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3烯烃、炔烃、二烯烃

3烯烃、炔烃、二烯烃

举报
开通vip

3烯烃、炔烃、二烯烃nullnull  第三章 烯烃、炔烃、二烯烃本章重点不饱和烃的类型、结构和命名 烯烃构型的表示方式(顺式和反式,E型和Z型) 不饱和烃的亲电加成反应 Markovnilkov加成规则及理论解释 诱导效应及共轭效应 共轭二烯烃的1,4加成null  第三章 烯烃、炔烃、二烯烃本章难点不饱和烃的亲电加成反应 Markovnilkov加成规则及理论解释 诱导效应及共轭效应 共轭二烯烃的1,4加成null【学习要求】 掌握不饱和烃命名的原则,并能熟练用 顺反和Z/E法命名烯烃。2. 理解烯烃、炔烃...

3烯烃、炔烃、二烯烃
nullnull  第三章 烯烃、炔烃、二烯烃本章重点不饱和烃的类型、结构和命名 烯烃构型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示方式(顺式和反式,E型和Z型) 不饱和烃的亲电加成反应 Markovnilkov加成规则及理论解释 诱导效应及共轭效应 共轭二烯烃的1,4加成null  第三章 烯烃、炔烃、二烯烃本章难点不饱和烃的亲电加成反应 Markovnilkov加成规则及理论解释 诱导效应及共轭效应 共轭二烯烃的1,4加成null【学习要求】 掌握不饱和烃命名的原则,并能熟练用 顺反和Z/E法命名烯烃。2. 理解烯烃、炔烃的结构特征,并能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其 对化学性质的影响。 null【学习要求】 3. 掌握不饱和烃的化学反应及其应用,熟练掌握应用亲电加成反应历程,马氏规则及其影响因素判断加成反应的主要产物(或方向) 。 4. 理解并掌握电子效应(诱导、共轭),并能用以解释反应类型及其反应活性;并理解碳正离子的稳定性顺序。 5. 掌握鉴别烯烃、炔烃的化学方法。null  烯烃、炔烃、二烯烃的结构特点烯烃——通式CnH2n ,分子结构中含有一个C=C双键, 双键C以SP2杂化方式成键。 炔烃——通式CnH2n-2 ,分子结构中含有一个C≡C三键, 三键C以SP 杂化方式成键。 二烯烃——通式CnH2n-2 ,分子结构中含有两个C=C双 键,双键C以SP2杂化方式成键。null第一节 烯 烃 和 炔烃一、烯烃和炔烃的分子结构、异构现象及命名(一)烯烃的结构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叫做烯烃,单烯烃 分子中只有一个双键;单烯烃的通式是CnH2n;碳碳双键是烯烃的官能团。 最简单的烯烃是乙烯:近代结构研究发现:null乙烯分子中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上,键长和键角为: 121.7°117°0.133nm0.108nm杂化轨道理论认为:乙烯分子中碳原子为sp2杂化,三个sp2杂 化轨道在同一平面上,还剩下一个2p轨道垂直于sp2轨道所在的 平面上。2psp2120ºnull乙烯分子碳碳双键的形成:乙烯分子中的σ键乙烯分子中的π键nullπ键C = Csp2-sp2 σ键2p-2p π键σ键和π键比较nullnullsp2杂化形成σ键 p轨道相互平行重叠形成π键 碳碳双键的形成成: 双键不能旋转,使双键两侧的基团在空间有两种不同的 排列——立体异构null(二)炔烃的结构含有碳碳叁键的不饱和烃叫做炔烃; 炔烃的通式是CnH2n-2;碳碳叁键C  C是炔烃的官能团。 最简单的烯烃是乙炔:H--C  C--H近代结构研究发现:乙炔是直线型分子null2S2S2Py2Py2Px2Pz2Px2PzSP激发杂化2Py2Pz基态激发态 杂化轨道理论认为:叁键碳原子以sp杂化成键。