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及物性系统与深层象征意义——休斯《在路上》的文体分析

及物性系统与深层象征意义——休斯《在路上》的文体分析

举报
开通vip

及物性系统与深层象征意义——休斯《在路上》的文体分析 2006 年 1 月 第 38 卷  第 1 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语文双月刊)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bimonthly) Jan. 2006 Vol . 38 No. 1 及物性系统与深层象征意义 ———休斯《在路上》的文体分析 北京大学  申 丹   提要 : 文体学之所以长期以来遭到不少文学批评家的攻击和排斥 ,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循环 性”。本文指出 ,这种“循环性”并非文体学研究的内在特点 ,而是与文体学家的阐释目的直接相关。若...

及物性系统与深层象征意义——休斯《在路上》的文体分析
2006 年 1 月 第 38 卷  第 1 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语文双月刊)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bimonthly) Jan. 2006 Vol . 38 No. 1 及物性系统与深层象征意义 ———休斯《在路上》的文体分析 北京大学  申 丹   提要 : 文体学之所以长期以来遭到不少文学批评家的攻击和排斥 ,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循环 性”。本文指出 ,这种“循环性”并非文体学研究的内在特点 ,而是与文体学家的阐释目的直接相关。若 要增强文体学在文学批评中的作用 ,分析者应致力于通过研究语言特征 ,揭示易被忽略的深层意义。本 文从及物性系统这一角度切入 ,对兰斯顿·休斯《在路上》的相关文体特征的深层象征意义进行分析。文 章指出 ,以语言特征为依据的文体分析有助于了解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关键词 : 文体分析、及物性系统、深层象征意义、隐含作者   [中图分类号 ] H31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20429 (2006) 01-000427 1. 引言 著名美国学者 Stanley Fish (1973) 在《什么 是文体学 ? 他们为何将其说得如此糟糕 ?》中对 文体学进行了强烈抨击。Fish 攻击的主要目标 是文体学研究中的“循环性”,即用语言学分析 来说明业已知晓的某种文学阐释 ,因此对了解 作品的意义无甚帮助。Paul Simpson (1997 : 22 4)也提到很多文学批评家认为文体学是文学研 究的附属物 ,“文体学‘所发现的东西’其实只是 对批评家已经知道的东西之补充而已 ,只是为 批评家完全通过直觉而得出的阐释提供一种伪 科学的证据 ———假如需要这种证据的话”。笔 者认为 ,这样的看法既失之偏颇 ,又有一定道 理。其偏颇之处在于误认为“循环性”是文体学 的内在特点。其实并非如此 ,文体分析完全可 以读出新意 ,修正先前的阐释。但确实有不少 文体学家未致力于对作品进行新的阐释 ,而仅 仅用文体分析来说明已有的阐释结果。近年 来 ,认知文体学发展势头旺盛 ,但不少认知文体 学家的目的不是为了提供对作品的新的阐释 , 而只是为了说明读者在阐释文本时共享的认知 机制、认知结构或认知过程。在《认知文体学》 一书的序言里 ,Semino & Culpeper (2002 :x) 明 确声称 :“本书大部分章节的一个共同目标是解 释[以往的 ]阐释是如何产生的 ,而不是对作品 做出新的阐释。”即便关注对同一作品的不同阐 释 ,认知文体学家也往往致力于从认知的角度 解释先前的读者如何会对同一文本产生不同的 反应 (参见 Hamilton 2002) 。也就是说 ,涉及的 依然是已知的阐释 ,没有做出新的阐释。Stock2 well (2002) 试图在某种意义上超越这一框架 , 但并不成功 ,因为他的“认知诗学分析”同样聚 焦于读者共享的基本阅读机制 ,而非旨在对作 品做出新的解读。 认知文体学揭示了很多以往被忽略的大脑 反应机制 ,说明了读者和文本如何在阅读过程 中相互作用。可是对于文学批评而言 ,最重要 的是读出新意 ,读出深度。本文也注重读者认 知 ,但与通常的认知文体学不同 ,不是从“通常 的读者”或“以往的读者”的角度切入 ,而是采取 一个特别关注文体特征的敏感读者的角度 ,以 ·4·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便揭示被“通常的读者”或“以往的读者”所忽略 的深层意义。诚然 ,文学意义以不确定性为特 征 ,文学阐释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 但因为文体分析涉及的是具体语言特征所产生 的效果 ,也就具有了某种可判断性 ———可以判 断分析是否合乎情理。文学作品的意义是多层 次、多方面的 ,文体分析往往只能涉及某一方 面 ,对其他方面的研究构成一种补充。无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体分析的科学性有多强 ,意义有多大 ,有一点可 以肯定 :若要使文体学成为一种受欢迎的文学 批评方法 ,就必须走出“充实、说明”这一框架。 本文采用的分析模式是系统功能语法中的 及物性系统。这一模式尽管已有近四十年的历 史 ,但依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近来 ,笔者与研 究生合写的两篇论文 (Ji & Shen 2004 , 待出)运 用这一模式对文学作品进行了新的阐释 ,分别 在英国和美国发表或即将发表 ,这也为说明这 一模式当今在国际上的应用价值提供了一个例 证。