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主法治中的传媒角色

民主法治中的传媒角色

举报
开通vip

民主法治中的传媒角色 汀扩 二 民主法治中的传媒角色 刘洪岩 马宇歌 ’ 没有交往 传播 ① , 人与人之间无法形成社会 共同体 。 交往 传 播则需要媒介 ② , 媒介形态 ③的演变是人类社会发展 的动力 。 按照伊 尼斯 的史观 , 一种新媒介的长处 , 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 刘洪岩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 级硕士研究生 。 马宇歌 , 清华大学建筑学 院 级本科生 ① 一词兼有交流 、交往和沟通之义 , 在传播学领城 , 习惯译成“ 传播 ” 该词与 。。 社会 共同体 具有相同的词根 , 可见二者的关联 。 ...

民主法治中的传媒角色
汀扩 二 民主法治中的传媒角色 刘洪岩 马宇歌 ’ 没有交往 传播 ① , 人与人之间无法形成社会 共同体 。 交往 传 播则需要媒介 ② , 媒介形态 ③的演变是人类社会发展 的动力 。 按照伊 尼斯 的史观 , 一种新媒介的长处 , 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 刘洪岩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 级硕士研究生 。 马宇歌 , 清华大学建筑学 院 级本科生 ① 一词兼有交流 、交往和沟通之义 , 在传播学领城 , 习惯译成“ 传播 ” 该词与 。。 社会 共同体 具有相同的词根 , 可见二者的关联 。 ② 广义的媒介 沁 指所有使事物之间发生关系的介质或工具 狭义的媒 介则是传播学意义上传递信息符号的载体 即本文所使用的“ 传媒 现代社会是 大众传播 。。 时代 , 本文重点关注的是报刊 、 电影 、广播 、 电视和互联网等 现代传媒 体系的发展 ③ 一般将媒介形态史分为口语媒介 、文字媒介 、印刷媒介 、 电子媒介和数字媒介五个 阶段 。 参 嘟 主题研份 · 民主法 治中的传媒角色 娜 产生 。 ① 西方现代文 明正是借助印刷媒介如报刊的普及 , 日益 昌隆 。 随后 电影 、 广播 、 电视和互联 网等传媒形态 的出现 , 深刻影 响着西方 文明进程 。 民主 、法治和国家等观念在西方现代化进程 中被赋予特定 的意 涵 , 并逐渐成为维系和治理现代社会 的主要 方式 。 其理论命题和 制 度安排直接影响到传媒在现代社会的角色 , 这便为从传媒与社会互 动的视角来探讨民主法治进程提供了可能 。 将传媒研究纳人更加广 阔的社会舞台 , 不仅仅是传播学发展 的需要 , 也是拓展政治和法律视 野的必然选择 。 对传媒的深人关注将会带给民主法治国这一论题以 更多新的思考 。 本文首先从民主 、法治 、 国家三种现代化叙事来阐释对传媒角色 的不同理解 , 一方面强调传媒在现代社会发展 中的作用 , 另一方面梳 理影响传媒发展 的各种理论 、 制度和力量相互作用 的脉络 。 循此脉 络 , 在第二部分笔者将结合当今传媒实践集 中探讨哈贝马斯恢宏庞 杂的民主法治国体系中为传播学研究所预 留的无 限空 间 。 同时 , 希 望这种探讨能为艰难开拓民主法治道路的中国传媒实践与研究助献 绵薄 , 此为第三部分 。 一 、 现代传媒史的三种叙事 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是西方历史发展 的重要进程 。 现 代化进程高扬个人 主义 和理性 主义旗帜 , 进行 了市场经济 、 民主政 治 、法治国家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 , 其中资本主 义发展是墓本叙事 , 本文所关注的民主法治国可 以被看成在资本 主 义经济基础上发展的民主政治 、 现代法治和 民族国家三条脉络的综 合 。 传播技术的发展使现代传媒逐渐成形 , 并在这一历史进程 中扮 ① 参见【加 〕哈罗德 · 伊尼斯 《帝国与传播 》, 何道宽译 ,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汀扩 二 演着重要角色 。 