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城市设计与环境行为学研究(翟辉)

城市设计与环境行为学研究(翟辉)

举报
开通vip

城市设计与环境行为学研究(翟辉)null 城市设计与环境行为学研究 URBAN DESIGN & E-B STUDY 城市设计与环境行为学研究 URBAN DESIGN & E-B STUDY 翟 辉 2005年11月 昆明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和任务 : 城市设计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和观点的形成过程,延续时间长,受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而环境行为学是探索人的行为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领域。城市设计和环境行为学都是贯穿于设计全过程的,它们既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学科领域,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城市设计与环境行为学研究(翟辉)
null 城市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与环境行为学研究 URBAN DESIGN & E-B STUDY 城市设计与环境行为学研究 URBAN DESIGN & E-B STUDY 翟 辉 2005年11月 昆明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和任务 : 城市设计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和观点的形成过程,延续时间长,受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而环境行为学是探索人的行为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领域。城市设计和环境行为学都是贯穿于设计全过程的,它们既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学科领域,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本门课的任务在于:不仅要架起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的桥梁,更重要的是要树立真正的“为人而设计”的思想以及基于四维空间和环境-行为关系的设计方法论。 null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 1、了解城市历史,特别是近百年的城市发展脉络。理解城市设计及环境行为学的发展历程; 2、了解城市设计及环境行为学的相关理论; 3、掌握城市空间设计的方法; 4、掌握环境调研的方法; 5、阅读英语相关名著片断并与相关理论相结合以融会贯通; 6、拓展视野,初步了解学科融贯的必要性与方法; 7、勇于实践,并注意借助理论的力量。 null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建议学时: 1、百年历史回顾; 2、城市与城市设计; 3、城市空间设计; 4、城市设计的方法与技艺; 5、城市设计的实施; 6、环境-行为学概述; 7、环境-行为过程及环境-行为现象; 8、城市设计与环境-行为学展望; 以上过程中穿插名著导读内容。 建议学时:教学周8周, 4学时/周,课内32学时,课内外学时比为1:1。 null课程的教学: 以课堂讲授为主,配合课堂讨论和实例分析,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考评方式: 相关名著读后感以及以现场调研、实例分析为主的学术论文 (PAPER)。 null参考教材 : 1. 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南京,1991年。 2. 夏祖华、黄伟康编著,《城市空间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南京,1992年。 3. 鲍世行主编,《城市规划新概念新方法》,商务印书馆,北京,1993年。 4. 王建国编著,《城市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南京,2004年。 金广君,《图解城市设计》,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哈尔滨,1999年。 陈纪凯,《适应性城市设计── 一种实效的城市设计理论及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4年。 7. [美] E.D.培根 等著,黄富厢、朱琪编译,《城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89年。 null8. 李道增编著,《环境行为学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1999年。 9. 马铁丁编著,《环境心理学与心理环境学》,国防工业出版社,北京,1996年。 10. Zeisel, John 著,关华山 译,《研究与设计:环境行为研究的工具》,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台北,1996年。 11. Clare Cooper Marcus. People Places: Design Guidlines for Urban Open Space . John Wiley & Sons, 1997. 12. Legates, Richard T. , Stout, Frederic. The city Reader.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2000. 13. Trancik, Roger. Finding Lost Space. 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 New York.1986. null [英]Matthew Carmona 卡莫纳等. 