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历史看人物》作者:许倬云

《从历史看人物》作者:许倬云

举报
开通vip

《从历史看人物》作者:许倬云 1 《从历史看人物》作者:许倬云 2 本书的主题都围绕着历史人物的成败,一方面试图从不同角度来评价历史人物,另一 方面也试图在评价的过程中反思自己所持的标准与立场,因为不管是历史人物的行为还是后 人对这些人物的评价,都是由他们自己认定的生命价值决定的。 从这两点出发,作者在第一章挑选了商鞅、王安石、张居正等几位以改革著称的政治 人物,探讨他们的成败;接下来,则以反省色彩更深的笔调来阐释诸葛亮、郭子仪、岳飞等 人的事迹,并借此提醒读...

《从历史看人物》作者:许倬云
1 《从历史看人物》作者:许倬云 2 本书的主题都围绕着历史人物的成败,一方面试图从不同角度来评价历史人物,另一 方面也试图在评价的过程中反思自己所持的标准与立场,因为不管是历史人物的行为还是后 人对这些人物的评价,都是由他们自己认定的生命价值决定的。 从这两点出发,作者在第一章挑选了商鞅、王安石、张居正等几位以改革著称的政治 人物,探讨他们的成败;接下来,则以反省色彩更深的笔调来阐释诸葛亮、郭子仪、岳飞等 人的事迹,并借此提醒读者,从不同的角度看成败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在“创业帝王” 与“继统帝王”两章中,分析了汉、宋、明、清的开国君主与汉、清继承大业的君王的功业 得失,这不但展现了历史的趣味,同时也为现代人经营事业提供了许多启发。 --------- 自序:愿有多高,力就有多大 第一章 历史上的改革者 吴起:心思细腻,不念私情 商鞅:组织再造,贯彻执行力 王莽:缺乏方法的理想主义者 王安石:一意孤行,过于自信 张居正:兼具远见实务,推动行政革新 康有为:经世致用的思想家与活动家 梁启超:笔端 常带感情的改革宣传家 第二章 历史人物的成败 李广:性格决定命运的悲剧将军 诸葛亮:拙于战略的行政长才 王导:彻底妥协的现实主义者 郭子仪:手腕圆融的将将之才 苏轼:失之宦途,得千古文名 --------- 自序:愿有多高,力就有多大 这本书包括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谈人物,另一个部分是谈人生价值,看起来好像不相 3 关,其实有一定的关系。 人物的行为是由他们自己认定的生命价值决定的,生命价值如何,他们就如何做。许多 失败的人能百折不回,是因为有一个理念在推动他,即使冒诸多失败的危险,历尽千辛万苦, 还是会一直去做。 在我们讨论改革的人物时,他们绝大部分是失败的人物,包括王莽在内。但他们的理念, 却是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纵使某些人的性格不受欣 赏,但他们的抱负和期许,在于看不惯苍生受苦,想要为老百姓解决困难,因此也会选择从 古圣先贤的作品中找到为人民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些改革者千辛万苦,甘冒失败的危险,就 是要实现他们改革的理念,从商鞅以至康有为,几乎每一个改革者都碰到不幸的遭遇,但为 什么他们要如此做呢?他们就是根据自己的人生价值来做这些事的。 举王安石的例子来说,王安石的性格非常偏执、自傲,不受大家喜爱,他也不愿意与人 合作,但是他有理想,他看不下世界的苦难,不能忍受苍生受苦,所以决定要一肩担下这救 赎的责任,秉持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念。所以他念的书,是 拿古代的经籍做新的注解,他认为是继承孔子所要做的,把理想的世界带到人间,所以认为 “祖宗不足法,天命不足为,人言不足畏”,只要自己认为是对的,就会勇往直前。 而康有为、梁启超,乃至于“戊戌变法”的六君子,也都是如此。像谭嗣同,他的《仁 学》是为了人间要有爱,人间要有善。他摩顶放踵,等于是菩萨般的人物,为了革命,牺牲 自己的生命。他的革命着重点是在改革,而不是在武装的部分。所以这一群人,秉持着追寻 人生价值的理念,担起拯救天下的责任,为苍生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 再看“历史人物的成败”。在那些不同的历史人物当中,为什么很多人一辈子事业是失 4 败的,可是我们却纪念他?譬如李广、岳飞,原因在于他们对人有诚有信,对朋友有忠有义, 他们的品格留下来成为楷模,即使事业失败了,但声名还是万古流芳。我在文章里批评他们, 认为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部分都有失误的地方,像李广就不是个真正的将领,他的孙子李陵, 也同样只是一个好的战士,而不是个好的将领。但因为他们个人的品格,以诚、以信、以和、 以义,所以李陵当时的朋友,例如司马迁,宁可自己受宫刑,也要帮他仗义执言,甚至当时 很多人都要出来为他说话。而在李广的时代,更不知道有多少人为他抱屈,就是因为李广的 品格过人,虽然事业是失败的,当时的人依然纪念他,后代的人也拿他当楷模。 精忠报国的岳飞,我说他朱仙镇那一仗,不见得是很重要的战役,但十二道金牌召他回 来,让他死于风波亭。他个人人格的感召,使他的将领愿意为他死,岳飞死了以后,他军队 里的将领一个个退下来,有的辞职,有的就此不过问政事。这都是他的人格得到人民的爱戴, 得到万世的纪念。人生价值之所在,就是要做该做的事,不管后果且留下榜样,所以这些人 能得到世人的佩服。 又例如苏轼和辛弃疾,对人非常热诚、和善,他们都不是为自己不幸的遭遇,而是为国 家的兴亡、人间的不平、人生的无常而感慨,他们的那些动人的诗句,没有悲叹自己的命运, 而是悲叹万民百姓、宇宙众生,这也是他们真正成功的原因,他们的成功不在于功名利禄的 成功,而是人格上的成功。 所以虽然第二部分讲的是人生价值,但其实两部分是扣扣相连的,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 都是他们人生价值的体现和实践。人生价值的最后一章,讲的是“心”,任何价值都有一个 “心”字。