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研究述评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研究述评

举报
开通vip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研究述评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研究述评 唐承贤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语系 , 江苏 南京 210016) 摘  要 :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表明 , 母语迁移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 , 它将影响到对第二语言的音位、词 汇、词法、句法和语篇等各个子系统的学习。自 20 世纪 40、50 年代以来 , 国内外的母语迁移研究者们借助于对比分析和 实证研究对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各种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关键词 : 第二语言 ; 母语 ; 习得 ; 迁移 中图分类号 : H31...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研究述评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研究述评 唐承贤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语系 , 江苏 南京 210016) 摘  要 :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表明 , 母语迁移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 , 它将影响到对第二语言的音位、词 汇、词法、句法和语篇等各个子系统的学习。自 20 世纪 40、50 年代以来 , 国内外的母语迁移研究者们借助于对比分析和 实证研究对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各种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关键词 : 第二语言 ; 母语 ; 习得 ; 迁移 中图分类号 : H31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22722X (2003) 0520037206 A Revie w of First Language Transfer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AN G Cheng2xian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 Nanjing , Jiangsu Prov. , 210016 , China) Abstract :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research shows that first language (L1) transfer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influence SLA , and this influence can occur in the course of learning all the subsystems of the second language such as phonology , lexicon , morphology , syntax and discourse. Since the 1940s and 1950s , L1 transfer researche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 by means of contrastive analysis and empirical research , have made effective studies of all the linguistic and nonlinguistic factors that affect SLA as well as their interrelationships and interactions. Key words : second language ; first language ; acquisition ; transfer   1. 引言 语言迁移是一种“跨语言影响”, 它包括母语 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和母语向第二语言的借用。 (Odlin , 1989) Odlin 将前者称为“基础迁移”、后者 称为“借用迁移”。语言迁移研究的虽然是跨语言 的相互影响 , 但多数研究的还是母语对第二语言习 得的影响 , 所以语言迁移就成了母语迁移的代名 词。 语言迁移研究始于 20 世纪 40、50 年代的美 国。Lado (1957) 曾指出 , 在第二语言习得中那些 与母语相似之处就易学 , 而那些与母语不同之处则 难学 ; 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可以通过对比分析跨语 言的差异来确定。于是 , 对比分析研究如火如荼。 到了 60、70 年代 , 实证研究开始兴起。实证研究 发现 , 第二语言习得与母语习得具有相似的发展过 程 , 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不总是源于跨语言的差 异 , 也不总能够为对比分析所预测到。