一 传媒与国家 “ 看门狗 ”还是“共同体的纽带 ” 现代民族国家是历史发展 的产物 , 人们对于其形成有不 同的解 释 , 最具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性的有两种 一种是契约论的 , 即社会成员为了更好的 维护各 自利益 , 订立契约组建政府管理公共事务 , 大小不一的契约社 会演变为国家 , 政府代表人 民行使主权 另一种是文化建构论的 。 认 为国家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的人们在参与实践中历史地形成 的 , 从 城邦自治到“ 想象的共同体 ” ① , 国家作为共同体价值是 主权 的最高 代表 。 建立在第一种理论基础上的传媒被认为是人 民增进个体权益和 享有国家主权的重要保障 , 其角色便是对有可能危害个人 的国家权 力的监督 , 这一角色被形象地称之为 “ 看门狗 ” ②。 按照这种理解 , 传 媒胜任“ 看门狗 ” 的前提是媒体完全独立 于 国家和政府之外 , 效忠于 个人 自主表达 , 以至于杰斐逊说 “ 一个是没有新闻的政府 , 一个是没 有政府的新闻 , 如果让我来选择的话 , 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 ” ③ 相 比之下 , 第二种解释则更看重传媒在共同体形成 中所发挥的 作用 , 安德森极富洞察地指出 国家是一种“ 想象的共同体 ” , 传媒在 构建国家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 “ 即便在最小的国家 , 其成员也 没有机会相互见面或认识 , 甚 至于从未听说过对方 。 但是在每一个 人的心 中 , 却存在着一个共享的形象 。 ” ④这种理解将国家视为共同体 价值的代表 , 而传媒 自然成为价值维系的纽带 , 更侧重于公共表达 。 ① 〔美 〕本尼迪克特 · 安德森 《想象的共同体 民族主义 的起源 与散布 》, 吴叙人译 ,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② 英 〕詹姆斯 · 卡伦 《媒体与权力 》, 史安斌 、盆关助译 , 页 , 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 社 , 。 ③ 转引 自〔英 〕约翰 · 基恩 《媒体与民主 》继红 、刘士军译 , 页 , 北京 , 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 , 。 ④ 〔美 」本尼迪克特 · 安德森 《想象的共同体 》, 转引 自〔英 〕右姆斯 · 卡伦 《媒体与 权力 》, 页 。 修 蒙 主题研讨 · 民主法治中的传媒角色 可见对国家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到传媒在 以 国家为基本主权单位的 现代社会所扮演的角色 ①。 二 传媒与法治 形式关联还是实质互动 西方现代法治的确立是摆脱前现代人治 , 走向 自由民主的关键 环节 。 其主体原则是形式法治 , 即将一切权威置 于法律的统治之下 , 实现主体形式上 的平等 。 其最重要 的成果是对 国家权力的降服 , 使 其服从法律 , 这便是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 因此 , 传媒独立 于权力并监 督政府的“ 看门狗 ”角色得到了法律的保障 。 这也被看成是对个人的 知情权和表达 自由的保障 , 从 而对确立法治国和推进 民主起到 了积 极的作用 , 其中最著名者 , 当为美国宪法的第一修正案 。 形式法治的背景是 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 以及 国家与市民社会的 二分 。 作为工具理性 的产物 , 形式法注重社会效率 , 主张价值无涉 , 强调法律 自治 。 任何干预既定法律程序的因素均被视为对法治的破 坏 。 因此传媒对于法治的监督仅仅是形式上 的 , 即仅按照法律标准 衡量和评判立法 、 司法和执法实践是否得 当 。 综上 , 不论是法律对传 媒独立和表达 自由的保障 , 还是传媒对于法治实践的监督 , 都是形式 上的关联 , 并没有在实质上实现互动 ②。 