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知识点整理

人民版高中历史知识点整理

举报
开通vip

人民版高中历史知识点整理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P6(1)含义: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的制度。(2)受封者义务权利:义务:①定期朝见和贡献财物②提贡军赋和力役,随从作战权利:①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②独立管辖领地上的人民、征收租赋、设置军队,内政基本自主2.西周宗法制P6-7(1)含义宗法制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2)内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确定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形成周天子——诸侯&mda...

人民版高中历史知识点整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1.分封制P6(1)含义: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的制度。(2)受封者义务权利:义务:①定期朝见和贡献财物②提贡军赋和力役,随从作战权利:①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②独立管辖领地上的人民、征收租赋、设置军队,内政基本自主2.西周宗法制P6-7(1)含义宗法制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2)内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确定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由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P4课前提示二(1)神权与王权的结合。(2)以血源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4.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P8(1)首创皇帝制度,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①称号:始皇帝,自称“朕”,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皇帝独尊)②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重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皇权至上)③皇位终身且世袭(皇位世袭)(2)中央机构:实行三公诸卿制。①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全国军事。②诸卿:丞相之下,分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职能部门特点:③特点:分工明确,家国同治,皇帝总揽,公卿朝议,减少失误(3)地方机构:全面推行郡县制。①最高地方行政机构:郡长官有郡守郡尉郡监(或监御史)等②郡的下级机构:县道③基层:设计乡、里(行政)、亭(治安、公文传递)等(4)特点:①郡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②郡县长官皆由中央调动任免,不得世袭;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5.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1)当时积极作用: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使秦朝国力增强,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2)当时消极作用:方便秦朝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人民起义和秦的速亡。(2)后世影响: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和不断发展,奠定了我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6.汉到元君相权关系的演变:P14-15(1)汉初:丞相有相当大权力;(2)汉武帝设置中朝(或叫内朝)参与决策机要,削弱丞相等外朝权力;(3)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后来参加政事堂会议官员都位同丞相。(4)宋代: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分理行政、军事、财政,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分割相权。演变原因:①防范宰相专权②加强统治③提高行政效率④减轻宰相政务负担,弥补才干不足7.汉到元监察制度演变: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唐代御史台宋代提点刑狱司等,监督官员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执政,防止腐败。8.选官制度的变化:P14-15先秦世官制、汉朝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科举制评价:打破士族垄断、引入士人从政、提高行政效率、追求公平公正、形成重学风气;(消极)偏考儒家经义,扼杀创新精神等9.汉到元地方行政的变化:P16汉朝郡国并行制,后来州郡县制;唐朝道州县制;宋朝路州县制;元朝行省制:(1)划分:10行省、腹里、宣政院;路府州县(2)职权:①民事报中书省,军务报枢密院②无改税调军权③定期觐见述职(3)影响:后世沿用,加强了中央集权10.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千年发展,从未中断;源流分明,沿革清晰(2)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①人神关系上,君权至上,神权服务于君权②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臣效死忠,下级依附上司,全国服从于君主③权力配置上,全面垄断立法司法行政监察财政军事文教等大权(3)人治高于法治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4)宗法关系残余的长期影响(5)儒家经典长期成为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6)通过礼制形成严密等级制度,使官民对立严重另一说:相权和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地方服从中央,百官听命皇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11.明朝内阁制的设置:P17(1)背景:明太祖废除丞相,直辖六部,亲理的政务繁多。(2)形成过程:①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处理政务②明成祖朱棣选拔翰林院官员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产生。③后来地位提升:大学士取得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位居六部之上。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3)性质和局限: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职权的大小由皇帝决定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1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P18雍正帝挑选满汉亲信官员入宫内军机房(处)值班,辅助皇帝处理政务(1)起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2)职能转变:由帮办军务,到总揽军国大事(3)特点:①简: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②速:办事效率高③密:保密性强④专: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13.