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济学知识

教育经济学知识

举报
开通vip

教育经济学知识第一章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教育经济学概论 教育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手段和方法来研究教育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教育的经济功效和经济条件。它从教育活动具有经济意义的观点出发,分析教育与经济相互制约的关系,并探讨加强教育系统的社会功能和工作效力以达到提高教育成果的经济效益和促进国民经济节约增长的目的。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 归纳法 比较研究法 数理统计法 经济分析法(效率研究、成本-收益分析) 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假设: 经济学假设--稀缺、经济人(理性、利益、最大化)。 教育学假设--人可以改变、人具有教...

教育经济学知识
第一章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教育经济学概论 教育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手段和方法来研究教育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教育的经济功效和经济条件。它从教育活动具有经济意义的观点出发,分析教育与经济相互制约的关系,并探讨加强教育系统的社会功能和工作效力以达到提高教育成果的经济效益和促进国民经济节约增长的目的。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 归纳法 比较研究法 数理统计法 经济分析法(效率研究、成本-收益分析) 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假设: 经济学假设--稀缺、经济人(理性、利益、最大化)。 教育学假设--人可以改变、人具有教育性。 四、经济学基本理论与范畴: 1、资源稀缺问题。经济学把资源问题归结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产品如何生产?产品为谁生产?谁作出经济决策?以什么方式作出经济决策?这六个问题是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选择就形成了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 以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为主配置资源:劳动力 资本 消费品 以市场为主配置资源:价格信号对三种主要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2、经济主体及其约束 经济人假设 市场 3、价格如何配置资源: 资源稀缺——效率 为谁生产——谁出得起价(均衡价格) 生产什么——市场价格变动来传递信号 怎么生产——如谁当农民 生产多少——由均衡数量决定 价格的自发调整能使得供需均衡,避免了资源浪费。 五、市场 1、买与卖——需求与供给 2、需求量的决定因素:价格(负相关) 收入(正常商品正相关、低档商品负相关) 相关商品价格(替代品正相关、互补品负相关) 嗜好 预期(收入、价格) 供给量的决定因素:价格(正相关) 成本(负相关) 技术(正相关) 预期 卖者人数 供给与需求的结合——均衡点 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供过于求。供给者通过降低价格来增加销售量。 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供不应求。买者愿意提高价格以免买不到商品,而卖者可以提高价格而不会失去销售量。 4、消费者剩余:愿意支付的价格超过实际支付价格的部分。 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实际出售商品的价格超过愿意出售价格的部分。 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合计就是社会福利。 需求价格弹性: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的衡量。用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来计算。 使得需求更有弹性的因素: 奢侈品 具有大量可替代性的商品 市场定义越窄(市场范围越小)的商品 更长期的时间 一般可以用需求曲线的平坦和陡峭程度表示需求价格弹性大小 6、需求收入弹性:一种商品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的衡量。用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收入变动百分比来衡量。 正常商品——需求收入弹性为正。正常商品需求量和收入正相关。 低档商品——需求收入弹性为负。低档商品需求量和收入负相关。 正常商品中生活必需品收入弹性小,而奢侈品收入弹性大 7、供给价格弹性:一种商品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用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来衡量。 沿着一条既定供给曲线的供给价格弹性并不是不变的。 数量低时,价格的轻微上升会刺激供给量大量增加,因为生产设备有过剩的生产能力。因此,价格弹性大。 数量高时,价格大幅度上升可能只引起供给量小量增加,因为生产设备处于充分利用状态。因此,价格弹性小 8、教育的市场选择机制 教育市场选择的原因:提高教育效率;增进教育公平;增加教育经费 教育市场选择的方式:教育起点的市场选择;教育过程的市场选择;教育结果的市场选择 社会产品类型: 公共产品、私人产品、融合产品 私人产品是指在使用和消费上具有个人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物品。 公共产品,就是所有成员集体享用的集体消费品。 融合产品在性质上介于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之间,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俱乐部产品,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可以做到排他的产品,如桥梁、公园、图书馆、博物馆、疫苗、有线电视等。另一类是公共资源,在消费上具有 竞争性,但却不能有效排他,如牧场、公共渔场等。 教育的融合产品属性 公共属性 私人属性 义务教育 强 弱 高中教育 较强 较弱 高等教育 弱 强 七、教育机会市场与资源配置 1、教育机会市场 指学校招生的数额,是家庭购买教育机会,学校提供教育机会的市场。 2、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是教育机会市场形成的动因 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是教育机会市场形成的基础 办学主体多元化是教育机会市场形成的关键 教育机会市场的发展 教育机会市场管理体制变革:政府由直接管理转向以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为主要手段的宏观管理 教育机会市场多元化发展:办学体制和教育服务提供的多元化、教育资金筹集的多元化。 学校的市场主体地位提升,加强了竞争与合作。 4、市场机制配置教育资源的前提条件: 独立自主的办学实体 有效的价格参数体系 必要的政府管制和行政干预 5、市场机制配置教育资源的实现途径: 教育机会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 市场主体决策的有效性提高了资源的利益效率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应该如何配置教育资源? 答:(1)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资源的主要提供者依然是政府。(2)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主体是多元化的,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各经济主体都可成为教育资源的配置者。(3)市场配置教育资源的优点是通过灵敏的价格信号和自由竞争,协调供求,从而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6、教育机会市场机制有效配置教育资源体现在总量充足和利用有效两个方面: 教育机会市场拓宽教育资源筹集渠道:教育经费来源增多、教育资源投入主体多元化、教育服务模式不断创新 教育机会市场促使教育资源有效利用 7、教育收费与教育供求关系 教育收费是学校因个人接受教育服务而对其收取的费用,主要是指学费。