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语》

《论语》

举报
开通vip

《论语》nullnullnull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时期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先世为宋国贵族,父叔梁紇(he)是鲁国著名的武士,以勇气闻于诸侯。孔子3岁丧父,16岁丧母,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获“礼乐射御书数”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30岁左右开始收徒讲学,开创中国教育史上私人办学的先河。51岁起,他先后担任中都宰、鲁国的司空、大司寇(掌管刑罚的最高长官 )等职。55岁那年辞去官职,开始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不少...

《论语》
nullnullnull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时期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先世为宋国贵族,父叔梁紇(he)是鲁国著名的武士,以勇气闻于诸侯。孔子3岁丧父,16岁丧母,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获“礼乐射御书数”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30岁左右开始收徒讲学,开创中国教育史上私人办学的先河。51岁起,他先后担任中都宰、鲁国的司空、大司寇(掌管刑罚的最高长官 )等职。55岁那年辞去官职,开始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不少弟子亦随行),到过卫、晋、陈、蔡、楚等国,风尘仆仆,历时十四年,在饱尝人世冷暖后又回到鲁国,“不知老之将至”,与弟子坐而论道。孔子一生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同时系统整理了古代遗留文献,后世儒家的重要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都经过他的整理,成为“其前数千年文化的继承者”,和“其后数千年文化的开创者”,是影响极其深远的世界级文化名人。zoufnull 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山东·曲阜唐玄宗-(北)宋真宗-元成宗null相传孔子出生地----山东曲阜尼山全貌null孔庙 祭祀孔子的地方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孔林:孔子墓地山东曲阜“三孔”返回nullnullnullnull 1989年发行的纪念孔子诞辰2540年邮票——杏坛讲学nullnullnullnull 1989年发行的纪念孔子诞辰2540年邮票——周游列国null 198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后发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宣言:“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前所长吴德耀: 《古今人对孔子的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载《走向世界》 1989.5 转引自方立天 薛君度主编 《儒学与中国文化现代化》第114页null    20059月29日,即孔子2556年诞辰的第二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2届执行局会议作出决定,正式批准设立国际“孔子教育奖”,奖励在教育和文化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各国政要和专家。这是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字在联合国设立的奖项。 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孔子被誉为世界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之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教育奖”null 孔子的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篡而成。全书共分为二十篇486则,每篇用第一则语录的开头两个字命名。 杏 坛nullnull论仁论政论交友论孝论君子论学论自己论恕null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许慎《说文》:“ 仁,亲也。 从人,从二 ”。从字的形体构造看,是“人”旁两画,意味着“仁”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基本含义是“爱”。一次,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的回答是“爱人”,另有“泛爱众而亲仁”等说法,“爱”是贯穿《论语》的思想,体现了一种博爱的人文精神。●论仁选5则之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颜渊》总第 1则null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 “克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礼”一般指“周礼”,“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使符合周礼的要求。是“自律”,而不是“他律”,这是“仁”的“纲”;具体要求是:不符合“礼”的就不看、不听、不说、不做。可见“仁”是内在的道德意识,“礼”则是外在的行为准则。孔子的“礼”有特定的时代内涵,但社会必须有行为准则,人们必须遵守这些准则,是古今皆同的。●论仁选5则之二总第 2则null ◆《论语》中曾104次直接提到“仁”(杨伯峻《论语词典》),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孔子对“仁”的解释也有所不同。涉及政治、伦理、学问、修身、人生观、价值观、行为准则等方面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故一般认为,孔子的“仁”实际上是包罗万象的思想体系,是全德之称。蔡元培说;孔子的“仁”是“统摄道德、完成人格之名。” 以上两则是有关“仁”的最重要的论述,下面再选数则,做一介绍。 null总第3则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济:救助。病:不足。能近取譬:能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论仁”选5则 之三null 子贡说:“假如有一个人,能给人民很多好处,(在他们有困难的时候)又能接济他们,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尧、舜尚且难于做到哩!仁人是这样的人:要想自己站得住,就要帮助人家也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过得好。凡事都能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了。”第3则 译文null ◆子贡所言“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有爱心,有行动,济困扶危,故得到孔子的高度赞扬,认为是一种尧、舜也不一定能做到的崇高境界。 “何事于仁”——对于仁来说,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啊!激赏之情,溢于言表。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则是仁者的重要思维方式。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后来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是推己及人;《大学》中的“修、齐、治、平”也是由内及外,推己及人。null 子张问仁于孔子。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于使人。 (《阳货》)总第 4 则●论“仁” 选5则 之四恭,宽,信,敏,惠:恭敬,宽厚,守信,勤敏,惠爱。功:成功null 子张问孔子怎样做才算仁。孔子说:“能在天下实行五种品德,便是仁了”。(子张问)“是哪五种品德呢?”孔子说:“就是恭敬、宽厚、守信、勤敏、惠爱。对人恭敬就不会受到侮辱,待人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做人守信就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做事勤敏,就能获得成功,待人慈惠,(人家就乐于效力),就容易使唤他们。” 第4则译文null ◆恭、宽、信、敏、惠是一个人应具备的五种品德。 具备了这五德,就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拥护、信任,使事业有成。 这里重点谈谈“恭则不侮”。恭:是恭敬,端庄而有礼,实质是对他人的尊重。自尊之心,人皆有之。但你要得到他人的尊重,你也必须学会尊重人。如果你不能容忍别人伤害你的自尊心,你就不应该在别人的自尊心上留下创伤。◆一个企业家的座右铭:与有见识之人共事。 ○ 据说法王路易十四,见到仆人亦脱帽致礼,这并未损害他的尊严,反而成为美谈。null 子曰:“富与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注]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无終食之間违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於是。” (《里仁》)●论“仁” 选5则 之五总第 5 则注:从上下文看,“得之”应为“去之”。null ◆这一则,选自论语第四章“里仁”。这一章的开头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这里的“里”、“处 ”都有居住的意思;仁,有人认为指仁德之人。整句的意思是和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是一件美妙的事,选择不与仁者住则是不明智的。其实“里”、“处”不一定理解为“居住”,“仁”也不一定理解为“仁德之人”, “里仁”何尝不可以理解为做人要永远“立足”于仁的境界呢? 孔子说的“富与貴是人之所欲”,但不合“道义”就不享有;“贫与贱是人之所惡”,但不合“道义”也不摆脱它。概而言之,就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认为离开了“仁”,就不能成名,君子即使一顿饭的功夫(“终食之间”)也不能违背“仁”,在仓促(造次)的时候要这样,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要这样。这与“里仁为美”意思十分相近。   让我们记住: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里仁为美”。null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终身行 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总第 6 则●论“恕”选一 行:奉行。 施:强加null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生奉行的呢?”孔子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第 5则译文 null   ◆一言,就是一个字,子贡问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的行为准则,孔子就说了一个“恕”字。具体讲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提倡的“忠恕之道”中的“恕道”,在《论语》中不止一次提及。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忠”,是“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为人谋事要尽心尽力,“事君能致其身”,是积极主动帮助、成全别人,侍奉君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将心比心,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东西,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恕”还包括“不念旧恶”、“犯而不校”等。对“恕”要具体分析。鲁迅说:“犯而不校”是恕道,“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直道”,他是主张在对敌斗争中行直道“以牙还牙”的,但在日常生活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是有意义的。被访者言: “个个都对丑恶现象不满,却又不从自己做起”。null●论政选4则之一二三总第7、8、9则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路》)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颜渊》)○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子路》) null总第7、8、9则译文 ○季康子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带头走正路,那谁还敢走邪门歪道呢?” 〇孔子说:“(统治者)自身的行为端正,就是不发命令,(下属)也会跟着干;自身的行为不端正,即使下命令,(下属)也不会服从。 ○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 null ◆《论语》中涉及政治的论述不少,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此3则语录有助于我们对“君君”的了解。 孔子对季康子说:“政”就是“正”,您自己带头走正路,那谁还敢走邪门歪道呢?” 季康子是鲁国一个很有势力却不遵守礼法大夫,孔子对他很不满,所以规劝中有批评之意。 孔子主张德治,强调统治者自身的行为要端正,并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带动下属。 “为政以德,譬如比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是孔子的理想境界,在他的心目中,“正”包含了政治的最基本要义,所以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今天看来,孔子未免过于看重了道德的力量和榜样的作用,后世历代统治者也都是“德主刑辅”或“德法并重”的。不过这种“正人先正己”的观点还是有其不朽价值的,故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均受到人们的重视。null 樊迟……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見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湯有天下,选於众,举伊尹,不仁者遠矣。” (《颜渊》十二)●论政选4则 之四总第 10则直,正直。