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魏孝文帝汉化笔记

北魏孝文帝汉化笔记

举报
开通vip

北魏孝文帝汉化笔记PAGE\*MERGEFORMAT#(北朝的胡漢融和)北魏孝文帝漢化筆記課題重點:為甚麼北魏孝文帝會推行大規模的漢化?(原因)北魏和北周的漢化有甚麼內容?北魏和北周的漢化對重建長期統一的局面有何貢獻?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政策在當時(南北朝末期)造成甚麼流弊?為甚麼北魏孝文帝會推行大規模的漢化?引言:北魏太武帝統一北方,為籠絡當時尚留關中之漢姓及鞏固北魏政權,遂實行漢化政策。然其推行之漢化措施,並不全面,至孝文帝才推行全盤漢化。孝文帝推行大規模漢化是因為自小受袓母馮太后的薰陶和他有統一中國的理想,他希望藉漢化來鞏固...

北魏孝文帝汉化笔记
PAGE\*MERGEFORMAT#(北朝的胡漢融和)北魏孝文帝漢化筆記課題重點:為甚麼北魏孝文帝會推行大規模的漢化?(原因)北魏和北周的漢化有甚麼內容?北魏和北周的漢化對重建長期統一的局面有何貢獻?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政策在當時(南北朝末期)造成甚麼流弊?為甚麼北魏孝文帝會推行大規模的漢化?引言:北魏太武帝統一北方,為籠絡當時尚留關中之漢姓及鞏固北魏政權,遂實行漢化政策。然其推行之漢化措施,並不全面,至孝文帝才推行全盤漢化。孝文帝推行大規模漢化是因為自小受袓母馮太后的薰陶和他有統一中國的理想,他希望藉漢化來鞏固北魏的統治,統一全中國。「漢化」的定義:首先,「漢化」是指漢胡融合(狹義方面:從語言、衣飾等方面),但孝文帝的漢化不單是使漢胡融合,而且將北魏的政權恢復漢傳統,從社會、經濟、政治模式及文化四方面(從廣義方面),恢復漢魏舊貌。(a)五胡十六國,已有漢化的先導者(各族漢化潮流所向)孝文帝之積極漢化,實沾先前五胡君主之流風。當五胡亂華時,北方雖然長期備受戰火蹂躪,經濟、文化迭遭破壞,然有部份胡主仰慕漢文化而令國家強盛。例如:如前燕時,鮮卑族慕容部慕容廆對漢族地主分子加以重用,甚至讓他們統率軍隊,而漢族人士也出謀獻策,幫助慕容氏按漢族封建統治方式建立一整套政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如道武帝拓跋珪立大學,置五經博士。又拉攏世族清河崔氏。)(b)一振當時衰頹的政治風氣北魏入主中國後,鮮卑拓跋氏(北魏貴族)久染華風,已失去勇武之風,孝文帝知要配合入主中原的形勢,胡服騎射實不可行,必須由游牧過渡到農業,故不如全盤漢化,加速民族融和,擺脫舊勢力之束縛,更將鮮卑貴族演變成官僚,可為鮮卑族帶來新刺激,加強中央集權。(b)政治精神:孝文帝欲成入主中原的「正統王朝」的統治者,希望進一步統一全國。但鮮卑並非漢種,孝文帝欲透過漢化作為正統依據,因此把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離開鮮卑貴族集中的地方,可利用中原的人力物力來發展南方。又改定郊祀宗廟禮制,追奉其先祖拓跋珪為道武帝,以示北魏君臨中夏之特殊意義。(d)孝文帝自幼受馮太后漢化薰陶孝文帝四歲繼位,由其祖母馮太后臨朝聽政,撫養長大,至馮太后崩,孝文帝親政。由於馮太后是漢人,故大力推行漢化。孝文帝親政後深受薰陶,本身亦傾慕漢文化,幼受薰陶,對漢文化認識特深,奠定了孝文帝漢化政策的思想基礎。小結:在北魏前期,為了緩和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鞏固北魏統治,實行漢化的改革。而孝文帝為了實現其統一中國的理想,在遷都後,推行更具規模的漢化。北魏和北周的漢化有甚麼內容?北魏的漢化,目的在於統一中國,建立長期統一的國家,故必須恢復漢家舊貌,卻借政治、經濟、文化等,希望重建秦漢以來的傳統。具體而言,在政治上重建官僚體系;經濟上重建戶籍制度;文化上重振儒學,提倡忠君愛國的觀念;在民族上,提倡胡漢融合。重振儒學拉攏世族北魏先受慕容氏影響,自拓跋珪時已立太學,置五經博士,初有生員千餘人,後增至三千,他又命梁越教授諸皇子經學,官拜大夫。又於戰亂較少的河西地區大興儒學,作為苻、姚之亂時受影響的士族一個避難之所。