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观纲宗讲录

教观纲宗讲录

举报
开通vip

教观纲宗讲录教观纲宗讲录 目录 TOC \o "1-9" \t "丙4,5,丁5,6,戊6,7,己7,8,卯15,9,子12,9,庚8,9,标题10,9,标题11,9,辛9,9" \h 释题 - 1 - 甲一 释法题 - 1 - 甲二 释原题 - 1 - 甲三 释人题 - 2 - 释论 - 3 - 甲一 标示教观通途 - 3 - 乙一 明教观该摄 - 3 - 丙一 正明教观该摄 - 3 - 丙二 次明教观得失 - 3 - 乙二 标教观旨趣 - 4 - 丙一 标列教观 - 4 - 丁一 总标 - 4 - 丁二 列示 - 5 - ...

教观纲宗讲录
教观纲宗讲录 目录 TOC \o "1-9" \t "丙4,5,丁5,6,戊6,7,己7,8,卯15,9,子12,9,庚8,9,标题10,9,标题11,9,辛9,9" \h 释题 - 1 - 甲一 释法题 - 1 - 甲二 释原题 - 1 - 甲三 释人题 - 2 - 释论 - 3 - 甲一 标示教观通途 - 3 - 乙一 明教观该摄 - 3 - 丙一 正明教观该摄 - 3 - 丙二 次明教观得失 - 3 - 乙二 标教观旨趣 - 4 - 丙一 标列教观 - 4 - 丁一 总标 - 4 - 丁二 列示 - 5 - 戊一 示教 - 5 - 己一 化仪四教 - 5 - 己二 化法四教 - 5 - 戊二 示观 - 6 - 己一 总标 - 6 - 己二 别示 - 6 - 丙二 统论权实 - 7 - 乙三 略明时教通别 - 8 - 丙一 略明时教 - 8 - 丁一 略明五时八教 - 8 - 戊一 总标 - 8 - 戊二 分释 - 8 - 己一 华严时 - 8 - 己二 阿含时 - 9 - 己三 方等时 - 9 - 己四 般若时 - 9 - 己五 法华涅槃时 - 10 - 庚一 法华 - 10 - 庚二 涅槃 - 11 - 丁二 兼显秘密不定 - 11 - 丙二 略论通别 - 11 - 甲二 详辨时教观法 - 11 - 乙一 标科 - 12 - 乙二 图示 - 12 - 乙三 正明 - 13 - 丙一 论五时通别 - 13 - 丁一 标科 - 13 - 丁二 正论 - 13 - 戊一 引文以定通别 - 13 - 戊二 正论五时通别 - 13 - 己一 通五时论 - 13 - 庚一 引文申明通意 - 13 -   辛一 章安破古 - 13 -   辛二 引论推证 - 14 -   辛三 灵峰斥今 - 14 - 庚二 正申通五时论 - 14 -   辛一 论华严通 - 14 -   辛二 论阿含通 - 15 -   辛三 论方等通 - 15 -   辛四 论般若通 - 15 -   辛五 论法华涅槃通 - 15 -     壬一 法华 - 15 -     壬二 涅槃 - 16 - 己二 别五时论 - 16 - 庚一 论钝根具经五味 - 16 -   辛一 华严时别 - 16 -   辛二 阿含时别 - 17 -   辛三 方等时别 - 17 -   辛四 般若时别 - 17 -   辛五 法华时别 - 17 - 庚二 稍利与未熟各宜 - 18 - 丙二 辨八教观法 - 18 - 丁一 化仪四教 - 18 - 戊一 标科 - 18 - 戊二 正释 - 18 - 己一 释教 - 18 - 庚一 自为四教 - 18 -   辛一 顿教 - 18 -   辛二 渐教 - 19 -     壬一 正明渐教部相 - 19 -     壬二 附辨法华不同 - 19 -   辛三 秘密教 - 19 -     壬一 秘密教 - 19 -     壬二 秘密咒 - 19 -   辛四 不定教 - 20 -     壬一 不定教 - 20 -     壬二 不定益 - 20 - 庚二 部中教相 - 20 - 己二 明观 - 20 - 庚一 标释 - 20 - 庚二 料简 - 21 - 丁二 化法四教 - 21 - 戊一 标科 - 21 - 戊二 正释 - 21 - 己一 总明设教之意 - 21 - 己二 别明四教之相 - 22 - 庚一 三藏教 - 22 -   辛一 释教相 - 22 -     壬一 能诠名 - 22 -     壬二 所诠法 - 22 -       癸一 诠三乘 - 22 -         子一 声闻乘 - 22 -         子二 缘觉乘 - 22 -         子三 菩萨乘 - 23 -       癸二 诠二谛 - 24 -       癸三 诠因果 - 24 -       癸四 诠六 - 24 -         子一 总标 - 24 -         子二 别释 - 24 -           丑一 理即 - 24 -           丑二 名字即 - 25 -           丑三 观行即 - 25 -             寅一 总标 - 25 -             寅二 别释 - 25 -               卯一 五停心 - 25 -               卯二 别相念 - 26 -               卯三 总相念 - 26 -           丑四 相似即 - 26 -           丑五 分证即 - 27 -             寅一 见道位 - 27 -             寅二 修道位 - 27 -           丑六 究竟即(无学位) - 27 -             寅一 标显 - 27 -             寅二 别释 - 28 -               卯一 小乘 - 28 -               卯二 中乘 - 28 -               卯三 大乘 - 28 -                 辰一 三祇行道 - 28 -                   巳一 初阿僧祇劫 - 28 -                   巳二 二阿僧祇劫 - 29 -                   巳三 三阿僧祇劫- 29 -                 辰二 百劫种相好 - 29 -                 辰三 一生补处 - 30 -                 辰四 八相成道 - 30 -             寅三 总结 - 30 -   辛二 明观法 - 30 -     壬一 别明三乘因果 - 30 -     壬二 总明十乘观法 - 31 - 庚二 通教 - 31 -   辛一 释教相 - 31 -     壬一 