城市设计的维度: 公共场所--城市空间, 冯江等译.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本书展示了城市设计的多个维度,它们各不相同,但又密切相关。本书提供了全面的概述。 城市设计通常被认为是这样一个设计过程:其答案没有正误之分,只有好坏之别,其质量只能通过时间来检验。因此,有必要对城市设计项目不断进行质疑与探索,而不能自以为是。本书无意从时髦的视角创造“新”的城市设计理论,也不提供万能的灵丹。null本书由三个部分组成。 首先是对城市设计产生的语境展开全面讨论。 在第1章,明确提出了对"城市设计"和"城市设计师"——这一术语贯穿全书,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包括所有"自知"和"不自知"的城市设计者——的挑战。本章有意识地采用了一种广义的理解,不是仅仅将城市设计看作一种开发的形态或者视觉表象,而是一种综合的(例如连接)活动。城市设计的外延是广泛而模糊的,但其核心观念是明确的:为人创造场所,这也是本书的要义。如果更实际一点,就是创造"更好"的场所。坦率地说,这是我们所认为的城市设计"应该"关注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城市设计是一种伦理活动:首先,它因与价值观问题密切相关而具有价值论的意义;其次,它关系到特定的价值观,诸如社会公平和平等。   null 在第2章,主要概述并讨论了当代城市语境的变迁。 在第3章里则探讨了一些作为城市设计活动背景的不同(当地的、全球的、市场的和调控的)语境。这些语境又强化了第二部分中关于城市设计原则和实践的各个维度的讨论。 null 第二部分由六章组成,每一章均专注于城市设计中的一个独立维度——"形态的"、"认知的"、"社会的"、"视觉的"、"功能的"和"时间的"。由于城市设计是一种连接行为,这种划分仅仅是为了进行清晰的展示和分析。这六项互相交叠的维度也是城市设计的"日常主题",在第3章中提出的四种建筑语境涵盖了这六种维度。而设计作为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将这些维度和语境串连起来的逻辑链。章节的划分并不是为了将城市设计的各个领域划分界线,而是清楚地突出各个宽泛领域间的联系,从而强调了主题领域的宽度。只有同时考虑到所有这些维度(城市设计活动的领域),城市设计才能被认为是完整的。 null 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了城市设计的执行和传达机制——城市设计如何进行、控制与交流,也就是城市设计从理论走向操作的途径。最后一章将这些不同维度组织在一起,强化了城市设计的整体性。 null第一部分 城市设计的语境 1 今日的城市设计  2 城市的变革  3 城市设计的语境  第二部分 城市设计的维度 4 形态维度  5 认知维度  6 社会维度  7 视觉维度  8 功能维度  9 时间维度  第三部分 城市设计的实施 10 开发过程  11 控制过程  12 沟通过程  13 整体的城市设计 nullnullnullnull第一讲 无序的 序第一讲 无序的 序一. 态度与方法 二. 百年历史回顾 三. 几个基本概念 null一. 态度与方法 态度决定一切 价值观 理想· 理论· 理性 读书· 思考· 实践 二. 百年历史回顾:二. 百年历史回顾:1898年    E. Howard: “ Garden City”(田园城市) “ 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1898) “ 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1902) 1909年    D. Burnham: “ Plan of Chicago” the first city-scale “ master plan” 1915年    P. Geddes: “ Cities in Evolution” “ 调查—分析—规划”的规划程序; 区域原则 (Regionalism) null1918 年 E. Saarinen: “ Organic Decentralization”(“ 有机疏散论” ) “ The City: Its Growth Its Decay Its Future” 1922年 R. Unwin: “ The Building of Satellite Towns”(“ 卫星城”) Le Corbusier: “ The City of Tomorrow”(“ 明日之城” ) 1920年代 “ Chicago School” (“ 芝加哥学派”: R. E. Park; E. W. Burgess; L. Wirth) “ Human Ecology” (“ 人类生态学” ) “ 城市是人性的产物”; “ 城市环境的最终产物表现为它所培养出的新型的人格”; “ 城市生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其内部极其发达的沟通手段” null1932年 F. L. Wright: “ Broadacre City” (“ 广亩城市” ) 1933年 Le Corbusier: “ The Radiant City” (“ 光辉城市” ) CIAM 雅典会议: “ Charter of Athens” (“ 现代城市规划的大纲” ) 1960年 Kevin Lynch: “ The Image of the City” 认为人类的行为并不是依据于物质空间环境而进行的,而是依据于他对环境的感知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新的城市设计的方法。 (“ 城市规划理论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 Site Planning” (1977); “ A Theory of Good City Form” (1981) null1960年 J. Jacobs: “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y” 通过对人类行为的观察和研究,提出城市空间和城市形态应当与城市生活相一致,城市规划应当以增进城市生活的活力为目的。 Team 10: “ Cluster City” (“ 簇式城市” ) 提出以人为核心的Human Association (“ 人际结合” )思想。 1965年 C. Alexander: “ Notes on the Synthesis of Form” ; “ A City is Not A Tree” “ 物质空间决定论” 忽视了人类活动之间丰富多彩的方面和多种多样的交错与联系。 