其实 ,就文学文体学而言 ,关键不在于语言 学模式是否新颖 ,而在于语言学模式是否有助 于说明问题。 2.《在路上》的文体分析 兰斯顿·休斯 (Langston Hughes) 是美国现 代著名黑人作家 ,《在路上》是其最有名的作品 之一 ,故事聚焦于种族关系。作品中出现了全 知视角与人物限知视角的交互作用。读者开始 时随着全知叙述者观察主人公萨金特 ,看到他 如何于饥寒交迫之中求助碰壁 ,然后奋力破开 了一个教堂的门 ,结果被警察殴打。这时作品 暗暗转换为主人公的限知视角 ,让读者在不知 情的情况下进入了男主人公被殴打致昏后出现 的梦幻之境 :教堂在他的抗争下轰然倒塌 ,被钉 在十字架上的石雕耶稣获得了自由 ,与他并肩 在雪地上走着 ⋯⋯警察的棍棒将他从梦中打 醒 ,这时他和读者才知道 ,其实他已被捕入狱 , 但他依然坚持抗争。作品开篇一段是 :    He was not interested in the snow. When he got off the freight , one early evening during the depression , Sargeant never even noticed the snow. But he must have felt it seeping down his neck , cold , wet , sopping in his shoes. But if you had asked him , he wouldn’t have known it was snowing . Sargeant didn’t see the snow, not even under the bright lights of the main street , falling white and flaky against the night . He was too hungry , too sleepy , too tired. (引文中的黑体为引 者所加 ,下同)   不难看出 ,“雪”被强烈地前景化。这一段 共有六个句子 ,“雪”不仅占据了其中三句之句 尾焦点的突出位置 ,而且占据了另外一句的主 句之末尾焦点的突出位置 ,还构成了下句的感 知对象。开篇第一个小句为及物性系统中的关 系过程。对于一个极度饥寒交迫的人而言 ,究 竟是否对雪“感兴趣”似乎是一个太奢侈的问 题 ,因为只有在基本温饱的情况下才谈得上对 严寒之雪的“兴趣”。这一看似平常的及物性过 程实际上偏离了人类经验常规。由于处于篇 首 ,又十分简短 ,加之作者采用了“从中间开始 叙述”的手法 ,这一开篇的断言显得突如其来 , 在读者的阅读心理中位置显要 ,作者很可能是 在通过语篇上“前景化”和经验表达上“偏离常 规”的手法向读者暗示 :主人公与“雪”的关系非 同寻常。这一段里出现了四个心理过程 ,其中 三个 (notice , know , see)否定过程的实现 ,另一 个 ( feel ) 则 肯 定 了 过 程 的 实 现。Halliday (2004 : 2082210) 将心理过程分为“感知”、“认 知”、“愿望”、“情感”四类。其中“认知”和“愿 望”属于较高层次的心理过程 ,而“感知”和“情 感”则属于较低层次的心理过程。根据 Halli2 day(2004 :210) 对动词的分类 ,“notice”、“feel”、 “see”都属于“感知”这一较低的层次。请看下 面的比较 :    He was so hungry , so sleepy and so tired that he didn’t see , didn’t feel and didn’t notice the snow.   这是符合常规的经验状态。倘若作品仅仅 旨在强调主人公极度饥饿、困倦、劳累 ,按道理 应该全面强调其感知的麻木。但文中的描写明 显偏离了这一常规 ,将实际上属于同一心理程 度的“notice”、“feel”、“see”两极分开 ,一方面肯 定主人公感觉到了雪的存在和作用 ,另一方面 ·5· 申 丹 及物性系统与深层象征意义———休斯《在路上》的文体分析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又否定他看到或注意到了雪。否定是断然否定 (never even ; not even) ,肯定虽然带有猜测性的 情态成分 (must have felt ) ,但这一心理过程的 “现象”本身 ( it seeping down his neck , cold , wet , sopping in his shoes) 含有两个物质过程 , 其动态性 (现在分词加强了动态性)体现出主人 公感知的敏锐 ,也让读者觉得主人公的这一感 知过程的确存在。既然主人公感到雪正在顺着 他的脖子往里灌 ,正在浸湿他的鞋子 ,又怎么会 不知道正在下雪呢 ? 第五段 ,再次出现了类似 的描述 :    The big black man turned away. And even yet he didn’t see the snow , walking right into it . Maybe he sensed it , cold , wet , sticking to his jaws , wet on his black hands , sopping in his shoes. 在 Halliday 的分类中 ,“see”和“sense”属于 同一程度的“感知”心理过程。当感觉依然敏 锐 ,能够“sense”雪的具体作用和动态效果的时 候 ,应该同样能够“see”。但作品再次将属于同 一程度的感知过程分化成互为对照的两种心理 过程。我们知道 ,“see”实际上有两个不同的含 义 : (1)视觉上的含义 :“discern visually”; (2) 认 知上的含义 :“discern mentally after reflection” (参见 New OD E , 1998 :1682) 。在描述某人是 否能“see”包括雪在内的自然现象的时候 ,通常 仅涉及“see”的视觉含义 ,不涉及其认知上的含 义。作品一再将主人公的“触觉”(feel , sense) 与“see”相联 ,也自然突出了“see”的视觉含义。 