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

举报
开通vip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 2.《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3.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4.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5.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分支制学制。 6.1902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即《钦定学堂章程》;1903年颁布并正式实施了 “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 2.《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3.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4.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5.学校教育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分支制学制。 6.1902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即《钦定学堂章程》;1903年颁布并正式实施了 “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1922年颁布实施了“壬戌学制”即现在的“六三三”学制,沿用至今。 7.中国早在四千多年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8.西周就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其典型特征:“学在官府”和“政教合一”。 9.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 10.              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11.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 12.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五经”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北宋的程颢、程颐和南宋的朱熹) 13.              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模式。 14.              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兴学堂。 15.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16.              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17.              古希腊的教育是西方教育的源泉,其城邦国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则成为两类不同教育的典型代表。 统治阶级 和谐教育 斯巴达,军事< 雅典,民族政治< 军事教育 政治家培养 18.              西欧中世纪主要学校类型教会学校,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教区学校。 19.              骑士教育是一种融宗教精神和尚武精神于一体的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宫廷学校是设在宫廷之内专门为王族子弟提供教育的学校。 20.              现代学校教育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 21.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国民教育体系建立的主要措施: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实施义务教育、重视教育立法。 22.              现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的根本标志: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3.              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郎提出了终身教育理论。 24.              实现终身教育基本条件:学习化社会的建立。 25.              世界教育改革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和教育技术现代化。 26.              教育多元化表现为: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管理模式多元化、教学内容多元化、评价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多元化等。 27.              教育是研究教员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28.              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中。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育内容上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上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博约结合、学以致用等教育教学原则 29.              我国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战果后期出现的《学记》。其中教学相长、启发教学、师严而道尊等思想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30.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教育思想是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重要来源。 31.              英国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培根对教育学的独立作出了重要贡献,于1623年首次提出;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32.              卢梭和裴思泰洛齐等人继承并发展了夸美纽斯的自然教育思想。卢梭是法国启蒙注意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他人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最可贵的是自由。瑞士平民教育家裴思泰洛齐则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地一切天赋力量,教育应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地一体化,使头、和心和手得到发展。 33.              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②认为绅士教育使最重要的,甚至反对资产阶级的子弟同劳动人民的子弟共同在学校礼接受教育,主张绅士教育应该在家庭中实施。洛克的思想反映在他的代表作《教育漫话》当中。 34.              规范教学的形成,以德国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的出版为标志;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对规范教育学的发展则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5.              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地建构教育学体系的是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必须把论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教育目的:培养真正善良的人。四段教学法:了解、联想、系统、方法。后来他的学生把了解分为预备和提示两部分。 36.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37.              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立者,是现代教育理论的首要代表。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教育观点“做中学”,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目的与活动的统一、智慧与探究的统一。“儿童中心“、“活动课程”、“做中学”的教学思想。 38.              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出版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育学》。 39.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教育过程》中强调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出了早期学习和发展学习的理论。 40.