碳原子的 sp 杂化轨道一个sp 杂化轨道 二个sp 杂化轨道null SP杂化轨道中,有1/2的S成分,键长为0.120nm。 杂化轨道间的夹角是1800 ,呈直线型。未杂化的2Py、2Pz 轨道互相垂直,并与该杂化轨道(的对称轴)垂直。碳碳叁键的形成null碳碳三键及炔烃分子的形成: ①两个SP杂化的碳原子各以一个SP轨道互相重叠 形成一个C-Cσ键。 ②每个碳原子未杂化的2Py、2Pz与另一个碳原子 未杂化的2Py、2Pz两两相互从侧面重叠形成两个互 相垂直的π键。 ③两个SP杂化碳原子的另一个SP轨道与其它原子 或基团形成σ键即炔烃。null1根 s 键 (sp-sp)2根 p 键 (p-p)末端炔相连的4个原子呈直线型null1. 构造异构(1)碳链异构CH3CH2CH = CH2 , (CH3)2C = CH2(2)位置异构CH3CH2CH = CH2 , CH3CH = CHCH3 (3)官能团异构(三)烯烃、炔烃的异构现象2.构型异构:由于双键两侧的基团在空间的位置不同而 产生的异构现象 ——顺反异构。例如 顺式反式null3.顺反异构含义 4.顺反异构产生的结构条件顺式异构体:相同/近的原子或基团在双键同侧 反式异构体:相同/近的原子或基团在双键异侧(1)分子含有旋转受阻的因素(双键、环) (2)旋转受阻的两个原子上分别连有不同的原子或 原子团a≠b,c ≠d a=c,a=d b=c,b=dnull 顺、反异构现象在烯烃中很普遍,凡是以双键相连的两个碳 原子上都带有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时,都有顺、反异构现象。 如果以双键相连的两个碳原子,其中有一个带有两个相同的 原子或原子团,则这种分子就没有顺、反异构体。因为它的空 间排列只有一种。如:null练习:下列结构有无顺反异构?√烯烃、炔烃的异构现象小结烯烃、炔烃的异构现象小结 烯烃具有双键,其异构现象较烷烃复杂,主要包 括碳架异构、双键位置不同引起的位置异构、及双键 两侧的基团在空间的位置不同引起的顺反异构。 炔烃是直线型分子,其异构现象与烷烃类似,只 有碳架异构和位置异构。另外,炔烃与二烯烃互为官 能团异构。 null(四)烯烃、炔烃的系统命名 ◆ 1、单烯烃、单炔烃的命名 (1)选主链:选择含双键、叁键的最长碳链为主链 (2)编号:使双键、叁键的编号n具有最低系列,其它 取代基的编号也同时具有最低系列 (3)命名:根据主链上的碳数及双、叁键的位次编 号 n,称为 n-某烯(炔);取代基的位 次和名称写在母体名称前面。 null命名下列化合物3,5-二甲基-2-己烯3,3-二甲基-1-丁烯3-甲基-2-乙基-1-丁烯null3-甲基-1-丁炔2,2,5-三甲基-3-己炔null2、环烯烃的命名 (1)根据环上碳原子数称为环某烯。 (2)使双键的位次编号具有最低系列,取代基的位置也 符合最低系列。 例如:1-甲基环戊烯3,4-二甲基环己烯环己烯3-甲基环戊烯null◆ 3、分子中同时有叁键和双键时烃的命名(1)选主链:含双键和叁键在内的最长碳链(3)命名:根据主链上的碳数和双、叁键的位次 编号m、n,称为m-某烯-n-炔CH3—CH =CH — C≡CHCH3—CH=CH CH2 —C≡CH CH 3(2)编号:谁近谁优先,相同烯优先2-庚烯-5-炔3-戊烯-1-炔CH2 =CH — C≡CH—CH31-戊烯-3-炔nullCH3–CH=CH–CCHCH3–CH=CH–CC–CH35 4 3 2 11 2 3 4 5 63-戊烯-1-炔2-己烯-4-炔练习:nullCH3CH=CHCH2CHCH2CH2CH3 C≡ CCH3 CH3C ≡ CCHCH2CH=CHCH3 CH=CH2 5-丙基-2-辛烯-6-炔5-乙烯基-2-辛烯-6-炔null (1)“顺”、“反”标记法 (2)Z 或 E 型标记法Z 型:两个双键碳上的优先基团(或原子)在同侧。 