于是 , 对比 分析和语言迁移研究遭到了质疑。进入 70 年代后 期至 80、90 年代 , 随着实证研究不断发展 , 母语 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重新受到重视。由于语言 迁移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语用问题 , 而且还是一个复 杂的认知过程 , 所以语言迁移研究不仅注重对比分 析 , 而且关注语言迁移的语用环境、认知心理以及 学习者的个体差异等诸多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本文 拟就第二语言习得中近半个世纪的母语迁移研究做 一述评 , 主要涉及母语迁移的表现形式、交际迁移 与学习迁移以及影响母语迁移的语言因素和非语言 因素等问题。 2. 母语迁移的表现形式 语言迁移研究发现 , 语言间的相同和差异会产 生母语迁移 ,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Odlin) : (1) 正向迁移。指母语与目的语的相同之处会 促进第二语言学习 , 加速通过中介语中某些发展序 列。例如 ,“母语为汉语的人学习英语时 , 就很容易 收稿日期 : 2003 - 03 - 24 作者简介 : 唐承贤 (1958 - ) , 男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语系副主任 , 副教授 , 硕士 , 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与应用语 言学、第二语言习得。   第 26 卷  第 5 期   2003 年 9 月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Vol. 26  No. 5   Sept . 2003    学会句子的语序 : He comes from Beijing , 这是因 为 , 表达同样意义的汉语语序和英语语序相同 : ‘他来自北京’”。 (蒋祖康 , 1999 : 20) Ellis (1994) 指 出 , 在第二语言习得的早期母语的促进作用比较明 显 , 因为这时学习者还未能构建一个发展规则。由 于母语的促进作用不像母语干扰那样表现为明显的 错误 , 所以 Odlin 认为 , 衡量母语的促进作用要看 错误减少的数量和学习的进度。 (2) 负向迁移。即母语干扰 ,“主要是由于母语 和目的语的某些形式和规则系统不同而被 (学习 者) 误以为相同所致”。(唐承贤 , 1997) 母语干扰会 导致错误出现 , 延长学习者犯错误的时间 , 延缓其 通过中介语中某些发展序列的速度。许多实证研究 (见 Ellis , 1985 : 29) 表明 , 母语干扰是第二语言习得 中普遍存在的现象。Odlin 将负向迁移的结果概括 为“过少运用”、“过度运用”、“运用错误”和“误 解”。过少运用指学习者很少或根本不使用某一目 的语结构 , 因此又称回避 (avoidance) 。回避可能是 因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某些结构与母语中相对应的结 构差异大而感到困难所致 , 也可能是因学习者对母 语与目的语间的相似表示怀疑所致。“过度运用” 往往是学习者为了回避某些难的结构而过度使用一 些简单结构。“运用错误”主要有 3 种 : 一是“替 代”, 即在目的语中使用母语形式 ; 二是“仿造”, 即用一种语言结构直接翻译另一种语言结构 ; 三是 结构修改 , 即一种反映纠正过度的错误。“误解” 是指母语结构影响学习者对目的语信息所做的解 释 , 这种解释与母语者的解释差距很大。 (3) 习得时间不等。语言学家发现 , 儿童习得 母语所花的时间基本相等 , 大约为 5 年。但成人习 得第二语言所花的时间却相差很大 , 这表明语言本 身有难度差异。语言难度差异与语言距离有关 ; 一 般来说 , 语言距离越近 , 难度越小 , 习得所需的时 间就越短。反之 , 距离越远 , 难度越大 , 习得所需 的时间就越长。因此 , 语言迁移研究必须要关注跨 语言的差异和相似对习得过程的长期影响。 3. 交际迁移与学习迁移 在第二语言习得中 , 学习者迁移母语时会出现 两种情况 : 交际迁移和学习迁移。前者指学习者在 应用和理解目的语时求助于母语知识来实现交际目 的或理解目的语的意思 , 后者是指学习者使用母语 知识来构建有关目的语规则的中介语系统。   学者们对这两种迁移看法不一。Corder (1983) 认为 , 母语迁移主要是“借用”; 借用是一种交际策 略 , 不是语言学习过程 ; 借用母语是弥补中介语系 统的不足。不过 , Corder 也承认交际迁移对中介语 的发展很重要 ; 交际中不断成功借用的母语形式会 成为中介语的一部分。换言之 , 交际迁移可以导致 学习迁移。Ellis (1994) 也指出 , 某些迁移错误会出 现在操同一母语的所有学习者的语言中 , 因此我们 不能说他们都在借用母语。Schachter (1983) 则认 为 , 直接的学习迁移经常发生 ; 学习者会经常使用 母语来构建有关第二语言规则的假设。学习者一开 始就拥有一个待验证的“假设体系”; 该体系由许 多大小不等的“场”组成 , 一个场相当于某个抽象 的语法范畴 , 如短语或从句。学习意味着选择场及 场内的具体假设 , 然后根据语言输入和学习者的现 有知识对这些假设进行验证。作为学习者已有知识 一部分的母语当然也会影响场和待验证的某一假设 的选择。同时 , 学习者的假设体系会随着学习的进 程而变化 , 这样母语在学习的不同阶段都有可能被 迁移。此外 , 母语与目的语间的距离也会影响学习 者迁移母语的方式和数量。 由此看来 , 学习迁移和交际迁移并非泾渭分 明。尽管交际迁移是语言应用的反映 , 学习迁移是 知识系统和认知结构的反映 , 但实际上语言运用也 是语言知识系统的反映 , 因此交际迁移也可谓是学 习迁移的反映。要解决交际迁移和学习迁移区分难 的问题 , Ellis 建议我们收集学习者的内省数据以期 发现他们是否使用了基于母语的交际策略 , 因为学 习者就自己使用母语的具体情况所提供的内省数据 应该是最可靠的。 