后的20多年间的诗歌创作却使他声名大振,几乎成了当时英国最杰出的诗人。尤其是他的长篇史诗剧《列王》,被誉为堪与歌德的《浮士德》相媲美的长篇巨制。哈代本人也赢得众多的荣誉:1901年,英国皇家文学会授予他金质奖章;其后,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分别授予他荣誉学位,最后,他又继桂冠诗人丁尼杰和小说家梅瑞狄斯之后,被选为英国作家全会第三任主席。 第三节 易卜生和《玩偶之家》 亨利克•易卜生(1828—1906)是挪威伟大的戏剧家,是欧洲近代戏剧的创始人。他的戏剧创作对二十世纪的戏剧有广泛而巨大的影响。他被推崇为西欧戏剧史上与莎士比亚、莫里哀并驾齐驱的三大剧作家之一。 一 、生平和创作 易卜生出生于一个木材商的家庭,家里一度是富裕的,但八岁时父亲破产,家道中落,16岁时,易卜生不得不辍学到一位药剂师那里当学徒。由于生活寂寞,易卜生不久即开始写作一些诗歌。1848年,欧洲革命浪潮席卷全欧,易卜生也受到了振奋,写下了一些歌颂民族独立的诗篇,如《致马扎尔人》、《醒醒吧,斯堪的纳维亚人》等。他的第一部剧本《卡提利那》(1848—1849)也是在欧洲革命风暴影响下写成的。 1851年10月,易卜生开始担任卑尔根剧院的导演和编剧。1857年,他又被奥斯陆的“挪威剧院”高薪聘为编导,当时,“挪威剧院”以上演民族戏剧为办院的宗旨,这一点与易卜生的愿望不谋而合,在那里,易卜生为挪威民族戏剧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易卜生之前,挪威的剧院上演的都是用丹麦文写的剧本,在易卜生等的倡导下,挪威语的剧本才占领了舞台,他后来的写作,虽然艺术倾向有所改变,但民族性贯穿始终。所以说,易卜生是挪威民族戏剧的创始人。 1863年,挪威剧院破产后,易卜生一直没有职业,精神抑郁,1864年出国,他的几部社会问题剧都是在国外完成的。1891年,63岁的易卜生回国时,已是一个名扬欧洲的剧作家了。1906年,易卜生逝世,挪威国王为他举行了国葬。 易卜生在5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一共写下了26部剧本,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可分为3个时期。 早期创作(1848—1864)。这一时期易卜生的作品占主要地位的是所谓浪漫主义历史剧。这一类的作品大多采用民间传说或民族历史的题材,通过对民族历史和古代英雄的歌颂,激发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为挪威当时的民族独立运动服务,比较著名的有《英格夫人》、《觊觎王位的人》等。 1864年,丹麦被普鲁士打败,易卜生认为,丹麦、挪威、瑞典三个国家唇齿相依,不可分割,丹麦被侵略,挪威决不应该袖手旁观。但挪威政府出于自己的利益的考虑,不支持丹麦,易卜生对此感到失望,于是愤然离国出走,此后,他长期侨居意大利和德国。 中期创作(1869—1890)。易卜生离开挪威,一去就是26年,这段时间是易卜生创作的鼎盛时期。这期间,发生了意大利的统一,普法战争及巴黎公社革命这样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经历过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易卜生逐渐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他的创作由浪漫主义转向了现实主义。1866、1867年取材于现实的诗剧《布兰德》和《培尔•金特》先后出版。这两个剧本的发表为易卜生带来了巨大的荣誉。 《布朗德》中的同名主人公是一个为了实现理想孤身奋斗的充满浪漫色彩的悲剧英雄,同时也是易卜生笔下一系列“精神反叛”形象中的第一个。《培尔·金特》的主人公的性格恰恰与布朗德相反,他没有崇高的理想,没有固定的生活原则,成天浑浑噩噩,无所事事,是典型的挪威小市民的形象。主人公培尔·金特经历奇特,富有浪漫色彩。一般评论家认为,《布朗德》和《培尔·金特》是易卜生由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作品,体现了过渡时期创作的特性。 在这时期,易卜生围绕尖锐的社会问题,创作了一大批“社会问题剧”。