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代汉语习题库

古代汉语习题库

举报
开通vip

古代汉语习题库古代汉语练习(1) 1、 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关于《康熙字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全书按部首排列,共分540部。 B全书按照地支分成十集。 C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注音方法。 D王引之《字典考证》纠正了五千多条错误。 2、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是------------------( ) A《经传释词》 B《词诠》 C《助字辨略 》 D《古汉语虚词通释》...

古代汉语习题库
古代汉语练习(1) 1、 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关于《康熙字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全书按部首排列,共分540部。 B全书按照地支分成十集。 C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注音方法。 D王引之《字典考证》纠正了五千多条错误。 2、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是------------------( ) A《经传释词》 B《词诠》 C《助字辨略 》 D《古汉语虚词通释》 3、许慎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 ) A会意 B形声 C假借 D转注 4、下列各组中完全属会意字的是----------------( ) A莫、休、甘、武 B炎、寒、贼、朱 C从、信、秉、亦 D友、及、伐、取 5、下列各组字中是古今字关系的是( )A错 措 B睹 覩 C置 寘 D沽 酤 6、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了本义的是-------------------------( ) A孟尝君顾谓冯谖。 B天帝使我长百兽。 C途有饿莩而不知发。D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7、下列句中“孰与”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D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8、“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为之所”是双宾语句。 B“无”与“勿”是古今字。 C“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 D两个“之”用法不同。 9、“说文四大家”中注重分析字义来源和发展的是---- -( ) A段玉裁 B桂馥 C王筠 D朱骏声 10、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童子隅坐而执烛”用法不同的是--( ) A其后秦稍蚕食魏。 B舜勤于民事而野死。 C良庖岁更刀,割也。 D子路拱而立。 2、 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1、《说文》作者是东汉的___。这是中国_____的奠基之作。收字 _个,另有重文1163个。 2《诗词曲语辞汇释》由近人________所著,这是一部研究诗词曲中________的一部专著。 3、形声字“裁”的意符为______,声符为________。 4、文字学家辨别本义主要是凭_________,如“叔”的本义是__________。 5、“以劝事君者”中,“劝”的意义为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6分) 1、转注 2、偏义复词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词性、意义或用法(共20分) 1、 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2、 亟请於武公,公弗许。 3、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4、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5、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6、 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7、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8、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9、 师进次于陉。10、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军引而去。 1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12、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3、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14、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于三子者之撰。” 1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语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 16、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 17、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 18、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五、简答(每题3分,共9分) 1、古汉语动量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示法有何特点? 2、举例说明古汉语判断句有哪些活用形式? 3、介词“于”有哪些用法? 六、指出下列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并说明其活用情况和意义(每题2分,共10分) 1、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2、 不如吾闻而药之也。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4、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5、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七、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并分析其特点(每题2分,共10分) 1、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4、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 5、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八、解释加点的虚词的词性、语法意义,能释出的要释出。(每题2分,共10分) 1、 太后盛气而揖之。 2、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3、 宣子未出山而复。 4、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5、 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大事。 九、给下面的短文加标点,并翻译。(15分) 陈 涉 之 初 起 王 楚 也 使 周 市 略 定 魏 地 北 至 狄 狄 城 守 田 儋 详 为 缚 其 奴 从 少 年 之 廷 欲 谒 杀 奴 见 狄 令 因 击 杀 令 而 召 豪 吏 子 弟 曰 诸 侯 皆 反 秦 自 立 齐 古 之 建 国 儋田 氏 当 王 遂 自 立 为 齐 王 发 兵 以 击 周 市 周 市 军 还 去 田 儋 因 率 兵 东 略 定 齐 地。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 1、C 2、A 3、C 4、D 5、A 6、A 7、D 8、B 9、D 10、D 二、填空(每空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1、 许慎、文字学、9353 2、张相、特殊语辞3、衣、(“裁”无“衣”) 4、字形、手拾 5、 勉励 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 1、转注:建类一首(1分),同意相受。(1分)“受”写作“授”不得分。 2、偏义复词:由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词构成(1分),只有一个词起表义作用,另一个词不表义,只是一种陪衬(1分),这种复合词叫做偏义复词。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1分)宾语具有了该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1分)。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词性、意义或用法(每题1分,能准确解释出词语的意义即可) 1、成熟 2、屡次 3、安抚 4、放松警惕 5、外交使节 6、咨询,征求意见 7、劳苦 8、拜访 9、临时驻扎 10、向后退 11、足 12、犯错误 13、通“馈”,赠送、窥探 14、站起来、才干 15、走向,接近 16、遭受 17、胸襟宽大 18、言语真实 五、简答(每题3分) 1、(1)古汉语没有动量词,数词直接用在动词之前 。(2)数词置于整个句子之后,在其他部分后加上代词“者”。 2、(1)表比喻 ;(1分) (2)表复杂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 (1分) (3)表原因;(1分) 3、(1)引进处所,涉及对象;(2)引进比较对象; (3)引进施事者;(4)引进时间; 六、指出下列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并说明其活用情况和意义 1、端:名词用作动词;穿上礼服 章甫:名词用作动词;戴上礼帽 2、药: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药3、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4、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产生 5、剑:名词作状语;表示工具,用剑 七、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并分析其特点(每题2分,指明句式类型1分,分析出特点1分) 1、 判断句(1分),“此“作主语;”“谁”作谓语(1分)。 2、 被动句(1分),“见”表被动,“于”引出主动者(1分)。 3、 宾语前置句(1分),用“实”复指否定句中(1分)。 4、 双宾语句(1分),“夺”带双宾语,“之”作间接宾语,“食”作直接宾语(1分)。 5、 宾语前置句(1分),否定句中代词宾语“之”前置(1分)。 八、解释加点的虚词的词性、语法意义,能释出的要释出(每题2分,) 1、 连词,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2、介词,用在主谓之间,表示寓意未完,让读者等待下文。 3副词,用在动词之前,表否定4、疑问代词,表处所“哪里” 5、代词,表说话人自称“我” 九、给下面的短文加标点,并翻译。(15分,标点5分,每错3个扣1分,扣完为止;) 也,地,狄,奴,廷,奴。令,令,曰:“立,齐,国‘儋,氏,王。”王,市。去,地。 陈胜刚刚起义称王楚地的时候,让周市攻取平定魏地,向北到达狄地。狄城守官田儋假装捆绑了他的仆从,带领青年人到廷堂,想拜见令,杀死了仆从,得以拜见令,趁机杀死令,于是召见豪强子弟,说:“诸侯都叛秦,自立为王。齐国,是古代建的国;儋,是田姓,应当称王。”于是自封为齐王,发兵攻打周市,周市军队返回了狄,田儋于是率领军队向东攻取平定齐地。 《史记》卷94,《田儋列传》 古代汉语练习(2) 一、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从_________开始,把古韵分成十部,至_____分成十七部,王力分成________部。 2、《庄子》注本到清代有___________的《庄子集解》和___________的《庄子集释》。 3、《切韵》是隋代____编写的,分为_____韵。在《切韵》的基础上,北宋___编成《广韵》。 4、近体诗的对仗中,有两种特殊的类型:__________和__________。 5、三十六字母中的齿头音是指________________,舌上音是指________________。 6、七言律诗平起仄收式颈联对句的平仄格式是________________。 7、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联必须对仗。 二、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每题1分,共25分) 1、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2、 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3、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 4、 同我妇子,饁彼南亩。 5、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6、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7、 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 8、 春日载阳,有名仓庚。 9、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 10、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是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11、 亟其乘屋,起始播百谷。 12、 八月断壶,九月叔苴。 13、 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14、 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15、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唯陈言之务去。 16、 英俊鸟集,秦失其鹿。 17、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18、高帝以陈平计,天子巡狩会诸侯。 19、 朋酒斯饗,曰杀羔羊。 20、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 21、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 22、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三、指明下列句子的修辞方式(每题1分,共5分) 1、 英雄无用武之地,故刘豫州遁逃至此。 2、 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之阳陵。 3、 臣闻洪水横流,帝思俾义。 4、 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脯。 5、 侣鱼虾而友麋鹿。 四、为下列古文加上标点(每题3分,共6分) 1、 东 坡 母 成 国 太 夫 人 程 氏 眉 山 著 姓 其 侄 之 才 字 正 辅 第 二 之 元 字 德 孺 第 六 即 楚 州 子 邵 字 懿 叔 第 七 正 辅 初 娶 东 坡 女 兄 2、 (佗)复 与 两 钱 散 成 得 药 去 五 六 岁 亲 中 人 有 病 如 成 者 谓 成 曰 卿 今 强 健 我 欲 死 何 忍 无 急 去 药 以 待 不 祥 成 与 之 后 十 八 岁 成 病 竟 发 无 药 可 服 以 至 于 死 5、 简答(每题3分,共15分) 1、 简述《诗经》韵例的特色。 2、 介词“于” 有哪几种用法,各举一例说明。 3、 、古书注解的主要内容是什麽? 4、近体诗有哪些特点? 5、说出《十三经注疏》中为《周易》、《尚书》、《礼记》、《春秋左传》和《尔雅》作注疏的作者。 练习试题答案(2) 1、 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 顾炎武,段玉裁,29 2、王先谦,郭庆藩 3、陆法言,206,陈彭年 4 、流水对,借对 5、精清从心邪,知徹澄娘 6、仄仄平平平仄仄 7、颔联,颈联 二、解释加点的词(每题1分,共25分) 2、 通“煣”,用火熨木使弯曲2、给…饭吃3、获罪4、送饭5、用如名词,硬度6、仰视的样子7、禀告8、开始9、屋檐下10、遗憾11、急忙12、拾取13、水中高地14、栽种;种植15、务必16、像鸟一样;帝位17曾经;不同、18聚合 19、两杯20、通“罹”,遭遇 21、无礼 22、悬赏征购 3、 指明修辞方式(每题1分,共5分) a) 代称 2、委婉 3、用典 4、稽古 5、互文 4、 为古文加标点(每题3分,共6分) a) 氏,姓。才,辅,第二;(1分)孺,第六,州;(1分)叔,第七。兄。 b) 散。药,岁,者,(1分)曰:“健,死,药,祥?”(1分)之。岁,发,服,死。(1分) 5、 简答(每题3分,共15分) 1、(1)从韵在句中的位置看,句尾韵是最常见的形式。(1分) (2)从一章中韵数看,可以分为一韵到底和换韵两类。(1分)(3)从韵脚相互距离看,有句句押韵、隔句押韵和交韵。(1分) 2、(1)介绍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1分)(2)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1分) (3)介绍比较的对象。(1分) (4)介绍主动者。(1分) 3、(1)解释词义 (2)阐述语法 (3)说明修辞 (4)注明字音 (5)校勘文字 (6)串讲文意 4、(1)讲究平仄,一般只押平声韵。 (1分) (2)用韵要求严格,一韵到底,不许临韵通压。(2分) 说明:(2)中“用韵要求严格”占1分,“一韵到底,不许临韵通压。”占1分。 5、《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 (1分) 《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转》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1分) 古代汉语练习(3)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康熙字典》中错误的注音方式是 。A反切 B直音 C叶音 D读若 2、下列工具书按照注音字母顺序排列的是 。 A《辞源》 B《辞海》 C《词诠》 D《经传释词》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古今词义的演变中属于词义扩大的是 。 A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B 夸父与日逐走。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D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4、“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下列关于“园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是双声联绵词 B是叠韵联绵词 C是偏义复词 D是单纯词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使用了本义的是 。 A 君子引而不发。 B孟春之月,东风解冻。 C五色令人目盲。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6、下列字中完全属于会意字的一组是 。 A 校 信 原 B戒 及 炎 C友 武 叔 D上 过 本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属于形容词使动用法的是 。 A 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 B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 C 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 D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8、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式的是 。 A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9、下列句中不是名词作状语的是 。 A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 B豕人立而啼。 C 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D其一犬坐于前。 10、下列句中“莫”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C 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D君有疾病见于面,莫多饮酒。 11、对“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正常语序 B是作宾语前置 C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D代词复指前置 12、下列句子中名词作状语表示凭借的是 。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太祖累书呼。 C天下云集而响应。 D秦稍蚕食魏。 13、“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中的词类活用类型是 。 A名词用如动词 B使动用法 C意动用法 D名词作状语 14、“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 A“莫”是“暮”的古字。 B“既”是副词,既然。 C“冠”是个名词。 D“风”属于名词的使动用法。 15、下列判断句不属于活用的是 。 A 君者,舟也。 B良庖岁更刀,割也。 C 仲弓父,贱人也。 D曹公,豺虎也。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古白话是指唐宋以来在 基础上形成的。 2、《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3、《 》基本上奠定了现代词典编纂的体例格局。 4、清代以后,人们对于“六书”的名称一般采用 的,而次序则采用 的。 5、许慎为假借下的定义是 , 。 6、辟避、诒贻、憑凭、孰熟、错措、谕喻、赴讣、县悬、游遊、修脩中属于古今字关系的是 ;属于异体字关系的是 。 7、“孟尝君顾谓冯谖”中“顾”使用的是它的 义。 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6分) 1、 反切;2、偏义复词;3、动词的使动用法 四、解释句中加点的词(每题1分,共15分) 1、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2、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3、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4、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5、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6、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7、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8、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9、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10、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11、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12、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13、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五、指出句中活用的词并说明活用的类型及活用后的意义(每题2分,共14分) 1、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2、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3、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 4、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5、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6、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7、城陷,贼以刃胁降巡。 六、指出下列句中前置的宾语并说明前置的条件(每题2分,共14分) 1、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甞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2、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3、王见之曰:“牛何之?” 4、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5、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 6、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7、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七、简答(每题3分,共12分) 1、说出《说文》四大家的名字以及代表著作。2、举例说明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3、名词作状语可以表示哪些意义?4、句尾语气词“也”、“矣”有什么区别? 八、将下列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14分) 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若吾子赖之,则晋国贰。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何没没也?将焉用贿?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分,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C;2、C;3、A;4、C;5、A;6、B;7、D;8、D;9、C;10、D;11、B;12、B;13、C;14、A;15、C; 二、填空题(每空1分)1、北方话;2、左传;3、辞源;4、许慎;班固;5、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6、辟避、孰熟、错措、赴讣、县悬; 诒贻、憑凭、谕喻; 7、本义 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1、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1分),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1)。2、偏义复词;是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组成(1分),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1分)。 3、名词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1分)成为这个名词代表的人或事物(1)。 四、解释句中加点的词(每题1分,意义准确即可) 1、“寤”通“啎”,逆,倒着; 2、疆界; 3、安抚; 4、多次、屡次;杀; 5、坠落;倒下; 6、堵住;7、粗陋的食物; 8、父母双亲; 9、跌倒; 10、或者; 11、扛; 12、心里难过、可怜; 13、通“馈”,赠送; 五、指出句中活用的词并说明活用的类型及活用后的意义(每题2分) 1、隧,名词用为动词,挖隧道;2、书法,名词作状语,根据记事的原则;3、虚,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上位虚;4、见,动词使动用法,使之拜见;5、少、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之为少、以之为轻;6、云、响、景,名词作状语,像(乌云、回声、影子)一样。7、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投降。 六、指出下列句中前置的宾语并说明前置的条件 1、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2、我,用之复指前置;3、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4、江汉、秋阳,作以的宾语前置;5、陈言,用之复指前置;6、之,否定句宾语前置;7、利,用代词“是”复指前置; 七、简答(每题3分,共12分)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 2、先通过字形分析;再在文献中找到证据(2分)。如“習”,《说文》:“数飞也。”《礼记·月令》:“鹰乃学习。”(1分) 3、表示比喻;表示处所;表示工具或依据;表示对人的态度; 4、“也”表示判断肯定语气;“矣”是把事物发展的现阶段作为新情况告诉别人;(2分)“也”是静态的;“矣”是动态的;(1分) 八、将下列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14分) 范宣子当权,诸侯向晋国进贡的负担很重,郑国人很担心。二月,郑伯到晋国去,子产委托子西带书信给范宣子。信中说:“你治理晋国,四方的诸侯没有听说你的美德,却听说进贡的负担很重,我呢,对此事很不理解。我听说掌管国家的人不是担忧没有财物,而是担忧没有好的名声。诸侯的财物聚集到晋国,诸侯就会怀有二心。如果你依赖这些,那么晋国其他贵族就会产生二心。诸侯怀有二心,那么晋国就会受到损害;晋国受到损害,那么你的家就受到损害,怎么这样糊涂呢?这样还会在哪里用到财物呢?好的名声是载德的车子。德是国家之根基。有了根基而不损坏,难道不应该致力于此吗?” 古代汉语练习(4) 一填空(每空1分) 1、《十三经注疏• 毛诗正义》收录了汉毛亨传、______笺、唐陆德明_____和_____正义。 2、《史记》三家注包括了宋裴骃的_______、唐司马贞的_______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3、李善《文选注》的主要特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_________开始,把古韵分成十部,至_________分成十七部,王力分成________部。 5、上古时代的韵部是根据__________的用韵和___________的用韵归纳出来的。 6、中古音以隋代 的 为代表。 7、三十六字母中的齿头音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8、五言律诗平起仄收式颔联对句的平仄格式是________________。 二、 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8分) 1、 叶音 2、读若、读如 3、流水对 4、正义(古书注语)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每题1分,共25分) 1、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2、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3、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4、 同我妇子,饁彼南亩。 5、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 6、 八月断壶,九月叔苴。 7、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8、 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 9、 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是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10、 今以亏形为扫除之隶。 11、 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 12、 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13、 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14、 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15、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唯陈言之务去。 16、 言战者多,被甲者少也。 17、 17诸将效首虏,休,毕贺。 18朋酒斯饗,曰杀羔羊。 19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 20果荼薪樗,食我农夫。 21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22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 23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24修身者,智之符也。 4、 指明下列句子的修辞方式(每题1分,共6分) 1、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 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之阳陵。 3、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4、臣闻洪水横流,帝思俾义。 5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6、今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田而贾利之。 5、 为下列古文加上标点(每题3分,共6分) 1、 东 坡 母 成 国 太 夫 人 程 氏 眉 山 著 姓 其 侄 之 才 字 正 辅 第 二 之 元 字 德 孺 第 六 即 楚 州 子 邵 字 懿 叔 第 七 正 辅 初 娶 东 坡 女 兄 2(佗)复 与 两 钱 散 成 得 药 去 五 六 岁 亲 中 人 有 病 如 成 者 谓 成 曰 卿 今 强 健 我 欲 死 何 忍 无 急 去 药 以 待 不 祥 成 与 之 后 十 八 岁 成 病 竟 发 无 药 可 服 以 至 于 死 6、 简答(每题3分,共15分) 1、 连词“而”有哪几种用法,各举一例说明。 