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艺体学科学生评价方案

艺体学科学生评价方案

举报
开通vip

艺体学科学生评价方案西柯学区小学音乐学科评价方案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制定方案的目的与依据音乐学科学生学习水平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体现《新大纲》及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学科评价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

艺体学科学生评价方案
西柯学区小学音乐学科评价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制定方案的目的与依据音乐学科学生学习水平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体现《新大纲》及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学科评价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教师总结,提高教学水平,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作用。二、测评的项目与内容依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各项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及学习情感三个方面。1、基础知识:各学段课标规定的内容。2、实践能力:包括演唱与演奏、模仿与体验、欣赏与感受、表现与创造、综合与合作能力等。3、学习情感:平时学习态度、表现及课外音乐活动的参与等。三、评价方法与等级界定评价方法采取自评、互评、师生评价相结合;随堂评价与期末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1、音乐知识的评价与考查可根据各学段大纲要求,教师出题笔答或口答等形式进行。2、实践能力的评价与考查可采用“分项法”进行。即:演唱能力的考查、(可分为音准、节奏、歌词、声音、表情等。)演奏能力的考查、欣赏与唱游、表现与创造能力的考查等。3、学习情感的评价与考查可根据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及课外活动的参与情况及表现给予评价。4、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考察与评价可实行等级评定法: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使用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1、考查与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必须符合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得随意降低或提高。2、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每学期期末进行一次,考试时间自定。3、综合评价等级的划分:得分在85分以上为优秀,70—84分为良好,60—69分为合格,不满60分为不合格。4、评价指标的确定和评价方法的选择应力争从学科特点出发,符合音乐教学规律,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音乐审美教育规律。通过对学生的考查评价,达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西柯学区小学美术学科学生评价方案《新课程标准》“为学生全面发展而评价”的理念要求我们构建一种全面的、完善的、重过程、重创新的美术教学评价体系,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注意对学生学习目的、态度、审美意识的评价,注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评价”的要求。我们学校制定了期末成绩的综合性评定方案。《新标准》也把美术评价分成“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加以描述。由此可见,在期末美术成绩的评定中,假如教师单凭主观印象或一次绘画考试而确定学生的成绩,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教学中应改进学生期末美术成绩的评定方法,建立综合性的评价方式。根据《标准》的要求,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学生依照年龄分成三个年级段,即低年级(一二年级)、中年级(三四年级)、高年级(五六年级)。然后结合本校的实际,从“基础知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美术情感”四个方面总结评价学生成绩。按基础知识(20%)、造型表现(20%)、设计应用(20%)、欣赏评述(10%)、综合探索(20%)、美术情感(10%)的累计分综合评价整体美术素质。综合评价等级的划分:得分在85分以上为优秀,70—84分为良好,60—69分为合格,不满60分为不合格。1、基础知识美术基础知识的传授是系统地、循序渐进地进行的,低年级学生由于理解能力差,感知觉比较笼统,也不精。因此低年级学生的基础知识评价以学生是否认识大自然中基本色彩,是否理解用基本形概括和表现物象的造型方法;是否能在观察自然中感受美;使基础知识的难度降低,学生能保持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对相对枯燥的、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没有畏惧心理,以利下一步学习。2、造型表现低年级学生由于在生理上腕骨和指骨正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小肌肉群不发达,手部小动作精确性较差,心理上感知觉不精确,“时、空”观念模糊。我们不能用高年级和成人的眼光来考察评价他们笔下的形象,而应该立足于低年级学生特点,从考察学生:是否能用绘画用具认识和描绘各种基本形并运用平面形的组合表现景和物;是否能表现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想,表现自己熟悉的人和物为依据出发,考察学生造型表现成绩。中年级学生心理、生理发育比低年级学生成熟,主要是考察学生掌握透视现象、线描写生、色彩知识、画物体的结构比例和用水彩画、中国画的形式,表现自己最感兴趣的事物和制作简单的纸版画的能力。工艺制作方面考察学生设计二方连续、适合纹样的能力以及选用简单材料、用多种方法制作立体模型、运用纸工雕塑方法设计制作作品的能力。高年级学生在中年级学生的基础上提高要求,绘画方面以考察学生:运用明暗知识表现立体、掌握取景方法、运用复杂的色彩知识淡彩描绘景物;创作插图、临写较难的中国画的能力;运用色彩知识、掌握色彩方法的熟练程度。工艺制作方面主要考察学生:美术字的掌握情况、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图案设计,制作能力。3、设计应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幼儿期间向儿童期发展中。注意保持时间短,不集中,不稳定,认识能力有限。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还不能注意到形体的结构和比例关系。