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临床检验基础重点

临床检验基础重点

举报
开通vip

临床检验基础重点1、中毒颗粒 —— 机体有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时(1分),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紫黑色或紫红色颗粒(2分)。 临川检验基础重点 1、中毒颗粒 —— 机体有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时(1分),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紫黑色或紫红色颗粒。 2、BJP ——本周氏蛋白,又称凝-溶蛋白,该蛋白在Ph 4.5~5.5条件下,加热到56OC时沉淀,继续加热至90~100OC时沉淀溶解,而温度下降到56OC恢复凝固。 3、蛋白尿 —— 尿液中蛋白质含量大于15...

临床检验基础重点
1、中毒颗粒 —— 机体有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时(1分),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紫黑色或紫红色颗粒(2分)。 临川检验基础重点 1、中毒颗粒 —— 机体有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时(1分),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紫黑色或紫红色颗粒。 2、BJP ——本周氏蛋白,又称凝-溶蛋白,该蛋白在Ph 4.5~5.5条件下,加热到56OC时沉淀,继续加热至90~100OC时沉淀溶解,而温度下降到56OC恢复凝固。 3、蛋白尿 —— 尿液中蛋白质含量大于150mg/24h,或浓度大于100mg/L,蛋白定性试验为阳性,称为蛋白尿。 4.、渗出液——属炎性积液,形成原因主要有:炎症时,病原微生物的毒素、缺氧及炎症介质作用,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血管内大分子物质通过血管壁而渗出,渗出液的产生多为细菌感染引起,恶性肿瘤可引起类似渗出液的积液。 5.、粪便隐血——当上消化道有少量出血时,因消化液的作用使红细胞溶解破坏,肉眼看不见,显微镜检查也不能发现,称为隐血。 6、线索细胞——为阴道鳞状上皮细胞黏附大量加德纳菌及其他短小杆菌后形成(2分),是诊断加德纳菌性阴道炎的重要指标。 7、尿中脓细胞——炎症时(1分),尿中变性坏死的白细胞外形多变,不规则,结构模糊,胞质内充满粗大颗粒,核不清楚,常粘连成团,称脓细胞。 8、阴道清洁度——将阴道分泌物与少许生理盐水混合涂片,于高倍镜下观察涂片中阴道杆菌、上皮细胞、白细胞(或脓细胞)及其他杂菌的数量多少来划分阴道清洁度,分四级。主要用于判断阴道炎症和生育期妇女卵巢性激素分泌功能的指标。 9、类白血病反应——在急性严重炎症时机体在较大的刺激下,白细胞大量增多并伴有幼稚白细胞出现,但红细胞和血小板并无明显变化,当原发病因治愈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随之消失。 10、肾小球性蛋白尿——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因炎症、免疫、代谢等因素损伤后,滤过膜孔径增大、断裂和静电屏障作用减弱,血浆蛋白质特别是白蛋白滤出,超出近端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形成的蛋白尿。 11、肾小管性蛋白尿——指肾小管收到感染、中毒损伤或继发于肾小球疾病时,重吸收能力下降或抑制,而出现的以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为主的蛋白尿。 12、脂肪泻——24小时粪便中脂肪排除总量>6g/d,粪便有酸臭味。呈灰白色,有油腻状的光泽,呈糊状或膏状,称脂肪泻;患者血清中维生素A、胡萝卜素降低。 13、漏出液——属非炎性积液,形成原因主要有: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减低,淋巴回流受阻,钠水潴留。 14、癌——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癌,如鳞状上皮来源的称为鳞状上皮细胞癌。 15 、精液液化时间——精液由胶冻状转为流动状所需的时间称为精液液化时间。 16、精子活动力——是指精子前向运动能力。WHO将精子活动力分为3级,即前向运动(PR)、非前向运动(NP)和无运动(IM)。精子活动力受温度和保存时间的影响。 17、精液粘稠度——系指精液完全液化后的黏度。可直接用波棒法或黏度计法测定。 18、红细胞大小不均——是指同一患者的红细胞之间直径相差一倍以上。贫血患者常有此现象,巨幼细胞性贫血时尤为明显,与骨髓造血功能紊乱、造血监控与调控功能减弱有关,可通过红细胞分布宽度数值指标反映出来。 19、豪焦小体——又称为染色质小体。成熟红细胞或幼红细胞的胞质内含有一个或多个直径为1-2微米的暗紫红色小体,为核碎裂或溶解后所剩残余部分。可见于脾切除术后、无脾症、脾萎缩、脾功能低下、红白血病和某些贫血患者;巨幼细胞贫血时更易见到。 