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教学与发展》中以一般发展为出发点,提出了“高难度教学”、“高速度教学”、“理论知识起知道作用”、“理解学习过程”和“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五大教学原则。 41.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教学应该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形成了完整的掌握学习理论体系。 42.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中系统论述了他的全面和谐教育思想。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人力资本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1960年12月,他在美国经济学第78届年会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是“人力资本”。 2.最早提出“学校文化”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华勒。1932年,《教育社会学》。 3.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的结晶。 4.学校文化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三部分构成。 5.观念文化,也叫“精神文化”,包括办学指导思想、教育观、道德观、价值观、思维方式、校风、行为习惯等。 6.规范文化,也叫制度文化,是一种确立组织机构,明确成员角色与职责,规范成员行为的文化,主要有三种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7.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A.学校环境文化B.设施文化。 8.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理想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 9.学校文化的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规范功能。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1.身体的发展包括肌体的发育和本质的增强两部分。 2.心里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 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认知遵循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 4.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 5.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美国的华生 6.二因素论的代表人物: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太伦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个体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孟子,西方有卢梭和裴思泰洛齐;二是社会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西方有柏拉图和康德。 2.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1957年,毛泽东同志再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我过提出的第一个教育方针。 4.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这就是“四有、两爱、两精神”。 5.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德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6.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第一次在党的报告中全面、完整、系统地表述教育方针。 7.1997年10月29日,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地教育”。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1.教师职业经历了非专业化兼职教师、非专业化专职教师到专业化专职教师三个阶段。 2.1966年10月,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会议上通过地《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设》中指出: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业,它是一种要求教师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地学习研究,才能活的并保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公共业务,它还要求对其管理下的学生的教育和福利具有个人的和公共的责任感。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对教师的概念作了全面、科学的界定,这是第一次从法律上确认了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 4.教师的一般角色:a.传道者 b.授业、解惑者 c.榜样 d.管理者 e.朋友 5.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6.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和创造性、示范性、系统性。 7.  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主要体现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中。 8.对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9.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坚持正确方向,热爱职业教育,关心爱护学生,刻苦钻研业务,善于团结协作,自觉为人师表。 10.            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包括: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宽厚的教育科学、心里科学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 11.            教师的专业能力素养包括: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的能力,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体态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教育科研能力。 12.            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首次以法律形式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199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2000年9月,教育部又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13.            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14.            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在我国体现在《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 15.            学生的合法权利:受教育权、人身权。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人身权包括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 16.            师生关系的两种对立观点:教师中心论,其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儿童中心论,其代表人物是杜威。 第六章       课程 1.课程的核心:各门学科设置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2.课程的分类,按课程的设计形式: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按学生选择课程的主动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按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按课程制订者: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3.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社会、知识和学生。 4.我国最早使用“课程”一词的是朱熹。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著作《什么只是最有价值》之中,罕有引导学生继续前进并达到预期培养目标的意思。 5.美国学者博比特确定了现代课程领域的范围和研究取向,提出了研究课程的“活动分析法”。 6.拉尔夫·泰勒在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公认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之作。