1958~1972年 C. A. Doxiadis: “ Ekistics” (“ 人类聚居学”) 1965年 在希腊雅典成立了“ 人类聚居学世界学会” 人类聚居(学)由五个要素组成:自然界,人, 社会,建筑物,联系网络。 1968年 H. Gans: “ People and Plan” 人的生活是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力结构所决定 的,而不是由物质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 及其规划所决定的。 L. Mcharg: “ Design with Nature” “应该了解自然的演进过程,规划必须和自然结 合”。 1972年 Oscar Newman: “ Defensible Space” 领域划分的重要性1958~1972年 C. A. Doxiadis: “ Ekistics” (“ 人类聚居学”) 1965年 在希腊雅典成立了“ 人类聚居学世界学会” 人类聚居(学)由五个要素组成:自然界,人, 社会,建筑物,联系网络。 1968年 H. Gans: “ People and Plan” 人的生活是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力结构所决定 的,而不是由物质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 及其规划所决定的。 L. Mcharg: “ Design with Nature” “应该了解自然的演进过程,规划必须和自然结 合”。 1972年 Oscar Newman: “ Defensible Space” 领域划分的重要性null1975年 Collin Rowe: “ The Collage City” 《拼帖城市》:城市是历史的积淀物 A. Rapoport: “ The Meaning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对空间关系中的人文因素进行探讨,对城市空间组织提出新的见解、方法。 1977年 《马丘比丘宪章》 “ 在1933年,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在1977年,目标应当是把已经失掉了它们的相互依赖性和相互关联性,并已经失去其活力和涵义的组成部分重新统一起来”。 “ 很清楚,只有当一个建筑设计能与人民的习惯、风格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建筑设计才能对文化产生最大的影响”。 null1987年 “ Our Common Future”(《我们共同的未来》) 提出“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的概念。 1992年 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21世纪议程》 1996年 伊斯坦布尔,“ 人居二”: “ Adequate shelter for all, and sustainable human settlements in an urbanizing world” 1999年 北京,世界建筑师大会:《北京宪章》 “ 建筑学是为人服务的科学,应该植根于人的需要;应该看到全社会的人在建筑艺术的发展创造中的能动作用。” null三. 几个基本概念 1、城市 关于城市,我们很难给其下定义,正如L. 芒福德所说:“城市的表现形式非常之多,很难用一种定义来概括” 。我们只能列举一些对“城市”的看法,希望从中能对“城市”的含义有一些深入的认识,并能体会出城市之复杂。 ([美] 刘易斯·芒福德著,倪文彦、来峻岭译,《城市发展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89年,P1。) null杰拉尔德·迪克斯:“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之一,它是以一种简单然而是不断变化的方式表现着人类丰富多彩和永无止境的创作活动。” 莫里斯·埃马尔:“城市是活动的场所,不进行生产,它是举行典礼仪式、节日庆典、戏剧演出和游戏娱乐的地方。” [1] [英] 杰拉尔担·迪克斯,“城市设计中的空间,秩序和建筑”,载于《建筑学报》1990年,第3期. [2] [法] 莫里斯·埃马尔,“公共场所与个人生活面面观——城市生活一瞥”,载《信使》,1986年2月(总第68期),P32。 null珍妮特·阿布-卢戈德:“城市是这样一个处所,总会发生出乎意料的事情──不论何时何地,你总想不出在街拐角那边会出现什么。” R·E·帕克:“城市绝非简单的物质现象,绝非简单的人工构筑物。城市已同其居民们的各种重要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它是自然中产分而尤其是人类属性的产物。” [1] [美] 珍妮特·阿布一卢戈德著,龚小庄泽,“从街面上看纽约与开罗”,载《城市的故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1年版. [2] [美]R· E·帕克等著,宋峻岭、吴建华等泽,《城市社会学》,华夏出版社,北京 1987年版,P1。 null L·芒福德:“城市在其完整的意义上,是一个地理的复杂体,一个经济组织,一个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方法,一个社交活动的戏院,并且是一个集中统一的美感符号。”“城市都具有各自突出的个性,这个性是如此强烈,如此充满性格特征以致可以说,城市从一开始便具有人类性格的许多特征。” F·吉伯德:“城市建设的目的之一既要使人感到美,又要解决人的活动问题。” [1] 转引自:西蒙德著,王济昌译,《景园建筑学》,台隆书店出版社,台北1982年版,P273,P61。null 城市是包含着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宗教、艺术等等内容的复杂的、富于变化的综合体。城市中最基本的因素是人,城市本质上也就是人类的化身,也正是因为人是形形色色、复杂多变的才使得城市必然是复杂综合的、动态发展的。因此,研究城市应该从研究人入手。 null2、城市设计 《不列颠百科全书》:“城市设计是指为达到人类的社会、经济、审美或者技术等目标而在形体方面所做的构思,……,它涉及城市环境可能采取的形体。” K. Lynch(凯文·林奇):“城市设计的关键在于如何从空间安排上保证城市各种活动的交织。