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举报
开通vip

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2009年第12期 (总第359期) No. 12,2009 General,No. 359EDUCATIONAL RESEARCH 一、前言 性别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 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行为规范,[1]反 映着社会文化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适当期待[2]。 早期关于性别角色的研究将男性化和女性化看做 位于性别角色连续体的两极。Constantinople率先 从理论层面对两极的男性化—女性化的心理学建 构提出了质疑,提出双性化的性别角色理论,认为 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是独立的单一维度。...

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2009年第12期 (总第359期) No. 12,2009 General,No. 359EDUCATIONAL RESEARCH 一、前言 性别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 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行为规范,[1]反 映着社会文化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适当期待[2]。 早期关于性别角色的研究将男性化和女性化看做 位于性别角色连续体的两极。Constantinople率先 从理论层面对两极的男性化—女性化的心理学建 构提出了质疑,提出双性化的性别角色理论,认为 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是独立的单一维度。[3]Bem 编制出基于双性化假设的 Bem性别角色量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Bem’s Sex Role Inventory,BSRI)[4],将性别角色 分为四种类型:双性化(男性、女性正性特质都 强)、男性化(男性正性特质强)、女性化(女性正性 特质强)和未分化(男性、女性正性特质都弱)。此 后的研究主要聚焦于:(1)对双性化理论进行检验 和确认;(2)对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探 究,表明双性化是一种健康的心理模式,而未分化 是最差的心理模式。[5]近年来进一步的研究表 明,双性化个体有更高的创造性,[6]男性特质在 双性化中起主导作用[7]。 我国关于性别角色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 来发展迅速,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采用 Bem性别角色量表或其修订版[8],调查了我国局 部地区大学生性别角色的分布情况。[9]结果表 明,典型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比例呈显著下降趋势, 双性化和未分化陡然增多。双性化个体的增多正 反映着社会文化对个体的新要求,引导双性化人 格的发展、避免未分化人格的形成成为时代的要 求。(2)探讨了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与心理健康的关 系,[10]进一步确立双性化是理想的人格模式,未 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刘电芝 徐振华 刘金光 张 姣 黄 颀 李宇青 [摘 要] 对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双性化、未分 化和单性化各约占三分之一,传统占优势的单性化已让位于非单性化,理想的双性化与最 差的未分化同步增长,其比例远高于男性化和女性化,男性化比例男大学生高于女大学 生,女性化比例女大学生高于男大学生,传统性别角色的影响在减弱但依然存在;学生干 部和非学生干部性别角色都有所发展,但发展的趋势不同;男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略优于 女大学生,不同专业对男大学生性别角色有一定影响,理科专业有助于男大学生双性化特 质的形成,文科专业有利于男大学生男性化特质的形成,理科女大学生和文科女大学生性 别角色发展没有差异;父母教养方式对个体性别角色的发展有显著影响,民主型的教养方 式最优,有利于双性化的发展,溺爱型的教养方式最差,助长未分化的形成,非独生子女大 学生性别角色发展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 [关键词] 大学生;性别角色;双性化;未分化;单性化 [作者简介] 刘电芝,苏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江苏苏州 215123) * 本文为 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转型期我国青少年性别角色的偏移与引领研究” (项目批准号:08BSH052)的成果之一。 —— 41 分化是最差的心理行为模式。 对大学生性别角色现状全面、细致的了解是 性别角色理论研究和实践引领的基础,但综观已 有研究,发现其存在以下不足:(1)在研究工具方 面,没有充分考虑文化差异性,很多研究直接采用 Bem量表施测,获得的结果说服力有所欠缺,同 时,Bem量表由于推广性受抽样的人群和结构效 度等心理测量学因素的影响而受到质疑;[11](2) 已有研究取样量较小,地域狭窄,难以推断大学生 的总体情况;(3)我国处于转型期,已有研究难以 说明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的发展状况。本研究工 具采用刘电芝主持编制的本土化最新大学生性别 角色量表(CSRI-50,2009),在取样上,抽取全国 东、中、西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的大学生,以 客观深入全面地反映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的发展 现状,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特点。