2、 简述《诗经》用韵的特点。 3、 古书注解的主要内容是什麽? 4、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是什麽? 5、 说出《十三经注疏》中为《周易》、《尚书》、《礼记》、《春秋左传》和《尔雅》作注疏的作者。 7、 读下面一段《论语注疏》回答问题(共16分) 1、 这种对《论语》的注解采用了什麽方式?(2分)为什麽?(2分) 2、 根据阮元校勘记,文中哪一字为衍文?(2分)有何证据?(1分) 3、 “焉”字有几种解释?(2分):4、文中的“丘”都写作“ ”是什麽修辞方式?(2分)5、翻译文中划线部分。(每个2分,共4分) 参考答案: 一、 填空(每空1分) 1、郑玄;(经典)释文;孔颖达;2、《史记集解》;《史记索隐》;3、注明典故来源; 4、顾炎武;段玉裁;30(29);5、《诗经》;《楚辞》; 6、切韵;平水韵;7、精、清、从、心、邪;8、仄仄仄平平; 二、名词解释(每题2分,) 1、叶音:为了说明《诗经》押韵和谐,认为某字该改读某音(1分)。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1分)。 2、读若、读如:这两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的(1分),有时也可以说明假借字。 3、流水对: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1分),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 4、正义(古书注语):不仅解释正文(1分),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1分)。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每题1分,只要能准确表达意义即可得分) 1、突过、投;2、仰视的样子;3、通“馈”,赠给;4、送饭;5、深;循、沿着;6、拾取;7、通“煣”,用火熨木使弯曲;8、楚辞中特有的语气词;9、遗憾;10、台阶;11、主持、处理;12、绕、套上;13、流传;14、接近;15、致力于、从事于;16、披;17、献;18、两;19、触犯;20、破木;21、栽种;22、傲慢;23、悬赏征求;24、效验; 四、指明下列句子的修辞方式(每题1分,错答不得分) 1、代称;2、委婉;3、互文;4、稽古(引用);5、夸饰; 五、为下列古文加上标点(每题3分,每错3个扣1分,扣完为止) 1、氏,姓,才,辅,二;元,孺,六,邵,叔,七;兄。 2、散。岁,者, 曰:“ 健,死,药,祥?” 之。 岁, 发, 服,死。 六、简答(每题3分,共15分) 1、①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可以是顺接,也可以是逆接,如敏于事而慎于言; ②连接主语和谓语,是一种逆接,如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有时表示假设的意思,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③连接状语和动词,如太后盛气而揖之; 2、①引进时间、处所,如王坐于堂上;②引进涉及的对象,如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③引进比较的对象,如季氏富于周公;④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解释词义;串讲文意;分析句读;提示语法;说明修辞表达方式;诠释典故成语;校勘文字; 4、古体诗句数不固定,近体诗句数固定,律诗八句,绝句四句;古体诗押韵不严格,近体诗押韵严格,一般押平声韵,很少押仄声韵;古体诗平仄不严格,近体诗的平仄严格;古体诗不讲究对仗,近体诗讲究对仗。 5、《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 唐孔颖达疏《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 《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 《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 七、下面一段《论语注疏》回答问题(共16分) 1、集解(2分);因为书中把诸家的观点汇集到一起,有时还提出自己的见解(2分); 2、“轻”字是衍文;阮元说:“石经初刻本无‘轻’字,‘车马衣裘’见《管子·小匡》……后人因《雍也》篇‘衣轻裘’误加‘轻’字。” (2分)(没有说出证据得1分) 标点可以有两种:①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1分) ②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1分) 3、①指示代词,於是(1分);②疑问代词,安,哪里(1分);4、委婉(2分); 5、翻译文中划线部分。(每个2分,共4分) (1)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善行,不把劳苦的事加在别人身上;(2分) (2)我还没有见过看到自己的过错就在内心责备自己的人呢;(2分) 古代汉语练习(5) 一、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 即本鸟通见上耳悲涉旌既本鱼歌江下耳悲陟门题旦视疆寸马弃丹粪户牟鬲采徒廿禾 二、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并指出该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1、巨防容蝼而漂邑杀人。 2、蔡溃,遂伐楚。 3、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4、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5、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6、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7、心忧炭贱愿天寒。 8、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 9、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10、君能补过,衮不废也。 11、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并说明古今义的差异。 1、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2、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3、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4、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 5、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6、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掘穴而处焉。 7、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8、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 9、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10、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 1、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3、同志者,当不远千里而至。 4、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6、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 7、左右欲刃相如。 8、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9、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10、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 1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五、简答。 1、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判断句。 2、写出《十三经注疏》所包含的典籍及注疏者。 3、举例说明许慎对汉字六书的解释。 六、标出下首律诗的平仄,并指出拗救。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发已斑。 何用不归去,淮上对秋山。 (加“·”者为入声字) 七、阅读下段古文并回答问题。 (鲁僖公)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左传·僖公四年》 1、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2、本文中有几处宾语前置的句式,请在原文中画出。 八、标点并翻译下段古文。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专门)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日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吕氏春秋·疑似》 附参考答案:(5) 一、本题每字0.5分。 象形:鸟耳户禾鬲鱼马户 指事:本上廿牟寸下门丹牟 会意:即涉旦采见既陟弃粪采 形声:通悲旌题视徒歌江疆徒 二、 题每小题2分,其中指出加点词的意义1分,指出属于本义或引申义1分。 1、防:堤坝,本义; 2、溃:溃败,引申义; 3、宿:经常,引申义; 4、间:离间,引申义; 5、节:节气、季节,引申义; 6、发:出发,引申义。 7、贱:价格低、便宜,本义; 8、隙:隔阂,引申义; 9、归:女子出嫁,本义; 10、过:过错、过失,引申义;11、节:关节,引申义。 三、本题每小题2分,其中指出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各0.5分,指出古今义之间的差异 1、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词义范围扩大; 2、爪牙:古义指得力的助手或勇猛的干将、今义指坏人的帮凶,词义感情色彩由褒义变为贬义;3、睡:古义指打盹、今义指睡觉,词义范围扩大; 4、恨:古义指遗憾、今义指痛恨,词义程度由轻变重; 5、汤:古义指热水、今义指汤类的食品,词义范围转移; 6、宫:古义指所有人的房屋、今义指帝王居住的宫殿,词义范围缩小; 7、粮:古专指出行所带的干粮、今义指各种粮食,词义范围扩大; 8、禽:古义是鸟兽的总称、今义专鸟类,词义范围缩小; 9、兵:古义指武器、今义指士兵,词义范围转移; 10、怨:古义指痛恨、今义指埋怨,词义程度由重变轻。 四、本题每小题2分,其中指出活用的词1分,说明用法1分。 1、生:动词使动用法,使……产生; 2、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3、远: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遥远;4、道:名词作状语,在半道上、在路上; 5、王: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君王;6、厚: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增厚、增多; 7、刃:名词用为动词,用剑杀;8、活:动词使动用法,使……活下来; 9、鄙:名词使动用法,把……作为边邑; 10、郊:名词作状语,在郊外;11、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丽、漂亮。 五、本题每小题6-7分。 1、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判断句。 答:古汉语中的判断句有以下几种: 1、“主语+谓语”,如:A、刘备,天下枭雄。B、荀卿,赵人。(1分) 2、“主语+者+谓语”,如:A、兵者,不祥之器。B、陈轸者,游说之士。(1分) 3、“主语+谓语+也”,如:A、张骞,汉中人也。B、曹公,豺虎也。(1分) 4、“主语+者+谓语+也”,如:A、陈胜者,阳城人也。B、南冥者,天池也。(1分) 5、“主语(者)+副词+谓语(也)”,①表示肯定判断,如:A、(此)乃夫“长铗归来”者也。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1分)②表示否定判断,如:A、非报也,永以为好也。B、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1分) 6、“主语+判断词+宾语”,如:A、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B、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2、写出《十三经注疏》所包含的典籍及注疏者。 答:《十三经注疏》所包含的典籍及注疏者是:(每错一处扣0.5分,) 《诗经》,唐孔颖达疏;《易经(周易)》,唐孔颖达疏; 《尚书》,唐孔颖达疏;《礼记》,唐孔颖达疏; 《仪礼》,唐贾公彦疏;《周礼》,唐贾公彦疏; 《春秋左氏传》,唐孔颖达疏;《春秋公羊传》,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杨士勋疏;《孝经》,宋邢昺疏; 《论语》,宋邢昺疏;《尔雅》,宋邢昺疏;《孟子》,宋孙奭疏。 3、举例说明许慎对汉字六书的解释。 答: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屈(画成事物的样子,随着事物身体的变化而变化)。如:日月牛羊;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初一看可以知道所描述的事物,仔细观察可以看出其内在含义)。如:上下本末;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将几个字合并一个新义,以便表示出其具体的意义)。如:莫盥兼涉;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用一个字表示意义范围,再用一个同音字表示读音)。如:盛货煮减。转注者,建类一首,同义相受;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六、本题共10分,其中标出平仄8分,指出拗救各1分;评分时每句1分,每错一处扣0.5分,扣完本句1分为止。(符号说明:-平、︱仄、 eq \o\ac(○,︱)可平可仄、△拗、*救。)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发已斑。-︱--︱,--︱︱-。 何用不归去,淮上对秋山。--︱-△,-︱︱--。 第七句 “归”字拗,“不”字救 七、阅读下段古文并回答问题。 (鲁僖公)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1、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 以:率领;   遂:接着,于是;   处:居住(在);   虞:意料;   涉:进入;   履:征讨的范围;   共:同“供”,供给;   复:回来;   诸:指示代词“之”和介词“乎(于)”的合音兼义词;   次:临时驻扎。 2、本文宾语前置的句式:①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②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3、本文中虚词“之”的用法及意义如下: A、代词,他们。如:①五侯九伯,女实征之。 B、助词,用在定中式的名词性词组中,意思相当于“的”。如:①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②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C、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把句子变成名词性的短语,在句子中作主语或宾语。①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作宾语)②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作主语)③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作主语) 八、本题分值中标点占1/3,翻译占2/3。评分时,每错三处标点扣1分,扣完标点分为止; 标点见 教材 民兵爆破地雷教材pdf初中剪纸校本课程教材衍纸校本课程教材排球校本教材中国舞蹈家协会第四版四级教材 ————《吕氏春秋·疑似》 翻译: 梁国的城北有一个叫黎丘的土丘,这里有一个奇鬼,喜欢仿效别人子侄的样子。城邑中有一个老人去市场喝醉了回来,黎丘的鬼九仿效他的儿子的样子,扶着老人并在路上捉弄他。老人回家,酒醒后骂自己的儿子说:“我是你的父亲,难道说不慈爱吗?我喝醉了,你半道上捉弄我,为什么?”他儿子哭着磕头说:“罪过呀,没有这种事。以前我到东邑去收债,你可以去问别人。”他的父亲相信了他,说:“唉!这一定是那个其鬼,我本来就听说过他。明日我一定专门再到市场喝酒,想遇到他并刺杀了他。”第二天到市场喝醉了。他真的儿子恐怕自己的父亲不能回来,于是过去迎接父亲。老人远处看到自己的儿子,拔出宝剑刺杀了他。老人的才智受到象自己儿子的人的迷惑,从而杀掉了自己的真儿子。那些被象士的人蒙蔽从而失去了真正的士的人,这就是黎丘丈人的才智呀。 古代汉语练习(6) 一、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 亦诚羊都刃伐盥矢上壶十指步鼎鱼视帛下至末载牧寸防舂网甘朝手莫徒问既采马础鹿本 二、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并指出该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1、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2、每闻琴瑟之音,则应节起舞。 3、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4、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5、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6、堂上不粪,则郊草不芸。 7、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 8、其御之妻自门间而窥其夫。 9、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10、不愤不启,不诽不发。 11、吾力足以举百钧。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并说明古今义的差异。 1、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2、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3、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5、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6、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7、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8、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9、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 10、率时农夫,播厥百谷。11、皮之不存,毛将焉傅?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2、宦官惧其毁己也,皆共目之。 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5、(冯谖)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6、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7、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8、驴不胜怒,蹄之。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10、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11、齐威王欲将孙膑。 五、简答题。 1、举例说明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2、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六、阅读下段古文并回答问题。 (鲁僖公四年)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左传·僖公四年》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指出本文中宾语前置的句子,并说明其句式特点。 3、翻译画线的句子。 七、标点并翻译下段古文。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返衣焦不申头尘不浴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欲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耳北行也 《战国策·魏策四》 附参考答案:(6) 一、本题每字0.5分。 象形:羊矢壶鼎鱼网手马鹿 指事:亦刃上十下寸甘本末 会意:伐盥步至牧舂朝莫既采 形声:诚都指视帛载防徒问础 二、本题每小题2分,其中指出加点词的意义1分,指出属于本义或引申义1分。 1、过:超过,引申义; 2、节:节拍、节奏,引申义; 3、城:城墙,本义; 4、归:女子出嫁,本义; 5、解:分解牛、杀牛,本义; 6、粪:扫除、打扫,本义; 7、本:树根,本义; 8、间:门缝,本义 9、任:任务、责任,引申义; 10、发:启发,引申义; 11、举:举起,本义。 三、本题每小题2分,其中指出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各0.5分,指出古今义的差异1分。 1、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词义范围扩大; 2、臭:古义泛指气味、今义专指臭味,词义范围缩小; 3、诛:古义指责备、今义指杀掉、杀死,词义程度由轻变重; 4、谤:古义指背后议论人、今义指毁谤或造谣中伤,词义感情色彩由中性变成贬义; 5、羹:古义指带汁的肉、今义指汤类食品,词义范围转移; 6、宫:古义泛指房屋、今义专指宫殿,词义范围缩小; 7、坟:古义指大土堆、今义指坟墓,词义范围缩小; 8、爪牙:古义指得力的助手或勇猛的干将、今义指坏人的帮凶,词义感情色彩由褒义变为贬义; 9、涕:古义指眼泪、今义指鼻涕,词义范围转移; 10、谷:古义泛指各种粮食作物、今义专指谷子一种作物,词义范围缩小; 11、皮:古义专指动物的毛皮、今义泛指事物的表面部分,词义范围扩大。 四、本题每小题2分,其中指出活用的词1分,说明用法1分。 1、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削弱;2、目:名词用为一般动词,用眼睛示意; 3、小: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小、轻视;4、犬:名词作状语,象犬一样; 5、客:名词意动用法,把……当成客人;6、走:动词使动用法,使……逃走、打败; 7、来:动词使动用法,使……来;8、蹄:名词用为一般动词,用蹄子踢; 9、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丽、漂亮;10、奴虏:名词作状语,象对待奴虏一样;11、将:名词使动用法,使……做将军。 五、本题每小题6-7分。 1、例说明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该题每种方式举出一个例句即可) 答:古汉语中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A、寡人将谁朝而可?B、敢问何谓也? 2、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如:A、三岁贯女,莫我肯顾。B、古之人不余欺也! 3、宾语用代词复指而前置。如:A、鸡鸣而驾,塞井夷灶,惟余马首是瞻。B、当臣持竿临河时,心无杂虑,惟鱼之念。 4、强调介词“以”的宾语时前置。如:A、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B、《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答: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语意上的被动句。如:A、蔓草犹不可除。B、西伯拘而演《周易》。 (二)被动句式: 1、“于”字句。用“于”字引出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如:A、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B、郤克伤于矢。 2、“见”字句。动词前加“见”字表示被动。如: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3、“见……于”句。动词前加“见”字,其后用“于”字引出行为动作的发出者表示被动。如: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为”字句。动词前加“为”字表示被动。如: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B、而身为宋国笑。 5、“为……所”句。动词前加“为、所”字表示被动。如: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B、少北,则为匈奴所得。 6、“被”字句。动词前加“被”字表示被动。如: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臣被尚书召问。 六、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如:到……去。   陈:陈列,摆好阵势。   谷:良,善。   徼:求取,祈求。   辱:表敬副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意思相当于“使您受辱”。   御:抵御,抵挡。   绥:安抚。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及:与,跟,和。 2、指出本文中宾语前置的句子,并说明其句式特点。 ①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宾语用代词复指而前置;②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强调介词“以”的宾语。 3、翻译画线的句子。①齐侯陈列好诸侯的军队,和屈完乘坐战车来检阅他们。②国君您如果用德行来安抚诸侯,谁敢不服从您? 七、本题分值中标点占1/3,翻译占2/3。评分时,每错三处标点扣1分,扣完标点分为止;翻译每句1分,译文准确无误得满分,基本准确但有表达错误得0.5分,译文错误不得分。标点如下: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返。衣焦不申,头尘不浴,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欲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耳北行也。——《战国策·魏策四》 翻译: 魏王想要攻打邯郸。季梁听说了这件事,半道返回。衣服皱缩了也不顾伸展,头上的尘土来不及洗去,去见魏王说:“今天臣来的时候,在大行见到一个人,正在面向北驾他的马车。告诉臣说:‘我要到楚国去。’臣说:‘您要到楚国去,为什么要面向北呢?’回答说:‘我的马好。’臣说:‘马虽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道路呀。’回答说:‘我的费用多。’臣说:‘费用虽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道路呀。’回答说:‘我的驾车人很好。’这几样越好,而离楚国越远罢了。如今王的举动想成就霸业王业,举止想立信于天下,依仗王国的强大、兵力的精锐,而想攻打邯郸,以便扩大土地成就威名。王您的举动越多,而离王业越远罢了,就象到楚国去而朝北走一样呀。 古代汉语练习(7)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1分) 1、“姜氏欲之,焉辟害”一句中的“辟”与“避”是一对    。 A、古今字   B、通假字   C、异体字   D、繁简字 2、具有使动用法的词类有    、    和    。 3、“亟请于武公,公弗许”一句中,“亟”的词性是    。 4、古书中因传抄刻印而误增加的字叫    ,脱落的字叫    。 5、“梁父即楚将项燕”一句属于    句式。 6、下列各词中属于疑问代词的有:    、    。 吾、谁、余、莫、斯、夫、奚、其、或、若 7、丁种句“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必须是仄声,如果用了平声,句式就成了“仄仄平平平”,末尾连续出现三个平声,这叫做     。 二、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每字0.5分,共10分) 十 指 步 鼎 鱼 视 帛 羊 下 至 末 载 牧 寸 防 舂 网 甘 莫 手 三、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并指出该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每题2分,共12分) 1、昔楚灵王好细要。 2、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3、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4、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5、其御之妻自门间而窥其夫。 6、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并说明古今义的差异。(每题2分,共12分) 1、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2、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 3、同心之言,其臭如兰。4、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5、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6、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五、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每题2分,共12分) 1、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3、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5、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6、於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六、标出下首律诗的平仄,并指出拗救。(10分)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加“·”者为入声字) 七、阅读下段古文并回答问题。 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未尝闻吾过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弦章对曰:“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然而有一焉,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夫尺蠖食黄则其身黄,食苍则其身苍。君其犹有谄人之言乎?”公曰:“善。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是时海人入鱼,公以五十乘赐弦章归,鱼乘塞涂。抚其御之手,曰:“曩者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今诸臣谄谀以干利,故出质而唱善如出一口。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固辞鱼不受。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行也。” ——《说苑·君道》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2、标出文中的判断句。(3分)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八、标点并翻译下段古文。(20分) 昔者楚共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楚师败而共王伤其目酣战之时司马子反渴而求饮其右竖谷阳操觞酒而进之子反曰嘻退酒也竖谷阳曰非酒也水也子反之为人也嗜酒而甘之弗能绝于口而醉战既罢共王欲复战令人召司马子反司马子反辞以心疾共王驾而自往入其幄中闻酒臭而还曰今日之战不谷亲伤所恃者司马也而司马又醉如此是亡楚国之社稷而不恤吾民也不谷无复战矣于是还师而去斩司马子反以为大戮竖谷阳之进酒也不以仇子反也其心忠爱之而适足以杀之故曰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 ——《韩非子·十过》 附参考答案及评分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7) 一、本题共11分,每空1分。 1、A、古今字; 2、名词、动词、形容词;3、副词; 4、衍文(衍字、衍),脱文(脱字、脱、夺);5、判断; 6、谁、奚; 7、三平调。 二、本题共10分,每字0.5分。 象形:鼎鱼羊网手 指事:十下末寸甘 会意:步至牧舂莫 形声:指视帛载防 三、本题共12分,每小题2分,其中指出加点词的意义1分,指出属于本义或引申义1分。 1、要:腰,本义; 2、发:出发,引申义;3、过:超过,引申义; 4、防:防备,堵塞,引申义;5、间:门缝,本义;6、本:树根,本义。 四、本题共12分,每小题2分,其中指出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各0.5分,指出古今义之间的差异1分。 1、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词义范围扩大; 2、涕:古义指眼泪、今义指鼻涕,词义范围转移; 3、臭:古义泛指各种气味、今义专指臭味,词义范围缩小; 4、怨:古义指痛恨、今义指埋怨,词义程度由重变轻; 5、谤:古义指背后议论人、今义指毁谤或造谣中伤,词义感情色彩由中性变成贬义; 6、诛:古义指责备、今义指杀掉、杀死,词义程度由轻变重。 五、本题共12分,每小题2分,其中指出活用的词1分,说明用法1分。 1、智: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聪明;2、目:名词用作动词,用已经示意; 3、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削弱;4、兄:名词作状语,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5、活:动词使动用法,使……活下来;6、客:名词意动用法,把……当成客人。 