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被称作“目标模式”):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 7.现代课程理论影响较大的是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和社会改造课程理论。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美国学者布鲁纳和课程论专家施瓦布。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又分为三个流派:卢梭,自然主义课程论;杜威,儿童经验主义课程论;罗杰斯,人本主义课程论。社会改造课程理论代表人物:美国学者布莱梅尔德和巴西学者弗莱雷。 8.课程设计主要涉及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三个方面。 9.课程计划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周学时安排构成。 10.            初中阶段课程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则以分科课程为主。 11.            课程标准结构: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 12.            教科书的编排形式通常采用直线式和螺旋式。 13.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14.            影响课程实施的主要原因:第一,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 第二,交流与合作。 第三,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 第四,教师的培训。 第五,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 15.            课程评价是对指课程计划及其实施实际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的价值判断活动。 16.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第一,目标评价模式。这一模式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 “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7个步骤P74页。 第二,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这一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端提出来的。他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第三,CIPP评价模式。包括背景评价(context)、输入评价(import)、过程评价(process)、成果评价(progeny) 。 第四,CSE评价模式。包括需要评定、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计划、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17.            课程评价的基本步骤:一是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二是搜集信息;三是组织材料;四是分析资料;五是报告结果。 18.            2001年6月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3年3月,教育部又出台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以及高中各科的《课程标准》,并从2004年秋季开始,启动高中新课程。 19.            新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 20.            义务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指定性内容和非指定性内容两部分。 21.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2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方面内容。 第七章 教学 1.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2.儒家思孟学派在《礼记·中庸》中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理论。 3.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第一个试图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来分析教学过程,他根据兴趣和注意的分析,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阶段论。后来他的学生席勒又将“明了”分为“预备”和“提示”两部分。19世纪末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依据学生在“做中学”的认识发展过程,提出了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五步教学法。 4.教学过程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为: (1)   间接性与简捷性。2交往性与实践性。3教育性与发展性。4引导性与指导性。 5.教学过程规律: (1)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 最典型的是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形式教育论代表人物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瑞士教育家裴思泰洛齐(发展学生智力)。实质教育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教授学生生活常识)。 (3)   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 最早明确阐述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提出“教学的教育性”观点。 (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 6.教学过程的结构:一是引起学习动机 二是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三是巩固知识 四是运用知识 五是检查知识 7.我国古代《学记》中的教学原则有“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预”“时”“孙”“摩”“长善救失”。夸美纽斯提出了影响后世的“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等五大教学原则。 8.我国,目前中学教学原则主要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等。 9.直观教具可分两类:一类是实物直观,另一类是模象直观。 10.            中外教育教都很重视启发性原则。在中国,孔子提出了“不愤不起,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要求。《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教求。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重视启发,形成著名的“产婆术”。第斯多惠也有一句明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发现真理”。 11.            巩固性原则。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夸美纽斯提出了教与学的“巩固性原则”;俄国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时学习之母。 12.            循序渐进原则。《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朱熹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夸美纽斯提出“系统性教学原则”。 13.            因材施教原则。朱熹“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14.            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方式有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 (2)谈话法。(3)讨论法。 (4)读书指导法。 (5)演示法。(6)参观法。 (7)练习法。(8)实验法。 (9)实习法。 15.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完成特定的教学人物,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16.        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机授课制、分组教学制、道尔顿制和特朗普制。 17.        班级授课的辅助形式有现场教学和个别教学。 18.        一堂好课的标准: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组织有效、体验积极。 19.        教学评价的种类:根据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布鲁姆提出)。