其子拓跋嗣又拉攏及重用世族清河崔氏(崔浩)。至嗣子拓跋燾又徵盧元、高允,等儒者,令文化漸盛。當燾克服北涼時,更讓群士東遷至較安定的地區生活。從以上各項利儒措施,足見北魏有意重振儒學。班祿制北魏前期,中央和地方官吏並沒有俸祿,因而許多官吏都靠漢人世族或鮮卑貴族出任,他們因此肆意從事搜括民財和貪污,引起人民的不滿。馮太后遂於公元484年頒行班祿制,由中央向官僚授與「班田」作為俸祿。從此,出任官員者不再完全是鮮卑貴族或漢人世族,所有官僚亦被納入中央的官僚體系之中,而「班田」的授予,亦促使鮮卑貴族農業化。另外,政府為官員提供了固定的收入,亦有助打擊貪污。均田令北魏前期承十六國大亂之後,人口大量減少,出現了一批無主荒地,因而引起了很多田產爭訟,亦使貴族及世族乘時佔奪民田。因此馮太后於公元485年,採李安世之議,行均田制。規定無主荒田由政府沒收;田產爭訟有限期,年代久遠的爭訟不再受理。而貧民可向政府計口授田。此制目的為恢復農業生產,同時穩定政府賦稅來源及控制戶籍。三長制租調制為配合均田制,馮太后推行三長制及租調制,以建立一個完善的戶籍制度。三長制規定5家立一鄰長,5鄰立1里長,5里立1黨長。這是漢族傳統的鄉亭里組織的重建。三長負責檢查戶口、推行均田制、催督租賦(租)、征發徭役和兵役(調)。以租調制取代過去「九品混通」的賦稅制度。新制規定:一夫一婦交帛1匹、栗2石;年15以上未娶妻者,或擁有奴婢8口者,或牛20頭者,都要納稅。所交帛中,10匹中5匹為公調,2匹為調外運輸費,3匹為百官俸。三長制、租調制是和均田制相輔而行的。e.遷都洛陽北魏前期的都城是平城,地處北方。從政治上說,它不是全國中心地區,不便於統治全國,對於中原的叛亂,更顯得鞭長莫及。經濟方面,平城氣候寒冷,土地貧瘠,交通不便,缺乏漕運。從軍事上,北魏統一北方後,北方外患已不嚴重,北魏的戰略方針是向南方發展,而向南方發展,就必須利用南中原的人力物力。在種種因素下,孝文帝乃於公元493年遷都洛陽。f.改定官制公元491年,孝文帝改定官品。兩年後宣佈《職員令》二十一卷。公元495年宣佈品令。當時南朝王肅投降到北魏,幫助孝文帝改革官制。所以新的官制太多與漢魏南朝官制相似。北魏的官制重門下省,多以門下省的侍中輔政。中書省的中書監令,則主要出納王言,地位次之,尚書省則只負責執行政令。改革鮮卑習俗g.建立門閥制度孝文帝於公元495年下詔制定門閥制度。鮮卑族除帝室外以穆、陸、賀、劉、樓、于、嵇、尉八姓為最高,漢族根據袓宗官位高低分為甲乙丙丁四姓。這是最高等級,不授予低級官員。姓以下稱族,不入姓族的就排斥在門閥之外。孝文帝制定門閥制度是依據先世官爵和當代官爵,而以當代官爵為主。門閥制度貫切了「以貴承貴、以賤襲賤」的原則,使鮮卑族和漢族統治者進一步結合起來。h.改籍貫、語言、服飾、姓氏(孝文帝)孝文帝在公元495年進行大規模漢化。改籍貫,鮮卑人以洛陽為籍貫,死後不得歸葬平城。以消滅鮮卑人的鄉土意識,一心歸向漢人文化。改語言,下詔官員不得在朝廷上講鮮卑語,以漢語為唯一官方語言。30歲以上的習性已久,不易改變,講鮮卑語不算犯禁。30歲以下要降爵黜官。改服飾,以漢服代替鮮卑舊服。鮮卑人已往皆穿短衣窄袖,是適應騎射的游牧生活,現在改穿漢人褒衣博帶服裝。在朝廷上,官吏的服裝也仿照南朝的官服。改姓氏,改鮮卑姓氏為近音或意近的漢姓,鮮卑的復音姓氏改為漢單音姓,如皇族拓跋氏改為元,獨孤改姓劉,賀樓改姓樓等。《魏書?官氏志》中記載了100多個胡姓改漢姓的例子。i.胡漢通婚公元496年,禁鮮卑人同姓相婚,鼓勵和漢人通婚。如孝文帝將漢族第一等士族如崔、李、鄭、王等姓之女收為妃嬪,同時又命五個皇弟把前娶的王妃降為姬妾,另娶漢族高門女子。通過婚姻把胡漢世家大族聯繫起來。北魏公主或宗女亦有40多人嫁給漢族高門。北魏和北周的漢化對重建長期統一的局面有何貢獻?政治方面:班祿制授班田予鮮卑貴族官員,有助鮮卑貴族農業化,又令官員全部擁有固定收入,因此擴大了任官出仕的途徑,政治不再為鮮卑貴族和漢世族壟斷,緩和了社會矛盾。令以往不受中央控制的貴族成為受薪的官僚,建立了有助長期統一的官僚制度。又因為改變了已往貴族官員擁有獨立經濟能力的情況,更有利打擊貪污,使官場風氣有所好轉,建立穩固的政治基礎,為其他各項改革的推行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孝文帝於公元493年由北方的平城遷都至洛陽,最大的目的,是要入主中原,統一中國,建立大一統政權,因為平城偏於北方,不利駕馭全國,而洛陽不但居於中原位置,而且是歷代帝皇之都,遷都洛陽,在地理和政治上皆有重要的影響,對鞏固大一統政權極為有利。