但这只是表面现象。由于作品一反通常经验 , 将“see”与“sense , feel”一再直接对立 ,因此很 可能在暗示“see”具有超出感官层面的意义。 主人公的触觉一直活跃 ,饥寒交迫的状态也一 直未变 ,唯一改变了的是从开始“看不到雪”到 后来“看到了雪”,而主人公一旦看到了雪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night he saw the snow”———作 者用斜体强调了“saw”) ,就开始了对种族歧视 的反抗。从这一角度来看 ,作者很可能通过制 造“see”与“sense ; feel”的对立 ,并通过将“see” 在语义上与涉及自觉意识的“interested”相联 , 并在因果关系上与种族反抗相联 ,微妙地从深 层激活了“see”的认知含义 ,暗地里用是否能 “see”喻指主人公种族反抗意识的是否觉醒。 也就是说 ,作者将文本表层的“感知过程”在文 本深层转化为了一个象征性的“认知过程”。这 也改变和深化了“雪”的性质。“雪”不仅在文本 表层指涉自然现象 ,而且在文本深层象征性地 指涉种族反抗意识的认识对象。就后者而言 , 主人公一开始就感觉到了“雪”(种族歧视)的存 在 ,但对它“不感兴趣”(从意识上说较为麻木) , 尚未清醒地“看到”或“认识到”自己的种族反抗 对象。在上引片段中 ,“even yet . . . walking right into it”是偏离常规的表达 :主人公一直在雪里 走 ,并非此时才步入雪中。此前描写的是主人 公向白人牧师多塞特求助 ,然而 ,未等这位失业 黑人开口说话 ,白人牧师就一口回绝 ,关上了 门。这是作品第一叙述层首次描述主人公遭遇 的种族 (以及阶级)歧视。主人公径直走入了这 一受歧视的境遇中 ,但他的反抗意识依然没有 觉醒。请比较 :  (1) The big black man turned away. And even yet he didn’t see the snow , walking right into it . (2) The big black man turned away and walked into the street . And even yet he didn’t see the snow , walk2 ing right into it . 在 (1)中 ,“even yet”根据语义和句法逻辑涉及 的应该是主人公“turned away”之前所发生的事 (即主人公遭到白人牧师的歧视) ,而同样的词 语在 (2)中则只可能涉及主人公再次步入雪中。 作品中出现的是 (1) ,很可能是为了将“雪”与主 人公在第一叙述层上直接遭遇的歧视相联 ,将 主人公依然看不到“雪”与他的种族反抗意识依 然没有觉醒相联。然而 , (1) 中的时态为过去 时 ,而非过去完成时 ,这也为另一种阐释留下了 余地。总之 ,“雪”一方面属于自然现象 ,另一方 面也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让我们接着考察一下作品是如何描述白人 牧师与“雪”的关系的 :  The Reverend Mr. Dorset , however , sa w the snow ·6· 2006 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 1 期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when he switched on his porch light , opened the front door of his parsonage , and found standing there before him a big black man with snow on his face , a hu2 man piece of night with snow on his face —obvious2 ly unemployed. Said the Reverend Mr. Dorset before Sargeant even realized he’d opened his mouth :“I’m sorry. No ! . . . No !”He shut the door. Sargeant want2 ed to tell the holy man that he had already been to the Relief Shelter . . . . But the minister said ,“No ,”and shut the door. Evidently he didn’t want to hear about it . And he had a door to shut . The big black man turned away. . . . (第二至第五段) (引文黑体及下划 线为引者所加) 作品第一段描述的是 ,虽然主人公可以敏 锐地感觉到雪在他身上的作用 ,但却看不到雪 ———即便在明亮的灯光下也视而不见。第二段 一开始则强调白人牧师可以看到雪 ,通过白人 牧师的眼睛看主人公 ,也一再看到主人公脸上 的雪。上引文字倒数第二句为关系过程“he had a door to shut”,其中的“had”是文中出现 的第一个斜体词 (全文仅有五个表示强调的斜 体词) 。那么 ,为何作者要强调这一关系过程 呢 ? 正如下文将要分析的 , 在这一作品中 , “door”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 ,象征种族歧视以 及阶级压迫。白人牧师“had a door to shut”很 可能在喻指他必须维护和坚持种族和阶级界 限。白人牧师能看到雪 ,并一再注意到主人公 脸上的雪 ,这同样具有表层和深层的双重意义。 在文本表层 ,他“看到雪”属于感知性质 ,说明他 在温饱状态下的正常感官活动。而在文本深 层 ,他“看到雪”则象征性地属于认知性质 ,说明 他具有自觉清醒的种族歧视和阶级压迫意识。 