E 型:两个双键碳上的优先基团(或原子)不在同侧。◆ 4、烯烃顺反异构体构型的标记顺:双键碳上相同(或相近)基团(或原子)在同一侧。 反:双键碳上相同(或相近)基团(或原子)不在同一侧。反-1,2-二氯乙烯顺-2-丁烯null2-丁烯1,2-二氯乙烯3-甲基-2-戊烯(Z)-2-丁烯(E)-1,2-二氯乙烯(E)-3-甲基-2-戊烯顺/反和Z/E是两种命名法则,无一定联系。顺-反-顺-Z-2, 2, 5-三甲基-3-己烯null注意:顺反异构体命名何时用“顺/反”表示构型? 何时用“Z/E”表示构型?顺-2,3-二氯-2-丁烯(Z)-2,3-二氯-2-丁烯(Z)-2-氯-3-溴-2-戊烯顺-2-氯-3-溴-2-戊烯×null(E)- 3-甲基-4-异丙基-3-庚烯(Z)- 1-氯-2-溴丙烯顺-3-甲基-2-戊稀 (E)-3-甲基-2-戊稀(Z,E)-2,4-己二稀nullCH3–CH=CH2丙烯基烯丙基CH2=CH2乙烯基异丙烯基一些常用的不饱和基团(烯基)CH3CH2=C–│或–H–CH2–CH=CH2null二、 烯烃的物理性质 在常温下,含2~4个C的烯烃、炔烃为气体,含5~17 个C的为液体,其余的烯烃、炔烃为固体。 烯烃、炔烃的熔、沸点都随分子量的增加而升高, 相对密度都小于1,都是无色物质,溶于有机溶剂, 不溶于水。 顺、反异构体之间差别最大的物理性质是熔、沸点。 顺式异构体的极性大于反式,所以顺式的沸点大于反式 而反式异构体的对称性较好,因而熔点比顺式高。 例如:null沸点: 3.7°C 0.88°C 熔点: -138.9°C -105.6°Cnull三、烯烃、炔烃的化学性质双键的结构与性质分析键能: s 键 ~347 kJ / mol p 键 ~263 kJ / molp 键活性比 s 键大 不饱和,可加成至饱和p 电子受原子核吸引较弱,是电子供体,易受 亲电试剂进攻参与反应。与亲电试剂结合 与氧化剂反应null三键的结构与性质分析相连的4个原子呈直线型1根 s 键 (sp-sp)2根 p 键 (p-p)两个π键的电子云分布H—C C—H末端炔null(一) 亲电加成反应亲电试剂邻二卤代烷硫酸氢酯醇卤代烷b-卤代醇次卤酸null1.与卤素X2的加成 反应在常温时就可以迅速而定量地进行,溴的四 氯化碳溶液与烯烃、炔烃反应时,溴的颜色消失,可 以利用这个反应来鉴定烯烃、炔烃。卤素的反应活性:氟 > 氯 > 溴 > 碘◇ 思考:为什么炔烃的亲电加成不如烯烃活泼?当分子中同时含有双键和叁键时,双键先加成。例如:◇ 思考:为什么炔烃的亲电加成不如烯烃活泼? 因为炔烃叁键的键长短,成键电子云离核近,受 原子核的束缚力大,不容易被极化,故反应活性低。null反应事实:烯烃与卤素加成的反应历程如下:过渡状态——配合物+ Br—Br+ - ‥+ Br-溴鎓正离子null反式加成Br-Cl-OH-null2. 与 H-X的加成HX的反应活性: HI > HBr > HCl (与分子的可极化性有关 ) 可极化性:分子中电子云受核的束缚较小,则电子云 易变形,可极化性强,在反应中活性高。结构对称的烯、炔烃与 H-X 加成 ——产物只有一种 结构不对称的烯、炔烃与 H-X 加成——产物有两种 规律是什么? 炔烃也能与卤化氢加成,但不如烯烃容易。(X = Cl, Br, I )null 烯烃亲电加反应成的规律 —— Markovnikov规则(马氏规则) CH3–CH=CH2+ H-X2-卤丙烷1-卤丙烷√马氏规则:不对称烯烃和极性试剂加成,试剂中带正电部分(H+)加在含氢较多的C上。不对称炔烃的加成也符合马氏规则。例如:null烯烃与HX加成的反应历程过渡状态 ——配合物慢快碳正离子越稳定,反应越容易发生。碳正离子null3.加 H-OSO3H(硫酸氢乙酯)——间接水合法制备醇类化合物(乙醇)4.