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学技术史》复习

《科学技术史》复习

举报
开通vip

《科学技术史》复习《科学技术史》复习汇总 绪 论 科学技术史就是研究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以科学技术发展的史实为基础,按照历史进程系统阐述古代、近代和现代中外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发展特点和发展规律,并触及科学技术发展的相关问题,展望其发展趋势。 (一)科学与技术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科学与技术既有区别,又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从二者的密切关系,人们常常称之为“科学技术”,简称为“科技”。 (1)科学与技术的含义 “科学”(science)一词源于拉丁文scientia(知识、学问)。在西方,科学最早包含在哲学...

《科学技术史》复习
《科学技术史》复习汇总 绪 论 科学技术史就是研究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以科学技术发展的史实为基础,按照历史进程系统阐述古代、近代和现代中外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发展特点和发展规律,并触及科学技术发展的相关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展望其发展趋势。 (一)科学与技术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科学与技术既有区别,又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从二者的密切关系,人们常常称之为“科学技术”,简称为“科技”。 (1)科学与技术的含义 “科学”(science)一词源于拉丁文scientia(知识、学问)。在西方,科学最早包含在哲学之中,称为自然哲学,直到近代才分离出来。自然科学的性质首先在于它的客观性和规律性。 “技术”(techn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techne(艺术、技巧)和logos(言辞、说话)的结合,意味着完美的技艺和演讲。技术具有改造自然的功能、生产功能和变革功能。 (2)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是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而同一过程中的科学和技术又从属不同的研究领域。科学注重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它主要是以知识形态表现出来的;技术注重于人们对自然界的改造,它主要是以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任务、性质和目的三个方面。 由于科学与技术在功能和作用上各具特点,加上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在19世纪以前的漫长岁月里,无论作为知识,还是作为社会活动,科学与技术之间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基本上是独立自主地发展,各自独立发挥社会作用。科学与技术是相互分离的,它们平行地向前发展。 随着现代科学和技术的深入发展,科学和技术越来越趋向一体化,主要表现为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 (二)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科学技术史是关于科学技术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科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和人类自身的发展一样,有着历史的积累和继承关系,当今的科学技术只是历史上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存在形态。 (1)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科学技术工作者是创造科学技术史的主体,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等环境条件也是直接影响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科学技术史的基本任务:展示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画卷,分析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系统的辨证关系,揭示科学技术发展规律,总结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本课程立足于社会大系统,以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分析为基础,通过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过程的系统分析,揭示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社会背景条件,研究科学技术发展的条件、特点及其规律性,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技术史实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实质,探求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内在规律。 (2)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内容 科学技术史包括通史、科学史、技术史、科学思想史、科学实验史、科学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论史,还包括学科史(数学史、物理学史、化学史、生物学史、计算机发展史等)、断代史(古代科学技术史、近代科学技术史等)、国别史(中国科学技术史、日本科学技术史、美国科学技术史等)等等。 科学技术史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①研究科学技术发展本身的逻辑,揭示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②研究社会因素的制约性,揭示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③研究科学对社会的反作用,预示科学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根据这一原则,就综合通史而论,大致可划分为古代科学技术、近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三大历史时期。 (三)学习和研究科学技术史的意义和方法 (1)学习和研究科学技术史的意义 学习和研究科学技术史,是科学技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有助于我们提高科学技术管理水平,为正确制订科学技术政策提供依据;学习和研究科学技术史,有助于加强科学技术队伍建设和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学习和研究科学技术史,有助于加深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习科学技术史,有助于树立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社会风气,树立科学世界观,掌握正确的方法论。 (2)科学史研究方法及其发展 科学史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门学科,其研究历史可以分为内史研究传统、外史研究传统和综合史研究传统三个阶段。相应于这三个阶段,科学史的研究方法也可以归纳为内史方法、外史方法和综合方法(当然不排除在某个阶段几种方法的并用)。 (四)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历史发展 (1)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史研究 科学技术史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出现了科学史的萌芽。在科学著作中追溯有关的历史人物、著作或事件,一直是西方许多学者的喜好。 科学史作为一门现代的、专业化的学科,建立起自身的价值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和研究目的,开始在社会上产生足够的影响,并且得到社会承认,则是开始于20世纪的。在科学史作为一门学科的地位确立过程中,著名科学史家乔治·萨顿的贡献被认为是最重要的。 科学技术史的研究队伍也日益发展壮大,组织活动日益活跃。继1924年世界上第一个科学史学术组织--美国科学史学会成立以后,1927年,国际科学史学会开始筹建,学会常设机构设在巴黎。