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采访学》

《新闻采访学》

举报
开通vip

《新闻采访学》第一章记者的历史 第一节 职业记者的起源和 记者称谓的演变 一、记者的起源 唐代中叶在中央政府供职的官员和地方政府驻京办事处的邸吏。 二、记者称谓的演变 “访员” 第二节 西方资产阶级职业记 者的出现和发展 15世纪的威尼斯,开始出现带资本主义性质的手抄小报。 第三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无产阶级第一批记者的杰出代表 马克思1844年创办《德法年鉴》 第四节 我党记者队伍形成 和发展的历史 1922年9月13日创刊的党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响导》,主编蔡和森; 1925年6月,党创办的第一...

《新闻采访学》
第一章记者的历史 第一节 职业记者的起源和 记者称谓的演变 一、记者的起源 唐代中叶在中央政府供职的官员和地方政府驻京办事处的邸吏。 二、记者称谓的演变 “访员” 第二节 西方资产阶级职业记 者的出现和发展 15世纪的威尼斯,开始出现带资本主义性质的手抄小报。 第三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无产阶级第一批记者的杰出代表 马克思1844年创办《德法年鉴》 第四节 我党记者队伍形成 和发展的历史 1922年9月13日创刊的党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响导》,主编蔡和森; 1925年6月,党创办的第一个日报——《热血日报》问世,主编瞿秋白; 1931年12月11日创刊于江西瑞金的《红色中华》。 第二章 记者的类型 第一节 专业记者与机动记者 一、专业记者 专业记者是指专门采访报道某一领域的记者。 专业记者的特点,一言以蔽之,曰专。 专业记者,一般是以两种形式出现的,一种是专门的记者,一种是编采合一的记者,后一种人数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二、机动记者 类似特派记者,甚至有时外出采访就是以特派记者的身份出现,直接受总编辑或记者部派遣与指挥。 第二节 特派记者与特约记者 特派记者是因特殊采访任务的需要,受编辑部特别派遣的记者。 特约记者的编制则不属于编辑部,是社、台外的工作人员,应约完成社、台一定的报道任务。 第三节 地方记者 一、地方记者和记者站的源流 一条线索是从近代报刊发展“访事”、“访员”开始; 另一条线索是,先发展地方通讯员,再派记者常驻某一地方。 二、记者站记者编制类型 1.记者编制属报社; 2.记者编制归地方; 3.双轨制。 三、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建站,纵向建站与横向建站 记者站历来都是自上而下建的,对这种形式,可以称作纵向建站。 两种新形式: 一是一些外埠新闻单位,打破惯例,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在北京市设立记者站; 二是横向建记者站。 第四节 驻外记者 中国驻外记者的历史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清末,在国外延聘记者(访事、访员); 第二阶段:民国时期,从国内派驻外记者; 第三阶段:新中国时期,驻外记者大发展。 第三章 记者的职责 第一节 采写新闻报道 采写新闻报道,是记者的首要职责。 一、采写新闻报道责任重大,记者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 二、记者要发挥作为新闻报道主力军的作用; 1.要重视采写新闻 2.要非常敏锐,不漏报重大新闻 3.要会打大仗、硬仗。 4.要在新闻报道上不断地开拓创新 5.要在思想作风、职业道德、采访写作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三、要正确处理好记者与编辑部之间的关系 1.服从编辑部调遣 2.从实际出发 3.发挥主动性 4.处理好和编辑的矛盾 5.要定期向编辑部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工作,重要问题要及时请示 6.建立记者与编辑轮换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第二节 反映情况 这里说的反映情况,是指以写“内参”稿的形式,反映那些不宜公开发表,但对编辑部和党政领导机关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情况。 一、要及时反映情况; 二、要如实反映情况; 三、要贯彻全面反映情况的方针; 四、对工作中一些带试验性的做法,因为尚不成熟,记者可先写成“内参”,供领导机关参考。不少这样的“内参”,后来成为公开见报的重要稿件; 五、记者经过调查研究,对某些问题形成一些新的看法,为慎重起见,也可以先作为“内参”稿,送领导机关参阅; 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被反映对象的变化; 七、要警惕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记者反映情况。 第三节 做群众工作 记者做群众工作,一般只限于结合自己的采访活动,或者在自己分工采访的地区、部门,重点做好通讯员(或报道组、作者积极分子)的工作。 