与 H2O加成63%80%98%——直接水合制醇(异丙醇)(叔丁醇)(硫酸氢异丙酯)(硫酸氢叔丁酯)催化剂null 合成上的应用——烯烃与硫酸加成后的产物,水解 制备醇类化合物 烯烃与硫酸反应生成的产物可溶于硫酸中,利用 此性质可将烷烃中混有的烯烃除去(乙醇和异丙醇的工业制法) 烯烃与硫酸加成及与水加成的反应历程与烯烃与HX 的加成反应历程相同,均属于离子型亲电加成反应。null炔烃在催化剂存在下也能与水加成炔烃与水加成也遵守Markovnikov规则 末端炔与水加成总是生成甲基酮。 思考:什么炔与水加成可生成醛呢?烯醇式 酮式 null乙烯醇乙醛null5. 与次卤酸 HOX加成有没有?实际常用X2 + H2O谁为主?- + √√试剂中带正电部分加在含氢较多的C上。null(二)自由基加成——过氧化物效应CH3–CH=CH2 + HBr+CH3–CHBr–CH3 (极少)CH3–CH2–CH2Br (主要产物)——反马氏加成链引发:链增长:CH3–CH=CH2 + Br•△H =(H-Br) - (C-H)= 366-395 = -29 △H =() - (C-Br)= 264-288= -16 放热放热null条件:必须是HBr在过氧化物存在下应用:可以制备伯卤代烃结论:在过氧化物(如H2O2、R-O-O-R)存在下,不 对称烯烃与溴化氢的加成产物不符合马氏规则产物:主要生成反马氏规则产物过氧化物效应小结:历程:自由基加成nullHBrHBrCH3HBrR2O2HBr(1)(2)练习:完成下列反应式R2O2CH3BrCH3BrBrBrnull(三)催化加氢+H2催化剂反应机理:H—H①H2吸附到催化剂表面②烯烃吸附到催化剂表面③生成中间配合物④加H后离开催化剂表面Ni或Pt氢化热:氢化热越小,体系越稳定。①反式比顺式稳定。——1mol烯烃加氢放出的能量。②连接甲基越多,越稳定。?null(三)氧化反应1、催化氧化环氧乙烷乙醛丙酮在有机合成中 有广泛的应用null2、KMnO4氧化 (1) 冷、稀、中性或碱性条件下,生成顺式邻二醇(2) 酸性条件下,双键完全打开 氧化规律:应用: 推测烯烃的结构 、鉴别化合物null2、KMnO4氧化+ HCOOHRCOOHHOOC应用——①鉴别;②推测结构–(CH2)4CO2 + H2O一般不用于制备二元醇,可根据颜色变化进行鉴别null练习: A、B分子式均为C7H14,A与KMnO4溶液 加热,生成4-甲基戊酸,并有气体逸出。B与KMnO4 溶液或Br2-CCl4溶液都不反应,B分子中,有1个伯C、5个仲C、1个叔C。写出A、B可能有的构造式。=CH2A、4-甲基-1-己烯HB、××null练习:3、O3氧化臭氧化物3,4-二甲基-3-己烯应用——推测结构醛甲醛酮null 练习:有一化合物经臭氧化和还原水解后,得一分子 乙醛,一分子3-甲基-丁酮,写出该化合物的结构式null练习:①分子式为C6H10,氢化时可吸收1molH2,经热的酸性 KMnO4处理后会生成含六个碳的直链二元酸。 ②分子式为C6H12,氢化可得到正己烷且经臭氧化/还原 水解只生成一种醛。①② CH3CH2CH=CHCH2CH3null炔烃的氧化 KMnO4 /OH- 、KMnO4 /H+ 、O3 /H2O2RC ≡RCOOH HC ≡ CO2叁键比双键难于加成,也难于氧化。(四) 烯烃α-H的自由基取代反应(四) 烯烃α-H的自由基取代反应 凡是与官能团直接相连的碳原子称为α-碳原子, α-碳原子上所连的氢原子称为α-氢原子。 烯烃在光照或高温条件下与卤素不是发生亲电 加成反应,而是α-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问题1:为什么不是加成反应? 