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我国东、中、西部27所高校的一至四年级 取样,共邮递问卷5 700份,回收5 286份,回收率 为92.7%,有效问卷5 008份。其中调查学生男性 2 280人,女性2 728人;一年级1 404人,二年级 1 608人,三年级1 272人,四年级696人,缺失值 28;文科 2 485人,理科2 516人,缺失值7;非学生 干部 3 367人,学生干部1 592人,缺失值49;独生子 女1 890人,非独生子女3 097人,缺失值21;父母教 养方式为专制型435人,民主型4 028人,溺爱型 173人,忽视型236人,缺失值136。 (二)测量工具 采用刘电芝编制的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 (CSRI-50,2009),该量表由三个分量表组成:男 性量表(16个项目)、女性量表(16个项目)和中性 量表(18个项目),中性量表不计分,起干扰作 用。施测时,被试在“1完全不符合”到“7完全符 合”7个等级上评定量表中形容词符合自己的程 度,依次计1分至7分。男性和女性量表的内部一 致性系数分别为 0.89 和 0.84,重测信度分别为 0.82和0.80,以BSRI为效标得到的效标效度分别 为0.84和0.83,信度、效度良好,表明测量工具科 学、可靠。 (三)测验程序 主试由心理学专业教师或课题组成员担任。 施测前,主试已明确测验目的和指导语。施测时, 主试发放问卷,说明指导语并回答被试的疑问,被 试完成后统一回收问卷,测验过程约15分钟。 (四)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使用SPSS 16.0录入和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性别角色总体分布 依据性别角色的评分标准,按男性分量表得 分(M)和女性分量表得分(F)的中位数(男性 4.8 分,女性 5.0 分)将性别角色分为四类:未分化 (M<4.8,F<5.0);女性化(M<4.8,F≥5.0);男性 化(M≥4.8,F<5.0);双性化(M≥4.8,F≥5.0)。 各性别角色类型分布比例见图1。 图1 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分布状况 由图1可见,未分化、双性化和单性化呈“三 足鼎立”之势,双性化与未分化比例接近。调查统 计表明,四种性别角色类型间具有显著差异[x2 (3,5008)=359.78,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除 男性化和女性化两者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各项间 均有显著差异(p<0.05)。 (二)不同性别大学生性别角色分布 调查统计发现,四种性别角色类型比例由高 到低男性中依次为双性化、未分化、男性化、女性 化;女性中依次为未分化、双性化、女性化、男性 化;男性双性化比例显著高于女性(p<0.001);男 性、女性未分化比例都高,两者没有显著差异(p> —— 42 0.05);在单性化上,女性的女性化比例高于男性 女性化比例,男性的男性化比例高于女性男性化 比例,差异显著(p<0.001)。(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大学生性别角色分布及差异比较 性别 男 女 总 x2(男女 比较) 未分化 694(30.4) 821(30.1) 1 515(30.3) 0.05 女性化 170(7.5) 746(27.3) 916(18.3) 268.63*** 男性化 570(25.0) 354(13.0) 924(18.5) 97.31*** 双性化 846(37.1) 807(29.6) 1 653(33.0) 21.30*** 注:(1)*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示p< 0.001,下同。 (2)表中数据括号外为人数,括号内为百分数,下同。 (三)各年级大学生性别角色分布 大学生性别角色年级分布及变化为:未分化 比例逐年降低,四年级降到最低点,但仍高达 26.7%;x2检验显示,一年级和四年级差异显著[x2 (1,633)=4.04,p<0.05],其他各年级间差异均不显 著;双性化比例逐年升高,四年级达到最高点 (38.8%),一、二年级分别与四年级差异显著[x2 (1,716)=6.74,p<0.01;x2(1,767)=9.07,p<0.01], 其他各年级间均无显著差异;女性化从一年级至 四年级,比例先升高后降低,二年级和四年级间差 异显著[x2(1,430)=3.94,p<0.05],其他各年级间 均无显著差异;男性化相对平稳,各年级间均无显 著差异。(见图2)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0 未分化 女性化 男性化 双性化 大一 31.8 16.9 19.5 31.8 大二 31.1 19.8 18.2 30.9 大三 29.2 19.2 17.5 34.0 大四 26.7 15.9 18.5 38.8 百 分 比( %) 图2 性别角色分布的年级变化 (四)不同专业大学生性别角色分布 分专业类别大学生性别角色分布为:理科女 性化比例低于文科,双性化比例高于文科(p< 0.01),在未分化和男性化上两者没有显著差异 (见表2)。理科大学生中男、女所占比例分别为 61.4%和38.6%,文科大学生中男、女所占比例分 别为29.4%和70.6%。再进一步对不同专业的不 同性别大学生性别角色进行统计,结果表明:不同 专业女大学生在四种性别角色类型上均无显著差 异;男性化比例文科男大学生显著高于理科男大 学生[x2(1,570)=5.07,p<0.05],双性化比例文科 男大学生低于理科男大学生,两者差异达边缘显 著[x2(1,843)=3.27,0.050.05)(见表4)。进一步分析表明,独 生子女家庭采用溺爱型教养方式的比例显著高于 非独生子女家庭[x2(1,173)=12.42,p<0.001],采 用忽视型教养方式的比例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家 庭[x2(1,236)=23.83,p<0.001]。 表4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差异比较 家庭结构 非独生 子女 独生子女 x2 未分化 878(28.4) 630(33.3) 9.64** 女性化 622(20.1) 290(15.3) 14.42*** 男性化 541(17.5) 380(20.1) 4.42* 双性化 1 056(34.1) 590(31.2) 2.95 四、讨论 (一)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喜忧参半” 从性别角色类型分布看,双性化、未分化和单 性化“三足鼎立”,各约占三分之一,单性化(典型 的男性化与女性化)已成为少数人群,表明传统的 性别观念在当代大学生中已经淡化。