封建社会晚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失误,容易引发暴政(2)使大小官员只能唯上是从,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因循守旧、贪污腐化之风盛行(3)普通民众几乎没有任何的民主自由权利,人身和财产得不到根本保证,创造性积极性受到极大压制(4)束缚了文人的头脑,阻碍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极大地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与国外的开放交流、科学技术的革新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和转型,使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专题二、三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1.1840-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24页(1)军事侵略:时间名称条约影响1840-1842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等开始两半(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1860第二次﹍天津北京条约等两半加深1883-1885中法战争《中法新约》两半进一步加深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两半大大加深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两半完全形成(2)领土侵略:割占土地:①英国:1842年据《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等②俄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侵占中国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③日本:据1895年《马关条约》割占台湾、澎湖等变相侵占:①南京条约附件:英国取得租地居住权,导致通商口岸城市中出现租界②1895年甲午战后,列强抢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狂潮(3)经济侵略:走私鸦片、商品倾销、原料掠夺、资本输出(办洋行、银行、工厂、铁路、矿山等)政治贷款、勒索赔款等,控制中国经济命脉(4)其他事例: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抢劫烧毁圆明园;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列强开放在华的势力范围)27页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教材见24-25页2.1840-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P29(1)广州三元里抗英(1841年)地位: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2)左宗棠收复新疆(1878年)经过:①消灭阿古柏侵略势力②曾纪泽谈判从沙俄收回伊犁③新疆建省(3)黄海海战和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1895年)(4)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1898-1900年)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中国军民抗御外敌,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义和团运动哪些特点?①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②以神道为武器,有浓厚迷信色彩③具有盲目排外色彩④爱国与扶清没有明确区分等3.侵华日军的罪行。P35(1)攻城夺地: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侵占东北地区②1937年七七和八一三事变后,全面侵华,侵占华北、华中、华南的大片地区(2)荼毒生灵:①屠杀战俘与和平居民: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②违背国际公法,研制和使用细菌和化学武器,用活人作细菌实验(3)扶植傀儡:建立伪满洲国和南京伪国民政府等傀儡政权(4)经济掠夺:抢占耕地、粮食、厂矿交通、银行货币、劳动力等(5)奴化教育:消磨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实行民族同化政策4.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全民族团结抗战重要性:P36(1)1931-1937局部抗战时期:①东北人民和部分东北军组织抗日义勇军②中共组织抗日游击队,后组成抗日联军③932国民党十九路军在一二八事变中奋起抵抗④11933东北军安德馨营和国民党二十九军长城抗战⑤1933冯玉祥、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⑥1935年北平爱国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⑦1936年底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⑧工人罢工募捐,工商业者抵制日货(2)1937-1945年全民族抗战时期全民族抗战实现经过:①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②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序列,③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表现:①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代表战役:防御阶段的淞沪、太原、徐州会战(包括台儿庄战役)、相持阶段的枣宜会战历史地位:抗战初期在正面战场积极组织会战,是抵抗日军进攻的主力,粉碎了日军速决战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在相持阶段虽消极抗战,但牵制了日军很大兵力,配合了敌后战场作战,坚持到抗日最后胜利②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代表战役:1940年百团大战特点: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洛川会议制定)开展游击战争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历史地位:使日军无法巩固占领区,牵制日军正面进攻,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在相持阶段逐渐发展为抗日的主战场③各少数民族建立抗日武装,以各种形式支持抗战(如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④海外华侨:踊跃捐献财物和回国参战5.抗日战争的意义及胜利原因:P41(1)历史地位:中国近代第一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2)今后影响:为民主革命胜利奠定基础(3)世界意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作出重大贡献6.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P46(1)兴起原因:①根本原因:腐败的封建统治和剥削②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③自然灾害严重④主观原因::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组织和发动民众起义(2)经过:①1851年:金田起义;永安建制②1853年: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重点,见教材47页)③1853-1856:北伐;西征;天京突围(东征)④1856-1857年:天京事变,石达开率军出走。太平天国由盛转衰⑤1859年:洪仁玕发表《资政新篇》(重点,见教材48页)⑥1860年:(二鸦后,太平军攻打上海时)外国侵略者开始勾结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⑦1864年:天京陷落、运动失败7.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和局限:P49作用:打击了清朝腐朽统治和外国侵略者局限:运动失败说明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责任8.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P50①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②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③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5月保路运动兴起10月 武昌起义11月十几省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崩溃12月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④1912年1月中华民国及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和民国纪年2月清帝退位3月孙中山颁布《临时约法》,袁世凯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临时约法主要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的各项自由和政治权利按三权分立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等4月孙中山正式解职,临时政府迁往北京9.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P53(1)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政治:推翻清朝、结束帝制、建立共和,人民获权(详记见教材53页)(3)思想: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4)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5)对外: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推动了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10.