对喜爱的东西,观察的仔细、清晰,其余则十分模糊,想象以再造想象为主。对于他们成绩的评价不能象考察中、高年级学生那样进行。评价成绩应建立在以上特点之上,考察学生以是否能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是否初步具有创造想象和创新性,感受祖国的可爱和生活的幸福。中年级学生具备了比较细致深入地观察事物与描绘事物的能力,并能感知抽象的立体和空间特征,能精细地描绘对象,观察仔细,创新性想象十分丰富。他们的成绩评价主要从考察:是否具有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细致的观察能力,是否具有独特的想象力和创新性为出发点。高年级学生观察想象能力比中年级学生要更进一步,他们的感受能力很强,有耐心。在观察事物时能自己思考分析事物,在认识客观世界时具有积极性、主动性。进行课业评价时要从是否具有较高的形象思维能力、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丰富多彩的想象能力入手综合评价,才能比较准确地得出结论。4、欣赏评述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欣赏可以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由于年龄差异,欣赏能力的考察评价也应有所区别,低年级学生由于认知能力低,理解能力差,考察以启发对美术的兴趣、提高欣赏儿童优秀作品的能力为目标。中年级学生认知、理解能力有所提高,在欣赏能力上要求以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形、色和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高年级学生在认识能力、感悟能力上比中年级学生都强。考察目标能不能欣赏中外优秀美术、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并能表达自己的感受,能不能欣赏认识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内容、多种表现为依据。5、美术情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学生:参加比赛,取得的成绩也作为美术教学评价的一个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美术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健全了教学评价的机制。6、综合探索一堂课的终结阶段这里主要是作业评价阶段。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审美尺度,从作品中去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把它作为衡量好差的一个重要标准,那么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落实,创造意识才能得以增强。为探索美术作业的有效评价途径,我们把评价职责落实在师生双方。通过这两方面的评价来总结得出平时成绩,进而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评价细则:(低年级)学生学生评价项目评价标准分值师评总分自评互评是否认识大自然中的基本色彩,是否理解用基本形基础知识概括和表现物象的造型方20分法,是否在观察自然中感受美。是否能用绘画用具认识和描绘各种基本形并运用平造型表现面形的组合表现景和物,20分是否能表现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想。是否能认识和表现生活周设计应用围的美好的事物,是否初20分步具有独特的想象力、创新性。是否对美术产生兴趣,是否能够观赏自然和各类的欣赏评述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20分简短的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否参加各级各类的书画美术情感比赛,学习美术的态度是10分否端正,平时课堂上的表现是否积极踊跃。综合探索画面是否造型准确,是否10分颜色鲜艳,是否有童趣,有想象力。评价细则:(中年级)评价项目评价标准是否认识大自然中的基本色彩,是否能用各种工具基础知识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是否在观察自然中感受美。是否掌握透视现象、线描写生、色彩知识,画物体的结构比例和用水彩画、造型表现中国画的形式表现自己最感兴趣的事物和简单的制作纸版画的能力。是否具有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细致的观察能力,是否设计应用具有独特的想象力和创新性。在欣赏能力上要求以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质感,能用机口头或欣赏评述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否参加各级各类的书画比赛,学习美术的态度是美术情感否端正,平时课堂上的表现是否积极踊跃。学生学生分值师评总分自评互评分分分分分画面是否造型准确,是否综合探索颜色鲜艳,是否有童趣,10分有想象力。评价细则:(高年级)评价项目评价标准是否认识大自然中的基本色彩,是否掌握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基础知识运用对比、和谐、节奏、韵律等组合原理进行简单的创意设计和加工。是否掌握明暗知识表现立体造型的方法,掌握取景的方法、运用色彩知识进造型表现行创作,是否掌握美术字的写法、图案设计制作能力。是否具有较高的形象思维能力、细致入微的观察能设计应用力和丰富多彩的想象能力。是否能够欣赏中外优秀美术、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并能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否欣赏认识美术作欣赏评述品的材料、形式、内容、并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来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学生学生分值师评总分自评互评分分分分是否参加各级各类的书画比赛,学习美术的态度是美术情感否端正,平时课堂上的表现是否积极踊跃。画面是否造型准确,是否综合探索颜色鲜艳,是否有童趣,有想象力。分分西柯学区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学生成绩评价方案为了完善体育课程结构体系,推动新课改的实施及深化,增进学生健康体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开创体育教育教学新局面,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新《体育与健康标准》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制定本评定方案。一、评价指导思想以“健康第一”的为指导,促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健康的成长,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表现和创造的欲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引导发展学生潜能,张扬个性。激励教师不断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进新体育课程的建设。