随着社会的 发展,“越来越多的两性开始从事过去只有异性才 从事的职业,基于生理差异的传统社会分工逐渐 模糊,传统性别角色差异日渐缩小”。[12]社会发展 对个体的全面发展提出了要求,导致双性化个体 大大增加。但与此同时,最差的未分化比例也较 以往研究[13]骤然升高,呈现出“喜忧参半”的态 势。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未分化人数的大量增加 至今还未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甚至由于 媒体对反传统的“中性”形象的宣传,误导青少年 向未分化发展。 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大学生双性化比例逐渐 升高,未分化比例有所降低,女性化和男性化比例 则没有多大变动,表明大学生逐步向双性化人格 转变。这让人们看到了性别角色不断优化发展的 可能。但与此同时,四年级大学生的未分化比例 仍高达26.7%,远高于男性化和女性化,因此,对 大学生性别角色的引领迫在眉睫。 从总体上看,学生干部性别角色发展优于非 学生干部,非学生干部在性别角色发展最优的四 年级未分化比例仍高达31.2%。出现这样的结 果,是因为双性化个体更容易被选举为学生干部, 还是因为做学生干部的经历促进了个体双性化发 展?本研究通过对各年级学生干部和非学生干部 性别角色的比较,表明一年级时学生干部的双性 化比例远高于非学生干部、未分化比例低于非学 生干部,倾向于上述第一种解释。另外,无论是学 生干部还是非学生干部,随年级升高其性别角色 都有优化发展的趋势,但发展趋势有所差异:学生 干部双性化比例基本不变,未分化比例随年级升 高大大降低;非学生干部未分化比例基本不变,双 性化比例随年级升高大幅提高。这表明随着年级 的升高与社会化的发展,双性化比例会不断增长, 而学生干部的经历,会减少未分化的人数。 (二)性别界线不断模糊,男性发展略优于女性 —— 44 从男女性别角色分布差异看,男大学生双性 化比例高于女大学生,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14] 男性化男性占多,女性化女性占多,表明传统性别 角色的影响仍然存在。但与已有研究[15]相比,无 论男性还是女性,单性化人数都在大幅度减少,而 双性化和未分化人数大大增加,且女性未分化增 加的比例高于男性。这表明,进一步创造双性化 发展的条件与抑制未分化滋生的环境同样重要。 从总体上看,理科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优于 文科大学生。进一步比较表明:理科女大学生和 文科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没有差异;理科男大学 生和文科男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存在某些差异,双 性化比例理科男大学生高于文科男大学生,男性化 比例理科男大学生低于文科男大学生。总的来看, 专业不同对男大学生有一定影响。有研究表明, 同伴对个体性别角色发展有重要的影响,[16]其中 异性同伴的影响更加显著。文科男大学生生活在 有大量女性同伴的环境中,他们会更加倾向于表 现出勇敢、冒险等传统的男性特质,以期得到异性 的认同,这就导致其男性化比例较高;而理科男大 学生生活在更多同性同伴的环境中,通过同伴间 的交往、竞争与合作,培养了关心、理解他人的能 力,更易形成双性化人格。 (三)家庭对个体性别角色发展有重要影响 我国曾有学者的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 儿童双性化发展具有显著影响。[17]本研究进一步 揭示出,民主型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双性化的发展, 依次为忽视型、专制型和溺爱型。在民主型家庭 中,孩子既能得到爱,也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有助 于双性化特质的发展。溺爱型家庭父母过于包办 代替,孩子易形成依赖、骄横、自私、无主见、胆小 畏缩等消极品质,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会造成儿 童性别人格的极端化或异性过度。[18]。忽视型家 庭中的孩子能够获得自主发展的机会,并且往往 有一种强烈的被关注的需要,因此,他们会时常反 省自己,并积极调节自己的行为。个体的这种自 我反省、自我期待和调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 性别角色的良性发展。专制型家庭对孩子的过度 的控制,束缚了孩子,使其缺少选择的空间,阻碍 了孩子性别角色的健康发展。 研究结果表明,非独生子女性别角色发展优 于独生子女,说明总体上兄弟姐妹对儿童性别角 色有积极影响。在日常接触中,兄弟姐妹通过扮 演榜样、建议者、社会伙伴及争斗者来对彼此产生 直接影响,也由于对整个家庭系统的影响而对彼 此产生间接影响。[19]兄弟姐妹是个体重要的玩 伴,他们的存在有助于个体的社会性发展,促进其 双性化人格的形成。此外,独生子女家庭教养方 式的偏差,也会导致孩子未分化性别角色的形成。 参考文献: [1]Pleck,J. H. The Theory of Male Role Identity:It's Rise and Fall,1936 to the Present[A].In:Lewn ed. In the Shadow of the Past:Psychology Portrays the Sexes[C]. New York:Columbia Uni- versity Press,1984. 205—225. [2]Shaffer,D. R. 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M]. Brook/Cole,1994. [3]Constantinople,A. Masculinity-femininity:An Exception to a Famous Dictum?[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73,(5). [4]Bem,S. L. 