五四运动的史实:1919年P54(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外交的失败(2)经过:时间中心主力参加阶层斗争方式5月北京学生爱国知识分子示威游行、罢课等6月上海工人学生、工人、商人等罢课罢工罢市等(3)初步成果:①军阀被迫释放被捕学生②罢免3个“卖国贼”职务③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11.五四运动的影响:P54(1)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2)使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深入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促成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共成立奠定基础。1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和影响P54-55(1)中共一大规定党的任务: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2)确定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3)意义:适应了近代以来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使中国革命面目焕然一新(4)中共二大制订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详见教材55页13.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P55-59(1)1924-1927年国民革命原因条件:中共方面:吸收第一次工运高潮失败的教训国民党方面:孙中山受到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影响,同意党内合作的方式经过: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1926年:北伐战争胜利进行,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事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革命失败(失败原因详见教材56页)(2)1927-1937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村包围城市”(或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开辟年表:①1927年 发动南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召开八七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总方针毛泽东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毛泽东领导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②1930年-1934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进行了五次反围剿③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④1934-1936年红军长征(战略转移)(教材58页图)土地革命:P57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遵义会议:结束左倾,肯定毛泽东正确主张,确立“毛核心”,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解决自身重大问题,由幼稚走向成熟标志。(3)1946-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p581946年夏:国民党大举进攻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1948年9月-1949年初:发动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国民党军主力基本被消灭1949年4月渡江战役,推翻南京国民政府1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P59(1)人民得翻身,民族终独立(2)结束两半社会,建立新民国家,创造崛起前提(3)改变世界格局,鼓舞被压民族,壮大和平力量,壮大社会主义专题四五现代中国的政治和外交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P64(1)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内容:①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②确定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基本政策③提出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2)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会内容:64-65页《共同纲领》规定的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国家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此时的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3)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会(4)开国大典等教材65页2.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即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P64(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954年P66(1)经过:①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确立标志)(2)1954年宪法:①内容:a确定国家性质b根本政治制度c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d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②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③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④作用:开创人民民主全新阶段,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P67(1)1949年初步确立标志是第一届人民政协全会召开(2)1954年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结束,但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3)1956年进入新阶段,标志: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P67(1)历史原因:①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局面②建国初各少数民族社会发展不平衡③近代以来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团结奋斗,共同建立了统一的新中国。(2)实行目的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保证各民族平等的地位和共同发展(3)确立经过:67-68①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②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③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并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④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⑤1958年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⑥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4)实施作用:P68①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②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③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6.文革对民主法治的践踏:P71-72(1)成立的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高度集权,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重大倒退(2)人大和政协停止正常活动,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被破坏。(其他了解:红卫兵、造反派等对干部、群众抄家批斗关押,宪法规定的公民生命、财产和人身自由等基本权利被任意剥夺。党内民主制度被领袖个人专断取代。