我可以直陈,人在世间,不管别人怎么判断,成功或失败,贫穷或富贵,都没有 关系,要看他到底是为人还是为己,为善还是为恶,是为了做好事情,还是只为了个人私欲, 这就是人生价值很大的差别。 5 王导虽然不经意地促成了江南近三百年的稳定,但是后人并不这么尊敬他,因为他并不 像诸葛亮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后世立下楷模,这个楷模就是人的成功。就像诸葛亮 对刘备的承诺,为了这个承诺,一生心血就耗在辅佐刘家的事业上。 另外,我也提到关公,为什么现在的庙宇很多是祭祀他的呢?关公一生的事业是失败的, 他最后的下场是身首异处。作为一位将军,他是失败的,但是他却以忠义传世,所以所有的 关帝庙都有着“忠义千秋”这四个字的匾额,这就是实践一种人生的价值。事业失败了,却 立下了忠义原则,这是千古以来朋友间最重要的原则。 “忠”不是忠于主子,而是忠于自己 的承诺;“义”是对朋友相投的义气,两者都是中国人的人生价值很重要的部分。 了解这两个部分,就可以理解这本书虽然上下两部分看起来不相容,其实是一致的,都 是用人来彰显这些价值。 在人物的部分,我对每一个人物都有相当严格的评论。对历史人物,我们要对他的一生 作全面的评价,他做得好时,我们要说好,他做得失败的地方,我们也不要回避。我对他们 的品格所秉持的理念,他们所代表的理想,我都非常钦佩。我盼望未来也能有很多人秉持着 高尚的人生原则为祖国、为人类,而不要只为了一己私利而祸害全民。 ------------- 第一章 历史上的改革者 近几年,大家对历史人物兴趣大增。电视剧里,皇帝一个接一个,仿佛穿了古装就代表 6 了历史,这在我们学历史的人的眼中,总觉得不大对。因为历史人物很多,不只是那些皇帝、 公主;而且,很多编剧把现代人的思维套到这些历史人物的形象里头,未必合于历史研究的 学术标准。 我自己对历史的评断,有两个态度很重要。一个是时时心存宽恕,设身处地,想一想如 果把自己摆在那个历史人物的位置上,又会如何,能不能做得比他更好一点?抱着这个态度 来评断,总是会公允些,倒不必用严酷的态度去苛责什么人做得好,什么人做得坏。 第二个是避免抱着非黑即白的态度,搞一刀切。因为天下没有一个人完全是功,也没有 一个人全然是过,每个人都受到时代与环境条件的约束,很难跳脱出来,这使得人虽然常有 做好的心,但往往都失败了。面对这种人,应该去理解他们的环境,同情他们,并从他们身 上检讨学习:如果今天我们有同样需求,处于类似状况的话,能不能因为从他们身上吸取了 一些教训,从而使我们能做得更好一点,或者更方便一点。 所以,我不从成败来展开讨论,而从改革来切入。台湾在过去五十年来进行了种种改革, 眼前仍要面对种种需要改革的关头。我们或许可以从历史来着眼来借镜,以改革者的角度来 加以讨论这中间许多人的功过,寻找缓解改革阵痛的方法。 ---------------------- 吴起:心思细腻,不念私情 吴起(?—前 381),战国时代著名的兵家、改革家。吴起是卫国人,受业于曾子门下。 7 吴起在军事上与孙子齐名,治兵有术,长于战略;又勇于改革,曾得鲁国国君赏识,旋受魏 文侯重用,后来又在楚国担任令尹(宰相)实行变法。 吴起:心思细腻,不念私情 吴起的下场和我们接下来要谈的商鞅差不多,他是在战国时代的楚国进行改革,结果却 在楚悼王死后,被贵族群起报复而死。 在古代,改革旧制推行新法等措施往往损及旧贵族的既得利益,丧失其地位权力,而新 君及其人马在登基之前,也多与改革者相冲突。所以,在古代,新王与旧贵族这两者的利害 常常相连,受到损害是一定要复仇的。秦国对付商鞅,是旧贵族和新君联手的,吴起的命运 则近似如此。不过,吴起知道旧贵族要找他报仇,劫数难逃了,于是就跑到老王的尸首那儿, 抱着老王的尸首,乱箭射过来,射到他身上,连老王也中箭。后来,他的敌人也因伤害王尸 被诛,有七十多家被牵连。 改革既然损及了既得利益者,那么改革者本人往往也要偿付很大的代价。商鞅本身的性 格我们不知道,因为记录并不完整。虽然有一本书叫《商君书》,但不是商鞅写的,而是后人 拼凑起来的,而且写的是改革的种种计划,看不出他的性格如何。但是吴起的性格在文献中 就很清楚,他这个人为了自己的事业,一心一意,坚持到底,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也因为 这样的性格,结果连母亲去世,他也不回家;甚至为了取得国君信任,居然杀妻求将。商鞅 很可能也是如此,所以他当时处罚王子,才会那么不讲情面。 从吴起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改革者一定要有相当的毅力,这些人都很能干,对当时的 情势有一定的判断。他心里一定很清楚,有多少人的利益会受到损害,这些利益受损的人, 将来是会报仇的,而那些人又并非没地位、没力量的人,但他们却还愿意冒这种险,坚持改 8 革的信念。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 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 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 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阵;不和于阵,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 不可以决胜。 教戒为先。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 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 与之安,与之危,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当。 夫发号令而人乐闻,与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 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 ——吴起 ------------------------ 9 商鞅:组织再造,贯彻执行力 商鞅(约前 390—前 338),原名公孙鞅,因功而封于商,所以后人称他为商鞅或商君。 