错,同“措”,放置。诸,兼词,“之于” 。枉,不正直,邪恶。 null  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置于邪恶者之间,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置于邪恶者之间,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逃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总第 10 则译文null  ◆ “知”就是“知人”,即善于识别人。这好象属于智力的范畴,实际上是与其德治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所谓“举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就是要推举有道德的人,作为榜样,去影响他人。与前述三则在精神上有相通之处。有一次季康子问:“假如杀掉无道的人,成就有道的人,怎么样呢?”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风吹到草上,必被吹倒)。哪里用杀人呢?(《颜渊》)反对杀人,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孔子德治的主张。不过有个“公案”似乎与孔子的主张有冲突。null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在鲁国任“大司寇”期间曾“摄相事”(代行宰相职务),上任不久就杀了当时鲁国的大夫少正卯。杀少正卯的理由是,他兼有五种恶行,在家里聚众成群,鼓吹邪说,哗众取宠,是小人中的雄杰,所以非杀不可。 对孔子杀少正卯一事,从南宋朱熹起,就有不少学者就表示怀疑。理由是:此说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子·宥坐》,早于《荀子》的《左传》、国语》、《论语》、《孟子》都没有这个记载。清人毛奇龄考证“摄相事”的相,不过是盟会时“傧相之相”,与国政无涉,且与孔子一贯的思想不符。清人崔述更认为:“此盖申、韩之徒(法家)言刑名者诬圣人以自饰,为非孔子之事”。(《诛泗考信录》)这场公案直到今天仍见仁见智,但通过这场争论,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孔子思想的了解。null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pian偏)辟,友善柔,友便(pian偏)佞(nìng),損矣。” (《季氏 第十六》)●论交友选1则总第11则损:有害的。谅:诚实。 便辟:贯于走邪路。善柔:阿谀奉承。便佞:善于以言辞取媚于人。null  ◆ “朋友”关系是儒家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一,论语中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如“朋友”之间要讲信用;“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对待朋友的错误,要坦诚布公地劝导他,推心置腹地讲明利害关系,但他坚持不听,也就作罢,如果别人不听,你一再劝告,就会自取其辱(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颜渊》第十二)等等。   这一则语录则指出:朋友有两种,一种是益友,一种是损友。并且说明什么是益友,什么是损友。主张与正直、诚实、博学的人交朋友。而不要与不走正路、善阿谀奉承的人交友。清末志士谭嗣同认为孔子关于五伦的论述,“朋友”一伦最值得称赞。null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为政》)●论孝选2则总第12、13则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为政》) 先生:长辈,这里指父母。馔:吃喝,曾是以为孝乎:竟然以此为孝乎?曾:竟然。null 子由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子,都说能养活父母就行了,然而,马狗都能得到饲养,如果不孝敬父母,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儿子的要做到孝),最难的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儿子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而脸色却很难看),难道竟认为这样就是孝吗?总第12、13则译文null ◆孝悌被孔子视为”仁“的根本。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 什么是孝?怎样做才算“孝”?孔子这里指出孝离不开赡养,但真正的孝又不应停留在物质供养的层面,最重要的是要敬重父母,对父母和颜悦色,使其心情愉快。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封建时代对孝的宣传有许多不符合孔子原意的地方,而现在的年轻人也往往不知孝为何物。null ◆由于古代重孝,所以有许多“孝子”。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传说故事,编成《二十四孝》,明朝蔡培元和李锡彤编有《二十四孝图诗合刊》用通俗的诗画形式进行普及宣传。 目前流传较广的是1950年湖南画家陈少梅(1909-1954)创作的24孝图册。 “二十四孝图” 讲述了24个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为了孝敬父母,都做出了常人所不能做出的举动。有些故事还是可取的,感人的。但也有相当多的封建的糟粕。 下举数例:null 孔子的得意弟子仲由,字字路,春秋鲁国人,性格率直、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贫,自己常采野菜充饥,却从百里之外背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吃着丰盛的宴席,还常常怀念双亲,感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去负米,那里能够在得到呢?”孔子赞扬他:“你侍奉父母,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啊!”(《孔子家语·致思》)百里负米二十四孝之四:null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江西人,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曾任县令、校书郎、起居舍人 。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责任。涤亲溺器二十四孝图之二十四:null 陆绩,三国时吴县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岁父亲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就偷偷地拿了两个藏在怀里。不料临行时橘子滚落在地上,袁术就笑了笑说:“陆郎到我家来做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说:“是因为母亲喜欢吃橘子。”袁术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怀橘遗亲二十四孝图之十一:null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躯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父亲。