也可以说“雪”进一步提醒和加强了他的这种意 识 (请注意文中重复出现的“a big black man with snow on his face , a human piece of night with snow on his face”) 。他对雪的反应与主 人公形成了鲜明对照 ,其深层作用显然是反衬 主人公种族和阶级反抗意识的尚未觉醒。 作品第一段中出现的是故事外叙述者的视 角 ,在指称主人公时 ,采用的是主人公的名字和 第三人称代词。在第二段的开头 ,视角暗地里 转换为白人牧师 ,让读者直接通过其眼光来观 察主人公。不认识主人公的牧师 ,他眼中出现 的是“a big black man”,这是文中第一次点明主 人公的种族身份。在视角转换回全知叙述者之 后 ,叙述者依然采用了这一表达 :“The big black man turned away”。这一从全知叙述者的角度 偏离规约的表达 (试比较“Sargeant turned away”) ,不仅突出了主人公的种族身份 ,也使这 一指称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 :主人公是整个黑 人种族的代表。从他开始奋力抗争到他的梦境 开始的短短半页里 ,作品中频频出现具有象征 意义的指称词语 :“the tall black Negro”(全知叙 述者的角度) 、“the big tall Negro”(全知叙述者 的角度) 、“A big black unemployed Negro”(白人 行人的角度) 。与此相对应 ,叙述者也采用了 “white people”来指涉行人 ,“white cops”来指涉 警察 ,他们联手压制作为黑人代表的主人公 ,而 主人公则奋力抗争。让我们考察一下作品在描 述主人公抗争过程时的及物性选择。    It [the church ] had two doors.   Broad white steps in the night all snowy white . . . .   Sargeant blinked. When he looked up , the snow fell into his eyes. For the f irst time that night he saw the snow. He shook his head. He shook the snow from his coat sleeves , felt hungry , felt lost , felt not lost , felt cold. He walked up the steps of the church. He knocked at the door. No answer. He tried the han2 dle. Locked. ( a ) He put his shoulder against the door and his long black body slanted like a ramrod. (b) He pushed. With loud rhythmic grunts , like the grunts in a chain2gang song , (c ) he pushed against the door . . . .   (d) He pushed against the door .   Suddenly , with an undue cracking and screaking the door began to give way to the tall black Negro (e) who pushed ferociously against it.   By now two or three white people had stopped in the street , and Sargeant was vaguely aware of some of them yelling at him concerning the door. . . .   “Uh2huh ,”answered the big tall Negro ,“I know ·7· 申 丹 及物性系统与深层象征意义———休斯《在路上》的文体分析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it’s a white folks’church , but I got to sleep some2 where . ” (f ) He gave another lunge at the door . “Huh !”   And the door broke open.   But just when the door gave way , two white cops arrived in a car , ran up the steps with their clubs , and grabbed Sargeant . But Sargeant for once had no inten2 tion of being pulled or pushed away from the door. . . .   “A big black unemployed Negro holding onto our church !”thought the people .“The idea !”   这里的及物性选择与前文中的明显不同。 首先 ,前文在描述主人公的经验时 ,选择的是心 理过程、关系过程、没有目标 (不及物)的物质过 程 ,以及未能实现的说话过程。这些过程仅作 用于主人公自身 ,不作用于他人他物。如前所 引 ,上文甚至略去了主人公敲开白人牧师家门 的动作 ,而是直接描述白人牧师开灯开门之后 发现主人公站在那里。读者看到的是一个完全 被动、无能为力的人物。然而 ,主人公一旦看到 了雪 ,作品中就出现了有目标的物质过程 :“He shook his head. He shook the snow from his coat sleeves , felt hungry , felt lost , felt not lost , felt cold. ”主人公饥寒交迫的状态并未改变 ,但他 开始作用于外界 ,抖掉了身上的“雪”。