20、有核红细胞—— 成熟的红细胞是无细胞核的,成分是蛋白质和铁,有运输氧的功能。但是人体内细胞生长不可能没有细胞核,所以有核红细胞实际上是未成熟的红细胞。有核红细胞所占比例很少。  21、靶形红细胞——红细胞中心部位染色较深,周围为苍白区域,而细胞边缘又深染,形如射击之靶。有的中心深染区不像孤岛而像从红细胞边缘延伸的半岛状态或柄状,而成不典型的靶形红细胞。靶形红细胞直径可比正常红细胞大或正常,但厚度变薄;靶形红细胞常见于各种低色素性贫血,在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时尤易见到。  22、网织红细胞——介于成熟RBC和晚幼RBC之间的细胞,略大于成熟RBC,其胞质中含有少量残存的嗜碱性物质RNA,用煌焦油蓝染色时成网状故名网织红细胞。  23、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是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的核酸变性、聚集形成颗粒,经碱性染料染色后,细胞内可见到深染的颗粒;若以瑞氏染色,则在粉红色的胞质中见到紫红色或蓝黑色颗粒。  24、核左移——外周血液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时称为核左移。核左移常伴有毒性颗粒、空泡、核变性等毒性变化,最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时也可见到。 25、核右移——外周血液中5页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大于3%时称为核右移。核右移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少,属造血功能衰退的表现。这是因缺乏造血物质、DNA合成减少或骨髓造血功能减退。 26、血小板卫星现象——是指血小板黏附、围绕于中性粒细胞的现象,有时可见血小板吞噬现象。此时,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形态功能均正常。血小板卫星现象偶见于EDTA抗凝血。 27、管型——管型是蛋白质、细胞及其崩解产物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成的圆柱形凝聚体,是尿沉渣中最具有诊断价值的成分。 28、闪光细胞——在低渗条件下可见到中性粒细胞胞质内颗粒呈布朗运动,由于光折射在油镜下可见灰蓝色发光现象,因其运动似星状闪光,故称闪光细胞,多见于急性肾盂肾炎。 29、前列腺颗粒细胞——体积较大,吞噬了卵磷脂小体的吞噬细胞。卵磷脂小体呈圆球形或卵圆形,折光性强,大小不均,大于血小板而小于红细胞。正常卵磷脂小体均匀分布、布满视野;前列腺炎时减少、分布不均、有成堆现象,严重可消失。 30、血红蛋白尿——指血液中出现了多量的游离Hb,且量超过1000mg/L,外观呈浓茶色、红葡萄酒色或酱油色,隐血试验阳性的尿液。 31、颗粒管型——管型中的颗粒含量占管型面积1/3以上时,称为颗粒管型。健康人尿中一般无颗粒管型,增多见于肾实质病变。 32、透明管型——透明管型是尿液中一种主要由T-H蛋白构成,也有白蛋白及氯化钠成分参与构成的管型。健康人偶见,增多见于肾实质病变。 33、蜡样管型——由细颗粒管型衍化而来或因淀粉样变性的上皮细胞溶解后逐渐形成的管型,也可能是透明管型在肾小管内停留时间较长演化而成的。蜡样管型提示肾小管有严重病变。 34、1h尿液有形成分排泄率——又称1h尿液有形成分计数,是计数3h内尿中细胞、管型的数量,再换算成1h的排出量。因留取定时尿液定量计数,能更准确地反映泌尿系统的状况,故对肾脏疾病的诊断可提供较为可靠地尿液检查依据。 35、肿瘤——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异常病变。学界一般将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 1、何谓贫血?贫血的原因有哪些? 答: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低于同地区、同年龄组参考值下限,即RBC<3.5×1012/L,Hb<110(女)、120(男)g/L,为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通常称贫血。引起贫血的原因通常包括: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红细胞丢失。 2、尿液管型的概念及形成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答:管型是蛋白质、细胞及其崩解产物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聚集体,是尿沉渣中最有诊断价值的成分。形成管型的必要条件:①原尿中有清蛋白、T-H蛋白:这是构成管型的基质和首要条件;②肾小管有浓缩和酸化尿液的能力;③尿流缓慢,有局部性尿液淤积;④具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 3、简要说明漏出液和渗出液的鉴别要点。 答:形成原因、外观、混浊度、比重、凝固性、Rivalta试验、蛋白总量、葡萄糖、积液/血清蛋白、有核细胞计数、有核细胞分类。 