二、评价方案目的鼓励学生积极上进,提高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发展能力,提高学习的信心,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保健习惯,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三、评价方法评价包括学习过程积累、基础知识、体能与技能、体育特长四部分,即学生成绩=过程积累分(40分)+基础知识(20分)+体能与技能(40分)=100分。1、学习过程积累40分主要包括:课堂观察记录;课外活动表现。(1)出勤情况5分建立一本体育与健康考勤簿,以每节课教师或体育委员的考勤为准,无故缺课每年累计达10课时定为体育与健康课成绩不合格;出满勤、不迟到、不缺课、不早退的学生得满分;旷课1次扣1分,缺课1节扣0.5分,迟到、早退课4次扣1分。(2)课堂观察记录15分学习态度5分:喜爱体育活动,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课外活动。合作精神5分:具有集体荣誉感,互相帮助,互相尊重,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情意表现5分:根据体育活动表现出来的自信心和意志力,会动脑、会学习有创新精神。课堂活动表现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小组长组织,进行小组互评、记录量化打分;教师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个别学生的成绩适当调整,最终确定每位学生的量化分数。(3)、课外活动20分眼保健操;课间操10分;参加体育课外小组10分;班级或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3分。这部分内容由体委或体育部长负责记录,每缺席一次扣0.5分。学生在平时自己采集的体育摄影、漫画、新闻等2、基础知识试卷20分基础知识考核以笔答的形式进行,期末统一测试。内容以体育与健康教科书为主,包括体育卫生健康常识、运动技能基础知识、锻炼方法介绍为主。根据不同年级的水平目标选择出题内容,一、二年级采用口试,三年级以上采用笔答的形式。3、测试部分40分主要包括体能与技能两方面(1)、体能测试20分小学体能测试共2项,每项10分。测试项目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目标的所学内容而定。体能测试参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参考量化表查成绩,结合每一位学生的基础及提高的幅度进行评定。采用学前测验与学后测验相比较,计分办法有两种:一种是进步记分——学后测验得分+进步分(比如:50m学前测验跑8″10,得分为50分,学后测验跑7″90,得分为60分+进步分10分=70分);另一种退步记分——学后测验得分-退步分(比如,50m学前测验跑7″50,得分为80分,学后测验跑7″60,得分为75分—退步分5分=70分)(2)、技能测试20分中、小学技能测试共2项,每项10分。测试项目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目标的所学内容而定。运动技能测试参照《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测验参考量化表查成绩,有些项目需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评定成绩。(例如:中学跳远项目可以把达标成绩(远度)与技评分分开来评,一项各占5分)。四、学生成绩表述将平时积累、体能、技能、基础知识、特长等分数统计得出学生成绩,采用四级评定制予以表述。优秀(85分以上)、良好(70-~84)、合格60~69)和不合格(60分以下)四个等级。不及格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如果有进步可以再给一次机会重新测试,重新评价。学生体育全面考核后,教师在学生的自评、互评基础上,写出以肯定、鼓励性的评价语言,教师还可以针对该生体质状况提出针对性的建议,记载在学生成绩通知单或成长记录册中。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常规“信息技术”课已经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正式列入我市中小学课程表。为了落实教育计划,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根据我市实际,特制定此教学常规。供教师使用,同时为各级领导检查提供依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常规是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教学过程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化的基本要求,包括备课、上课、课外活动、学期考核等方面的内容。一、课前准备1、制定教学计划。要求制订学期教学计划、章教学计划,计划中应该有本学期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信息素养方面培养目标以及针对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所应该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恰当的组织和调整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包括:本学期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应该达到的目标;本学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不同层次的学生本学期应该学会的操作技能。2、知识准备。所有信息技术教师都要认真学习和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理解“信息素养”的概念,掌握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了解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情况。通读并且理解小学至高中全套信息技术教材,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以便更好地把握所教的教学内容。3、备课要求。充分的准备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教材及学校实际条件,确定教学目标和课堂实施步骤。不能把所有内容讲解得面面俱到。要留给学生思考、探索的余地。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教师备课实行学期备课、按章备课、按照 知识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体育概论知识点下载名人传知识点免费下载线性代数知识点汇总下载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 备课。信息技术教师必须采用电子备课手段,必须事先制作好本节课教学所使用的课件。在教材不变动的前提下应在修改的基础上利用以前的备课资料,但不应全部照搬。教师所做的课件要逐年修改以达完善。具体要求包括:(1)熟悉教学内容。保证不出现知识性错误。