……应从城市空间结构上实现人类形形色色的价值观之共存。” (《A Theory Of Good City Form》) nullJ. Barnett(乔·巴奈特): “城市设计是一种现实生活的问题”,“今天的城市设计问题起用传统观念已经无济于事”。“设计城市,而不是设计建筑”(Designing Cities without Designing Building)。 “一个良好的城市设计绝非是设计者笔下浪漫花哨的图表与模型,而是一连串城市行政的过程,这不仅有赖健全的城市设计体系与组织,同时,城市设计者应兼有行政的才能与卓越的领导才能,将城市设计观念付诸实施。” null《澳大利亚城市设计》:“好的城市设计应展示城市发展与建筑艺术,应赋予市民最大的利益,产生良好的环境效益,反映地方的特色和需要;既能密切与过去的联系,又与当今时代性相符。” 国吉直行:“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讲,城市设计是包含着为了有一个快乐、舒适、富有魅力的城市所需要做出的各种活动。” G. Crane(克瑞):“城市设计是研究城市组织结构中,各主要要素相互关系的那一级设计。” F·吉伯德: “城市是由街道、交通和公共工程等设施以及劳动、居住、游憩和集会等活动系统所组成。把这些内容按功能和美学原则组织在一起,就是城市设计的本质”。 null笔者在硕士论文中指出: “城市设计是运用构成城市的各种物质的和精神的要素,对城市环境形态所进行的三维乃至四维(含时间)的空间创造,以保障城市多种活动的有机交织。它是一个贯穿于从城市总体规划到建筑设计各个阶段的、动态的、不断演化、深化的过程。好的城市设计必须依赖于相关专业设计人员、政府部门、投资者以及公众的共同努力、通力合作才能实现。” null我们所讲的“城市设计”一词由“Urban Design”翻译而来,我们对这一 单词 英语单词 下载七年级上册英语单词表下载英语单词表下载深圳小学英语单词表 下载高中英语单词 下载 的翻译与日本和台湾的翻译存在差异。对“Urban Planning’”我们称之为“城市规划”,而日本和台湾则称之为“都市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对“Urban Design”我们称之为“城市设计”,而日本和台湾则称之为“都市设计”。“城市设计”一词所对应的是美国城市设计理论家凯文·林奇曾经提倡但没被普遍接受的“City Design”。 null城市设计的含义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环境所进行的三维空间的合理设计。 2.城市设计要考虑空间艺术处理和美学原则。 3.城市设计目的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必须考虑市民社会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 4. 城市设计要考虑诸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设计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和观点的形成过程,延续时间长,受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城市设计是“知易行难”的工作。 null 3. 环境 “环境可以说是围绕着某种物体,并对这物体的‘行为’产生某些影响的外界事物。” “环境的类型众多(如城市环境、热带雨林环境等),因而不可能对环境作出单一的定义”。环境可划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我们日常生活所接触的环境一般来说应该是这四者结合而成的环境。(一般将文化环境并入社会环境,成为其中的一个要素。) null “ 一般说,物理环境 是指受到人的影响而无显著变化的地表特征(如气候、地质),而地理环境则包括物理环境加上人为的改造(如农业体系、工业化、城市化)。”(《剑桥百科全书》)我们通常所说的“ 环境”多指上述解释中的“ 地理环境”——也即所谓的“ physical environment”(“ 物质环境”,日译“ 物理环境”,台译“ 实质环境”)——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之和,这种环境是不论人是否意识或觉察都是实际客观存在的。 “ 心理学的环境” 也称“ 行为环境”(behavioral environment),是指人可以看到或者感觉到的环境,是通过人的媒介作用形成的,换言之,是个人对地理环境的意象。 null K. Koffka (卡夫卡)1935年所著的《格式塔心理学》一书中举过一个例子: On a winter evening amidst, a driving snowstorm a man on horsback arrived at an inn, happy to have reached a shelter after hours of riding over the wind-swept plain on which the blanket of snow had covered all paths and landmarks. The landlord who came to the door viewed the stranger with surprise and asked him where he came. The man pointed in the direction away from the inn, whereupon the landlord, in a tone of awe and wonder, said:“ Do you know that you have ridden across the Lake of Constance?”At which the rider dropped stone dead at his feet. (Koffka 1935:27-28) null “ 在一个冬日大风雪的傍晚,某人骑马穿过了一片冰雪覆盖的荒原来到一座小旅店的门前,扣门求宿。店主打开门后见到这位陌生人,问他从哪里来。陌生人指了指身后的荒原,店主吃惊地说:‘ 天啊!你知道吗,你骑马穿过了康斯坦斯湖!’陌生人吓得落马而亡。” 康斯坦斯湖是“ 地理环境”,结了冰的湖面即“ 行为环境”。 null “ 社会文化环境”或称为“ 文脉环境”。人脑在释译(apperception)的过程中,有一个把感知到的东西与个人基于经验的信息库中的各种信息做比较的过程。