释能诠名 - 31 -     壬二 释所诠义 - 32 -       癸一 诠三乘 - 32 -       癸二 诠谛理 - 33 -       癸三 诠因果 - 33 -       癸四 诠六即 - 33 -         子一 总标 - 33 -         子二 别释 - 33 -           丑一 理即 - 33 -           丑二 名字即 - 34 -           丑三 观行即 - 34 -           丑四 相似即 - 35 -           丑五 分证即 - 35 -           丑六 究竟即 - 36 -   辛二 明观法 - 37 -     壬一 明三乘入道初门 - 37 -     壬二 明利根被接 - 37 -     壬三 十乘观法 - 38 - 庚三 别教 - 38 -   辛一 释教相 - 38 -     壬一 释能诠名 - 38 -       癸一 总标 - 38 -       癸二 别释 - 38 -         子一 释教 - 38 -         子二 释理 - 38 -         子三 释智 - 38 -         子五 释行 - 39 -         子六 释位 - 39 -         子七 释因 - 39 -         子八 释果 - 39 -     壬二 释所诠义 - 39 -       癸一 诠谛缘度 - 39 -       癸二 诠谛理 - 40 -       癸三 诠因果 - 40 -       癸四 诠六即 - 40 -         子一 总标 - 40 -         子二 别释 - 40 -           丑一 理即 - 40 -           丑二 名字即 - 41 -           丑三 观行即 - 41 -           丑四 相似即 - 42 -             寅一 标 - 42 -             寅二 释 - 42 -               卯一 十住 - 42 -               卯二 十行 - 43 -               卯三 十向 - 45 -           丑五 分证即 - 47 -           丑六 究竟即 - 49 -   辛二 明观法 - 49 - 庚四 圆教 - 50 -   辛一 释教相 - 50 -     壬一 能诠名 - 50 -       癸一 圆妙 - 50 -       癸二 圆满 - 51 -       癸三 圆足 - 51 -       癸四 圆顿 - 51 -     壬二 名下义 - 52 -       癸一 圆伏 - 52 -       癸二 圆信 - 53 -       癸三 圆断 - 53 -       癸四 圆行 - 54 -       癸五 圆行 - 54 -       癸六 圆自在庄严 - 54 -       癸七 圆建立众生 - 54 -     壬三 所诠法 - 55 -       癸一 诠称性谛缘度 - 55 -         子一 谛 - 55 -         子二 缘 - 55 -         子三 度 - 55 -       癸二 诠谛理 - 56 -         子一 诠不思议二谛 - 56 -         子二 诠圆妙三谛 - 56 -       癸三 诠因果 - 56 -       癸四 诠六即 - 57 -         子一 总标 - 57 -         子二 别释 - 57 -           丑一 理即 - 57 -           丑二 名字即 - 57 -           丑三 观行即 - 58 -           丑四 相似即 - 58 -           丑五 分证即 - 58 -           丑六 究竟即 - 59 -   辛二 明观法 - 60 -     壬一 明初门接通 - 60 -     壬二 明十乘观法 - 60 -       癸一 总标 - 60 -       癸二 列释 - 61 -         子一 第一观法 - 61 -         子二 第二观法 - 61 -         子三 第三观法 - 61 -         子四 第四观法 - 61 -         子五 第五观法 - 62 -         子六 第六观法 - 62 -         子七 第七观法 - 62 -         子八 第八观法 - 63 -         子九 第九观法 - 63 -         子十 第十观法 - 63 -       癸三 结显 - 63 - 甲三 总结示防偏曲 - 64 - 释题 甲一 释法题 教者言教,乃圣人被下之言。观者观行,乃禀教修心之行。纲者纲领,是古德提挈之言。宗者宗致,示学者悟修之要也。大凡一部,均有通别之名。通则通于全藏教,别则别在一部。立题不外乎七种,今此究竟以何立题?曰:法喻。教观、法也。纲、喻也。教为能喻,纲为所喻。此乃灵峰老人之命名,其意之所在,一则以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虽多,今以两种四教,一代五时,包括无遗。化仪无体,全揽化法为体。则藏等即教之纲也。一则十方诸佛,历代祖师所修之行门。虽种种不一,乃至无量百千三昧等法。然以今家所立之四观,收无不尽,即观之纲也。夫教者诸佛被九界之言。观者等觉以下修行之法。纲者诗大雅疏网之绳。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盘庚若网在纲,有条不紊是也。盖四教,犹网之纲。若四观,如衣之领。举其纲,则众目自张。挈其领,则衣襟不乱。宗为万法之归趣,教观乃行人所必需。今此部,非诸经通称,此教观纲宗四字,是其别目耳。 甲二 释原题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此添四教,各列十乘观。改作书册,乃题是名。 此部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乃一种图式也。旭师因其篇幅太长,难以检看,故今于藏等四教之后,各各添成十乘观法。既作书册,题立教观纲宗之名。今之所谓一代者,乃通指如来一期化导,五十年中所说之法也。年限既长,说法亦多。今以智者大师华严等之五时,藏顿等之八教而判释之。从所证之实体,起化他之权用。从本而垂迹,开迹而显本。