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师何以才能成“家”

教师何以才能成“家”

举报
开通vip

教师何以才能成“家”教师何以才能成“家”(2013-02-1923:33:09)转载▼标签:杂谈分类:他山之玉一、教师成“家”的简单——教育家并不神秘曾经有一段时间,陆续读过一些文章,大致是说中国当前的教育家越来越少,中国当前体制与风气之下很难出现教育家,有现状叙述,有原因分析,读来让我们这些一线从事教育工作者感觉到教育家是距我们特别遥远的概念。因为一说起教育家,大家就会想起中国的孔子、韩愈、朱熹、蔡元培,西方的柏拉图、苏格拉底、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等,似乎在当代我国1200万教师中,就没有教育家了,显然不是这样。事实上,对于“教...

教师何以才能成“家”
教师何以才能成“家”(2013-02-1923:33:09)转载▼标签:杂谈分类:他山之玉一、教师成“家”的简单——教育家并不神秘曾经有一段时间,陆续读过一些文章,大致是说中国当前的教育家越来越少,中国当前体制与风气之下很难出现教育家,有现状叙述,有原因分析,读来让我们这些一线从事教育工作者感觉到教育家是距我们特别遥远的概念。因为一说起教育家,大家就会想起中国的孔子、韩愈、朱熹、蔡元培,西方的柏拉图、苏格拉底、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等,似乎在当代我国1200万教师中,就没有教育家了,显然不是这样。事实上,对于“教育家”这样一个称呼,我们远没必要把它搞得这样神秘。歌手有了较大成就和影响可以称为“歌唱家”;科研工作者有了发明创造可以称为“科学家”;历史教授在某一研究领域有了开拓性贡献,可以称为“历史学家”;出版了几本书的人可以称为“作家”,擅长绘画的人有了一定风格后可以称为“画家”,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称呼并没有觉得不妥,大都为大众所接受。那么,作为社会生活的另一个领域——教育,“教育家”同样也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据《现代汉语词典》可知,“教育家”里的“家”是指“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的意思,如此看来,教师只要在教育这一活动中做出较大成绩或者产生一定影响的,都可以称之为教育家。在《中国教师报》“教育家周刊”栏目里嘉宾访谈的文章中,华东师大张华教授的一段论述可以说是揭开了教育家的神秘面纱,他说:教育家不是教育学家。“教育学家是学者,研究教育的人;教育家是实实在在创造教育本身的人。打个比方,瞎子阿炳,他是瞎子,不识谱,也没有关于音乐理论方面的著作,但他用二胡创造了不朽的《二泉映月》,他就是伟大的音乐家。研究他的艺术风格,写成一本本的著作,那是音乐学家。”“我还要格外强调一点,那就是教育家并不神秘,他不是神,他是普普通通的人。”二、教师成“家”的可能——重实践,丰理论可以这样说,每一位教师自入行的第一天起,他们心中就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要努力把这一行干好,其实那就是最初的最基本的成“家”梦想。每位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只要每天都在脚踏实地而又富有创造性地工作着,那么就都有成为教育家的潜质,都有成“家”的可能。教师们每天都既重复着常规的教育工作,也面临新的教育问题,他们有着最丰富翔实的实践材料,在学校里的每一个时间点或者每一个场合中的每一个问题甚至每一个角度都可以成为教师研究的切入点。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的问题,教师们带着或冷或热的态度,都有过或多或少的实践,但是在实践中,有时是缺乏适当的正确的理论指导,因此有时会出现迷茫或者低效的时候,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要加强理论的学习,用正确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在万变的实践中不断领会和丰富相关的教育理论。看看我们身边的榜样,如于漪、魏书生等无一不是从实践中走来、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教育理论、在实践与学习中不断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然后逐步上升到教育理念,提出自己的教育主张,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的。他们的经历告诉并激励着我们:成“家”是完全有可能的。三、教师成“家”的必然——坚持“四多”既然每一位教师完全有可能成“家”,那么要怎样做才能成“家”呢?笔者以为,坚持“四多”,必能成“家”。1、多读书读书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打底”工程,但对于教师来说,这个底打得咋样还直接影响下一代人的底子呢。因此,教师的读书就显得特别重要。(1)读书能增知。作为一位教师,从接受师范教育的学生,到合格的教师,再到成熟的教师,最后到成为一个实践教育家,其间必须永不停息地学习!既要有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又要有丰富广博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知识,还要有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理念的通识基础。只有具备这些了,教师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给学生以知识的充实和心灵的震撼,进而学生才会“亲其师”,才能“信其道”。(2)读书能长智。读书就是启智的过程,它让每一个读者能从书本中汲取前人总结的经验与教训,再在这个基础上更好的成长,并且在不断地吸收各方言论中产生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便衍生出个人的智慧。