随着资本主义进人 国家干预时期 , 形式法治转 向实质法 治 ③ , 价 值导向的介入使正 义等具有道德 内涵 的原则成为法律合法性 的基 础 , 程序一致性让位于对特殊性和结果的强调 。 在此背景下 , 传媒 的 角色发生了两个面向的转变 一方面个体 自主表达受保护的同时 , 传 媒却受到越来越多的合法 限制 , 如色情暴力 、 危 害国家安全 、 种族歧 ① 就主权单位而言 , 族群主义 和 国际主义是不可 回避 的话题 , 如 以 魁北 克为代表的 国家内部种族分离运动和以欧盟为代表的对国际主权的尝试 , 传媒在其中同样扮演着重要 的角色 但本文的主要关注在于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国家框架下的传媒 , 因此不对框架本身 做深人讨论 ② 与形式关联不同 , 实质互动是指传媒和法治相互作用 , 对彼此的运作标准产生影响 ③ 形式法治和实质法治的划分及相关论述 , 参见高鸿钧 《现代西方法治的冲突与整 合 》,《清华法治论衡 》第 辑 , 页 , 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 汀扩 ⋯ 视等内容 另一方面 , 传媒引发 、体现甚至控制公众舆论 , 对法治各环 节产生影响 , 试图打破其形式一致性 , 以推动其完善 。 如公众舆论对 某项法律合法性的质疑 以及对司法结果 的影响等等 。 如果说形式法 治是传媒角色得以现代化的基本保障 , 那么实质法治则为传媒实践 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 同时 , 传媒也对法治发展产生了实质影响 。 三 传媒与民主 精英的还是公众的 关于民主可以从两个层 面理解 作为一种统治原则 , 民主是对于 权力合法性的追溯 , 即是否体现人 民主权 作为一种治理方式 , 民主 落实为一系列制度安排 , 即如何体现人 民主权 。 这两个层面 的澄清 有利于我们理解纷繁复杂的民主叙事 。 如果说第一个层面能让我们 区别民主国家和非 民主 国家 , 那么第二个层面则关注 民主阵营内部 治理方式的差异 。 传媒在这两个层面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民主和非民主的本质区别在于权力合法性是否来源于民众的同 意 。 选举是现代民主权力生成 的必要手段 , 但要使选举生成的权力 具备合法性则还需要其他条件 。 也就是说 , 不进行选举一定不是 民 主国家 , 进行选举也不一定是民主国家 。 只有在传媒独立于权力时 , 才有可能通过保障选 民的知情权和表达 自由监督 、规范选举 , 使新的 权力合法生成 。 可见 , 民主的传媒必须独立于国家权力 , 否则就不是 民主 国家 , 充其量只是选举 国家 。 当然 , 在现实社会中绝对的独立是 不可能存在的 。 既然担心传媒受权力控制不能保障个人权利 , 那么传媒归私人 所有又如何体现公共价值呢 这就涉及第二层 面 , 即传媒在民主 国 家治理中的角色 。 这种探讨要追溯到关于 民主治理方式的争论 。 熊 彼特将“ 民主过程的作用归结为对相互竞争的领导群体的国民选举 , 也就是选举领袖 。 ” ①此种 民主观在李普曼身上得到 了具体的传播学 ① 「美 」约瑟夫 · 熊彼特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与民主 》, 吴 良健译 , 页 , 北京 , 商 务印书馆 , 落 主题研讨 · 民主法治中的传媒角色 阐释 。 李普曼凭借多年的新闻实践经验 , 察觉到在美国传媒近乎操 控公众舆论的形成 , 民众根本没有能力通过传媒参与国家治理 。 也 就是说 , 民主选举的精英通过传媒统治国家 。 ① 这种叙事使传媒成为 少数精英统治的技术 , 从而直接威胁到传媒和民主的公共价值 。 如果说公众参与政治是民主 的理论传统 , 杜威无疑在美 国继承 了这一传统 。 而且 , 杜威对传播思想和传媒实践的特别关注也使他 的论述更切合我们的论题 。 传媒对于 民主的意义何在 与李普曼一 样 , 杜威也看到了民主沦为精英统治的危险 。 但正是在解决办法上 , 他与李普曼出现了分歧 。 他认为解决这一危机的根本途径在于切实 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与表达权 , 同时加大对公众利益诉求的关注 和理 性能力的培养 。 