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74,(2). [5]Spence,J. T. & Helmreich,R. L. Androgyny Versus Gen- der Schema:A comment on Bem's Gender Schema Theory[J]. Psy- chological Review,1981,(4);Gilbert,L.,et al. Feminine and Mas- culine Dimensions of the Typical,Desirable and Ideal Woman and Man[J].Sex Roles,1978,(4);Panayiotou,G. & Papageorgiou,M. Depressed Mood:The Role of Negative Thoughts,Self-conscious- ness,and Sex Role Stereotyp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 gy,2007,(5);Emily,S. L. & Peter,B. Z. Masculinity and Feminini- ty Predict Optimal Mental Health:A Belated Test of the Androgyny Hypothesi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2006,(1). [6]Jonssn,P. & Carlsson,I. Androgyny and Creativity: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Balanced Sex-role and Creative functioning[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0,(4). [7]Etaugh,C. A.,& Bridges,J. S. The Psychology of Women [M]. Pearson Education,Inc.,2001;Johnson,H. D.,McNair,R., Vojick,A.,et al. Categorical and Continuous Measurement of Sex-role Orientation:Differences in Associations with Young Adult's Reports of Well-being[J].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2006, (1). [8]钱铭怡,等. 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的编制[J]. 心理 学报,2000,(1);卢勤,苏彦捷. 对Bem性别角色量表的考察与修 订[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8);王登峰,崔红. 中国人性 别角色量表的建构及其与心理社会适应的关系[J]. 西南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7,(4). [9]钱铭怡,等. 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的编制[J]. 心 理学报,2000,(1);李少梅. 大学生双性化性别特质与人格特征 的相关研究[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4);刘电芝,等. 我国当代高校大学生性别角色倾向及性别角色 特质期待的调查研究[A].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 —— 45 第十四届年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当代中国心 理学与西部大开发第六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45. [10]王学. 当代大学生人格建构的理想模式——双性化人格 [J]. 现代大学教育,2004,(4);石艳玲.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及 相关因素研究综述[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5);王中会,张建新. 性别、性别角色和性别观念对大学生人格 特征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3);张赫. 大学生性别 角色与人际和谐性的关系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 (3). [11]Judith,W. Sex Roles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Per- spectives on Methodology[J].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 chology,1978,(4). [12]陈剑梅. 浅谈儿童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J]. 安徽广播电 视大学学报,2004,(1). [13][15]Bem,S. L. On the Utility of Alternative Procedures for Assessing Psychological androgyny[J].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77,(2);钱铭怡,等. 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 (CSRI)的编制[J]. 心理学报,2000,(1). [14]钱铭怡,等. 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的编制[J]. 心 理学报,2000,(1). [16]徐振华,等. 大学生性别角色是怎样形成的?——双性 化与未分化个案的对比研究[A]. 第十二届中国心理学会学术大 会论文集[C],2009.674-675. [17]王丽,付金芝. 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J]. 心理科学进展,2005,(3). [18]李曙光,郑艳.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性别双性化发展的 影响研究[J].