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操作策略问

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操作策略问

举报
开通vip

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操作策略问RevisedbyBLUEontheafternoonofDecember12,2020.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操作策略问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操作策略100问1.什么是课程课程,是英国着名哲学家、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在1859年最早提出的,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该词源出于拉丁语“跑道”,含有“跑的过程与经历”之意,后转意为教育上的术语,意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学习的进程,固而课程有时又简称为“学程”。关于课程的定义,众说纷纭,概括国内外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界说,大致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

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操作策略问
RevisedbyBLUEontheafternoonofDecember12,2020.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操作策略问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操作策略100问1.什么是课程课程,是英国着名哲学家、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在1859年最早提出的,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该词源出于拉丁语“跑道”,含有“跑的过程与经历”之意,后转意为教育上的术语,意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学习的进程,固而课程有时又简称为“学程”。关于课程的定义,众说纷纭,概括国内外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界说,大致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其中包括有目的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的环境和氛围的影响。狭义的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和教科书之中。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学生与教师的经验即课程,生活即课程,社会即课程,自然即课程。分门别类的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因素,这个因素只有在和其他因素整合起来,成为课程生态有机构成的时候,它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2.课程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课程在教育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是教育思想和教育价值的载体。具体来说,课程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在:①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施工蓝图。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办一所学校首先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要规定相应的教学任务,这一切并不是凭空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通过制订课程目标,规定课程内容及课程结构,实施课程计划和标准等环节来实现。②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在教学中,教师选择教学内容主要依据课程内容。教师备课,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方法,实施课程教学等,都必须根据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来进行,不能脱离这个根本。③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无论是间接的还是直接的,都要通过课程呈现。在学校中,学生以课程为基本的学习内容,为自己今后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④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课程结构决定学生的素质结构,课程设置合理与否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⑤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学校所有评价指标的建立都可依据课程来进行,学校可以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教育质量评估,提高教材开发和利用的水平。3.为什么要突出地强调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改革之所以被如此重要而紧迫地提出来,首先是由于它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的最主要的依据。综观中外教育改革,无不是把课程改革放在突出位置,把课程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加以改革和建设。其次,因为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建国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每一次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的课程改革,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现行体系,改革在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一是初步改变了多年来只有必修课的模式,增加了“选修课”、“活动课”;二是初步推动在统一基本要求下的教材多样化,引入了地方课程,初步改变了国家对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三是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好的教改典型。这些成绩为当前的课程改革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课程是必须不断改革、不断建设、不断创新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弊端明显地突现出来。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状况仍然存在;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和不良影响,正说明了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第三,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无论是反思本国教育的弊端,还是对教育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往往都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人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些国家都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实力的战略措施加以推行。我们必须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从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来认识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大意义,从而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地高度负责地参加并做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4.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主要存在七大问题:①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要求不能完全适应。②思想品德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强。③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④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⑤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⑥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生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⑦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5.当前,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向和趋势是什么当前,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向和趋势是:①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②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培养;③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加大人文学科课程的比例;④注重综合化课程,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综合化,置以克服分科教育的缺陷;⑤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⑥强调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满足不同区域和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6.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什么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7.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哪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可概括为“六个改变”: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③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伏,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④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⑤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8.什么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9.为什么本次课程改革要将“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本次课程改革中,将广大教师所熟悉的“教学大纲”改成了“课程标准”。这并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区别在于:①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教学大纲着眼于内容规定。即: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教学大纲则关注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②课程标准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同时,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教学大纲侧重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关注的是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若干教学建议。