传媒必须通过改革在收集事实 、表述事实方 面建立 社会科学联合体 , 以使个人成为公 民 。 ② 也就是说 , 必须保证和 引导 公众积极参与政治实践 , 才会有真正的民主和公众的传媒 。 二 、 哈贝马斯的民主法治国与传媒 哈贝马斯作为现代社会理论 的建构者 , 思想体系覆盖甚广 。 民 主法治国是其社会哲学的主体部分 。 之所 以要将传媒放置其中进行 考察 , 出于两种考虑 一是对于传媒来讲 , 在更广阔的思想背景里 , 实 践能够得到更好地解释 , 反过来启发实践 另一种考虑是针对理论本 身而言 , 对传媒实践的关注将提升理论的解释力 , 借鉴相关专业领域 的研究将使哈氏思想接受更深人地批判而得到发展 。 民主法治国本身是一个现代命题 , 现代化之路绝非坦途 , 甚至屡 遭困境 。 单就各国传媒实践来说 , 政治 、经济 、文化和各种社会问题 , 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危机 。 通过上一节的梳理 , 在 了解传媒进步的 同时 , 还可以简要概括现代传媒所遭遇的困境 政治和经济的双重侵 ① 参见〔美 〕沃尔特 · 李普受 《公众舆论 》, 阎克文 、 江红译 , 上海 , 上海人 民 出版社 , 。 ② 参见 美 〕约翰 · 杜威 《人的问题 》, 傅统先 、邱椿译 ,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 汀犷 ⋯ 剥 。 自由主义哲学在西方社会的普及让传媒摆脱了权力的控制 , 但 这种进步意义随后被传媒的市场化冲淡 。 对个体价值的强调所带来 的道德滑坡 、娱乐主义 以及共同体价值缺失所导致的政治冷摸等问 题 , 反过来又需要借助政治和法律对传媒进行干预和调整 , 这无疑对 现代以来个人解放的成果构成潜在威胁 。 如果说哈贝马斯欲超越形 式法 福利法和 自由主义 共和主义二元范式 , 构建程序主义法范式 和协商民主模式解决现代性危机 , 那么面对传媒 , 他必须解释如何超 越权力控制和货币侵蚀 的双重困境以建立传媒的 自主性 , 这正是传 媒在民主法治国中角色的核心 。 对哈氏思想的探讨正是想发现这种 超越的可能性及其面临的挑战 。 一 交往理性 传媒的元代码 与马克思的生产力和韦伯的工具理性不同 , 交往理性 。 是哈贝马斯设计人类解放程序的元代码 。 ① 其所构筑 的民主法治国大厦也是建基于此 , 交往理性是理解 民主法治国中所 有要件的基点 。 那么 , 什么是交往理性 它与传媒之间的关联何在 按照哈贝马斯 的阐述 , 交往理性是 以主体互 动为视角 , 通过对 话 、商谈 , 获得主体间相互理解的思维方式 , 其外在表现为以言行事 、 旨在沟通的交往行为 。 。 正是对理性的独特理 解 , 使哈贝马斯既逃脱了工具理性的铁笼 , 又没有陷人放荡不羁的虚 无 , 而是借助“ 理想言谈情景 ”发展出一套全新的民主法治理念 。 所谓传媒 , 即传播 交往 的媒介 , 在现代社会表现为建制化的体 系 。 如施拉姆 所言 , 传媒体系之间的差异最终是 哲学的差异 。 ② 也就是说 , 对于传媒 的探讨可 以返还到哲学层 面 , 在 交往理性与传媒哲学之间发现一致性 。 ③ 这种关联一旦建立 , 传媒便 ① ② 高鸿钧等 《商谈法哲学与民主法治国 》, 导言 ,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 〔美 〕威尔伯 · 施拉姆等 《传媒的四种理论 》, 段合译 , 页 ,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杜 , 。 ③ 单从 的字面意义理解 , 便可发现二者之间夭然存在的关联 奋赞 主题研讨 · 民主法治 中的传媒角色 不仅仅是实现事实有效性 的外在手段 , 而且与商谈程序的建立 具有 了同构性 , 成为规范有效性 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 也就是说 , 不但传媒 实践将影响到哈 氏民主法治国理念能否实现 , 而且哈 氏思想体系的 完善也须内含交往理性 的传媒理论于其中 。 下面的考察也将从理论 和实践两个面向展开 。 二 公共领域 理想传媒的实验场 哈贝马斯在学术生 涯 的早期就开始关 注公共性 。 