4. 影响母语迁移的因素 411  语言因素 语言迁移研究发现 , 母语迁移会出现在音位、 词汇、词法、句法和语篇等各个语言子系统中 , 其 中以音位层面上的影响最为明显。第二语言学习者 的“外国腔”便是最好说明。导致外国腔的主要原 因有母语和目的语在音素总藏 (phonemic invento2 ry) 上的差异、两种语言表现出的不同发音特征或 学习者较差的语际识别能力。例如 , 汉字的发音模 式为元音或辅音 —元音 , 即 V/ CV 模式 , 而英语单 词的发音模式为元音或元音 —辅音或辅音 —元音 — 辅音 , 即 V/ VC/ CVC 模式 , 因此 , 中国学生在发/ desks/ 这类单词的音时常会加进元音 , 发成/ desŒkŒsŒ/ 。外国人说中文时也会发不好汉字的四 声 , 常把 níhǎo (你好) 说成 nīhào。 就词汇而言 , 学习者会受到母语的影响而使用 错误的搭配。 ( Wilkins , 1972) 我国学生在使用英语 时常把一些汉语搭配迁移至英语中 , (唐承贤 , 2001) ·83·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年    如说 3 Price is cheap (汉语的搭配是“价格便宜”) 。 如果母语与目的语为亲属关系 , 那么两种语言中的 “同源词”会有助于学习者习得目的语的词汇。在 词法方面 , 母语迁移可能在“零对比”的情况 (某 一范畴第二语言有而母语没有) 下表现得更为明 显。 (Larsen2Freeman & Long , 1991) 例如英语名词的 复数一般需加2(e) s , 而汉语名词的复数通常为零标 记 , 因此我国学生交际时常会忽略英语的复数标 记。(桂诗春 , 1992) 在句法上 , 母语迁移在词序、关系从句和否定 结构上也会出现。在英汉两种语言中 , 副词修饰谓 语动词时位置多半不同。汉语中副词用于动词的左 边 , 如“我很感谢你”; 而英语中副词主要用在动 词的右边 , 通常在句尾 , ( Quirk et al. , 1985) 如 Thank you very much。因此 , 我国学生使用英语时 可能会把汉语的词序迁移至英语中 , 如说 3 I very (much) thank you。陈月红 (1998) 对中国学生习得 英语关系从句的研究 , 寮菲 (1998) 对美国学生习 得汉语的语序、否定句和特殊问句的研究以及李红 (2002) 对中国学生习得英语反身代词的研究都在一 定程度上证明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上的差异会影响 母语迁移的发生。 跨语言的语篇差异也会导致语篇上的母语迁 移。Schachter 和 Rutherford (1979) 分析了中日两国 英语学习者的错误后认为 , 像 3 Most of food which is served in such restaurant have cooked already 这样 的错误不是句法上的迁移错误 ———混淆了主动态与 被动态 , 而是语篇上的迁移错误 ———迁移了汉语或 日语的主题 —述题结构 , 因为英语是主语突出性语 言 , 其基本句子结构为主语 —谓语 , 而汉语和日语 是主题突出性语言 , 其基本句子结构为主题 —述 题。母语迁移也会发生在礼貌的表达方式和语篇的 衔接手段上。汉语中表达礼貌时多使用“请”, 所 以我国学生说英语时常用 please 来表示礼貌 , 而很 少使用英语其他的礼貌表达句式 , 如 Could you ⋯? Do you mind ⋯? 等。在语篇的衔接手段上 , 如表示 转折关系 , 汉语中多用“但是”, 因此在我国学生 的英语作文中我们会更多地看到 but 。总之 , 语篇 上的迁移研究发现还很少 , 这可能是因为跨语言的 语篇研究更为困难。(Odlin , 1989) 412  非语言因素 (1) 语言意识因素。根据 Odlin 和 Ellis , 母语 迁移会发生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 , 但在语音、词 汇、语篇等方面表现得要比在句法方面强。决定这 种强弱的主要因素可能是学习者的语言意识。在第 二语言习得过程中 , 多 数学 数学高考答题卡模板高考数学答题卡模板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测试卷数学作业设计案例新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 习者在培养自己的语言 意识时可能会更多地关注语法 , 而对语音、语篇等 重视不够。因此 , 学习者在语法上的较强语言意识 常常可能会影响学习者的语言应用 , 并对其迁移母 语也可能会产生抑制作用。需要指出的是 , 第二语 言学习者的语言意识不仅包括第二语言 , 还应包括 母语。只有母语的语言意识强于第二语言的语言意 识 , 母语迁移才有可能发生 ; 如果第二语言的语言 意识强于母语的语言意识 , 母语迁移就可能会受到 抑制。不过 , 这两种意识在学习者的大脑中并非泾 渭分明 , 而可能会交织在一起 , 并与跨语言的差异 意识等因素相互作用 , 共同影响母语迁移。 (2) 社会语言因素。学习第二语言的目的是为 了能够使用该语言 , 因此社交场合和发话人与受话 人间的关系等就会影响学习者的母语迁移。Odlin 将社交场合分为“焦点场合”和“非焦点场合”。 前者指正式场合 , 这时交际参与者成为“焦点群 体”, 因此他们会更注意维护目的语的标准性 , 而 将使用母语形式视为有损自身形象 ; 后者指非正式 或自然场合 , 这时交际参与者构成“非焦点群体”, 因此他们可能不大关注目的语的标准性 , 而是自由 地借用母语以增进交流和理解。就母语迁移而言 , 在焦点场合母语干扰的可能性要小于非焦点场合。 例如在英语课堂上 , 学习者的负向迁移就不如在课 堂外那么普遍 , 即便出现 , 也可能会得到及时纠 正 ; 而在焦点场合正向迁移的可能性会相应增加。 而 Tarone (1982) 则认为 , 在社交场合母语迁移 与学习者使用“拘泥体”还是“俗体”有关。