他是卫国国君的后裔,于是也叫卫鞅。战国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法家的重要代 表人物。商鞅在秦孝公时代执政达十九年,实行变法,成绩卓著。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诬谋 反,最后被车裂而死。 商鞅:组织再造,贯彻执行力 商鞅在这个系列里不是重要的人物,但他的结局非常戏剧化。 商鞅还是个年轻学者的时候,就有很多人看好他。他的老师公孙座是魏国的宰相,非常 赏识他的才具和学识,认为他将来必会有大用,就跟魏国国君说,应该用卫鞅来改革魏国。 但是魏国国君认为卫鞅太年轻了,不值得信任,而不想用他。没想到宰相心一横,说如果不 用卫鞅的话,就不如杀了他,免得为其他国家所用。宰相回头告诉卫鞅这件事,叫他快点逃 命。卫鞅却说国君既然没有眼力重用他,自然也不会杀他。直到公孙座死后,秦国招揽贤士 时他才离开。 战国时代有十几个国家,其中有七国比较强大,史称“战国七雄”。当时列国竞争激烈, 诸侯都想尽方法,充分调动资源,运用力量,来拓展国家版图与政治势力。 春秋战国时代离古代的分封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不远。分封制度就是派给一个诸侯一个地方,而诸侯王 10 除了收税之外,并不管地方上的事。这种制度在资源调度上并不会很有效,中央拿到的资源 并不多,也不能迅速动员。当时,讨论改革的不止商鞅一人,许多人都想改革政治制度,让 它运作得更有效率。其实,战国时代改革的速度与深度,并不亚于欧洲 19世纪如俾斯麦在德 国之类的改革,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最后,战国时代这些国家的改革者互相学习,为他们 累积成果,也为未来的帝国体制立下基础。 总而言之,这一套帝国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在秦孝公用商鞅主政的时代只是初试而已,到了秦朝大 一统之后才告成熟。商鞅做起事来,所有的人情摆一边。分封不能看情面,要有法律和制度 的规范。也就是说,商鞅重法,而且重数字,一切都要有数据评估,账面上清清楚楚。另外, 他也重视户籍,把每个户籍列得仔仔细细。如此一来,原本各地的封君必须把领土分出来, 散置各地的聚落也被加以整并,形成一套有层级、有监督的行政制度。 为了有效实施这一套,他必须在开始实施之前有一个实践机会,于是他从太子身上树立 威信。 当时王宫前有一条御道是国王才能走的,结果太子驾车经过,商鞅说必须惩罚,但因为 不能杀太子,于是杀了驾车的御者。其后,太子又犯错,商鞅便处罚了他的老师。太子对这 几件事非常愤怒,即位之后,就找了个罪名处罚商鞅。虽然商鞅逃走了,却在投宿时,因为 没有身份证明被送官法办,最后死在自己制定的法令之下,落得车裂的悲惨下场。 当时的中国,许多人都想做些改革,有的重视管理制度,有的注重用人,有的注重策略, 而商鞅则是重法。他虽然使秦国国力强盛,奠定秦国大一统的基础,但自己的下场却相当悲 惨。 商鞅变法 11 ◎废除世卿世禄制,以军功而分等级,没有军功的贵族,取消其特权。 ◎奖励耕织,抑制工商业。 ◎打击游民,实行连坐法,互相监管,规定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设伍什之长。 ◎奖励告奸,禁止私斗,以军功为勇。 商鞅二度变法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废封建,置郡县,分秦为四十一县,各县设令、丞等官,管全县政事,由国君任免。 ◎把国都从雍迁到咸阳。 ◎统一度量衡。 ◎初设赋税制度,按人口征税。一家若有两个成年儿子,必须分财分居,否则税收加倍, 以促进生产,提高劳动力。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 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 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 12 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 王莽:缺乏方法的理想主义者 王莽(前 45—23),字巨君,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儿。西汉末,以外戚掌握政权,后 来毒死了汉平帝,立年仅两岁的孺子婴为帝,自己则称假皇帝和摄皇帝。8年正式称帝,改国 号为“新”。统治期间进行改制,企图缓和当时严重的社会危机,结果事与愿违。17 年爆发 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在混乱中为商人杜吴所杀。 王莽:缺乏方法的理想主义者 传统史学讲求正统性,从这个角度来看,王莽算是恶人,因为他篡了位。虽然我并不谅 解王莽的行为,但我要替他做个小小翻案。 王莽出生的时代,帝国制度还没有定型为传统。汉朝代替了秦朝,大家就说朝代是轮流 做的。改朝换代,没有一个姓氏能永远治理天下,哪一个朝代做不好,就由另外一个朝代取 代,颇有政党轮替的味道。而且还排好金木水火土的顺序,所以当时辩论的是,汉是土德还 是水德,以此解释汉朝到底有没有资格代替秦朝。秦朝已经说了自己是水德,如果承认秦朝 的正统地位,那么汉朝就是土德,土克水嘛;要是不承认秦朝正统地位,那么汉朝就直接继 13 承周朝,当是水德。为什么大家会那么看重哪个朝代是五行中的哪一项?因为没有一个王朝能 永远维持下去——汉朝一开头就有阴阳五行思想的辩论。 第二个辩论则是,一个王朝的统治要有一定的条件,如果做不好就要换,但政权并不是 通过选举来更替,而是视天命之所归。天命是什么呢?说是老天爷要不要换皇帝,如何换,老 天爷自会降下许多祥瑞或灾异。