而因为 “雪”在某种意义上象征种族歧视 ,这可视为主 人公种族反抗的前奏。这里出现了直接对立的 两个心理过程 :“felt lost , felt not lost”,这既可 视为一种矛盾状态 ,又可视为一个改变过程 (先 “felt lost”,然后“felt not lost”) 。因为“felt not lost”出现在后 ,形成对“felt lost”的否定 ,因此在 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主人公的自觉意识 ;在象征 意义上 ,这标志着他的种族反抗意识的初步觉 醒。此时的主人公一反过去的被动 ,开始了对 命运的抗争 ,对种族压迫的反抗。他发现教堂 的门锁着之后 ,不是转身离开 ,而是用肩膀去顶 教堂的门 :“He put his shoulder against the door and his long black body slanted like a ramrod”。 有趣的是 ,主人公的身体被冬装包裹 ,根本看不 到颜色 ,作品却采用了“his long black body”这 样的表达法 ,显然意在凸现种族界限 (“black Negro”和“black unemployed Negro”中的“black” 也显然是用于突出种族界限的赘词) 。作品采 用了“ramrod”这一用于描述枪身的词语来形容 主人公的“black body”,很可能在借助枪这一武 器来喻指种族反抗。值得注意的是 ,基督教义 宣传上帝的子民人人平等 ,但通过主人公之口 , 教堂被界定成“a white folks’church”(路过的白 人则说是“our church”) ,作品的景物描写也特 别突出了教堂的白色 (见上引文字中的第二 段) 。雪的白色、教堂的白色、白人的白色相互 交织 ,构成一个象征性的白色歧视黑色的世界。 在上引片段中 ,下划线标出来的三个段落 均由一个短句组成 ,因此在读者的阅读心理中 占有突出位置。三个段落组成了一个三部曲 :  The church had two doors — He pushed against the door —The door broke open 中间一环是叙事的主体 ,由重复出现的表达主 人公推撞大门行为的物质过程不断加强 :  (a) He put his shoulder against the door. (b) He pushed [against the door ] . (c) he pushed against the door. . . . (d) He pushed against the door. (e) [he ] pushed ferociously against it . (f) He gave another lunge at the door.   短短的篇幅内用六个物质过程重复表达主 人公同样的行为 ,显然偏离了表达常规 ,使主人 公推撞教堂之门的动作前景化 ,象征黑人对白 人种族歧视的奋力反抗。这六个表达类似经验 的物质过程呈现出一种递进关系 ,体现出作者 对及物性系统的精心选择。(a) 过程描述的是 主人公顶着门的状态 (犹如子弹上了膛的枪) ; (b) 、(c) 、(d) 这三个重复出现的同一物质过程 涉及的是推撞门的动作 ,相互呼应、相互加强 , 突出体现了主人公锲而不舍的反抗精神 ; (e) 过 程中的“ferociously”强调了动作的强度 ;而 (f) 过 程中的“lunge”则强调了动作的突然爆发。 此外 ,上引片段的第一句为占有性质的关 系过程 ,占有对象“two doors”中出现了文中的 第二个斜体词。这个表示强调的修饰语“two” ·8· 2006 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 1 期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很可能有两方面的象征含义 : (1)两种界限和歧 视 :种族和阶级 (涉及主人公作为黑人和失业工 人的双重身份) ; (2)压迫深重 ,难以推翻。主人 公奋力撞开了第一道门 ,可是马上被捕入狱 ,未 能撞开第二道门。尽管在狱中他坚持抗争 ,对 着狱警一再大喊 :“I’m gonna break down this door , too”,但未能付诸实施。白人牧师对主人 公的歧视是通过断然关上大门来体现的 ,白人 警察对主人公的压迫也体现于用牢门将他禁锢 (“locked up behind a cell door”) 。而主人公的 反抗则体现于奋力撞开教堂的一道门 ,以及晃 动和想撞开监狱的牢门。主人公向往的安身之 所也是一个“无门”之地。 3. 隐含作者和真实作者 兰斯顿·休斯自己在谈到这一作品的创作 时 ,未涉及文体层次上的象征意义。他说 :“我 是在雷诺 (Reno) 写的这篇故事 ,描述的是四处 漂泊的黑人普通工人如何在寻求救济时遭到歧 视。这纯粹是想象 ,但也源于我在雷诺的经历 ⋯⋯我看到忧愁的人们如何挨饿 ,看到教堂如 何不起作用。”(转引自 Emanuel 1967 :92 ;参见 McLaren 2003 : 282) 。休斯还强调说 :“我想到 的仅仅是寒冷、饥饿、夜里一个陌生的城市 ,当 地居民没有太受冻挨饿 ,一个名叫萨金特的黑 人流浪汉顶着白雪 ,面对冰冷的脸、坚硬的门 , 想去某个地方 ,但实在太累太饿了。他被人打 倒 ,困在地上 ,就像耶稣也被这些人用严格的程 式困在人造的十字架上”(转引自 Berry 1983 : 224) 。不少西方学者对这一作品的解读聚焦于 男主人公的境遇 ,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文体层 面上的象征意义 (参见 Meltzer 1968 : 18829 ; Mullen 1986 : 81 ; Bone 1988 ; Miller 2002 : 6) , 这很可能与休斯自己对该作品就事论事的介绍 不无关联。按照休斯自己的描述 ,这仅仅是一 个客观反映黑人如何受难的作品。然而 ,通过 深入细致的文体分析 ,却可发现作品中的语言 特征所表达的丰富象征意义。