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新东西不断出现,教师绝不能凭主观感觉,必须认真阅读教材,同时把有关内容在计算机上操作一遍,核实教材内容。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2)确定教学过程。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确定讲解和使用电子教室演示等各个环节以及每个环节大体需要的时间,确定讲解详略的具体内容,确定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方法。(3)确定复习的知识。新旧知识是互相联系的,经常复习相关的知识,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理解。(4)确定德育内容。教学与育人密不可分,把教学内容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有机结合起来,正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5)确定练习内容和检查方法。信息技术是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合理地布置练习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检查是为了表扬优秀学生,树立好的典型,树立正气。促进全体学生的学习。(6)确定复习、预习内容。学生对本节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即使是掌握得比较好的也要在课下及时复习,才能巩固;养成预习的习惯,可以提高课堂听讲的目的性,增加自觉性,有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7)教案要体现“任务驱动、研究驱动、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教学方式。(8)课前要收集和制作本节课教学所需要的素材以及教学课件,教学组织要体现信息技术的特点。(9)条件许可时,要尽可能准备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多媒体电子教案(注意:不是目前普通意义上的课件)。(10)由于我市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微机室是网络型的,因此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尽可能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以逐步过渡到信息技术教学的网络化。4、教案设计与撰写。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体系、确定相关的教学策略、尽量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教案应该严格按照格式撰写,对于采用“任务驱动型”的教学课程,要在教案中反映教师和学生完成的任务。教案中应该要有本节课教学的流程(采用流程图表述),教案要体现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要有主线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教案内容应该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内容小结、作业练习等。二、课堂教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课时少、内容多、操作训练多、知识更新快的特点,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上课这一环节,尽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自学能力和操作能力。上课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师培养学生的重要实践。同时也是教师能力和水平的亮相。教师能否受到学生的尊重,教学效果如何,主要表现在课堂上。1.态度和蔼。教师的教态对学生的情绪影响很大,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态度和蔼、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就乐意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学效果就好。态度生冷,或者讽刺、训斥学生,师生之间就会产生隔阂,必然影响教学效果。2.态度严肃。严肃,主要是对待科学知识的态度。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不能摸棱两可、含糊不清,不能敷衍了事不懂装懂,必须认真解答。讲课中的语言和示范,必须认真,不可以随便,不能做与教学无关的事。3.语言清晰,富有启发性。讲解是为了学生,为了传授知识。使用准确、简洁、清晰的语言,有利于学生理解,有助于学生掌握。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辅导和回答学生的提问时,态度亲切,语言朴实、认真,有助于学生理解。4.示范准确。教师示范是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正确的示范操作将给学生留下错误的印象,有些以后纠正起来很难。示范切忌随意性。5.合理安排、及时调整讲解、示范和练习的时间。备课时确定的时间往往与实际授课有一定的差距,不同班级的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不同,课上必须注意调整,灵活掌握,及时变换。6.照顾全体学生。个别指导是必须的,但时间不宜过长,必须时刻牢记照顾全体的原则。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关心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从最基本的操作入手,逐步提高。启发优秀学生主动发现新知识、探索新途径、掌握新技能。在练习中注意补充解答新发现的共性问题。7.充分利用微机教室的各项功能。微机教室系统为教师上课、监视和辅导提供了方便,使教师可以直接用网络,减少了巡回指导的活动。8.注意学科方法能力的训练和优化。教学中要注意渗透学生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培养,按照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恰当的组织教材,在教学中要体现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尽量采用“任务驱动、研究驱动、自主探究、协作式教学”等教学模式,要使学生能迅速集中注意力进入学习状态。妥善处理好课堂中的“偶发”事件。要尽可能的体现学科整合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能力,并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用机习惯,保持机房安静整洁。三、课外教学活动1.确保课外作业质量。要选择恰当的作业内容,起到既复习课堂所学知识和技能,又能够拓展学生信息技术的视野和能力,作业布置要少而精,一般不要布置书面作业。学生可以用多种方式提交作业(如电子邮件、演示文稿、操作过程的纪录、电子作品等等),信息技术教师要为任教班级建立学生电子作品集,布置给学生制作电子作品的任务要面向学生不同的层次,使得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布置的作业应该尽量体现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体现学科整合思想。