等)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成就:P73-74(1)1980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强调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问题,体现建设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2)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新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3)1997年中共15大提出“以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将其写入宪法(4)当前: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基本形成8.“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提出:P75(1)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2)提出经过:①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三通、探亲旅游等②1981年叶剑英谈话,建议国共对等谈判第三次合作,阐明统一后对台基本政策③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④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阐述这一构想并获通过,成为国策9.“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回归P76(1)回归条件:①根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②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成熟③港澳人民期盼回归——群众基础④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有利国际环境等(2)回归经过;①1982年邓小平与撒切尔北京会谈,以一国两制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否决英方用主权换治权提议②1984年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③1987年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④1990年全国人大通过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⑤1997年香港回归⑥1999年澳门回归(3)回归意义:78页 ①标志着洗刷中国领土被占的百年国耻开创港澳与内地共同发展新纪元②标志着在完成祖国统一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两步③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新的贡献为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范例10.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1979年以来P78(1)进展条件: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影响②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和措施(2)进展表现:①1979年停止炮击金门②1987年台湾开放同大陆探亲③1992年海峡两会达成“九二共识”:“一个中国”④1994年通过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⑤1995年江泽民讲话,提出八项主张,是解决台湾问题纲领性文件⑥2008年三通实现(3)阻碍统一台湾的因素:①台湾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②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1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P85-87(1)1949-1950与苏联等国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1953年与印度就西藏问题谈判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意义:逐渐为国际社会公认,成为解决国与国问题的基本准则(3)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达成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提出背景:①帝国主义国家阴谋破坏会议,②与会各国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同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方针含义:异: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同:①大多数与会国家都曾经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历史)②许多国家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任务;(现实)③有维护和平的共同愿望。(将来)12.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的突破性成就主要有哪些?P89-92(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326届联大原因:①第三世界的崛起和对新中国的支持②美国孤立新中国政策破产③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2)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P90原因:美国方面——①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改善两国关②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系符合两国中国方面——①苏联陈兵中国边境,对中国安全构成主要威胁的共同利益,②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是共同要求来自苏联的威胁、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经过:①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交往大门②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③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上海《中美联合公报》,开始走向正常化④1978年中美建交的《联合公报》发表,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意义: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取得突破的关键①带动了众多尤其西方国家与中国关系的改善(如中日邦交正常化),我国迎来新的建交高潮,为1978年以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②促进了世界局势的缓和和变化(3)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P91原因:①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②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日本舆论强烈要求③日本对华友好的政党、社团和人士的推动经过:①1972年9月,田中角荣访华,中日签《中日联合声明》②1972年,日本与台湾“断交”③1973年初,中日互派大使,签协定意义:①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②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发展③有利于亚洲与世界的和平13.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P84(1)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做出的新的科学判断,成为新时期中国确定对外关系方针的一个出发点。(2)邓小平提出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和发展。强调要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3)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4)实行对外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成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同世界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出发点。14.新时期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教材95-96页15.