前者 指说话人有意识地关注并监控自己讲话时 (即 Odlin 的焦点场合) 所使用的语言形式 , 而后者指 说话人轻松自然地与对方交际时 (即 Odlin 的非焦 点场合) 所使用的语言形式。母语迁移的倾向在学 习者使用“拘泥体”时要比在使用“俗体”时更明 显 , 原因是当学习者更注意如何说时就会使用一切 语言知识 , 包括母语知识。 Odlin 与 Tarone 的观点虽然相去甚远 , 但可以 肯定的是母语迁移在正式或非正式场合都可能会发 生。此外 , 根据 Beebe 和 Zuengler (1983 , 转自 Ellis , 1994) , 受话人的因素也会影响母语迁移。会泰汉双 语的英语学习者会根据对话者是泰国人还是中国人 来决定迁移泰语还是汉语。这种因受话人而迁移母 语的现象体现了一种“集体一致性”, 即说话者保 留其母语特征以显示自己是这个集体的一员。(王初 明 , 1990) (3) 标记因素。标记分为有标记的和无标记的 ; ·93·  第 5 期 唐承贤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研究述评       在两个对立的语言成分中具有某一区别性特征的成 分为有标记 , 缺少某一区别性特征的成分为无标 记。例如英语名词的“数”, 复数是有标记的 , 一 般要加2(e) s , 而单数为无标记 , 不加2(e) s 。一般 来说 , 无标记成分要比有标记成分容易学。从 20 世纪 70、80 年代开始 , 母语迁移研究发现 , 不同 的母语特征是否会被迁移取决于其标记程度 : a) 当相应的目的语形式为有标记时 , 学习者会迁移母 语的无标记形式 ; b) 当相应的目的语形式为无标 记时 , 学习者不会迁移母语的有标记形式。Ellis (1985 : 206) 将标记理论与母语迁移的关系概括如 下 : 母语 目的语 中介语 1. 无标记 无标记 无标记 2. 无标记 有标记 无标记 3. 有标记 无标记 无标记 4. 有标记 有标记 无标记 由上表不难看出 , 上述第一种观点是表中第二 种情况的反映 ; 上述第二种观点是表中第三、四种 情况的体现 ; 而表中第一种情况可以视为一种迁移 现象 , 也可以认为不是。(蒋祖康 , 1999) 关于母语中无标记形式是否会被迁移 , 许多研 究 ( Eckman , 1977 ; Zobl , 1983 ; 寮菲 , 1998) 给出了肯 定的回答。至于上述第二种观点研究者的意见莫衷 一是 : 寮菲认为 , 当母语为有标记性设置而目的语 为无标记性设置时 , 迁移不会发生 ; White (1987) 认为 , 第二语言学习者会迁移母语中的无标记形式 和有标记形式 ; Zobl (1983) 也认为 , 有标记形式会 被迁移 , 因为当目的语的某一规则为有标记时 , 学 习者就不能轻易通过投射 机制 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机制反恐怖工作机制企业员工晋升机制公司员工晋升机制员工晋升机制图 来获得它 , 因此会迁 移母语中某个有标记规则来解决学习问题。出现以 上不同结论的关键看来是对标记概念的理解 ; 有时 不同的人对标记概念的理解确实会有差异。另外 , 学习者的大脑中也有个标记的判断标准 , Kellerman (1983) 称之为“心理语言标记”; 学习者很可能会 根据自己对标记的判断来决定迁移什么不迁移什 么。 (4) 语言距离与心理类型学因素。母语是否会 被迁移也与母语和目的语间的距离有关。Ellis 指 出 , 语言距离可以视为是一种语言现象 , 即两种语 言间的实际差异程度 ; 也可以视为是一种心理语言 现象 , 即学习者自己认为母语与目的语间的差异程 度 , 这就是 Kellerman ( 1977) 所称的“心理类型 学” (psychotypology) 。心理类型学反映了学习者对 语言距离的心理感觉 ; 它可能会与语言的实际距离 存在差距 , 并且和心理语言标记共同作用 , 影响学 习者迁移母语。( Kellerman , 1979) 换言之 , 如果学习 者感觉到母语与目的语之间差别很大 , 而且母语的 结构又是有标记的 , 即这个结构或是不规则 , 或是 不常用 , 或是语义模糊 , 那么迁移就不大可能发 生。(王初明 , 1990) 反之 , 母语迁移就可能会出现。 一方面学习者会根据自己建立的心理类型学来 决定是否迁移母语 , 另一方面学习者的这种心理类 型学会随着第二语言水平的提高而变化。这就意味 着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 , 学习者可能会随时迁移 母语中的某些形式 , 而不会迁移另外一些形式。由 此可知 , 母语迁移是个十分复杂的心理过程 , 尤其 是当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心理感觉在随时变化时就更 是如此。 (5) 发展期因素。母语迁移何时发生与学习者 所掌握的第二语言水平是密切相关的。Corder (1978) 认为 , 学习者的中介语是一个“重构连续 体”; 第二语言习得始于学习者的母语 , 随着习得 的进展 , 学习者的母语逐渐被第二语言所替代 , 从 而最终接近或达到操该语言的本族语者的水平。根 据 Corder 这一观点 , 母语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的早 期要比在中、后期明显。不少学者 (如 Taylor , 1975 ; Brown , 1987 等) 支持这一观点 , 认为母语 迁移错误主要出现在第二语言学习的早期阶段。 Kellerman (1983) 发现的学习者“U 形行为” 也说明学习者不同的第二语言水平会影响母语迁 移。学习者的“U 形行为”指初学者更愿意迁移母 语中有标记和无标记形式 ; 中级水平的学习者不会 迁移有标记形式 ; 高级水平的学习者又愿意迁移无 标记和有标记形式。学习者在这三个阶段的错误频 率是开始时低 , 然后升 , 之后又降 ; 而精确度则与 之相反 , 开始时高 , 之后降 , 最后又升 , 呈 U 字 形。由此看来 , 在第二语言习得早期 , 母语迁移之 所以多是因为初学者的第二语言水平还很低 , 可依 赖的目的语知识有限 , 所以不得不常借用母语知 识。