项目 漏出液 渗出液 病因 淡黄色 炎症性、外伤、肿瘤或理化刺激 颜色 非炎症性 黄色、红色、乳白色 透明度 清晰透明或琥珀样 浑浊或乳糜样 比重 <1.015 >1.018 pH >7.3 <7.3 凝固性 不易凝性 易凝性 Rivalta试验 阴性 阳性 蛋白质含量(g/L) <25 >30 积液蛋白/血清蛋白 <0.5 >0.5 葡萄糖(mmol/L) 接近血糖水平 <0.33 LD(U/L) <200 >200 积液LD/血清LD <0.6 >0.6 细胞总数(×10^6/L) <100 >500 有核细胞分类 淋巴细胞为主,可见间皮细胞 急性炎症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慢性炎症或恶性积液以淋巴细胞为主 肿瘤细胞 无 可有 细菌 无 可有 血性脑脊液标本如何与穿刺损伤相鉴别? 当腰穿发现脑脊液呈血性时,应该鉴别是损伤性出血,还是由于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所造成,其判定主要方法如下: 项目 新鲜性出血 陈旧性出血 外观 浑浊 清亮、透明 易凝性 易凝 不易凝 上离心后上清液 无色透明 红色、黄褐色或柠檬色 红细胞形态 无变化 有皱缩 上清液隐血试验 多为阴性 阳性 白细胞计数 不增高 继发性或反应性增高 4、细胞病理学图片上,癌细胞核形态异常的表现有哪些? 答:核增大 ,特别是核胞质比增大;核形态和轮廓不规则;染色过深,染色质呈粗颗粒状;女性性染色质小体异常;核膜异常;核仁异常;细胞周期和有丝分裂异常;某些肿瘤的特殊变化。 5、病理性血沉加快的原因有哪些? 答:组织损伤、恶性肿瘤、炎症疾病、自身免疫病、高球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等 6、尿液干化学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仪的检测指标有哪些? 答:pH值(PH)、比重(SG)、蛋白质(PRO)、葡萄糖(GLU)、酮体(KET)、亚硝酸盐(NIT)、隐血(BLD)、白细胞酯酶(LEU)、尿胆原(URO)、尿胆红素(BIR)、维生素C(Vit C)。 浑浊尿的原因及特点。 浑浊 原因 特点 灰白色云雾状 盐类结晶(磷酸盐、尿酸盐、碳酸盐结晶) 加酸或加热、加碱,浑浊消失 红色云雾状 红细胞 加乙酸溶解 黄色云雾状 白细胞、脓细胞、细菌、黏液、前列腺液 加乙酸不溶解 膜状 蛋白质、红细胞、上皮细胞 有膜状物出现 白色絮状 脓液、坏死组织、黏液丝等 放置后有沉淀物 乳白色浑浊或凝块 乳糜 外观具有光泽感,乳糜实验阳性 7、复层鳞状上皮细胞从底层到表层细胞形态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答:①细胞体积由小到大;②胞核由大到小,最后消失;③核染色质由细致﹑疏松﹑均匀到粗糙﹑紧密﹑固缩;④核胞质比由大到小;⑤胞质量由少到多,胞质染色由暗红色到浅红色。 8、尿中BIR和URO检测对黄疸三种常见类型的鉴别意义。 答: 溶血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 胆汁淤积性黄疸 URO(尿胆原) 强阳性 阳性 阴性 BIR(胆红素) 阴性 阳性 阳性 9、红色尿液的鉴别? 项目 血尿 血红蛋白尿 肌红蛋白尿 卟啉尿 颜色 洗肉水样或有血凝块 暗红色、棕红色或酱油色 暗红色或粉红色 红色、红葡萄酒色 原因 泌尿系统出血 血管内溶血 肌肉性损伤 药物、食物 显微镜检查 大量红细胞 无红细胞 无红细胞 无红细胞 上清液颜色 清或微红 红色 红色 红色 上清液隐血实验 弱阳性或阴性 阳性 阳性 阴性 尿蛋白定性实验 弱阳性或阴性 阳性 阳性 阴性 10、什么是粪便隐血?简述粪便隐血的实验原理。 答:当上消化道出血量小于5ml时,因消化液的作用使红细胞溶解破坏,肉眼看不见,显微镜检查也不能发现,只能通过化学法、免疫法等才能证实的出血称为粪便隐血。 邻联甲苯胺法实验原理:血红蛋白中的亚铁血红素有类似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能催化H2O2作为电子受体使色素原氧化呈色,将受体领联甲苯胺氧化成邻甲偶氮苯而显蓝色。 正常精液的判断标准。 答:颜色(乳白色不透明)、量(1.5--6ml)、液化时间(<60min)、粘稠度(拉丝<2cm)、酸碱度(7.2--8.0)、活动率(>60%)、活动力(PR+NP≥40%,PR≥32%)、存活率(≥58%)、 无凝集、精子数量(精子计数≥15×10^9;精子总数≥39×10^6/1次射精)、精子形态(正常精子≥30%)。 12、阴道分泌物清洁度分度标准。 