问题2:为什么取代在-位?null原因①:反应条件,易产生自由基Cl–CH2CH=CH2 + Cl•历程——自由基取代反应CH3CH=CH2 +N-溴代丁二酰亚胺(NBS)null(五)末端炔烃的特征反应 1、金属氢化物的生成R—C≡CHR—C≡CAgR—C≡CCu↓(白)↓(红)R—C≡CNa用于鉴别用于合成伯卤代烷炔化银炔化亚铜炔化钠null例题:用化学方法鉴别下列化合物:1.1-丁炔、2-丁炔、丁烷 2.1-丁烯、2-丁烯、1-丁炔null2、亲核加成反应丙烯腈乙酸乙烯酯甲基乙烯基醚乙烯基化反应烯烃不能发生亲核加成反应null(六)聚合反应1-丁烯基-3-炔炔烃自身的亲核加成反应0.01MPa,60~65C1,5-己二烯-3-炔null烯烃、炔烃化学性质小结1、亲电加成反应——马氏规则2、自由基加成反应——反马氏规则3、氧化反应——氧化规律4、α-氢的卤代反应——自由基取代5、端基炔氢的反应——炔氢被取代、亲核加成6、聚合反应null第一节 烯烃与炔烃一、烯烃、炔烃的结构与命名二、烯烃的物理性质三、烯烃的化学性质四、诱导效应及其应用null1.诱导效应的含义:由于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产生的 键的极性变化,引起分子中成键电子云沿σ键传递的电 子效应称为诱导效应(Inductive Effect)。 诱导效应的强弱取决于成键原子的电负性,比较 的标准是饱和碳原子。 -0.713 +0.618 +0.028 +0.002四、诱导效应+ + - + null 比饱和碳原子电负性小的原子或原子团具有排斥电 子的能力,称为给(斥、供)电子基,这类原子或原子 团所引起的诱导效应称为给电子诱导效应,用+I表示; 比饱和碳原子电负性大的原子或原子团具有吸引电子 的能力,称为吸电子基,这种原子或原子团所引起的诱 导效应称为吸电子诱导效应,用- I表示。null2.给电子基和吸电子基常见的具有+I 效应的基团:带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以及电负性 比氢小的原子或原子团,如烷基、 负离子等。常见的具有-I 效应的基团:电负性比氢大的(如正离子、卤原 子、含氧或含氮的)基团、不饱和 烃基等。-C(CH3)3>-CH(CH3)2>-CH2CH3>-CH3>-Hnull3、诱导效应的特点: (1)诱导效应沿着碳链的σ键传递,迅速减弱。一般 经过3~4原子后,影响就很小了,可以忽略。 (2)诱导效应具有加和性 :当几个基团同时对某一 共价键产生诱导效应时,这个键所受的诱导效应是这几 个基团诱导效应的总和。方向相同时叠加,方向相反时 相减或抵消。(3)诱导效应只改变键的电子云密度分布,并不改变键的 本质。Ka 1.74×10-5 1.70×10-4 1.38×10-3Ka 3.22×10-2 2.23×10-1 9.55×10-6+ + - + -0.713 +0.618 +0.028 +0.002 CH3—COOH HCOOH Cl—CH2COOH Cl2CHCOOH Cl3CCOOH (CH3)3 CCOOHnull4、诱导效应的应用(1)解释马氏规则: 由于烃基的+I效应,使得含氢较多的双键碳原子上的 π电子云密度较大,所以试剂带正电荷的部分总是加在 含氢较多的双键碳原子上.null(2)预测有机化学反应的产物: 由于氰基的-I效应,使得含氢较少的双键碳原子上的π 电子云密度较大,所以试剂带正电荷的部分加在含氢较少 的双键碳原子上. 只要我们真正掌握了亲电加成反应的实质,对以上反应 的结果是不难理解的。马氏规则可以应用于所有的亲电加 成反应中。 这个结果从形式上看,是反马氏规则的,但从实质上 看与马氏规则并不矛盾,因为亲电加成是根据静电学原 理,亲电试剂的正电性部分总是加在电子云密度较大的 双键碳原子上,只不过大多数情况下,电子云密度较大 的双键碳原子上含有较多的氢原子。null思考: CF3CH=CH2 + HBrCH2=CHCOOH + HBr(3)对碳正离子的稳定性的解释碳正离子:含有一个带有正电荷的三价碳原子的正离子。