地震、日食等各种灾异不断,都是皇帝做得不好的警讯。 其实天灾常常有的,但儒生以“天人感应”这类说法来指责皇帝。儒生的目的就是警告 皇帝,免得皇帝常觉得自己做得很好。汉朝的儒生搞出这套哲学,意即天命是会变的,天命 变了就要换新朝代来治理天下。这样的说法说了一百年,后来连汉武帝都相信,每隔四年就 换一个年号,代表重新开始,是一个新的朝代。 汉朝当时谶纬禅让之说盛行,确实觉得皇帝该要换了,如“汉历中衰,当更受命”这样 的说法层出不穷,王莽就加以利用,而新的皇朝叫“新”。所以改朝换代的理念,王莽是一 本正经相信的。他是汉朝那些外戚中难得的有学问的人。当时中国有所国立大学叫做“太 学”,是世界最早的国立大学,王莽正是太学学生。而王莽能得到地位,是因为皇太后是王 家的女儿,他是皇太后的侄子,皇亲贵戚,地位优越。 起初,他在做宰相的时候,大家都称赞他有学问、有礼貌,思虑也很周密,所以后来有 句诗是:“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就是说,当时如果他在谦恭下士时死掉, 大家会说他是好人一个,但等到他篡了位,就变成大坏人了。可见,要评断一个人是很不容 易的。 但是,他篡汉称帝之后,当政颁布的政策大半都是错的,虽然所实行的政策中有一部分 其实是有道理的,例如解放奴隶。汉朝有奴隶,凡是犯了罪的人,就充公做官奴,私人也可 14 以买卖奴隶。不过奴隶不是主要的生产力量,因为当时并不是奴隶社会。王莽说改奴隶为国 家次等的公民,等到这些人做了若干年的次等公民之后,就可以变回正常的公民。 他也不许有过大的商业利益,做生意不许囤积居奇、不许敲诈——自然资源属于国家, 不属于任何个人。树林、水产、盐,这些都属于国家的资源,这些天然的东西不许任何人垄 断,是全国人民一起共有的。这些制度不完全是今日社会主义或社会福利,但至少就当时的 环境而言,其用意在求取某种程度的公平。 王莽是书呆子,他认为任何事情只要名字改了,实质也就跟着更改了。他把钱币、官制 都改换,甚至连邻近的匈奴、日本的国王都叫他们改称号。他说天下所有的田地都是王田, 就把田地改名为王田,就有不许私人垄断的意思。 胡适因此说王莽是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者。他也相信自己的确有上天的恩赐,有特别的 责任,也有特别的权力:责任就是改革天下,权力就是做皇帝。当时改革也有特别的契机: 汉朝时没有人觉得某个王朝应该永远存在,当政者腐败,就应该有新的王朝起来。 他秉持着这样的信仰;而他的书读得很多,认为社会应有一定的公理和正义,同时必须 要在自己的手里完成。但他的失败则来自他以为发个命令出去,事情就做到了,名字改一改, 就以为实质也改了——这就是读书人的通病。最好笑的是,绿林军打到长安的时候,他还说自 己有天命保护着,不必在乎,自己做了北斗的模型,他坐在斗柄,以为有北斗七星保护着他, 就高枕无忧了。 改革者不能局限在理论里头。商鞅太实际,王莽则太理论。 王莽改制 15 8年,王莽代汉称帝,进行复古改制: 将全国土地改称“王田”,奴婢改称“私属”,都不得买卖;宣称一家不满八个男子而 占田超过一井(900亩)的,余田要分给亲族邻里,无田的按一夫一妻受田百亩的规定分配, 企图实现古代的井田制;并推行五均六,以控制和垄断工商业,增加税收;屡次改变币制和 官制,恢复古代的五等爵。 -------------------------- 王安石:一意孤行,过于自信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 家”之一。仁宗嘉三年上万言书,主张变法,但未获采纳。至神宗即位才获重用,推行新政。 然因改革太急,用人失当,遭致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反对。晚年退居江宁,封荆国公,有《王 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两种。王安石:一意孤行,过于自信 王安石这个人值得讨论。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改革者,但范仲淹才是宋朝第一个改革者。 宋朝是结束五代十国分裂的统一王朝,宋太祖终结了军阀专政的传统。他这个人不太相信别 人,重文轻武,把军队国家化,这是他主要的功劳。 唐末,各地的节度使割据,导致后来唐朝分疆裂土。军阀独揽军权、民政权、财政权三项 大权于一人,终于尾大不掉,以致国家分裂。宋太祖为了革除这种状况,全国的“路”—— 16 相当于现今行政单位“省”——就没有设置地方行政首长。地方权力一条鞭直达朝廷,没有 人总其成。这样的好处是不会有军阀割据的情况,坏处就是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单独成事。 这是高度的中央集权。宋朝的问题是做什么官不做什么事,不做什么官做什么事。譬如,我 委派马英九为“台北市市长”,但不叫他上任,给他差使,去知“国防部”的事情;我派汤 曜明做“国防部长”,但叫他去“南部分院”。这在宋朝叫差遣,官是官、差就是差遣。 宋太祖为了矫正晚唐以来的弊病,弄得宋代官制混乱,所以范仲淹想改革。另一方面, 中国当时的对外贸易已经很发达,中东商人贸易贯通东西,中国颇得利益。但是宋朝的皇帝 还只是从国家专卖盐、酒、铜的利润专挖利权,所得有限,主要的收入还是土地税,此外即 是国营企业。所以虽然宋代经济很发达,但国家却常常闹穷。唐朝时中国还产马,到宋朝时, 北边一块地被辽国拿走了,中国不产马了。兵不强、钱不够、管理又一塌糊涂。范仲淹的改 革,是想要解救老百姓的痛苦,但他没做完。直到王安石得到宋神宗大力支持,才能大刀阔 斧地改革。 王安石的改革是从经济下手,他当年就有一个经建会,叫做“三司制置条例司”,专门 管财政预算收支的三个衙门。三司制置条例司是由宰相亲自掌管,或者是由副宰相兼任,用 经济切入改革。改革田亩制度,举办农民贷款(跟今天的农会信用部一样),称为“青苗钱”; 委托养马,平常让百姓养,等到打仗时再拿出来——这也是读书人的毛病,他不知道马会变 老的。 王安石真的想为老百姓做事情,但这些改革引发了政治斗争,绵延了三个皇帝,北宋斗 完了不够,到南宋继续斗。