六、本题共10分,其中标出平仄8分,指出拗字和救字各1分;评分时每句1分,每错一处扣0.5分,扣完本句1分为止。(符号说明: eq \o\ac(○,平)可平可仄、△拗、﹡救。)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eq \o\ac(○,仄)平平仄仄, eq \o\ac(○,平)仄仄平平。 又送王孙去,戚戚满别情。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不”字拗、“吹”字救) 七、阅读下段古文并回答问题。(本题共14分,具体标准如下)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每词0.5分,意思相同也可以给分。) 色:脸色。  不肖:不象样,不贤明。   涂:同“途”,路途,道路。  御:御者,驾车人。  曩者:先前,从前。  干:求取。   反:背离,违背。  固:坚决。 2、本文中的判断句:(指出一处1分,指出三处即可。) ①此诸臣之不肖也。③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 ④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行也。 3、翻译:(每句2分,具体标准如下,翻译意思大致标准即可给分。) ①晏子去世十七年后,景公请诸大夫喝酒(1分),景公射箭出了靶子,堂上大夫叫好的声音,象出自一人之口(1分)。 ②臣听说过,国君喜好什么,那么臣子就会服从他(1分);国君嗜好什么,那么臣子就会给国君进献什么。 ③先前晏子谢绝赏赐用来匡正国君(1分),所以国君的过失不能掩饰(1分)。 八、本题共20分,其中标点7分,翻译13分。评分时,每错三处标点扣1分,扣完6分为止;翻译每句1分,译文准确无误得满分,基本准确但有表达错误得0.5分,译文错误不得分。标点如下: 昔者楚共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楚师败而共王伤其目。酣战之时,司马子反渴而求饮,其右竖谷阳操觞酒而进之。子反曰:“嘻!退,酒也。”竖谷阳曰:“非酒也,水也。”子反之为人也,嗜酒而甘之,弗能绝于口而醉。战既罢,共王欲复战,令人召司马子反。司马子反辞以心疾。共王驾而自往,入其幄中,闻酒臭而还,曰:“今日之战,不谷亲伤,所恃者司马也。而司马又醉如此,是亡楚国之社稷而不恤吾民也。不谷无复战矣。”于是还师而去,斩司马子反以为大戮。竖谷阳之进酒也,不以仇子反也,其心忠爱之,而适足以杀之。故曰: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 ——《韩非子·十过》 翻译: 以前楚共王和晋厉公在鄢陵战斗,楚军战败楚共王伤了眼睛。战斗正激烈的时候,司马子反口渴了想要得到水喝,他的车右竖谷阳捧着一杯酒献给他。子反说:“嘿!拿走,这是酒。”竖谷阳说:“不是酒,是水。”子反的为人,喜好喝酒并认为这酒很甘美,不能停口地喝就醉了。战斗结束后,楚共王想再次作战,命令人召见司马子反。司马子反借口自己心有病就拒绝了。楚共王亲自驾车过去,进入子反的帐中,闻到酒味后就回去了。说:“今天这场战斗,我亲自受了伤,所依靠的就是司马,而司马又醉成了这个样子,这是灭亡我们楚国的社稷并且不体恤我们的民众呀。我是不能再和晋军作战了。”于是回师离开,杀了司马子反并把他的尸体示众。竖谷阳献酒并不是专门为了仇恨子反的,其实是心里忠爱子反,却正巧杀害了他。所以说:施行小的忠心就会成为大忠的残害者。 古代汉语练习(8)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1分) 1、“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一句使用的注释术语是    ,“泮读为畔”一句使用的注释术语是    。 2、许慎对汉字六书的解释上,“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指的是————,对形声的解释的是    、    。 3、汉字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叫做    。 4、下列各词属于第一人称代词的是    、    。 小人、仆、臣、不才、吾、予、小子、鄙人 5、“吾属今为之虏矣”一句属于    句式,其标志为    等字。 6、近题诗在平仄方面有“粘”的要求,指在一首诗中,下联出句的第二个字必须和上联对句的第二个字平仄    。 二、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每字0.5分,共10分) 涉 旌 既 本 鱼 歌 二 下 耳 悲 陟 门 旦 视 疆 寸 马 禾 丹 粪 三、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并指出该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每题2分,共12分) 1、巨防容蝼而漂邑杀人。2、堂上不粪,则郊草不芸。 3、时穷节起见。 4、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5、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6、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并说明古今义的差异。(每题2分,共12分) 1、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2、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 3、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4、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5、突,犬从穴中暂出也。 6、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五、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每题2分,共12分) 1、同志者,当不远千里而至。 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3、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4、齐威王欲将孙膑。 5、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6、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附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8) 一、本题共11分,每空1分。 1、谓,读为;2、象形,以事为名,取譬相成;3、四体二用; 4、吾、予;5、被动,为6、相同。 二、本题共10分,每字0.5分。 象形:鱼耳门马禾 指事:本下寸丹二 会意:涉既陟旦粪 形声:旌歌悲视疆 三、本题共12分,每小题2分,其中指出加点词的意义1分,指出属于本义或引申义1分。 1、防:堤坝,本义;2、粪:打扫、扫除,本义;3、节:气节、节操,引申义; 4、间:离间,引申义;5、解:分解牛、杀牛,本义;6、任:任务,责任,引申义。 四、本题共12分,每小题2分,其中指出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各0.5分,指出古今义之间的差异1分。 1、睡:古义指打盹、今义指睡觉,词义范围扩大; 2、恨:古义指遗憾、今义指痛恨,词义程度由轻变重; 3、爪牙:古义指得力的助手或勇猛的干将、今义指坏人的帮凶,词义感情色彩由褒义变为贬义; 4、汤:古义指热水、今义指汤类的食品,词义范围转移; 5、暂:古义为突然或一下子、今义为短暂或暂时,词义范围转移; 6、谷:古义泛指各种粮食作物、今义专指谷子一种作物,词义范围缩小。 五、本题共12分,每小题2分,其中指出活用的词1分,说明用法1分。 1、远: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遥远;2、王: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君王; 3、肘:名词用为动词,用肘撞;4、将:名词使动用法,使……作将军; 5、犬:名词作状语,象犬一样;6、绿:形容词意动用法,使……变绿。 古代汉语练习(9) 一、解释下列术语。(每題3分,共12分) 1、六书    2、四体二用    3、本义    4、词义扩大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8分) 1、“姜氏欲之,焉辟害”一句中的“辟”与“避”是一对    。 A、古今字,B、通假字,C、异体字,D、繁简字 2、“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餘杯”一句中,“餘”今作“余”,它们是一对    。 A、古今字,B、繁简字,C、异体字,D、通假字 3、就词汇音节结构而言,古代汉语词汇中    占多数。 4、下列各词属于第一人称代词的是    、    。 小人、仆、臣、不才、吾、予 5、下列各词中属于疑问代词的有:    、    。 吾、谁、余、莫、斯、夫、奚、其、或、若 6、“亟请于武公,公弗许”一句中,“亟”字的词性是    。 三、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每字0.5分,共10分) 亦诚羊都刃伐盥矢上壶莫十徒问既采马础鹿本 四、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并指出该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每句1分,共13分) 1、时: 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②问君西游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④时与出游猎。(《史记·吕太后本纪》) ⑤时移而治,不易者乱。(《韩非子·心度》) ⑥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庄子·秋水》) 2、间:①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前赤壁赋》) 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④遂与外人间隔。(陶潜《桃花源记》) ⑤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史记·屈原賈生列传》) ⑥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⑦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 六、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并说明古今义的差异。(每题2分,共10分) 1、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2、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3、缪公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5、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 七、简答题: 1、许慎对汉字六书的解释是什么。2、举例说明古汉语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7分) 3、举例说明古汉语的判断句。(7分)4、举例说明古汉语的被动表示法。(7分) 附: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9) 一、解释下列术语: 1、六书:汉代的语言学家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分析出来的六种结构类属,(1分)即象形、指事、会意、(1分)形声、转注、假借。 2、四体二用: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1分)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1分)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叫做“四体二用”。(1分) 3、本义:即词本来的意义,(1分)是从字形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1分)最早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1分) 4、词义扩大: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1分)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1分)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扩大。(1分) 二、填空题:(本题共8分,每空1分。) 1、A、古今字    2、B、繁简字   3、单音节词 4、吾、予      5、谁、奚     6、副词 三、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本題共10分,每字0.5分) 象形:羊矢壶马鹿    指事:亦刃上十本 会意:伐盥莫既采    形声:诚都徒问础 四、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并指出该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1、时: ①季节(0.5分)  本义(0.5分)②时间(0.5分)  引申义(0.5分) ③当时(0.5分)  引申义(0.5分)④时常(0.5分)  引申义(0.5分) ⑤时代(0.5分)  引申义(0.5分)⑥按时(0.5分)  引申义(0.5分) 2、间: ①门缝(0.5分)  本义(0.5分)②在……中间(0.5分)  引申义(0.5分) ③参与(0.5分)  引申义(0.5分)④隔断(0.5分)  引申义(0.5分) ⑤离间(0.5分)  引申义(0.5分)⑥房屋单位(0.5分)  引申义(0.5分) ⑦秘密地(0.5分)  引申义(0.5分) 六、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并说明古今义的差异。(每题3分,共15分) 1、河:古义专指黄河,(1分)今义泛指河流,(1分)词义范围扩大;(1分) 2、臭:古义泛指各种气味,(1分)今义专指臭味,(1分)词义范围缩小;(1分) 3、怨:古义指痛恨,(1分)今义指埋怨,(1分)词义程度由重变轻;(1分) 4、谤:古义指背后议论人,(1分)今义指诽谤,(1分)词义感情色彩由中性变贬义 5、涕:古义指眼泪,(1分)今义指鼻涕,(1分)词义范围转移。(1分) 七、简答题: 1、许慎对汉字六书的解释是什幺。(6分) 答: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1分)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1分)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1分)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1分)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1分)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1分) 2、举例说明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本题7分,每种方式举出一个例句即可) 答:古汉语中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1分)如:A、寡人将谁朝而可?(1分)B、敢问何谓也? 2、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1分)如:A、三岁贯女,莫我肯顾。(1分)B、古之人不余欺也! 3、宾语用代词复指而前置。(1分)如:A、鸡鸣而驾,塞井夷灶,惟余马首是瞻。(1分)B、当臣持竿临河时,心无杂虑,惟鱼之念。 4、强调介词“以”的宾语时前置。(0.5分)如:A、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B、《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0.5分) 3、举例说明古汉语的判断句。(7分,每种方式举出一例即可。) 答:古汉语中的判断句有以下几种: 1、“主语 + 谓语”,(0.5分)如:A、刘备,天下枭雄。B、荀卿,赵人。(0.5分) 2、“主语 + 者 + 谓语”如:A、兵者,不祥之器。B、陈轸者,游说之士。(0.5分) 3、“主语 + 谓语 + 也”,(0.5分)如:A、张骞,汉中人也。B、曹公,豺虎也。 4、“主语 + 者 + 谓语 + 也”,如:A、陈胜者,阳城人也。B、南冥者,天池也。 5、“主语(者)+ 副词 + 谓语(也)”,(0.5分) ①表示肯定判断,如:A、(此)乃夫“长铗归来”者也。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表示否定判断,如:A、匪报也,永以为好也。B、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6、“主语 + 判断词 + 宾语”,(0.5分)如:A、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B、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0.5分) 4、举例说明古汉语的被动表示法。(本题7分,每种方式举出一例即可。) 答: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语意上的被动句。(0.5分)如:A、蔓草犹不可除。B、西伯拘而演《周易》。 (二)被动句式: 1、“于”字句。用“于”字引出行为动作的发出者。(0.5分)如:A、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B、郄克伤于矢。(0.5分) 2、“见”字句。动词前加“见”字表示被动。(0.5分)如: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0.5分) 3、“见……于”句。动词前加“见”字,其后用“于”字引出行为动作的发出者表示被动。(0.5分)如: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0.5分) 4、“为”字句。动词前加“为”字表示被动。(0.5分)如: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B、而身为宋国笑。(0.5分) 5、“为……所”句。动词前加“为、所”字表示被动。(0.5分)如: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B、少北,则为匈奴所得。(0.5分) 6、“被”字句。动词前加“被”字表示被动。(0.5分)如: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臣被尚书召问。(0.5分) 古代汉语练习(10) 第一章练习题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 1、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2、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3、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 4、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5、厉王虐,国人谤王。 6、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 7、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 8、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9、其始播百谷。 10、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11、大学始教,皮弁祭菜。 12、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13、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14、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15、江水又东,经巫峡。 16、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17、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18、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19、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20、官显职闲,而府寺宽敞。 21、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22、突,犬从穴中暂出也。 23、是何祥也?吉凶安在? 24、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25、锻炼之吏,持心近薄。 26、吾闻汉购吾头千金,邑万户。 27、臣有一术,曰五禽之戏。 28、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 29、瓦,土器已烧之总名。 30、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 31、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32、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 二、举例说明古今词义差异的在范围、感情色彩、及程度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三、阅读《九方皋相马》《景公射出质》《扁鹊之卫》三篇文章,完成以下问题: 1、找出几篇文章中活用的词,并说明用法。 2、找出几篇文章中的判断句及被动句,并说明其类型。 3、找出几篇文章中的宾语前置句式,并说明其类型。 第二章练习题 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其属于本义还是引申义。 1、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齐發。2、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 3、舜发于畎亩之中。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5、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6、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7、使妇人载以过朝。 8、首身离兮心不惩。 9、巨防容蝼而漂邑杀人。 1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11、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 12、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 13、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14、人谁无過?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15、川雍而溃,伤人必多。 16、蔡溃,遂伐楚。 1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18、由此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19、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20、每闻琴瑟之音,则应节起舞。 21、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22、谚曰:“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 23、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 24、昔楚灵王好细要。 25、地不知寒人要暖。 26、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27、其御之妻自门閒而窥其夫。 28、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9、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3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31、緣溪行,忘路之远近。 32、心忧炭贱愿天寒。 33、楚人为食,吴人及之,食而从之。 34、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二、先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然后将其词义引申的层次用图表示出来。 任: ①是任是负。(《诗经·大雅·生民》) ②此任重道远而无牛马,济大川而无舡楫也。(《商君书·弱民》) ③以为能胜其任也。(《孟子·梁惠王下》) ④秦任商君国以富强。(《盐铁论·非鞅》) ⑤争及此花檐户下,任人采弄尽人看。(白居易《题山石榴花》) ⑥众怒难任。(《左传·僖公十五年》) ⑦罪非殊死,考未竟者,一切任出,以须立秋。(《后汉书·章帝纪》) ⑧王甚任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三、简答: 1、什么是词本义和引申义。 2、举例说明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四、阅读本章文选,回答以下问题: 1、指出文选中的判断句及被动句。2、指出文选中活用的词并指出用法。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所对应的今字、异体字或通假字,并指出其关系。 ①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 ②姜氏欲之,焉辟害? ③段不弟,故不言弟。 ④公赐之食。食舍肉。 ⑤韩厥俛定其右。 ⑥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 ⑦入垒,皆下,搏人以投,收禽挟囚。 ⑧祁惧其讨也,愬诸宣子。 ⑨《诗》曰:‘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知也。⑩宣子说,与之乘,以言诸公而免之。 4、解释下列句字中加点的词,并翻译全句。 ①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②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 ③郄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乃免之。 ④使御广车而行,己皆乘乘车。将及楚师,而后从之乘,皆踞转而鼓琴。 ⑤祁大夫外举不弃雠,内举不失亲,其独遗我乎?《诗》曰:‘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夫子觉者也。 第三章练习题 一、填空: 1、就文字体系而言,汉字属于    文字。 2、汉字六书中,前四种是造字法,后两种是用字法,这叫做    。 3、《说文解字》是一部    的著作,为东汉    所编撰,共收字    个,并将它们分为    个部首。 4、许慎对汉字六书的解释中,对象形的解释是    、    ,对形声的解释是    、    。“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是指    ,他对会意的解释是    ,    。 5、汉字的发展演变经历了多种形体,依次是    、    、    、    、 6、汉字发展过程中,有古文字和今文字之分,二者的分水岭是    。 二、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 亦诚羊都刃伐盥矢上壶莫问既采马础鹿本指步鼎鱼视帛下至末载牧寸防舂网甘朝手即鸟通见耳悲涉旌户旦牟鬲禾效目象粪秉明瓜刀捧歌江陟门弃丹龟虎果贝日山燕牛艸州止月犬泉水大小厷七朱一二三四五六七十廿卅又曰北益戍降逐比从射隻休取戒企锦阿郊忝渭河城花裁请耄腾栽够基罔景歸 三、指出下列形声字的义符和声符。(见答案) 四、请写出下列古文的今文字形并说明形体结构。(见答案) 五、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所对应的今字、异体字或本字,并说明两者是古今字、异体字还是通假字的关系。 1、姜氏欲之,焉辟害? 2、淚落连珠子。 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4、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乎? 5、岂其取妻,必齐之姜。 6、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7、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8、为轻煖不足于体与? 9、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10、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11、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12、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13、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14、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15、甚矣,汝之不惠!16、韩厥俛定其右。17、宰夫胹熊蹯不孰。 18、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19、段不弟,故不言弟。20、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 2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2、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23、雍水暴益,荆人不知。24、辟如行远必自迩。 六、阅读本章文选《冯谖客孟尝君》,回答以下问题: 1、指出本文中活用的词,并说明其用法。 2、找出本文中的判断句,并说明其表达功能。 3、指出加点词的意义,并翻译句子。 ⑴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⑵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⑶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⑷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⑸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⑹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第四章练习题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2、宦官惧其毁己也,皆共目之。 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5、(冯谖)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6、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7、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8、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 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10、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11、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 12、齐威王欲将孙膑。 13、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14、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15、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16、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7、此天以寡人慁(hùn,扰乱、打扰)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 18、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9、同志者,当不远千里而至。 20、豕人立而啼。 2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22、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23、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24、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 25、左右欲刃相如。 26、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27、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8、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 29、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30、公子怒,欲鞭之。 31、过卫,卫文公不礼焉。 32、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 3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34、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也。 35、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36、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37、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38、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39、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40、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 二、简答题: 1、举例说明古汉语词类活用的条件。2、举例说明什么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3、举例说明名词作状语所表达的几种意义。 三、阅读本章文选,回答以下问题。 1、翻译《君子食无求饱》一文; 2、翻译《士不可以不弘毅》一文; 3、翻译《博学》一文中下面一段话。