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因此,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人的行为环境有相当大的影响,一直影响到基于个人意愿的行为。 综上所述: 环境=地理环境+行为环境+文脉环境。 null 4. 行为 近代的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认为,由于心理现象看不见摸不着,不同与物理现象,因而研究人的心理必须从人的行为,即人对于刺激的反应着手。 广义的行为“ 不仅指能够为我们直接观察的外部事件,而且包括了诸如情感、态度、思维这类虽不能被直接观察但却能够为现代科学间接测量的内隐过程”(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P9)。 “环境-行为学”就是探索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领域。 null 5. 社会心理学 · 环境心理学 · 环境-行为学 社会心理学: “ 介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之间的一门边缘性学科”。(《心理学百科全书》,P1777) “ 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研究的一门现代社会科学”。(《现代社会心理学》,P1) “ 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包括与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各种行为”。“在某种意义上说,你对人们如何相互影响所能提出的任何问题,都包括在社会心理学范围之内”。(《社会心理学》,p5) null 环境心理学: (详见《心理学百科全书》,p2070~2073) “应用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新兴领域,主要研究人类群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作用”。 (《心理学百科全书》,P1790) “研究行为 和行为发生时环境背景之间关系的一个心理学分支。这里的行为指外显和内隐的动作,包括思想、情绪等。……实际上,环境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一直放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上。因此,归入环境心理学的大部分研究涉及噪音、空气污染、极端温度的影响、建筑设计中的构造空间等等” 。(《心理学百科全书》,P2070)null “属于行为科学、社会学、心理学与建筑学的交叉,其内容与界限是比较不确定的,甚至其称呼也随人而异,也有人称之为环境社会学,或人类生态学,或人-环境关系学等等。大体上说,它是以行为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环境(包括自然与人造环境)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影响,从而帮助人们更合理地去对待环境”。(《建筑设计方法学p52) null环境-行为学(研究) (EBS): “探索人的行为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领域,它既是心理学、行为学的分支学科,也是环境设计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它还广泛涉及到社会学、人类学和环境工程学知识”。 (《环境艺术设计》P187) “比环境心理学的范围似乎要窄一些,它注重环境与人的外显行为(overt action)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因此其应用性更强”。(《环境行为学概论》P1) “是环境心理学在建筑学、城市规划等学科中的应用”。(《环境行为学概论》) null “ 与环境、行为和设计有关的领域有多种名称,如环境心理学、环境社会学、建筑心理学、行为建筑学、环境设计研究等。近年来,人们用环境-行为研究这一通用术语泛指这一领域,而把其他名称看成是这一领域的各个分支”。(《景观园林新论》p1) “ 我将它视为一门新的学科,它既是人文的,也是科学的。涉及开拓一套环境行为关系(EBR)的诠释性理论”。(A. 拉普卜特《建成环境的意义》在版序) null第二讲 城市设计与环境-行为理论 一、城市设计理论 城市设计的理论流派很多。从西特、沙里宁、霍华德、柯布西耶到林奇(Kevin Lynch)、雅各布斯(Jane Jacobs)、贝肯(Edmond Bacon)等所代表的思潮都具有影响作用。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罗杰·特兰西克教授在《寻找失落的空间》一书中,从现代空间演变和历史例证的分析入手,提出了目前城市设计理论的三种研究方法,即图-底理论、联系理论和场所理论。这些研究从不同的侧面为城市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null 图-底理论或称图形-背景理论 (Figure-ground Theory) 这是研究城市的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的理论。 这一理论源于心理学中的视知觉研究。 图底关系理论以知觉的选择性作为基础,认为人们在观察形体环境时,被选择的事物就是知觉的对象,而被模糊的事物就是这一对象的背景。 null插讲:环境行为学内容 环境-行为过程及环境-行为现象 环境与行为的互相影响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信息交换的过程,即 环境-行为过程: 感觉、知觉 是取得或接收输入信息的过程; 认知 涉及到记忆、思维与情感,是信息的通过、处理过程; 空间行为 则是表现在人的动作和反应中的信息输出过程。 体现环境-行为过程的现象就是环境-行为现象。 null 一.   环境感觉 1.  感觉·环境感觉 感觉(Sensation)是“客观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大脑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心理学百科全书》p168) 感觉一词是“ 多种感觉的总名称。