试题编制要尽量体现培养“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要注意分析讲评学生在作业出现的问题。2.相机组织实践活动。要坚持学生自愿的原则,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活动,课外活动应该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外活动要有较强的目的性,通过课外活动,学生确实在信息技术的某个方面得到提高。信息技术课老师应承担课外活动小组的辅导工作,可以采取个别教学的方式,一位老师带几名学生。要求做到期初有计划,期终有总结,有活动记录,经常有检查,竞赛出成绩。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应采用课外小组以及俱乐部的方式进行,每个学期结束最好有课外活动成果的汇报表演(形式可以多样)。实践活动的内容,要优先考虑信息技术奥赛的项目。小学以绘画、初中以小报编排、高中以网页制作与程序设计为活动重点。另各学校可以应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活动设置。以下提供的一些活动内容可供学校参考选用:(1)简单的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电脑音乐等软件使用;(2)个人网站制作与发布、电子作品的简单制作;(3)利用计算机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4)开展学科整合,帮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小课题的研究活动;(5)其他学生感兴趣,教师比较擅长的信息技术内容。3.总结反思。每节课后均应进行教学小结,教师应记下本节课的经验与教训,并对所涉及的有关教学备课资料(包括课件)进行相应的修改;每个学期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该对本学期的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分析教学方面成功的经验以及不足之处,决定今后的教学的目标和方向。四、评价与测试1、基本思想。信息技术课程评价要求有新的观念和方式,评价重点在于促进学生信息素养、信息能力的提高。要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评价促发展”的主体多元化评价体系,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信息能力的发展放在重要地位。逐步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反馈与评价体系。2、评价目的。发挥评价的导向性和实效性,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自我反思、体验成功的过程;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任务、搜集和处理处息以及动手操作能力。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道德,训练学生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总之,通过评价使学生主体性得到真正体现,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评价成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反馈信息的有力工具。3、检测要求及方法。(1)信息技术检测以操作技能检查为主。主要检查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而不是检查学生记住了哪些概念。(2)每节课的练习是对学生操作能力的检查,教师要注意平时的练习,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心中有数。(3)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必须客观地分析各种原因,不能完全怨学生,更不能歧视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尤其要注意从教师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找出不足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4)教学内容不是等量的知识块,各部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对集中的某部分学习后,可以安排检测,检测的时间不宜固定和过于频繁。(5)不能只看学生的检测成绩,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方法、积极的探索精神和自觉学习的能力、克服困难的勇气以及完成任务的时间等等。(6)试题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有些操作要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操作性检测一般采取等级记分。(7)不当众公布检测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名单,不公开学生的学习名次。尽量多表扬学习优秀生、在某方面进步大的学生或某些方面做得好的学生。4、检测内容。A、信息技术学科考试内容以及要求一览表评价项目考核要点单项选择题客目占观多项选择题30%上机考试试目主要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占总成题判断题目占绩的10%70%)操按照规定步作占骤完成某些题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技能掌握程度操作60%目作品考试电子作品、网站、主题演示主要考核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际应用能(占总成文稿、小板报、电子刊物等。力以及情感态度、信息素养、合作精神绩的等综合素质。30%)评定采用等级制,设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级别,上机和作评价等级品制作两部分成绩分别要取得合格以上才能综合评定为优或良B、学生作品的评价内容以及指标一览表评价内容评价指标教师评价学习态度(5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不回避完成作品中遇到的困难分)计划性(5分)1、有明确的规划意识2、能够按照规划实施独立性(5分)1、能够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2、有反思完成作品过程的意识1、能应用学习过的信息技术知识来完成当前的任务应用能力(152、敢于动手,能够通过自己的尝试学习新信息技术知分)识和技能科学小学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在整个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因此,小学科学教学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他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一、课前准备:1、熟悉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理解科学课程标准编写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以及内容标准。