新时期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活动P96:(1)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并于2001年举办了该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2001年在上海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该组织特点是结伴而不结盟,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合作等)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1.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103页(1)特点:①地理位置:地中海中部,欧亚非三洲要冲②地理范围:以希腊半岛为中心包括爱琴海诸岛等③地形地貌:山多平地少,海岸线曲折,多岛屿和港湾④气候:地中海式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2)影响:①粮食生产受到限制,葡萄橄榄等经济作物广泛种植②便于开展海外贸易、殖民活动和其他经济文化交往③从而有助于形成开放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和平等互利的观念④陆上联系交通不便,不利于建立强大统一的国家政权,城邦林立2.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P103(1)含义: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一些村落的国家形态(2)特点:小国寡民;即独立自治,又交往频繁;文化保持认同(3)影响:①政治:公民有较多机会直接参与城邦的公共事务,②王权衰微,有利于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③经济:是各种商品集散地,商品经济比较发达④文化:是希腊的文化中心,创造出富含民主意识与科学精神的城邦文化3.西方民主政治在古代希腊产生的历史条件:(1)开放性的较发达的商品经济(2)独立自治、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3)较高政治文化素质的公民(4)杰出政治家的改革(下节细讲)4.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以下伯利克里时期)(1)各级官职(除十将军外)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2)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①公民大会:经常化;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②五百人会议: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兼有政府职能它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任轮值主席③陪审法庭:人数众多,负责审理案件(3)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梭伦改革政治内容:①按年收入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②按部落选出四百人会议为公民大会常设机构③设立陪审法庭受理公民投诉局限:第四等级不享有政府官职和参选四百人会议权利特点:在贵族与平民之间采取“中立”政策克利斯提尼改革:内容:(1)以地域划定选区,组成“五百人会议”,对所有公民开放(2)选出十将军委员会(3)制定“陶片放逐法”作用:(1)以新的行政选区打破部落贵族对政权的控制(2)使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事务,民主制度最终确立)5.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积极:使雅典经济政治获得了空前的繁荣。不足:(1)狭隘性: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排除在民主权利之外(2)地域性:(这种直接民主的方式)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3)体制缺陷: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方式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后世影响:开创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国家政治原则、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等方面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深刻影响。 6.民主政治对重要作用:(1)发扬集体智慧,使政治决策考虑的更全面,更准确。(2)协调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矛盾和意见,维护国家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3)有效防止暴政和节制官员腐败(4)维护公民的基本人权、自由、个性和创造性,促进经济文化的繁荣等7.罗马法的内容:(1)建国之初:习惯法。具有随意性,贵族垄断立法权欺压民众(2)公关前449年《十二铜表法》,罗马第一部成文法:①积极:限制了贵族专横,打破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从而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利益②局限:掺杂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3)罗马建国---公元前3世纪中叶:公民法:特点:①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缺,乏灵活与变通②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私法规范不够完善(4)向帝国过渡时期产生:万民法:①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②简洁灵活、实用有效③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5)西塞罗提倡的自然法:是一种法律观念①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②核心内容:人人生而平等,享有基本权利③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超越民族时间的永恒价值8.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1)公民法:提高公民地位,激发爱国热情,调动参政积性(2)万民法:理顺复杂利益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族共同发展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1.《权利法案》的制定P118(1)制定背景:1688年光荣革命,使国王的权力来自议会。(2)核心内容:用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权力,保护臣民自由,扩大议会的权力权利(3)影响:使国家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手里,确立了法律至上、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P119页形成过程:(1)光荣革命后国王威廉三世设内阁成为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2)乔治一世时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后来成为惯例。(3)1721年财政大臣沃波尔开创多数党领袖任首相组建内阁先例。从此内阁要对议会负责并定期汇报工作。(4)18世纪中,内阁遭到下院反对,开创了两条对策,分别是_______首相辞职向议会谢罪(或内阁成员集体辞职)提请英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新下院决定内阁存留形成影响:(1)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2)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3)君主立宪制基本形成,英国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3.1932年议会改革和内阁成为第三院(不是课标直接内容)见教材120-121此处略4.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由我校苏建老师整理)(1)君主制、民主制、贵族制三者融为一体(2)君主保留,但议会掌权,君主权力受到宪法的限制(3)以议会和责任内阁为核心,议会是最高立法机构,内阁掌握行政权,受议会监督(4)国王临朝不理政,代表国家,仅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5.美国1787年宪法:P122(1)制定缘由:美国建国初实行松散的邦联体制,造成国家软弱,危机重重。(2)主要内容:①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相结合联邦政府权力大大加强,各州保持了一定程度自治地位,拥有一些州权。②中央各部门关系:实行三权分立,相互制衡原则三权分立:总统拥有最高行政权,兼武装部队总司令,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对宪法负责国会拥有最高立法权,由参众两院组成,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按各州人口比例最高法院法院拥有最高司法权,法官终身任职相互制衡:总统对国会立法有否决权国会又可以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否决的法律。