碳正离子——缺电子体系。碳正离子的结构:中心碳原子SP2杂化,平面构型烷基碳正离子的类型:3°C+、2°C + 、 1°C + 、 + CH3null(3)对碳正离子的稳定性的解释碳正离子的稳定性顺序:电学规律:带电体的稳定性是随着电荷分散程度的增大 而增大的。 给电子基团,抵消一部分 正电荷,使正电荷分散 C+稳定性增强吸电子基团,吸走一部分 电子云,使正电荷集中 C+稳定性减弱结论:供电子基团,使带正电荷的体系稳定性增强。3°C+>2°C + > 1°C + > + CH3null碳正离子的稳定性对马氏加成规则的解释X-主要产物稳定不稳定稳定不稳定第二节 二烯烃第二节 二烯烃一、二烯烃的分类及命名 二、二烯烃的结构 三. 共轭效应 四、共轭二烯烃的反应 1,4-加成 Diels-Alder反应 null一、 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第二节 二烯烃■ 定义:CnH2n-2 ,和炔烃互为官能团异构体。通式 :含两个C=C双键的不饱和烃1、二烯烃的分类——根据双键的相对位置null1、二烯烃的分类——根据双键的相对位置4个C都是sp2杂化两个双键连在 同一个碳原子 上,性质不稳定n≥1,两个双键间隔两个以上单键,性质与单烯烃相同。单双键交替分布,4个C处于同一平面,有不同于单烯烃的特殊性质。null2.二烯烃的命名:(1)选主链:选择包含两个双键的最长碳链作主链。(2)编号:使两个双键的位次编号都具有最低系列。(3)命名:根据主链上的碳数及两个双键的位次编号 m、n,称为m,n-某二烯,取代基的位次和 名称写在母体名称前。(4)标构型:若双键有立体空间构型,用Z/E法标出其 构型。命名举例:null命名举例1-苯基-1,3-戊二烯(1Z,3Z)-2-甲基-1,3-戊二烯(E)-(1Z,3E)-1-苯基-1,3-戊二烯2,4-二甲基-1,4-己二烯(E)-null练习:命名下列化合物:2-甲基-1, 3-丁二烯(异戊二烯)1 253 412 34 56null二、共轭二烯烃的结构0.1340.148C=C 0.133nmC–C 0.154nm1、1,3—丁二烯的结构实验测定:平面分子电子扩大其运动范围,形成离域大键, 成键后,电子的运动区域,不是固定在两个原子之间。1,3-丁二烯的键凡能发生电子离域形成离域大键的结构体系 ——共轭体系CH2=CH–CH=CH2能准确表达?null离域结果:①体系的电子云密度趋于平均化 ②键长趋于平均化 ③大π键比单烯烃易极化,反应活性高 ④电子云分散程度大,内能低,分子稳定电子离域:由3个或3个以上的P轨道彼此从侧面重叠 , 使电子的运动范围扩大到不直接相连的原子 上的的现象称为电子的离域。电子离域所形 成的π键称为离域π键或大π键。 null2.共轭体系: 能发生电子离域形成大π键的结构体系。条件:①共轭体系的各原子必需处在同一平面上 ②各原子必需有一个没有参与杂化且垂直于 该平面的p轨道类型: 根据离域轨道的不同 ⑴π-π共轭:π轨道与π轨道交盖重叠的共轭体系 形成π键的P轨道结构特征:单、双键交替连接。 组成该体系的不饱和键可以是双键,也可以是三 键;组成该体系的原子也不是仅限于碳原子,还可以是 氧、氮等有P轨道的其它原子。如:null⑵ P-π共轭:P轨道与π轨道交盖重叠形成的共轭体系 类型:根据P轨道内的电子数又可分为 ①多电子 P-π共轭:与π键相连的原子的P轨道上有孤对 电子。如O、N、X、烯丙基碳负离子等结构特征:双键碳原子上连接X、N、O、C-等。例如: null②缺电子P-π共轭:与 π键相连的原子的P轨道上没 有电子,是个空轨道。③等电子P- π共轭:与π 键相连的原子的P轨道上只 有一个单电子。 烯丙基碳正离子 烯丙基碳负离子 烯丙基碳自由基结构特征:双键碳原子上连接C+。如烯丙基碳正离子结构特征:双键碳原子上连接C.。