兜率下降,王宫诞生,十九出家,五年游历,六载苦行,三十成道,摩竭提国,寂灭场中,夜睹明星而悟,究竟证得实相之体,了知生佛原来平等,圣凡本无二致。遂即说大华严,直谈一真法界,和盘托出,脱体呈来。上根菩萨得领其教,悟法界理。奈一类小根在座,若聋者之不闻,如盲者之不见。千丈卢舍那身,高高大大,圆满修多罗教,其义甚深,而乃不见不闻。所谓有耳不闻圆顿教,有眼不见舍那身者是也。不得已,乃为此一实,而施于三权。故曰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也。直至法华高会,一经开显,三乘共会,九界同归。会权小之方法,归实际之理地。至于化功将毕,大事已完,如是名为会权归实。故曰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即是此一实义也。言纲要图者,即通别五时,两种四教。若权若实,提其纲要,画成一图。舒之可看,张之可挂,卷之可收,放之可藏,可谓尽美矣。乃以幅长难看,遂从其便,改作书册,题今教观纲宗之名耳。 甲三 释人题 北天目藕益沙门智旭重述 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贤。孔子犹自谓述而不作者,盖谦辞也。今大师德亚先圣,效法前人之谦冲自牧,故亦曰述。述之而言重者,显非一次。盖将图中所列,改作 说明书 房屋状态说明书下载罗氏说明书下载焊机说明书下载罗氏说明书下载GGD说明书下载 ,乃出重述耳。究竟何人重述,故上又云智旭二字。作者自署其名,欲后人开卷,即知为何人注述。此乃大师之法讳也。师俗姓钟,父岐仲,母金氏。先世汴梁人,后迁吴。其父诵大悲咒十年而生师。先业儒,次从释。注述甚伙。如法华会义,楞严文句等,共三十八种。计三百余卷,皆是大师之手笔。以义定名,云智旭者,智有照了之功,旭日初升之象。此二字,足见智光显露,照耀人天。作昏衢之宝炬,如杲日之当空。日之利物固无穷,师之利人岂有尽。智炬烛人,故喻之日。名称其德,德得其名,故名曰智旭。此上又有沙门二字者,正显大师非余众也。云何谓之沙门,沙门者,梵语也。华言勤息,谓勤三学,以息三毒。能识本心,达到本源,故号沙门。又云桑门。正云末那拏迦。大都沙门二字,乃出家之通称。其实,则有四种分别,具如法数。明师乃圣道说道二种人耳,非活道污道人也。此上又有藕益二字者,乃大师净业之号。藕具六即,理名字二即,犹藕也。相似观行二即,犹荷也。分证即,犹华也。究竟即,犹莲也。师乃示居名字,故云藕也。能得四悉之益,若珍池花敷。莲花父母,大士同行,则得究竟之四益也。故称藕益。北天目,岩名。在湖州。寺名灵峰,大师之塔,在其殿石,后人之称灵峰宗者,此耳。 释论 甲一 标示教观通途 乙一 明教观该摄 丙一 正明教观该摄 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 释义:云教者,圣人被下之言也。观者,秉教修行之法也。教网万殊, 大纲 专科护士培训大纲语法等级大纲网络小说大纲模版专职安全员生产检查释经讲道讲章大纲 有八。而化仪无体,全揽化法为体。则藏通别圆四教,乃教之纲也。依教设观,亦复万殊。而析空、体空、次第、一心、四观收无不尽。则析空等四,乃观之纲也。教观虽各有四,而前三是权,后一是实。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乃佛祖之宗要也。临济云:识取纲宗,本无实法。夫四教四观,总为治众生见思无明轻重诸病也。而设药不执方,合宜而用。所以于此四教,须有顿、渐、秘密、不定、四种之殊,岂容执着。又为实施权,则不可执实而废权。开权显实,则不可执权定异实。故云无实法也。传灯录云:临济,院名。在镇州,今直隶正定府也。以前临济水故名。师讳义玄,曹州南华人。姓邢氏。得法黄檗。引此为证者,明宗教不二也。化仪四教,或摄别圆入顿;或摄藏为渐初;或摄藏通别圆为渐中;或摄通别圆为渐末;或摄入秘密;或摄入不定,故有四种之殊。然则以药治病,病痊药除矣。盖权即是实,实即是权,权实二教,皆无实法也明矣。 梵语佛陀,此云觉。谓三觉也。祖乃深悟佛理,妙契佛心之称。其重要之处,一则自利,次则利他。自利令自受用,利他令他受用。本无二法,原在一心。得意者,处处皆成。失意者,徒劳万劫。自行法门曰定,以利其心,专注不散。度生事业曰慧,以令其解,种种方便。定之名万千,慧之数不一。大凡佛祖出现于世,无非为一大事因缘。所谓佛传祖印,祖契佛心。佛印祖心,佛心祖印。如世尊之于迦叶,迦叶之于阿难等,所传者皆佛印,所印者皆佛心。虽说教如稻麻,谈禅若竹苇。其宗旨之关键,曰心而已矣。显无余法,局仅于此。佛祖之要,教观收尽矣。 丙二 次明教观得失 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 夫教与观,事与理,定与慧,本不可偏废。若重在一边,俱不得真实受用。但修行而不以教证,则必落邪外,故曰观非教,不足以正其观,是邪观也。外道观也。若但多闻,譬如画饼说食,徒自劳苦。自己一无所得,设以此教人,则是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其教欲传久远,岂可得乎?不以观契,则徒教耳。故曰教非观,不足以传其教也。唯是教资于观,观依于教,以慧助定,以定摄慧,定慧均平,教观相应,斯可以流通佛法耳。夫教,如目也。观,如足也。有教无观,如具目而缺足。虽说有谈空,讲得天花乱坠,地涌金莲,未免说食不能充饥,数宝岂能致富。所谓终日数他宝,自无半文钱。真如永嘉大师云:“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耳!有解而无行,其过如是也。故曰有教无观则罔。以其昏而无得也。若但行而无解。真是有足而无目。则虽有日行千里之能,终然无用。何以故?以其不识康庄之大道为可行,不辨荆棘丛林险径之须避。只论前行,不论是否。坑堑当前也不知,须臾失坠而不识,如是盲修瞎炼者,不免有堕坑之患,落堑之虞。喻其走入邪外,必有丧身失命之畏也。有行无解者,其过亦如是。故曰有观无教则殆。危而不安矣。 乙二 标教观旨趣 丙一 标列教观 丁一 总标 然统论时教,大纲有八。依教设观,数亦略同。 我佛释迦,应迹西干。所说经教,但法华一部,犹积至八里,何况其余。若统而论之,化人始至,法水东流。梵筴之多,殊难措手。华僧挈其要领,得以流通其文,研究其义,考核其本,升其庭阶,入其堂奥者,则有刘缧之五时;龙猛之四教;晓公四教;光宅四教;贤首之五教;乃至判至十时教者:种种不等。今天台大师,灵山亲证,大苏妙悟。游法华功德之林,证圆教五品之位。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以法华逗此土机宜,故用五时八教,而判释如来一期化导之经。