教师要把科学课程的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成为聚沙成塔的沙,滴水穿石的水。2、认真钻研教材,深刻领会编者意图,把握好“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结合本地的生活环境,灵活地使用教材内容,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根据农村和城市学校特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资源。每学期开学前,要认真订好学期教学计划。3、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生活环境,以利于从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意愿,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4、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全面具体,既要有科学探究的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又要有科学知识的目标,但这绝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各分目标的达成是单独进行的。好的教学活动,往往能达到多个教学目标。5、认真拟写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教者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来设计教学方案。6、充分做好课前准备。科学课程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各种活动,需要为学生准备大量的活动器材、实验仪器和实物材料以及标本、挂图音像资料等;特别是现场考察、参观访问等活动,更要事先勘察路线及场地,为教学活动做好充分准备。7、各乡镇由中心校牵头,定期组织教师集体备课,每学期不少于两次。二、课程学习:1、落实课程目标,“用教材教”。每节课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用好教材内容,抓住重点、难点,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2、把握学习特点,因势利导。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教者要善于引导,创设情景,开展活动,言语动作力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引导儿童自己得出学习的结论,尽量少用或不用专业术语和抽象定义,尤其要避免在教学过程的初始阶段把结论告诉儿童。3、创设亲历机会,引导科学探究。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教者要精心选择和设计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动,给学生创设多种亲历的机会。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求一步到位。4、运用多种指导方法,激发学习兴趣。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灵活运用学习指导方法。如课堂讲授、实地教学、情境设计、积极暗示、问题启发、鼓励发现、动手动脑等等。作为教师,应博采众长,善于随机应变地运用各种学习指导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三、课外实践:1、科学课不受课时的束缚,教师要鼓励学生课外的学习活动;科学课不受课堂的束缚,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向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科学探究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许多活动需要课内课外相结合,也有一些活动是在课外完成的,教者要根据活动内容和学生实际制订活动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并且要随时掌握学生探究的全过程,及时指导,确保活动的效果,同时要注意校外活动的安全。2、结合科学课程开放性的特点,在条件允许和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小制作、小发明、小饲养、小种植、小气象、采集标本、调查访问、网络收集、阅读欣赏、竞赛等活动,以开发他们课外活动资源,激发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四、评价与测试:科学课程的评价以真实的日常教学为基础,充分利用所有正常的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全面反映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可供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教师观察、与学生谈话、杰出表现记录、测验与考试、活动产品分析、学生成长记录袋、评定量表、作业法、评议法等。每学期期末组织一次笔试,全面考查学生科学课程学习的情况,期末笔试成绩加过程性学习评价合并为学生总成绩,其中期末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平时学习评价占30%。总成绩评定采用等第制,可分为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分以上)、及格(60分以上)、不及格(60分以下)四个等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是通过与儿童现实生活相关的活动设计,组织和实施,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并体验关于世界和自我的直接经验,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一、教育活动之前1、了解儿童及其生活环境的基本情况。教师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对儿童进行长期的观察,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儿童及其生活环境的基本情况,逐步积累,形成每个儿童的发展档案及其生活环境的有关信息。2、制定学年、学期教育活动计划。在制定学年、学期教育活动计划时,应统筹安排课时,充分考虑课程内容的广度、深度与均衡性;计划要留有余地,有时间与结构上的弹性;同时还应当注意单元中各活动之间、各单元之间、学年或学期的活动之间以及本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3、教育活动主题的生成与确定。除了教材中提供的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和地方特色灵活确定教育活动的主题。