一、做群众工作要有长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短安排; 二、要协助当地党委开展通讯工作; 三、要经常联系一批骨干通讯员(包括特约记者); 四、把编辑部每个时期的宣传意图、报道要点,告诉给自己经常联系的骨干通讯员,以便他们及时掌握,进行报道; 五、组稿; 六、和通讯员合作写稿; 七、征求通讯员和广大读者对宣传报道的意见,并把这些意见反映给编辑部,以利宣传报道工作的改进; 八、给通讯员讲课; 九、关于读者来信、来访问题; 十、为搞好报纸发行,开展群众工作。 第四章 记者的修养 第一节 政治修养 一、政治立场; 二、政治方向; 三、政治观点; 四、政治纪律; 五、政治鉴别力; 六、政治敏感性; 七、政治远见。 第二节 理论修养 记者的理论修养,是指记者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即马克思主义水平。 提高理论修养的原因 第一,历史的经验教训; 第二,宣传中常常出现片面性的问题,和理论水平不高、思想方法片面有关; 第三,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等等,都需要在理论上给以说明; 第四,读者的思想水平越来越高,识别能力越来越强。 如何提高理论修养 要克服轻视理论的思想,有计划地读些马列着作; 要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 要努力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要和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起来。 第三节 知识修养 记者知识修养的标志,主要看他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所谓合理,既要博,又要专。 博的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 第二层次:文学知识; 第三层次:自然科学知识; 第四层次:新闻业务知识; 第五层次:外语知识。 第四节 专业修养 一、要学好新闻学 要学好无产阶级新闻学,掌握无产阶级新闻理论,了解中外新闻事业史,具备关于采访、写作、编辑等新闻业务的系统知识。 二、要有较强的独立作战能力,一专多能,是业务上的多面手 独立作战能力主要包括采访能力和写作能力; 写作上的一专多能,主要是指写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等)要专,同时也能写评论,写报告文学,写散文等。 第五章 记者的道德 第一节 新闻职业道德产生和 发展的历史简要回顾 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威廉博士于1908年提出的《记者信条》; 1991年1月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华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是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个全国性的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全国性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 第二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准则》的第一条,也是《准则》最根本的一条,是职业道德的核心。 如何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首先,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其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落在实处,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第三,在采访和日常生活中,心中要装着群众。 第三节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新闻的真实性,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坚持这个原则,是党性在新闻问题上的一个具体表现。就伦理学的意义说,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就是实事求是,讲真话。 第四节 保持廉洁奉公的作风 “有偿新闻”的表现形式 1.广告式新闻; 2.拉广告,用新闻作交换; 3.“三包”; 4.“红包”; 5.“重奖记者”; 6.出卖版面。 第五节 道德与法律边缘问题 1.诽谤; 2.揭人隐私; 3.抄袭剽窃他人的劳动成果。 第六节 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 首先,由于记者能较多地接触党和国家的秘密,就容易成为外国情报机关收买的对象。记者要充分认识到这种情况,提高警惕,增强保密观念,遵守保密纪律; 其次,不能放松世界观改造,要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长城。 