根据评价对象分为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分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20.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法: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和自我评价法等。 根据测验的题目和性质为论文式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景测验和标准化测验。 衡量测验题目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难度与区分度。 21.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式:考察和考试。 考察的方式主要有: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书面测验等。 22.            常用的记分法有百分制和等级制。 第八章           德育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地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 1.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地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地品德地教育活动。 2.德育是由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构成。 3.德育地特点:社会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4.1995年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规定了我国中学德育的目标。 5.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地统一过程。 6.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7.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8.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如: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和社会实践、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校园环境建设等等。 9.德育的方法:(1)说服教育法。包括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两种。 语言说服包括讲解、报告、谈话、讨论和指导阅读等。 事实说服包括参观、访问、调查等。(2)情感陶冶法。(3)实际锻炼法。两种形式:常规训练和实践锻炼。(4)榜样示范法。(5)评比竞赛法。(6)奖励与惩罚。 第九章           班级管理 1.班级是学校教育管理的基层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也是开展其他教育活动的基层组织。 2.班级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而由学校按学生的发展水平所组成的、进行教育教学和学校生活的基层学生组织。 3.班级是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单位,它具有满足学生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发展、校正学生的行为等功能。 4.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爱拉斯莫斯。 5.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导生制”。是根据学胜的年龄和发展水平划分等级,对进度相同的学生系统性地开设科目,编制班级,实施同步教学;并且除教师之外还配备“导生”,他们在教师地指导下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与管理。 6.陶行之“小先生制”。 7.班级管理的功能:(1)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8.班级管理包括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评价总结三个基本环节。 9.班级管理的原则主要有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自觉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10.            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11.            学习指导:(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2)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12.生活指导:(1)对学生进行礼仪常规教育。 (2)指导学生的日常交往。(3)指导学生搞好生理卫生。 (4)指导学生遵纪守法。(5)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13.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在办主任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主持进行的全班性会务活动。 14.班会的特点:集体性、自主性和针对性。 15.班会一般有三类:常规班会、生活会和主题班会。 16.主题班会的形式:主题报告会、主题汇报会、主题讨论会、科技小制作成果展评会、主题竞赛、主题晚会等。 17.主题班会的组织:确定主题、精心准备、具体实施、效果深化等几个阶段。 18.组织主题班会注意的问题:主题不能过杂;要有的放矢;办主任要做好“导演”而不是“演员”。 19.班主任与家长通讯联系方式主要有:书信联系,《学生手册》或《学校家庭联系手册》联系,电话联系,网络联系等。 考试大纲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主要涵盖教育学、教育心理德育和师德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班作常识、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与应用、时事政治等8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 (一)教育的概念和教育的历史发展 1.教育的概念。 2.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3.教育的起源和学校教育的产生。 4.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3.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 (三)教师与教育学 1.教育学的价值。 2.教师如何学习教育学。 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1.教育与社会经济。 2.教育与政治制度。 3.教育与社会文化。 4.教育与社会人口。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几种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观。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四、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凄 (一)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内涵和层次结构。 2.教育目的的功能。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不同价值取向的基本观点。 2.在确立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 2.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 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四)教育目的与当代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与特征。 :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比较。 3.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五、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1。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2.影响学制的因素及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 (二)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1.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 2.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3.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三,义务教育 (四)终身教育 六、学生与教师 (一)学生 1.学生的本质属性。 2.学生的地位。 3.当代学生的特点。 (二)教师 l。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2.教师角色和教师劳动的特点。 3.教师的职业素养。 4.教师专业发展。 (三)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概念及其作用。 