教育收费是教育的融合产品属性中私人产品部分的价格表现。 教育收费的突出特征是教育收费低于教育成本。 教育机会市场进行资源配置需要通过教育机会需求和供给的均衡来实现,教育机会市场需求与供给的调整主要通过具有价格属性的教育收费来实现。正是在教育收费与教育供求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中,教育机会市场的均衡才得以实现,并最终达到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 8、教育收费的资源配置功能: 直接筹集资源 优化配置教育资源 促使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9、教育机会市场失灵的表现: 资源配置效率低 教育机会不公平 教育机会市场失灵的原因: 教育机会市场自身的缺陷(教育的正外部性;教育信息不完全;教育机会市场中的垄断) 政府干预不当 市场主体对教育价值认识的偏差 10、教育机会市场失灵的矫正 政府矫正和第三部门补充 教育机会市场的自矫正: 教育机会市场供给公共产品的自矫正 外部效应导致的教育机会市场的自矫正 信息不完全的教育机会市场的自矫正 垄断造成的教育机会市场失灵的自矫正 对教育价值的反思 政府 1、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教育职能: 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保障教育机会公平 满足社会对教育的公共需要 保证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维护教育机会均等 维持教育的有序运行 提供教育发展信息 2、政府教育职能实现的途径: 经济财政途径 行政命令途径① 教育立法途径 指导途径规划 政府干预教育的方式: 生产或提供,政府举办公立学校,承担公立学校全部或大部分的经费。 补贴或资助,对私立学校和学生及其家长提供补贴或资助。 规制或管制,政府在对私立学校提供资助的同时,相应地会对学校的教学、管理等方面实施一定程度的干预。 3、政府间的教育职能--财政分权 4、政府间教育职能分工 ①政府间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指上级政府根据下级政府管理所辖地区教育过程中产生的财政缺口,而给与其用于教育发展的财政补贴。类型:上级对下级政府教育财政转移可分为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和教育专项补助。 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又称为无条件或总量一次性转移支付。 教育专项补助是上级政府指定用于教育的专项补助。(配套补助和非配套补助) ②教育经费拨款制度。高校拨款模式:增量拨款(教育经常费)、公式拨款(教育经常费)、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拨款(专项拨款)、绩效拨款(强调效率和效益) 5、教育中政府失灵及其表现: 教育决策失误 教育行政管理过度集中 教育机会配置不平等 教育资源配置的系统性短缺 学校教育运行的低效率 学校寻租行为 6、教育中政府失灵的矫正: 建立政府有效退出机制 运用市场机制加大对民办学校的资助 形成有效的政府决策机制 7、政府干预教育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四大点: 一是市场失灵,教育会产生正的外部性、不完善的资本市场、垄断(教育供给的垄断) 二是平等。 三是未成年人和一些家长意识不到教育是一种有益品。 四是集团利益的影响。 政府干预教育的弊端: 可能会扭曲家庭的教育决策;公立学校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效率可能很低 九、个人收入 1、主要包括资本收入和劳动收入,劳动收入主要取决于通过培训、卫生保健等形成的人力资本。举办教育、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帮助低收入者积累人力资本这种新型资产,对缩小贫困差距,消除贫困具有比物质资本转移(剥夺剥夺者,收入重新分配)更好的可操作性。 2、教育影响收入分配的机制: 教育与生产能力、配置能力 教育的信号功能 教育与收入分配相关文献回顾 教育的扩展与收入分配:中国的经验 3、教育对于改进收入不平等的意义 个人收入主要来源于资本收入和劳动收入,而劳动收入主要取决于通过教育培训、卫生保健等形成的人力资本。因此,要想缩小收入不平等,应该创造条件让低收入者积累等多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 随着收入差距的缩小,社会的发展会更加的和谐,从长期来看,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不可小视。因此,教育对于改进收入不平等,有着积极的意义。 4、教育、年龄和收入三者之间关系的特点。 教育与收入正相关,在任何年龄上都是受教育水平越高的人所挣的收入就越多 不管受教育水平高低,所有人的收入都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直到某一年龄达到最大,尔后曲线变平或者开始下降 与受教育水平较低者相比,受教育水平较高者的年龄——收入曲线更陡 受教育水平较高者达到最高收入能力的年龄要比受教育水平较低者晚,而且他们到退休时的收入水平也比较高 由于三者之间的关系图是就一国或地区的平均水平而言的,其性状会因国家或地区而异,即使在同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的时期,其性状也会不同,这说明教育作用力的发挥要受到其它许多条件,比如发展水平、经济体制、文化传统等的制约。 十、请你用所学的教育经济学知识分析我省大学城建设的利弊。 答:1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 2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3促进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4提升了城市的学术品位和文化品味 5为社区居民提供数以万计的工作岗位,带动了就业。 6做到了城区开放和资源共享,杜绝了资源浪费 7有利于形成大学科技园区,促进高技术的发展 第二章 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的教育经济思想 教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只能从人们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及其发展中得到说明。 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马克思认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性质、形态、增进劳动变换的能力。 劳动价值论与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教育可以把简单劳动变为复杂劳动)和科学的国民收入理论。 李斯特的主要观点: 认为财富的生产力较之财富本身要重要得多。 把资本分为两类,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 3、把一国之中的最重要的工作划分为精神工作与物质工作。 教育经济学的形成: 苏联斯特鲁米林1924年发表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一文标志着教育经济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这是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最早用数量统计的方法来研究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 西方研究教育经济学的最早论文,是美国学者沃尔什1935年发表的《人力资本观》。文中采用“现值计算法”,将个人的教育费用和以后收入相比较,来计算教育的经济效应,从而证明了教育上的投资符合一般的资本投资性质。 20世纪60年代舒尔茨创立人力资本理论。 1962年英国韦泽出版《教育经济学》,标志着教育经济学科的产生。 