第六章 采 访 性 质 第一节 新闻采访是一种特殊 的调查研究工作 一、记者的调查研究与其他行业的调查研究的异同 (一)共同点 第一,从指导思想看,各行各业的调查研究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指导; 第二,从目的看,各行各业的调查研究都是为了解决问题。 二、记者的调查研究的特点 首先,记者是为传播新闻信息,搞好新闻宣传报道去进行调查研究的; 其次,由于新闻宣传的特殊要求,必然赋予记者在进行调查研究时具有种种特点 1.新闻性; 2.政策性; 3.全局性; 4.广泛性; 5.时效性; 6.连续性; 7.公开性。 第二节 采访决定写作 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作用,用一句话来表述,即:采访决定写作。 第七章 采 访 意 识 第一节 信息意识 一、“信息”一词的渊源和涵义 1948年,美国着名数学家申农首先在通信领域把“信息”作为一个科学概念提出来。 申农:“信息就是消除或减少接受一方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二、树立信息意识涉及新闻采访报道的几个理论性问题 1.新闻和信息的联系与区别; 2.传播信息是新闻的基本功能; 3.开发与传播信息资源的关系。 三、记者在开发和传播新闻信息中的具体运作 1.广辟新闻信息源; 2.增大新闻信息量; 3.传播正确的信息; 4.提供含金量高的信息; 5.让信息增殖; 6.快速传递信息; 7.重视信息反馈; 8.加强对信息的综合利用。 第二节 受众意识 一、记者树立和强化受众意识,归根到底要解决为受众服务和服务得更好的问题 受众意识的核心问题,是为受众服务。 记者树立和强化受众意识,归根到底,要解决为受众服务和服务得更好的问题。 二、为受众服务得更好的几个基本点 1.报道要看读者对象; 2.报道要满足读者正当需要; 3.报道要对读者负责; 4.报道要引导读者; 5.报道要重视读者参与。 第三节 监督意识 一、新闻舆论监督是由新闻媒体的职能决定的,也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使命; 二、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形式是批评性报道,其突出特点是公开性、揭露性、扩散性; 三、要知难而进,迎着矛盾上; 四、要争取党政领导支持, 揭露和解决矛盾; 五、要掌握批评报道艺术。 第四节 未来意识 一、树立未来意识,重点要落实在搞好预测性报道上,给受众展示一个未来世界; 二、预测性新闻的种类。 三、预测性新闻的采访与写作 1.重根据; 2.重比较; 3.重辩证。 第五节 竞争意识 一、竞争的目的与态势 树立和强化竞争意识,首先要明确新闻竞争的目的,认识当前新闻竞争的态势。 二、记者竞争的舞台 记者竞争的舞台,可以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 有形舞台,是指国内外记者云集的舞台;无形舞台指的是是在采访时,只有一家新闻单位的记者在场,不存在竞争对手。 三、竞争的方面 独家新闻,指独家发布的新闻,人无我有的新闻;或者说,大家都应该采访到的新闻,而别人没有察觉,没有采访到,唯独你察觉到了,又采访到了。 四、竞争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要反对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二,形成合力。 第八章 采 访 原 则 第一节 依靠地方各级党委或政府是新闻采访工作的组织原则 一、党报记者多年形成的传统 在采访工作中依靠各级党委或政府,是党报记者多年形成的传统。 二、为什么记者在采访工作中要依靠地方各级党委或政府 记者去各地采访,在工作中要依靠地方各级党委或政府,是由我们新闻事业的性质和工作需要决定的。 三、地方记者要接受双重领导 地方记者站或地方记者要在当地党委领导或指导下进行工作,同时地方记者还要接受编辑部的领导。 第二节 地方记者怎样依靠地方党委或政府开展工作 一、关键是主动 把自己看作当地一分子,深入当地生活,不把自己置于“客人”地位。 二、争取地方党委或政府领导的途径 1.争取党委同意,列席党委或政府的有关会议; 2.经党委同意,阅读有关文件、电报,听传达报告; 3.报道计划送当地党委或政府征求意见; 4.跟党政负责同志去基层搞调查研究; 5.重要报道和“内参”稿,送党委或政府领导审阅; 6.力所能及地承担当地党委或政府交给的任务; 7.地方记者还要起新闻单位与地方党政之间的桥梁作用; 8.接受报社委托,争取地方党委或政府支持,筹备记者会。 三、地方记者要正确处理同地方党委关系中容易出现的矛盾 一是多写与少写的矛盾; 二是登与不登的矛盾; 三是好与不好的矛盾; 四是批评方面的矛盾。 第九章 采 访 路 线 第一节 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是党的新闻采访工作的优良传统 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是党的新闻采访工作的优良传统,这个传统是在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1942年开始的整风运动对形成这个传统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节 怎样坚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采访路线 一、要下决心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深入到群众中去,深入到实际中去; 二、要深入新闻发生的现场。 