文中而且当,甚为希有。所谓五时者,即华严等是也。言八教,化仪化法是也。如是观之,则藏等顿等之八教,为大教之纲也明矣。故曰统论时教,大纲有八。然教虽有八,而观只有四,何以故?化仪不自体,全取化法而为体故。且此四观,即析空等四是也。观虽万殊,以此四收之,无不净尽。则是观之大纲也明矣。然化仪之实体,本无观可立。今借顿渐不定之名,以立此观。唯约圆人。则此三观,与前之四观,教有八,而观则七。明其不全同,故曰依教设观,数亦略同耳。 丁二 列示 戊一 示教 己一 化仪四教 八教者,一顿、二渐、三秘密、四不定、名为化仪四教如世药方。 所谓顿者,顿是超顿,一直前进,不得回头转脑,而立地成佛也。发心究竟,无二无别。生佛体同,凡圣一揆者,是乃如来最初所说。所谓渐者,渐为渐次阶级也。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由凡转贤,由贤转圣,逐节而修,次第以证。步步向前,渐引入室。即第二第三第四等时说。所谓秘密者,秘而不传,密而不露。如来三轮不思议力,一音演畅,机性异解。约互不相知边,名为秘密也。所谓不定者,定谓定准,决无疑议。今不定者,显非一定也。约相知边,故云不定。其不定之名,通显露,通秘密,两两相通,得此名也。然此遍前四时中,乃名秘密,乃名不定耳。以上四教,名为化仪。化谓化导,仪谓仪式。如世间之医士开方用药,咸称病人所宜,令病得瘥。如来之教化众生,亦复如是。彼是何教人,即令习何等法药,可谓善开方者,医师之良也。如来乃类是,以其化仪得当,故喻之药方。化仪四教,如世药方。即此义也。药方,即古汤头也。世间之医,譬如出世大医王。药方,譬如十二部经,故化仪四教,为判经之方法也。 己二 化法四教 五三藏、六通、七别、八圆,名为化法四教。如世药味。 所谓三藏者,三是数目。藏乃含藏,出生之义。出生,谓世出世善法,莫不从此流露。含藏无量深义,悉在其中。第一经藏,次律藏,次论藏。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三藏之义,即三无漏学也。其中对论,次第不等者,何也?盖修行之初,木叉为首。起教之次,阿含为先故耳。三乘人所秉四谛,十二因缘,六度法门者,属此教也。所谓通教者,通为融通。通钝复通利。通前更通后。通前之钝,即藏教也。通后之利,即别圆也。三人同以无言说道,体色入空,故名通教也。所谓别教者,别谓各别,有次第也。独被菩萨,不与二乘共。别在界外大根众生,八法各异。别前藏通,别后圆教。故名别也。所谓圆教者,圆谓圆融无碍也。天然性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迷之不暗,悟之非明。生佛平等,因果不别,是为圆教。以上名为化法四教。化谓教化,法乃轨持之义。如来出现于世,说法普被群机,使无一物不得其所者。能识众生之性,应凡夫之宜。譬如世之医士,善调药味,则无病而不愈焉。我如来莫不然也。所以能得教化众生之法者,此耳。若世间庸医,不是岐黄妙手,卢医扁鹊。他并不辨药性,不调药味,乱投药石,能不令人丧身失命者,几希!如来岂其然耶?因是喻其化法之良,如世之药味。能愈人病起死回生故也。辨别酸甜苦辛碱之药味,以疗色身。晓了化法四教之法式,以治法身。信哉,取喻之巧也。 戊二 示观 己一 总标 当知顿等所用,总不出藏等四味。 当知是训诫之辞,欲人不可不知。顿等四教所用,总不出乎藏等四教之外。何以故?非化仪无以判,非化法无以释故。譬如世间,虽具种种药味,然后得神农尝其性,制成一定药方。寒病须燥药。热病用温药。若但药草,无人尝之,无人辨之,虽有愈病之能,夫复何用。化仪,药方也。化法,药味也。如来辨味制方之人也。以此观之,则顿等与藏等,有密切关系可知。故曰当知顿等所用,总不出藏等四味也。 己二 别示 藏以析空为观。通以体空为观。别以次第为观。圆以一心为观。四观各用十法成乘,能运行人至涅槃地。藏通二种教观,运至真谛涅槃。别圆二种教观,运至中谛大般涅槃。 此正明藏等四教之观法。三藏,以析空为观。析谓分析剖判也。空,一无所见也。此观究竟如何修法?曰:钝根凡夫,处处执着,而我执最重。见惑如四十里水,思惑如十里水,倒澜弥漫,不可胜计。欲下手用功,殊不易易。必将色心二法,研求一番,始能得个落处。谓我见,即身见也。身名内色,若用一念第六意识心,观此色身,乃因缘所成。观地水火风空识等六大,何者是我?若地是我,则余不是我。若俱是我,则有百千万亿我。我虽遍在一切处,求其我之所在,了不可得。我既无我,我所何安?如是既无我,则无我所矣。空观成就,是名析色入空。此观又能破外道计常,外道修此,必须取一物陈设于前。打碎了,然后分成七分,七分又分,分至如牛毛。次如羊毛,再次如兔毛,乃至邻虚,到于极处,至不可分,方知是空。其根性之钝,不言可知。观名同是析空,其修功差远矣。通以体空为观者,谓此教,二乘根性稍利,不同藏人灭有还无,乃谓之空。今则了知一切法,皆从缘生,亦由缘灭。所谓缘会则生,缘散则灭也。既是缘生,缘生无性,当体即空,是名体空观。又观诸法,如水中月影,空中云影,镜里花像,水上浮沤,谷响阳焰,蜃楼海市等。别以次第为观者,十住修空,十行修假,十回向修中,次第修,次第破,次第证,故名次第三观也。圆以一心为观者,圆人受法,无法不圆。一修一切修,修空时,假中俱修。修假时,空中俱修。中观亦然。三观融在一心中修故也。四观各用十法成乘者,十法,即第一境。乃至第十离法爱也。大凡十乘观法,均在观行位中修。上中下三根不同,故有广,有略,有中。上根一观到底,即第一乘成,略也。中根二至六,中也。下根十法备观,广也。四教四观,各各有境。藏,因缘境。通,幻化境。别,但中境。圆,不思议境也。俱云乘者,何也?乘有运载之功,摧碾之用。今日各教行人,均欲转凡情入圣智。变生死为涅槃。化烦恼作菩提。出炎热获清凉。取喻发明,名为乘也。四教十乘,如后详明。行人修之,各各运载不生不灭地。藏教运至偏真涅槃,通教运至真谛涅槃,别教运至中道无住涅槃,圆教运至中谛大般涅槃。梵语摩诃般涅槃那,此云大灭度。灭五住河,度二死海故也。藏通破见思之能,别教破尘沙之力,圆教破无明之功,一往分此界限,以显能运,运至所运也。 丙二 统论权实 藏通别三皆名为权。唯圆教观,乃名真实。就圆观中,复有三类:一顿、二渐、三不定也。为实施权,则权含于实。开权显实,则实融于权。良由众生根性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不同。 权谓巧设方便。实乃究竟证得。约随他意边,则藏通别三,皆是权矣。藏教正化二乘,傍化菩萨。通教反此,别是不共二乘教。此种根性,虽有利钝。钝中利,利中钝,即是界外大士,均未能达得诸法实相。必须累生累劫,加功用行。