2.师生关系的构成。 /3.师生关系的模式。 4.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七、教育途径与课外教育活动 {一)教育途径概述 (二)学校课外活动 1.课外活动的概念、特点与意义。 ,2.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 3.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4.学校课外活动的实施要求。 (三)综合实践活动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界定。 2.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4.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及其开发。 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3.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二)教师的专业成长 1.从新教师到专家教师:新教师的特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2.专家教师的特点:专家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教学专长、心理品质。 3.教师的成长及培养:影响因素、教师发展中的刻意训练、塑造完整的教学人格。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2.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在教育上的意义。 (二)社会化发展与教育 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含义、教育意义。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含义、教育意义。 3.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 ,三、学生个体差异与教育 —)学生的认知差异 1.认知方式差异。 2.认知能力差异。 3.认知结构差异。 4.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 1.性格的概念。 .2.性格的个别差异。 3.性格差异的鉴定。 .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三)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1.特殊儿童的概念。 2.特殊儿童的类型。 3。特殊儿童的教育。 四、学习与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概述 1.学习的定义。    遗 2.学习的生物与社会意义。 3.学习的分类:我国流行的学习分类、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分类、广义知识观的分类。 (二)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1.经典条件作用。 2.操作条件作用。 3.社会学习论。 4.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三)认知主义的学习观 1.早期的认知学习研究:格式塔心理学家的顿悟说、托尔曼认知地图论。 2.现代认知学习观: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理论。 (四)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建构主义的不同倾向。    ‘ 2.不同建)f义学习观的主要分歧。 .  2.不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分歧。 3.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 4.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教学含义。 (五)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1.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 2.马斯洛与康布斯的学习理论:马斯洛的学习理论、康布斯的学习理论。 ,.罗杰斯的学习理论: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自由为基础的学习L原则。 4.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上的实验。 五、广义知识的学习 一)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1.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2.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条件(六步三段两分支)。 —’3.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 (二)智慧技能的学习 1.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2.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3.智慧技能的习得过程和条件:智慧技能的层次、辨别技能的形成、概念学习、规则学习。 (三)认知策略的学习 1.认知策略的性质。 2.认知策略的分类。 3.认知策略学习的一般过程和特点。 4.认知馋伞学习的条件。 。六、动作技能的学习 (一)动作技能的性质 1.动作技能的含义。 2.动作技能的分类。 3.熟练操作的特征。 (二)动作技能的习得与保持 1.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 2.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与习得的指标。豳匡 3.动作技能的保持。 (三)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 1.有效的指导与示范:指导与发现的比较、指导内容的影响、指导方法的影响、示范。 2.练习:练习的分布、练习中的整体与局部;心理练习、练习中的情 婪干扰效应。 3.反馈:反馈的含义与分类、反馈在动作技能学习中的作用。 七、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改变日医 (一)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1.态度的含义。 2.态度的学习的过程与理论。 3.促使态度改变的方法。 4.巩固态度的方法。 (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1.价值观概述。   2.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八、问题解决与迁移 (一)问题解 决 1.问题及问题解决。 2.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4.问题解决的策略。 5.问题解决与创造。 (二)为迁移而教 1.学习迁移概述。 2.传统迁移理论。 3.当代的迁移理论及其教学含义。 4.为迁移而教的一般建议。 办、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概述 ;1.动机与学习动机。 2.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 3.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4.学习动机的分类。 (二)学习动机理论 1.强化论。 2.需要层次说。 3.自我效能感理论。 4.成败归因理论。 5.成就动机理论。 (三)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1.内部条件: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成就与年龄特点、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学生的焦虑程度。 2.外部条件: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教师的榜样作用。 3.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动机的激发。 十、学习的测评 (一)测评理论概述 1.测评中的基本概念。 2.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3.测量与评价的主要类型。 4.有效测评的必要条件。 (二)教师自编成就测验的技术 1.教师自编成就测验的步骤。 2.常见题型的编制技术。 第三部分  教育政策法规 一、教育法基本理论 (一)教育法概述 1.教育法的含义。 2.教育法的特点:教育法作为一般社会规范和法律所具有的特点、;教育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和法律的特点。’教育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和法律的特点。/.:: 3.教育法的功能。    : (二)教育法律关系 1.教育法律关系概述:概念、特征、类型。 2.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 3.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三)教育法的渊源 1.宪法:规定了教育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立法依据、规定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法律规范。 2.教育法律。 3.教育行政法规。 4.地方性教育法规。 5.自主性教育法规。 6.教育行政规章。 二、教育法的制定、实施与监督 (一)教育法的制定 1.教育法制定的含义。 2.教育法制定的程序:教育法律议案的提出、审议、通过、公布。 (二)教育法的实施 1.