改革者和保守者之间,在整个宋朝不断发生矛盾冲突。最后王安 石被贬,做了个闲差。 王安石的改革失败了,譬如农贷,他以为是对农民好的。但官府要看成绩,天天在考核, 17 结果农民就算不要借钱,还是照样被迫贷款。贷出去多表示成绩好,结果非贷不可,还要付 利息,反而变成农民的负担;送马给百姓养,官府常常看有没有养好,结果也变成负担。百 姓付了钱可以不当兵,结果变成本来就不用当兵的人也要付钱。这些制度的立意都是良善的, 但是执行欠当,这是官僚制度中求功劳的人执行心切的缘故。 平心而论,王安石这个人不太讲卫生,虱子在胡子上爬,他也不管。王安石个性很傲, 特别别扭,说东他偏说西,说西他偏说东,又自信得过了头,甚至认为天命没有什么可怕的, 人言也没有什么可听的,祖宗更没有什么值得效仿的。天命、祖宗、舆论都可以不管,只有 他对。他一打定主意,连菩萨也劝他不动,当时人皆称“拗相公”。 王安石脾气倔,也不容易交朋友,所以满地政敌。连本来是朋友的苏东坡,后来都变成 政敌。一直到他下台,苏东坡才又成为他的朋友。这种人做事情就是没有朋友,没有人规劝, 后果就是没办法可以找到真正有用的,肯替国家、替他做事情的部下。他是太强的领袖。领 袖太强,手下一定不太强,这是通例,最好是自己很强,但不要觉得自己很强,谦虚一点, 承认别人的长处。所以王安石的手下不是笨蛋就是马屁精,再不然就是利用他的人。他身边 这三种人都有,当然事情办不好了。 回头说到范仲淹身上。范仲淹想要办一个学校,训练将来改革的干部,王安石没想到这 一点,王安石根本没注意当年范仲淹曾有过这样的想法,这就是王安石自信过分的毛病。王 安石是儒家,所以他相信孔子讲的当年尧舜的时代,有一个三代之治圣王的时代,老百姓的 日子过得好,他要把老百姓带回之前的好日子。他自己是很有学问的,也有使命感。但他的 性格使他的改革坏掉了。他失败以后,旧党改了回去,到了哲宗、徽宗时候,他的老部下又 把新政改了回来,但是还没改完,北宋就亡了。 继之的南宋一朝,不断有儒生想要改革,但改革的成果始终未脱离北宋的沉,庞大的官 18 僚力量同样不断抵制改革。余英时在 2003 年写了一本书《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 政治文化的研究》,发现南宋的理学其实是学者想做到内圣外王,王安石即是致力于外王的功 夫。 什么叫做内圣外王呢?南宋儒生的理想,是自身向内要求圣贤的功夫,外面要以王道行天 下。找个好的皇帝,用皇帝的力量(皇帝可以是虚君),他自己可以是真正做事情的人,让世 界变成一个太平的理想世界。做到这个地步,一定要自己先向内修身,向圣贤方面学做人。 这就这内圣外王。理学家就是希望能碰到像王安石一样的机会,有皇帝的信赖,但他自己必 定要做一个圣贤的人。 看了王安石的错误,他们自己心里就会提醒自己,先把自己做好再说,所以南宋理学强 调要先求内圣,再求外王。南宋理学的功夫,不是纯粹做好个人而已,他们都充满使命感。 他们的抱负就是要将世人带进太平盛世:王安石没做好,我们要做好;王安石的办法错了, 我们要找更好的办法,更好的计划。这一个理想一直留在中国士大夫心里。中国的读书人一 直保有这个使命感,从汉朝开始,宋朝加强一点,一直到现在都如此。宋朝是很重要的关键 阶段。 王安石变法 熙宁二年(1069),神宗任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次年为宰相。设“三司(度支、户部、盐 铁)制置条例司”,整军理财,以谋富国强兵。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 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及设置军器 监等。此外,又罢诗赋及明经等科,以经义策论试进士,并立太学三舍法,修撰《三经新义》, 以改革科举和学校制度,为新法培养人才。变法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王安石也被迫两度 罢相,但在神宗的支持下,新法基本在推行。神宗死后,司马光为相,新法全部被废除。 19 --------------------- 张居正:兼具远见实务,推动行政革新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明江陵人。穆宗隆庆元年,与高拱并为宰辅; 万历初年,与宦官冯保共逐高拱。当国十年,推行改革。执行考成法,提高行政效率;清丈 土地,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裁汰冗员,减少支出;改变赋税制度,改善财政;起用戚继光 等整顿边防;用潘季驯治黄淮二河。卒于万历十年,死后被弹劾。 张居正:兼具远见实务,推动行政革新 16 世纪时,张居正很得到万历的信任。中国的封建主义专制到了明朝,达到前所未有的 高峰。太祖朱元璋时已不再设置宰相职务,但张居正因为得到李太后的信任,出任首辅十年, 拥有宰相般的实权,使他得以顺利整饬纲纪,推行改革,将已见衰败的明朝,恢复到国富民 安、海内称治的景况。万历皇帝十岁即位当皇帝,年轻时候政绩做得不错,其实是因为张居 正在幕后替他做了皇帝。 当时明朝很乱,明朝的皇帝好的少,坏的多,整个明朝的政治其实都不好。朱元璋手下 当年一起打天下的文臣武将,被他杀了四万。朱元璋用读书人做事情,叫你做什么就做什么 的,做不好就挨廷杖,也有当场被打死的。朱元璋的时代朝臣上朝,晚上回家,一家人都要 庆幸又渡过了一个难关。明朝的官员是没有尊严的。所以明朝的官大半都不行,顶多做到奉 公守法,有所作为的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20 张居正是难得有所作为的人。当时太监专政,替皇上管事。法律不行,政令已无法下达。 张居正的改革,只是想按《大明律》做事情,该做的就做,皇帝下的诏书,政府下的命令就 都能彻底执行,让政府的效率提高。他曾引用于谦的一首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 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大意是说:我是山里的石灰岩,被人家切下 来到火里去炼,粉身碎骨,烧成一堆白灰,留下的是清白。