經濟方面:均田制、三長制及租調制均田制給予奴婢及流民荒廢的田地,三長制定立完善的戶籍制度,租調制建立穩健的收稅系統。三者互相聯繫,有利長期統一。均田制把荒廢田地和流民奴婢結合,使田地不致荒廢,又令流民不用淪為貴族和世族的奴婢,有助社會穩定。由於勞動力提高,使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均田制亦從世族手中爭取了大量勞動人口。農民成為國家的編戶,向國家交納賦稅和服役,從而抑制了世族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助長期統一。據統計,北魏年間,全國編戶人口約有3000餘萬,比魏晉南北朝時的人口多了一倍。文化方面:重振儒學(北魏)北魏自拓拔珪立太學,置五經博士,到拓拔嗣重用儒學者崔浩,至拓拔燾重用高允,皆為重視儒學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現。而重視儒學的原因,是因為北魏君主欲透過儒學忠君愛國的主張,以恢復漢興之世,建立大一統政權。民族方面改姓氏、語言、籍貫、服飾及胡漢通婚(北魏)孝文帝實行一系列漢化政策,積極地推進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以減少民族分裂對大一統政權的阻力。民族有四個特徵要素:共同地域、共同語言、共同經濟生活、共同文化和心理質素。孝文帝遷都洛陽,不單代表其入主中原,更使大批鮮卑人入居中原,接受漢化。而強制鮮卑人改姓氏、語言,使胡漢兩民族的障礙打破。改籍貫、服飾等,有利於民族意識和民族感情的融合。通婚更直接令民族在血統上混合。總結:以上由北魏至北周的一連串漢化措施,針對不同時代的不同方向。如北魏馮太后時注重政治及經濟方面的漢化,孝文帝時著重政治、文化及民族方面的漢化。而其共同目的,亦是透過漢化運動,謀求大一統政權。北朝的漢化政策在南北朝末期造成甚麼流弊?北朝的漢化政策,將自魏晉以來已失之政治理想復甦,但與此同時亦為當時的政府及社會帶來不少的問題,因此造成不少流弊。門閥制度正式在北方確立孝文帝欲求漢化,採用漢族的門第制度,制定姓族,當評定門第後,更嚴格根據門第的高下來選拔人才,而「以貴承貴,以賤襲賤」的門閥制度就此確立。然而門閥制度是其中一個的引致分裂的因素,門閥的建立造成不公平的取仕途徑及半世襲官位的危機。文武及胡漢分裂(北魏)因在一種長期的太平狀況下,鮮卑統治者養成一種重文輕武的習性,引致武力廢弛,失去強悍風氣,結果使北魏安定的局面遭遇動搖。鮮卑內部不和,造成六鎮之變。北魏初都平城,為了拱衛首都,在平城以北置六個軍事據點,是為六鎮(武川、撫冥、懷朔、柔玄、禦夷及懷荒)。文化習俗上,北方六鎮持續鮮卑化,而南遷的鮮卑人則漸趨漢化,形成嚴重民族分裂。終於在公元523年,六鎮軍民因為不滿長期被南方鮮卑貴族門第輕蔑而爆發叛亂,北邊幾盡成盜區,亂事歷七年始平。這次叛亂其實是對於處理南北漢化問題不當的一次警號。促使北魏分裂由於孝文帝對於南朝的門閥政治,毫無保留地全盤接受,形成日後北魏朝政的腐化。如鮮卑貴族元琛與元雍鬥富,重演了晉代的王愷與石祟鬥富。而元琛更曾聲言,自己不恨不能見石祟,只恨石祟未曾見到自己,足見元琛鬥富的氣焰凌人。後孝文帝死,宣武帝立,政治更趨腐化。其後有胡太后臨朝,毒殺孝明帝,邊將爾朱榮起兵攻陷洛陽,殺死以胡太后為首的漢化鮮卑貴族,史稱「河陰屠殺」。最後政權落入高歡(胡化漢族軍人)、宇文泰(漢化鮮卑人)的爭奪之中,北魏亦因而分裂為東西魏。總結:北朝的一系統漢化措施,雖然為當時帶來不少流弊,然而這些流弊只是短暫的。這些制度重建漢魏以來失去的政治理想,對後世歷朝有重要貢獻。
本文档为【北魏孝文帝汉化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與因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2KB
软件:Word
页数:5
分类:
上传时间:2021-11-13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