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第五章练习题 一、指出下列句子属于什么句式,前置宾语的请指出宾语并说明用法,谓语前置的请指出谓语,判断句、被动句请指明句式属于哪一种情况。 1、败矣,子所使求马者! 2、敢问何谓也? 3、是炎帝之少女 4、蔓草犹不可除。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7、孔子曰:“何陋之有?” 8、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9、天下者,高祖天下。10、子也,言伐莒者?11、弥衡被魏武谪为鼓吏。 12、南冥者,天池也。13、曰:“奚冠?”曰:“冠素。”14、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5、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16、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17、巫妪弟子是女子,不能白事。18、《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9、愿,吾爱之,不吾叛也。20、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21、彼且奚适也?22、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23、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24、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25、许子奚为不自织?26、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7、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28、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29、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30、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二、举例说明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三、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判断句。四、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五、举例说明古汉语判断句的几种表达功能。六、阅读本章文选,回答以下问题。 1、翻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文。2、给《小国寡民(王弼注)》加上标点。(见答案) 3、给《鲁少儒(王先谦集解)》加上标点。(见答案) 第六章练习题 一、解释下列术语: 1、传  2、笺  3、疏  4、衍文  5、脱文  6、曰、为、谓之  7、谓 8、貌、之貌  9、犹  10、之言、之为言  11、读为、读曰  12、读若、读如 二、选择题: 下面各小题之下,都列举了可供选择的几种答案,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1、《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歧注:“五谷  稻黍稷麦菽也。”赵注用的注释术语应该是:A、曰、   B、谓   C、谓之   D、为 2、《礼记·王制》:“古者公田藉而不税。”郑玄注:“藉  借也”。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A、之言   B、谓之   C、犹   D、读若 3、《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玄注:“泮  畔。”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A、谓   B、读为   C、曰   D、之言 4、《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崔嵬。”王逸章句:“崔嵬,高  。”王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A、谓之   B、貌   C、之貌   D、为 5、《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玄注:“同门  朋,同志  友。”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A、谓   B、之为言   C、谓之   D、曰 6、《诗经·魏风·葛屦》:“掺掺素手。”郑玄笺:“掺掺  纤纤。”郑笺使用的术语应该是:A、谓   B、之言   C、读曰   D、犹 7、《楚词·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章句:“美人  怀王。”王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A、曰   B、谓   C、谓之   D、为 8、《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朱熹注:“谷不熟  饥,菜不熟  馑。” 朱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A、谓   B、读如   C、犹   D、曰 9、《说文解字》:“璁,石之似玉者,从玉总声,  葱。”许慎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读曰   B、读如   C、犹   D、之言 10、《诗经·魏风·伐檀》:“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  崖也。”毛传使用的术语应该是:A、谓   B、之为言   C、读曰   D、犹 三、给下段《诗经·卫风·相鼠》的注疏加标点符号并用不同的符号标明毛传、郑笺、孔疏及《经典释文》的注音。(毛传  、郑笺  、孔疏  、注音{ })(见答案) 四、阅读本章文选,翻译下列句子。 1、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搆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2、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之,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3、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食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4、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饟;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 5、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时异则事异。 第七章练习题 一、解释下列术语: 1、平水韵  2、粘    3、对    4、孤平   5、三平调 6、拗    7、救    8、借对   9、流水对  10、联 二、写出下列题目要求的近体诗的平仄格式。 1、如果一首近体诗的尾联出句的平仄格式是“平平平仄仄”,那么整首诗的平仄格式是: 2、如果一首近体诗的颈联对句的平仄格式是“仄仄仄平平”,那么整首诗的平仄格式是: 三、分析下列几首诗的平仄格式,有拗救的请指明。 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戚戚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3、前年戍月支,城下没全师。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张籍·没蕃故人) 4、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kān)。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四、简述一首近体诗在字数、押韵、平仄及对仗等方面的要求。 古代汉语练习题(10)答疑 第一章练习题答疑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 题解说明:这类题目的一般解答方式如下:首先从具体的句子(即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归纳出所问的词的意义,分析该意义属于古义还是今义,然后分析出相应的今义或者古义,在了解的基础上分析两者的差异。这类题目有一个较大的特点,就是句子中的意义往往是该词的古义,而该词的今义往往是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很少有不同)。因而做该题型的技巧是:从句中归纳出该词的意义,这个意义基本可以肯定就是古义,然后对比该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总结出二者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什幺方面。本题参考答案如下: 1、皮:古义专指动物的毛皮、今义泛指事物的表面部分,词义范围扩大; 2、子:古义指子女,今义指儿子,词义范围缩小; 3、羹:古义指带汁的肉、今义指汤类食品,词义范围转移; 4、怨:古义指痛恨、今义指埋怨,词义程度由重变轻; 5、谤:古义指背后议论人、今义指毁谤或造谣中伤,词义感情色彩由中性变成贬义; 6、爪牙:古义指得力的助手或勇猛的干将、今义指坏人的帮凶,词义感情色彩由褒义变为贬义;7、恨:古义指遗憾、今义指痛恨,词义程度由轻变重; 8、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词义范围扩大; 9、谷:古义泛指各种粮食作物、今义专指谷子一种作物,词义范围缩小; 10、涕:古义指眼泪、今义指鼻涕,词义范围转移; 11、菜:古义专指蔬菜、今义指包含蔬菜以及肉蛋等副食,词义范围扩大; 12、睡:古义指打盹、今义指睡觉,词义范围扩大; 13、粮:古专指出行所带的干粮、今义指各种粮食,词义范围扩大; 14、汤:古义指热水、今义指汤类的食品,词义范围转移; 15、江:古义专指长江、今义泛指河流,词义范围扩大; 16、臭:古义泛指各种气味、今义专指臭味,词义范围缩小; 17、诛:古义指责备、今义指杀掉、杀死,词义程度由轻变重; 18、宫:古义指所有人的房屋、今义指帝王居住的宫殿,词义范围缩小; 19、坟:古义指大土堆、今义指坟墓,词义范围缩小; 20、官:古义指官府、今义指官员,词义范围转移;寺:古义指官署、今义指寺院,词义范围转移;21、朕:古义指所有人均可用的第一人称代词“我”、今义指皇帝一人使用的称呼,词义范围缩小;22、暂:古义为突然或一下子、今义为短暂或暂时,词义范围转移; 23、祥:古义为征兆、今义指吉祥,词义感情色彩由中性变褒义; 24、侵:古义为不宣而战、今义指侵略,词义感情色彩由中性变贬义; 25、锻炼:古义为玩弄法律诬陷人、今义指通过一定的方式使人或事朝好的方面发展,今义感情色彩由贬义变褒义; 26、购:古义指重金悬赏、今义指一般的购买,词义程度由重变轻; 27、禽:古义是鸟兽的总称、今义专指鸟类,词义范围缩小; 28、虫:古义是所有动物的总称、今义专指昆虫,词义范围缩小; 29、瓦:古义是陶器的总称、今义专指一种建筑材料“瓦”,词义范围缩小; 30、复辟:古义为恢复君位、今义指反动势力卷土重来,词义感情色彩由贬义变褒义; 31、丈夫:古义是所有男子的总称、今义专指妇女的配偶,词义范围缩小; 32、丈人:古义是所有老年男子的总称、今义专指妻子的父亲,词义范围缩小; 二、举例说明古今词义差异的在范围、感情色彩、及程度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古今词义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词义范围不同,也就是词义的外延不同。主要有三个方面: 1、词义范围扩大(简称词义扩大) 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扩大。(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响:古专指回声。《水经注·江水》:“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今泛指声音。洛宾王《在狱鸣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宜沉。” 2、词义范围缩小(简称词义缩小) 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由宽泛到狭窄,采取了全面收敛的方式,使今义成为古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缩小。(今义小于古义,今义包含在古义之中,成为古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例:金:古义指金属的总称。《说文·金部》:“五色金也。”《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后专指黄金。《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 3、词义范围转移(词义转移) 词义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今义古义之间不存在类属关系,只是具有一定的联系。词义范围由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由甲范围变为了乙范围。例: 荤:古义指葱蒜等有辛辣刺激气味的蔬菜。《说文·艹部》:“荤,辛菜也。”《管子·立政》:“瓜瓠荤菜,百果具备。”后指鱼肉等肉类食品,《旧唐书·王维传》:“居常蔬食,不茹荤血。”范成大《离堆行》:“款门得得酬清樽,椒浆桂酒删膻荤。”舒梦兰《游山日记》:“公已绝荤久矣,亦尚思肉味否?” (二)词义感情色彩不同 词的感情色彩可分为褒义、贬义、中性三类。词义发展的过程中,大多数词的感情色彩没有变化。但有少数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变化的情形如下: 1、由褒义变为贬义。例: 复辟:古义指恢复君位。《明史·王骥传》:“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感情色彩为褒义。今义指反动势力卷土重来。用作贬义。 2、由贬义变为褒义。例: 锻炼:古义有玩弄法律诬陷人的意思。《汉书·路温舒传》:“则锻炼而周纳之。”《后汉书·韦彪传》:“锻炼之吏,持心近薄。”注:“锻炼犹成熟也。言深文之吏,入人之罪,犹工冶铸陶,锻炼使之成熟也。”用为贬义。今义则用为褒义。 3、由中性变为褒义。例: 祥:古义指吉凶的征兆、预兆。《左传·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安在?”表示预兆时为中性词。后指吉祥,《韩非子·内储说上》:“主欲治而不听之,不祥。”为褒义。 4、由中性变为贬义。例: ②侵:古义指不宣而战,无正义非正义之分。《左传·僖公四年》:“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钟鼓曰侵,轻曰袭。”后指非正义的侵略、侵犯。《韩非子·内储说上》:“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三)词义程度轻重不同 有些词意义所表示的程度古今也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如下: 1、词义由轻变重,即古义轻今义重。例:诛:古义为责备。从诛的字形可以分析出来。《说文·言部》:“诛,责也。”今成语有“口诛笔伐”。《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后来词义变重,成为“杀”的意思,《史记·项羽本纪》:“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成语有“天诛地灭”。 2、词义由重变轻,即古义重今义轻。例:购:古义指重金购求、悬赏。《说文·贝部》:“购,以财有所求也。”《史记·项羽本纪》:“吾闻汉购吾头千金,邑万户。”今义指一般的购买。《清史稿·兵志》:“请令两广督臣续购大小洋炮。” 三、阅读《九方皋相马》《景公射出质》《扁鹊之卫》三篇文章,完成以下问题: 1、找出几篇文章中活用的词,并说明用法。 1、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九方皋相马)用法:名词作状语; 2、请见之。(九方皋相马)用法:动词使动用法; 3、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九方皋相马)用法:数词用为动词; 4、景公饮诸大夫酒。(景公射出质)用法:动词使动用法; 5、君嗜之,则臣食之。(景公射出质)用法:动词使动用法; 2、找出几篇文章中的判断句及被动句。 (一)判断句:1、臣之子皆下才也。(九方皋相马) 2、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九方皋相马) 3、若皋之所观,天机也(九方皋相马) 4、此诸臣之不肖也。(景公射出质) 5、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景公射出质) 6、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景公射出质) 7、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行也。(景公射出质) 8、非子所能治也。(扁鹊之卫) 9、夫扁鹊,天下之良医。(扁鹊之卫) 10、而不能与灵巫争用者,知与不知也。(扁鹊之卫) (二)被动句: 1、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景公射出质) 2、找出几篇文章中的宾语前置句式,并说明其类型。 3、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九方皋相马)句式:宾语用代词复指。 4、故事求远而失近,广藏而狭弃,斯之谓也。(扁鹊之卫)句式:宾语用代词复指。 第二章练习题答疑 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其属于本义还是引申义。 题解说明:做这个类型的题目时,主要的思路是:首先从句子中也就是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归纳出该加点词的意义,然后根据探究本以所使用的方法,联系字形来分析该意义与字形的关系,如果意义与字形联系非常紧密,那么该意义往往是本义;如果意义与字形联系不紧密或者从字形看不出联系,那么该意义往往就是引申义。 1、發:发射、射箭,本义;2、发:出发,引申义;3、发:崛起,引申义; 4、发:启发,引申义;5、朝:早上,本义;6、朝:朝见、上朝,引申义; 7、朝:朝廷、朝堂,引申义;8、首:头,本义;9、防:堤坝,本义; 10、防:防备,引申义;11、本:树根,本义;12、北:战败、失败,引申义; 13、过:超过,引申义;14、過:过错、过失,引申义;15、溃:堤坝决口,本义; 16、溃:溃败,引申义;17、信:言语真实,本义;18、信:相信,引申义; 19、节:节约,引申义;20、节:节奏、节拍,引申义;21、節:节气、季节,引申义; 22、隙:墙上的裂缝,本义;23、隙:隔阂,引申义;24、要:人的腰部,本义; 25、要:需要,引申义;26、城:城墙,本义;27、閒:门缝,本义; 28、间:参与,引申义;29、间:离间,引申义;30、间:夹杂,引申义; 31、緣:沿着,引申义;32、贱:价格低、便宜;本义;33、及:追上,本义; 34、及:等到,引申义。 二、先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然后将其词义引申的层次用图表示出来。 题解说明:作这类题目时,先归纳出该词在每句话中的意义,再从字形分析出本义与引申义。然后在引申义中分析各引申义之间的关系,根据其中的关系画出引申的线索图。分析引申义之间的关系时可以从义素、特点、性质等各方面入手。 任: ①抱      ②担子      ③责任、任务    ④任用 ⑤任凭     ⑥承担、担当   ⑦担保       ⑧信任 “任”的引申线索可图示如下: ②担子   ③责任、任务   ④任用   ⑤任凭 ①抱 ⑥承担、担当   ⑦担保   ⑧信任 三、简答: 1、什么是词本义和引申义。 答:本义顾名思义应为词本来的意义,他是从字形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最早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 由本义推演而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根据与本义关系的亲疏远近可将引申义分为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如:“朝”本义是“早上”,后来引申出“上朝、朝见”、“朝廷、朝堂”、“朝代”等意义。 2、举例说明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答:1、必须依据字形分析;例: A象形字,水:甲文字形为 ,江水又东,迳巫峡。古指河流,本义。 B指事字,本:甲文字形为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树根,本义。 C会意字,粪:甲文字形为,堂上不粪,则郊草不芸。扫除,本义。 D形声字,诛:从言,朱声。于予与何诛?责备,本义。 在探求词的本义时必须依据古文字形,如莫 、朝 、射 等字,只有依据古文形体,才能准确地把握本义,否则容易产生混淆。 2、从多个义项中归纳。 在探求词的本义时还必须依据古文献,脱离了文献,探求出的意义不一定是准确的。不能无中生有,不能前后倒置。如: 访,有两个常用义,一为询问,一为访问,文献中询问义在前,应为本义。 愤:有两个常用义,一为愤懑,一为愤怒,文献中愤懑义在前,应为本义。 四、阅读本章文选,回答以下问题: 1、指出文选中的判断句及被动句。 判断句:⑴制,巖邑也,虢叔死焉。⑵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⑶今京不度,非制也。 ⑷蔓,難圖也。⑸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 ⑹擐甲執兵,固即死也。⑺射其御者,君子也。⑻謂之君子而射之,非禮也。 ⑼同乘,兄弟也。⑽叔向曰:“必祁大夫。”⑾樂王鮒,從君者也。⑿夫子覺者也。 被动句:⑴蔓草猶不可除。⑵郤克傷於矢,流血及屨。⑶自今無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於此,將為戮乎? 2、指出文选中活用的词并指出用法。 ⑴莊公寤生,驚姜氏。⑵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 ⑶無生民心。⑷夫人將啟之。⑸段不弟,故不言弟。 ⑹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⑺邴夏御齊侯,逢丑父為右。 ⑻逐之,三周華不注。⑼故中御而從齊侯。⑽從左右,皆肘之,使立於後。 ⑾人不難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⑿冬,楚子伐鄭以救齊,門於東門,次於棘澤。 ⒀二子在幄,坐射犬於外;既食,而後食之。⒁皆取胄於櫜而胄。 ⒂死吾父而專於國。⒃宣子使城著而遂逐之。 ⒄祁大夫外舉不棄讎,内舉不失親,其獨遺我乎?⒅伊尹放大甲而相之,卒無怨色。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所对应的今字、异体字或通假字,并指出其关系。 ①寤——牾,通假字;②辟——避,古今字;③弟——悌,古今字;④舍——捨,古今字;⑤俛——俯,异体字;⑥奉——捧,古今字;⑦禽——擒,古今字;⑧愬——诉,异体字;⑨知——智,古今字;⑩说——悦,古今字。 4、解释下列句字中加点的词,并翻译全句。 ①都:都邑。 度:符合法度。 堪:承受。  都邑的城墙超过了百雉,就会成为国都的危害。先王的礼制,大都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五分之一,小的九分之一。如今京地城墙不合法度,是不合礼制的,国君您将承受不了。 ②殿:镇守。 集事:成事。 擐:穿上。  军队的耳目都关注着我们的旗鼓,前进后退都听从它的指挥。这辆战车一个人镇守住它,就可以成就大事。怎么能因为自己的伤病败坏了国君的大事呢?穿上铠甲拿起武器,本来就是要走向死亡的。 ③戮:杀戮。 劝:劝勉,勉励。  郤子说:“人不认为拿自己的死使其国君免于患难困难,我杀了它不吉祥。赦免他,来劝勉那些侍奉国君的人。”于是赦免了他。 ④及:到达。 踞:蹲着。 鼓:弹奏。  让宛射犬驾着广车前行,两人都坐上平时的乘车。将要到达楚军的时候,两人才坐上宛射犬的车子,都蹲在车后的横木上弹琴。 ⑤举:举荐。 雠:雠人。 觉:正直。  齐大夫对外举荐不放弃自己的仇人,对内举荐不放弃自己的亲信,难道能单单放弃我吗?《诗经》说:“有正直的德行,四方的国家都归顺他。”夫子是有正直德行的人。 第三章练习题答疑 一、填空:1、表意体系2、四体二用3、分析汉字形义,许慎,9353,540 4、画成其物、随体诘诎,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指事,比类合谊、以见指撝 5、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6、隶书 二、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 题解说明:汉字的形体结构主要从造字法方面进行分析,汉字的造字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其中,“象形、指事”两种属于独体字,“会意、形声”两种属于合体字。因此,做分析汉字形体结构这类题目时,有一个基本的思路:首先分别出要分析的汉字属于独体字还是合体字。如果是独体字,再看该字所表示的意义是具体的事物还是抽象的概念。如果所表达的意义是具体的事物,那么该字多是象形字。如果该字表示的是抽象的概念,那么该字多是指事字。如果是合体字,再看构成该字的所有部件(即组成该字的几个汉字)是否都参与表意,如果所有部件都参与表意,缺一不可,这种汉字多是会意字。另外还可以从构成该字的几个部件来分析,首先看这些部件中某字的读音和整个汉字是否相同或者相近,再看其余的部件和整个汉字的意义是否有联系,如果符合以上两个条件,那么该字多是形声字。这是一般的做法。熟悉以后,看到一个汉字就可以直接了解其形体结构。另外还有一个比较笨的办法,就是记住一些常用汉字的结构。 象形:羊矢壶马鹿鼎鱼网手鸟耳户鬲禾目象瓜刀门龟虎果贝日山燕牛艸州止月犬泉水 指事:亦刃上本末寸甘旦牟下丹大小厷七朱一二三四五六七十廿卅又曰 会意:伐盥莫既采步至牧舂朝即见涉粪秉明陟弃北益戍降逐比从射隻休取戒企 形声:诚都徒问础指视帛载防通悲旌效捧歸歌栽江锦阿郊忝渭河城花裁请耄腾够基罔景 三、指出下列形声字的义符和声符。 题解说明:形声字的“义符(形旁)”和“声符(声旁)”是一个形声字的基本组成部分,“义符(形旁)”表示该形声字的意义范围,“声符(声旁)”表示该形声字的读音。从两者的组合关系来看,一般有以下六种基本结构: 左形右声:汉、种、铜、请、粗、柄、现、情; 左声右形:创、刨、期、战、放、视、和、郊; 上形下声:置、符、菜、窗、室、巍、雾; 上声下形:壁、馨、裘、恭、蚕、岱、惑; 内形外声:辩、哀、问、闻、闽; 内声外形:国、衷、阁、固、裹。 以上六种结构中,左右结构的形声字占了大多数,内外结构的则较少。 除了以上六种基本结构外,还有些形声字的形旁或声旁只占了一个角,如:“栽”的形旁“木”占了左下角,“徒”的声旁“土”占了右上角。 錦:义符 帛 ,声符 金 ;到:义符 至 ,声符 刀 ; 視:义符 見 ,声符 示 ;颖:义符 禾 ,声符 顷 ; 疆:义符 土 ,声符 彊 ;徒:义符 辵 ,声符 土 ; 辯:义符 言 ,声符 辡 ;誰:义符 言 ,声符 隹 ; 恭:义符 心 ,声符 共 ;衷:义符 衣 ,声符 中 ; 旌:义符  ,声符 生 ;旗:义符  ,声符 其 ; 弑:义符 杀 ,声符 式 ;聞:义符 耳 ,声符 门 ; 雜:义符 衣 ,声符 集 ;賊:义符 戈 ,声符 则 ; 賴:义符 贝 ,声符 剌 ;國:义符 囗 ,声符 或 。 四、请写出下列古文的今文字形并说明形体结构。 序号 古文字形 今文字形 形体结构 序号 古文字形 今文字形 形体结构 1 人 象形 16 乳 会意 2 粪 会意 17 犬 象形 3 下 指事 18 刃 指事 4 炎 会意 19 十 指事 5 羊 象形 20 监 会意 6 寸 指事 21 曰 指事 7 燕 象形 22 虎 象形 8 目 象形 23 即 会意 9 林 会意 24 本 指事 10 鬲 象形 25 见 会意 11 莫 会意 26 走 会意 12 上 指事 27 亦 指事 13 鱼 象形 28 甘 指事 14 鼎 象形 29 象 象形 15 五 指事 30 步 会意 五、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所对应的今字、异体字或本字,并说明两者是古今字、异体字还是通假字的关系。 题解说明:做此类题目时,首先分析出句子中的字应当表示什么意义,这个意义现在常用什么字来表示,然后在分析两字之间的关系。在分析关系时,可以参照以下思路:首先看两字之间读音是否相同或相近,是否存在形声字与声旁的关系,也就是说句子中的字形是否是另外一字的声旁(因为今字中绝大部分是以古字作声旁的形声字)。如果是,看一下两者在意义上是否联系很紧密,如果符合以上条件,这两字往往是古今字的关系。如果不是古今字的关系,再看两字之间读音与意义之间是否有区别,如果两字在读音上是相同或相近的,但在意义上毫无联系,用句子中的字的一般意义来理解整个句子无法解释通,这样的两个字多是通假字的关系(因为通假字之间只有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上毫无联系,只是临时以此代彼)。如果两字在意义和读音上完全相同,任何时候都可以相互替换,那么这两个字一般是异体字的关系(因为异体字是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而只有字形不同的一组字)。 1、辟——避,古今字;2、淚——泪,异体字;3、蚤——早,通假字; 4、责——债,古今字;5、取——娶,古今字;6、螾——蚓,异体字; 7、奉——捧,古今字;8、煖——暖,异体字;9、信——伸,通假字; 10、景——影,古今字;11、归——馈,通假字;12、说——悦,古今字; 13、竟——境,古今字;反——返,古今字;14、禽——擒,古今字; 15、惠——慧,通假字;16、俛——俯,异体字;17、孰——熟,古今字; 18、共——供,古今字;19、弟——悌,古今字;20、贾——价,古今字; 21、知——智,古今字;22、唱——倡,古今字;23、益——溢,古今字; 24、辟——譬,古今字。 六、阅读本章文选《冯谖客孟尝君》,回答以下问题: 1、指出本文中活用的词,并说明其用法。 ⑴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贱:形容词意动用法;食:动词使动用法。 ⑵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客:名词意动用法。 ⑶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 怪:形容词意动用法。 ⑷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羞:形容词意动用法。 ⑸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怪:形容词意动用法;衣冠: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⑹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子:名词意动用法;贾:名词作状语。 ⑺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高:形容词意动用法。 ⑻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 虚:形容词使动用法。 ⑼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高:形容词意动用法。 2、找出本文中的判断句,并说明其表达功能。 ⑴此谁也? 表示等同关系。 ⑵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表示等同关系。 ⑶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表示复杂的逻辑关系。 ⑷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3、指出加点词的意义,并翻译句子。 ⑴存:生存。 属:同“嘱”,嘱托。  齐国有一个叫冯暖的人,贫乏不能自己生存,使人嘱托孟尝君,愿意到门下做门客。 ⑵给:供给。 复:再。  孟尝君使人供应冯暖的母亲食物用度,不使她缺乏。于是冯谖不再唱歌。 ⑶谢:道歉。 责:同“债”,债务。  道歉说:“文被事务搞得疲倦,被憂慮的事情搞得心煩意亂,而性格又很懦弱,沉溺于国家事务,得罪了先生。先生不因此感到羞耻,竟有意为文到薛第收取债务吗?” ⑷怪:认为……奇怪。 衣冠:穿戴好衣冠。  长驱到达齐国,早晨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很奇怪他回来的迅速,穿戴好衣冠接见冯谖,说:“债务已经收完了吗?回来的为什么这么迅速呢?” ⑸仅:只能。 高:使……高,垫高。 凿:开凿,营造。  冯谖说:“狡兔有三个洞窟,仅能够免于一死。今君有一个洞窟,还不能够高枕而卧。请允许为君再营造两窟。” ⑹庙:宗庙。 就:完成,建好。 姑:姑且。  宗庙建成以后,冯谖回来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孟尝君说:“三窟已经建好,君姑且可以高枕无忧地作乐了。” 第四章练习题答疑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 题解说明:做此类题目时,首先要根据词类活用的句式方面的特点,或者根据语言环境准确地找出活用的词,然后根据语言环境(即句子的意思)判断该活用的词属于哪种用法。名词形容词活用的条件(即句式方面的特点),我们在教材中有详细的介绍,另外不及物动词的活用也比较容易看出来,及物动词的活用只能靠具体的语言环境以及做题者的语感来判断。 1、弱:形容词使动用法。2、目:名词用作一般动词。3、小、小:形容词使动用法。 4、犬:名词作状语。5、客:名词意动用法。6、走:动词使动用法。 7、来、来:动词使动用法;安:形容词使动用法。8、狼、虎:名词作状语。 9、美:形容词意动用法。10、药:名词意动用法。11、奴虏:名词作状语。 12、将:名词使动用法。13、肘:名词用作一般动词。14、智:形容词意动用法。 15、兄:名词作状语。16、绿:形容词使动用法。17、存:动词使动用法。 18、水:名词用作一般动词。19、远:形容词意动用法。20、人:名词作状语。 21、王:名词使动用法。22、生:动词使动用法。23、北:名词作状语;道:名词作状语。 24、厚:形容词使动用法。25、刃:名词用作一般动词。26、活:动词使动用法。 27、鄙:名词意动用法。28、郊:名词作状语。29、云、响、景:名词作状语。 30、鞭:名词用作一般动词。31、礼:名词用作一般动词。32、高、大:形容词使动用法。 33、封:名词意动用法。34、义:形容词意动用法。35、衣: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36、庙:名词作状语;礼:名词用作一般动词。37、醉:动词使动用法。 38、富、广、强、富、博:形容词使动用法。39、美:形容词使动用法。 40、难:形容词意动用法;免:动词使动用法。 二、简答题: 1、举例说明古汉语词类中名词形容词活用常见的条件。 答:古汉语词类中名词形容词活用有以下几个常见的条件: ⑴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非并列结构,又非偏正结构,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 A、形成动宾结构,前一个名词活用。例: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蠧》) B、形成主谓结构,后一个名词活用。例: 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⑵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例: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战国策·秦策》) ⑶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 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史记·甘茂列传》) 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⑷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 江水又东,径巫峡。