最高法院的最高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最高法院有权宣布总统和议会的法令违宪而失效等③统治者与人民关系: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总统议员都分别由人民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3)宪法评价:(答题时讲下面变成通俗语言)避免专权出现,维护资产民主;调和三对矛盾,长期稳定发展;在权限设置上调节中央与地方矛盾;参众两院的设置调节了大州与小州的利益:给予黑奴5/3选票,缓和南方与北方矛盾实践启蒙构想,他国政建榜样;歧视黑印妇女,初无充分人权。6.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异:项目美国总统制英国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是谁?总统国王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选民选举世袭国家元首有无任期?任期制终身制国家元首有无实权?有无政府首脑是谁?总统首相政府如何产生?总统任命议会选举中获胜多数党组阁国家的权力中心是谁?总统议会(后来内阁诠释上升)同: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私有制阶级性质——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政党议会制度——两党制,两院制等7.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的主要内容:P129(1)总统:①任期七年,国家和军队最高统帅,任命官员、缔结条约等权②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2)议会:两院制。参议院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法律,内阁对参议院负责(3)(后来加入)马赛曲为国歌、共和形式永不动摇等特点:总统,参议院权力大,是保皇派与共和派妥协的产物8.《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的主要内容(1)宪法内容:①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了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则保留了一些自治权。②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创制法律、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③宰相(内阁首脑):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④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组成:联邦议会由各邦君主任命代表组成;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作用很小。(2)宪法特点:①议会软弱,皇权强大。→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②军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据主导,军国主义色彩浓厚9.德、法两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有何异同?不同法国德国政体 共和政体 君主立宪政体国家元首 总统,选举产生 皇帝,世袭产生内阁 对参议院负责 只对皇帝负责相同:都带有与反民主势力的妥协性:①国家元首权力很大②上院拥有更大权力,普选产生的下院作用较小 相同原因:保守势力都比较强 不同原因: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相对德国较早成熟 法国人民坚持民主斗争,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德国统一主要依靠普鲁士政府,人民作用很小10.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见教材131页末端专题八、九社会主义运动和当代国际格局的变化1.《共产党宣言》主要内容与意义(岳麓版教材:①阐明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矛盾即私人占有和社会大生产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最终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②指出工业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先进的、革命的最有前途的阶级,将成为资本主义掘墓人。③阐明暴力革命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途径,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人民版教材教材138页:《宣言》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宣言》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说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目的和任务,以及共产党的理论和纲领。《宣言》第三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假社会主义,分析了各种假社会主义流派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并揭露了它们的阶级实质。《宣言》第四章《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论述了共产党人革命斗争的思想策略。意义:《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战斗纲领。从此,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2.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P141(1)革命缘由:普法战争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但以稊也尔为首的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后更名为国防政府)对外妥协,对内镇压(要解除国民自卫军武装)。(2)革命措施:①废除旧军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②普选产生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社委员会,下设十委员会。③公社委员和工作人员都由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④国家公职人员最高年薪不得超过一般技术工人的工资。等3.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P143(1)失败原因:①无论是生产力水平还是无产阶级的政治威信,都还没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②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领导,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没有经验可循。(2)意义:①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②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③原则永存,精神不朽。4.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P1461917年(1)背景条件:①发展阶段:俄国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有军事封建色彩,依赖西欧资本。②社会矛盾:复杂尖锐,成为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③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和列宁主义思想的诞生。④参加一战带来的灾难,激化了国内矛盾,加速了革命高潮到来。(2)革命经过:①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革命后形成两个政权的特殊局面。②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任务。③七月事件,政权完全转移到资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立局面结束。④攻打冬宫,通过土地法令和和平法令,建立以列宁为首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3)历史意义:①对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②对世界: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同时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4)革命特点:①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了革命的胜利。