③课程标准突破学科中心,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而教学大纲则以学科为中心。④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而教学大纲则强调教师的教。⑤课程标准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提出多元评价建议,评价不仅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而教学大纲则更多地关注学习的结果。⑥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及学业评价留下了创造空间,即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而教学大纲不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作出清晰明确的规定,而且规定了 知识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体育概论知识点下载名人传知识点免费下载线性代数知识点汇总下载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 的具体要求及深度、难度指标,多数教学大纲还规定了详细的教学顺序,以及各部分内容的课时等,忽视了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作用的发挥。10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第七条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第十二条指出: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第十三条指出:完善基础教育教材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实现教材的高质量和多样化。据此,可以看出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①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必须领会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的内容,并在教学中予以充分体现。②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是一个最低限度的基本要求,为编写多样化的教科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③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不同版栖的教材有不同的编写体例、切人视觉、呈现方式、内容选择及图像系统。④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课程标准可以通过教材不断检验来完善。11.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是什么首次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尽管各有特色,但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大致包括以下五部分:①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②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③内容标准——内容领域及行为目标o④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⑤附录——术语解释、案例。12.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以下五个特点:(1)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②突破学科中心,尽可能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应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③改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④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⑤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是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从而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体现并满足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创造了较好的环境。13.如何理解并落实新课标中的三维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融合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落实课程的三维目标①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新教材特点,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三维目标”的落实。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个有机整体,不是三项并列目标,不能将其硬性割裂分开。③三维目标的落实是一个灵活创新求真的过程,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有序地落实。④受传统的习惯影响,教师尤其要强化“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层面上的目标意识。14.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纲要》第二部分对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①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完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术)等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应加强写字教学。②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至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③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④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设职业技术课程。15.为什么要对现行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课程结构调整就其实质而言,就是重新认识和确立名课程类型以及具体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我国传统的课程结构,存在着严重的不足。首先,在写课程中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必修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经验课程、综合课程、选修课程所占比例很少;国家课程1{关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得不到实质性的开发。课程类型单一,各具体科目之间的比重失衡;语、数等科目所占的比重过高,挤占了其他学科的时间。新的课程结构将扭转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的中小学课类型单一、科目比重失衡的局面,从而实现学校课程类型多样化、具体科目比重均衡化的要求。学校课程体系中具体科目比重关系的调整,体现了我国开展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即重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和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16.新课程结构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特征是什么《纲要》明确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既是本次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又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17.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应如何理解并落实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根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新课程结构包容了各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以及学生的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科目,同时通过课时比例调整,使其保持适当的比重关系。这是从课程方案层面体现出来的均衡性。在实践层面上落实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首先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独特性和独特价值,它们在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上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②其次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没有一门课程能够包打天下,实现所有的课程目标。课程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是整体发挥课程功能,全面实现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③再次要承认课程之问在教学任务上有轻重之分。各门课程要区别对待,但这种区别对待的目的正是使课程之间保持一种均衡,从而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18.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体现在哪里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加强学科的综合性。新课程结构重视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从而改变了现行课程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②设置综合课程。本次课程改革不仅开设了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综合课程,而且规定,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这也就是说,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在学校课程结构中所占比重是随着学校教育层次的变化而变化的。③增设综合实践活动。19.新课程结构的选择性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选择性集中体现在新课程适当减少了国家课程在学校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在义务教育阶段,将lO%~12%的时给予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从而形成了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并行的层次结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差异而言,要求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以显着的特色性适应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适应学生的个性展。20.如何理解“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本次课程改革将义务教育作为一个整体,九年一贯地进行课程设置。“整体”指将各类课程按横向关系组织起来,通过课程的横向组织,使各门课程在差异得以尊重的前提下互相整合起来,消除以往学科本位所造成的学科之间彼此孤立甚至壁垒森严的对立局面,使各门课程、各个学科产生合力,使学习者的学习产生整体效应,从而促进学生人格整体发展.“一贯”指将各类课程按纵向的发展序列组织起来。