在心理学的研究上,最受重视的是视觉与听觉,其次是嗅觉、味觉、肤觉,合之称五大感觉”。(张春兴:《现代心理学》P81) null 人对周围环境的认识需要有一个复杂的过程,感觉是这一过程的开端。 环境要素的形状、色彩、质地、声音等个别属性通过感官作用于人脑而引起的心理现象就是环境感觉,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null 2.  多种感觉与环境设计 (参看胡正凡、林玉莲同名论文,《南 方建筑》1994.4) ① 视觉 人主要依靠视觉体验建筑和自然环境,但“ 主要”并不等于“ 唯一”。 人通过多种感觉体验环境,其它感觉与环境体验的关系也应受到重视。 null!人们获得的外界信息中有87%是通过视觉得来的。 !平视情况下,人的明视距离是: 25cm ── 看清材料表面肌理的细微变化; 250m~270m ── 看清建筑的形体的组合关系和局部轮廓; 500m ── 大致的形象的整体轮廓线; 4000m ── 不易看清建筑,轮廓线模糊不清; (《环境艺术设计》,p151) null!一般情况下,距离是: 20~25m ──看清 别人的表情和心绪; 70~100m──可辨别别人的性别、大概年龄、在干什么; > 100m ──只能看到有人,无法看清他在干什么; (《交往与空间》,p58) ! 当人的视觉固定时,眼睛所看到的范围是一个扁形椭圆锥体,其垂直方向的外围视角为85°,水平方向的视角为140°;最佳水平视角为60°,垂直视角向上为27°,向下为35°;最敏感区的视角只有6~7°,最鲜明、深刻的映像范围在2°左右。 null ② 听觉 “ 不同的建筑反射声能向人传达有关形式和材料的不同印象,促使形成不同的体验。” ( S.E.Rasmussen: EXPERIENCING ARCHITECTURE. 《体验建筑》第十章“建筑之声音”) 听建筑、听环境:“ 一座教堂不仅应看上去象教堂,而且听上去也应象一座教堂。”(E.T.Hall,1966) 以听觉为主的景观:“ 南屏晚钟”,“ 夜泊寒山寺”(“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种声到客船”)。 null③ 嗅觉 也能加深人对环境的体验。 花卉、树叶、清新的空气 + 微风 → “ 香远益清”。 “ 嗅觉的变化不仅有助于人们在空间中定位,而且给日常生活增加了风趣。”(E.T.Hall) 嗅觉能唤起人对地点的记忆,有时甚至起着主要作用,城市中各个区域具有不同的特征性气味,有利于人们对环境的识别。 以嗅觉为主要特征的景点:“ 上海桂林公园”。 null④ 触觉 感知肌理和质感,体验环境的重要方式之一。(根据后天的经验,人们的视觉可以代替触觉的一些功能,如某些物体质地的粗细、软硬等。) 创造富有触觉体验、既安全又可摸的环境,对于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质感来自对不同触觉的感知和记忆:对成人,主要来自步行或坐卧;对于儿童,亲切的触觉是生命早期的主要体验之一,小孩喜欢“ 到处摸”。) 质感的变化可作为划分区域和控制行为的暗示。(比如:铺装) 不同的质感有时还可用来唤起不同的情感反应。(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的卵石→干枯、无生气) null⑤ 动觉 因身体活动而产生的一种感觉。 动觉与视觉相结合 → 先抑后扬,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考虑多种感觉的环境体验。 !注意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避免相互削弱和破坏,加强相互协调。 !总的环境体验不等于以视觉为主的、多种感觉的加权之和,而首先是多种感觉体验的逻辑乘(“ 逻辑与”)。 nullnull 二.   环境知觉 1.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环境知觉的概念 “感觉与知觉之区别,端在两者对讯息处理上层次的不同:前者只是凭感觉器官对环境中刺激的觉察,其层次较低;而后者则是对感觉获得讯息作进一步处理,其层次较高。因此,感觉是从生理历程到心理历程的开端,而知觉则全属心理历程。” (张春兴:《现代心理学》,p117) null“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某一环境场所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环境知觉则是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某一环境场所的整体反映。”(《环境艺术设计》,p154) “ 在环境-行为研究中,环境知觉研究怎样直接感知和认识真实环境的刺激(或信息)。”(《景观园林新论》,p21) null 2.  知觉的基本特性 ① 知觉的相对性: 知觉是根据感觉所获得资料而作的心理反应。此种反应代表了个体以其已有经验为基础,对环境事物的主观解释。因此,知觉一词也常称之为“ 知觉经验”。知觉经验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我们看见一个物体存在,在一般情形下,我们不能以该物体孤立地作为引起知觉的刺激,而必须同时也看到物体周围所存在的其它刺激。 null 知觉相对性的现象随处可见,在心理学上最常一引用的例子有以下两大类: A.    图形-背景(figure-ground) B. 知觉对比(perceptual contrast) null② 知觉的选择性: 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人对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各种刺激并不都发生反应,而只选择其中的少数刺激作进一步加工,这种能力是人类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选择性在心理反应上的表现,主要有两种方式: A. 即使是对同一知觉刺激,如观察者采取的向度不同,亦可产生截然不同的知觉经验。 B. 即使是对同一知觉刺激,如观察者采取的焦点不同,亦可产生截然不同的知觉经验。 null③ 知觉的整体性: 假如知觉刺激是包括了数个部分刺激的组合,在此情形下所得的知觉经验是整体的。 所谓整体性,是指超越部分刺激相加之和所产生的一种整体知觉经验。 知觉整体性的心理现象,事实上是维持知觉整体性的合理解释。 我们对于环境的知觉一般是整体先于个别细节的。 