在第二语言习得的中、后期 , 母语迁移仍会出 现 , 有时早期出现的母语迁移甚至会延续到高级阶 段。总之 , 学习者迁移母语与自己的第二语言知识 不足有关。 (6) 其他因素。母语迁移还可能会受到学习者 的个性特征、年龄、母语水平、教学环境等因素的 影响。在个性特征中 , 学习者对使用不熟悉的目的 语结构的焦虑感可能会增加母语迁移 ; 而学习者的 认同心理 , 即他们对目的语规范程度的认同程度 , 也可能会影响母语迁移 : 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认同程 ·04·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年    度越高 , 母语迁移的可能性越小 , 反之则越大。就 年龄而言 , 儿童在发音上受到母语迁移的影响要大 大小于成人 , 因为在语言习得的“临界期”过后还 能学会目的语的地道发音是非常罕见的。 (Corder , 1973) 根据 Odlin 和 Ellis , 学习者的母语水平也会影 响迁移。一般来说 , 学习者的母语水平高会促进正 向迁移 , 体现在阅读时对同源词和假同源词的辨认 和作文写作上。此外 , 教材 民兵爆破地雷教材pdf初中剪纸校本课程教材衍纸校本课程教材排球校本教材中国舞蹈家协会第四版四级教材 和教学辅导材料中是否 提供语言文化差异等相关知识的介绍 , 教师是否强 化学习者对母语与目的语间的差异意识 , 以及课堂 练习形式 (翻译练习或其他练习) 等都可能会促进 或抑制母语迁移。 以上讨论的影响母语迁移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 并非相互独立 , 而是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母语迁移 的内容、时间和方式。只是目前对这些因素是如何 相互作用、共同产生影响还不是很清楚 , 这将有待 于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和发现。 5. 结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表明 , 第二语言学习是一个 假设构建和假设验证的创造性过程。在这一过程 中 , 学习者会使用已有的一切知识 , 包括母语知 识 , 来发展自己的中介语。从这个意义上说 , 母语 迁移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Ellis 曾说 过 : “任何一个二语习得理论如果没有描写母语迁 移都是不完整的。”(1994 : 341) 从前面的讨论不难看出 , 母语迁移研究仅仅比 较学习者的中介语和母语是不够的。要确定母语迁 移是否真正发生、何时发生、如何发生以及发生了 多少 , 我们还须考虑学习者的中介语和目的语 , 比 较操不同母语的学习者的语言输出 , 同时将横向比 较与双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结合起来。由于母语迁移 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过程 , 所以我们还应考虑语 言学习的环境、语言应用的社会环境、学习者的个 体差异等因素 , 以及来自学习者本人的内省数据。 在我国外语教学环境下 , 广大的英语教师都有 这样的感觉 : 学生在应用英语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 用汉语进行思维 , 然后再翻译 , 这样母语迁移就不 可避免。因此 , 我们从事母语迁移研究对了解外语 学习的特点、指导外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 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1 ] 陈月红. 中国学生对英语关系从句的习得 [J ] . 外语教 学与研究 , 1998 , (4) : 11 - 16. [2 ] 桂诗春. 认知与外语学习 [ J ] . 外语教学与研究 , 1992 , (4) : 2 - 9. [3 ] 蒋祖康.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 M ] . 北京 : 外语教学与 研究出版社 , 1999. [4 ] 李红. 中国英语学习者反身代词习得中的迁移作用 [J ] . 外语教学与研究 , 2002 , (2) : 116 - 124. [5 ] 寮菲.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现象分析 [J ] . 外语 教学与研究 , 1998 , (2) : 58 - 64. [6 ] 唐承贤. 差错分析述评 [J ] . 外语教学与研究 , 1997 , (2) : 46 - 50. [7 ] 唐承贤. 论英语积极性词汇的习得 [J ] . 南京航空航天 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1 , (4) : 66 - 69. [8 ] 王初明. 应用心理语言学 [ M ] . 