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一讲绪论第二节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第一讲绪论第二节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举报
开通vip

第一讲绪论第二节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nullnull 授课对象 2013级研究生 主讲人 薛芳芸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 第一讲 绪论 第一讲 绪论第二节 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什么是中医 二、中医是一门怎样的学问 三、中医的基本精神 四、中医学的文化特征 五、传统文化对中医的影响 六、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七、如何看待中医和西医 一、什么是中医一、什么是中医 ★ “中”的含义: ① “中”字有方位的含义。 ② “中”字有表里含义。即内部、里面称之中。 ③ “中”字有等级...

第一讲绪论第二节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nullnull 授课对象 2013级研究生 主讲人 薛芳芸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 第一讲 绪论 第一讲 绪论第二节 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什么是中医 二、中医是一门怎样的学问 三、中医的基本精神 四、中医学的文化特征 五、传统文化对中医的影响 六、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七、如何看待中医和西医 一、什么是中医一、什么是中医 ★ “中”的含义: ① “中”字有方位的含义。 ② “中”字有表里含义。即内部、里面称之中。 ③ “中”字有等级含义。中等、中间称之中。 一、什么是中医一、什么是中医★ 中医的含义: 1、中国的医学或用中国医学理论和医疗方法治病的医生。与西 医相对而言。 2、中等的医生或医术。 3、指治病时采取的阴阳平衡、不偏不倚的中和的原则,与儒家 的中庸原则相符合。 4、“方剂者,皆生生之具” 班固《汉书·艺文志》 5、“医者,意也” 范晔《后汉书·郭玉传》 方技者,皆生生之具方技者,皆生生之具 这和现代医学的定义是不一样的。所谓“方技”,指的就是中医;所谓“生生之具”,指“使生命长生的工具”。中医到底指什么?其实指的就是:医学是一门技术,是使生命能够长生的工具。 治病工、工徒、良工、粗工、谬工 中医是以人为本,把人的生命价值视为医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维护和保障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是医生的神圣职责。中国传统医学实际上强调的是要生命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null 中医的再一个定义就是“医者,意也”,来源于“医之为言意也” 郭玉说“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毛即乖。神存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生命是至微至妙的一个东西,医生需要根据自己的气去巧妙地把握一切,扎针时一定要小心谨慎,一丝一毫的意外就会酿成大错。这种神妙存于心手之际,可以意会不可言传。 ★“医者,意也”涉及悟性、感觉、神明、 智慧的问题,这属于医学中一个很高的层面。医者,意也二、中医是一门怎样的学问?二、中医是一门怎样的学问? 中医界德高望重的邓铁涛老先生有一句话,四个字“简、便、验、廉”。三、中医的别称三、中医的别称歧黄 青囊 杏林 橘井 悬壶 坐堂四、中医的基本精神四、中医的基本精神 1、“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致中和” 《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道德经》:“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等等。 《素问·平人气象论》云:“平人者,不病也。” 以平为期,以和为重。即阴平阳秘、气血调和、身心和谐就不会生病。 null 2、“未病先防”“不治已病治未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素问·八正神明论》云: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 ★孙思邈《千金要方》提出“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葛洪《抱朴子》云:“是以圣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事之后。” ★中医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类,把医生分为上医、中医和下医三等。 null治未病包括三个层次: 未病先防 救其萌芽 既病防变 《难经·七十七难》指出: “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 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 无另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 null 3、中医首先是治人,其次是治病。 人自身要和谐平衡:阴阳气血、五脏六腑、寒热表里 人与人之间要和谐,人与社会要和谐。 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五、中医学的文化特征五、中医学的文化特征中医学——人的学说 中医学——道的医学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 万物之灵、天地之心。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1、中医学——人的学说1、中医学——人的学说(1)医学的对象是人不是病。 (2)人是宇宙的核心。 (3)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4)人的潜能是无限的。1、中医学——人的学说 1、中医学——人的学说 (1)医学的对象不是病,而是人。 因为病症永远不会仅仅是局部的,它会扩散,会消蚀人的精神,改变人的心理,使人的疾病之下潜伏新的疾病,继而将人的生命整个地拖向深渊,以至于死亡。而治病的最终目的使人阴平阳秘,由失调状态恢复到和平状态,医生应永远关心的是病床上的有生命的人,而不应将病人当做可分解的肉体的“物质”。因此中医在诊断上的强调人与人血脉相通的感觉,强调皮肤紧贴皮肤,强调生命对生命的直接探索,在某种意义上要比机器对人生命的探索要合理得多。null (2)人是宇宙的核心。 《说文解字》解释“人”字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孔子《论语》:“天地之性,人为贵。” 