教育法实施的含义。 2.教育法实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教育法的遵守。 .4.教育法的适用。 5.教育法效力: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对人的效力。 (三)教育法的监督    … 1.教育法监督的含义。 2.教育法监督的类型: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社会的监督。 三、教育法律责任与教育法律救济 (一)教育法律责任 1.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 2.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有损害事实的存在、损害行为违反教育法律、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3.教育法律责任的类型: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 (二)教育法律救济 1.教育法律救济:教育法律救济的含义、特征。    ,:,  : 2.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行政渠道、司法渠道、仲裁渠道、调解渠道。 3.教育申诉制度:教师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    …,、一 4.教育行政复议:教育行政复议的含义和特征、受案范围、程序。 5.教育行政诉讼:概念和特征、受案范围、管辖、程序。 四、学校、教师和学生 1.学校:学校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违法行为与预防、学校安全教育。 2.教师:教师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国家教师制度、教师违法与,,预防。 3.学生:学生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预防。 4.学校安全教育。 五、教育政策的基本理论 (一)教育政策概述 1.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政策的概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区别、教育政策的功能。 2.教育政策的类型和体系结构。 (二)教育政劈的制定、执行、评价与监控 1.教育政策的制定。 2.教育政策的执行。 3.教育政策的评估。 4.教育政策的监控。 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5.《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lO-2020年)》(摘要) 第四部分  德育和师德教育 一、德育范畴、功能、目标与内容 (一)德育范畴 1.小德育与大德育。 2。我国“大德育”形成的历程。 3.我国大德育出现的原因。 (二)德育功能 1.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2.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三,德育目标 1.德育目标及其分类。 2.新时期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乙(四)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 3.德目教育。 4.民主与法制教育。 5.理想教育。 6.心理品质教育。 二、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一)品德要素的发展 1.道德认识的发展。 2.道德情感的发展。 3.道德行为的发展。 (二)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品德发展是诸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品德发展是个体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的。 3.心理内部矛盾是个体品德发展的动力。 4.个体品德的发展与形成具有长期性与反复性。 三、德育的原则与方法 (一)德育原则 1.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 2.疏导性原则。 3.长善救失原则。 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5.灵活施教原则。 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二)德育方法 1.说服法。 2.陶冶法。 3.榜样法。 4.锻炼法。 ,5.奖惩法。 四、师德与师德规范 (一)师德概念 .1.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 2.师德与教师道德之间的区别。 (二)师德规范 1.师德规范的基本范畴。 2.师德规范的核心内容及其解析。 3.我国师德规范存在的问题。 ‘五、师德教育 (一)加强师德教育的必要性 1.教师职业特性的要求。 2.教师劳动特点的要求。 3.当代教育变革的要求。 4.来自师德现状的要求。 (二)师德教育的方式与途径 1.职前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2.职后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2008年9月1日颁布) 第五部分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一、课程理论与实践 (一)课程概述 1.课程的概念。 果程类型。.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4.课程理论流派。 (二)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的内涵。 2.课程目标制定的因素。 3.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 f三,课程资源  ……:上- 1.课程资源的内涵与类型。 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课程设计 1.课程内容的选择。 2.课程组织。 3。课程设计模式。 (五)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的内涵。 2.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3.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4.迈向成功的课程实施。 (六)课程评价  !.- 1.课程评价。 2.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3.课程管理。 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 1.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2.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3.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理论与实践 (一)教学概述 1.教学的概念。 2.教学的基本任务。 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二)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 2.教学过程的本质。 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四)教学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制。 2.个别教学。 3.分组教学。 (五)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的内涵。 2.常见的教学模式。 (六)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的概念。 2.教学评价的功能与意义。 3.教学评价的类型。 4.教学评价的原则p 四、教学技能与教学智慧 (一)课堂教学基本技能 1.导入技能。  —-一… 2.提问技能。 3.讲授技能。 4.板书技能。 5.结课技能。 6.“三笔字”技能。 (二)说课 1.说课的类型。 2.说课的内容。 3.说课的评价。 (三)教学智慧 五、课程与教学研究 (一)教育论文的写作。 1.教育论文的含义。 2.教育论文的结构要求。 3.撰写教育论文的一般步骤。 (二)教育叙事的写作 1.教育叙事的概念。 2.教育叙事的特点。 3。教育叙事的分类。 4.教育叙事的标准。 5.教育叙事的写作。 (三)教育随笔的写作 1.什么是教育随笔。 2.教育随笔的特点。 3.教育随笔的结构。 4.教育随笔的写作。 —(四)教育刘》叫” (四)教育案例的写作 1.什么是教育案例。 2.写教育案例的作用。 3.教育案例的结构要素。 4.教育案例写作应注意的事项。 (五)教学反思的写作 1.什么是教学反思。 鸾。移什么。 2.“教学反思”思什么。 3.如何写好教学反思。 4.教学反思的内容。 5.写好教学严/6l: 5.写好教学反思的方法。 6.写教学反思的注意点。 (六)教学 工作计划 幼儿园家访工作计划关于小学学校工作计划班级工作计划中职财务部门工作计划下载关于学校后勤工作计划 的写作 1.教学工作计划的概念。 2.教学工作计划的分类。 3.教学工作计划的特点。 4.教学工作计划的结构。 (七)教学 工作总结 关于社区教育工作总结关于年中工作总结关于校园安全工作总结关于校园安全工作总结关于意识形态工作总结 的写作 1.教学工作总结的概念。 2.教学工作总结的结构。 3.教学工作总结的撰写要点。 第六部分  班主任工作常识 一、班主任工作概述 (一)班主任工作的历史和现状 (二)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 (三)班主任的角色期待与角色冲突 1.班主任是学岁产—.山 1.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 2.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 3.