四、教育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1、时代背景---二战以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 2、理论背景--- 斯特鲁米林 沃尔什 增长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收入分配理论 计量经济学(直接促进) 教育经济学的发展(60年代全盛 70年代怀疑 80年代关注效率和公平 90年代至今理论重建和范围拓展) 70年代的发展 筛选理论: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斯彭斯和索洛等提出视教育为一种筛选装置,以帮助雇主识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将他们安置到不同职业岗位上的理论——筛选理论。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70年代初期,代表人物——皮奥里戈登、多林格、卡诺伊) 将劳动力市场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 教育有把人等级化的作用,在于决定个人是在主要劳动力市场还是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上工作。 受教育程度与劳动工资的关系在主要劳动力市场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但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则不一定。 社会化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经济学理论流派,创始人是鲍里斯和金梯斯。研究教育如何培养、训练劳动个性特征,从而为生产服务,为发展经济服务,论证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是一种认为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生存和发展的激进理论。 教育的经济功能源于社会功能,而教育的社会功能比经济功能更重要。 教育的社会化功能是一个使个性“差异性”的社会化过程。 经济不平等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七、筛选假设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种新的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迈克尔.斯潘斯和思罗。把教育看做信息,着重研究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是怎样挑选工人的,据此说明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教育信息具有社会经济效益 第三章 教育与经济发展 一、经济增长 1、即经济产量的增加,国民收入是衡量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本时期的国民总产出相对于上一个时期的总产出所增加的百分比。 2、衡量经济增长的常用指标: 国民收入极其增长率 人均国民收入及其增长率 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 国内生产总值( GDP )及其增长率 国民生产净值及其增长率 3、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劳动力和土地数量 劳动力质量 资本和自然资源 制度和政策 新知识和新技术 4、增长核算: ①余数分析法-----增长合算理论的基本思路,是计算不同生产要素(如资本、劳动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而判断不同要素的重要性。除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之外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被称为全要素生产率,舒尔茨把全要素生产率引起的产出增长称为余值。有多种因素都会造成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如规模效应、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等。 ②因素分析法 丹尼森将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归为两大因素,一是要素投入量的增加,二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包括劳动投入的增加和资本投入的增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包括规模经济、知识的增进和应用、资源配置的改善等等。 丹尼森认为,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者的教育水平提高以后,相当于增加了劳动力的投入时间;二是劳动者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助于知识的增进和应用,从而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 5、经济增长理论: 20世纪40年代,哈罗德-多马模型:储蓄和投资是影响一国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增长是不稳定的。 50年代,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经济产出由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共同决定,技术进步是驱动经济长期增长的唯一动力,技术进步是外生型的,是由模型之外的非经济因素决定的。 新经济增长理论或内生增长理论:知识的生产、积累和扩散有助于解释不同国家间收入水平的差异的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增长。教育对知识的生产、积累和扩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人力资本的重要形式,对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 二、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这样一种历史过程,即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们,通过不断的技术经济组织和社会经济制度创新,使其经济总福利在经济总规模持续扩张的过程中得以逐步改善。经济发展的两个主题--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 2、从四个层面剖析经济发展的内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和量度;技术经济组织创新是经济结构演进与经济模式转型的动因;经济绩效是经济制度的函数;福利改善是经济发展的目标。 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 1、区别: 经济增长是经济产量的增加,国民收入是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经济增长不仅包括由于扩大投资而获得的资产,同时也包括更高的生产效率。是一个经济学范畴 经济发展既包括更多的产出,也包括技术结构和体制上的变更。既是一个经济学范畴,也是一个社会学范畴。 2、联系:经济发展通常意味着经济总量的增长,而经济增长不一定意味着经济发展。 四、经济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1、经济发展决定教育发展 ①经济发展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人力与时间、财力、物资等要素为教育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教育资金、教育物资、制约普及义务教育的进程和水平) ②经济发展决定教育结构 首先,经济部门的产业结构制约着教育的类别结构。 其次,劳动技术结构制约着教育的程度结构。 再次,地区经济结构对教育的地区结构有很大的影响。 ③经济发展决定教育体制。 2、教育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一方面表现为可能的促进作用和现实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间接的促进作用与直接的促进作用。具体而言, ①教育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前提条件。劳动力再生产、科学技术。 ②教育发展直接影响经济运行。对生产要求过程的理解程度和劳动技能技巧的熟练程度;减少工具的损坏率;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③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函数。