按照 哈 氏理 解 , “ 公共性本身表现为一个独立 的领域 , 即公共领域 ” , 公共性在传 媒实践中从公众舆论 的一种评判功能“ 变成 了公众舆论 自身的一种 属性 ” , “ 公共领域说到底是公众舆论领域 ” ①。 哈氏在这一时期对公 共领域结构转型持强烈批判色彩 , 但在其后 的民主法治国体系中 , 公 共领域 已然成为实现新型 民主的基础平 台 , 作为一种 理想规范而非 历史范畴而存在 。 交往行为只有在公共领域中才能实现并生成交往 权力 。 正是交往行为和公共领域两个概念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了理想传媒的特征 。 交 往行为理论核心在于将语言作为传播 交往 的媒介 , 用 以协调行动 。 ② 文字 、声音 、图像与语言一样都是信息符号 , 同时也是一种媒介 。 然 而 , 随着技术进步 , 进人大众传播时代后 , 传媒更多地承担信息符号 载体的功能 , 成为单向传播至少是不对等传播的渠道 , 从而失去人际 交往所具有 的对等 、双向 、互动等特征 。 即便互联 网的出现从技术层 面带来了希望 , 交往理性的缺失依然使传媒无法胜任协调行动 、 整合 社会的角色 。 【位 〕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 页 曲 哈贝马斯的普迫语用学认为 , 语言本身具有一种行动约束力 。 在特定情境 中 , 以 理解为取向的语言使用可以将不同行动者之间的行动协调起来 , 形成共享的秩序和规范 , 以整合社会 。 详细论述参见 德 〕哈贝马斯 《交往行为理论 》第 卷 , 曹卫东译 , 上 海 , 上 海人民出版社 , 。。 。 汀犷 二 参照哈贝马斯四种社会行为的分类 ① , 理想传媒应该是交往行为 的落实与延伸 , 公共领域就是实践这种角色的基地 。 传媒在反映客 观世界 、联系社会世界和表达 主观世界 的同时 , 更需要融人 生活世 界 , 通过公共实践培育交往理性 以推进共识达成 。 如哈氏所言 , “ 交 往行为理论应 当挖掘出 日常交往实践本身蕴藏着的理性潜能 。 ” ②那 么 , 传媒如何在公共领域中发挥作用 哈氏后来认为公共领域最好被描述为一个关于 意见 的交往 网 络 ③。 如果说早期这种网络的形成借助面对面的交流 , 那么在复杂社 会 , 报纸期刊 、 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就成为公共领域的必备中介 。 传 媒需要扎根生活世界 , 从生活体验和交往实践中发现诸种问题 , 并通 过商谈性配置 ④反映给系统 , 监督其解决 。 此种角色能否胜任 , 取决 于传媒是否具有 自主性 。 如果传媒被经济或政治力量控制 , 那么传 媒不但不能激活公共领域 , 反而会成为压制交往实践的力量 。 三 自主传媒 民主与法治的同构 系统与生活世界的二分是在《交往行为理论 》中完成的 , 这种框 架在民主法治国中依然存在 。 因此社会整合就包括系统性整合 、 生 活世界整合以及两者之间的整合 。 系统 内部的整合需要特定媒介 , 如经济系统中的货币和政治系统中的权力 ⑤ 生活世界的整合以公共 领域为基地 , 前面已论述 下面我们重点探讨系统与生活世界之间的 整合 。 ① 哈贝马斯将社会行为分为目的行为 、 规范调节行为 、 戏剧行为和交往行为 , 并认为 交往行为整合了前三种行为的积极方面 。 ② 〔德 〕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 。年版序言 , 页 。 ③ 〔德 〕哈贝马斯 《在事实与规范之间 》, 童世骏译 , 页 , 北京 , 生活 · 读书 · 新知 三联书店 , 。 ④ 哈贝马斯认为在市民社会 中存在社 团 、 组织和运动三种商谈性配里 , 传媒在其中 均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 ⑤ 系统内部的传媒只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 作为系统运作的一个部件存在 , 在此不 做详细论述 。 攀 主题研讨 · 民主法治中的传媒角色 第三种整合之所 以关键 , 是 因为其必须同时涵涉系统与生活世 界并通过媒介一致性勾连二者 。 哈 贝马斯将法律视为实现这 种整 合的媒介 。 