二十四孝之十九:恣蚊饱血null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然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反乡。回到家中,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粪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庾黔娄于是就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二十四孝图之二十二:尝粪忧心qiannull 郭巨,晋朝隆屡(今河南林县)人,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把家产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家贫而对母极孝。其妻生一男孩,常与母争食。郭巨担心羊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与妻子商议:“儿子死了,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当他们挖坑是,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后人有诗赞曰: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耀寒门。 二十四孝图之十二:郭巨埋儿null 北宋的砖雕“郭巨埋儿”这样宣传“孝”,离孔子提倡的“孝”岂止十万八千里也!null●论学2 则 总第14、15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知:了解;愠:含怒,怨恨。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有道:有道德修养的人。null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对“教”和“学”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如“不愤不悱,不启不发”,是最早提出用启发式进行教学的。这里重点谈“学”。《论语》开篇就是谈学习的。他提倡“好学”的精神,主张学、习并举、学思结合,善于举一反三等,他论学有个特点,就是不单纯论述学习文化知识,而是将论读书与论做人结合起来:如第一则既谈“学”与“习”,又谈到要乐于与志同道合的人切磋,要有“人不知而不愠”的胸怀。第二则说在物质生活方面不过分追求(否则就不能将心思集中到学问上);做事要敏捷(不疲疲塌塌)、说话要谨慎(不信口开河)、主动到有道德修养的人那里求教,以他们为榜样,以端正自己等。 把读书与做人结合起来,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读书人不能把自己当作接受知识的器皿,所谓“君子不器”说的就这个道理。minnull 1978年,在李政道、杨振宁等倡导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少年大学生集中培养基地——少年班,截至目前,已招收29期共1134名少年大学生。   在第一期少年班学生中,有个”神童“跳过整个中学阶段,由小学直接进入了少年班 ,15岁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的研究生 ,十八岁读博士,导师是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院士,被看好有希望在二十岁前得到博士学位,但他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不懂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由于他“没能处理好和导师的关系,博士拿不下来”,后通过李政道的关系去普林斯顿,跟诺贝尔奖获得者安德森作凝聚态物理理论研究,安德森是个“深邃而傲气”的人,而这位来自中国的博士比他还傲气,结果又与导师闹翻。最后提前回国。原以为有希望拿诺贝尔奖的“神童”仅做了某大学近代物理系普通教师。 少年班的神童为什么“泯然众矣”?当时另两个声名显赫的“神童”的结局还比不上他,一个出了家,一个找不到工作。null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有九件事值得反省):(待人接物时想想)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溫(脸色是否温和),貌思恭(态度是否恭敬),言思忠(说话是否忠实),事思敬(做事是否认真), 疑思问(有疑难想想是否应该问),忿思难(发怒时想想难以收拾的后果),見得思義(取得财利,想想是否合于礼义)。” (《季氏 第十六》)●论君子选3则之一 总第16则null ◆君子是儒家的人格理想,因此论语中有非常多关于君子的论述。前面论学二则,就与论君子有关。 “九思”反映了孔子在教育方面注重自省的特点。孔子还说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孔子的大弟子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老师教给我们的东西 ,有没有认真实践呢) ?”这种做法是有道理的。按照唯物论的认识论,一个正确的认识,必须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现代心理学有个概念叫“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自省的过程就是“元认知”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反省与自我完善的过程。 null●论君子选3则之一、二 总第17、18则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颜渊》)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 null ◆孔子通过与小人的比较,提出了君子的重要行为准则:一是要“成人之美”,而不能“成人之恶”;二是要搞有原则的“和协”,而不能搞无原则的“相同”。 “和而不同”典出《左传》昭公二十年。齐景公打猎回来,梁丘据立即驱车前来迎候。齐景公说:“只有据和我和协啊!”晏子回答说:“不!君臣之间应该这样:国君认为正确而其中有不正确的,臣下应指出他不正确的部分,使正确的部分更加完善;国君认为不对而其中却有正确的,臣下指出他正确的部分,而去掉不正确的部分,这样政事就平和而不违背礼义。现在据却不是这样,君王您认为对的,他就说对;君王您认为不对的,他也认为不对,这是“相同”而不是“和协”啊!”“做羹汤要用各种调料,梁丘据的做法就好比用清水去调剂清水,怎能调出好味道呢?” 晏子的话道出了和的真谛,和不等于 “和希泥”,和必须讲原则。其实,今天要建设“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团体与团体、国家与国家之间不也应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吗?null ●论自己null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学而》)孔子说:“自愿送给我十条以上干肉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 修:干肉。束修:十条干肉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学而》) 第 19、20则●论自己选6则之一、二孔子说:”将所见所闻默默地识记在自己心里,努力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总尽力而不厌倦,对我来说,还有什么 (可遗憾的) 呢?zhinull 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耳。” (《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方手段得到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好象浮云一样。