主题可以来自儿童自身对生活的发现,也可以由教师提出建议让儿童做出选择,还可以师生共同商定。4、创设开展教育活动的环境与条件。教师要积极开发、利用班级、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为儿童创设安全适宜、开放、多样且富有变化性、发展性的活动环境。5、设计具体的教育活动方案。内容包括教育活动主题(包括主题生成与确定的缘由)、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包括了解儿童、各方面资源的联系、组织等)、主要内容与时间安排(包括可能生成的活动预想)、活动指导要点以及在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注意事项等。同时,教育活动后记也是教育活动方案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二、教育活动之中1、指导儿童通过直接参与各种实际活动,以调查、观察、实验、讨论、制作、表演、游戏等多种有意义的、真实的活动获得发展,而不是仅仅依靠听讲或形式主义的活动来学习。2、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从教科书拓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既要紧密联系儿童的生活,又要高于儿童的生活。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引导儿童向课程目标的方向发展。3、课程的实施时间上要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系中得到弹性的延伸;空间上要进一步拓展,避免教室中心、教科书中心的教学,鼓励儿童在课堂外、在社区、自然环境中进行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发现型”学习和获得直接经验的“体验式”学习。4、必须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真实表现和反应,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指导和评价必须尊重差异,遵循儿童道德发展的规律和特点。5、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联系和延续。组织活动时,要注意与以往活动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注意与儿童生活和经验的联系,要充分利用开放的时间和空间,推进整个活动有效与持续地发展。6、教师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三、教育活动之后1、利用儿童尚有疑问之处或再提出新的教育要求,引导儿童把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2、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儿童的实践态度及其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力等。3、根据来自儿童的反馈总结反思,调整环境和指导方式等。教师可与儿童一起分析、讨论活动的成败,制定或修改下一步的活动计划等。4、做好教学活动后记工作,对课程标准和教材提出建设性意见,对教学活动主题的变更,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以及儿童的表现等进行记录、分析等。四、评价1、强调对儿童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2、评价不宜全部量化,而是重视对儿童在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四个方面的个性化表现。3、评价主要采用的方法有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评价、作品分析等。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一、教育活动之前1、了解儿童及其生活环境的基本情况。教师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对儿童进行长期的观察,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儿童及其生活环境的基本情况,逐步积累,形成每个儿童的发展档案及其生活环境的有关信息。2、制定学年、学期教育活动计划。在制定学年、学期教育活动计划时,应统筹安排课时,充分考虑课程内容的广度、深度与均衡性;计划要留有余地、有时间上与结构上的弹性;同时还应当注意单元中各活动之间、各单元之间、学年或学期的活动之间以及本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3、教育活动主题的生成与确定。除了教材中提供的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和地方特色灵活确定教育活动的主题。主题可以来自儿童自身对生活的发现,也可以由教师提出建议让儿童做出选择,还可以师生共同商定。4、创设开展教育活动的环境与条件。教师要积极开发、利用班级、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为儿童创设安全适宜、开放、多样且富有变化性、发展性的活动环境。5、设计具体的教育活动方案。内容包括教育活动主题(包括主题生成与确定的缘由)、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包括了解儿童、各方面资源的联系、组织等)、主要内容与时间安排(包括可能生成的活动预想)、活动指导要点以及在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注意事项等。同时,教育活动后记也是教育活动方案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二、教育活动之中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情境的设置,通过多种教学活动,使教学回归生活,恢复生活本来的面目。2、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善于动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之与课程具体的内容之间建立起联系,让学生乐于进行探究。教师还要通过各种活动,通过引导和帮助,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拓展、扩充、提升。3、充分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选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鼓励学生去观察、记录、归纳、体验、感悟、整理、探究,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自主的学习中得到收益。4、教学内容应该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应该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要重视教学与本地区的实际相结合。5、不断拓展教学空间。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更多地从体验、理解、感悟中得到教益。