就一门课程而言,要强调“连续性”,使课程内容在循环中加深、拓展,并不断得到强化、巩固;就各门课程关系而言,要强调“顺序性”,使不同课程有序地开设,前后相互连贯,同时使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从而使学习者的学习产生累积效应,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21.如何正确认识分科课程及其优缺点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从课程开发来说,分科课程坚持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础,强调本学科知识的优先性;从课程组织来说,分科课程坚持以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为线索,强调本学科自成一体。分科课程具有以下优点:①有助于突出教学的逻辑性和连续性,它是学生简捷有效地获取学科系统知识的重要途径;②有助于体现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科尖端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科技的发展;③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现行分科课程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容易导致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容易导致将学科与学科彼此之间割裂,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22.新课程体系中现行的分科课程有什么变化发展本次课程改革在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前提下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对分科课程本身进行了改革,使分科课程得以改善。新课程中的分科课程具有以下特点。①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摒弃了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这是课程目标和教育价值观的重大改变。②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各学科都力求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作为课程主干内容;各学科在保留传统课程内容中仍有价值的基础知识的同时,特别强调从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中吸取新的基础知识,增加新的具有时代性的内容,体现时代特色,剔除陈旧过时的知识;各学科都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努力面向生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实际,从而使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形成互动的关系;各学科都力求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使课程内容跨越学科之间的学鸿沟,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整体”面貌。总之,新分科课程内容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从而与课程内容存在“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统分科课程有显着区别23.本次课程改革设置了哪些综合课程本次课程改革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的综合课程有:①《品德与生活》(1~2年级);②《品德与社会》(3~6年级);③《科学》(3~6年级);④《历史与社会》(7~9年级);⑤《科学》(7~9年级);⑥《艺术》(1~9年级);⑦《体育与健康》(7~9年级)。24.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哪些问题设置综合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①知识的琐碎化问题。在分科课程中,教师只需要处理某一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而在综合课程中,教师必须根据活动或任务的需要,选择许多学科领域中的知识并加以整合。这对习惯于传统分科教学的教师而言是很难适应的。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把许多知识信息机械地甚至牵强地拼合起来,从而导致知识的琐碎化。②教师的知识和经验问题。成功地实施综合课程需要教师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如果教师缺乏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技能,就不可能将这些知识技能有效地整合起来,这样就很可能导致综合课程形同虚设。另外,如果教师本人从未体验过综合课程,那么他们实施综合课程的难度将更大,要帮助教师从理论到实践两方面认识和解决综合课程的诸多问题,提高教师对综合课程的理解和信任。③管理问题。要在教师的工作量计算、教学质量评估和学生学业考试上充分考虑综合课程的特点,营造有利于实施综合课程的外部环境。25.如何认识综合实践活动及其特点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点:①整体性。综合实践活动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②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二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③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经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动过程与结果具有开放性。④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的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兴趣,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⑤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26.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有何意义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是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和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特色与亮点,也体现了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2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于以下基本理念:①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②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③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和体验,谋求自我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28.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研究性学习;②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③劳动与技术教育;④信息技术教育。除以上指定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级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学生同伴问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10理健康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但课程目标的指向是一致的。29.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上应遵循哪些原则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要遵循下列原则:①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②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③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④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⑤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这三大指定领域。⑥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初整合起来。30.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利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二者既有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紧密联系。具体说来,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联系:①学科领域的知识可能在综合实践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②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③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因此,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既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又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课。31.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应该成为一个简单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领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有序高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管理学生,教师还要主动地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创造有利的教育环境。协调学生、学校与家长的关系,协调社会有关部门、机构与学生活动的关系,为学生开展实践性学习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还对指导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的资历和能力要求。主要包括:(一)规划与设计的技能;(二)组织、管理与协调的能力;(三)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32.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二者是什么关系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具体地说,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在联系是:二者都强调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二者的终极目的都指向学生的个性发展,尽管直接目的有别。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的归纳、整合、开拓、提升;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则可从学科领域细化、深化生活中的主题。33.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标是什么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指向主要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情感体验、意识态度、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系统的基础知识传授不再作为追求的唯一或主要目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①获得亲身参与科学探索的积极体验;②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学会合作与分享;④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⑤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⑥激活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34.