这就是张居正的志愿。 他是湖北人,先师沈刚伯先生也是湖北人。我在台湾做事情的时候很受委屈,特务、党 部和有些同事找我麻烦。沈先生以张居正勉励我,张居正曾发愿:人们走过水坑时,愿是那 水坑上铺上的草席,让人家踩过去,宁愿自己受污而让人家保持干净;骑马的人两脚上都会 沾上污泥,我愿做骑马的人膝盖上两块遮脏泥的东西,宁愿自己受污而让人家保持干净。沈 先生告诉我:要做事情,就要任劳任怨。张居正就是抱持这种想法,立志做这样情操的人。 张居正的改革在他当政的时候确实是成功了,可是他为改革不惜肃清朝臣巨贾,以致死 了之后还差点被开棺斫尸,家产全部没收。他成功在哪里呢?他制定了一套制度,改革了行政 效率;改革田亩的税收,使税收公平;让一般老百姓不会被大户侵占权利。大户是当地收税 的人,当时明朝有包税的恶习,大户负责收税的同时,把自己的税负转嫁到一般老百姓的身 上。 在行政方面,张居正定了办法:一个命令,分成三份,一份是下命令的人,一份是收到 的人,一份是监察的人,如果没有按照时间回报,就表示失败,监察人员会去查验执行的时 间对不对,执行的条款对不对,执行的情况成果对不对,加以考核。这个办法延续到对日抗 战的时期,还有行政三联单。从 16世纪用到 20世纪,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名称,设计原理是 一样的:一个命令出去,一定有人追踪考核。这是张居正的远见与切合实务的改革。 21 “封疆危日见才难” 张居正死后不久就遭到清算,他锐意进行的各项改革,也逐渐被取消,明王朝从此再也 无可避免地走向末路。明末崇祯皇帝“抚髀思江陵,而后知,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时相一也”, 这时候才给张居正彻底平反。而此时江陵张居正故宅更有题诗云:“恩怨尽时方论定,封疆危日 见才难。” ---------------------- 康有为:经世致用的思想家与活动家 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清广东南海人,世称南海先生。 1888年第一次上书朝廷,建议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事。十年期间先后七次上书,并在 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鼓吹变法。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联合上京会试的一千三 百名举子上书建议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是为维新变法的先声。 清朝末年,国家领土一天天被侵夺,赔款一天天付出去。政治日坏,本来建海军的钱拿 去建颐和园,捐官的人拼命捞老本。眼看国家快亡了,康有为、梁启超这些人想要辅助光绪 皇帝变法。当时他们决意模仿德国与日本。因为日本的明治维新刚刚开始,成败还在未定之 天,而德国的改革也很成功,所以他们希望以德国和日本的改革作榜样。 一百多天下来,这些年轻的改革者天天下命令,下了无数的命令,单单从命令来看,中 国已经维新了。但旧的官僚根本不听他们的话,所以到了最后,慈禧太后反扑而有“戊戌政 22 变”。这些包括康有为在内的改革者,所作所为和王莽一样,也是托古改制。他说孔夫子本 身就是大改革者,孔夫子生前就想改革鲁国的,变法也不过就是孔夫子想做的事。他的做法 也与王莽、王安石一样,将古代的经典作新的解释。康有为在广州讲学,也是在传播这一套 托古改制的理论。实质上,他以外国的例子作为改革真正的蓝本,但他一定要套上中国的传 统,借托古来说服大家。 康有为也不能说离儒家很远,汉朝儒家有一批今文学派的学者,确实是想要依据理想制 度来改革朝政。所以康有为是想让今文学派的思想在清朝复活。他在讲学的时候,有一批人 跟着他一起做,所以他在上书时候,共有几千人签名的——时代的需要,中国不改不行的。 戊戌被害的六君子中,最可佩的是谭嗣同,他讲人权,既是儒家的仁,也是佛家的慈悲。谭 嗣同一念慈悲,要救苍生于水火之中。为了改革变法,谭嗣同愿意掉脑袋来完成。慈禧太后 派人去抓的时候,大家都要逃,但是他不逃,他大开正门,坐得端端正正等你来抓,这是一 个有使命感有抱负的人。 康、梁倡议改革大事纪 ◎1882年,康有为进京应试。 ◎1888-1898年,康有为曾先后七次上书,反复申述以君主立宪为主体的救国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1895 年清朝甲午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后,康、梁邀集各省应试举人,联合上书,史称“公 车上书”。 ◎康有为与梁启超等人一起创办《万国公报》,建立“强学会”,发行《强学报》,为维新 变法制造舆论。 23 ◎1895年,又改《万国公报》为《中外纪闻》,它是北京出版的第一份民办报刊。 ◎1898年 1月,康有为在南海会馆创立“粤学会”。 ◎1898年 6月 11日,光绪皇帝根据康有为多次上书,在老师翁同等的支持下,颁“明定 国是诏”,宣布变法,史称“百日维新”,共计 103天。在政治、军事、经济、文教各方面, 陆续提出起用新人、改革科举、成立京师大学堂、发展新闻出版业、振兴商务、革新军事等 新政措施。 ◎1898年 9月 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百日维新”于是结束。慈禧重新 垂帘听政,并下令捕杀康有为。 ◎变法失败,康、梁一起流亡日本。康有为流亡海外的十六年间,周游列国,寻找救国救 民的方案。1899年在加拿大组织“保皇会”,与孙中山所领导的民主革命派进行论战。 ----------------------- 梁启超:笔端常带感情的改革宣传家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十七岁中举,是康有为的 学生,也是戊戌变法主要成员之一。