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3). [19]Dunn,J. Siblings,Emotion,and Development of Under- standing[A]. S. Braten,Intersubjective Communication and Emotion in Early Ontogeny:Studies in Emotion and Social Interaction[C].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158—168. A Survey Analysis on the Status Quo of Gender Rol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Liu Dianzhi, Xu Zhenhua, Liu Jinguang, Zhang Jiao, Huang Qi & Li Yuqing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survey analysis on the status quo of gender rol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androgyny, undifferentiation and single gender of the college students’gender role account for about one-third; the traditional dominant single gender has given way to non-single gender, the ideal androgyny has been increasing in the same pace with the worst undifferentiation, whose proportion is far higher than that of masculinity and feminization. The masculinity proportion of the male college student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feminization proportion of the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male college students, where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gender role is weakening but still existing; the gender role of both the student cardres and non-student cardres has some development to some extent, but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is different; the gender role development of male college students is sligh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different specialties have some influence on the gender role of male college students; science majors are helpful with the formation of the androgyny of the male college students; liberal arts majors are more helpful with the formation of the masculinity of the male college students,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iberal arts majors and science majors for the gender roles development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the parenting styles of the parents have clear influence on the individual gender role development, among which the democratic parenting style is the best, being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androgyny; the doting parenting style is the worst, which encourages the formation of the undifferrentiation; and the gender role development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who are not the only child in their families i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who are the only child in their familie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gender role, androgyny, undifferentiation, single gender Author: Liu Dianzhi, Director, professor and doctoral supervisor of School of Education, 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123) [责任编辑:宗秋荣] —— 46
本文档为【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2660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哲学
上传时间:2010-06-22
浏览量: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