三、教育活动之后1、利用儿童尚有疑问之处或再提出新的教育要求,引导儿童把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2、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儿童的实践态度及其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力等。3、根据来自儿童的反馈总结反思,调整环境和指导方式等。教师可与儿童一起分析、讨论活动的成败,制定或修改下一步的活动计划等。4、做好教学活动后记工作,对课程标准和教材提出建设性意见,对教学活动主题的变更,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以及儿童的表现等进行记录、分析。四、评价1、评价要从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而不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定。2、评价的具体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等。3、评价的方法应是多元化的,主要有: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作品评价、个案分析、书面考试和测验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设置的必修课程,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综合实践活动必须体现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开放性、自主性等。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一、方案的设计每学期开学初,要认真制定全学期活动方案。方案的设计分两类:一是学校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二是教师个人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个案。方案的设计要准确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体现学校文化和学生的年龄差异,要以实践为基础,具有可操作性,杜绝空洞的编造。两类方案要相互衔接。1.学校课程方案格式。课程设计总体目标。主要从学校实际出发的课程目标,在指向总体目标的同时,应力图凸显目标的实践性。课程内容的选择。①要体现四大内涵: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大主轴:探索自然、了解社会、发展自我。②分年级、分学期课程内容的安排及选择。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主要是老师管理,如工作量的确定、考评、老师的工作规范要求等。2.老师个体案例格式。活动主题的提出。主题要来源于学生,服务于学生。活动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不等于所有活动主题或活动项目的具体目标,不同的活动主题或活动项目的目标是对总体目标的具体化。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具体的活动情境,设计出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具体目标。活动准备。要周到地考虑活动前需要做好的思想、物质、组织、联系、安全等方面的准备工作。活动过程。按活动步骤设计。组织参观、走访、调查、社区活动及劳技等实践的过程,资料及信息采集、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等活动过程。总结评价。二、活动的开展。1.组织好开题课教学。开题课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把主课题分解成若干个具有逻辑关系的子课题,并进行分工合作,制定出小组研究方案。2.发动学生展开课题调查。应该打破学校和教室的束缚,把校内课程和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体现整体性和开放性的要求,鼓励教师和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要有严密的组织、安全措施保证。3.协助学生进行资料整理。要帮助学生把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加工、提炼,以求获得真知。4.指导学生做好成果的展示。成果汇报可采用报告、演示实验、成果答辩、图片展览、手抄报等多种形式,要注意展示内容的概括性,追求汇报语言的自然性,同时还要注意再现实践过程的曲折性。5.追踪学生活动的延伸。随着问题的解决和兴趣的满足,学生还将产生出新的问题,因此要注意将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延伸,如办墙报、编小册子、投稿等,使学生在不断的锻炼中提高能力,丰富知识。三、活动的评价1.评价理念整体观。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贯彻到活动进行中去。一方面将学生的各种表现和成果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另一方面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提供对课程修改有用的信息,实践于教学。多元化。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多元方式。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家长、老师及他人的评价,要尽量用语言描述活动令人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避免简化为分数或等级。过程性。要重视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定的作业应揭示学生在过程中的表现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仅是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即使最后结果按计划来说是失败的,也应从学生获得了经验教训的角度视之为重要成果,肯定其活动价值,营造其体验成功的情境。2.评价方式。作品评价;展示与交流;成果汇报活动;技能比赛;档案袋评价等。四、课时的使用自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每周平均3课时(含信息技术教育)课时的安排使用可长、短课时相结合,集中使用和分散使用相结合。每班每学期中年级开展3次,高年级开展3-4次综合实践活动为宜。各学校要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协调督查工作。规模较大的学校可以年级组为单位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小组,负责此类工作。
本文档为【艺体学科学生评价方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is_60173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8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1-10-14
浏览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