②走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③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紧密相连。④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5.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和历史意义:1953-1956年新中国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上取代了私有制占据主体地位,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被消灭,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6.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P154(1)形成背景:①二战改变了大国间力量对比,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②二战后期战后美苏领导确立了雅尔塔体制,勾画出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③二战后美国与苏联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加剧。(2)形成过程:序幕: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国家1947年1949年1955年美国“杜鲁门主义“提出(冷战正式开始)马歇尔计划提出(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苏联共产党和工人党九国情报局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两极格局最终形成(3)形成影响:①引发美苏军备竞赛,世界长期不得安宁,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表现:1949年 德国分裂;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冷战);1950-1953年朝鲜战争;1961-1975年 越南战争(热战)②美苏势均力敌,谁也不敢轻易发动战争,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③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学习借鉴,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④面对两极对峙格局,发展中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运动,第三世界崛起7.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P159时间:20世纪60七十年代表现:①欧洲共同体的形成②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③中国的振兴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8.欧洲共同体的形成:P159形成过程;(1)经济一体化方面: ①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②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③1967年欧洲共同体目标:实现商品、人员、劳务、资本的自由交流(2)政治一体化方面: ①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外交)②1973年提出“用一个声音说话”(外交)③1975年“欧洲议会”成立(立法)④20世纪80年代防务合作(加快军事)9.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P160(1)原因:①把发展经济作为立国的主要方针,制定合乎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②依赖美国的保护和扶植,发展对外经济关系。③重视教育(2)发展阶段:①20世纪50年代中期进入高速发展时期②20世纪60年代末成为资本主义世纪第二号经济大国等(3)影响:追求政治大国,开始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日本和欧共体崛起的影响:a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b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进程10.中国的振兴:P161(1)新中国成立,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2)抗美援朝的胜利,提高国际威望。(3)一五计划的完成,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4)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综合国力迅速增长。11.不结盟运动的兴起:P162(1)时间:1961年,发起者:南斯拉夫的铁托、印度的尼赫鲁和埃及的纳赛尔(2)宗旨和原则:独立自主和非集团(3)内容:见162页(4)作用:标志第三世界兴起,冲击两极格局。12.两极格局的瓦解P164(1)瓦解标志:东欧剧变(1989年起)、经互会解体,华约解散(1991年)苏联解体(1991年底)(2)瓦解影响:①使世界总趋势走向缓和,但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②造成东西方力量失衡,国际社会主义力量遭受重大挫折,发展中国家面临西方大国更大压力。③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④国际竞争的重点转向综合国力尤其经济较量,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加速发展。1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和“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P165(1)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独霸条件:①苏联解体,对手消失②以经济、军事为后端③以“民主”“人权”为旗帜独霸行动:①1999年科索沃战争,北约轰炸南联盟②2001年阿富汗战争,推翻塔利班政权③2003年伊拉克战争,推到萨达姆政权(2)欧盟建立和一体化进程加快(1991年马约签订1993年欧盟成立1999年欧元启用)(3)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4)俄罗斯走出低谷:①叶利钦推行全方位外交表现P166页②普金措施:大幅度改组政府,强化中央权力,果断应对车臣问题(5)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14.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1)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2)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3)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4)促进了大国关系的缓和。(为了对付共同的威胁——恐怖主义,大国之间开始尝试进行新的对话,并加强合作,从而使各大国之间的联系加强,促进了缓和。)(5)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6)对发展中国家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全文完)2010年1月初稿、8月14日整理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精细化整理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P5(1)原始阶段采用“刀耕火种”。(2)春秋战国时期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3)汉代 牛耕逐渐普及到全国,铁制农具数量大增。出现播种工具耧车、耦犁、一牛挽犁。(4)唐代出现曲辕犁,可控制耕土的深浅。附:铁犁牛耕方式推广的影响:提高农产品亩产量,是农业动力的革命,使农业生产力得到飞跃性提高。促进一家一户的小农个体经济和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产生、发展。2.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P6(1)商周:井田制,名为国家公有,实为国王所有。