《礼记·礼运》曰:“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按:禽兽草木皆天地所生,而不得为天地之心,惟人为天地之心,故天地之生此为极贵。天地之心,谓之人,能与天地合德。” 《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孙思邈《千金要方》“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以上观点都明确指出人是“万物之灵、天地之心”。null 中医理论认为人源于天地之气,“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灵枢·本神》)。宋钎、尹文说得更为明白:“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舍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意为:人之生,是由天给予其精气,地养成其形体,天地之气相交迫而成人。从形而下讲,人的肉体是最复杂的“器”;从形而上讲,人又是与天地并列的万物之灵。null 《周易》认为:天为乾,为纯阳;地为坤,为纯阴。乾坤如父母,相交而有震、巽、坎、离、艮、兑三男三女,从象上看,三男三女分别都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人既然也是禀天地之气生,那么人的生命既有大地之阴柔与凝重,又有天空之刚阳与空灵。而中医理论所真正关心的焦点正在于人体的“阴平阳秘”,正在于这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因此中医理论的中心是人,是如何使人成为“阴平阳秘”的健康之人。null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八卦的象征意义八卦的象征意义null (3)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世界上的一切宗教都源于对死亡的某种恐惧和幻想,如佛教的轮回与涅槃;基督教的永生之天国;但我国没有强烈的宗教意识,佛教不是中国的,道教对生与死的探讨在世界宗教中可谓独树一帜——成仙之路。禅宗是地道中国的,但它不信仰任何神明,它的觉悟是参透人间这生死人生,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人生最关键的两步“生”与“死”都是一次性的,成为我们无法再体验的盲点。 中医学认为:人虽为万物之灵,至尊至贵,但人无法超越自身。作为个体的生命的创造是有限的,生老病死是谁也不可避免的。“死”就是精散、气绝,是肉体之灭绝;“亡”就是神的走失,精神之消亡。null (4)人的潜能是无限的。 尽管人的最终结局是走向死亡,但是,中医学并没有就此将人生之大门关闭。它不仅探讨了人的起源、人的死生、人的疾病等,还探讨了人类生命的升华——养生学。养生学是一种试图对生命的超越,它的理想是四种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实际上中国人追求的并不是宗教意义上的永生,它追求的只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长生、健康、长寿;追求肉体与精神的和谐,追求的是现世中的幸福。2、中医学——道的医学2、中医学——道的医学 (1)望而知之谓之神。这是指“道的医学”的直觉性。 (2)调动人体天然的自愈力。这是指“道的医学”的意向性。 null(1)望而知之谓之神。 这是指“道的医学”的直觉性。中医理论培养的是我们对肉体生命的感受性。人体不仅仅是一种功能,而应是造化的精品,我们需要审视它、感触它、参透它。 如:扁鹊见齐桓公 张仲景预言王粲之死null (2)调动人体天然的自愈力。 这是指“道的医学”的意向性。在远古,医者先驱们曾提到“天然的治愈力”,即伤后的修复和病后的康复在相当程度上不用依赖医生的治疗而得以进行。 人体在所有的组织系统里是最为精密的自组织结构,它依赖于本性而存在、而平衡、而和谐,不需要任何外在性的东西。所以生命是自自然然的一种存在,是自足的,它本身就是一个和谐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能力。 null 现代医学基本是用药物代替人的自愈力的。整个社会在治病方面似乎都在鼓励吃药,滥用药物的趋势已经越来越重,以至于已经出现由药物依赖而造成的精神疾患。最近资深专家统计分析表明:药物的治疗在诸多因素中对健康的维护作用只占了8%,而身体自我康复能力的维护则对人体健康的贡献达到50%之多。因此说“最好的医生是自己”。六、传统文化对中医的影响六、传统文化对中医的影响 ①对人与自然的理解。中医的观点与传统文化是一致的,如天人相应,五行生克,阴阳平衡等医学理论来源于传统文化。 ②中医强调的修身养生观汲取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中庸、中和观;道家的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祸福相依观;佛家的随缘任运、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空无超然观等。 ③中医对病理的认识与治病的方法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不管是藏象兼治、丹药医方,还是望闻问切、推拿捏打等无不有传统文化的理念在其中,如“平人不病”、“阴平阳秘”等就是传统文化中“中和”的理念。 ④中医的一些名词也受传统文化影响。比如《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以古代中国社会政治体制中的官制类比人的脏腑功能。可见中医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七、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七、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个大概念,大文化中有许多子文化。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传统文化是中医学的思想基础,中医学在理论与实践的各个方面,均大量吸收和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内容,并渗透到辨病诊治、理法方药等各个领域。 一方面,悠久的文明历史推动了中医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医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宝库。null 一方面,悠久的文明历史推动了中医的发展,如燧人氏钻木取火,火的出现使人们能吃上熟食,大大减少了腹部疾病的发生率;有巢氏构木为巢,人们从穴居到巢居,防止了野兽的侵袭,躲避了风寒与酷暑;活字印刷术的出现,方便了书籍的刻板印刷,使中医理论得以广泛传播;铜人针灸模型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医疗技术水平。