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什么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其特点是:①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②探究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的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主动学习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③实践性。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④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门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的课程,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o⑤重过程。研究性学习将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实施获得感受和体验,体会科学研究的艰辛和快乐,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35.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程序是什么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三个阶段,即选择课题、进行课题研究和结题,换种说法,即提出问题、分析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①进入问题情境阶段(选题)。本阶段首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研究任务。这时,一般可以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进行信息交流活动、介绍已有的研究性学习案例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诱发探究动机。②实践体验阶段。本阶段中,学生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在开放情境中主动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小组合作与各种形式的人际交往、沟通,以科学态度解决实际问题,从一定角度认识环境、认识自我,形成记录了实践过程的文字、音像等多种形式的“作品”。教师则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一些方法指导和思路点拨,不失时机地发展和发扬学生的创意和其他闪光点。③表达和交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要多样化,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这是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曾一个环节。在交流、研讨中,学生要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36.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流程与学科教学相比有什么不同这种课程实施的流程与学科教学相比,有很多不同。其中最主要的是:①课程的组织实施过程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学生没有了固定的教材、固定的教师,学习内容各异,指导教师可以自由聘请。②课程组织形式已不再是班级授课制的形式,而主要以学生小组为活动单位,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共同完成课题研究的训练。③课时安排虽集中排在某一单位时间内,但除此以外学生在规定的课时外还要安排大量时间学习,同时学生完全自主决定其活动的内容和方式。④学生的活动场所已不再固定在校园内、教室里,而是离开了教师的视野所及的范围,在更大的空间内流动学习。37.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什么变化研究性学习的开设,要求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从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送者、组织者、指导者;从仅仅关注教科书变为同时关注本学科知识与实践的联系、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及懂得科研;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变为关心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上述角色的变化,反映了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一个只会把教科书的内容搬到学生头脑中的教师显然已经落伍。以研究性学习为开端,教师将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和完善自己。38.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目标和主要内容是什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服从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同时更为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意识、公民责任感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它的基本目标是拓展知识,增长经验,增进学生的社会适应与创新能力;融人生活,获得感受,形成学生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学生公民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自觉服务社会,对他人、对社会富有爱心;让学生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学生自我了解,肯定自我价值,发展兴趣与专长。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一般有五个方面:①服务社区;②走进社会;③珍惜环境;④关爱他人;⑤善待自己。39.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具有哪些特点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形成了综合形态的课程设置,将劳动与技术教育列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②进行了课程内容的结构性重组,确立了劳动、家政、技术、职业准备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形成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既有一定独立性又有一定渗透性的内容结构。③建构了包含性和拓展性两部分的这种富有弹性的目标体系,使各地方、各学校以及学校中的教师和学生作为课程内容的选择主体成为可能。④拓展了劳动与技术的学习空间,劳动与技术教育学习内容在范围上的拓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⑤确立了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在初中实行劳动与技术学习的“合格证书”制度。⑥注重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负有一定教育使命的不同教育主体在劳动与教育中的功能区分。40.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面临三个相互承接的任务:①加强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使全国90%左右的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迅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③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劳动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信息化课程资源以及高效的学习工具。41.新课程强调的教学观是什么新课程强调的教学理念主要有:①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交流,是沟通,是对话;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是师生与教材的对话。②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与方法。③教学应是认知与情意的统一,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有机贯串于教学全过程。④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42.如何建立师生积极互动、立足于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双边关系建立师生积极互动、立足于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双边关系要做到以下几点:①要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起点和依据,加大对原有传统教学中不合理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进行变革的力度,确立学生主体性地位并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②创新是社会与民族进步的动力和灵魂,也是教学变革与发展的动力和灵魂。创新观念应贯串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统帅教学的全过程。③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④采取多样而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保持高昂的积极性。⑤改变原来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43.如何认识并进行课堂教学对话教学对话是指教师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在教学中采取对话的形式最早可以追溯至苏格拉底,他主张“教育不是知者带动无知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找真理。这样,师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正如雅斯贝斯所说“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所以说,对话是教学中交往的重要途径或形式。师生交往互动要求教师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实现在课程生态环境下的与学生的“对话”,从而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居高临下向学生“传话”的单向信息传递模式,让课堂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中创生出新的智慧来。在进行对话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它的对象不仅仅指对方,还指对方的观点;二是要尊重彼此的传统习俗或经历;三是言论、信仰和行动的自由;四是共同决定对话的形式和内容;五是关心具体的生活经验;六是通过具体行动(实践)验证。在对话中,师生都为教学活动所吸引,共同创设交往的情境,他们平等参与、真诚合作、积极创造共同成长的精神氛围。44.为什么新课程强调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从教学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基于此,新课程把过程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方法的地位。45.为什么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一定要“以人为本”中小学教学是分学科进行的。学科教学的重心在学科还是在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过分关注学科,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是学科本位论的反映。