就《在路上》这一 作品而言 ,真实作者自己的介绍与文本实际不 相吻合 ,这在某种意义上可视为“真实作者”与 “隐含作者”之间的对照。“隐含作者”(implied author)是 Wayne Booth 在《小说修辞学》(1961) 中提出的概念 ,在当代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所谓“隐含作者”就是隐含在作品中的作者形 象 ,它不以作者的真实存在或者史料为依据 ,而 是以文本为依托。“真实的”休斯聚焦于情节的 就事论事的介绍 ,与我们所发现的作品语言丰 富的象征意义之间存在较大距离。也就是说 , 文体分析可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隐含作者” (文本本身)与“真实作者”(休斯自己的介绍)之 间的相异之处。但“隐含作者”毕竟是“真实作 者”的第二自我和创造物 ,与“真实作者”关联密 切。生活中的休斯曾长期访问前苏联 ,受马克 思主义影响甚深 ,注重描写和唤醒黑人的反抗 意识 (Bone 1988 : 261267) 。本文的文体分析也 从一个侧面证实了“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在 这一方面的关联。 4. 结语 本文旨在说明 ,若要更好地把握作品本身 (“隐含作者”)的艺术性 ,尤其是象征性 ,往往需 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文体分析。有的西方批评家 也注意到了这一作品中的词语意象 ,但对这些 意象的理解基本限于文本的表层。譬如 ,Janes A. Emanuel (1967 : 95296) 观察到了文中词语 意象的重复 :“门”(出现了 28 次 ) 、“雪”( 21 次) 、“石头”( 12 次) 、“黑色”( 9 次) 、“推”( 8 次) 、“冷”(7 次) 、“白色”(6 次) 、“困倦”(6 次) , 等等。她对此评论道 :“从中可以看出意象的范 围———视觉、听觉、触觉、联觉 ———休斯创造了 一个完整的画面 ,一个排斥、束缚、压制、寒冷的 环境。萨金特的世界是大门紧闭、充满潮湿的 雪花和冰冷的石头的世界。”另一位批评家 Robert Bone (1988 :26728) 观察到了作品中白色 与黑色的对照 ———夜幕中的降雪或黑色皮肤上 落的白色雪花 ———衬托了故事中的种族含义。 这些批评家是从读者看“雪”这一固定单一的角 度来静态地观察“雪”,完全忽略了主人公在双 重心理 (表层的感知和深层的认知) 层次上对 “雪”呈动态变化的反应 ,以及“雪”相对于黑人 ·9· 申 丹 及物性系统与深层象征意义———休斯《在路上》的文体分析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主人公和白人牧师的不同象征意义。通过对作 品的及物性选择以及相关文体特征进行深入细 致的考察 ,我们发现“雪”这一意象既超出了感 官这一层次 ,又不仅静态地指涉种族之分中的 白人一方 ,而是有更为深刻和复杂的主题性象 征意义。对于主人公这位黑人代表来说 ,“雪” 是黑人种族反抗意识的认识对象 ,他从“看不到 雪”到“看得到雪”的变化过程是他的种族反抗 意识觉醒的过程。但相对于牧师这位白人代表 而言 ,“雪”则与“门”紧密相连 ,是白人所捍卫的 种族歧视和阶级界限的提醒物和加强剂。 中外学界以往运用及物性系统进行的文体 分析聚焦于不同种类的及物性过程之间的对 照 ,没有关注作者如何利用和分化属于同一层 次的及物性过程来达到特定的主题效果。本文 对休斯在“心理过程”中的“感知过程”内部的选 择所展开的分析属于一种新的分析层面 ,希望 有更多的人在进行及物性系统分析时更为关注 作者的一些微妙选择 ,包括在同一种及物性过 程内部制造的对照或对立 ,揭示这些文体选择 所传递的深层主题意义。无论聚焦于作品的哪 些方面 ,倘若文体分析能够不断得出具有一定 新意和深度的阐释结果 ,相信文学批评界会改 变对它的成见 ,会将之视为一种有价值的文本 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Berry , F. 1983. Langston Hughes : Before and Beyond Harlem [M] . Westport , Connecticut : Lawrence Hill . Bone , R. 1988. Origins of the Af ro2American Short Story [M] .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Booth , C. W. 1961. The Rhetoric of Fiction [M ] . Har2 mondsworth : Penguin Books. Emanuel , A. J . 1967. Langston Hughes [M ] . Boston : Twayne Publishers. Fish , S. 1973. What is stylistics and why are they saying such terrible things about it ? [ A ] In S. Chatman (ed. ) . Approaches to Poetics [ C ] .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reprinted in D. C. Free2 man (ed. ) . 1981. Essays in Modern Stylistics [ C ] . London : Methuen. Halliday , M. A. K. 200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 3rd ed. , revised by C. M. I. M. Matthiessen) [M]. London : Arnold. Hamilton , C. 2002. Conceptual integration in Christine de Pizan’s City of Ladies [ A ] . In E. Semino & J . Culpeper (eds. ) . Ji , Yinglin & Dan Shen. 2004. Transitivity and mental transformation : Sheila Watson’s The Double Hook [J ] .