功用至极,方乃证得。所以如来为不得意人,分别说权者是也。约随自意边,真实之法,只此一法。此法亘古亘今,不迁不变。竖穷三世,横遍十方。一切诸佛之所同证。随愿所成,拈来便是。头头无碍,法法圆融。迷之未下,悟之匪高。可见圆教所诠圆理,即真实之法,不言可知矣。即是修观,未尝不是真实。何以故?全法界体,而为能修所修故。以此观之,若教若观,靡非真实法矣。前三教观,具如向论。今且就圆观之中,又复分三种:一顿观,此人宿根深利,虽闻渐教修行,能直圆悟成观,是名顿观。二渐观,此人前生未曾研习,根性不甚利。虽闻顿教,用功必须渐次下手,是名渐观。三不定观,或有法行人修观容易,听教,则茫然不知。或有信行人闻法颇利,修观,则妄想纷飞,渺无下手处。渐人修顿,顿人修渐,是名不定观。此三观,唯约圆人修,以其教虽圆,人亦圆。然根性亦有三等故也。实、乃实相之理。权、乃体上之用。用全体建立,体备用方彰。如来出现于世,菩提树下成道。本欲即说大教,奈小机不堪,不得已为此一实,施于三权。则权乃实家之权,非离实说权,则权含实中矣。直至灵山会上,说法华经,方显出真实面目。然此实,必待权开后方显。权既能显实,则实乃权家之实,非离权而说实,则实容于权者可知。如来之所以说权说实者,亦由众生根性,千差万别,致使设教多方,权说种种法门,渐引入实耳。其说法之不同者,皆为众生起见,而出此曲体悲心也。 乙三 略明时教通别 丙一 略明时教 丁一 略明五时八教 戊一 总标 且约一代,略判五时。 一代,谓一化也。五时,华严等也。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经卷之多,积若须弥。教义之广,浩若烟海。龙宫海藏,此界他方。奚止汗牛充栋而已哉。多则多矣。广者广矣。诸家之判教者,多寡不定,乃至有判作十时教者。俱未挈其要,得其中故。智者大师,特出手眼,既中且要。于一代四十九年之中,而略分为五时也。此约别五时而论耳。 戊二 分释 己一 华严时 一华严时,正说圆教,兼说别教。约化仪名顿。 华谓莲华,严谓庄严。以万行为因,庄严一乘果德。盖释迦世尊,成道摩伽陀国,大寂灭场,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曰:“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不自证得”。即三七思惟如是妙道。有一类大机成熟,而时亦至。所以演大华严,如日初出,先照高山。日譬如来。光譬说法。照譬被机,诸大山王,譬大道心众生。尔时如来,现尊特相,演圆满教,即此时也。既是具谈法界,直说于圆。而乃兼带一分别者,何也?盖大根人,亦分利钝。利者,即达圆融法界。钝者,必须行布重重。广明历劫修行,行相渐次深进耳。因是之故,正说圆,兼说别也。故约化仪,名顿教耳。 己二 阿含时 二阿含时,但说三藏教。约化仪名渐初。 梵语阿含,此云无比法。以世出世法之所不能比拟故。此时说经律论之三藏,用被界内之钝根。正在双垂两相,二始同说之时。一面说大华严,一面说三乘小教。一边现千丈舍那身,一边现丈六比丘相。在座如聋若哑之小众,于此得受化之因缘。小教逗小机,乃如来不得已耳。但说三藏教者,正为此也。渐分三。约化仪,标明为渐初。约时,日照幽谷。 己三 方等时 三方等时,对三藏教半字生灭门,说通别圆教满字不生灭门。约化仪名渐中。 方者方向。等谓平等。譬如四河入清凉池,同成一味。即是四教四门,进道虽别,到家则一耳。盖此专明弹斥之功,广称圆大之旨。四教并设,约化仪,为渐中。约时,为食时。 己四 般若时 四般若时,带通别二权理,正说圆教实理。约化仪名渐后。 梵语般若,此云智慧。智有照了之功,慧具分别之能。此时在方等后,法华前。由阿含来,贪着于小者,沉空滞寂,不肯回小向大。后经净名之斥,天女之诃,虽节节调停,番番转熟。然执小之情未忘,犹且止宿草庵。故以般若之水,淘汰之,荡涤之。无非欲其担荷家业。而小乘犹自无希取一餐之念,故如来不吝慈悲之心,带通别二教,以此两种权理,而诱引之,以正说于圆也。约化仪为渐后。约时,为禺中。 己五 法华涅槃时 庚一 法华 五法华涅槃时,法华开三藏通别之权,唯显圆教之实。深明如来设教之始终,具发如来本迹之广远。约化仪名会渐归顿,亦名非顿非渐。 后于前四时,二经共一时,为最后时也。法华二字,法即妙法,华谓莲华,不可心思,不可口议。口欲言,而辞丧。心欲思,而虑亡。起信论云:“离文字相,离心缘相,离言说相”。又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称曰妙。然此法思议既绝,卜度皆离,法云何说耶?须知理本具有,假事显之,文字诠之,方知其妙法也。又此理圆妙,超出寻常,莫可比伦,难可喻之。不得不假世间最贵洁之莲华取譬之。莲华处污泥而不染,出水面而不沾。在浊而不浊,居清而不清。因即具果,果复含因。因此妙华故用喻之。华果同时,譬权实一体。余如妙玄广说,兹不繁赘。此经超四时之外,出八教之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功高一代,义冠?经。三乘之权,同归一乘之实。九界之粗,同成佛界之妙。从华严一直以来,不得已乃为实施权。渐次调停,逐进纯熟。前之所谓三乘九界者,无非权也。阿含之引诱,方等之策进,般若之陶铸。既令回小向大,更使转教付财。至说无量义经后,根性渐大,堪付家业,到此法华高会,开前三教之权,唯显圆教之一实也。此即所谓开权显实者是矣。权实本乎一心,究理原无二致。法华称为最上乘者,及天台之称圆妙宗者,亦准此耳。深明如来设教之绐终,论理始既无始,终岂有终。然无始不得不说其有始,无终不得不言其有终。既有始终可论,不妨论之。论其远,远则大通智胜佛为始,如化城喻品所明。我世尊于尘点劫前,在大通智胜佛所,为第十六王子。代讲法华,广结法缘。为过去世众生,下成圆顿种子。如是种、熟、脱、三时不废。如梵网经云:“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坐金刚华光王座”等。犹是迹上事,其本不可说不可说,微尘劫数已前,最初成佛为其始。言八相成道,一往而论,经五时说法。迨至入灭,是其终耳。究竟如来,终何有终。即是现在,未尝不于灵山说法也。以智者大师而论,时当隋代,去佛灭度千有余年。仍见世尊演说法华。以此观之,终岂有终哉。不过约意而说终耳。即如化城之譬,原始要终,悉皆包括。况三周之 全文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方案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安全文明施工及保证措施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实施方案创建安全文明工地监理工作情况 ,况法华之一部。