如烯丙基碳原子自由基null(3)超共轭效应——由C-H键参与的离域(微弱)①-超共轭126 kJ·mol-1127 kJ·mol-1120 kJ·mol-1供电作用②-p超共轭解释碳正离子的稳定性··超共轭的C—H键越多结构体系越稳定。C—C····供电作用null◆ 解释碳正离子、自由基的稳定性参与超共轭 的C-H键数963 叔碳正离子 仲碳正离子 伯碳正离子 自由基的稳定性取决于其电子配对的趋势, 电子配对的趋势越强,自由基越稳定。null  - π 超共轭:C-H 键的  轨道与π 轨道交盖重叠 形成的共轭体系。  - P超共轭:C-H 键的  轨道与 P 轨道交盖重叠 形成的共轭体系  -π和  - p 超共轭体系的共同特点是:参与超共轭 的C―H  键越多,结构体系离域程度越大,越稳定。null三、共轭效应(Conjugative Effectt)含义:共轭体系中由于分子内外因素的影响使大π键的 电子云密度分布发生改变的现象.共轭效应的特点:① 共轭效应只存在于共轭体系中,并可沿共轭链一直 传递下去,它不因碳链的增长而减弱。② 在外电场影响下,共轭体系将发生电子云密度疏密 交替的分布现象③ 共轭效应改变了共价键的极性(电子云向一方偏 移),且使单键具有部分双键的性质null共轭效应的类型:(1)吸电子共轭效应(-C) ——与共轭体系相连的原子或基团的电负性较大(2)给电子共轭效应(+C) ——与共轭体系相连的原子或基团上有未共用电子对null4、共轭效应的应用:反应活泼中间体稳定性的解释(1) 碳正离子(2) 碳负离子(3)自由基——缺电子体系。供电基团,使体系稳定。——富电子体系。吸电基团,使体系稳定。活泼中间体越稳定,越容易生成,反应速度越快。离解能:380 395 410 435null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的比较null四、 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1. 1,2-加成与1,4-加成40oC80%20%80%20%1, 2-加成1, 4-加成-80oC注意:双键位置有变化null共轭二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历程CH2=CH–CH=CH2 + HBr1,4加成1,2加成3-溴-1-丁烯1-溴-2-丁烯CH2=CH–CH=CH2 + H+(p-共轭)null2、双烯合成——狄尔斯-阿尔德反应(D-A反应)过渡态(固体)顺丁烯二酸酐用于共轭二烯烃的鉴别协同反应环己烯nullD-A反应的其它名称 二烯合成 双烯合成 [4+2]环加成双烯体亲双烯体D-A反应的有利因素:(给电子基)(吸电子基)环己烯衍生物反应可逆 Diels-Alder(狄尔斯-阿尔德反应)的扩展双烯体连供电基团,亲双烯体连吸电基团,反应较易发生。null练习1:根据产物分析D-A反应所需的原料√null 2. 下列各组化合物或碳正离子哪个较稳定?为什么?提示:含有共轭体系的结构较为稳定共轭体系越大,结构较越稳定null 3. 试判断下列反应的结果,并说明原因。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null 4. 完成下列反应:答案:
本文档为【3烯烃、炔烃、二烯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24493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2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3-11-20
浏览量: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