辛亥革命后,曾出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币制局总裁、 财政总长等职。他早年在《时务报》、《新民丛报》所发表的政论散文被称为“新民体”,感 情奔放,启蒙了整整一代人:晚年在清华讲学,为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 24 梁启超梁任公在戊戌变法里面不是第一主角——第一主角是康有为。梁任公则是康有为 最有才气的学生。戊戌变法虽然失败,改革的种子已在中国萌生。梁启超二十一岁时,曾填 词抒发胸中感慨,发愿替苍生受苦,老百姓所受的苦由他一人受好了:他就是这么一个胸怀 济世的人。 民国建立以后,他有志于政治,他不想保皇,也不想复辟,他想要建立民主制度。在当 时北洋政府所在的国会里面,他想要有一个政党,但是也失败了。不过这个人确有感人的力 量,他的朋友里面,文的有当时第一等的知识分子,武的有当时最好的战略家蒋百里。他后 来要去旅行的时候,蒋百里丢下自己的职务跟他跑,也有人贴了家财替他办政党,这就是梁 启超感人的力量,但最后还是失败了。 除了做过两任总长以外,在民国的政治上他没有真正占到一个位置,他说的千金剑、万 言策,讲起来都是想要用政治来救国救民的,但他一辈子都没做到。可是对中国的启蒙而言, 没有梁启超就没有启蒙:他鼓吹民族的觉醒,他也宣扬民主,他的文章有感情、有思想。我 的老师夏德仪先生曾回忆道,他当时住在苏北的乡下,交通并不方便,但每天有一艘船一个 航班,带来梁任公的《时事新报》,夏先生等人每天都在码头上等。从上海发行的话,四川一 样有人在等。 梁启超其实并不做第一手的研究,他也不通外文,人家念给他听,他写下来。他的著作 涉及面之宽,从法律、政治到经济,到诗歌到戏曲,无一不通,所以政治上虽没有如他愿, 思想上却成功地推动了中国的启蒙。日据时代,他到台湾来访问,林家接待他,也是不管哪 个地方的旧士绅,大家都来听他讲几句话、讨论问题;所以他的启蒙也影响到日据时期的台 湾。他在其他方面的成功与他在政治上的失败对比,成功显得更深刻了。 25 梁启超他走了,留下有用的人做别的事情。假如梁启超早些年死了,那没有梁启超,我 们中国的近代又不一样的。梁启超对近代中国教育的功劳之大,没人可以比。这些改革者, 对老百姓对世界都有许下的愿心。 我拿戊戌变法的人物来做结尾,就是要说明,中国士大夫的传统就是一直想要改,一直 想把理想带到世界来,但每个人所做的事情因为时代的限制,因为背景的限制,或是因为改 革者自身性格的限制等,一路过来的几位改革人物几乎都是失败的。但是没有这些失败的人 物,没有这些人留下来的痕迹,历史就显得过于苍白了。 本章小结: 改革者多半下场不好,这是有缘故的。因为,对一个组织或系统而言,任何变动都会牵 动全体,整个组织系统如此庞大,仅靠一小部分的变动来加以改革,是很困难的。 另外,每个朝代的开创者是系统的设计者,等于是重新开始,负担比较少。而且,往往 鉴于前朝的困难与缺失,便进行一番全面的翻修。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唐朝末年到五代,因为 军阀割据,国家分裂,所以宋朝就一百八十度转过来,将文官地位提高,武人地位压低。像 这样全然的更动,往往是会成功的,因为不是只修补少部分,而是一概全换。 这与改革者不同,改革往往是在朝代已经运作了一段时间,产生了问题,才有更动之议。 这一篇里头唯一的例外是王莽,他是自己想出一套全新的东西来,其余则都是因为产生了大 大小小的问题,必须做修改。修改一个小螺丝钉,一定会发生磨合的问题,改革成功的几率 往往非常有限。同时,在任何一个大系统中,会有一些既得利益者来反对。到最后,改革者 一定变成少数面对多数,因为他的同僚和与他同时代的人,甚至不在政府里面的百姓,都会 对他产生强烈反感。王安石就是如此。他失败的原因还应包括在某些本来没问题的地方,却 26 因此牵涉别人,惊动了朝野。他的动机可以很好,可是一竿子惹翻了整船的人,大家都想把 他丢下水。这,就是改革者失败的悲剧。 ----------------------- 第二章 历史人物的成败 我们在前一章提到,许多成功和失败是无法用一个标准来判断的。许多事情,我们原本 觉得它应该成功,可是到头来却失败了;有时觉得可能会失败的,最后却成功了,这很难说。 历史学家可说是事后诸葛,但事后算命其实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手边的资讯时常是不完 全的,而且立场也常有偏私。 我说个“塞翁失马”的小故事。《淮南子》里面提到,长城边上住着一个老头子,家里养 了一匹好马,有一天那匹好马溜掉了,人家直说好可惜,但这个老翁说,怎么知道这不是好 福气呢?过了几天,好马带了一群马回来了!马有个习惯,就是服从领袖,服从领袖绝对不 是盲目,马的领袖一定是匹好马。因为做领袖的要负很多责任,它要负责找水源,找睡觉的 地方,看见敌人的时候要第一个抵抗,晚上别的马睡觉的时候,它则要巡逻。头马是不简单 的,所以马群的头马一定是好马。这一匹好马跑出去,最后带回许多马,老翁等于凭空发了 财。但这时老翁却说,表面上看起来是好事的,反而很有可能是祸害!过了几天,他的儿子 骑马摔了一跤,大家都替他可惜,但老翁依旧说焉知非福啊!过不久,国家打仗要征兵,他 的儿子因为受伤,反而不用去当兵。 人生在世,无法轻易说哪个成功哪个失败,只有自己心里才知道。倒过来讲,也不要轻 易判断哪个一定失败哪个样子叫成功。天下最痛苦的事莫过于老是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可能 27 他所怀的才是永远没有用的机会。所以,若是自己的期许、盼望的成功,和自己能力可做到 的不一样,这就是最大的痛苦了。 接下来,我会拿一连串的人物,谈谈别人认知他们的眼光,找出他们为什么倒霉——也 许他自己都不知道;同样的,他们成功的地方,也许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近塞上之人,有 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伴胡骏 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骨。