若论如来之始终,则法华全体,可指其发明,尽其余蕴,明其非浅,故名曰深。具发如来本迹之广远者,论其远本近迹,尘点以前为本,现在行化为迹。本地之远,广如法华寿量品,明之最详。前十四品,明迹因迹果。后十四品,明本因本果。迹因迹果者,先明开显真实佛知佛见。亦明弟子实因实果,亦明师门权因权果。为成弟子实因实果,因正果傍,故于前段,明迹因迹果也。本因本果者,从涌出品,迄劝发品,发近迹而显远本。废方便之近寿,明长远之实果。亦明弟子实因实果。亦明师门实因实果,果正因傍,故于后段明本因本果也。若因果,若权实,若本迹,法华一经,无不备明之。故名具发如来本迹之广远也。约化仪,名会渐归顿者,会阿含等三时之渐,一经开显,而同归于一乘圆顿之实也。亦名非顿非渐者,法华云久默斯要,不务速说,故非顿。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故非渐。又非华严之聋哑,故非顿。非中间渐次调停,故非渐。虽部类双非顿渐,教相未尝不双明顿渐也。今云非顿,非其顿时所说之教。非渐,非其渐时所说之法耳。 庚二 涅槃 涅槃重为未入实者,广谈常住。又为末世根钝,重扶三权。是以追说四教,追泯四教。约化仪亦名非顿非渐。 别教信住行三十位,最初不知常住之理。至十回向修中观,伏无明,方知中道。是在后方知。况别教初心所见,乃是但,而非圆。方等与涅槃异者,此耳。追说追泯者,即随说随开,不落渐次之谓也。约化仪,与法华同。约时,如日轮当午,无处不照。所谓大地普照,罄无侧影者也。涅槃高会,双树林下入灭时,受纯陀长者供,而为说斯经耳。 丁二 兼显秘密不定 而秘密不定二种化仪,遍于前之四时。唯法华是显露,故非秘密。是决定,故非不定。 二种之义,无别部可指,故云遍前四时耳。经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是显露,非秘密。举手低头,无不成佛。是一定,非不定也。 丙二 略论通别 然此五时有别有通,故须以别定通,摄通入别,方使教观咸悉不滥。 以上五时,一则别,各有分限。一则通,通于前后。须知通对别而说,别对通以言。用别定通,方见说法之妙。宜乎通入道者,即以通五时说。宜乎别入道者,即以别五时说。随机随情,庶使若教若观,方不淆乱混滥于其间也。以上略明通别竟。 甲二 详辨时教观法 乙一 标科 今先示五时八教图,次申通别五时论。 乙二 图示 已上图式,经纬交错,横竖该罗。以五时联络八教,用八教组织五时。致使如来一代时教,了若指掌,昭于心目,而无遗漏。讲此图之规格,必须先讲前之四时,次讲法华涅槃时,方为允当。五时为动体,真中为所依体。八教为用。又前之四时,为秘密不定所依,即今明部中之教。故此二教,以藏等四教为当体体。真中二理为所依体。又藏等诠理,不出真中故也。华严一粗一妙,所谓兼别明圆也。阿含但粗无妙,故但三藏也。方等四教并谈,故云对半明满,三粗一妙也。般若融通淘汰,故带二权,正说一实,二粗一妙也。法华未开显,相待妙也。既开显,绝待妙也。纯圆独妙也。涅槃四教,不同方等。以其追说追泯,而终为一圆故也。藏通诠真,固是权。即别教,未尝不是权。何以故?但中之理,不具诸法故。圆教即边即中,故前三教是权,唯圆教是实也。 乙三 正明 丙一 论五时通别 丁一 标科 通别五时论(最宜先知) 旭师婆心后世,智实鉴之。特垂诫后学。盖六朝南北诸师,及诸大老,每每不知通别二义。或执别难通,或执通难别,门庭知见,互相矛盾,互相是非,争之不已。故大师特舒手眼,用通别二种之论,而调和之。今人不可不知,故曰最宜先知也。此下一段文,先总明通别,入后分明之。 丁二 正论 戊一 引文以定通别 法华玄义云:夫五味半满,论别,别有齐限。论通,通于初后。 文引玄义。盖此部乃智者亲宣,显非臆断,令人取信耳。夫五味半满者,夫、是发语之端也。取五味譬说法,有二义:一相生次第义。二浓淡逗机义。五味,即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乳味太浓,喻大教不投小机。酪味少淡,恰合乳儿。酪转生酥,婴儿渐大,即浓无妨。正喻堪任弹诃。生酥转熟,如渐成人,堪付家业。喻其转教。熟酥转醍醐,子已长成,即告众言:此是我子,我实其父,付其家业。喻法华开显,授记作佛也。半满如前可知。论通通于初后者,第一时为初,义通于最后时也。如华严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所有慧身,不由他悟。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法华云: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举手低头,皆得作佛等。岂非通于华严之初乎!如来三七思维,即说法华,岂非通于后乎! 戊二 正论五时通别 己一 通五时论 庚一 引文申明通意 辛一 章安破古 章安尊者云:人言第二时十二年中说三乘别教。若尔过十二年后有宜闻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岂可不说?若说,则三乘不止在十二年中;若不说,则一段在后宜闻者,佛岂可不化也。定无此理。经言为声闻说四谛,乃至说六度,不止十二年。盖一代中,随宜闻者即说耳。如四阿含,五部律,是为声闻说,乃讫于圣灭,即是其事。何得言小乘悉十二年中也。人言第三时三十年中说空宗般若;维摩思益,依何经文,知三十年也。 章安尊者,乃智者大师门人,结集台藏者也。章安名灌顶。玄义中备明破斥之辞,藕师引之作证。人言第二时等,即指刘缧等诸人所立一段,即一类也。设十二年后,有三乘之人来闻法,便谓此会不说三乘小教,待第二会再来,我佛决无此理。故云佛岂可不化耶。余破辞如文可知。 辛二 引论推证 大智度论云:须菩提于法华中,闻说举手低头皆得作佛,是以今问退义。若尔,大品与法华前后何定也。 大智度论,龙树菩萨所造也。又名智论。亦名大论。解释大品般若经者。今问退义,指阿鞞跋致品,一往而论。大品在前,法华在后。再往,则不然。何以故?须知大品,本在涅槃追说四教时说,结归部类,收入般若。如是观之,空宗般若,岂定局在三十年说哉。若尔,大品法华,前后不一定也明矣。以通论之,大品在后,法华在前。以别论之,大品在前,法华在后。故曰大品与法华前后何定也。 辛三 灵峰斥今 论曰:智者章安明文若此,今人绝不寓目。尚自讹传阿含十二方等八之妄说,为害甚大!故先申通论,次申别论。 妙玄引增一经说,十二年中略说戒,后起瑕疵。乃广判长阿含之说,乃至涅槃游行经。 论曰下,藕师破斥之辞。长阿含游行经,云乃至涅槃。岂得局在十二年也。