教育不仅影响经济发展、经济运行,而且影响经济的实绩。 四、教育在一国经济增长和发展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1、教育的发展有助于规范劳动力行为。(主要因素) 教育不仅给学生以智慧的力量,而且也给予他们道德的力量,使之养成社会需要的行为规范。 2、教育的发展有助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重要因素) 人的知识能力的增加和劳动者生产技能的提高;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提高;有效的利用和分配时间的能力提高。 3、教育的发展有助于劳动力配置结构的改善(直接影响)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们所受的教育程度与参与人口流动的可能性成正比。 4、教育可以提高管理队伍的文化水平和科学水平,从而提高管理者的管理和决策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第四章 教育与人力资本形成 一、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 1、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理论派别,也是西方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盛行于60年代,70年代以后有了新的发展。开创者和代表人物主要是:舒尔茨和贝克尔。 2、观点: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投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作用;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一种生产性投资;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关键;比物力投资更有利,会带来更多的利润;高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同物力投资收益率的测算相同。) 二、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开创性贡献 1、认为研究经济发展的动力应引进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在内地总括性资本概念,从而批判了传统经济学关于资本同质性的假定。 2、认为人们通过向自己投资形成特定的人力资本,而这正是自由人可以得以增进其福利的一条正途,从而批驳了传统价值观念阻碍人们正视人力资本问题的种种说教。 3、对人力资本的含义进行了多方面的界定,认为人力资本是对人的投资而形成的、体现在人身上的知识、技能、经历、经验和熟练程度等,在货币形态上表现为提高人口质量、提高劳动者时间价值的各项开支。 4、将人力资本分为五大类:包括医疗保健、在职培训、正式教育、承认学习项目及就业迁移等。 5、论证了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要高于物质资本投资收益率,人力资本较快增长对收入均等化有积极影响,对国际经济关系的改善有重大作用。 6、研究了制度变迁与不断增长的人的经济价值之间的互动关系,从人力资本产权角度揭示了有关制度变迁的社会选择,注意到了利用包括人力资本在内的广义资本概念对分析研究企业制度安排的重要意义。 三、丹尼森的主要观点认为: 丹尼森关于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除与舒尔茨相同处外,还有突出的贡献和区别于舒尔茨的一些观点。被称为西方人力资本计量的代表人物。他与舒尔茨在理论上主要区别有:①认为教育不是生产中的单独因素,是生产中人力因素的一个组成部分。②教育因素和教育投资指的是受正规教育年限的多少。③“知识增进”是人力资本组成部分。④正规教育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只有其中的五分之三在起作用。 四、贝克尔对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贡献 贝克尔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为这项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微观经济分析基础,并使之数学化、精细化和一般化。具体而言, 1、对正规学校教育和在职培训在人力资本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和培训投资的收入效益和收益率计量,以及人们在这方面的决策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经验分析。 2、对家庭在人力资本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家庭人力资本投资问题进行了经典理论实证和应用研究。认为随着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孩子身上或在自己身上增加资本投资,其收益率会较高。 五、何为“人力资本” 1、人力资本这一概念是沃尔什在1935年发表的《人力资本观》文章中首先提出的。 2、是由舒尔茨首先给予阐释而获得特定含义的一种资本概念 3、舒尔茨认为,全资本应当包括物力资本与人力资本两个方面。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的总和。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可以促进生产的增长和收入的增加,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本。 六、人力资本理论的特征 1、人力资本存在于人体之中,与其承载者不可分离。(本质特征) 2、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不能直接转让或买卖和被继承。 3、人力资本既具有资本的性质,也具有效益性质,其作用既可以为个人增加收入,也可以使国民收入增加。 4、人力资本形成及其作用发挥的程度,与人的生命周期密切相关。 5、人力资本具有易流失性的特点。因为它难于形成像物质资本那样能够便于垄断,具有迁移和流动性。 6、人力资本不仅是一种经济资源,可以带来经济效益,同时它还是一种社会资源,可以带来外溢的社会效益。 七、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一国人力资本存量越大,劳动力质量便越高。2、人力资本的提高还会导致物质资本生产效率的改善。3、人力资本在生产诸要素之间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替代作用。4、人力资本本身还具有收益递增的重要特点5、从思想观念、社会文化、伦理道德层面上看,人力资本的发展还将有助于重塑人的道德品格与精神素质,更新思想观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为经济增长与发展创造基本的前提条件。 八、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的关系 区别: (1)人力资本是一种质量的概念,它反映出个人或人口群体的生产能力或收入能力水平,而人力资源则是一种数量的概念,是一种自然资源 (2)人力资本反映的是个人或人口群体之间生产能力或收入能力的差别、劳动力素质差别,而人力资源反映的是人力同素质前提下的数量差别 (3)人力资源同自然资源一样有待于开发,而人力资本实质上是已经开发了的人力资源 (4)人力资源缺乏人力资本丰富的概念内涵,,没有涉及关于投资、资源配置、投资决策等 经济关系 (5)人力资源不能反映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等质量因素的稀缺性,以及市场供求关系。 联系:人力资本实质上是已经开发了的人力资源。 九、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 1、各级正规教育 2、职业技术培训 3、医疗、卫生、保健的投资 4、国际移民入境与智力引进、人才劳动力吸流 5、体育方面的支出 6、培养子女 十、教育在人力资本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是培养人的道德价值观念的最重要手段。 2、教育是提高人的智力素质的最重要途径。 (1)人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与教育的关系。 (2)人的科学素养的提高与教育的关系。 (3)人的创造力的培养与教育的关系。 3、教育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 (1)教育对人的生理素质的提高有着较大的影响。 (2)教育能够使人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人力资本产权:是指对劳动者在社会化大生产中所体现出的无形资源(知识、智力、技能、经验等)的所有、使用、收益及处置等权力。 教育与人才市场、劳动力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教育与人才市场、劳动力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才和劳动力市场,是连接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键性环节,或称纽带。在现代化生产条件下,人才和劳动力既是教育培养的对象,又是产业部门和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者,是生产力的最重要的要素。 (2)教育与人才和劳动力市场内在联系,表现在为教育对专门人才培养和劳动力训练的作用上。教育对人才培养和劳动力训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其主要作用则是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改变劳动力的形态。 (3)教育与人才和劳动力还有其深层次的联系。这种深层次的关系,主要是通过教育对人才和劳动力价值的作用反映出来的。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一种创造价值的力量。 十三、人力资本理论评析?答一人力资本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地位西方人力资本理论是西方经济学领域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为西方经济学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不仅对西方教育经济学卫生保健经济学等边缘学科的建立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而且对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都有巨大的影响从马尔萨斯和李嘉图的人口理论分析可以看出人力资本对改进以实物投资为重心得传统戏港经济学理论石油贡献的它正视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力资本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突破了传统的经济增长因素——土地人口物的资本的局限肯定了人力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反映了现代经济发展中科技和教育的重要价值但是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它没有涉及老子之间的根本性矛盾二、某些理论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主要表现为这一理论强调队人的能力提高从而在经济增长中所产生的作用它主要有这样几方面的合理性(1人力资本理论在经济理论上改变了以物质资本投资为主导的理论格局为经济学开辟了形的研究领域是有贡献的(2人力资本理论中全资本的概念之处了人的作用胜过物的作用队人的投资超过对物的投资的观点是可取的(3人力资本理论十分重视劳动力的质量的提高这对于探讨人口问题劳动力结构型就业和人才质量问题是有意义的(4人力资本理论把教育投资作为人力资本的核心的观点是合理的。人力资本具有突出的社会和阶级的局限性: 把一切都资本化;认为造成工资等级的差别的原因完全在于教育程度;都量化 第五章 教育与劳动力市场 一、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相互作用理论的主要观点 1.人力资本理论——教育可以提高人的劳动生产率。 2.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教育的作用在于维持劳动力市场的稳定。 3.信号理论——教育是一种选择机制。(斯彭斯) 教育本身并不提高一个人的能力,但可以被应聘者用来向雇主“示意”自己是能力高(学历高)的人,雇主根据这一“示意”的信号便可以区分不同能力的人。斯彭斯论证了如何用“信号”来调整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息分布。这一分析框架在后来被应用到许多领域。 第六章 教育供给与需求 一、教育供求的均衡:市场上价格与供求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最终使市场达到一种均衡状态,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教育与劳动力供求的关系: 1)大力发展教育,有利于形成劳动力的合理供给。 2)大力发展教育,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于不同种类劳动力的需求。 3)大力发展教育,有助于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供求平衡 4)大力发展教育,有助于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 三、教育需求, 1、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社会、企业和个人对于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2、按照教育需求的主体来划分,教育需求划分为个人教育需求、企业教育需求和国家教育需求三类。 个人的教育需求,是指个人出于投资于教育将使他增进知识技能,进而在未来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获得较高的收入的目的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教育需求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个人智慧程度、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职业的需要、教育的预期报酬率、教育的质量、学杂费的高低、社会经济状况、社会科技发展水平,家长对子女的影响、财政资助和放弃收入,历史文化传统,偏好,适龄人口,劳动力替代性。 企业教育需求,是指企业由于适应技术不断创新的要求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它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种形式的教育需求是间接的,反映在对受过不同层次和种类教育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需求上;另一种形式是对在职职工的岗前和在岗教育培训,包括一般培训和专门培训。 国家对教育的需求是指国家基于本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需求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影响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人才的需求水平就会有相应的变化。生产力水平越高,人才的在需求量就会增大,所需的人才的教育程度也会相应提高。所以,国家对教育的去求必然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2)社会人口状况。一国的人口状况,包括人口总量、人口增长速度、年龄结构等,决定着国家对教育需求的基本规模和走势;3)社会政策。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公共事业,因此,政府的行政干预、社会经济政策、教育政策等都可能影响到国家对教育的需求。 教育供给 是指一定社会为了培养各种熟练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和个体的发展,而由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提供给学生的受教育机会。既包括正规教育机构提供的受教育机会,也包括非正规教育机构提供的受教育机会。 影响教育供给的因素: 劳动力需求状况(劳动力需求的数量和结构)。 一国的经济实力。 教育投资体制。(多元型教育投资体制) 教育的单位成本。(指培养某级某类学生所花费的全部成本。 师资状况。(师资数量、质量和结构) 政府及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和筹集教育资金的能力。 