班主任是学校教育计划的贯彻者。 4.班主任是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 (四)班主任的素质与要求 (五)班主任的教育幸福 二、班主任主要工作内容 (一)了解学生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班集体的教育价值。 2.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三)班级日常管理 1.个别教育。 2.建立学生档案。 3.操行评定。  +一 4.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四)班级危机管理 三、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方法与艺术 (一)班主任工作的原则 1.学生主体原则。 2.因材施教原则。 3.集体教育原则。 4.民主公正原则。 5.严慈相济原则。 6.以身作则的原则。 二,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1.说理教育法。 2.激励法。 3.榜样示范法。 4.角色模拟法。 5.暗示法。 6.契约法。 (三)班主任工作的艺术 四、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班级活动内涵 (二)班级活动的类型 1.思想道德引领类班级活动。 2.学习提高类班级活动。 3.个性发展类班级活动。 4.社会适应类班级活动。 (三)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原则 1.生命化原则。 2.民主化原则。 3.个性化原则。 4.开放化原则- (四)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的过程 (五)班级活动的评估与拓展 第七部分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与应用 一、现代教育技术基础 1.教育技术内涵。 .2.教育技术发展。 3.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 4.教育技术应用。 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一)教学设计 1.需求分析。 2.学习者分析。 3.内容分析。 4.目标分析。 5.教学策略制定。 (二)教育技术基础理论 1.教育技术基本观念。 2.教育技术基本要素与过程。‘ 3.教育技术中的教师。 4。教育技术中的学生。 5.教育技术中的知识与资源。 6.教育技术应用与角色。 (三)教学媒体理论 1.媒体与教学媒体。 2.演示型教学媒体。 3.交互型教学媒体。 4.过程型教学媒体。 5.评价型教学媒体。 6.教学媒体发展。 三、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 (一)演示型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 1.演示型多媒体课件特征。 2.演示型多媒体课件设计。 3.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开发。 4.演示型多媒体课件应用。 4.演示型多媒体课件应用。 (二)交互型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 1.交互型多媒体课件特征。 2.交互型多媒体课件设计。 3.交互型多媒体课件应用。 (三)社会性支持软件教育应用 1.社会性支持软件类型及教育应用特征。 2.社会性支持软件教育应用。 .四、教育技术应用 1.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教育技术在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3.教育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 4.教育技术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h改育技术在学习评价中的应用。 第八部分 时事政冶 (2010最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知识大全)各地教育局教师招聘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填空题 填空题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  (一)填空题题型特点   在试卷中,填空题是另一类重要题型,分为9道小题,每小题只留有两个填空,这是填空题形式的主要特点。从内容上看,填空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覆盖面最广。重视的是细节,答案比较固定,填的多是关键词和重要概念,主要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这是填空题内容上的特点。   (二)填空题解题技巧   (1)填空题本身有文字描述,给你实际提供了思考的材料,要会利用这一点进行答题。   [例l]教师备课要求写出三种计划,这三种计划是______计划、课题计划和______计划。   在这道题中,课题计划对你是一个提示,明确了范围,举一反三,可很快填出答案来,这就是“学期计划”和“课时计划”。考试大   [例2]高级社会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它主要有道德感、______和______等三种。   同样的方法,这道题以道德感出发进行思考,答案应填“理智感”和“美感”。   (2)原理和规律是我们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一般要进行多次复述和记忆。命题的一个策略,就是将原理和规律中的关键词,抽出来后作为填空题出。遇到这类问题,当你突然一下想不起时,可把原规律通过记忆复述一遍,也就是通过整体想到个别,填出关键词。   [例1]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之一是组织学生的______,统一______的过程。   这个问题是一条德育规律,我们已记住了它,把规律只需复述一下,答案就自然在脑海浮现出来。这个方法很有效,让你想起关键词应是“活动和交往”及“多方面教育影响”。   [例2]心理是______的机能;心理是______的反映。   用复述法,可立刻答出来,这儿应填的关键词是“人脑”和“客观现实”。   (3)教育理论中一些内容,既不好命为选择题,又不宜出成问答题,而这些内容又要求你必须掌握,则最可能命为填空题,复习时应当注意。   [例1]综合课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应填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和布置课外作业。   这五个知识点,可任意抽掉两点变为填空题。   [例2]人的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应填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这些要点,同样可抽出两点命为填空题。这反映出命题的一种方式。考试大 填空题中的这类问题最不好回答,所以,我们对这类问题要多加注意。   此外,凡是含有两个知识点的问题更容易被命为填空题,这是由填空题的出题形式特点决定的。   [例3]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______和______的反映。   答案:“概括”和“间接”。   [例4]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为______和______。   答案:“启发式”和“注入式”。   填空题要求只填两个知识点,这类问题正好符合这一命题要求。   最后,课程中的重点概念也倾向以填空题方式来考察。考试大   [例5]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______ 。   答案:总体系。   [例6]动机是一个人与满足某种需要有关的、发动和维持活动的______,是______的具体表现。   答案:“内部动力“和”需要”。   凡此种种,有了这些知识,就有利我们形成较好的解决填空题的技能。 育路网 教育学选择题 148.《普通教育学》的作者是 A.卢梭 B.赫尔巴特 C.杜威 D.洛克 149.青少年身心发展的( )决定着教育工作应该因材施教 A.顺序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 D.不均衡性 150.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指 A.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B.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C.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D.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 151.我国当前教育最薄弱的环节是 A.普通教育 B.职业教育 C.高等教育 D.学前教育 152.学科的设置和安排是通过( )体现出来的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学内容 D.教科书 153.通常认为智力的核心是 A.观察能力 B.记忆能力 C.想象能力 D.思维能力 154.在多种的教学组织形式中,( )的形式自夸美纽斯确立后,几个世纪来一直为各国采用 A.小组教学 B.道尔顿制 C.个别教学 D.课堂教学 155.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和心理学起源论之所以反科学是因为它们的共同之点都是否定了教育的
本文档为【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1251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12KB
软件:Word
页数:67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4-02-22
浏览量: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