答:清洁度分级 杆菌 球菌 白细胞或脓细胞(个/HPE) 上皮细胞 Ⅰ 多 — 0—5 满视野 Ⅱ 中 少 5—15 1/2视野 Ⅲ 少 中 15—30 少量 Ⅳ — 多 >30 — 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 贫血类别 形态学分类 红细胞形态 临床症状 检测指标 治疗 缺铁贫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直径常小于<6um,生理淡染区扩大,甚至呈环状,系血红蛋白含量降低所致 头晕、乏力、活动后心悸、气短及耳鸣、纳差等 MCV、MCH、MCHC均低于参考值 铁剂 巨幼贫 大细胞性贫血 大多数红细胞呈大卵圆形,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5叶者>5%或有6叶者出现 头晕乏力、四肢发麻、“牛肉舌” RBC、Hb、HCT均降低 MCV、MCH增大 MCHC正常 RBC直方图峰右移、RDW增大 补充叶酸或维生素B12 再障贫 正常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也可偏大或大小不等,一般无畸形及多染或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明显减少 一般无肝脾肿大,出血和感染是再障的两大主要并发症 Ret明显减少 去除病因、雄激素和蛋白合成同化激素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抑制剂治疗、造血细胞因子治疗 溶血贫 大细胞性贫血、 正常细胞性贫血 靶形红细胞、盔形红细胞和破碎红细。网织红细胞增多,绝对值升高,外周血中出现幼红细胞,骨髓幼红细胞增生 严重的腰背及四肢酸痛,伴头痛、呕吐、寒战随后高热、面色苍白和血红蛋白尿、黄疸、脾大 RBC、Hb降低 去除病因和诱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脾切除、成分输血 14、中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有哪些? 答:急性感染或炎症(1分),类白血病反应(0.5分),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0.5分)、急性溶血(0.5分)、急性失血(0.5分)、急性中毒(0.5分)、恶性肿瘤(0.5分)、白血病(0.5分)、骨髓增殖性疾病(0.5分)。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有哪些? 答:感染、血液病、理化损伤、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疾病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有哪些? 答:过敏性额炎症性疾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等 淋巴细胞病理性增多的原因有哪些? 答: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组织移植术后排斥反应、某些血液病、药物作用 单核细胞病理性增多的与原因有哪些? 答:感染、结缔组织病、血液病、恶性疾病、胃肠道疾病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有哪些? 答: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感染性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等 常见血管内溶血的因素有哪些? 答:红细胞破坏、微生物中毒反应、动植物所致溶血、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药物作用、免疫反应 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的因素有哪些? 答:肾小球基底膜病理性改变对红细胞的挤压损伤各段肾小管内不断变化的PH、渗透压、介质张力、代谢产物对红细胞的作用。 尿液pH和渗透压对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的影响。 尿液 红细胞 白细胞 管型 高渗尿 皱缩,体积变小、星形或桑葚状 可存在,皱缩,体积缩小 可存在较久 低渗尿 肿胀,体积变大、不定形,无色 肿胀,易破坏 易崩解 酸性尿 可存在一定时间,体积缩小 皱缩,体积变小,能存在一定时间 可存在较久 碱性尿 肿胀,溶解破裂,形成褐色颗粒 肿胀,形成块状结构 溶解、崩溃 什么叫做脂肪泻?其形成原因有哪些? 答:脂肪泻是指24小时粪便中脂肪排除总量>6g/d,粪便有酸臭味,呈灰白色有油腻状的光泽,呈糊状或膏状。形成原因有:胰腺疾病、肝胆疾病、小肠病变等 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断标准。 答:阴道分泌物稀薄均匀、分泌物pH>4.5、胺试阳性、线索细胞阳性 三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检测项目包括哪些? 答: RBC、Hb、HCT、MCV、MCH、MCHC、RBC直方图、RDW、WBC、W-SCR、W-MC、RW-LCR、W-SCC、W-LCC、WBC直方图、PLT、PDW、MPV、PLT直方图。
本文档为【临床检验基础重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061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8KB
软件:Word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4-01-16
浏览量: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