第三节 要正确处理深入 的几个关系 一、要正确处理好采访领导机关和深入基层的关系; 二、要正确处理好形体深入和思想深入的关系; 三、要正确处理好报道实际工作和关心实际工作的关系。 第十章 采 访 作 风 第一节 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首先,记者走到哪里,应该主动去接近哪里的群众,和他们打成一片,同呼吸、共命运,不自恃特殊; 其次,记者联系群众,要讲究方法,有一套接触群众的本领; 第三,联系群众,还要广交朋友。 第二节 深入调查研究的作风 一、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要带主观框框调查。 二、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 下述几种情况,尤其需要进行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 一是重大的典型报道,包括先进人物先进集体,大案要案等的报道; 二是比较复杂的问题,有分歧意见的问题,或疑难的问题; 三是弄虚作假,对付上级检查团检查。 第三节 战斗敏捷的作风 采访,既要扎实,搞好调查研究,又要敏捷,讲究工作效率。 首先要解决一个认识问题:以往人们一提到快,往往容易联想到西方记者如何抢时间、争速度,很少注意到快也是无产阶级办报的一个传统; 其次,具备战斗敏捷的作风,还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强化竞争意识、树立时间观念; 二、分别不同新闻类别,在采访时采取不同对策; 三、晚报记者打“时间差”; 四、发稿快的有效办法 1.在采访过程中打腹稿 2.多写短新闻 3.分段发稿; 4.充分利用现代化通讯设备。 第四节 不畏艰险的作风 不畏艰险的作风,是指在采访中为了职业的需要,不怕艰苦,不怕危险。 “记者工作是世界上最艰苦的劳动之一”。其所以艰苦,是因为记者所从事的新闻工作决定了他的任务总是一个接一个,长年累月得不到很好休息; 不仅如此,记者职业还是一种危险的职业。所谓危险,有两层意思,一是在政治上要担风险,二是有些任务有一定危险,要求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去采访。 第十一章 采 访 方 式 第一节 直面采访 一、直面采访的定义 直面采访,是指记者直接面对采访对象进行采访,或称面对面采访。其特点是,记者通过口头提问,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了解客观情况,搜集新闻素材。 二、直面采访的原则 (一)平等; (二)因人而异; (三)主动权。 第二节 视觉采访 一、认识和发挥眼睛在采访中的作用 1接收信息 2发现线索 3识别美丑 4辨别真伪 5洞察本质 6捕捉情景 二、视觉采访与视觉新闻 “所谓视角新闻,无非是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的画面,读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具体地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面貌。这样,我们的新闻就可以克服枯燥和概念化的缺陷,更好地适应今天这个电视发达的时代。” 第三节 书面采访 书面采访,是指记者在同采访对象不能面对面交谈的情况下,通过书面提问的形式进行采访,得到书面答复。 一、书面采访的起源 书面采访大约在民国初年已露端倪。 二、在哪些情况下可用书面采访 1.在采访对象没有时间亲自接受记者面访的情况下; 2.采访对象在外地,记者抽不出时间分身前往,但又必须采访; 3.记者在无法接近采访对象的情况下,书面采访往往成为传递信息、达到采访目的的一种特殊手段; 4.记者在无法接近采访对象的情况下,书面采访往往成为传递信息、达到采访目的的一种特殊手段; 5.书面采访是进行补充采访的一种方式。 三、书面采访的具体操作 第一,要说明采访意图,讲清为什么非要进行这次书面采访不可,表示出恳切之意,以引起对方重视; 第二,要设计好问题; 第三,要给对方答复一个限期,并给对方的答复以反馈。 第四节 体验式采访 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参与被报道者的生产实践和工作实践,亲身体验他们劳动的酸甜苦辣,并在体验中进一步采访。 一、弘扬优良传统 提倡体验式采访,也是为了弘扬我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 二、怎样搞好体验式采访 1选好体验点; 2甘当小学生,老老实实向采访对象学生产技术,学劳动本领,学他们的好思想、好风格; 3不是为体验而体验,体验的最终目的是要写出更好的报道;也不是只体验不采访,要把体验和采访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体验中采访,在采访中进一步体验; 4一次体验采访的时间是长一点好还是短一点好,要视需要而定; 5体验式报道要有体验的特点,以区别一般报道。 第五节 电 话 采 访 记者通过电话这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同采访对象对话,了解情况,采访新闻,叫电话采访。 一、电话采访的由来 1876年,美国人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1847—1922)发明了电话。