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举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 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 也。 ——《淮南子•人间训》 -------------------- 李广:性格决定命运的悲剧将军 李广(?—前 119),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人。文帝时,参加反击匈奴攻略的战争。景帝、 武帝时曾任陇西、北地、右北平等郡太守,匈奴畏之称为“飞将军”。公元前 119 年,随卫 青攻匈奴,因无向导迷路失期,自缢身亡。李广的儿子李敢、长孙李陵,也都是一时名将。 我对李广有一点偏好,因为书上说:“李广老,数奇。”这意思是说李广运气不好,命 中注定不能封侯。 28 李广一辈子没有封侯的机会,最后还自杀了。这位飞将军会骑马,善射箭。据说他夜里 看到一只老虎,一箭射过去,第二天早上发现,原来是石头。力道之大居然足以穿石! 汉朝的国都长安位于今天的西安,西边和北边共有六个郡。这些位在长安西边跟北边的 六个郡,因居于边境,郡里的年轻人几乎都会骑射,政府对他们特别优待,交的税也少一点。 所谓“六郡良家子”,就是六个郡里面好人家的孩子。他们通常自备弓马,敌人来犯,良家 子以义勇军参战。李广就是由此途径参军,最后出任将军。他是当时最有名的军人,曾担任 右北平太守,戍守在今天的北京附近,负责防守边境的长城。 汉朝跟匈奴打了很多次仗,李广常常率领小部队主动出击,几十个人、几百个人就冲出 去,常有斩获。当然也有被抓的时候,他便趁敌人没有防备时逃出来,即使被绑在马上,居 然还可以夺过旁边胡人的马,跑回汉营来。有一次,匈奴的大军在前面,他才几十匹马、几 十个骑兵,还故意徐徐慢行,让匈奴搞不清楚他背后是不是有伏兵,不敢动他,只好退走, 他则安安全全地回来了。这些都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卫青、霍去病这两个人是讨伐匈奴的主将。以汉朝的角度看,称得上是成功的将领,每 个人都带过几万大军出征,而且终于将匈奴击败了。但西汉时匈奴并没有全败,整个匈奴的 衰败还要再过两百年。 卫青、霍去病这两个人都不是六郡良家子,也不是行伍出身。卫青的姊姊是汉武帝宠爱 的夫人,霍去病则是卫青的外甥,他们是以外戚的关系得到信任带兵出征。霍去病有句名言: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意思是说,匈奴还没消灭,我哪里能结婚?但是又有“阵前将士半 生死,将军帐里又歌舞”来描写他当将军时的情景,所以我们知道他是享福的将军。 29 他们成功在哪里?原本汉朝的国力就强到可以打败匈奴,卫、霍两人唯一的优势是皇帝的 充分信任。汉朝的损失多大呢?三次出兵,损失大得很,这还不包括自己带着马一起跟着去的 义勇军。所以这是汉朝倾全国之力来打的仗。得到充分信任的亲贵所带的兵,是倾尽全国之 力,拼资源,也拼决心。 今天在西安城外,可以看到霍去病的墓,墓旁就有马踏匈奴像,一座祁连山的模型,匈 奴人瘫在地上,一匹战马踩在他身上。霍去病的墓,可说是汉朝至今最出风头的一个墓,可 晓得是为什么吗?因为霍去病的名字有“去病”二字!许多百姓因而流传摸他的像可以治病,从 伤风咳嗽到瘫痪都去摸他一下,霍去病墓上的石头马被摸得亮光光的,两千多年来,天天有 人去摸,怎能不光啊?这个运气也是奇怪的,陕西附近的人都认为他是“医神”,而不只是战 马嘶鸣、战功赫赫的青年将领形象。 汉朝大军讨伐匈奴,卫青和霍去病这两位大将各率五万人出去征战的时候,却让李广率 偏师别道领兵。李广很不高兴,他认为自己是全天下最有名的战士,匈奴称他为飞将军,为 什么派他率偏师?结果,人家大军打了胜仗回来,他却迷了路,困在沙漠里。按照汉朝的规定, 没有完成使命的,回来要接受军法审判。他说自己这么大岁数了,还有脸接受军法审判吗?于 是自杀了。 虽然大家一直哀悼这位英雄人物,但我们来看看他失败的原因何在。 李广确实是个战士,却不是称职的将领。他是带兵打仗的人,还轻举妄动,随时带着几 十人、几百人冲出去,这是不对的。将领应该要守住大部队。汉时一个郡的规模,至少有一 万骑兵,这一万骑兵是训练有素、有部务、有编制、有纪律的军队;而大将的责任是指挥大 部队,不是逞个人英雄。 30 当时有位将军叫程不识,他的部队从来不打大胜仗,也从来不打大败仗,永远是一整批 出去,退兵也是一整批慢慢退下来,左右前后,整个部队的旗号整整齐齐,无大胜亦无大败。 两人相比之下,程不识的功名远不及李广,也不像李广那样让人佩服,但他是真正的将领; 李广则不是将领,只是个战士。所以汉武帝、卫青说李广“数奇”,说他运气不好,其实是 迷信。 汉武帝大概了解李广这个人,知道他不能当主力,但也不能不派他去,所以挑了一个偏 师别道叫他去,碰不到敌人,还可以全师而回。结果因为没有前哨而迷了路,说来也很不应 该。所以讲起李广身后的名声,我们说他是龙城飞将,其实他只能算是善战的勇士。 李广有个孙子叫李陵,名气也很大。太史公司马迁就是因为替李陵投降匈奴讲话而受了 宫刑。从《答苏武书》可以看出,李陵也是个战士,不是将领。李陵为什么被打败呢?当中也 是有道理的。在沙漠作战,面对千军万马,怎么可以只带五千个步兵出去呢?这五千个步兵虽 是精选的部队,每个人都有本事单独作战,但如何把五千个战士摆在一起,才是对将领的考 验。他能远征出战,最后碰到单于大军被围,抵抗了很久才全军覆没,也是不容易的事情。
本文档为【《从历史看人物》作者:许倬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5679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7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4-01-21
浏览量: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