教育供求矛盾 1、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和教育需求的无限性,致使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失衡。表现为数量失衡、质量失衡、结构失衡。在教育机会市场上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 2、教育供求矛盾的调节: 调节教育供求矛盾的方式主要有:政府调节、市场调节、政府与市场相结构的调节等。 政府调节。主要调节手段包括:为教育供求双方提供信息;制定和调整教育规划;对教育机构进行财政拨款;必要的行政手段。 市场调节。其中用学费这一“教育价格”的形式进行调节是重要的调节方式之一。 政府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1) 教育供求总量矛盾的调节。第一,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力度;第二,完善多元化的教育投资体制;第三,坚持多种办学方式,大力发展私立民办教育。先是要转变观念,废除一切束缚私立民办教育发展的思想枷锁,然后放宽政策,允许投资举办私立民办教育者适当盈利,最后政府应对私立民办教育进行一定的投资。2)教育供求质量矛盾的调节。第一,统筹城乡教育发展,逐步缩小城乡间的教育差距 。第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第三,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监督,促使学校提供教育质量。3)教育供求结构矛盾的调节。第一,面向社会,制定合理的招生计划,第二,运用价格机制,实行差别学费,第三提供充分的信息,建立通畅的信息传递渠道,包括进行科学的教育预测、建立权威性的评估鉴定机构、大力发展职业介绍机构。第四,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六、教育机会需求:在一定时期内个人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教育机会的数量。取决于个人的智慧程度、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职业需要、教育预期报酬率、教育质量、学杂费高低、社会经济状况、家长对子女的影响、财政资助和机会成本等。 教育机会需求所指的支付能力既包括货币支付能力也包括个人学习上的天赋能力。 教育机会供给: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或一地区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教育机会的数量。教育机会供给主要受教育体制、资源分配多寡、对劳动力需求总量与结构的预期、教育的单位成本和师资状况的影响。 教育与劳动力供求的关系 有利于形成劳动力的合理供给 有助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种类劳动力的需求 有助于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供求平衡 有利于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 第七章 教育与就业 一、就业问题:1)一般性就业问题,指缺乏足够的就业岗位而产生的就业问题;2)结构性就业问题,指经济结构和劳动力供给结构方面的不一致,而形成的工作岗位和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不相适应的问题。3)特殊性就业问题,也称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是指个人出于对职业的选择而未能就业。 二、就业问题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1)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排斥劳动力,客观上形成就业问题。(2)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由此必然引起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造成失业。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机制发生作用使就业问题成为必然。 三、教育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作用: 1、改善劳动力供给的结构,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提高劳动者的劳动适应能力。 2、通过教育宣传,帮助劳动者转变劳动就业观念,促进就业问题的解决。通过教育建立正确的职业社会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帮助劳动者树立市场就业;帮助劳动者树立竞争就业;帮助劳动者树立流动就业。 四、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答:1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速度太快 2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带来较大冲击 3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和高素质 4高校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 5高校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相对滞后,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6高校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重视不够 7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相对薄弱影响就业 8 当代高校毕业生的职业认知能力较差 9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应转变 10高校毕业生自身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 第八章 教育投资 一、教育投资:也叫做教育资源、教育投入、和教育的经济条件等。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级各类劳动力和专门人才。 二、.教育投资的性质 1、消费性特点。教育事业的进行总是要消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教育的过程本身却不能直接产出任何物质财富,教育的所有经济收益都是在教育过程以外发生的,因此教育指出首先是一种消费支出。 2、在现代生产和社会条件下,教育支出的投资属性越来越明显。不论是个人还是社会,投资于教育都是有利可图的事情,可以获得很高的经济与非经济的预期收益。 3、总体而言,教育具有投资和消费双重属性,有时一项具体的教育投资可能既给受教育者带来生产力的提高,也带来心理上的享受,而且这种相对性还受到投资环境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影响。 三、教育投资的分类: 1、按投入要素可分为人员支出和物质支出。投入教育的人力资源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投入教育的物力资源指用于教育领域的各种物质资料的总成。 2、按投资来源可分为政府、企业和个人家庭的教育投资。 3、按投资发生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是指投资主体直接投入教育领域的资源。间接投资是一种机会投资,是在教育过程之外简介发生的,指社会和受教育者因进行教育可能放弃的收入。 4、按投资对象可分为正规的三级教育投资和非正规的成人或继续教育投资。前者以培养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为目标,后者则用于更新以就业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知识技能,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 四、教育投资的特点: 1)教育投资具有非营利性。 2)教育投资具有连续性。 3)教育投资收益具有迟效性。 4)教育投资成本具有递增性。 5)教育投资的经济补偿和收益具有间接性、潜在性。 6)教育投资具有多效性和长期性。 五、教育成本分担主体 1、教育的融合产品属性,决定了教育投资来源的多样性。 2、教育具有部分公共产品的属性,因此需要公共部门来提供这部分的服务。