长沙 : 湖南教育出版 社 , 1990. [9 ] Brown , H. Principles of L 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2 ing [ M ] . (2nd ed. ) . Englewood Cliffs , N. J . : Prentice Hall , 1987. [10 ] Corder , S. P. Int roducing A pplied L inguistics [ M ] . Harmondsworth , Middlesex : Penguin Education , 1973. [11 ] Corder , S. P. Language2learner language [ A ] . In U n2 derstanding Second and Foreign L anguage Learning : Is2 sues and A pproaches [ C ] . Ed. J . Richards. Rowley , Mass. : Newbury House , 1978. [12 ] Corder , S. P. A role for the mother tongue [ A ] . In L anguage Transf er in L anguage Learning [ C ] . Ed. Gass , S. and L . Selinker. Rowley , Mass. : Newbury House , 1983. [13 ] Eckman , F. Markedness and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Hy2 pothesis [J ] . L anguage Learning 27 (1977) : 315 - 30. [14 ] Ellis , R. U nderstanding Second L anguage Acquisition [ M ] .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85. [ 15 ] Ellis , R. The S tudy of Second L anguage Acquisition [ M ] .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94. [ 16 ] Kellerman , E. Towards a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trategies of transfer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J ] . Interlanguage S tudies B ulletin 2 (1977) : 58 - 145. [17 ] Kellerman , E. Transfer and non2transfer : where are we now ? [J ] . S tudies in Second L anguage Acquisition 2 (1979) : 37 - 57. [18 ] Kellerman , E. Now you see it , now you donpit [ A ] . In L anguage Transf er in L anguage Learning [ C ] . Ed. S. Gass and L . Selinker. Rowley , Mass : Newbury House , 1983. [19 ] Lado , R. L 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 A pplied L inguis2 tics f or L anguage Teachers [ M ] . Ann Arbor , Michigan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 1957. [20 ] Larsen2Freeman , D. and M. Long. A n Int roduction to Second L 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 M ] . London : Longman , 1991. [21 ] Odlin , T. L anguage Transf er [ M ] . Cambridge : Cam2 ·14·  第 5 期 唐承贤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研究述评       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89. [22 ] Quirk , R. , S. Greenbaum , G. Leech & J . Svartvik. A Com prehensive Gram m ar of the English L anguage [ M ] . London : Longman , 1985. [ 23 ] Schachter , J . and W. Rutherford. Discourse function and language transfer [J ] . Working Papers on Bilingual2 ism 19 (1979) : 3 - 12. [24 ] Schachter , J . A new account of language transfer [ A ] . In L anguage Transf er in L anguage Learning [ C ] . Ed. Gass , S. and L . Selinker. Rowley , Mass : Newbury House , 1983. [25 ] Tarone , E. Systematicity and attention in interlanguage [J ] . L anguage Learning 32 (1982) : 69 - 82. [ 26 ] Taylor , B. The use of overgeneralization and transfer learning strategies by elementary and intermediate students of ESL [J ] . L anguage Learning 25 (1975) : 73 - 107. [27 ] White , L . Markednes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the question of transfer [J ] . S tudies in