●论自己选6则之三、四总第 21、22则叶公问子路孔子的为人如何,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怎么不这样说呢:他的为人呵,(碰到难题,)发奋起来往往忘记了吃饭,(难题一旦解决,便)高兴得忘记了忧愁,竟不知衰老正向自己走来。如此而已。”null○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夸耀)善,无施(表白)劳(功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子曰: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述而》)●论自己选7则之五、六总第23、24则  孔子说:“如果有机会能求得富贵,就是拿着鞭子为人驾车,我也干。如果没有机会,我还是干我所喜好的(教育)。”让老年人生活安逸,让朋友互相信任,让少年儿童得到关怀。null 读这几则语录,更有助于我们了解2500多年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对众生怀有博爱的情怀,公平对待贵族与贫民子弟,他勤奋好学,诲人不倦,自强不息,乐观敬业,安贫乐道;不讳言对利的追求,而更看重义。以一代名师而能与学生平等讨论问题。人格高尚又和蔼可亲。 ◆ 《论语》中论及孔子自己的还不少,如孔子还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 (《为政》)null 当然太阳也有黑点,伟人也有错误,孔子并不是完人,他的思想体系毕竟是二千多年前的,总的来说是封建的意识形态。有不少言论是过时的或错误的。如备受谭嗣同推崇的“朋友”一伦,孔子就说过,不与不及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人人这样,那就都成孤家寡人了;还有大家所熟悉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影响也很不好。null 如何看待孔子思想与儒家思想、传统文化?  近年来,在中国的大地上,国学,包括孔孟学说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小学生到大学生,社会人士都在读《论语》《孟子》,但也有不同的声音。如有人提出“警惕儒学误国”反对政府官员参与祭孔等。   那么,应如何看待儒家思想?◆要把孔孟的思想与“儒家思想”区别开来 ◆用辨证观点看儒家的许多观念都具两重性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是重要文化资源null  谈如何看待孔孟之道或儒家思想,首先要了解它。从历史的观点看,儒家学说并非铁板一块。 有先秦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有汉代以董仲舒为代表的神学化了的儒家,有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哲理化了的儒家,还有现代主张以儒家为本位,融贯中西的“现代新儒家”等。后世所言“儒家思想”并不等于孔子的思想。儒家思想是一种动态发展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在传统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两者之间不能划上等号。 对一些具体问题,孔、孟的主张与后世儒者有差异。如对人性的看法,孔子(性相近,习相远)、孟子(性善)、荀子(性恶)、宋儒(有天命之性,气质之性)就不同;又如“孝”的问题,后世儒者所宣传的东西许多都不合孔子的本意.1、要把孔孟的思想与“儒家思想”区别开来 null 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不完全符合孔孟的思想。   有一次,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 )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孟子主“民贵君轻”,有“独夫民贼”之说,因此,对于什么是孔子的思想或“孔孟之道”思想,应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要读原著,不要凭印象。null 如“三纲五常”中的“三纲”固然是维护封建专制的理论,但也包含有“社会角色定位”、“尽忠职守”的意味。即使在今天,恐怕也不能“君”不“君”,“臣”不“臣”吧?五常(仁义礼智信)中的有些内容,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则有普遍意义。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仍然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商业道德。又如儒家“重义轻利”的问题,确实与发展商品经济的时代潮流不合,但儒家“轻利”不等于不讲利,只是要“取之有道”,假如一反传统,“一切向钱看”,不择手段谋取暴利,行吗?不少人将中国的落后归咎于传统文化中强调“和为贵”,缺乏竞争意识,这固然有道理,但是不讲“和”,只讲“争”,把自然界“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原封不动地移植到人类社会来,行吗? 2 .用辨证观点看儒家的许多观念都具两重性null 再如“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问题,确实与目前我国的法律有冲突,不利守法执法。但有学者指出,欧美一些法制比较健全的国家,亲属都有“拒证权”。让亲属为“偷羊”之类的一般刑事案件举证,会造成家庭成员感情的破裂,会使犯罪嫌疑人更仇视社会,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犯罪嫌疑人的改造。 当然,对重大的案件,又另当别论。null  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对中华民族来说,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是重要文化资源,在现代新文化的建构过程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实际上,传统文化中的许多观念都渗透到社会成员的心灵深处,成为一种集体潜意识或重要的精神力量。如尊老爱幼,诚实守信,谦虚大度、自强不息 ,爱国爱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对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而不应采取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3.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是重要文化资源null    《论语》选讲讲授内容回顾孔子简介; 二、《论语》选讲 ㈠论“仁” ;㈡论“恕”;㈢论“政” ; ㈣论交友; ㈤论“孝” ;㈥论学; ㈦论“君子”;㈧论自己 三、如何看待孔子思想与儒家思想、传统文化。延伸性思考: 你如何看待198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后发表的宣言中对孔子的看法?
本文档为【《论语》】,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98059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2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4-03-24
浏览量: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