政府是最主要的公共部门,政府财政应该给予教育足够的支持,尤其是义务教育。 3、家庭、个人对教育的消费,是具有排他性的,尤其是高等教育。家庭、个人为了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应该对教育进行投资。 4、企业为了提高员工的技术技能,一方面出资培训员工,一方面出资举办培训中心提供教育服务,具有典型融合产品属性。第三部门在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有独特优势,能为教育提供大量资金。因此,社会为教育投资也是必要的。 六、教育成本分担的理由 公平的视角。 效率的视角。 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能带来很大的私人收益。 政府越来越难以承受高昂的教育成本 七、教育成本分担的后果: 可以从对低收入家庭学生选择学校、专业、就业、收入的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八、教育投资的主体:个人、企业、政府。 1、个人对教育的投资支出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个人对教育的投资支出与教育投资的预期收益成正比;2)个人对教育的投资支出与教育的投资风险成反比。3)个人对教育的投资支出与个人家庭的收入尤其是其边际收入成正比。4)还会受到社会观念、文化传统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2、政府对教育投资的行为动机和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对教育的“公共需要”、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以及弥补个人和企业教育投资的不足、保证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平衡。 政府对教育投资的范围。政府教育投资的范围主要限于个人与企业不愿进行或无法进行投资的领域,其主要形式有:1)财政拨款;2)用于教育的税费; 3)教育机构税收的减免;4)专项补助;5)学生资助;6)科研拨款。 企业的教育投资(指企业用于智力开发、提高职工文化、技术和专业知识水平的教育投资。)范围一般主要集中在:1)能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教育;2)能为企业带来非经济效益——主要是为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和树立企业形象儿进行的公共活动的一部分;3)企业对教育机构的研究合同、培训合同支付的费用。企业负担教育投资的方式取决于企业规模的大小。 企业负担和补偿部分高等教育经费的途径:1)直接创办和管理高等院校。2)向学校提供捐赠。3)向学生提供资助。4)向学校提供研究、培训费用,科研成果和培训企业有关人员。 九、政府投资行为的偏差和矫治: 一、受政府成员的具体行为约束以及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的影响,而产生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现实中需要政府满足的公共需求很多,但公共资源有限,使教育在现实投资中处于不太重要的地位; 三、政府及各个职能部门受利益影响纷纷建立起一些看起来不是十分需要的学校和专业; 四、政府对教育投资的安排往往既缺乏有效而强有力的预算约束,又无法得到比较可靠的监督控制,导致教育投资的低效和浪费。 十、教育投资合理负担的原则:1)收益结构原则,收益多的人分担较多的成本,收益少的人分单较少的成本。2)能力结构原则,按其支付能力大小支付教育成本。 十一、学费的确定,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1)学费应是教育成本的一部分。 2)学费标准的确定应考虑多数居民的承受能力。 3)学费标准的确定在不同性质的学校应有所不同。 学费确定的参考标准:教育成本、政府财政能力、教育的私人收益率、居民的支付能力。 十二、义务教育投资的合理分担: 义务教育是公共产品,应该由政府负担投入; 义务教育是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家庭和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一定年限的教育。其主要特点是强制性和免费性,免费性是强制性的条件; 现代社会要求受教育者具有最低限度的教育程度。 政府负担义务教育的投资存在着一个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负担比例的问题。一般来说,义务教育资源多由地方政府负担较大比重,中央政府的仅作为地方政府负担的补充。 十三、教育支出 两个比例:4%和17%(1/6) 三个增长即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要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十四、国际比较法:确定教育投资比例的方法之一。确定教育投资比例时,对世界上各种类型的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内,教育投资所占国民经济各项指标的比例进行比较研究。 第九章 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1、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 2、影响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 1).教育投入的数量与质量。, 2).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包括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政府与学校教育决策权和管理权限的划分、教育投资与财政拨款体制等,它从宏观上影响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3).学校管理体制。是影响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微观因素。管理者的管理指导思想、管理水平、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管理手段也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4).学校规模。效率要以一定的规模为前提,适度规模使教育资源得到较为充分的利用。 3、教育资源利用低效率分析: 教育资源有效利用相对的是教育资源的浪费,既包括显性浪费,也包括隐性浪费。主要包括:1)留级和辍学。留级生耽在学校的时间比预定的长,减少了学校招收新生的人数;使学校的经费受到损失,提高了培养一个学生的经费开支;助长了辍学,使教育体制内的机会均等出现了倒退现象;有可能沦为新增文盲,影响我国的整体人口素质。 2)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相脱离。主要是指学校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出现了结构性的就业问题,造成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浪费; 3)学校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脱离。义务教育的应试教育模式、高中阶段的升学预备教育模式;各类教育结构的失调和边缘不清;片面追求教育体系的完整;教育产权和职责的模糊。 4、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 一、提高教育质量是提高各级学校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根本途径。 二,实行教育产权化,是提高教育投资利用效率的必要条件。实现教育产权社会化,引入竞争机制,使教育资源达到优化配置,从而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建立教育过程中的最佳资源结构; 教育布局合理。所谓教育布局,就是在哪里办学校的问题。中等专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级教育,应较多地在大中城市和经济、科学、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设置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应设在经济文化中心,这是符合规律、行之有效的一种布局原则。 