在哈氏看来 , 现代法治的理念使法律的权威高于一切 , 不论系统内部 、 生 活世界 还是 二 者之 间 , 其在形式上 已具 备条件 。 但为了防止法律失去规范有效性 而带来灾难或不顾事实有效性 而 形 同虚设 , 需要在交往 理性 的基础 上对其进行 重构 。 为此 , 哈 贝马 斯从主体间性 的视角出发 , 强 调合法性并不 是来源 于个人权利 , 而 是来源 于 民主商谈本身 , 通过交往权力的程序性生成化解 了个人 自 主与公共 自主 的冲突 , 从而实现 民主与法治的同构 。 程序主义法范式和协商民主模式的建立 , 使法律一方面可 以激 发公民参与热情 和 自我立法实践 , 一方 面能够借助强制力导控系统 运行 , 实现社会整合 。 但如果将视角深人到整合环节 内部 , 很多问题 还有待解决 。 单就传媒来讲 , 如何让传媒成为协商程序的 自然延伸 而不被扭曲 , 不仅关系到理论能否实现 , 而且威胁到规 范有效性本 身 。 在传媒实现 自主性之前 , 政治经济双 双凯靓 , 商谈程序如履 薄 冰 。 哈贝马斯在近期的文章中就强调 了传媒对于交往实践起作用 的 两个前提 “ 实行 自律的传媒体系从社会环境 中赢得独立 , 而且匿名 的受众被赋予在信息灵通 的精英话语和敏感反应 的公 民社会之间的 自由反馈 ” ① , 概括起来就是传媒独立与公民交往 自由 ②。 对传媒 自主性 的威胁主要来 自政治和经济力量 , 而其捍卫力量 则来 自交往过程本身 。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 传媒必须从编辑原则到 组织结构实现独立 , 同时回到公众身边 , 从那里找到 自主性 的源泉 。 一方面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表达 自由 , 即个人 自主表达 另一方面引 导民众持续交往 、 不断批判 、 影响立法 , 即公共 自主表达 。 这两个方 ① “ 众 , , , , 即 , , 转引 自张咏华 《传播与民 主政治的关 系研究 》,《中国传媒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 。 ② 交往 自由包括知情权和表达 自由两个面向 。 汀犷 ⋯ 面才是传媒 自主性的完整表述 , 也是完善民主与法治的保证 。 四 传媒的救赎与超越 理想的传媒角色在现实中必然受到各种挑战 , 但它也 为永不丧 失活力的批判和实践保 留了一个规范性基准 , 传媒的发展正是在不 断地 自我批判 中寻求新途径 的 。 按照前一节的分析 , 传媒实践也包 括两个层面 从消极视角来讲 , 是不断摆脱政治和经济的控制以实现 独立和保障个人 自主表达 从积极角度来讲 , 传媒需要参与并推动公 共交往 , 激活公众参与热情 , 并培育交往理性的成长 , 实践公共 自主 表达 。 二者理论上是齐头并进的 , 但实践中 ,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 。 自由主义传媒理论对于摆脱政治控制起到 了决定作用 , 然而传 媒私有的弊端也 日益显露 出来 , 这在哈贝马斯 的早期著作中已被批 判 。 ① 然而 自由主义的生命力恰在于允许 内部的 自我修正 , 最具代表 者当属新闻自由委员会进行明确阐发 的社会责任理论 , 可 以被看成 对于 自由主义传媒理论的改 良 。 ② 遵此理念而流行于美国的公共新 闻 。盯 运动正是想把传媒变为公共生活 的助推器 , 用 公共 自主表达来弥补个人 自主表达的局 限 。 但在 自由至上主义 盛行的美国 , 这种实践无疑是艰难的 。 与之相 比 , 英国传 媒的公共 自主表达传统要深厚得多 , 英国广播公司 和德国电视 一台 都遵循公共传媒理念 , 积极倡导公共生活 , 誓做公众利益 的独立代言人 。 尽管近年来 , 这种角色正遭遇政府 和跨 国传媒集团 的双重威胁 ③ , 但其试图综合个人表达与公共表达的 自主实践值得继 ① 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城的结构转型 》中 , 对于市场特别是广告和公共关系对于 以传 媒为核心的公共领域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 ② 参见〔美 〕新闻自由委员会 《一个自由而负贵的新阅界 》, 展江等译 , 北京 , 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 , 。。 