null④ 知觉的恒常性: 指即使所知觉到物体本身的特性有所改变, 但所得知觉经验仍然保持不变的倾向。 A.    亮度恒常性 B.    大小恒常性 C.    形状恒常性 D.    颜色恒常性 F. 声音恒常性 null⑤ 知觉的组织性: 由感觉转化为知觉的主观的选择处理历程,是相当具有组织性的:是有系统的,是合乎逻辑的,而不是紊乱的。在心理学上,一向称此种选择处理历程为知觉组织。 对知觉组织研究最有贡献的是“完形心理学”。 完形心理学家们经实证性研究之后,归纳出很多法则,称为“ 组织完形法则”(Gestalt laws of organization): null A.  相似法则(law of similarity) 在知觉场地中有多种刺激物同时存在时,各刺激物之间在某方面的特征(如大小、形状、颜色等)如有相似之处,在知觉上即倾向于将之归属于一类。 nullnull B. 接近法则(law of proximity) 按刺激物间距离关系而组成知觉经验的心理倾向。 相互密切接近的个体或群体总是被感知为相互有关、具有内聚力的整体。 nullnull C. 闭合法则(law of closure) 知觉场地的刺激物,表面看来虽各有其可供辨别的特征,但若仅凭此等特征,仍不能确定刺激物之间的关系。在此种情况下,观察者常运用自己的经验,主动地为之补充(或减少)刺激物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加它们的特征,以便有助于获得有意义的或合乎逻辑的知觉经验。 nullnull D. 连续法则(law of continuity) 心理上的连续。以实物形象上的不连续,使观察者产生心理上的连续知觉,从而形成更多线条的或色彩的变化,籍以增加美的表达。 nullnull 2. 知觉的种类 根据人脑所反映的环境特性,可以把环境知觉分为: ① 空间知觉(space perception) 以感觉为基础,对自身所在空间,与自身周围空间中各事物之间关系综合了解的心理历程。简言之,空间知觉是环境要素的空间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 空间知觉是人类重要的生存手段,若不能认识各种环境要素的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就无法维持正常的活动。 null A. 形状知觉 人的形状知觉具有一定的整合能力,当一个图形不完整时,视觉系统就倾向于把它们完整起来,变成比较简单、稳定的图形。 null B. 大小知觉 大小知觉与物体在视网膜的投影大小有关,而视网膜上的投影大小又同物体本身的大小和物体与眼睛的距离有关,它与前者成正比,与后者成反比。 大小知觉与人们的经验、被观察物体与邻近物体的大小对比也有很大的关系。 环境要素的大小知觉实际上与观察者的身高、抽象思维能力、描述印象的能力也有关系。 null C. 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 对环境的距离和深度知觉主要由以下线索做出:物体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光线、色彩。 D. 方位知觉 指对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和自身所处空间位置的知觉。 方位知觉是多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视觉与听觉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null② 时间知觉(time perception) 也称时间感(time sense),指在不使用任何计时工具的情况下,个人对时间的长短、快慢等变化的感受与判断。 时间知觉与空间知觉相比时,有两个不同之处:其一,时间知觉并非由固定刺激所引起;其二,时间知觉没有提供线索的感觉器官(空间知觉有眼、耳等)。 null 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段时间的判断必然有很大的个别差异(时间知觉经验不同)。 对时间长短的感受,与当时的心情有关:心情愉快,时间过得快;心情烦闷,时间过的慢。同时,也与所处的环境形式有关:环境形式丰富多彩,时间过得快;环境形式单调乏味,时间过得慢。 null ③ 移动知觉(motion perception) 对环境中所见物体是否移动,以及对该物体移动快慢、方向等所作的解释与判断。 A. 真动知觉:实际运动的物体所产生的运动知觉。 B. 似动知觉:刺激物实际没有动,而使人感到了它的运动。 C. 诱动知觉:刺激物本身静止,但由于周围物体的运动而使人产生运动知觉。 nullnullnull ④ 错觉(illusion) 对客观事物的错误的知觉。 错觉的种类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视错觉。 以下是几种错觉现象: null A. 缪勒-莱依尔错觉 (Müller-Lyer illusion) null B. 垂直线与水平线错觉 null C. 桑德错觉 null D. 庞佐错觉 null E.艾宾浩斯错觉 null F. 波根多夫错觉 null ! SO WHAT? ! 环境设计中如何利用错觉? 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 三.   格式塔知觉理论与环境设计 1. 格式塔心理学简介: 也称完形心理学,是德语“ Gestalt”一词的音译。在格式塔的学说里,“ Gestalt”一词的含义是指任何一种被分离的整体而言的。英译“ configuration”。 格式塔心理学派于1912年在德国创立,主要代表人物有:M.威特海默、W.苛勒、K.考夫卡等。 null Kurt Koffka 1935年发表的“ Principle of Gestalt Psychology”(卡尔·考夫卡著,黎炜译,《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浙江教育出版社)是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把自己的理论加以系统化的第一部著作。 格式塔心理学(知觉理论)认为人的知觉经验是完整的格式塔,不能人为区分为元素。 null 格式塔的含义是形式、图形和组织结构或整体,亦即:完形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它的特性是由其内部的整体性所决定的。它本身是一种具体的存在,而非其部分简单相加之和。 ! 