(《水经注·巫山巫峡》) ⑸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活用为动词。例: 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驴》)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史记·管晏列传》) ⑹名词后面有介词结构作补语,该名词活用为动词。例: 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吕氏春秋·上农》) ⑺名词用“而”连接,活用为动词。例: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不耕而食,不蚕而衣。(《盐铁论·相刺》) 2、举例说明什幺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答:“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两种需要特殊理解的动宾关系。 (一)“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可用作使动用法的词类有动词、形容词、名词。 ⑴动词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发出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例: 庄公寤生,惊姜氏。(《左传·隐公元年》)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⑵形容词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具有形容词所描写的性质、状态、特点”。例: 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⑶名词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成为或者拥有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 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韩非子·难一》) (二)“意动用法”表示“以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可用作意动用法的词类有形容词和名词。 ⑴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认为宾语具有形容词所描写的性质状态特点”。例: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说难》) ⑵名词意动用法表示“把宾语看成、当作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 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荀子·赋》) 3、举例说明名词作状语所表达的几种意义。 答:名词作状语根据所表示的意义可分为四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山海经·北山经》) 2、表示工具或依据。例: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柳宗元《黔之驴》)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3、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4、表示比喻。例: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三、阅读本章文选,回答以下问题。 1、孔子说:“君子饮食上不求饱足,居住上不求安适,勤敏于事务而谨慎于言语,就近有道之人匡正自己的是非,真可以称得上好学呀。” 2、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心胸宽广并且有毅力,因为任务艰巨并且道路遥远。把仁义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太重了吗?直到死才停下来,不是太遥远了吗?” 3、广博地学习,深刻地发问,谨慎地思考,明确地分辨,坚决地施行。不学习则已,学习了不能掌握就不放弃;不发问则已,发问了不能了解就不放弃;不思考则已,思考了不能想通就不放弃;不分辨则已,分辨了不能辨明就不放弃;不施行则已,施行了不能坚决就不放弃;别人能做到一分自己就要做到百分(百倍),别人能做到十分自己就要做到千分(千倍)。如果真的能做到这一点,虽然是愚笨之人也一定会聪明,虽然是柔弱之人也一定会坚强。 第五章练习题答疑 一、指出下列句子属于什么句式,前置宾语的请指出宾语并说明用法,谓语前置的请指出谓语,判断句、被动句请指明句式属于哪一种情况。 1、谓语前置,谓语是“败矣”;2、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何”,疑问代词作宾语; 3、判断句,主语 + 谓语;4、被动句,语义上的被动句; 5、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己”,否定句代词作宾语; 6、判断句,主语 + 副词 + 谓语 + 也(表示肯定判断); 7、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何陋”,宾语用代词复指; 8、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方城、汉水”,强调介词的宾语; 9、判断句,主语 + 谓语;10、谓语前置,谓语是“子也”;11、被动句,“被”字句; 12、判断句,主语 + 者 + 谓语 + 也;13、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胡”,疑问代词作宾语;14、被动句,“为”字句;15、判断句,主语 + 谓语 + 也; 16、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奚”,疑问代词作宾语;17、判断句,主语 + 判断词“是”+ 宾语;18、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一言”,强调介词的宾语; 19、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吾”,否定句代词作宾语;20、判断句,(主语)+ 副词 + 谓语(表示否定判断);21、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奚”,疑问代词作宾语; 22、被动句,“为……所”句;23、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不谷、先君之好”,宾语用代词复指;24、被动句,“见”字句;25、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奚”,疑问代词作宾语; 26、判断句,主语 + 谓语 + 也;27、被动句,“见……于”句; 28、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之”,否定句代词作宾语;29、被动句,“于”字句; 30、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利”,宾语用代词复指; 二、举例说明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答:古汉语中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寡人将谁朝而可? 2、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宾语用代词复指而前置。如:鸡鸣而驾,塞井夷灶,惟余马首是瞻。 4、强调介词“以”的宾语时前置。如: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三、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判断句。 答:古汉语中的判断句有以下几种: 1、“主语+谓语”,如:刘备,天下枭雄。2、“主语+者+谓语”,如:陈轸者,游说之士。3、“主语+谓语+也”,如:张骞,汉中人也。4、“主语+者+谓语+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5、“主语(者)+副词+谓语(也)”, ①表示肯定判断,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表示否定判断,如: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6、“主语+判断词+宾语”,如: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四、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答: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语意上的被动句。如:西伯拘而演《周易》。 (二)被动句式: 1、“于”字句。用“于”字引出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如: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2、“见”字句。动词前加“见”字表示被动。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见……于”句。动词前加“见”字,其后用“于”字引出行为动作的发出者表示被动。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为”字句。动词前加“为”字表示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5、“为……所”句。动词前加“为、所”字表示被动。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6、“被”字句。动词前加“被”字表示被动。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五、举例说明古汉语判断句的几种表达功能。 答:古汉语判断句主要有以下几种表达功能: 1、表示类属关系 表示主语所表达的事物属于谓语所表达事物的同类,是谓语的组成部分。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吴广者,阳夏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2、表示等同关系 表示主语所表达的事物就是谓语所表达的事物,主谓语所指的是同一事物。 子瑜者,亮兄瑾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3、表示比喻 表示主语所表达的事物在某些方面很象谓语所表达的事物。如: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4、表示复杂的逻辑关系 主语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说话人要表达的内容比较复杂,却把它压缩到一个判断句的形式里。如: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5、表示原因 用判断句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一般用主语表示结果,谓语表示原因。如: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六、阅读本章文选,回答以下问题。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文参考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了美为什么叫做美,这样就有了丑(恶)了。都知道了善为什么叫善,这样就有了恶(不善)。所以有和无相互依存,难和易相互促成,长和短相互显现,高和低(下)相互依靠,乐音和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随。因此圣人讲究无为而治来行事,施行不需言语说教的教化,万物兴起而不拒绝,听任万物出现而不去占有,有所作为但是不依靠,大功告成之后不居功自傲。正因为自己不居功,所以功劳也不离开自己。 2、给《小国寡民(王弼注)》加上标点。 说明:文章中单行大字为《老子》原文,双行小字为王弼注。参考标点: 小国寡民,国既小,民又寡,尚可使反古。况国大、民众乎?故举小国而言也。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言使民虽有什伯之器而无所用,何患不足也?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使民不用,惟身是宝,不贪货币,故各安其居,重死而不远徙也。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无所欲求。 ——《老子》第八十章 3、给《鲁少儒(王先谦集解)》加上标点。 说明:文章中单行大字为《庄子》原文,双行小字为王先谦集解。参考标点: 庄子见鲁哀公。成云:“庄子与魏惠王、齐威王同时,去鲁哀公一百二十年,如此云‘见鲁哀公’,盖寓言耳。”。哀公曰:“鲁多儒,士少为先生方者。”成云:“方,术也。鲁地鲜庄子‘无为’之学。”庄子曰:“鲁少儒。”哀公曰:“举鲁国而儒服,何谓少乎?”庄子曰:“周闻之: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时,履句履者知地形,李云:“句,方也。”。缓佩玦者事至而断。成云:“缓者,五色绦绳穿玉玦也。玦,决也,”。君子有其道者,未必为其服也;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公固以为不然,何不号令于其国中曰:‘无此道而为此服者,其罪死。’”于是哀公号之。五日而鲁国无敢儒服者,独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之门。公即召而问以国事,千转万变而不穷。庄子曰:“以鲁国而儒者一人耳,可谓多乎?” ——《庄子·田子方》 第六章练习题答疑 一、解释下列术语: 1、传:注解术语,这种注解方式主要注解古书中的字句或大义。“传”有“传述”之义,把古书的大义传述后人。 2、笺:注解术语,主要是补充或者订正前人的注解的方式,主要的注解内容也是古书中的字句。 3、疏:注解术语,也叫“正义”,这种注解方式不仅对古书的正文作注解,还对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4、衍文:也叫“衍字、衍”,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增加的字。 5、脱文:也叫“脱字、脱、夺”,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字。 6、曰、为、谓之:注解术语,主要用来解释词义,还可以区分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异。使用这几个注释术语时,被注释的词总是放在后面。意思相当于现代的“叫做”。 7、谓:注解术语,主要用来解释词义,其后的话语往往用来说明前面的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喻、影射的事物。意思相当于现代的“是指、是说、指的是、说的是”等。 8、貌、之貌:注解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现代的“……样子”。 9、犹:注解术语,该术语往往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以引申义解释本义。注释词和被释词的意义往往不尽相同,只是近似。相当于现代的“等于说、相当于”。 10、之言、之为言:注解术语,这两个术语主要是声训术语,一定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释,也就是“声训”。 11、读为、读曰:注解术语,主要用来作注音的术语,这两术语一定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注释时,既注音,又释义。 12、读若、读如:注解术语,这两术语主要用来给被释词作注音,有时也可以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二、选择题: 1、B、谓   2、A、之言   3、B、读为   4、B、貌    5、D、曰 6、D、犹   7、B、谓    8、D、曰    9、B、读如   10、D、犹 三、给下段《诗经·卫风·相鼠》的注疏加上标点符号。并用不同的符号标明毛传、郑笺、孔疏及《经典释文》的注音。(毛传□□、郑笺□□、孔疏□□、注音{□}) 《相鼠》,刺无礼也。卫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无礼仪也。○{相,息亮反。篇内同。}[疏]《相鼠》三章,章四句。至“礼仪”。正义曰:作《相鼠》诗者,刺无礼也。由卫文公能正其群臣,使有礼仪。故刺其在位有承先君之化无礼仪者。由文公能化之,使有礼,而刺其无礼者,所以美文公也。《凯风》美孝子而反以刺君,此刺无礼而反以美君,作者之本意然也。在位无礼仪,文公不黜之者,以其承先君之化,弊风未革,身无大罪,不可人废之故也。相鼠有皮,人而无仪。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暗昧之行。笺云:仪,威仪也。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行,下孟反。之处,昌虑反。}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笺云:人以有威仪为贵,今反无之,伤化败俗,不如其死,无所害也。[疏]“相鼠”至“何为”○正义曰: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犹有无礼者,故刺之。相鼠有皮,犹人之无仪,何则?人有皮,鼠亦有皮,鼠犹无仪,故可耻也。人无礼仪,何异于鼠乎?人以有威仪为贵,人无礼仪,则伤化败俗,此人不死何为?若死,则无害也。○笺“视鼠”至“者同”○正义曰:大夫虽居尊位,为暗昧之行,无礼仪而可恶,犹鼠处高显之居,偷食苟得,不知廉耻。鼠无廉耻,与人无威仪者同,故喻焉。以《传》曰“虽居尊位”,故《笺》言“虽处高显之居”以对之。相鼠有齿,人而无止。止,所止息也。笺云:止,容止。《孝经》曰:“容止可观无止。”《韩诗》:“止,节。无礼节也。”人而无止,不死何俟?俟,待也。相鼠有体,体,支体也。[疏]《传》“体,支体”○正义曰:上云“有皮、有齿”,已指体言之,明此言体,非徧体也,故为支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遄,速也。○{遄,市专反。} 四、阅读本章文选,翻译下列句子。 1、上古的时候,人民很少而禽兽很多,人民抵挡不了禽兽虫蛇的侵扰。有圣人兴起,构木为巢来躲避各种祸害,因而民众喜欢他,使他拥有天下,称他为有巢氏。 2、宋国有耕田的人,田地中有一棵树,一只兔子跑动时头撞在树干上,折断脖子死掉了;于是这个人放下自己的农具守在树旁,希望再次得的兔子,兔子不能够再次得到,而自身被宋国人嘲笑。 3、古代的时候男子不耕种,但草木的果食足够吃;妇人不纺织,但禽兽的皮足够穿。不从事体力劳动而给养充足,人民很少而财物有余,所以民众不争斗。因此重大的奖赏不需施行,严重的刑罚不需使用,但是民众能够自然安定有序。 4、那些居住在山里到山谷汲水的人,遇到节日的时候相互以水馈赠;在沼泽低洼处居住苦于水患的人,雇佣佣工来开挖沟渠。所以荒年的时候,自己的幼弟也不送给食物;丰年的时候,关系疏远的客人一定会招待。并不是疏远自己的骨肉而喜爱过客,而是因为粮食的多少不同。 5、所以周文王施行仁义而拥有天下,徐偃王施行仁义而失去了自己的国家,这是因为仁义施用于古代而不适用于今日呀。所以说:时代不同那么做事方式也就不同。 第七章练习题答疑 一、解释下列术语: 1、平水韵:唐代人做诗时依据的韵部有“同用”和“独用”之分,到南宋时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时把“同用”的韵部合并起来,成107韵;同时金人王文郁著《》平水韵略又归并成106韵,这就是后来人所说的“平水韵”。 2、粘:近题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指在一首诗中,下联出句的第二个字必须和上联对句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同。 3、对:近题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指在一首诗中,是指同一联中对句和出句的平仄应当相对(尤其是双数字及句尾)。 4、孤平:乙种句“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为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句式就变成了“仄平仄仄平”,除去韵脚字是平声以外只有一个字是平声这叫做“犯孤平”。 5、三平调:丁种句“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则为第五字)必须是仄声,如果用了平声,句式就成了“仄仄平平平”,末尾连续出现三个平声,这叫做“三平调”,是近体诗绝对不允许的。 6、拗:近体诗在平仄方面的一个特点,指的是某些位置的字违背了应有的平仄格式,所造成的平仄格式拗口不通顺的情况。 7、救:近体诗在平仄方面的一个特点,违背了应有的平仄格式造成的拗可以通过一定得方式来弥补。这种补救的手段叫做救。 8、借对:近体诗对仗方式之一,是利用汉字一词多义或一字多音的现象构成对仗。借对分借音和借义两种。借义利用汉字一词多义现象,在诗句中用甲意义,而借用其它意义构成对仗;借音是利用同音字的现象,在诗句中用本字的读音,而在对仗中使用读音相同的其它字构成对仗。 9、流水对:近体诗对仗方式之一,所谓“流水对”,是指一联中的两句,在字面上是对仗的,在意义上却是相承的,两句从意义上说是一句话(意义就像流水一样不断)。 10、联:从对仗的角度对近体诗做出的句子分析。将一首律诗的八句每两句分为一联,共分四联,依次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写出下列题目要求的近体诗的平仄格式。 1、如果一首五言近体诗的尾联出句的平仄格式是“平平平仄仄”,那么整首诗的平仄格式可能有两种: (一)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二)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如果一首近体诗的颈联对句的平仄格式是“仄仄仄平平”,那么整首诗的平仄格式可能有两种: (一)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三、分析下列几首诗的平仄格式,有拗救的请指明。 1、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eq \o\ac(○,仄)平平仄仄, eq \o\ac(○,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拗救情况:“不”字拗,“吹”字救; 2、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eq \o\ac(○,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拗救情况:“故”字拗,“乡”字救; 3、平平仄仄平, eq \o\ac(○,平)仄仄平平。 eq \o\ac(○,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 eq \o\ac(○,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拗救情况:“断、死”字拗,“长”字救; 4、 eq \o\ac(○,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eq \o\ac(○,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 eq \o\ac(○,平)仄仄平平。拗救情况:“小”字拗,“儿”字救;“倚”字拗,“虚”字救; 四、简述一首近体诗在字数、押韵、平仄及对仗等方面的要求。 答:近体诗在格律方面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字数(句)数固定; 近体诗对字数的要求非常严格,句数一般律诗八句,绝句四句。句数必须是偶数。字数上有的每句五字,称五言;有的是七字,称七言。 2、押韵严格; 近体诗的押韵有以下几个要求:1、偶数句必须押韵(有时首句也可以押韵);2、必须押平声韵;3、必须一韵到底,不能中间换韵。 3、讲究平仄; 平仄上的要求是近体诗的灵魂。主要是四种基本句式按照“粘”和“对”的要求组合而成。所谓“对”,是指同一联中对句和出句的平仄应当相对(尤其是双数字及句尾)。所谓“黏”,是指下联出句第二字和上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应当相同。 4、要求对仗。 对仗是近体诗的一个要求,有的诗歌的对仗不一定在哪一联。一般要求中间两联对仗,一首诗中必须有至少一联是对仗的。 古代汉语试题(11) 1、 解釋術語(20分) 古無舌上音 三十六字母 入聲韻 說文解字 二、分析下面黑體詞在句中的詞性,並說明它所表示的意義(10分)。 1.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山海經·北山經》) 2.河、渭不足,北飲大澤。(《山海經、海外北經》) 3.於是乃使專諸之倫手格此獸。(《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4.生貔豹,搏豺狼,手熊羆,足野羊。(同上) 5.故王不如東蘇子,秦必疑而不信蘇子矣。(戰國策、燕策一)) 三、比較下列句子,說明上古漢語否定句賓語前置的條件(10分)。 1. 子路曰:“意者吾未仁耶?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耶?人之不我行也。”(《史記·孔子世家》) 2.旁無介紹,惴惴然疑先生之未必我見也。(袁枚《徐靈胎先生傳》)3.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4.何以知人之且病也?以其不嗜食也。何以知國之將亂也?以其不嗜賢也。(王符《潛夫論》) 5.雖不得魚,無後災。(《孟子·梁惠王上》) 6.毋友不如己者。(《論語·學而》) 四、分析下面句子中“爲”的詞性及用法,並翻譯全部句子。(10分) 1、唯君子爲能貴其所貴。(《荀子·非相篇》) 2、始知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白居易《與元九書》) 3、誰爲爲之,孰令聽之。(《報任安書》)4、爲其老,強忍,下取履。(《史記·留侯世家》)5、天之亡我,我何渡爲?(《史記·項羽本紀》。 五、根據古漢語中的被動表示法,給下列句子填上適當的表示被動意義的詞(10分)。 (1)兵敗( )陳涉,地奪( )劉氏。(《漢書·賈誼傳》) (2)秦城恐不可得,徒( )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3)此非孟德之困( )周郎者乎?(蘇軾《赤壁賦》) (4)吏當廣所失亡多。( )虜( )生得,當斬。(《史記·李將軍列傳》) (5)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 )天下笑。 六、找出下列句子中的代詞,並說明其類別和語法功能(10分)。 1.學惡乎始,惡乎終?(《荀子·勸學》) 2.從茲始免征雲南。(白居易《新豐折臂翁》) 3.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范中淹《岳陽樓記》) 4.當其時,巫行視小家女好者,云是當爲河伯婦。(《史記·滑稽列傳補》) 5.蝗螟,農夫得而殺之,奚故?爲其害稼也。(《呂氏春秋·不屈》) 古代汉语试题(11)评分标准以及参考答案 2、 解釋術語(20分) 古無舌上音:清钱大昕提出的古音学观点,认为中古36字母中的轻唇音“非组”,在上古要合到“帮组”。如“富”、“逼”,从同一声符而后来声母有所不同。不举例扣2分。 三十六字母:默写不能有错字,错一个扣1分。 入聲韻 :以塞音收尾的韵。 說文解字 :汉许慎,我国第一部字典,按部首编排,讲解文字本义。 二、分析下面黑體詞在句中的詞性,並說明它所表示的意義(10分,每句2分,词性与分析各1分)。 1.动词。 2.名词 3.名词。 4.动词。 5.动词。 三、比較下列句子,說明上古漢語否定句賓語前置的條件(10分,一个要点占3分)。 1、否定句。2、代词。3、代词要放在动词前面,副词之后。 四、分析下面句子中“爲”的詞性及用法,並翻譯全部句子。(10分,全句2分) 1、动词。2、介词。3、动词、介词。4、介词。5、语气词。 五、根據古漢語中的被動表示法,給下列句子填上適當的表示被動意義的詞(10分)。 (1)兵敗(于 )陳涉,地奪( 于 )劉氏。(《漢書·賈誼傳》) (2)秦城恐不可得,徒( 见)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3)此非孟德之困( 于 )周郎者乎?(蘇軾《赤壁賦》) (4)吏當廣所失亡多。( 为 )虜(所 )生得,當斬。(《史記·李將軍列傳》) (5)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为 )天下笑。 六、找出下列句子中的代詞,並說明其類別和語法功能(10分,每句2分指出得1分)。 1.學惡乎始,惡乎終?(《荀子·勸學》) 2.從茲始免征雲南。(白居易《新豐折臂翁》) 3.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范中淹《岳陽樓記》) 4.當其時,巫行視小家女好者,云是當爲河伯婦。(《史記·滑稽列傳補》) 5.蝗螟,農夫得而殺之,奚故?爲其害稼也。(《呂氏春秋·不屈》) 古代汉语试题(12) 1、 名词解释:(10分) 六书 本义 笺 疏 衍文 2、 说明下列字的结构,并指出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10分) 亦 江 北 莫 象 徒 载 末 岳 鹿 3、 多项选择题:(10分,每小题2分。请将所选择的答案填 入括号内。) 1.下列形声字中,形符在左下角的是( )。 A.裁 B.疆 C.榖 D.窥 2.下列各句“表”字用的是本义的是( )。 A.虢,虞之表也。 B.表裘不入公门。 C.或援誓以表心。 D.今反表以为里兮,颠裳以为衣。 3.下列句子中,形容词用作意动的是( )。 A. 王抑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B. 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 C. 小人甘其垄亩,君子保其恬素。 D. 什一,去关市之征,今之未能,请轻之。 4. 下列句子中,“发”是引申义的是( )。 A舜发於畎亩之中。 B射者正己而后发。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E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5. 下列句子中,疑问代词做宾语的是( )。 A. 许子奚为不自织? B. 子归,何以报我? C.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E. 吾子与子路孰贤? 4、 属於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还是感情色彩不同。(10分) 1、厲王虐,國人謗王。 2、聽事前除,雪後猶濕。 3、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 4、世人皆醉,我独醒。 5、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5、 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是本义还是引申义。(10分) 1、 肅肅鴇羽,集于苞栩。 2、 兩載之間一火,皆立而待鼓音而然。 3、 有獸焉,其狀如豹,而文題白身,名曰孟極。 4、 秦军引而去 5、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6、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詞類活用現象(包括名詞作狀語),並説明是屬於哪一種活用。 1、不如吾聞而藥之也。2、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3、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 大不可小也。 4、 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5、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七、翻譯下面句子。(10分) 1、 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 2、 夫雖無四方之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譬如簑笠, 時雨既至必求之。 八 標點並翻譯下面一段文章。(20分)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且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战国策·魏策四》 注:无忌:信陵君名。 古代汉语试题答案(12) 1、 名词解释:(10分) 六书: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传统文字学认为的六种造字方法。 本义:由汉字和汉字记录的词的较原始的意义。 笺:毛传的补充和订正。 疏: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古文正文,也解释古书的注。 衍文:古籍因传抄和刻印误加入的字。 2、 说明下列字的结构,并指出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10分) 亦:指事 江:形声“水”形符“工”声符 北:会意 莫:会意 象: 象形 徒: 形声“辵”形符“土”声符 载: 形声“车”形符“”声符 末:指事 岳:会意 鹿:象形 3、 多项选择题:(10分,每小题2分。 ) 1.下列形声字中,形符在左下角的是(ABC)。 A.裁 B.疆 C.榖 D.窥 2.下列各句“表”字用的是本义的是(BD )。 A.虢,虞之表也。 B.表裘不入公门。 C.或援誓以表心。 D.今反表以为里兮,颠裳以为衣。 3.下列句子中,形容词用作意动的是(BCD)。 A. 王抑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B. 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 C. 小人甘其垄亩,君子保其恬素。 D.什一,去关市之征,今之未能,请轻之。 4. 下列句子中,“发”是引申义的是(ACE)。 A舜发於畎亩之中。 B射者正己而后发。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E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5. 下列句子中,疑问代词做宾语的是(AB D )。 A. 许子奚为不自织? B. 子归,何以报我? C.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D.吾子与子路孰贤? 4、 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并说明它古今词义的变化是属於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还是感情色彩不同。(10分) 1、謗 :批评。感情色彩的不同。 2、除:台阶。 词义的缩小。 3、購:悬赏征求。词义的转移。4、醒:酒醒。词义的转移。 5、窮:不得志。词义的转移 5、 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是本义还是引申义。(10分) 1、 集:鸟聚集。本义。2、然:燃烧。本义。3、題:额头。本义。4、引:后退。引申义。5、间:参与。引申义。 6、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詞類活用現象(包括名詞作狀語),並説明是屬於哪一種活用。 1、 不如吾聞而藥之也。 