(2)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3)战国以后:土地大部分为地主所有,农民占有土地较少(4)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附一:战国以后中国社会存在的主要土地制度:①国家土地所有制②地主土地所有制③自耕农土地所有制④君主土地私有制附二:土地兼并问题P6(1)产生原因:①官僚地主依靠特权,把公田据为己有②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役使贫民③农民因天灾人祸被迫卖地逃亡④国家不抑兼并的政策⑤(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可以买卖(2)危害:①地权和劳动者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②使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③使国家赋税减少和劳役征发困难,国力削弱④社会资金流向土地和农民的贫困又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3)解决方案:①开明政治家:改革田制,缓和兼并②民众暴动:提出均田口号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战国以后):(1)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2)以鉄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3)主导的土地制度是地主土地所有制(4)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是精耕细作。4.列举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1)主要经营方式:①家庭手工业特点:与小农业紧密结合,是小农个体经济的组成部分;大部分产品和原料自给自足P10②田庄手工业特点:在汉代豪强地主的田庄中进行,也是自然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P10③官营手工业特点:盐铁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官办,政府垄断;皇家工场专门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物品;制作工艺水平高,但生产不计成本,使国家财政支出大等P11④私营手工业特点:民间富人创办,面向市场生产民用产品,属于商品经济性质,后期出现雇工经营的手工工场即资本主义萌芽。(明中叶后超过官营占主导)(2)工官和匠户:P11①秦汉时管理官府手工业的官署叫做工官。②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作匠户。他们在官营手工业作坊中定期服役。(3)古代纺织业的发展:P12①新石器时代:萌芽,原料最初麻、葛,出现育蚕和丝织技术②汉代: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③宋代: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④元代:黄道婆革新棉纺织工艺,棉布逐渐成为民众主要衣料(4)古代冶金业的发展:P13①商周:以青铜器为代表。西周青铜器作为礼制象征,代表权力秩序。②春秋战国:铁器、炼钢、淬火工艺③汉代:用煤炭做燃料,水力鼓风的水排④南北朝:灌钢法⑤北宋:有用煤冶铁的明确记载(5)古代陶瓷业的发展:P15①原始时代:彩陶和黑陶②商中期:原始青瓷③东汉晚期:制瓷技术成熟,出土青瓷器④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越青邢白、景德镇和大邑白瓷、唐三彩釉下彩绘⑤清代:粉彩瓷器⑥唐宋以来:多名窑、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商品5.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起源较早,历史悠久,持续发展。②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③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日益细密。④有着长期领先世界的先进技术和精湛的工艺。⑤地区分布广泛且与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作相应变化。等6.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1)商运和商人:P17①春秋战国:出现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②汉代:商运活跃,商人为追逐利润往来奔波。③唐代:俞大娘航船;客舍、邸店、车坊等商运辅助性经营场所兴隆④宋元: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重要来源之一,北宋益州出现纸币交子⑤明清:会馆和商帮,晋商和徽商最强大(2)市场:P18①秦代: 法律规定明码标价、当面付钱②汉代: “市”有专门管理机构,有亭楼门墙(只设在国家规定的大都市中的固定场所,并且交易时间固定在日中至日落前)③南北朝:草市形成,特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离城镇稍远位于交通便利地点政府也实行行政管理④唐代: 草市作用十分显著,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⑤宋代: A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市分散于宅屋之间;沿街列铺形成商业街,城郊和乡村也出现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视。B草市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措施。⑥明清: 商业区相当繁华。(3)城市(商业都会):P19①战国:(商业城市兴起,多依靠政治中心)出现“市井”商业区②汉代:全国性商业中心已经形成;长安、五都、五均官③唐代:长安的市发展为店铺林立的常设商业区大都会:长安、洛阳、扬州、杭州、湖州⑤宋代:汴京:夜市晓市庙会集市⑥清代:苏州,汉口、佛山、景德、朱仙四大名镇(明清:江南工商业市镇兴盛)7.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①商业运输和交通发达②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市、庙会、草市、早市、夜市)③商业城市兴起和发展④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明以前)⑤商人群体活跃(明清时期结成商帮)⑥商业长期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⑦商业经济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未能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8.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P22(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2)目的:①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②统治者认为可以安定人心,保障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3)表现:①战国:商鞅变法和《吕氏春秋》提出②西汉:①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②商人的赋税加倍;③汉武帝开始盐铁官营制度④商人入市籍,不得为官。③唐代:市的设立和废止都由朝廷命令,交易时间受限制(4)影响: 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使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发育。9.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P24(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2)表现:①明朝维护朝贡贸易体制,禁止民间外贸②清朝顺治年间:颁布“海禁令”和“迁海令”③清朝乾隆22年后,只准粤海关一口贸易(3)原因:①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非法活动猖獗。②封建专制的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③自然经济的绝对优势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④(清朝)防范汉人反抗,维护满洲贵族统治。⑤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⑥明朝为了抗击倭寇、清初防范大陆居民与郑成功等抗清武装勾结(4)影响:①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②使中国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③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10.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P25(1)发展条件:古代中国的经济进步特别商品经济的发展(了解:具体条件有: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专业化商品化的发展,商品市场的扩大、国家对劳动者人身控制的松弛、自由劳动力市场的出现发展、转向征收银两的赋税改革等)(2)出现:①时间:明代(中后期)②地点:江南③行业:丝织业④表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产生。即雇工生产的
本文档为【人民版高中历史知识点整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2.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孤芳求赏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92KB
软件:Word
页数:67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5-02
浏览量: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