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乃是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null 2. 图形与背景(Figure-Ground) A. 图底关系: 人们不能全部感知客观对象,而总是有选择地感知一定的对象──有些突显出来成为图形,有些则退居衬托地位而成为背景,俗称图底(地)之分。 nullnull Rubin 1915年的“ 壶形图” null A.   成为图形的主要条件: 最初对图形与背景加以区分的是丹麦格式塔心理学家 E.鲁宾(E.Rubin)。他的研究构成以后形状知觉研究的基础。他提出了区别图形和背景的五个原则: null a. 图形有完全确定的形状,而背景却似乎没有形状; b. 背景似乎是在图形的后面,有连续性,不被图形所隔断; c. 图形多少有些物体的特征,而背景好像是未成形的原料; d. 图形看起来似乎离观察者近一些,而背景似乎远一些; e. 图形比背景给人的印象更深刻、更易记忆、更倾向于有一定的意义; null K.考夫卡进一步发展了鲁宾的学说,补充了一些新的原则: f. 对象颜色的刚柔对图形来说要比背景更重要; g. 定向的因素:垂直和水平方向更容易组成图形; h. 内包和外围的关系:内包的部分更容易成为图形; i. 组织的简单性和均匀性:图形与背景的配置造成的形状愈简单愈好。 null 总之,明确的、清晰的、熟悉的、色彩鲜明的、相对小的、封闭的、对称的、垂直或水平的常被知觉为图形。 SO WHAT ?null C. 格式塔心理学与环境设计: 1977年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发表了关于建筑美学的研究成果《建筑形式的动态》(The Dynamics of Architectural Form),他借助格式塔的视知觉理论,运用心理力的概念分析建筑形式中有关相引相斥、均衡、轻重、秩序等因素。 丹麦建筑史学家拉斯姆森(S.E.Rasmussen)在其名著《体验建筑》(EXPERIENCING ARCHITECTURE)中用“ 图底关系”分析建筑和城市空间。 null 诺伯格·舒尔兹的《存在·空间·建筑》、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设计》、《街道美学》等著作中也多处运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分析建筑、街道和广场空间的关系,并进行了该原理的建筑实践。 null· 城市空间设计的三种理论: Figure-ground theory; Linkage theory; Place theory. ( Trancik, Roger. Finding Lost Space. null· 舒尔兹说过:“(在街道中)建筑物与其说是体量,不如说是作为面来表现,这对空间特性来说是决定性的。如果体量效果是支配性的,那么建筑物就得到了作为‘ 图形’的性质,街道联系建筑物之间的空间,即还原为二次的‘ 背景’。街道为了成为真正的形体,必须具有作为图形’的性质,这一点可用构成连续边界的面为手段而达到。” (诺伯格·舒尔兹著,尹培桐译:《存在·空间·建筑》,p114) null 在城市环境中,建筑实体往往由于图像清晰,尺度较大,对人的刺激较高,而成为人们知觉的对象,周围的空间则被忽视。成为对象的建筑被称为“图”,被模糊的事物被称之为“底”。像这样把建筑部分涂黑,把空间部分留白以后形成的图就是图底关系图。在图底关系的表现图中,有时还把空间部分徐黑,建筑部分留白,这时形成的图称为图底关系反转。 在现代城市空间中,建筑受到过分的重视,实体作为空间的主角,空间只能作为背景,图底关系不可逆转,周围的空间支离破碎,出现许多消极的“失落空间”。 null nullnull 在城市和建筑设计中,用图底关系方法可以明确空间界定的范围、不同等级的空间、空间的收放效果等。从而在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强对空间的界定,创造出积极的空间。 通过对城市环境图底关系正反两方面的分析,对城市空间环境的认识会更全面和深人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城市虚实关系的处理和组织,目的是使建筑与其周围的空间协调有机地共存。这是城市设计的重要任务。 null联系理论(Linkage Theory) 这是研究城市形体元素之间联系规律的理论,其核心内容是组织城市各行为场所相互联系的线路。这些线形联系包括街道、步行道、线状开放空间以及其它线形元素。这一理论认为联系是城市空间的最重要特征。便捷的空间联系可以促进城市的繁荣。高效率的现代化城市应表现为“各种流动形态的和谐交织”和秩序化的结构布局。在城市空间的组织中,优先考虑的应是交通系统,而不是空间的形式。 null 运用联系理论的基本目标就在于合理组织联系系统,建立和谐有序的城市空间结构。 通过联系理论的分析,可以明确城市的空间秩序,确立不同层次的标志性建筑,确定城市中主要的建筑及共空间的联系走廊,提高城市效率。null场所理论(Place Theory) 这是研究城市形体环境的社会文化内涵和人性特征的理论。是把对人的需求、文化、社会和自然等的研究加入到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中的理论。通过对这些影响城市形体环境因素的分析,把握城市空间形态的内在因素。在场所理论的研究中,社会的、文化的和感知的因素被渗透到对空间的界定和围合中来,这些内在和外在因素的有机结合,于一般性的场地(Site)赋予出场所(Place)的意义。null 城市设计者的任务不仅是创造形体空间,还应通过城市整体环境各组成部分的综合来创造方便、舒适、愉悦和安全的行为场所。这种综合就是物质和精神的结合,形体环境同文化脉络和现代使用要求的结合。为此,必须考察地方历史、文化、民俗传统、政治经济现实、地方材料、标志符号等,力求在所创造的新环境中予以体现,在新设计与现有环境之间求得最佳的适应性。目前在城市设计中考虑文脉和场所意象,已为很多人所重视。我们应该努力促进场所行为的活力。 null 城
本文档为【城市设计与环境行为学研究(翟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35470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11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金融/投资/证券
上传时间:2013-11-20
浏览量: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