藥:名词意动用法 2、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箕畚:名词作状语表示凭借的工具。 3、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 大 不可小也。 大小:形容词使动用法 4、 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王:名词活用作动词。 5、 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儿: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 7、 翻譯下面句子。(10分) 1、 庄公赏赐给他食物,(颖考叔)吃的时候把肉放在一边。庄公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家有母亲,吃的都是我供奉的食物,没吃过国君赏赐的食物,请允许把这些肉送给她吃。” 2、 虽然没有敌国外部的忧患,但是谋士和勇猛的将士不能不培养、选拔。譬如蓑衣和斗笠,当适宜于时令的雨已经来临时必定会需求它的。 8、 標點並翻譯下面一段文章。(20分)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且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译文: 信陵君杀死晋鄙,解救了邯郸,破除秦兵,使赵国保存下来。赵王在(邯郸)郊外迎接信陵君。唐且对信陵君说:“我听说:‘有的事是不能知道的,有的是不能不知道的;有的是不能忘记的,有的是不能不忘记的。”信陵君说;“(你)说的是什麽意思?”(唐且)回答说:“别人憎恨自己,不能不知道;自己憎恨别人,不能让别人知道。别人对自己的好处,不能忘记,自己对别人的好处,不能不忘记。现在您杀死晋鄙,解救了邯郸,破除秦兵,使赵国保存下来,这(对赵国)是最大的恩德。现在赵王在(邯郸)郊外迎接您,突然见到赵王,我希望您能忘记对赵国的好处。”信陵君说;“我接受您的教诲。” 古代汉语试题(13) 一名词解释:引申义 笺 读为 脱文 传 二说明下列字的结构,并指出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10分) 本 裁 从 象 徒 泪 刃 堵 鼠 莫 三、单项选择题:(10分,每小题1分。请将所选择的答案填入括 号内。) 1.许慎的“六书”解释中“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是对( )所作的解说。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2.下列句子中,“及”用作本义的是( )。 A.楚人为食,吴人及之。 B.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C.敌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D.及前王之踵武。 3. 下列句子中宾语前置用“之”复指的是( )。 A. 我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B.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C.语曰:“唇亡而齿寒”,其斯之谓与? D.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 4.《说文解字》分析字形的主要依据是(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5.先秦汉语中宾语前置规则最严格的是( )。 A.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 B.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 C.宾语前置用“之”、“是”复指 D.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6.下列句子中为形容词意动用法的是( )。 A.春风又绿江南岸。 B.君子之学以美其身。 C.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D.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7.下列句子中为名词做状语表示比喻的是( )。 A.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B.童子隅坐而执烛。 C.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8.近体诗一般在( )使用对仗。 A. 首联、颈联 B.颈联、颔联 C.颔联、尾联 D.首联、尾联 9.《孟子 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____稻黍稷麦菽也。”赵 岐所使用的术语是( )。 A.曰 B.为 C.谓 D.谓之 10.下列句子中“间”用作本义的是( )。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C.愿足下假臣奇兵三千,从间路绝其辎重。 D.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 四、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并说明它古今词义的变化是属於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还是感情色彩不同。(10分) 1、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2、 数以王命,取赂而还。 3、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也,未尝君之羹。 4、 饮于河渭。 5、 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掘穴而处焉。 5、 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是本义还是引申义。(10分) 1、 振长策而御宇内。 2、 惟草木之零落兮。 3、 君子引而不发。 4、 臣伏读圣旨。 5、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6、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詞類活用現象(包括名詞作狀語),並説明是屬於哪一種活用。(10分) 1、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2、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3、 嫂蛇行匍伏。 4、 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5、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 七 翻譯下面句子。(10分) 1、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率车二百乘以伐京。 2、 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 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八、 標點並翻譯下面一段文章。(20分) 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详也所谓不详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详也《说苑·君道》 古代汉语答案(13) 一名词解释:(10分) 引申义 :由本义派生出的几个相关的意义。笺:对毛传的补充和订正。 读为:一种注音方式,常用本字注借字。脱文:校勘术语。指传抄和刻印中误掉的字。 传:解释经义的文字。 二说明下列字的结构,并指出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10分) 本:指事字。 裁:形声字。“衣”形符“”声符。 从:会意字。 象:象形字。 徒:形声字。“辵”形符“土”声符。 泪:会意字。 刃:指事字。 堵:形声字。“土”形符“者”声符。 鼠:象形字。 莫:会意字。 三、单项选择题:(10分,每小题1分。请将所选择的答案填入括号内。) 1.许慎的“六书”解释中“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是对( C )所作的解说。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2.下列句子中,“及”用作本义的是(D )。 A.楚人为食,吴人及之。 B.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C.敌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D.及前王之踵武。 3. 下列句子中宾语前置用“之”复指的是( C )。 B. 我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B.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C.语曰:“唇亡而齿寒”,其斯之谓与? D.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 4.《说文解字》分析字形的主要依据是( C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5.先秦汉语中宾语前置规则最严格的是( B )。 A.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 B.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 C.宾语前置用“之”、“是”复指 D.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6.下列句子中为形容词意动用法的是( C )。 A.春风又绿江南岸。B.君子之学以美其身。 C.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D.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7.下列句子中为名词做状语表示比喻的是( C )。 A.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B.童子隅坐而执烛。 C.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8.近体诗一般在( B )使用对仗。 A. 首联、颈联 B.颈联、颔联 C.颔联、尾联 D.首联、尾联 9.《孟子 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____稻黍稷麦菽也。”赵 岐所使用的术语是( C )。 A.曰 B.为 C.谓 D.谓之 10.下列句子中“间”用作本义的是( B )。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C.愿足下假臣奇兵三千,从间路绝其辎重。 D.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 四 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并说明它古今词义的变化是属於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还是感情色彩不同。(10分) 1、 池:护城河。词义的转移。 2、 赂:礼物。感情色彩的不同。 3、 羹:带汁的肉菜。词义的转移。 4、 河:黄河。词义的扩大。 5、 宫:房屋。词义的缩小。 五 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是本义还是引申义。(10分) 1、 策:马鞭。本义。 2、 零:凋落。引申义。 3、 引: 拉开弓。本义。 4、 旨:命令。引申义。 5、 解:解剖。本义。 六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詞類活用現象(包括名詞作狀語),並説明是屬於哪一種活用。(10分) 5、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北:名词作状语,表示方位。 6、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贵 贱:形容词意动用法。 7、 嫂蛇行匍伏。 蛇: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 8、 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药:名词意动用法。 5、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食 见:动词使动用法。 七、翻譯下面句子。(10分) 1、 大叔修葺城墙聚集百姓,整修了铠甲和兵器,准备好步兵车兵,将要偷袭郑国(都城)。夫人准备为他打开城门。庄公听到他们进攻的日期,说:“可以(行动)了。”命令子封率领战车二百乘来讨伐京城。 2、 齐国乘我国发生内乱而袭击攻破燕国,我深知燕国国家小国力弱,不能凭着(这样的国力)来报仇。但是(如 3、 )能得到贤能的人才与(他们)共同治理国家,来洗刷先王的耻辱,(这)是我的愿望。 八標點並翻譯下面一段文章。(20分) 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详也。所谓不详,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详也?”《说苑·君道》 译文:齐景公出外打猎,上山的时候见到了老虎,下沼泽的时候见到了蛇。回来后,召见晏子并询问他说:“今天我出外打猎,上山的时候见到了老虎,下沼泽的时候见到了蛇,这大概是(人们)所说的不吉祥的(征兆)吧?” 晏子说:“国家有三种不吉祥的(征兆),这些征兆不在您说的情况中。国家有贤能的人却不知道,是第一种不吉祥的(征兆);知道有贤能的人却不用,是第二种不吉祥的(征兆);任用了却不信任人家,是第三种不吉祥的(征兆)。(人们)所说的不吉祥的(征兆),是像这样一些情况。今天您上山看见老虎,山是老虎的窝,下沼泽看见蛇,沼泽是蛇的洞穴。到了虎窝看见老虎,到了蛇穴看见蛇,为什麽是不吉 古代汉语试题(14) 1、 分析下列句中的詞類活用現象並翻譯該句(10分) 1.(蘇天爵)進爲師長,端已悉心,以范學者。(《元史·蘇天爵傳》) 2.古之治天下,朝有進善之旌,誹謗之木,所以通治道而來諫者。(《史記·孝文本紀》) 3.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淮南子·原道訓》) 4.欲影正者端其表。(《鹽鐵論·疾貧》) 5.聖人甚禍無故之利。(《史記·趙世家》)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前置賓語、說明它們前置的條件,並翻譯全句(10)。 2. 子路曰:“意者吾未仁耶?人之不我信也。”(《史記·孔子世家》) 2.旁無介紹,惴惴然疑先生之未必我見也。(袁枚《徐靈胎先生傳》) 3.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4.何以知人之且病也?以其不嗜食也。何以知國之將亂也?以其不嗜賢也。(王符《潛夫論》)5.誰爲爲之,孰令聽之。(《報任安書》) 三、把下列各句譯成現代漢語,並說明其主語和謂語。(10分) 1.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論語·雍也》) 2.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裏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戰國策·魏策四》) 3.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率善人也。(《史記·孝文本紀》) 4.角抵者,相撲之異。又謂之爭交。(《羅梁錄》卷二十《角抵》) 5.夏陽者,虞、虢之塞邑也。(《梁傳·僖公二年》) 四、根據古漢語中的被動表示法,給下列句子填上適當的表示被動意義的詞(10分)。 (1)兵敗( )陳涉,地奪( )劉氏。(《漢書·賈誼傳》) (2)秦城恐不可得,徒( )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3)此非孟德之困( )周郎者乎?(蘇軾《赤壁賦》) (4)吏當廣所失亡多。( )虜( )生得,當斬。(《史記·李將軍列傳》) (5)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 )天下笑。 五、找出下列句子中的代詞,並說明其類別和語法功能(10分)。 1.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史記·項羽本紀》) 2.以小易大,彼惡知之?(《孟子·梁惠王上》) 3.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史記·陳涉世家》) 4.在天者莫明於日月,在地者莫明於水火,在物者莫明於珠玉。(《荀子·天論》) 5.是葉公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新序·雜事》) 古代汉语试题(14)评分标准以及参考答案 1、 分析下列句中的詞類活用現象並翻譯該句,10分,每句2分 1.(蘇天爵)進爲師長,端已悉心,以范學者。(《元史·蘇天爵傳》)范:动词,作模范。 2.古之治天下,朝有進善之旌,誹謗之木,所以通治道而來諫者。(《史記·孝文本紀》) 通、来:使动用法。 3.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淮南子·原道訓》)贵、重:意动用法。 4.欲影正者端其表。(《鹽鐵論·疾貧》)端:使动用法。 5.聖人甚禍無故之利。(《史記·趙世家》)祸:意动用法。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前置賓語、說明它們前置的條件,並翻譯全句,10分,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3.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4.疑问句中介词的宾语为代词前置。 5.疑问代词作介词、动词的宾语。 三、把下列各句譯成現代漢語,並說明其主語和謂語。(10分,翻译占1分,分析占1分)下有横线者为主语,斜字为谓语。 1.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論語·雍也》) 2.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裏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戰國策·魏策四》) 3.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率善人也。(《史記·孝文本紀》) 4.角抵者,相撲之異。又謂之爭交。(《羅梁錄》卷二十《角抵》) 5.夏陽者,虞、虢之塞邑也。(《梁傳·僖公二年》) 四、根據古漢語中的被動表示法,給下列句子填上適當的表示被動意義的詞(10分)。 (1)兵敗( 于 )陳涉,地奪( 于 )劉氏。(《漢書·賈誼傳》) (2)秦城恐不可得,徒( 见 )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3)此非孟德之困( 于 )周郎者乎?(蘇軾《赤壁賦》) (4)吏當廣所失亡多。( 为 )虜(所)生得,當斬。(《史記·李將軍列傳》) (5)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为)天下笑。 五、找出下列句子中的代詞,並說明其類別和語法功能(10分,每句2分。 1.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史記·項羽本紀》) 2.以小易大,彼惡知之?(《孟子·梁惠王上》) 3.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史記·陳涉世家》)4.在天者莫明於日月,在地者莫明於水火,在物者莫明於珠玉。(《荀子·天論》)5.是葉公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新序·雜事》) 古代汉语试题(15) 一 、分析下面黑體詞在句中的詞性,並說明它所表示的意義(10分)。 1.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山海經·北山經》) 2.河、渭不足,北飲大澤。(《山海經、海外北經》) 3.於是乃使專諸之倫手格此獸。(《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4.生貔豹,搏豺狼,手熊羆,足野羊。(同上) 5.故王不如東蘇子,秦必疑而不信蘇子矣。(戰國策、燕策一)) 二、比較下列句子,說明上古漢語否定句賓語前置的條件(10分)。 3. 子路曰:“意者吾未仁耶?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耶?人之不我行也。”(《史記·孔子世家》) 2.旁無介紹,惴惴然疑先生之未必我見也。(袁枚《徐靈胎先生傳》)3.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4.何以知人之且病也?以其不嗜食也。何以知國之將亂也?以其不嗜賢也。(王符《潛夫論》) 5.雖不得魚,無後災。(《孟子·梁惠王上》) 6.毋友不如己者。(《論語·學而》) 三、分析下面句子中“爲”的詞性及用法,並翻譯全部句子。(10分) 1、唯君子爲能貴其所貴。(《荀子·非相篇》) 2、始知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白居易《與元九書》) 3、誰爲爲之,孰令聽之。(《報任安書》) 4、爲其老,強忍,下取履。(《史記·留侯世家》) 5、天之亡我,我何渡爲?(《史記·項羽本紀》。 四、根據古漢語中的被動表示法,給下列句子填上適當的表示被動意義的詞(10分)。 (1)兵敗( )陳涉,地奪( )劉氏。(《漢書·賈誼傳》) (2)秦城恐不可得,徒( )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3)此非孟德之困( )周郎者乎?(蘇軾《赤壁賦》) (4)吏當廣所失亡多。( )虜( )生得,當斬。(《史記·李將軍列傳》) (5)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 )天下笑。 五、找出下列句子中的代詞,並說明其類別和語法功能(10分)。 1.學惡乎始,惡乎終?(《荀子·勸學》) 2.從茲始免征雲南。(白居易《新豐折臂翁》) 3.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范中淹《岳陽樓記》) 4.當其時,巫行視小家女好者,云是當爲河伯婦。(《史記·滑稽列傳補》) 5.蝗螟,農夫得而殺之,奚故?爲其害稼也。(《呂氏春秋·不屈》) 六、標點並翻譯下文。(20分) 齊桓公好服紫 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當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謂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貴甚一國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試勿衣紫也謂左右曰吾甚惡紫之臭公曰諾於是左右適有衣紫而進者公必曰少卻吾惡紫臭於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國中莫衣紫三日境內莫衣紫也 一曰齊王好衣紫齊人皆好也齊國五素不得一紫齊王患紫貴傅說王曰詩雲不躬不親庶民不信今王欲民無衣紫者王請自解紫衣而朝群臣有紫衣進者曰益遠寡人惡臭是日也郎中莫衣紫是月也國中莫衣紫是歲也境內莫衣紫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古代汉语试题(15)评分标准以及参考答案 一 、分析下面黑體詞在句中的詞性,並說明它所表示的意義(10分,每句2分,词性与分析各1分)。 1.动词。2.名词。3.名词。4.动词。5.动词。 二、比較下列句子,說明上古漢語否定句賓語前置的條件(10分,一个要点占3分,答全满分)。 1、否定句。2、代词。3、代词要放在动词前面,副词之后。 三、分析下面句子中“爲”的詞性及用法,並翻譯全部句子。(10分,全句2分,分析与翻译各占1分。) 1、动词。2、介词。3、动词、介词。4、介词。5、语气词。 四、根據古漢語中的被動表示法,給下列句子填上適當的表示被動意義的詞(10分)。 (1)兵敗(于 )陳涉,地奪( 于 )劉氏。(《漢書·賈誼傳》) (2)秦城恐不可得,徒( 见)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3)此非孟德之困( 于 )周郎者乎?(蘇軾《赤壁賦》) (4)吏當廣所失亡多。( 为 )虜(所 )生得,當斬。(《史記·李將軍列傳》) (5)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为 )天下笑。 五、找出下列句子中的代詞,並說明其類別和語法功能(10分,每句2分指出得1分,为黑体字,分析得1分)。 1.學惡乎始,惡乎終?(《荀子·勸學》) 2.從茲始免征雲南。(白居易《新豐折臂翁》) 3.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范中淹《岳陽樓記》) 4.當其時,巫行視小家女好者,云是當爲河伯婦。(《史記·滑稽列傳補》) 5.蝗螟,農夫得而殺之,奚故?爲其害稼也。(《呂氏春秋·不屈》) 六、齐桓公好服紫(紫色的服装),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句谓五件白色的衣服抵不上一件紫色的衣服)。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xiù,气味)。’于是左右适(正好)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通“稍”)却(退后),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郎中),(近臣)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一曰:齐王好衣紫,齐人皆好也。齐国五素不得一紫,齐王患紫贵。傅说王曰:“《诗云》:‘不躬不亲,庶民不信。’今王欲民无衣紫者,王以自解紫衣而朝(上朝)。群臣有紫衣进者,曰:‘益远!寡人恶臭。’”是日也,郎中莫衣紫;是月也,国中莫衣紫;是岁也,境内莫衣紫。 古代汉语练习题(16)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计20分) 1.汉代人所分析、总结出的汉字结构的“六书”说中,真正属于造字原则与方法的是( )、( )、( )、( )四种。 2.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会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和意义,这种现象叫做( ),它多见于( )词。 3.古注可以帮助今人解决阅读古文过程中所遇到的两个方面的障碍,即( )方面的障碍和( )的障碍。 4.所谓词的古义与今义,是把( )的词义当成一个整体来与( )的词义相对照而言的,并非指不同历史时期的词义,是个笼统的概念。 5.词的本义与引申义是就( )而言的。本义并不一定就是一个词的原始意义。( )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抓住本义是理解多义词词义系统的关键。 6.可以用来确定一组词是否同义词的语言材料有以下几种:( )、( )、( )、义训。 7.“因形求义”是指我们可以凭借对汉字字形的分析和文献用例来推求某个汉字的( )及其( )。这是传统训诂学的重要训释方法,后世的训诂学家把它与声训相对,称之为( )。 8.从字和词的角度来看,“固然”、“固定”、“顽固”中的“固”是( ),“东有肴、函之固”、“城郭沟池以为固”中的“固”则是( )。 二、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计30分) 1. 下列选项中的形声字,全属于形符偏于一隅的是 (A ) A.颖载修倏滕疆佞 B.衷裹戚游随赖杂星 C. 雪融豪里雷累徽 D.松赐结理越部恐姿 2.下列各组字中,属于形声用字的一组是 ( ) A.本朱寸刃 B.受伐戒莫 C.理期衷闻 D.牛止日高 3.下面对汉字的演变历史描述正确的是 ( ) A.汉字的演变是个既不趋繁也不趋简的过程 B.汉字的演变是个趋简的过程 C. 汉字的演变是个趋繁的过 D.汉字的演变是个趋简与趋繁相互交错、间而有之的过程 4.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句中的“害”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个词? ( )A.妨碍 B.危害 C.伤害 D.祸害 5. 登大坟以远望兮。对句中“坟”的意义解释正确的是( ) A.坟墓; B.坟地; C.低洼处隆起之小丘 ; D.水中的高地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为意动用法的是 ( ) A.庄公寤生,惊姜氏。 B. 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C.段不弟,故不言弟。 D.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使动用法的是 ( ) A.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 B.不言出奔,难之也。 C.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 D.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 8.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对句中“爱”、“如”二词解释正确的是( ) A.爱惜/正如 B.爱护/不如 C.喜欢/好像 D.怜悯/应该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属于名词用作状语的是 ( ) A曹人尸诸城上。B.齐威王欲将孙镔。C.孟子将朝王。D.豕人立而啼。 10.下列各句中的“者”不能译为“……的”的是 ( ) A.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B.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命,殒身亡国。 C.陈胜者,阳城人也。 D.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11.下列各句中的“所”字结构表示原因的是 ( ) A.是吾剑之所从坠。 B.大王知胶西王所以为无道亡乎? C.吾知所以距(拒)子矣,吾不言。 D.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12.下列各句中的“之”不能译成“的”的是 ( ) A.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B.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 C.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 D.皆圣主之德,非小臣之力也。 13.连词“之”可插在主谓结构中间,使其由一个句子变为名词性的偏正词组。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这种用法的是 ( )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今铜鞮之宫数里,而诸侯舍于隶人。 C.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D.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表尊人语气的是 ( ) A.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B.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C.君惠吊群臣,又重有命。 D.臣伏计之,大王奉高祖宗庙最宜称。 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属于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是 ( ) A.吾谁欺?欺天乎? B.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16.下列训释属于声训的是 ( ) A.《论语》:“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集解:“苞氏曰:蔽犹当也。” B.《荀子·修身》:“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杨注:“谄之言陷也,谓以佞言陷。” C.《诗经·大雅·板》:“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毛传:“泄泄犹沓沓也。” D.《诗经·鄘风·载驰》:“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毛传:“草行曰跋,水行曰涉。” 17.下列训释属于文字校勘的是 ( ) A.《楚辞·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洪兴祖注:“霾,读若埋。” B.《诗经·大雅·板》:“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毛传:“泄泄犹沓沓也。” C.《荀子·修身》:“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杨注:“谄之言陷也,谓以佞言陷。” D.《墨子·修身》:“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孙诒让间诂:“俞云:者,衍字也。” 18.下列训释属于诠释成语典故的是 ( ) A. 《文选·江淹·别赋》:“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李注:“王充《论衡》曰:‘睹乔木知旧都。’《孟子》曰:‘故国者,非为乔木,有世臣也。’《楚辞》曰:‘济江海兮蝉蜕,决北梁兮永辞。’” B.《左传·庄公十二年》:“卫人归之亦请南宫万于陈以赂陈人使妇人饮之酒而以犀革裹之。”孔疏:“断‘以赂’为句,言用赂请于陈也。” C.《诗经·周南·汝坟》:“未见君子,惄如调饥。”郑笺:“惄,思也。未见君子之时,如朝饥之思食。” D.《诗经·周南·汝坟》:“既见君子,不我遐弃。”孔疏:“不我遐弃,犹云‘不遐弃我’,古人之语多倒,《诗》之此类从矣。” 1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注音与释义都正确的是 ( ) A.亟请于武公,公弗许。(qì屡次,多次)B.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xièxiè溢出的样子) C.命子封率车二百乘以伐京。(chèng一车四马为一乘) D.稽首而对曰。(jīshǒu古礼九拜中最恭敬的礼节,动作近似后世的磕头) 20.下列训释属于指出比喻意义的是( ) A.《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毛传:“兴也。摽,落也。盛极则堕落者,梅也,尚在树者七。”郑笺:“兴者,梅实尚余七未落,喻始衰也。谓女二十,春盛而不嫁,至夏则衰。” B.《左传·襄公十四年》:“荀偃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杜注:“言进退从己。” C.《墨子·修身》:“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孙诒让间诂:“俞云:者,衍字也。” D.《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集解:“苞氏曰:蔽犹当也。”. 2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是 ( ) A.郑伯克段于鄢(打败,战胜) B.制,巖邑也。虢叔死焉。(威严) C.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一种飞禽) D.多行不义必自毙。