改革管理体制,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使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拥有独立的产权, 能独立行使其职能,获得相应能够得利益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建立合理的教育发展目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合理的教育发展目标,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的关系。 学校规模适度。教育规模过小的学校,很难使教职工与学生之比、师生之比趋于合理,造成人力资源数量上的浪费。学校规模过大,学生总人数过多时,也会影响教育质量。师生交流、生均资源、民主管理、课外活动、行政管理等的不良影响。 第十章 教育成本 1、教育成本:指培养学生所耗费的全部费用。其货币表现为培养学生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直接和间接支付的全部教育费用。 2、研究教育成本的意义:首先,研究教育成本,对于考察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利于黑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其次,教育成本是计量和测算未来劳动者报酬的一个重要依据。再次,教育成本是确定非义务教育学费标准和拨款的重要依据。第四,教育成本是衡量培养各级各类劳动力和专门人才资源消耗的尺度。第五,制定教育与学校发展规划,进行教育和学校管理的重要依据。第六,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也要求进行成本的研究。 3、教育成本的类型: 教育的货币成本:直接用于教育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折合成货币表示的货币总额。一般分为社会货币成本和和私人货币成本。教育的机会成本:分为广义的机会成本和狭义的机会成本。广义的机会成本是指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而失去或放弃的资源的价值;狭义的机会成本是指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而损失的价值。教育个人机会成本:受教育者个人达到法定就业年龄后因未就业而放弃的就业收入。 教育社会成本:教育的社会成本又叫“教育公共成本”,是指国家和社会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包括社会直接成本和社会间接成本。教育的私人成本:称“教育的个人成本”。它是指培养每名学生由学生本人、家庭、亲友支付的全部费用,包括个人直接成本和个人间接成本。 教育直接成本:教育的直接成本,指社会与受教育者个人直接支付的教育费用。它又可以分为教育的社会直接成本和教育的个人直接成本。教育的间接成本,指社会与受教育者个人间接支付的教育费用。它又可以分为教育的社会间接成本和教育的个人间接成本。。 教育社会平均成本,指培养一名学生社会平均的费用。由同一时期,一国或一地区培养每名同级同质学生的平均费用构成。教育个别成本,指某一学校培养每名学生的费用。 生均教育成本,是教育成本的综合指标之一,指平均每名在校学生所分担的教育费用,可以用学年、全期来表示。教育边际成本,亦称教育增量成本。它是根据增加1个学生导致总成本的增加量来估计的,因增加1个学生而追加的成本叫做边际成本。 教育固定成本,是在一定时间和一定数量学生的范围内,其费用发生总额不随学生数量增减而变化,保持相对稳定。教育变动成本,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其费用发生额随学生数量增减而变化,而单位学生分摊的这类费用却相对固定不变。 教育资本支出和教育经常支出。 显性成本-----学校成本:工资、公务费、业务费、修缮费、折旧费 个人显性成本:学杂费、书本费、文具费、择校费、私人辅导费、生活差距费(额外的食宿、交通、服装费) 隐性成本-----公共隐性成本:学校拥有的房屋、建筑、土地等资本资产的租金、学校享受的税收减免、非资本投入的资金收益(利息、投资收益) 个人隐性成本:因上学放弃的收入、个人投入的资金所损失的收益(利息、投资收益) 教育成本核算的特点: 复杂性。教育产出内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成本核算的复杂性;教育成本核算对象复杂,难以确定成本开支范围;教育成本核算的周期长且与会计核算不同。 多变性。学校内外的许多因素,诸如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的速度以及学校办学状况、教职工工资、管理状况等影响着教育成本的增加或降低。 不确定性。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落后,大部分属于福利型的支出都由学校给予暗补;教育成本核算缺乏具有会计制度保证的核算基础数据,使具体操作存在很多难题。教育活动是一项协调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校内各部门、各单位密切配合、协调一致。 教育成本核算的基本内容: 确定教育成本核算的对象; 确定教育成本计算期限; 确定教育成本项目; 归集和分配各种费用; 记录费用开支用途,真实反映教育成本。 6、教育成本计量方法: 统计调查法(利用现存对教育经费统计资料或抽样调查数据估算个人教育成本隐性成本宏观教育成本) 会计调查法(利用学校现存教育经费收支的会计记录,经过调整转化为教育成本数据,估算学校成本) 会计核算法(学校是非营利组织,没有成本核算,学校成本核算还处于理论层面) 7、教育成本分担是指教育成本完全由政府或纳税人负担转向至少部分地依靠家长和学生负担,以交学费的方式补偿部分教学成本,或以支付使用费的方式补偿由政府或大学提供住宿和膳食。 教育成本是由四类主体分担的:第一,政府。政府对学校投入大量的公共资金,但政府的收入最终还是来自于税收,因此可以认为是由全体纳税人来分担。第二,学生家长。学生家长主要是支付学杂费,生活差距费等方式分担教育成本。第三,学生自身。学生可能通过勤工俭学或者打工等方式分担部分教育成本,或者在上学期间借款或者贷款,毕业工作后偿还。第四,捐赠的个人和团体。有些个人和团体会向学校捐款,因此也分担了部分教育成本。 8、教育成本控制:教育管理者对教育过程中的资源耗费过程进行规划、调节,使教育成本按预期方向发展的过程。它是教育机构实施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是降低成本、提高教育效益的重要手段。 7教育成本控制的目的和途径: 主要目的在于降低成本。 一般通过两条途径来进行:一是通过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来降低成本;二是在基础条件既定的情况下,通过减少资源消耗、加大教师工作量、优化学校的组织管理等措施降低成本。 教育成本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货膨胀对教育成本的影响。物价的上涨将直接导致教育产品生产成本的上升;温和的通货膨胀往往会刺激政府部门的投资需求;失业率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教育成本。 教育需求与供给状况对教育成本的影响。宏观层面上,当社会关注教育发展,对教育投资表现出极大热情时,资源配置就会向教育倾斜,相反,教育领域占有资源的比例就会减少;微观层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人的教育需求从追求数量逐渐朝着追求质量的方向转变之一趋势加剧了学校之间的竞争。 教育技术水平对教育成本的影响。从生产函数的角度来看,技术是影响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主要结果就是单位成本的下降,教育技术无疑有助于降低教育的单位成本。 制度因素对教育成本的影响。制度是人们未进行某项活动而制定的各种中规定,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规范 ,不同的制度安排会产生不同的运行效率,不同的教育制度安排也会对教育成本产生不同的影响。 教育经费与教育成本 教育经费:指国家政府社会所支付的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 教育经费中有一些项目不属于教育成本。比如用于学校的奖助学金,是一种转移支付,而不是教育成本;离退休教职工的工资和福利与教育活动也没有直
本文档为【教育经济学知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0284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19KB
软件:Word
页数:23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4-03-12
浏览量: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