在这些剧本中,易卜生将严肃的社会问题带入戏剧,在舞台上展开辩论,促进人们的思考。根据其讨论的内容,这些剧本大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处理社会政治问题,一部分处理婚姻家庭问题,涉及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宗教、道德、家庭、妇女、教育、法律等很多方面,笔锋犀利,贯穿着强烈的批判精神。它们是世界戏剧史上的重大成就。比较著名的如《青年同盟》、《社会支柱》(1877)、《玩偶之家》(1879)、《群鬼》(1881)、《人民公敌》(1882)等,其中后四部被称为易卜生的“四大社会问题剧”。 《社会支柱》的主人公博尼克是造船厂老板,城市的首富,保守党的头面人物。表面看来,他是一个慈善家,模范丈夫和模范父亲,在那个城市里有“社会支柱”的美名。但随着他的妻弟约翰的上场,一件件事实却证明他实际上是个诱奸妇女、出卖朋友、撒荒造谣、唯利是图的恶棍。易卜生犀利的讽刺锋芒直指资产阶级上层社会。 1881年,易卜生发表了《玩偶之家》,这部作品的发表 触犯了资产阶级的传统道德观念,受到了猛烈的攻击。为了驳斥这些攻击,易卜生写了《群鬼》。《群鬼》中的阿尔文太太,是一个不敢反抗礼教而被牺牲的妻子。阿尔文是一个沉湎于酒色的荒唐鬼,她发现丈夫与婢女通奸后,再也忍受不住,打算离婚,但在牧师的一番教诲之下,阿尔文太太又回到丈夫身边。为了避免儿子受到不良的影响,她把七岁的儿子欧士华送到巴黎读书,为了掩盖丈夫的劣迹,她又在丈夫死后用遗产办了一所孤儿院,伪称这是她丈夫的善举,她做这一切的目的只是为了给他的儿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但不幸的是,在欧士华学成归国后,却爱上了他父亲与婢女的私生女并为此痛苦不堪,最后,欧士华从父亲那里遗传来的性病发作,变成了白痴,而孤儿院也被一场大火焚毁。这就是阿尔文太太遵循传统道德的结果。传统的旧道德这些已经死亡的或正在死亡的东西像一群鬼一样死死纠缠着阿尔文太太,阿尔文太太无力摆脱,最后成了社会和家庭的牺牲品。剧本的主题就是呼吁人们:要向“群鬼”展开斗争。 《群鬼》发表后,易卜生遭受了十分猛烈的抨击,为了它,易卜生几乎变成“人民公敌”,一年后易卜生干脆就写了一部戏剧《人民公敌》做为还击。《人民公敌》的主人公斯多克芒医生是一个正直、勇敢、热爱真理的医生。他发现正在兴建的温泉浴场有传染病菌,为了疗养者的安全,斯多克芒医生提出了改造温泉浴场的科学建议。他的这一建议直接与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发生冲突,于是遭到市长、报界、房主等有产者的激烈反对,斯多克芒医生不顾他们的威胁利诱,举办 演讲 办公室主任竞聘演讲中层竞聘演讲护士长竞聘演讲演讲比赛活动要求对演讲比赛的点评 会,想向市民说明真相,宣传自己的主张,市长等人却利用这次集会,煽动听众,操纵会场,以所谓“民主表决”的方式,宣布斯多克芒为“人民公敌”,斯多克芒医生决不妥协,他不但不向无理的压迫低头,并且几乎是孤军作战地坚决跟当地的官僚市侩周旋到底。剧终时斯多克芒声称“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是最孤立的人”,表现出一种“精神反叛”的个人主义思想。像斯多克芒医生这样一位坚持真理,为人民利益而斗争的勇士却被宣布为“人民公敌”,这与“社会支柱”博尼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这种对比中,易卜生对资产阶级舆论、道德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抨击。 易卜生的这些社会问题剧使他成为一个戏剧艺术的革新者。这些剧作以其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技巧震动了西方舞台。把十九世纪末的欧洲戏剧从形式主义的泥坑拉回到现实主义的道路上来。 晚期创作(1891—1906)。从回国到逝世,是易卜生创作的后期。