(灭亡) 2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错误的是 ( ) A.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鄙:边邑) B.無庸,將自及。(靠自己的力量做成某事) C.三进及溜,而后视之。(屋檐滴水处) D.袞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衮”的异体字:天子之服,文中指周宣王) 23.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解释正确的是 ( ) A.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啬、舍不得) B.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隐瞒;区别) C.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长久不变的心) D.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奢侈) 24. 下列词语的解释中( )是不正确的。 A.夫旷日离久,而周泽既渥。(空旷) B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为的) C.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名分等级) D.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歪斜,不正;邪恶,狠毒) 25.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属于通假字用法的是 ( ) A.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B.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C.嫂虵行匍伏 。 D.亡不越竟。 26.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属于分化字用法的是 ( ) A.简练以为揣摩。B.名言章理,兵甲愈起。C.文士并餝。D.寝门辟矣。 27.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用作名词的是 ( ) A.今京不度B.子元元,臣诸侯C.就贤体远,足以动众D.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8.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属于意动用法的是 ( ) A.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B.刑仁讲让C.以笃父子D.故外户而不闭 29.下列句子有介词宾语省略现象的是 ( ) A.亟请于武公,公弗许。B.遂扶以下。C.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D.以示于朝。 30. 下列各句中的“之”词性不同的是( )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之二虫又何知? C.晋侯以我丧故,未之见也。 D.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三、多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属于同一个词的是 ( ) (1)形貌昳丽。(2)丽土之毛。(3)将军身被坚执锐。 (4)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5)鬼侯有子而好。(6)遂开门纳众。 A.(1)和(2) B.(1)和(5) C.(3)和(4) D.(1)、(2)和(5) E.(4)和(6) 2.下列各字,按照“六书”分析属于形声字的是 ( ) A.游 B.随 C.旗 D.雪 E.星 3.下列选项中,全属于指事字的是 ( ) A.上下中亦 B.上下本末 C.上亦朱及 D.朱刃寸甘 E.中肱武及 4.下列各项为文言文著作的是 ( ) A. 《西游记》 B.《礼》 C.《书》 D.《论语》 E.《红楼梦》 5.对句中加点的词释义正确的是 ( ) A.履帝武敏歆。(步迹) B.临事而食言,不可谓暇。(事情) C.造托江流兮,敬吊先生。(到……去) D.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使……躲藏) E.及年岁之未宴兮,时亦犹其未央。(过了一半) 6.加点词语在句子中不含贬义的是 ( ) A.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B.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C.忠孝之人,持心近厚;锻炼之吏,持心近薄。 D.冯唐已老听吹嘘。 E.石享、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作一般动词的是 ( ) A.晋灵公不君。 B.子房前!客有为我计桡楚权者。 C.尔欲吴王我乎? D.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E.故王不知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属于使动用法的是 ( ) A.为之箪食与肉。 B.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C.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D.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 E.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属于意动用法的是 ( ) A.山东之国,从风而服。B.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C.涉曰:“尹君,何壹鱼肉涉也?”D.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E.贫穷则父母不子。 10.下列注释既有注音又包括释义的是 ( ) A. 《左传·昭公三年》:“寡人愿事君,朝夕不倦;将奉质币,以无失时,则国家多难,是以不获。”音义:“朝,如字。难,乃旦反。” B.《礼记·玉藻》:“君羔幦虎犆。”郑注:“读如‘直道而行’之直。” C.《孟子·滕文公下》:“勇士不忘丧其元。”赵注:“勇士,义勇者也。元,首也。” D.《礼记·大学》:“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音义:“其恶恶,上如字,下乌路反。” E.《左传·文公十七年》:“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杜注:“将夷往朝晋。” 11.下列训释属于同义词辨析的是( ) A.《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集解:“包曰:同门曰朋。” B.《仪礼·士冠礼》:“孝友时格。”郑注:“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 C.《左传·文公六年》:“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三子奄息、仲行、金咸虎为殉。”杜注:“以人从葬为殉。” D.《诗经·鄘风·载驰》:“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毛传:“草行曰跋,水行曰涉。” E.《荀子·修身》:“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杨注:“谄之言陷也,谓以佞言陷。” 12.下列训释属于名物制度的是 ( ) A.《文选·江淹·别赋》:“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李注:“王充《论衡》曰:‘睹乔木知旧都。’《孟子》曰:‘故国者,非为乔木,有世臣也。’《楚辞》曰:‘济江海兮蝉蜕,决北梁兮永辞。’” B.《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佣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朱熹注:“佣,从葬木偶人也。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佣,则有面目机发,而大似人矣。” C.《左传·桓公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以太子之礼接之,接以大牢,卜士负之,士妻食之。”杜注:“世子生三日,卜士负之,射人以桑弧、蓬矢射天地四方,卜士之妻为乳母。” D.《孟子·滕文公下》:“且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焦循正义:“《文子·上义篇》:‘屈寸而申尺,小枉而大直,圣人为之。’《尸子》引孔子曰:‘诎寸而信尺,小枉而大直,吾为之也。’文子东周初人,而尸佼为商鞅师,《谷梁传》尝引其言,亦略前于孟子。陈代所引‘志’,或者即此等书。” E.《左传·庄公十二年》:“卫人归之亦请南宫万于陈以赂陈人使妇人饮之酒而以犀革裹之。”孔疏:“断‘以赂’为句,言用赂请于陈也。” 13.下列训释属于或包括语法讲解的是( ) A.《诗经·大雅·文王》:“思皇多士,不此王国。”毛传:“思,辞也。”孔疏:“思,语辞,不为义。” B.《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尽心焉耳矣。’”赵注:“焉耳者,恳至之辞。” C.《左传·文公十七年》:“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杜注:“将夷往朝晋。” D.《诗经·魏风·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郑笺:“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 E.《文选·江淹·别赋》:“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李注:“王充《论衡》曰:‘睹乔木知旧都。’《孟子》曰:‘故国者,非为乔木,有世臣也。’《楚辞》曰:‘济江海兮蝉蜕,决北梁兮永辞。’” 1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没有错误的是 ( ) A.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相互结交)B.科条既备,民多伪态。(法律条文) C.书策稠浊,百姓不足。(多而混乱)D.于是乃废文任武。(用,使用) E.制海内,子元元。(平民,百姓) 15.下列句中横线下的词解释正确的是 ( ) A.形容枯槁。(两个单音词合用,分别指“形体”和“面容”) B.于是乃摩燕乌集阕。(这里是接近,即“去”,“到”之意) C.革车百乘,锦绣千纯。(读为tún古代量词,织物一段为一纯) D.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重视) E.山东之国,从风而服。(泰山以东) 16.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属于通假字用法的是 ( ) A.若人有嬰之者。B.辟则陶埏而生之也。C.加日县久。 D.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E.今当试去君上之执。 17.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属于分化字用法的是 ( ) A.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B.燕辟废其学( )C.则扞格而不胜( ) D.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E.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 ) 18.下列各项注音和(或)释义无误的是 ( ) A.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lù形容玉的华丽珍贵;luò形容石的坚硬) B.又非吾敢橫失而能盡之難也。(“泆”的通假字:放蕩,無忌) C.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zīsuī任意狂暴) D.状有归色(“愧”的通假字:惭愧,羞愧) E.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sì水域的岸边;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晋灵公之所以“不君”,是因为他取得君位的手段不光彩。 B.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可译为:郑武公说:“他(指其弟段)对我不义,我就对他疏远,那么他扩大领地只会导致自己的失败。” C.《郑伯克段于鄢》中的郑伯指的是郑武公。 D.《苏秦以连横说秦》中的所谓连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一种主张,即秦国与六国中的个别国家建立联盟,打击其他国家。 E.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这里的“五伯”,指的是春秋时期诸侯的五个霸主,通常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20.下列句子存在主语省略的是 ( ) A.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B.以示于朝。 C.使妇人载以过朝。 D.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E.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四、判断题(对的在题后的括号中标注“1”,错的标注“0”。每小题1分,共10分) ( )1.形体不同,在某一义项上读音相同又可以互用的字,也是异体字,如遊和游。 ( )2.汉字的表意性质,就是指从构形上可以直接看出汉字的意义,即汉字具有所谓“因形示义”特点。 ( )3.敬鬼神而远之。其中的“敬”是谦敬副词而不是动词。 ( )4.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曹公,豺虎也。两个句子都属于判断句,并且主语与谓语之间都具有一种比喻关系。 ( )5.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两句中的“之”都用作代词,相当于他(她))。 ( )6.我国古书的注释,开创于东汉。 ( )7.使用《说文解字》有两部必须参考的书,它们是清段玉裁的《说文通训定声》和朱骏声的《说文解字注》。 ( )8.目前,字典和辞书的编排方式主要有按音序排列、按部首排列和按号码排列三种。 ( )9.训是对古代词语作形象性的描绘与说明,侧重于解释单词的意义;诂是以今言释古言,侧重于解释由两个相同的单音节词构成的词语(重言),并兼言其比兴意义。 ( )10.传,是传述的意思,原本指解释儒家六经的书。后来,传也作一般的注释名称。 古代汉语练习题(16)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参考答案:1、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2、词类活用 实词 3、语言文字 知识性 4、文言文(古代文献) 现代汉语 5、多义词 引申 6、互用 对用 连用 7、本字 本义 形训 8、字 词 二、单选题参考答案:1、A 2、C 3、D 4、A 5、D 6、B 7、B 8、D 9、D 10、C 11、B 12、C 13、C 14、D 15、A 16、B 17、D 18、A 19、A 20、A 21、A 22、B 23、A 24、A 25、A 26、D 27、C 28、A 29、D 30、A 三、多选题参考答案:1、BCE2、ABCDE 3、ABD 4、BCD 5、ACD 6、ABDE 7、AB 8、BCE 9、CDE 10、AD 11、BD 12、BC 13、ABCD 14、ABCDE 15、ABC 16、ADE 17、AB 18、ABCDE 19、BD 20、ABCD 四、判断题参考答案(4、8、10正确,1、2、3、5、6、7、9错误) 古代汉语练习(17) (词汇部分)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古今词义不同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 1、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2、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3、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 4、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5、厉王虐,国人谤王。 6、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 7、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 8、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9、其始播百谷。 10、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11、大学始教,皮弁祭菜。 12、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13、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14、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15、江水又东,经巫峡。 16、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17、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18、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19、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20、官显职闲,而府寺宽敞。 21、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22、突,犬从穴中暂出也。 23、是何祥也?吉凶安在? 24、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25、锻炼之吏,持心近薄。 26、吾闻汉购吾头千金,邑万户。 27、臣有一术,曰五禽之戏。 28、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 29、瓦,土器已烧之总名。 30、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 31、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32、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 二、举例说明古今词义差异的在范围、感情色彩、及程度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三、阅读《九方皋相马》《景公射出质》《扁鹊之卫》三篇文章,完成以下问题: 1、找出几篇文章中活用的词,并说明用法。2、找出几篇文章中的判断句及被动句,并说明其类型。 3、找出几篇文章中的宾语前置句式,并说明其类型。  [参考答案]17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 题解说明:这类题目的一般解答方式如下:首先从具体的句子(即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归纳出所问的词的意义,分析该意义属于古义还是今义,然后分析出相应的今义或者古义,在了解的基础上分析两者的差异。这类题目有一个较大的特点,就是句子中的意义往往是该词的古义,而该词的今义往往是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很少有不同)。因而做该题型的技巧是:从句中归纳出该词的意义,这个意义基本可以肯定就是古义,然后对比该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总结出二者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什幺方面。本题参考答案如下: 1、皮:古义专指动物的毛皮、今义泛指事物的表面部分,词义范围扩大; 2、子:古义指子女,今义指儿子,词义范围缩小; 3、羹:古义指带汁的肉、今义指汤类食品,词义范围转移; 4、怨:古义指痛恨、今义指埋怨,词义程度由重变轻; 5、谤:古义指背后议论人、今义指毁谤或造谣中伤,词义感情色彩由中性变成贬义; 6、爪牙:古义指得力的助手或勇猛的干将、今义指坏人的帮凶,词义感情色彩由褒义变为贬义; 7、恨:古义指遗憾、今义指痛恨,词义程度由轻变重; 8、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词义范围扩大; 9、谷:古义泛指各种粮食作物、今义专指谷子一种作物,词义范围缩小; 10、涕:古义指眼泪、今义指鼻涕,词义范围转移; 11、菜:古义专指蔬菜、今义指包含蔬菜以及肉蛋等副食,词义范围扩大; 12、睡:古义指打盹、今义指睡觉,词义范围扩大; 13、粮:古专指出行所带的干粮、今义指各种粮食,词义范围扩大; 14、汤:古义指热水、今义指汤类的食品,词义范围转移; 15、江:古义专指长江、今义泛指河流,词义范围扩大; 16、臭:古义泛指各种气味、今义专指臭味,词义范围缩小; 17、诛:古义指责备、今义指杀掉、杀死,词义程度由轻变重; 18、宫:古义指所有人的房屋、今义指帝王居住的宫殿,词义范围缩小; 19、坟:古义指大土堆、今义指坟墓,词义范围缩小; 20、官:古义指官府、今义指官员,词义范围转移; 寺:古义指官署、今义指寺院,词义范围转移; 21、朕:古义指所有人均可用的第一人称代词“我”、今义指皇帝一人使用的称呼,词义范围缩小; 22、暂:古义为突然或一下子、今义为短暂或暂时,词义范围转移; 23、祥:古义为征兆、今义指吉祥,词义感情色彩由中性变褒义; 24、侵:古义为不宣而战、今义指侵略,词义感情色彩由中性变贬义; 25、锻炼:古义为玩弄法律诬陷人、今义指通过一定的方式使人或事朝好的方面发展,词义感情色彩由贬义变褒义; 26、购:古义指重金悬赏、今义指一般的购买,词义程度由重变轻; 27、禽:古义是鸟兽的总称、今义专指鸟类,词义范围缩小; 28、虫:古义是所有动物的总称、今义专指昆虫,词义范围缩小; 29、瓦:古义是陶器的总称、今义专指一种建筑材料“瓦”,词义范围缩小; 30、复辟:古义为恢复君位、今义指反动势力卷土重来,词义感情色彩由贬义变褒义; 31、丈夫:古义是所有男子的总称、今义专指妇女的配偶,词义范围缩小; 32、丈人:古义是所有老年男子的总称、今义专指妻子的父亲,词义范围缩小; 二、举例说明古今词义差异的在范围、感情色彩、及程度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古今词义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词义范围不同,也就是词义的外延不同。主要有三个方面: 1、词义范围扩大(简称词义扩大) 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扩大。(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例: 响:古专指回声。《水经注·江水》:“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今泛指声音。洛宾王《在狱鸣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宜沉。” 2、词义范围缩小(简称词义缩小) 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由宽泛到狭窄,采取了全面收敛的方式,使今义成为古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缩小。(今义小于古义,今义包含在古义之中,成为古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例: 金:古义指金属的总称。《说文·金部》:“五色金也。”《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后专指黄金。《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 3、词义范围转移(词义转移) 词义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今义古义之间不存在类属关系,只是具有一定的联系。词义范围由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由甲范围变为了乙范围。例: 荤:古义指葱蒜等有辛辣刺激气味的蔬菜。《说文·艹部》:“荤,辛菜也。”《管子·立政》:“瓜瓠荤菜,百果具备。”后指鱼肉等肉类食品,《旧唐书·王维传》:“居常蔬食,不茹荤血。”范成大《离堆行》:“款门得得酬清樽,椒浆桂酒删膻荤。”舒梦兰《游山日记》:“公已绝荤久矣,亦尚思肉味否?” (二)词义感情色彩不同 词的感情色彩可分为褒义、贬义、中性三类。词义发展的过程中,大多数词的感情色彩没有变化。但有少数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变化的情形如下: 1、由褒义变为贬义。例: 复辟:古义指恢复君位。《明史·王骥传》:“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感情色彩为褒义。今义指反动势力卷土重来。用作贬义。 2、由贬义变为褒义。例: 锻炼:古义有玩弄法律诬陷人的意思。《汉书·路温舒传》:“则锻炼而周纳之。”《后汉书·韦彪传》:“锻炼之吏,持心近薄。”注:“锻炼犹成熟也。言深文之吏,入人之罪,犹工冶铸陶,锻炼使之成熟也。”用为贬义。今义则用为褒义。 3、由中性变为褒义。例: 祥:古义指吉凶的征兆、预兆。《左传·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安在?”表示预兆时为中性词。后指吉祥,《韩非子·内储说上》:“主欲治而不听之,不祥。”为褒义。 4、由中性变为贬义。例: ②侵:古义指不宣而战,无正义非正义之分。《左传·僖公四年》:“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钟鼓曰侵,轻曰袭。”后指非正义的侵略、侵犯。《韩非子·内储说上》:“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三)词义程度轻重不同 有些词意义所表示的程度古今也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如下: 1、词义由轻变重,即古义轻今义重。例: 诛:古义为责备。从诛的字形可以分析出来。《说文·言部》:“诛,责也。”今成语有“口诛笔伐”。《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后来词义变重,成为“杀”的意思,《史记·项羽本纪》:“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成语有“天诛地灭”。 2、词义由重变轻,即古义重今义轻。例: 购:古义指重金购求、悬赏。《说文·贝部》:“购,以财有所求也。”《史记·项羽本纪》:“吾闻汉购吾头千金,邑万户。”今义指一般的购买。《清史稿·兵志》:“请令两广督臣续购大小洋炮。” 三、阅读《九方皋相马》《景公射出质》《扁鹊之卫》三篇文章,完成以下问题: 1、找出几篇文章中活用的词,并说明用法。 1、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九方皋相马)用法:名词作状语; 2、请见之。(九方皋相马)用法:动词使动用法; 3、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九方皋相马)用法:数词用为动词; 4、景公饮诸大夫酒。(景公射出质)用法:动词使动用法; 5、君嗜之,则臣食之。(景公射出质)用法:动词使动用法; 2、找出几篇文章中的判断句及被动句。 (一)判断句: 1、臣之子皆下才也。(九方皋相马) 2、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九方皋相马) 3、若皋之所观,天机也(九方皋相马) 4、此诸臣之不肖也。(景公射出质) 5、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景公射出质) 6、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景公射出质) 7、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行也。(景公射出质) 8、非子所能治也。(扁鹊之卫) 9、夫扁鹊,天下之良医。(扁鹊之卫) 10、而不能与灵巫争用者,知与不知也。(扁鹊之卫) (二)被动句: 1、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景公射出质) 3、找出几篇文章中的宾语前置句式,并说明其类型。 1、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九方皋相马) 句式:宾语用代词复指。 2、故事求远而失近,广藏而狭弃,斯之谓也。(扁鹊之卫) 句式:宾语用代词复指。 古代汉语练习题(18) 一、 解释术语(12分)古无轻唇音  四库全书总目    异体字   引申义  二、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15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2.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汉书·张骞传》) 3.故不能推车而及。(《左传·鞌之战》)郄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鞌之战》) 三、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10分) 涉 旌 既 本 鱼 歌 二 下 耳 悲陟 门 旦 视 疆 寸 马 禾 丹 粪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18分) 1、同志者,当不远千里而至。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3、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4、齐威王欲将孙膑。 5、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6、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五、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是不是判断词,为什么?(10分) 六、标点并翻译下面一段文章。(20分)(见答案) 附参考答案(18) 一、解释术语(12分) 古无舌上音:清钱大昕提出的古音学观点,认为中古36字母中的轻唇音“非组”,在上古要合到“帮组”。如“富”、“逼”,从同一声符而后来声母有所不同。不举例扣2分。 四库全书总目:书目,收录清代干隆以前的中国古代文献中的重要典籍并加以介绍,是了解中国古代文献的重要文献。 异体字: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字。 引申义:由本义派生出的几个意义有关联的意义。    二、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15分) 1.“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 2.“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 3.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说文解字》:“及,逮也。”“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 三、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10分) 象形:鱼耳门马禾 指事:本下寸丹二 会意:涉既陟旦粪 形声:旌歌悲视疆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18分) 1、远: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遥远;2、王: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君王; 3、肘:名词用为动词,用肘撞;4、将:名词使动用法,使……作将军; 5、犬:名词作状语,象犬一样;6、绿:形容词意动用法,使……变绿。 五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是不是判断词,为什么?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都不是判断词。因为它们都不具备判断词的性质。“乃”、“即”是副词,在判断句中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便”等,所以当汉语中出现判断词“是”以后,它们还可以用在“是”前,构成“乃是”、“即是”等,可理解为“就是”、“便是”。“维”也可写作“惟”,它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作用,不仅可以用于判断句中,也可以用于其它类型的句子中。如《尚书·吕刑》:“蚩尤惟始作乱。”“惟始作乱”即开始作乱,不能理解为“是开始作乱”,故“维”不是判断词。“非”也经常用于判断句的谓语前,它是否定副词,不是判断词。 六、标点并翻译下面一段文章。(20分) 旧唐书   李白传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父为任城尉,因家焉。少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筠徵赴阙,荐之于朝,与筠俱待昭翰林。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玄宗度曲,欲造乐府新词,亟召白,白已卧于酒肆矣。召入,以水洒面,即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帝颇嘉之。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时侍御史吹崔宗之谪官金陵,与白诗酒唱和。尝月夜乘舟,自采石达金陵,白衣宫锦袍,于舟中顾瞻笑傲,旁若无人。初贺知章见白,赏之曰:“此天上谪仙人也!”禄山之乱,玄宗幸蜀,在途以永王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白在扬州谒见,遂辟从事。永王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后遇赦得还,竟以饮酒过度,死于宣城。有文集二十卷,行于时。   李白字太白,崤山以东的人。年轻时就有超群的才干,志向宏大,气质豪放,俊逸潇洒有超越尘世的心愿。父亲作任城县尉,于是就把家安在了任城。(李白)年轻时同鲁中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文士隐居在徂徕山,尽情地吟诗饮酒,当时被称为“竹溪六逸。”天宝初年,游学到了会稽,同道土吴筠隐居到剡中。吴筠被征召到朝廷,就把李白推荐给朝廷,与吴筠一起任翰林供奉。李白酷爱饮酒,每天都同嗜酒者在酒店喝得大醉。玄宗作了曲子,想要作乐府新词,急切地召见李白、李白却已经醉卧在酒店了。(把李白)召入(宫),用冷水浇他的脸,马上命令写诗,不一会儿,(李白)就写成十余首,皇帝非常嘉许他。(李白)曾经大醉在金殿上,伸出脚来命令高力士(给他)脱靴子,因此被斥责离开(长安)。于是,(李白)浪迹江湖,一天到晚沉浸在酒中。当时侍御史崔宗之被贬官到金陵,与李白吟诗饮酒互相酬答。(李白)曾经在月夜乘船,从采石直达金陵,他身穿宫中锦袍,在船里顾盼自雄,谈笑自如,好象身边没有别人似的。当初贺知章见到李白,赞赏地称他:“这是天上贬滴(人间)的仙人啊!”