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在强化和突出学科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改革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学科本位的错误不在于学科本身,而在于指导思想。学科教学依然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学科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46.新课程倡导怎样的学生观 怎么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即学生观),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那么,新课程倡导哪些具体的学生观呢(一)学生是发展的人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应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应该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应充满信心;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生活和命运是掌握在学校和教师的手里。学生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快乐,都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的教师有极大的关系。(二)学生是独特的人①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要还给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珍视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作为一个社会人,学生应该受到尊重、爱护;作为自然的人,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生理、心理上的特点,把“孩子看做孩子”。(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必须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可代替和包办;③学生在教育系统中既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并承担着一定的法律责任,也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和享受特定的伦理权利,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47.如何理解课程的生成性生成性是指建构主义教学观主张的生活性和生长性,教学是师生以内在体验的方式参与教学生活之中,是师生发掘生命意义的生命活动过程,是以认识为主要活动方式的生命成长过程。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随着教学活动过程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48.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树立教育民主思想;(二)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三)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新型的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它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创造这种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尤其对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心,多帮助;(二)教师要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三)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拓展知识视野,强化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完善个性,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49.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怎样转变 ①从教师与学生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与学生一道探索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②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情境中的问题不断地加以审视反思、研究,提出最贴切的改进 意见 文理分科指导河道管理范围浙江建筑工程概算定额教材专家评审意见党员教师互相批评意见 ;使之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③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教师要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包括国家层次、地方层次、学校层次、课堂层次和学生层次,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的能力;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④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在这种情况下,相应地,教师的角色也要求变革。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了。教师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仅仅是专业型教师、学校型教师,拓展为“社区型’’教师。教师角色是开放型的,教师要特别注重利用社区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50.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怎样变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要求教师更加注重营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①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②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③被孤立、自卑的学生;④有过错的学生;⑤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⑥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①不体罚、辱骂学生;②不训斥、羞辱、嘲笑学生;③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④不冷落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①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②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③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美好品行;④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师、教科书等权威观点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二)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教师的职责在于帮助:①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②帮助学生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③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知识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⑤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⑦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观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引导学生辨明方向;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唤起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学生不断进取。(三)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反思就是教师对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最重要因素。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可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可以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可以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得失,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四)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周围其他教师发生联系,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教师之间一定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互助,这不仅具有教学的意义,而且还具有教育的功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必须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首先,要尊重学生家长,虚心倾听学生家长的意见;其次,要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的、密切的联系;再次,要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并对家庭教育的方法进行指导,以便使教师和家长在教育要求与方法上保持一致。51.什么是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比学习方法高一个层次的概念,二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不是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它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52.传统学习方式的弊端是什么目前我国义务教育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存在很大弊端,具体表现为:①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来获得知识。②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③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诸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④学生很少有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重,形成学生的高分低能,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53.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它具有以下特征:①主动性;③独特性;④体验性;⑤问题性。54.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重视操作实践。它要努力让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本文档为【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操作策略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苹果站
从事多年教育工作。
格式:doc
大小:1M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21-09-20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