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13 : 335248. Ji , Yinglin & Dan Shen. (Forthcoming) Transitivity , in2 direction , and redemption : Sheila Watson’s The Double Hook [J ] . Style . McLaren , J . ( ed. ) . 2003. The Collected Works of Langston Hughes . Vol . 14. [M ] . Columbia : Univer2 sity of Missouri Press. Meltzer , M. 1968. Langston Hughes [ M ] . New York : Thomas Y. Crowell Company. Miller , R. B. 2002. The Collected Works of Langston Hughes Vol . 15 [M ]. Columbia : University of Mis2 souri Press. Mullen , E. J . 1986. Critical Essays on Langston Hughes [M] . Boston , Mass. : G. K. Hall . Pearsall , J . (ed. ) . 1998.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2 lish [ Z] . Oxford : Clarendon Press. Semino , E. & J . Culpeper ( eds. ) . 2002. Cognitive Stylistics [C] . Amsterdam : John Benjamins. Simpson , P. 1997. Language through Literature [ M ] . New York : Routledge . Stockwell , P. 2002. Cognitive Poetics [ M ] . London : Routledge . 收稿日期 : 2005 —9 —27 ; 本刊修订稿 ,2005 —11 —20 通讯地址 : 100871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01· 2006 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 1 期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006 年 1 月 第 38 卷  第 1 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语文双月刊)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bimonthly) Jan. 2006 Vol . 38 No. 1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in this issue Transitivity and hidden symbolic signif icance : Langston Hughespi“On the Road”, by Shen Dan , p . 4 A significant reason underlying many attacks from literary critics on stylistics is“circularity”. The present study argues that the so2called“circularity”is not an inherent characteristic of stylistics , but a feature arising from many stylisticianspi purposes of investigation. In order to make stylistic analysis useful to literary criticism , it is necessary to aim at revealing previously2neglected deeper meanings of the text . This essay forms an attempt to bring to light , mainly by way of transitivity analysis , the deeper symbolic significance of various language features of Hughespi“On the Road”. Through shedding new light on the text , the present study also shows that stylistic analysis is helpful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 relation between the real author and the implied author. Understatement as a pragmatic strategy : An adaptation2based approach ,by J u Hong & Dai Manchun , p . 