破他不知通别,故曰为害甚大。故斥其妄说,余并可知。 庚二 正申通五时论 辛一 论华严通 先明通五时者,自有一类大机,即于此土,见华藏界舍那身土常住不灭。则华严通后际也。只今华严入法界品,亦断不在三七日中。 上段末二句,是通标。首句,先明通五时者,者、征起之辞。自有一类大机,即别圆二种人。时至机熟,应可得度者,即能于此娑婆世界,凡圣同居之秽土,见莲华藏世界海,卢舍那为千百亿释迦牟尼佛,说心地法门。若身若土,常住不灭。则华严通后际也。土有四:凡圣同居,方便有余,实报庄严,常寂光。身有三:谓法、报、应。各具单、复、如余处明。法身无始无终,亘古亘今,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报身有始无终,以无明已破,不复更破。三智已圆,不复更圆。应身有始有终,有机则应,无感不通。机薪既尽,应火云亡。如上观之,三身四土,皆机见异故,分别说之。然舍那身土,何尝有迁变去来哉。则华严近通涅槃,远通尽未来际矣,余可知。 辛二 论阿含通 复有一类小机,始从鹿苑,终至鹤林,唯闻阿含毗尼对法。则三藏通于前后明矣。章安如此破斥,痴人何尚执迷。 鹿苑,亦名奈苑,又名仙苑,随事彰名。去波罗奈国十余里,广如毗尼止持。鹤林在拘尸城,阿夷罗跋提河边。树有四双,复云双树。四方各双,根分上合,故名双也。具见辅行。对法,即论也。此时正脱珍着弊,二始同时之时。 辛三 论方等通 复有一类小机,宜闻弹斥褒叹而生耻慕,佛即为说方等法门。岂得局在十二年后,仅八年中。且如方等陀罗尼经,说在法华经后,则方等亦通前后明矣。 方等会上,机有二种。一类竖,一类横。竖则从阿含来。横则王城处来。弹斥,折伏门。褒叹,是摄受门。折伏折其横来。摄受摄其竖进。复次弹者,诃其偏教。斥者,远其小乘。褒者,美重圆宗。叹者,称赞大法。而生其耻小慕大之心耳。 辛四 论般若通 复有三乘,须历色心等世出世法,一一会归摩诃衍道。佛即为说般若,故云从初得道,乃至泥洹,于其中间,常说般若。则般若亦通前后明矣。 历色心等世出世法者,即八十一科是也。般若偈云:色心阴入界,四谛十二缘。十八空六度,四智八十一。可寻教乘法数,余见后文。 辛五 论法华涅槃通 壬一 法华 复有根熟众生,佛即为其开权显实,开迹显本,决无留待四十年后之理。但佛以神力,令根未熟者不闻。故智者大师云:法华约显露边,不见在前。秘密边论,理无障碍。且如经云: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授记作佛。如是法者,岂非妙法。又梵网经云: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坐金刚华光王座等。岂非亦是开迹显本耶。 如来种熟脱三时不废,利根开显,原无一定。三轮不思议力,鉴机说法。令根未熟,而不闻耳。引天台证明显露,不见在前,别五时也。秘密理无障碍,通五时也。且如经云下,述昔闻如是法,岂非通前之确论乎。梵网部局华严,而云吾今来此世界等,岂非通后之龟鉴欤。七千九百九十九返为本,第八千返为迹。开迹显本不待今日明矣。 壬二 涅槃 复有众生应见涅槃而得度者,佛即示入涅槃。故曰八相之中各具八相,不可思议。且大般涅槃经追叙阿阇世王忏悔等缘,并非一日一夜中事也。 八相见法数,有大小之异,出没之差,各具之别,兹不繁录。忏悔等缘,见涅槃经。盖部收阿含,事在涅槃。故云并非一日一夜中事也。 己二 别五时论 庚一 论钝根具经五味 辛一 华严时别 次明别五时者,乃约一类最钝声闻,具经五番陶铸,方得入实。所谓初于华严不见不闻,全生如乳(华严前八会中,永无声闻,故云不见不闻。至第九会入法界品,在祇园方有声闻。尔时已证圣果,尚于菩萨境界,如哑如聋。验知尔前纵闻华严,亦决无益。然舍利弗等,由闻藏教,方证圣果。方预入法界会。则知入法界品,断不说在阿含前矣。人胡略不思察,妄谓华严局在三七日内耶?) 五番陶铸者,指钝根备经五时,方镕化也。利根无论何味,置毒则发,故不同耳。余见前明。 华严九会(一)摩竭陀阿兰若说六品。(二)普光明殿说六品。(三)忉利天说十住。(四)夜摩天说十行。(五)兜率天说十回向。(六)他化自在天说十地。(七)重会普光明殿说十地胜进行。(八)三会普光明殿说一品。(九)在逝多林说入法界品。局在三七日内句,初七说前五会,二七说十地,三七说入法界品。 辛二 阿含时别 次于阿含闻因缘生灭法,转凡成圣。如转乳成酪(酪即熟乳浆也。) 以因感果为因,互相由藉为缘。缘会则生,缘散则灭。因为亲种子,缘为疏助道。心为因,法为缘。因感果,缘招报。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若无一切心,何有一切法。法本无生。心自生耳。 辛三 方等时别 次闻方等弹偏斥小,叹大褒圆。遂乃耻小慕大,自悲败种。虽复具闻四教,然但密得通益,如转酪成生酥。 弹偏斥小,弹诃有二:一述昔诃,如弟子品。佛遣弟子问疾,皆述昔诃,辞不敢往。二当座诃,如礼座散花等是也。叹大、出观众生品。褒圆、如称叹净名文殊等,耻小慕大,声闻号泣,菩萨欣庆是也。自悲败种,迦叶云:我等何为永断善根,于此大乘,已如败种是也。虽四教并谈,但密得通益者,此正约钝根之一类耳。 辛四 般若时别 次闻般若会一切法皆摩诃衍,转教菩萨。领知一切佛法宝藏。虽带通别,正明圆教。然但密得别益,如转生酥成熟酥。 会一切法等者,即上文会归等也。会者,融会日归者,来返。盖众生迷时,背觉合尘名曰往。悟时,背尘合觉名曰归。体会色心诸法,举体即摩诃衍,名之曰会归也。摩诃衍,此云大乘。重刊教乘法数,以大般若经色心等世出世法,即为八十一科,一一会归摩诃衍。如云诸菩萨摩诃萨,应无住,而方便安住般若波罗密多。所住能住,不可得故。乃至备历色心等世出世法,一一皆云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云云,故云会归摩诃衍道。世出世诸法,悉属缘生。缘生无性,未可执为实有实无也。融会一切法,此即密得别益也。故大品佛ぇ须菩提,以般若波罗密,转教诸菩萨。及领知一切佛法宝藏,般若观慧者以此。故曰虽带通别,正明圆教。然但密得别益也。 辛五 法华时别 次闻法华开权显实,方得圆教实益。如转熟酥而成醍醐。然只此别五时法,亦不拘定年月日时,但随所应闻,即便得闻。如来说法,神力自在,一音异解,岂容思议。 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根性有四,得益亦四。故不可思议也。各有四句料拣可知。 庚二 稍利与未熟各宜 又有根稍利者,不必具历五味。或但经四番三番二番陶铸便得入实。若于阿含方等般若随一悟入者,即是秘密不定二种化仪所摄。复有众生未堪闻法华者,或自甘退席,或移置他方,此则更待涅槃捃拾,或待灭后余佛,事非一概。