Second L anguage Acquisition 9 (1987) : 261 - 286. [ 28 ] Wilkins , D. A. L inguistics in L anguage Teaching [ M ] . London : Edward Arnold , 1972. [29 ] Zobl , H. Markedness and the projection problem [J ] . L anguage Learning 33 (1983) : 293 - 313. (责任编辑  周光磊) (上接第 7 页) [ 6 ] Givón , T. Introduction [ A ] . In T. Givón (ed. ) Topic continuity in discourse [ C ] . Amsterdam/ Philadelphia : John Benjamins , 1983. 5 - 41. [7 ] Hajicová, E. Topic and Focus [ A ] . In P. Sgall ( ed. ) Cont ributions to Functional Syntax . Sem antics and L an2 guage Com prehension ( L IS EE , 16 ) [ C ] . Amsterdam/ Philadelphia : John Benjamins , 1984. 189 - 202. [8 ] Halliday , M. Notes on transitivity and theme in English (part II) [J ] . Journal of L inguistics 3 (1967) . 199 - 244. [9 ] Hockett , C. A Course in Modern L inguistics [ M ] . New York : Macmillan , 1958. [ 10 ] Jackendoff , R. Sem antic Interpretation in Generative Gram m ar [ M ] . Cambridge : MIT Press , 1972. [ 11 ] Kuboň, P. Inf orm ation Packaging Revisited . PhD disser2 tation of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 1999. Available through http : / / fas. sfu. ca/ pub/ cs/ theses/ 1999/ Petr Kubon2 PhD. pdf . [ 12 ] Lambrecht , K. Inf orm ation S t ructure and Sentence Form [ M ] .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94. [13 ] Levinson , S. Pragm atics [ M ] .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83. [14 ] Prince , E. Fancy syntax and‘shared knowledge’ [J ] . Journal of Pragm atics 9 (1985) . 65 - 81. [15 ] Prince , E. On the syntactic marking of presupposed open propositions. Parasession papers . CLS 22 (1986) . 208 - 22. [ 16 ] Reinhart T. Pragmatics and linguistics : an analysis of sen2 tence topics [J ] . Philosophica 27 (1982) . 53 - 94. [17 ] Sgall , P. et al. Topic , Focus and Generative Sem antics [ M ] . Kronberg/ Taunus : Scriptor , 1973. [18 ] von Heusinger , K. Intonation and Inf orm ation S t ruc2 t ure. PhD dissertation of University of Konstanz , 1999. Available through http : / / ling. uni2konstanz. de/ pages/ home / heusinger/ publications/ ftp/ habil/ Into &Info. all. pdf . [19 ] Vallduví, E. The Inf orm ational Com ponent . Ph. D. dis2 sertation of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 1993. Available through http :/ / citeseer. nj. nec. com/ cache/ papers/ cs/ 2987/ (责任编辑  严辰松) ·24·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年   
本文档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研究述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0010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0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文学
上传时间:2010-06-22
浏览量: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