11 Understatement , as a pragmatic strategy of speech acts , has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of many scholars who conducted their research from different viewpoints like psychology , sociology and linguistic pragmatics. After reviewing the previous research from the above viewpoints and pointing out their achievements and limitations , the authors of the paper attempt to apply Verschuerenpis adaptation theory to the study of understatement as a pragmatic strategy of speech acts , proposing that the use of understatement is a process of making linguistic choices in terms of variability , negotiability and adaptability , discussing the dynamics of its contextual adaptation. The authors conclude that understatements are actually the outcomes of linguistic choices interadaptable with language userspi mental world , social world and physical world. Unidirectionality of the anaphora of third person pronoun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 by Wang Canlong , p . 17 The unidirectionality of the anaphora of third person pronouns is the essential principle that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comply with. But some English sentences that formally violate this principle are acceptable ,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Chi2 nese case . Such sentences in English are in fact marked anaphoric sentences and are small in number. The paper analyzes and explains the following two issues : 1) why those sentences contrary to the principle donpit exist in Chinese ; and 2) why some so2called“anti2unidirectionality”Chinese sentences are acceptable . On the rudiments of structural analysis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grammar , by Xiong Bing ,p . 25 Since the publication of Mapis Grammar (1898) , the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grammar has showed some rudiments of structural analysis in its early stage . The present paper attempts to examine the concrete manifestations of the rudiments , proposing that they involve three aspects of analysis : hierarchical analyisis , distributional analysis , and transformational analysis. How is the compound word ewe lamb coined ?by Wu Xiaojing , p . 31 This article offers a semantic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whereby ewe and lamb are selected as constituents for the com
本文档为【及物性系统与深层象征意义——休斯《在路上》的文体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7125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9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8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3-09
浏览量: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