一旦教师丰富了其精神,提高了其专业,那么他便能以其智慧的职业眼光,掏出课程的亮点,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轻松最快乐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能从最接近学生现在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向更远的终点;能让自己最大程度地闲下来,而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忙起来;他不仅能让学生学懂、学透知识,而且能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富有亲和力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学生一起沉浸于其中,出神入化地与学生一起创造于其中,并使学生的心灵飞翔起来;他能让生活成为一种教育,更能把教育变成一种生活。(3)读书能生情。一直用一样东西,可能会日久生情,但一直做一件事情,则可能会日久生厌。教师做久了,大多也会出现“职业倦怠”,要消除这一现象,可行的办法就是读书。因为在书籍中,有大师们那些充满生命激情和智慧的言语打动你,有方家们那种超脱的情怀和可贵的品质感染你,还有书中体现出来的真、善、美等都会使教师的生命变得特别开阔、灵动、开放、乐观、旷达、鲜亮。单就情感来讲,书籍中不管是激动人心的豪壮情,催人奋进的崇高情,还是令人荡气回肠的悲剧情,匡正粗俗的喜剧情,以及发人深省的哲理情,怡神养性的各种美好的情趣……都会催生教师独特的感情,它或丰富或细腻,功饱满或高贵……在这样的种情怀下,学有干劲,讲有激情,思有收获,写有冲动。周国平先生说过:“由于生存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尤其是在当今拜金思潮充盈其间的社会里,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更应该“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谋求自我的灵魂充实和精神生长,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办法就是读书。2、多践行作为教师,每天都面临着对学生的教育。但若从粗线条的方式来看,可能会认为教师的工作天天如此,机械重复,毫无新意;或者会认为不过如此,无非就是上上课,谈谈心,仅此而已。这样自然就会产生职业倦怠,甚至处于应付或混日子状态,业务上不再精钻,工作中不再尽责。这样的教师自身是可怜的,因为他(她)的的工作与生活中找不到快乐;遇到这样教师的学生,也是可悲的,因为教师心里没有阳光,就会导致学生的心灵一辈子也没有阳光。因此,教师时刻要以一位教育者的姿态去审视身边的教育问题与教育现象,并且花大气力去探究解决教育中的困惑。用所学的教育理论去践行教育实践。老师区别于别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遇到任何问题,教师都爱以教育者的眼光去看待;面对诸多现象,也总爱从教育的角度去解释它们。3、多反思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省,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教师每天都在做一些行为,不管是教育的行为抑或是反教育的行为,都要求教师能经常用反思这个过滤器来使自己做个明白人:如果是教育行为,还需怎么做才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如果是反教育行为,也则错误在哪里,需要从哪里改正,等等。既有小节上的反思,也有系统上的反思,总之,反思要贯穿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的始终,它不应分大与小,不应分粗与细,不应分正与反……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这就说明一个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中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反思研究能力强的教师,总是善于分析自己、同事和学生活动。他们反思教学过程中对各类问题的处理是否合理、科学,失败在哪里,问题存在的原因是什么,等等。了解和分析同行在同一领域里有哪些突破,有哪些值得自己借鉴的地方,进而又该如何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创新能力。可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及时发现新问题,激发教师把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与超越。4、多写作前面所说的教师多读书,那是个吸收理论与经验的过程,而教师们的多践行与多反思则是对所学所悟理论与经验的检测过程,这些都是积累的过程,有了这些“积”,“发”便是必然的了。但若要“薄发”,即所“发”出的都是精品,那自然要求教师们要坚持多写,只有在多写中,思路才能灵敏,笔力才能稳健。看看那些大家们,无一不是写得多。如果他们都不太爱写,那纵然他们积累再多,也是枉然,因为外界无人知晓他们,他们也无以成名。通过写作的方式,不仅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同时也成为了一种倍受推崇的沟通方式。通过文章,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文章,可以达到师生之间的情感碰撞;通过文章,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一个真实的你。把自己真实的意愿和想法表达出来了,对自己是一种享受,对其他阅读者来说,也是一个间接经验的积累,于己于人都是颇有价值的事情。肖川老师也说:“造就教师的书卷气的有效途径,除了读书,大概就是写作了。写作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确,在读书、践行、反思的同时进行写作,这是一种可贵的生活状态,一种诗意的美好的人生境界。正如袁卫星老师所说的,读书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写作造就“名气”。
本文档为【教师何以才能成“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swp376215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8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1-10-03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