贝尔发明电话后,美国新闻业是最早享用这一现代科技文明成果的行业之一。对一些重大事件的报道,还特别注意到运用电话抢时间。 二、在哪些情况下宜用电话采访 1联系采访; 2重大事件,搜集反应; 3突发事件,快速报道; 4热点话题,广泛调查; 5留下悬念,需要追踪; 6咨询专家,释疑解惑; 7传闻颇多,澄清事实。 三、电话采访的具体方法 1要有一套查电话号码的本领; 2做好电话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拟出要提的问题; 3通话后,和书面采访一样,要自报身份,讲明采访意图,争取对方和你合作; 4要有礼貌; 5电话采访具有双向交流性,在交谈时,不但要完整地记下对方的谈话,还要尽可能记下对方谈话的语气,甚至感情色彩; 6核实。 第六节 因特网上采访 一、因特网的由来和传播信息的优势 首先,它的信息交流手段丰富; 其次,它的信息资源包罗万象; 第三,在网络空间之中,信息资源和传播者的身份是相当不确定和多元化的; 第四,信息组合方式不局限于一种信息符号,可以以“多媒体”的方式加以立体表现; 第五,它突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任何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形式,同任何人的信息交流; 第六,相对于传统传媒的集中传播,它是经由分散传播到达为个人服务的个人化彼岸; 第七,它使大众传播从传统的线性交流走向交互性交流。 二、怎样在因特网上采访 1了解最新信息; 2拓展消息来源; 3运用网络进行调查; 4通过电子邮件进行采访; 5收集背景资料。 第十二章 采 访 方 法 第一节 上下结合 无论是先自上而下进行采访,还是先自下而上进行采访,一般都要辅之以另一面:自上而下时,要有自下而上这一面;自下而上时,又要有自上而下这一面。上下的范围多大,要视采访对象的情况而定。只有把自上而下的采访和自下而上的采访结合起来,才能更全面地掌握情况,弄清一个事物的本来面目,避免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 第二节 点面结合 一、对点面结合的两种理解 点上的采访,是指记者深入一点的采访活动,也即考察一个典型的活动; 面上的采访,是和点上的采访相对而言的,是指了解面上的情况。这是综合报道的需要。 二、蹲点调查与建立采访基点 解剖“麻雀” 如何建立采访基点: 1要选择好点; 2要“下本钱”; 3要抬头看面; 4要和基点保持密切联系。 第三节 交叉采访与跨行业采访 一、交叉采访 在采访第一条新闻的同时,就顺便为第二条、第三条新闻搜集材料。 二、跨行业采访 一种情况是,记者的采访任务涉及到另一行业,需要跨行业采访; 另一种情况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了非本行业的重要新闻,只要时间允许就应该跨行业采访。 第四节 易地采访 是指记者到自己分工范围以外的地区去采访。 易地采访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易地采访一般以专题采访为宜; 2.记者初到一个地方,情况不熟,更应谦虚谨慎,在深入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有了把握再写; 3.对当地记者要尊重,平等相待,不以特派记者自居; 4.不与当地记者抢新闻; 5.利用易地采访机会,学习外地记者的长处。 第五节 抽样调查 按照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从全部研究对象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然后依据调查的结果对全部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以达到对全部研究对象认识的目的。 主要形式 一是对媒介受众情况的调查; 二是调查结果被引用于传统的报道形式中,以加强说服力; 三是以“精确新闻”形式出现的抽样调查报告。 实施过程 1.确定调查主题,分析其可行性和现实意义; 2.确定调查计划和实施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3.界定调查总体,抽取样本,拟问卷; 4.实施调查; 5.资料汇总分析和撰写报告。 第十三章 采 访 重 点 第一节 抓 新 动 向 首先,要关注政治新动向; 其次,要关注经济新动向; 第三,要关注社会思想新动向; 第四,要关注国际新动向。 第二节 抓新事物 新事物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概念,它是指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那些符合历史发展规律,能给人们指明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 一、要善于发现新事物; 二、要敢于支持新事物; 三、要热情扶持新事物。 第三节 抓新成就 抓新成就,是指抓各行各业的新成就,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 在报道重大工程建设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用力气报道好“第一个”; 二、要权衡轻重; 三、要重视人的作用; 四、要做好“外”字文章; 五、要实事求是; 六、要选择恰当的报道时机; 七、要不忘后续报道。 