null 另一方面,中医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宝库,中医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思维模式、表达方式、价值观念、实践操作等方面,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比如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生命观、生死观、饮食观等或多或少带有中医的印迹;与中医相关的养生术、相面术、房中术、风水术、武术气功等对传统文化的建构与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没有中医,很难设想占人类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华民族会延续下来,更难设想会有如此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因此中医的发展也促使了传统文化的繁荣。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十分广泛,与道、儒、易相通。七、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七、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医道相通 2、医儒相通 3、医易相通 1、医道相通 (1)所谓“医道相通”,即医学与哲学相通、医学与哲学一理。作为“道”学的中国哲学,对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2)“医道相通”还有另一层含义,即医家与道家相通。 (3)现今使用的许多治病养生方药来源于道门。 七、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六、传统文化对中医的影响 六、传统文化对中医的影响 2、医儒相通 (1)儒家仁爱思想,与医家“医术乃仁术” (2)儒家修身养性与中医养生 (3)儒家中庸、中和思想与中医家阴阳平衡思想 儒医是推动中医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儒医赋予了中医理论丰富的文化内涵。此外,儒家重传承,重流派,重积累,也对中医学的理论发展、价值取向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灵兰秘典论》六、传统文化对中医的影响 六、传统文化对中医的影响 3、医易相通 儒家偏向于阳,崇尚自强不息,是阳刚的文化;道家偏向于阴,主张以柔克刚,强调的是阴的方面;医家则讲究阴阳和合,阴和阳都不能偏废。从这个意义上说,医家和“易”的关系更为密切,可以说,医理就是易理的继承和运用。 (1)医易同出自于始祖古圣 (2)医易同道阴阳 (3)二者都有着共同的“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 七、如何看待中医和西医七、如何看待中医和西医中医治人,西医治病;中医治本,西医治标。 二者各有所长,二者互补就会很完美。 null中医的观念及特点中医的观念及特点①中医重视人文关怀,强调以人为本,未病先防,有病及时调理,以调动人体的自愈力为主,重视人体的自我康复能力和人体的再造功能; ②治疗方法强调身心互动,通过对身心的调整来达到健康,重视心灵对身体的影响,是一种整合疗法; ③中医强调以和为贵,调整到阴阳平衡。 ④在道教医学中,讲究充分调动人的意念力,认为人的意念对身体能够产生影响,意念力越强,对人的生理影响就越大。西医的观念及特点西医的观念及特点 ①西医治病讲求仪器分析,微观治疗,就病论病。 ②大量使用抗生素,用药物代替人的自愈力,在治疗的同时,也产生相当大的副作用,杀敌一万自损三千。特别是化疗,在杀死有病毒细胞的同时,也杀死了大量健康的细胞。 ③很少从心识上考虑人生活的阴阳环境。“中”,即中央方位之义。 “中”,即中央方位之义。 诸葛亮《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 《三国志》:“是时中州士人避乱而南,依琮者以百数”。 《孙子·九地》:“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中”字有表里含义“中”字有表里含义 《淮南子·原道训》:“故机械之心藏于胸中”。 《素问·阴阳类论》:“五中所主,何藏最贵?”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太子病血气不时,交错而不得泄,暴发于外,则为中害”。 《史记·月书》:“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中”字有等级含义“中”字有等级含义 《韩非子·难势》:“中者,上不及尧舜,而下亦不为桀纣。”“中”指圣贤与桀纣之间。 《战国策·齐策》“是秦之计中,齐燕之计过矣”。指不上不下、不偏不倚,故为适中、恰当之义。 《礼记·中庸》(舜)“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儒家把中庸之道称作中。null 第一讲 绪论 (目录) 第一讲 绪论 (目录) 一、 文化的概念及特点 1、文化的概念 2、文化的特点 (1)民族群体性特点 (2)地域性特点 (3)历史传承性特点 (4)现实变异性特点二、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1、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 2、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1)自然固有的地理环境 (2)长期封闭的自然经济 (3)根深蒂固的宗法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第一讲 绪论 (目录)第一讲 绪论 (目录)3、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与演变 (1)先秦子学 (2)两汉经学 (3)魏晋玄学 (4)隋唐佛学 (5)宋明理学 (6)清代实学 4、中国传统文化的基 本精神 (1)自强不息的阳刚精神 (2)厚德载物的阴柔精神 (3)中正和谐的中和精神第一讲 绪论 (目录)第一讲 绪论 (目录)一、什么是中医 1、方技者,皆生生之具 2、医者意也 二、中医的别称 三、中医是一门怎样的学问 四、中医的基本精神 1、“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2、“不治已病治未病”。 3、中医首先是治人,其次是治病 五、中医学的文化特征 1、 中医学——人的学说 2、 中医学——道的医学 六、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医道相通 2、医儒相通 3、医易相通 七、如何看待中医和西医第二节 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本文档为【第一讲绪论第二节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14584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1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4-01-10
浏览量: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