熟玩法华玄义文句,群疑自释。 或自甘退席者,法华会上,正说无量义经之后,结跏趺坐,入无量义处三昧。尔时天雨四花,地摇六震。一光东照,十界全彰。待佛出定,舍利弗四请,如来三止。而退席五千。约权说,策进在座也。约实说,方便遣去也。或移他方者,如法华三变净土,移诸天人置于他土者是也。三变土田,初变,容一方之身,犹故未尽。二变,各二百万亿那由他国土,皆令清净,容他方佛。三变,更各二百万亿那由他国土,皆令清净,容他方佛,为诸佛当来坐故。或待灭后余佛者,灭后,即灰身泯智也。至方便有余土中,或遇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转法轮时,便能入实报庄严土。所以法华化城喻品云:我灭度后,复有弟子,而有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乃至唯以佛乘而灭度之,更无余乘。此盖灭后余佛灭度之也。已上发明通别二种五时竟。 丙二 辨八教观法 丁一 化仪四教 戊一 标科 化仪四教说 戊二 正释 己一 释教 庚一 自为四教 辛一 顿教 顿有二义:一顿教部。谓初成道为大根人之所顿说,唯局华严(凡一代中,直说界外大法,不与二乘共者。如梵网圆觉等经,并宜收入此部。是谓以别定通摄通入别也。)二顿教相。谓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及性修不二生佛体同等义,则方等般若诸经,悉皆有之。 顿教相者,即宗门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净土所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楞严所谓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语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此俱是顿教面目。初发心时,即圆初住。一位一切位,故得具足,而便成正觉也。照性成修,全修在性。一而二,二而一,故不二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同体也。余文可知。 辛二 渐教 壬一 正明渐教部相 渐亦有二义:一渐教部。谓惟局阿含为渐初(凡一代中,所说生灭四谛,十二缘生事六度等,三乘权法,并宜收入此部。)方等为渐中(凡一代中,所说弹偏斥小,叹大褒圆等经,及余四时所不摄者,并宜摄入此部。如增上缘名义宽故。)般若为渐后(凡一代中,所说若共不共诸般若教,并宜摄入此部。)二渐教相。谓历劫修行断惑证位次第,则华严亦复有之。 菩萨修行,动经劫数,次第断,次第证。别教行布重重,非仅渐有,而华严法华亦有之也。 壬二 附辨法华不同 法华会渐归顿,不同华严初说,故非顿。不同阿含方等般若隔历未融,故非渐。然仍双照顿渐两相。 言顿、亦法华之顿。言渐、亦法华之渐。离法华外,更无顿渐可得。虽双非顿渐,而为实施权,开权显实,故云双照顿渐两相也。施权照渐,显实照顿。 辛三 秘密教 壬一 秘密教 秘密亦有二义:一秘密教,谓于前四时中,或为彼人说顿,为此人说渐等。彼此互不相知,各自得益(法华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故非秘密。) 如来身轮现通。口轮说法。意轮鉴机。尘说刹说,显应密应,观大察小等字,一字应具四料拣。正三轮不思议力,而所被之机得益广也。 壬二 秘密咒 二秘密咒,谓一切陀罗尼章句,即五时教中,皆悉有之。 梵语陀罗尼,此云总持。又名遮持。总持者,总一切法,持无量义。遮持者,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五时中多有之。如方等陀罗尼,如楞严咒,法华陀罗尼品等。 辛四 不定教 壬一 不定教 不定亦有二义:一不定教,谓于前四时中,或为彼人说顿,为此人说渐,彼此互知,各别得益。即是宜闻顿者闻顿,宜闻渐者闻渐也(法华决定说大乘,故非不定教相。)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一雨普润,上下均沾。故各获益不同也。 壬二 不定益 二不定益。谓前四时中,或闻顿教得渐益,或闻渐教得顿益。即是以顿助渐,以渐助顿也(随闻法华一句一偈,皆得受记作佛,故非不定益也。) 众生种性各异,得益故有差别。根有利钝,益有渐顿。三时相资,获益浅深,故名不定。究论种子受熏使然耳。 庚二 部中教相 顿教部止用圆别二种化法。渐教部具用四种化法。显露、不定、既遍四时,亦还用四种化法。秘密、不定、亦遍四时。亦还用四种化法。顿教相局惟在圆。通则前之三教亦自各有顿义。如善来得阿罗汉等。渐教相局在藏通别三。通则圆教亦有渐义,如观行、相似、分证、究竟等。秘密教互不相知,故无可传。秘密咒约四悉檀,故有可传。不定教不定益,并入前四时中,故无别部可指。 三转四谛十二法轮,五比丘次第证果,善来比丘得显益。空中八万诸天得无生忍获密益。是前三教亦有顿义也。不定教益无别部可指者,盖破彼三时教中,有以金光明经,判作不定部故也。 己二 明观 庚一 标释 约化仪教,复立三观,谓顿观、渐观、不定观。盖秘密教既不可传,故不可约之立观,设欲立观,亦止是顿渐不定三法皆秘密耳。今此三观名与教同,旨乃大异。何以言之,顿教指华严经,义则兼别,顿观唯约圆人。初心便观诸法实相,如摩诃止观所明是也。渐教指阿含方等般若,义兼四教,复未开显。渐观亦唯约圆人,解虽已圆,行须次第。如释禅波罗蜜法门所明是也。不定教指前四时,亦兼四教,仍未会合。不定观,亦唯约圆人。解已先圆,随于何行,或超或次,皆得悟入。如六妙门所明是也(此本在高丽国,神州失传。) 摩诃止观,释禅波罗蜜,六妙门等,皆智者大师说。华严一权一实。阿含单权无实。方等三权一实。般若二权一实。法华开权显实也。六妙门,谓数、随、止、观、还、净、前三定,方便也。摄心在息,从一至十为数。细心随息,知出知入为随。息心静虑为止,分别推息为观。转心运照为还,心无所依,妄波不生为净。行人或造一二,或次第修,皆得悟入耳。 庚
本文档为【教观纲宗讲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5093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17KB
软件:Word
页数:70
分类:
上传时间:2014-04-14
浏览量: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