第四节 抓新风尚 一、报道要有长期观点; 二、同中求异,异中见新; 三、抓树新风的典型; 四、用对比方法进行报道。 第五节 抓新经验 一、发现新经验; 二、传播新经验; (一)传播内容 1.经验创造者; 2.经验接受者; (二)传播艺术 第六节 抓新人物 这个“新人物”,是一个内容较广的概念,凡具有新思想、新道德、新风格、新创造、新事迹的人物,都可以称作新人物。 先进人物是新人物的突出代表。 记者在发现先进典型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识别真伪; 二、要考虑典型性; 三、要有较强的针对性; 四、推出全国性的重大先进典型,在一个时期内还要适度。 第七节 抓新问题 一、着重抓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的新问题; 二、着重抓对生活具有影响意义的新问题; 三、着重抓对社会具有警钟意义的新问题。 第十四章 新 闻 线 索 第一节 发现新闻线索的渠道 党和政府的重要文件; 各种重要会议; 新闻媒体; 受众来稿来信来电来访。 归根到底,新闻线索是从群众中来的,是从沸腾的生活中来的,是从丰富的客观实际中来的,是从社会斗争和自然斗争中来的。 第二节 增强新闻敏感 一、新闻敏感是记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 新闻敏感是记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 二、西方记者的新闻敏感 强烈的新闻敏感是西方记者的长项之一。 三、怎样培养训练新闻敏感 第一,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水平; 第二,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价值的理论; 第三,要胸有全局; 第四,掌握科学的现代思维方式。 第十五章 新 闻 策 划 第一节 正确认识新闻策划 一、新闻策划是不是制造新闻 我们所谓的新闻报道策划,是指在承认新闻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这一前提下的策划。新闻报道策划是按照新闻规律办事,实行新闻资源的最佳组合和配置,更好地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它使我们的新闻报道在改造客观世界中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二、要正确认识三个区别与联系 1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线索的区别与联系; 2新闻报道策划与“点子”的区别与联系; 3新闻报道策划与报道计划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节 记者在新闻报道策划中的位置和作用 一、位置:实施者与参与者 新闻报道策划的主体的多层次性 第一层次是总编辑策划; 第二层次是部主任策划; 第三层次是记者策划。 记者既是策划的实施者,又是策划的参与者。 二、作为实施者与参与者的作用 一方面完成总编辑和部主任有关新闻报道的策划; 另一方面,开动脑筋,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抓住有意义的主题,精心策划,同时又关心全局,对整个媒体的新闻报道策划提出积极建议。 第三节 新闻报道策划的具体运作 一、新闻报道策划的两种类型 (一)报道型; (二)报道兼其他活动型。 二、新闻报道策划要把握的环节 (一)要有一个好的创意; (二)要有一个实现策划的好环境; (三)要会公关。 第十六章 采 前 准 备 第一节 采前准备是初步认 识采访对象的工作 认识采访对象,不应该从和采访对象直接接触开始,而应该在和采访对象接触之前,就通过一些间接渠道,对采访对象有一些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下述几类采访更需要记者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1.采访高级领导干部、知名人士、国际要人; 2.采访重要会议; 3.采访重大典型; 4.采访特殊事件; 5.采访不熟不懂的问题; 6.去陌生的地方采访; 7.国外采访。 第二节 准备工作包括的内容 准备工作有临时性的和经常性的两种。所谓临时性的,指在接受某项具体报道任务时,根据具体报道任务的需要所进行的准备工作。 临时性准备工作包括的内容: 一、明确采访目的; 二、熟悉采访对象; 三、学习党的方针政策; 四、充实新知识; 五、准备一些问题; 六、设计作战方案; 七、物质准备。 第十七章 访 问 规 程 第一节 分清访问类型与选 准访问对象 一、分清访问类型 访问可以按照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两大类来分,即事件性新闻的访问与非事件性新闻的访问。 二、选准访问对象 我们所选择的访问对象无非两类:一类是唱“主角”的——他本人就是新闻中的主角,或者他虽不是新闻中的主角,但他提供的材料将构成新闻的主要事实;第二类是唱“配角”的——他本人在新闻中处于次要地位,或者他提供的材料只构成新闻的一部分事实。首先,我们要把唱“主角”的访问对象选择好;其次,也不可忽视选择好唱“配角”的访问对象,“红花还要绿叶扶”。 第二节 研究访问对象接受 访问的心理 在接受记者访问时,有不同的心理反应,通常有三类: 第一类,愿意接受记者访问的; 第二类,不知应该怎么接受记者访问的这一类也有各种不同的情况; 第三类,不愿意接受记者访问的。 