。 ③ 如在英国 , 在政治上 , 内阁对于 全面报道伊拉克战争双方境况极为不满 , 一直 试图对其进行重组 , 这种呼声在经济上得到了以狱多克为代表的踌国传媒大亨的响应 曝 翻 主题研讨 · 民主法 治中的传媒角色 续探索 。 为此 , 更多的理论模式被提出 ① , 有待尝试 。 这些模式的核 心是维护在经济来源 、组织方式 、 内容制作等方面都体现公共理念的 传媒 。 从更积极的视角来看 , 互联 网技术的普及最大程度弥合 了个人 权利与传媒角色之间的鸿沟 ② , 为个人 自主表达与公共 自主表达的结 合提供了技术便利 。 互联 网虚拟空 间的存在最有潜力达成“ 理想言 谈情境 并生成交往权力 。 ③ 参与性新闻 模 式依托互联网以达到让公众积极参与新 闻的报道 、 评论和传播的 目 标 ④ , 正是将虚拟与现实空间相结合推动民主协商的新尝试 , 向哈贝 马斯的“ 交往乌托邦 ”又靠近了一步 。 三 、 “ 拿来 ”与“ 土产 ” 中国的传媒 中华文 明以其海纳百川的气魄和 自强不息的动力延绵已经数千 年 。 现代始于西方 , 中国百年多来的基本使命是现代化 , 至今尚在途 中 。 · 这条路说到底就是“ 拿来 ”西方文 明成果解决 中国“ 土产 ”问题的 开掘与探幽 。 ① 其中一种有代表性的模式以公共服务型 电视为核心 , 周边 由公 民传媒 、 专业性传 媒 、社会性市场传媒以及私营传媒共同组成传媒体系 。 它以 多种方式 对公众负责 , 以期在 最广泛的层面上为公众代言 , 详见 英 〕詹姆斯 · 卡伦 《媒体与权 力 》, 史安斌 、 蓝关麟译 , 页 , 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 ② 有学者认为新闻自由并非是个人的基本权利 , 而是传媒 的 一项 “ 特权 ” , 传媒保障 个人权利是需要条件的 如道德资任 利益骆使等 , 因此在 个人 与传媒之 间存在一 道鸿沟 。 参见 昭 , 。 二 。 , , ③ 参见吴冠军 《中国社会互联网虚拟社群的思考札记 》,《二 十一世纪 》香港 , 。 ④ , 己 。 “ 。己 , 。 。 入 户£。 人。 。 , , 转引 自奋 呀明 、洪浚浩主编 《传播学 》, 页 ,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汀犷 二 一 现代传媒的门槛 现代之为现代 , 首先是个人解放 传媒之为现代 , 关键在表达 自 由 。 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 , 个人表达 自由都是前现代迈 向 现代的一道门槛 。 能不能保障个人表达 自由 , 是衡量传媒现代与否 的根本标准 至于如何更好 地保障 , 是现代传媒 自身的问题 。 中国 传媒从前现代向现代过渡 , 因此其发展 的基本方 向是 在争取个人 表达 自由的基础上 , 探索既能更好地保障个人权利又能维护公共价 值的传媒角色 。 偏离这一方向 , 便是偏离现代化道路 。 以苏联为代表的旧式社会 主义现代化实践 已经破产 , 中国必须 吸取教训 , 避蹈覆辙 。 俄共总书记久 加诺夫沉痛总结苏共垮 台的根 源是其垄断真理 的意识形态制度 、 垄断权力的政治法律制度和垄断 利益的封建特权制度 。 ① 可见 , 传媒 的多元表达 同民主法治一样 , 都 是防止权力异化 、形成特权垄断的堡垒 。 只有 自由和多元地表达 , 才 能打破真理垄断 , 确保现代化事业不夭折 。 对于中国公 民来说 , 言论 和 出版 自由是受宪法保护 的基本权 利 。 ② 但受到各种思想和现实因素的制约 , 这一权利还不能得到切实 的保护 。 长期以来 , “ 喉舌论 ” ③占据官方意识形态 。 传媒作为公共表 达的工具 , 一方面积极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 , 一方面反映来自民众的 声音 。 随着改革的深化 , 传媒 自主性缺失 ④的 问题 日益 突 出 , 执政党 为了坚持党性 和人 民性 的统一 , 将传媒体制改革提上 日程 。 体制 内 ① 转引 自《江平文集 》, 自序 , 北京 , 中国法制出版社 , 。。。。 ②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 》第 条之规定 。 ③ “ 喉舌论 ”认为传媒代表党和人民的利益 , 而党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 。 在 世纪 。年代 , 党内曾出现过传媒的党性和人民性谁高于谁的争论 , 说明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 在现实中并非完全一致 。 随着思想解放的推进 , 执政党越来越认识到 , 要坚持两者的统一 , 必须进行传媒体制改革 。 ④ 传媒的 自主性包括两 个层 面 一 是维护个人表达 自由一是独立体现公共价值 。 自由主义强调前者 , 忽视后者 , 共和 主义正好相反 。 哈贝马斯正是想通过交往权力将二者 统一起来 。 二 主题研讨 · 民主法治中的传媒角色 部出现 了一系列积极因素 , 如 自负盈亏的公共服务报刊 、 言民之想言 的电视民生新闻以及活跃开放 的网络舆论 , 并存在着大量非常规的 权力运作和实践活动 ① , 影响着传媒体制变革的进程 。 二 哈贝马斯与中国传媒之路 如果说苏联的教训让我们认清了权力垄断媒体的危害 , 那么 哈 贝马斯则让我们辨明现代传媒所 面临的困境 , 即传媒如何兼顾个人 自主表达和公共 自主表达 。 这与中国的问题有同也有异 , 因此对其 成果须批判地吸收 。 中国传媒面临两重任务 一是从前现代向现代迈进 , 即保障个人 表达 自由 另一个是抵制现代市场经济对传媒的侵蚀 , 兼顾个人权利 与公共价值 。 因此传媒实践一方面要摆脱权力控制 , 另一方面又要 想办法治愈传媒私有 的弊病 , 建设公共政治 。 任务的双重性恰恰提 供了后发现代化国家跨越式发展 的可能 。 但跨越式发展不等于可 以 绕过现代的门槛 , 而应该是深人反思 自己的缺点 , 批判地借鉴别人成 果 , 同时还要利用好本土优势 。 中国的传媒体制改革步履 维艰 的根 源在于 民 主法 治普及 程 度 较低 , 公 民意识淡薄 。 因此在政治体制和文化心理 以稳定为指 向的 情况下 , 传媒实践者的 自我开掘就显得尤为重要 。 其特殊 意义在于 对大众 的个体权利意识 、 公共交往理性 和 民主法治观念 的培育 , 既 不会 因激进而丧失稳定 , 亦不会为稳定而停滞不前 。 中国的优势在 于长期思想压制和权力专制后 , 大众释放出来的思想表达 和公共参 与热情 。 这与西方面临的政治冷漠和个人原子 化 困境形成鲜 明对 比 , 从中国网络舆论所蕴涵 的巨大能量 即可窥见一斑 。 如从制度安 排上进行疏导和保障 , 或可成为民主法治国的突破 口 。 哈贝马斯的真正可贵之处正在于其面对现代性危机 日益深重之 ① 参见潘忠党 《大陆新 闻改革过程 中象征资源 之替换形态 》, 《新 闻学研究 》, 陆哗 《权力与新闻生产过程 》,《二十一世纪 》, 。 汀扩 二 境 , 没有滑人忽视制度落实的后现代甚至反现代陷阱 , 而是艰难地在 自我批判的基础上重建现代性 , 这种坚守现代的立场对于任何不顾 中国现实粗暴批判西方的人都是一种教导 。 真正 的批判精神 , 并非 将西方人 自我批判 的成果生硬地转运 到中国 , 而是找到我们中国真 正的问题 , 勇于 自我批判 。 应谨记哈贝马斯面对 中国读者所展现 的 作为他者的洞察 “ 即使世界性的社会的特殊的整合性 , 内涵着全力 地反抗政治形态的诸种协同尝试 , 但民主和人权却始终是社会权力 和政治权力文明化的诸种力量的唯一指导方向 。 ” ① ① 〔德 」哈贝马斯 《理论与实践 》, 郭官义 、 李黎译 , 中文版前言 , 北京 , 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 , 。
本文档为【民主法治中的传媒角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3858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839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5
分类:房地产
上传时间:2010-02-16
浏览量: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