勿庸讳言,易卜生一直是一个个人主义者,他一贯坚持人的精神反叛的主题,但到了晚年,他看到“精神反叛”毫无结果,便产生了对个人反抗的怀疑,可是又找不到解决社会矛盾的办法,加之晚年的病痛和受到当时流行思潮的影响,他后期的创作从对社会的批判转向对人物内心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剖析。晚期作品中的批判力量减弱,而悲观主义情绪变得浓厚起来,作家更多地使用象征主义手法,作品往往带有神秘主义色彩,有时不免陷入晦涩。后期的作品主要有《建筑师》(1892)、《小艾友夫》(1894)、《博克曼》(1896)、《当我们死人醒来的时候》(1899)等。 二、《玩偶之家》 发表于1879年的《玩偶之家》是易卜生最优秀的剧作。在这部著名的剧作中,易卜生揭露了资产阶级家庭关系的虚伪,鲜明地提出了妇女地位和妇女解放的问题。有人把《玩偶之家》最后一幕娜拉的谈话比作一篇“妇女独立宣言”,它像是一颗炸弹一样投入资产阶级的中心堡垒。它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在中国,人们就是通过这部戏剧才认识易卜生的。 《玩偶之家》的故事有真实原型,易卜生通过一个家庭所发生的故事,来达到他剖析社会的目的。 林丹太太来拜访老同学娜拉,娜拉的家庭生活看起来非常幸福,丈夫新近又提升了银行经理,这一切都成为死了丈夫、靠工作养活自己、向老同学来求助的可怜的林丹太太羡慕的东西。当林丹太太感叹娜拉不懂生活艰辛时,娜拉向林丹太太透露了自己的一个秘密:几年以前,海尔茂得了一场重病,为了挽救患重病的丈夫的生命,娜拉瞒着他借了一笔钱,在借据上她伪造了父亲的签名,因为当时父亲也病得很重,不好把丈夫患病和借钱的事告诉他。这件事娜拉一直瞒着丈夫。几年以来,为了偿还借款,她都非常节俭,甚至偷偷地在夜间做一些女红、抄写等工作。借款马上就要还清了,还剩一个尾数。这时,银行的一个职员柯洛克斯泰来到娜拉的家,他希望娜拉说服丈夫不要解雇他,否则就要揭发娜拉,原来他就是娜拉的债主。但是海尔茂不听娜拉的劝阻,还是辞退了柯洛克斯泰。柯洛克斯泰发出了要挟的信。娜拉原本以为丈夫会为自己的行为所感动,但海尔茂看信后却暴跳如雷,认为娜拉破坏了他的名誉,断送了他的前程。这时,柯洛克斯泰又寄来了一封信,将借据还给了娜拉并道了歉。原来林丹太太是柯洛克斯泰原来的情人,是她说服了柯洛克斯泰。海尔茂眼见自己的名誉已经保全,立即改变态度,对娜拉重新亲热起来,可是经过这一场家庭风波,娜拉已经看透了丈夫虚伪自私的灵魂和自己在这个家庭中玩偶地位,便毅然离开了这个“玩偶之家”。 娜拉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易卜生对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妇女的出路问题的思索。 娜拉是个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倾向的妇女形象。她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受过教育,能歌善舞,天真烂漫,她热爱生活,秉性乐观,但她并不养尊处优,也不是只顾自己,不考虑别人。为了救丈夫海尔茂,她甘冒触犯法律的危险,当事情快要被揭露时,她甚至做好了自杀以保全丈夫名誉的准备。她还非常善良,同情象阮克医生,林丹太太这些不幸的人,尽其所能给予帮助。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娜拉是一个柔弱的女子,她热爱丈夫,满足于幸福的家庭生活。但当她看透了丈夫的虚伪和自私自利以后,再也不愿意当别人的玩偶,她对丈夫说:“你一向待我很好。可是咱们的家只是一个玩的地方,从来不谈正经事,在这儿我是你的“泥娃娃老婆”,正像我在家里是我父亲的“泥娃娃女儿一样。”她觉悟到了在资产阶级家庭中男女地位的不平等,进而要求自己做人的权利。 娜位做为一个妇女
本文档为【第八章__19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488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60KB
软件:Word
页数:40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6-30
浏览量: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