第三节 遵守时间讲究礼貌信守诺言 一、遵守时间; 二、讲究礼貌; 1.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 2.注意对方身份,提问得体; 3.注意倾听对方的谈话 三、信守诺言 1.为新闻来源保密的承诺; 2.不得发表的承诺; 3.不得透露姓名的承诺; 4.送审稿件的承诺。 第四节 营造一种和谐融洽 的谈话气氛 对正常情况下的访问而言,应该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谈话气氛,以利于访问有效地进行。一问一答式的死死板板的访问,空气沉闷,效果不一定好。 第五节 提问的技巧 一、看对象; 二、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三、抓住要害,提出对方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四、提问具体; 五、两面问; 六、提问要讲究方式 1.正问 2.侧问 3.反问 4.设问 5.追问 6.故问 7.借问 8.激问 第六节 问与看相结合 所谓看,就是用眼睛观察。用眼睛观察,也是一种采访,是与问相伴而行的无声采访。访问的过程也是观察的过程,访问与观察要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为用。 观察的内容 一、观察访问对象; 包括访问对象的年龄、相貌、身材、穿着打扮、表情、举止、心态等。 二、观察访问对象置身的环境。 包括工作环境、生产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等,或者说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 第七节 记 录 在一般情况下,以当场少记,事后多记为好。所谓当场少记,不是不记,而是记要点,记精粹的话,记生动的语言,记人名、地名、物名、数字之类。所谓事后多记,就是在访问结束后,抓紧时间尽可能详细补记。 第十八章 开 座 谈 会 第一节 开座谈会是行之有 效的采访方法 一般有两个目的:一是报道座谈会,座谈会本身就构成新闻;二是通过座谈会了解情况,搜集材料,不报道座谈会本身。 为了了解情况、搜集材料而召开的座谈会的好处: 第一,有利于较快地掌握各方面的情况; 第二,有利于迅速搜集各方面的反应; 第三,有利于了解争论双方的意见; 第四,有利于弄清事实真相; 第五,有利于解决某些矛盾。 第二节 怎样开好座谈会 一、参加座谈会的人,要慎重选择 一要注意到会人的代表性,二要注意到会人能为报道提供情况,发表意见。 二、参加座谈会的人以多少为宜 这要看座谈什么问题,不能硬性规定。需要见报的座谈会,大约以5人左右为宜,这样代表性可以广泛一些。 三、为了收到好的效果,要开有准备的会 有些座谈会,要调查某个问题,还要把调查的纲目先分送给到会的人作准备。 四、要开展讨论; 五、要善于启发引导; 六、自始至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精神。 第十九章 善 于 观 察 第一节 对观察的基本要求 一、观察要锐敏; 二、观察要独特; 三、观察要准确; 四、观察要抓要害; 五、观察要抓特点; 六、观察要深刻。 第二节 观察术 一、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 采访,在观察某些事物时,也要选择恰当的位置,可以更好地观察事物,完成采访任务。 二、粗细结合,以细为主 新闻报道主要是通过具体的形象的材料来教育读者、影响读者、吸引读者的。一般地说,记者报道方面的问题,也常常出在材料不够细上。 关于细节,记者可以通过访问获得,也可以通过眼睛观察,在现场捕捉细节。 三、用眼睛调查数据 有些数字则要靠记者到现场去观察,一个一个地统计。 四、在比较中观察,在观察中比较 在观察事物时,要注意抓特征,怎样抓事物的特征?孤立地看一个事物,不易抓住特征,这需要把同类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较。 五、观察中联想 一是纵向联想,即历史的联想; 二是横向联想,即同类事物之间的联想; 三是纵横交错联想。 第二十章 追 踪 采 访 第一节 追踪采访的特点 它是为了回答报道给读者留下悬念所进行的一种采访; 它又是根据读者提出的问题所进行的一种采访。 第二节 追踪采访的种类 一、人物追踪采访 1.人物追踪采访的对象人物追踪采访的对象,基本上有两类,一是名人,二是普通人; 2.人物追踪采访的两种类型; 3.人物追踪采访成果的报道形式。 二、事件追踪采访 事件追踪采访,一般是在事件发生后,为弄清事件发生的真相,追踪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和结局,所进行的采访。 三、其他追踪采访 除人物追踪采访、事件追踪采访外,还有问题追踪采访、新事物追踪采访、名胜名城追踪采访等。 第二十一章 记者招待会和新闻发布会的采访 第一节 记者招待会和新闻发布会简史 记者招待会和新闻发布会均源于西方。 美国白宫总统的记者招待会,大概是从总统接见记者脱胎而来的。 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问题发出《关于在京举办新闻发布会问题的通知》,1993年8月又发出补充通知,对新闻发布会的内容、申请、注意事项等问题作出规定。 第二节 记者招待会或新闻发布会采访的特点和要求 一、记者招待会或新闻发布会的采访特点 1.