安禄山作乱,玄宗驾临西蜀,在途中让永王李璘当了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李白在宣州拜见(永王),于是被召为从事。永王阴谋作乱,兵马被击败,李白连坐被远放夜郎。后来遇上大赦才得以放还,最后因饮酒过量,死在了宣城。有文集二十卷,在当时社会上传播。 古代汉语练习题(19) 一、填空题。(12分) 1、“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一句使用的注释术语是    ,“泮读为畔”一句使用的注释术语是    。 2、许慎对汉字六书的解释上,“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指的是    ,对形声的解释的是    、    。 3、就词汇音节结构而言,古代汉语词汇中    占多数。 4、下列各词属于第一人称代词的是    、    。小人、仆、臣、不才、吾、予 5、一首律诗分为四联,它们依次是    、    、    、    。 二、解释下列术语。(13分)四体二用  衍文  脱文  本义  笺 三、说明下列字的结构,并指出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15分) 鹿   栽    解   刃   徒    闻   象  牧  末  岳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前置宾语、说明它们前置的条件,并翻译全句(10分)。 1.舜丧于苍梧之野,盖三妃未之从也。(《礼记·檀弓上》) 2.谁为为之,孰令听之。(《报任安书》) 3.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史记·项羽本纪》) 4.且古之志士,至于耄老,犹且居不求适,维道是奋。(方孝孺《鼻对》) 5.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吕氏春秋、劝学》) 五、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是本义还是引申义。(10分) 1、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2、   两载之间一火,皆立而待鼓音而然。 3、   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题白身,名曰孟极。 4、   秦军引而去5、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六、标点并翻译下列短文。(20分)越 巫 (方孝孺) 越巫自诡善驱鬼物人病立坛场鸣角振铃跳掷叫呼为胡旋舞禳之病幸已馔酒食持其赀去死则委以他故终不自信其术之妄恒夸人曰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恶少年愠其诞瞷其夜归分五六人栖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候巫过下沙石击之巫以为真鬼也即旋其角且角且走心大骇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稍前骇颇定木间沙乱下如初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复至前复如初手慄气慑不能角。角坠振其铃既而铃坠唯大叫以行行闻履声及叶鸣谷响亦皆以为鬼号求救于人甚哀夜半抵家大哭叩门其妻问故舌缩不能言惟指床曰亟扶我寝我遇鬼今死矣扶至床胆裂死肤色如蓝巫至死不知其非鬼 附参考答案:19 一、填空题。(12分) 1、谓,读为;2、象形,以事为名,取譬相成;3、单音节词 4、吾、予     6、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解释下列术语。(15分) 四体二用: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叫做“四体二用”。 衍文:校勘术语,也叫“衍字、衍”,指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增加的字。 脱文:校勘术语,也叫“脱字、夺字、脱”等,指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字。 本义:由汉字和汉字记录的词的较原始的意义。 笺:毛传的补充和订正。 三、说明下列字的结构,并指出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15分) 鹿:象形字。    栽:形声字。“木”形符“”声符。    解:会意字。 刃:指事字。    徒:形声字。“辵”形符“土”声符      象:象形字。 牧:会意字。闻:形声字。“耳”形符“门”声符 末:指事字。  岳:会意字。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前置宾语、说明它们前置的条件,并翻译全句。(10分) 1.舜丧于苍梧之野,盖三妃未之从也。(《礼记·檀弓上》)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2.谁为为之,孰令听之。(《报任安书》)疑问代词作介词、动词的宾语。 3.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史记·项羽本纪》)介词“以”的宾语提前。 4.且古之志士,至于耄老,犹且居不求适,维道是奋。(方孝孺《鼻对》)宾语用代词“是”复指。 5.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吕氏春秋、劝学》)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五、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是本义还是引申义。(10分) 1.集:鸟聚集。本义。2.然:燃烧。本义。3.题:额头。本义。 4.引:后退。引申义。5.间:参与。引申义。 六、标点并翻译下列短文。(20分)越     巫        方孝孺 越巫自诡善驱鬼物。人病,立坛场,鸣角振铃,跳掷叫呼,为胡旋舞禳之。病幸已,馔酒食,持其赀去。死,则委以他故,终不自信其术之妄。恒夸人曰:“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恶少年愠其诞,瞷其夜归,分五六人栖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候巫过,下沙石击之。巫以为真鬼也,即旋其角,且角且走。心大骇,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稍前,骇颇定,木间沙乱下如初。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复至前,复如初。手慄气慑,不能角。角坠,振其铃。既而铃坠,唯大叫以行。行闻履声及叶鸣谷响,亦皆以为鬼。号求救于人甚哀。夜半抵家,大哭叩门。其妻问故,舌缩不能言,惟指床曰:“亟扶我寝,我遇鬼,今死矣!”扶至床,胆裂死,肤色如蓝。巫至死不知其非鬼。 译文: 有一个越地的巫人,自己诈称擅长驱鬼。有人病了,他便设立起坛场,吹角摇铃,跳跃叫喊,并跳着胡旋舞,祈求免灾。如果病侥幸好了,他便享用一顿人家的酒饭,拿了人家给的财物离去;如果人死了,就拿别的原因来推托,始终不认为自己的巫术是虚妄的。常常向人夸耀说:“我善于治鬼,鬼没有敢反抗我的。”有几个好搞恶作剧的少年,对他的欺妄非常恼火,就窥伺他夜里回家时,五六个人分开,藏在路边的树上,每人相隔一里左右,等到那巫人经过时,就往下投砂子石块打他。巫人以为是真鬼,马上吹起他的角来,边吹边跑。他心里非常害怕,被吓得脑袋胀闷,也似乎比平时沉重了许多,走起路来也不知道自己的脚在哪里。又往前走了一段路,惊慌的心情稍微安定下来,可是树上又像开始那样往下落砂石。他又马上吹角,吹角也吹不出声音了,于是跑得更快。又往前走了一段路,情形又跟原先一样。吓得他两手发抖,连气也喘不过来了,更不能吹角了。角掉到了地上,只好摇起他的铃。一会儿铃又掉了,只好大喊着往前跑。一路上,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以及树叶的响声、山谷的回音,都以为是鬼。大声呼喊着向人求救,喊声非常悲凄。半夜才到了家,大声哭喊着敲门。他妻子问他是什么缘故,他被吓得舌头僵硬而说不出话来,只是指着床说:“赶快扶我休息,我遇上了鬼,今天要死了!”妻子把他扶到床上,他胆裂而死,肤色像蓝草的青色一样。这个巫人到死也不知道那树间的响声并不是鬼。 古代汉语练习题(20)  一、单选。(12分) 1.用本字说明假借的是(  )      a.. 读若。读如;      b.读为。读曰; c.  读若;                     d. 读如。 2.平水韵的韵母是(  )     a.  106韵;       b.  107韵; c.  206韵;      d.  30韵。 3.首联出句是“平平仄仄平”,颔联的对句是(  ) a.  仄仄仄平平;         b.   平平仄仄平;  c.  仄仄平平仄;               d.   平平平仄仄。 4.“怀诸侯之德”,句中活用的词是(  )      a.  之;                      b.  德;     c.  怀;                        d.  诸侯。 5.“倡优畜之”中“倡优”属于名词作状语中的(  )      a.  表工具;                b.  表处所;     c.  表依据;                    d.  表对人的态度。 6.“安在其不辱也”属于(  )      a.  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b.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      c.  疑问代词作状语;            d  疑问代词作主语。 二、       名词解释。(15分)六书  本义  韵目   三平调  孤平 三、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17分) 亦诚羊都刃伐盥矢上壶十指步鼎鱼视帛下至末载牧寸防舂网甘朝手莫徒问既采马础鹿本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14分)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2、宦官惧其毁己也,皆共目之。 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5、(冯谖)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6、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7、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五、说明下列句子中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的用法。(10分) 1.问女何所思,……女亦无所思.(《木兰诗》) 2.莫如以我所长,攻敌所短。(《冯婉贞》) 3.聿者,所以书也。(《说文解字》)4.赦之,以劝事君者。(《左传·成公二年》) 5.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六、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并分析其特点。(12分) 1、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2、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4、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5、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6、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 附参考答案20 一、单选(12分)b、 a、 b、 c、 d、 a 二、名词解释。(15分) 六书: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传统文字学认为的六种造字方法。 本义:由汉字和汉字记录的词的较原始的意义。 韵目:每一个韵部选用一个字作为代表,这个代表韵部部类的字叫韵目。 三平调:丁种句“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则为第五字)必须是仄声,如果用了平声,句式就成了“仄仄平平平”,末尾连续出现三个平声,这叫做“三平调”,是近体诗绝对不允许的。 孤平:乙种句“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为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句式就变成了“仄平仄仄平”,除去韵脚字是平声以外只有一个字是平声这叫做“犯孤平”。 三、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17分) 象形:羊矢壶鼎鱼网手马鹿 指事:亦刃上十下寸甘本末 会意:伐盥步至牧舂朝莫既采 形声:诚都指视帛载防徒问础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共14分) 1、弱:(1分)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削弱;(1分) 2、目:(1分)名词用为一般动词,用眼睛示意;(1分) 3、小:(1分)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小;(1分) 4、犬:(1分)名词作状语,象犬一样;(1分) 5、客:(1分)名词意动用法,把……当成客人;(1分) 6、走:(1分)动词使动用法,使……逃走、打败。(1分) 7、来:(1分)动词使动用法,使……来、归附。(1分) 五、说明下列句子中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的用法。(10分) 1.问女何所思,……女亦无所思.(《木兰诗》)宾语。2.莫如以我所长,攻敌所短。(《冯婉贞》)宾语。3.聿者,所以书也。(《说文解字》)谓语。4.赦之,以劝事君者。(《左传·成公二年》)宾语。5.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定语。 六、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并分析其特点。(12分) 1、判断句,“此“作主语;”“谁”作谓语 2、宾语前置句,“戎狄”、“荆舒”分别作“膺”、“惩”的宾语,用代词“是”复指 3、被动句,“见”表被动,“于”引出主动者 4、宾语前置句,“之”作“欺”的宾语前置,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5、宾语前置句,用“实”复指否定句中 6、双宾语句,“夺”带双宾语,“之”作间接宾语,“食”作直接宾语。 古代汉语练习题(21)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代词,并说明其类别和语法功能。(10分) 1.学恶乎始,恶乎终?(《荀子·劝学》) 2.从兹始免征云南。(白居易《新丰折臂翁》) 3.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范中淹《岳阳楼记》) 4.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云是当为河伯妇。(《史记·滑稽列传补》) 5.蝗螟,农夫得而杀之,奚故?为其害稼也。(《吕氏春秋·不屈》) 二、简答题。(15分) 1. 什幺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幺?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2、写出《十三经注疏》包含的典籍及其注疏者。 3、简要说明近体诗在字数(句数)、押韵两个方面的要求。 三、指明下列句子的修辞方式。(10分) 1、         英雄无用武之地,故刘豫州遁逃至此。 2、         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之阳陵。 3、         臣闻洪水横流,帝思俾义。 4、         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脯。5、         侣鱼虾而友麋鹿。  附参考答案:21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代词,并说明其类别和语法功能(10分)。 1.学恶乎始,恶乎终?(《荀子·劝学》) 2.从兹始免征云南。(白居易《新丰折臂翁》) 3.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范中淹《岳阳楼记》) 4.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云是当为河伯妇。(《史记·滑稽列传补》) 5.蝗螟,农夫得而杀之,奚故?为其害稼也。(《吕氏春秋·不屈》) 二、简答题(15分)。 1.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如:目、舟、鸟、手、网。 指事的主要特点是用记号指出事物的特点。如:亦、寸、本、刃、上。 会意的主要特点是组合两个以上的形体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如:从、北、莫、休、明。 形声的主要特点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吐、忙、胡、破、故。 关于转注,学术界看法还不一致。一般认为,它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同部,字义同源。如:考与老,呻与吟,讽与诵,空与窍,谀与谄,忧与愁等。它不是一种造字方法,而是一种释义条例。 假借的主要特点是有词无字,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如:“然”是“燃”的古字,本义是燃烧,后假借为代词“然”;“新”是“薪”的古字,本义是砍柴,后假借为新旧之“新”;“莫”是“暮”的古字,后假借为无定代词; “其”是“箕”的古字,本义是簸箕,后假借为代词;“而”本义是胡须,后假借为连词。 2.《十三经注疏》所包含的典籍及注疏者是: 《诗经》,唐孔颖达疏;《易经(周易)》,唐孔颖达疏;《尚书》,唐孔颖达疏; 《礼记》,唐孔颖达疏;《仪礼》,唐贾公彦疏;《周礼》,唐贾公彦疏; 《春秋左氏传》,唐孔颖达疏;《春秋公羊传》,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杨士勋疏;《孝经》,宋邢昺疏;《论语》,宋邢昺疏;《尔雅》,宋邢昺疏;《孟子》,宋孙奭疏。 3.简要说明近体诗在字数(句数)、押韵两个方面的要求。 近体诗对字数的要求非常严格,近体诗句数一般律诗八句,绝句四句。句数必须是偶数。字数上有的每句五字,称五言,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有的是七字,称七言,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近体诗的押韵有以下几个要求:1、偶数句必须押韵(有时首句也可以押韵);2、必须押平声韵;3、必须一韵到底,不能中间换韵(必须押同一个韵部的韵)。 三、           说明修辞方式(10分) a)      代称b)      委婉c)      用典d)      稽古e)      互文 古代汉语练习题(22) 一、单选(12分) 1.“谁为为之,孰令听之”,宾语前置情况是(  ) A. 一个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前置,一个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前置; B. 两个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C. 两个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D. 一个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前置,一个没有前置问题。 2.“动而见尤”,句中“见”表示(   ) A.              看见;         B.被动;       C.我;      D.显示。 3.“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则”表示(   ) A.承接;         B.因果;      C.假设;    D.让步。 4.“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二毛”使用的修辞方式是(  )      a.  比喻;                      b.  夸张;     c.  倒置;                      d.  委婉。 5.“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中“牛马走”使用的修辞方式是(  )      a.  比喻;                      b.  夸张;     c.  倒置;                      d.  委婉。 6.“刘项之权未有所分也”,中“权”是(  )      a.  形声;                      b.  会意;     c.  指事;                      d.  象形。 二.填空。(15分) 1.“造”字的本义是(   ),“纲”字的本义是(   ),“字”字的本义是是(   ),“表”字的本义是(   )。 2.“知”母在上古声母系统中并入(  )母。 3.《前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 4.“问”字的声符是(   ),“国”字的声符是(   ),“空”字的声符是(   )。 5.“匍匐”在上古的双声叠韵系统中属于(   )。    6.“但”在古代汉语中是(  )词,意思是(   ),在现代汉语中是(    )。 7.古今词义的不同,主要是表现在词义的(    )和(    )的不同。 三、名词解释(12分)叶音  正义  反切  偏义复词  疏  衍文 四、用橫线标出下面几段文章中的被动句,並翻译该被动句。(9分) 1.盆成括仕于齐,孟子曰:“死矣!盆成括。”盆成括见杀,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孟子、尽心下》) 2.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於齐,长子死焉;西丧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梁惠王上》) 3.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強。斯二者,天也。順天者存,逆天者亡。”(《孟子、离娄上》) 五.译句(20分) 1.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2.因为诬山,卒从吏议。 3.距巩洛,阻山河之险。4.割大弱强,以立诸侯。 5.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6.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7.施薪若一,火就燥也。8.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 9.女也不爽,士贰其行。10.跻彼公堂,称彼兕觥。 六、阅读下段古文并回答问题。(15分) (鲁僖公)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坙——《左传·僖公四年》 1、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2、本文中有几处宾语前置的句式,请在原文中画出。 3、指出本文中虚词“之”的用法及意义。 附参考答案:22 一、单选。(15分)a、    b、 c 、c 、d、 a、 二、填空。(15分)1.到…去  网的总绳  生孩子  有毛的皮衣2.端 3.代称 4.门  或  工 5.双声6.副  仅仅  连7.范围  感情色彩 三、名词解释。 叶音:为了说明《诗经》押韵和谐,认为某字该改读某音,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正义(古书注语):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偏义复词:是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 疏: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古文正文,也解释古书的注。 衍文:古籍因传抄和刻印误加入的字。 四、用橫线标出下面几段文章中的被动句,並翻译该被动句。(9分) (1)盆成括仕于齐,孟子曰:“死矣!盆成括。”盆成括见杀,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孟子、尽心下》) (2)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於齐,长子死焉;西丧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梁惠王上》) (3)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強。斯二者,天也。順天者存,逆天者亡。”(《孟子、离娄上》) 五、译句。(20分) 1、死刑;恼怒       2、欺骗;判决     3、把守        4、削弱;建立 5、全;更           6、断绝;抛弃     7、放;奔向    8、太平;甲士  9、错;不固定      10、登;举   六、阅读下段古文并回答问题。(15分) 1、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 以:率领;   遂:接着,于是;   处:居住(在);   虞:意料;   涉:进入;   履:征讨的范围;   共:同“供”,供给;   复:回来;   诸:指示代词“之”和介词“乎(于)”的合音兼义词;   次:临时驻扎。 2、本文宾语前置的句式:①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②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3、本文中虚词“之”的用法及意义如下: A、代词,他们。如:①五侯九伯,女实征之。 B、助词,用在定中式的名词性词组中,意思相当于“的”。如:①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②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C、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把句子变成名词性的短语,在句子中作主语或宾语。①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作宾语)②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作主语)③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作主语) 古代汉语练习(23)  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24分) 丹  之  亚 常  卍  受  严  邻  巡  希  幽  胡 怡  攻  书  煎 者  茁  贰  郊  望  平  术 二、多项选择题。(12分)   1、.下列句子中,“及”用引申义的是(     )。 A.楚人为食,吴人及之。   B.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C.敌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D.故不能推车而及。 2.下列形声字中,形符在左下角的是(          )。 A.裁   B.疆   C.榖   D.窥   3.下列各句“表”字用的是本义的是(        )。  A.虢,虞之表也。B.表裘不入公门。 C.或援誓以表心。  D.今反表以为里兮,颠裳以为衣。   4.下列句子中,形容词用作意动的是(       )。 A.王抑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B.  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 C.      小人甘其垄亩,君子保其恬素 D.什一,去关市之征,今之未能,请轻之。   5. 下列句子中,“发”是引申义的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B.射者正己而后发。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E.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6下列句子中,疑问代词做宾语的是(     )。 A.  许子奚为不自织? B.  子归,何以报我? C.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E.       吾子与子路孰贤? 三、比较下列句子,说明上古汉语否定句宾语前置的条件。(10分) 1.子路曰:“意者吾未仁耶?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耶?人之不我行也。”(《史记·孔子世家》) 2.旁无介绍,惴惴然疑先生之未必我见也。(袁枚《徐灵胎先生传》) 3.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4.何以知人之且病也?以其不嗜食也。何以知国之将乱也?以其不嗜贤也。(王符《潜夫论》) 5.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梁惠王上》)6.毋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 四、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15分) 五、标点并翻译下面两段文章。(24分)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①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注:①焦:皱折。                      《战国策•魏策四》 附参考答案:23 一  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24分) 丹(丶部)  之(丿部)  亚(二部)  常(巾部) 卍(十部)  受(又部)  严(口部)  邻(邑部) 巡(巛部)  希(巾部)  幽(幺部)  胡(肉部) 怡(心部)  攻(攴部)  书(曰部)  民(氏部) 煎(火部)  者(老部)  茁(艹部)  贰(贝部) 郊(邑部)  望(月部)  平(干部)  术(行部) 按:繁体字“邻”与“邻”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康熙字典》“邻”字在阜部,“邻”字在邑部。《辞源》修订本不收“邻”字,只收“邻”字,在邑部。 二、多项选择题:(12分,每小题2分)。 1.BC   2.ABC   3.BD   4.BCD   5.ACE    6.ABD 三、比较下列句子,说明上古汉语否定句宾语前置的条件(10分)。 1.否定句。2.代词。3.代词要放在动词前面,副词之后。 四、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15分) 1.“于”字被动句式 将介词“于”放在动词的后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如《孙子兵法·行军篇》:“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擒于人”即被他人擒获。 2.“为”字被动句式 将介词“为”放在动词的前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有时“为”后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现。如《韩非子·五蠹》:“而身为宋国笑。”“为宋国笑”即被宋国人耻笑,出现主动者“宋国”;又《战国策·燕策三》:“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戮没”即被杀戮,“为”后没有出现主动者。 3.“为……所”被动句式 “为”字被动句式的动词前加“所”字构成。主动者置于“为”与“所”之间,有时主动者可以不出现。如《汉书·霍光传》:“卫太子为江充所败。”“为江充所败”即被江充败坏,“为”与“所”之间出现了主动者“江充”;又《张中丞传后叙》:“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为所杀”即被杀害,“为”与“所”之间没有出现主动者。 4.“见”字被动句式 将“见”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式,不能引进主动者。如《韩非子·说难》:“厚者为戮,薄者见疑。”“见疑”即被怀疑。 5.“见……于”被动句式 是“见”字被动句与“于”字被动句的结合,“见”放在动词前表被动含义,“于”放在动词后引入主动者。如《史记·楚世家》:“必见欺于张仪。”“见欺”即被欺骗,又用“于”引入主动者“张仪”,“见欺于张仪”即被张仪欺骗。 6.“被”字被动句式 将“被”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也可由“被”直接引进主动者。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谤”即被毁谤,“被”不引入主动者;又蔡邕《被收时表》:“臣被尚书召问。”“被尚书召问”即被尚书召去问话,“被”引入主动者“尚书”。 五、加标点并翻译下面两段文章。(24分)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译文:  魏王想攻打邯郸,季梁听说以后,从路途中返了回来,衣服的皱折没拉平,头上的灰尘没洗去,就去拜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看见一个人,正驾着马车向北走。他告诉我说:‘我要到楚国去。’我说:‘你要到楚国去,为什幺要向北走?’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即使好,但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费用多。’我说:‘即使费用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车夫好。’我说:‘这几种条件越好,就会离楚国越远。’现在您的一举一动都想成就称王天下的大业,您的一举一动都想得到天下的信任,依仗您强大的国家和精锐的军队去攻打邯郸,以便扩大地盘抬高声誉。您的举动越频繁,就离称王天下的目标越远,就像要去楚国而向北走一样。“ 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详也。所谓不详,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详也?”《说苑·君道》 译文: 齐景公出外打猎,上山的时候见到了老虎,下沼泽的时候见到了蛇。回来后,召见晏子并询问他说:“今天我出外打猎,上山的时候见到了老虎,下沼泽的时候见到了蛇,这大概是(人们)所说的不吉祥的(征兆)吧?” 晏子说:“国家有三种不吉祥的(征兆),这些征兆不在您说的情况中。国家有贤能的人却不知道,是第一种不吉祥的(征兆);知道有贤能的人却不用,是第二种不吉祥的(征兆);任用了却不信任人家,是第三种不吉祥的(征兆)。(人们)所说的不吉祥的(征兆),是像这样一些情况。今天您上山看见老虎,山是老虎的窝,下沼泽看见蛇,沼泽是蛇的洞穴。到了虎窝看见老虎,到了蛇穴看见蛇,为什么是不吉祥的(征兆)呢?”
本文档为【古代汉语习题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6925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62KB
软件:Word
页数:78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7-06-05
浏览量: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