记者招待会或新闻发布会,是举办一方——即“新闻源”,经过充分准备,主动向记者发布新闻的一种形式; 2. “新闻源”不是向个别记者发布新闻,而是面向新闻界,向一批记者发布新闻,向一个记者群体发布新闻; 3. “新闻源”在一个限定的时间内发布新闻,一般一至二小时。 二、记者招待会或新闻发布会采访的要求 1.排除思想障碍; 2.要做充分准备; 3.竞争表现在“抢”字上。 第二十二章 突发事件的采访与报道 第一节 突发事件的种类和特点 一、突发事件的种类 1.突发的自然灾害事件; 2.突发的政治军事事件; 3.突发的恶性交通事故; 4.其他,如火灾、劫机、爆炸等。 二、突发事件的特点 1.突发性; 2.异常性; 3.破坏性; 4.紧迫性。 第二节 对突发事件采访的要求 一、关心形势; 二、反应灵敏; 三、有紧迫感; 四、既要不怕危险,又要善于保护自己。 第三节 突发事件的报道 一、关于急报、缓报、不公开报的问题 对重大突发事件,应从政治着眼、大局着眼,分别情况,采取急报、缓报、不公开报的方针。 二、关于如实报道的问题 对灾情采取如实报道的方针,对其他突发事件也应如实报道,因为真实性是我们的新闻报道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重大突发事件,有的是要载入史册的,采取如实报道的方针,既是对实际负责,也是对历史负责。 三、关于从积极着眼报道的问题 报道自然灾害,一方面要报道人民生命财产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遭受损失的情况,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要报道党和政府怎样领导人民抗灾救灾,重建家园的情况。 四、关于连续报道的问题 对报道重大突发事件,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随着事件的发生发展进行连续报道,善始善终,防止有头无尾,虎头蛇尾。 五、关于“后来居上”的问题 对重大突发事件要快速反应,快速报道。争取不到第一,那就要有“后来居上”的思想。 第二十三章 旅行采访与旅途通讯 第一节 旅途通讯的渊源和发展 旅途通讯渊源于我国古代的山水游记文学。 以报人身份写长篇系列旅游通讯的,王韬大概算最早。 第二节 旅行采访的类型 一、徒步旅行采访。这类旅行采访,完全靠步行; 二、骑自行车旅行采访; 三、驾摩托车旅行采访; 四、驾汽车旅行采访; 五、乘专机旅行采访; 六、徒步和综合利用各种交通工具旅行采访; 七、太空旅行采访。 第三节 对旅行采访和旅途通讯写作的要求 一、旅行采访的要求 (一)精心策划; (二)重大的旅行采访活动,出发前要作好思想、知识、物质以及前后方的联络与配合等各方面的准备; (三)一个重要采访方法:把“走马观花”和“下马观花”结合起来; (四)两个依靠:依靠沿途党委和政府,依靠各地群众; (五)要有持久吃苦的精神; (六)一路走,一路写。 二、对旅途通讯写作的要求 (一)总体构思; (二)写作的着重点:写特点,写变化,写发现,写问题; (三)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熔为一炉,既给人以思想启迪,又给人以知识; (四)表现手法: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均可用; (五)表现形式:不拘一格,注意创新; (六)第一人称。 第二十四章 隐 性 采 访 第一节 隐性采访的必要性 社会情况是复杂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用显性采访的办法不灵,采访对象不仅不会推心置腹地同记者讲真心话,反而心生疑窦,多了戒备,从而设置种种障碍来对付记者,使记者了解不到真实情况。在这种时候,隐性采访这种方式倒能达到了解真实情况的目的。 第二节 隐性采访的类型和应注意的问题 一、隐性采访的类型 (一)侦察型; (二)体验型; (三)验证型。 二、隐性采访应注意的问题 隐性采访应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是暗访与明察的关系,把暗访与明察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 二是处理好勇于冒险与善于保护自己的关系。 第二十五章 积 累 资 料 第一节 积累资料的目的 一、为采访报道服务 第一种情况是,以备经常查阅; 第二种情况是,长期积累,用在一时第; 第三种情况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第四种情况是,变“无用”为有用。 二、为写专着作准备 应当鼓励那些有余力有条件的记者在适当时候着书立说。 第二节 长期坚持方法多样 一、长期坚持点滴入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二、方法多样,不拘一格 1.笔记本; 2.照片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和画草图; 3.写采访日记; 4.剪报; 5.摘录; 6.利用电脑。
本文档为【《新闻采访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7411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19KB
软件:Word
页数:12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5-07
浏览量: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