1929年8月,第一届国际科学史代表大会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召开;到2005年国际科学史大会已召开了22次代表大会。1986年,成立了国际技术史合作委员会。 19世纪末,科学技术史开始进入大学教育领域。美国、加拿大、阿根廷、丹麦、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许多大学中均设有科学史系或科学史专业,有的还设有分科史系(如数学史系、化学史系等),开设科学技术史通史课或数学史、化学史等专科史课程。 随着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使人们大大增加了研究科学发展规律的兴趣,科学技术史在国外已经成为一门颇受重视、发展迅速的学科。 (2)中国的科学技术史研究 中国真正用近代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对科学技术史料进行分析和处理,是“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受五四科学精神的启蒙,开始搜集、整理和研究以自己所从事的学科为主的科学史资料,成为我国科学技术史事业的先驱者和开拓者。 【参考书目】 (1)[英]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李衍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3)席泽宗:《科学史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4)王玉仓:《科学技术史》(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5)[丹麦]赫尔奇·克拉夫:《科学史学导论》,任定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6)张密生主编:《科学技术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7)江晓原主编:《科学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8)刘兵等主编:《科学技术史二十一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9)[美]詹姆斯.E.麦克莱伦第三、哈罗德·多恩:《世界科学技术通史》,王鸣阳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 一、科学技术的起源 科学技术的起源是和人类的起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原始社会是人类发展的幼年时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幼年时期。这一时期,原始技术的发展极其缓慢,而科学只是以萌芽状态存在于生产技术之中。 (一)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1)人类的起源 现代科学认为,现代人与现代猿有着共同的祖先。现代猿也叫现代类人猿,共有四种,包括生活在赤道非洲的大猩猩、黑猩猩以及生活在东南亚的猩猩和长臂猿,它们与人类都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人类与类人猿的一个主要区别是人类直立行走,另一个区别是人类的拇指比任何猿类都大,而掌部相对较短,从而增加了人手的灵活性和动作的准确性。 人类是从1000多万年以前的古猿进化而来的。考古学家在埃及开罗发现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猿类化石——埃及猿。后来又经历了腊玛古猿(大约距今1400万~800万年)和南方古猿(大约距今420万~100万年)。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载于《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将人类的起源过程分为“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三个阶段。 (2)人类的进化 人类学家通过对人类体质与智力的研究,认为原始人类自出现以后,其进化大致经历了早期直立人(大约距今380万年~100万年)、晚期直立人(大约距今100万年~30/20万年)、早期智人(大约距今30/20万年~5万年)和晚期智人(大约距今5万年~1万年)四个发展阶段。 晚期智人后期,大约距今1.5万年,人类进入了由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阶段,即中石器时代。这个时期石器制作细小,考古学界称“细石器文化”。 (二)原始技术的起源 原始社会主要经历了以打制石器为主要标志的旧石器时代和以磨制石器为主要标志的新石器时代。 在旧石器时代,人们最主要的技术发明是打制石器、火的使用和弓箭的制造;在新石器时代,则主要是磨制石器和原始农牧业的起源、原始手工业的起源与发展以及文字的发明。 (1)打制石器 石器制造对于人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自然界分化出一个以人为主体的人类社会。 早期直立人的石器多用砾石打制而成,加工比较粗糙,没有什么标准的形式。 晚期直立人已经懂得对不同的石料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主要有锤击法、砸击法、碰砧法等直接打制法。工具也有了简单分工,主要有砍砸器、刮削器和尖状器几大类,同时标准化工具已开始出现。 早期智人阶段石器打制和加工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打制更精细,类型固定,种类增多,分工明显。 晚期智人阶段,石器打制技术达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形制更加多样,并使用了间接打制法。在制造装饰品时,还使用了钻孔、磨尖等新技术。 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从简单工具到复合工具,从一次加工技术到二次加工技术,标志着加工技术的进步,它是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内容。 (2)火的使用和人工取火 原始人在技术上取得的一项决定性的进步是学会了用火。人类早期很长一段时间是不会用火的,人类对火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害怕火,利用火和人工取火。燧石取火和钻木取火是人类最早掌握的人工取火方法。 火的利用和石器的制造,是原始社会两项最重大的技术成就。火的使用和人工取火在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弓箭的发明 在中石器时代(时间约在距今1.5万年以前)开始出现复合工具,人们已经学会了把石器镶嵌在木棒上,再用钉、缝、捆、绞、绕等方法组合成复合的工具和用具。 在这些复合工具中,最重要的一项技术发明则是弓箭。制造弓箭需要具有选择合适的木材和韧性好的藤条、筋腱作弓、弦的知识。 弓箭的制造是原始技术显著进步的一个标志,它不但提高了狩猎生产的效率,后来也一度成为战争的重要武器之一。 (4)磨制石器和原始农牧业的起源 大约在1万多年前,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其最主要标志就是大量磨制石器的出现和原始农牧业的产生。 在新石器时代有代表性的磨光石器有石斧、石刀、石锛和石锄等。有了这些工具,人类就可以进一步改造世界的模样,并为人类由长期的采集、渔猎生活过渡到原始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从而促进了原始社会生产力不断地向前发展。 原始农业是直接从采集业演化发展而来的。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世界各地所种植的农作物是不同的。西南亚的人最早开始种植小麦和大麦,中国人最早开始种植谷子和水稻,玉米、马铃薯和南瓜的故乡则在中美洲和秘鲁。 随着原始农牧业的发展,社会分工逐渐细化,社会组织形式也随之发生变革。到新石器时代末期,在少数农业发达的地区,氏族公社逐渐解体,出现了家庭和私有制。 (5)原始手工业的起源与发展 由于劳动工具的不断改善,人们的生产经验不断丰富,出现了分别以植物种植和动物驯养为主的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其进一步发展,又促进了纺织、制陶、冶金、建筑、运输等原始手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6)文字的创造 文字的发明和应用是人类活动和智力发展的结果,又是推动古代科学发展的有力杠杆和自然知识科学化的前提。 文字是从图画演变而来的,最早都是象形文字。但是埃及、巴比伦和中国的象形文字,同样的内容却用了完全不同的符号。每一种文字又都有各自的发展规律,促成了不同的文化类型。 (三)科学知识的萌芽 (1)最早出现的科学——天文学和数学 天文学和数学是最早出现的学科,它们是在农牧业生产需要的推动下而产生的。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都需要揭示自然界的规律。植物的生长和季节、气候的变化密切相关。许多河流定期泛滥,淹没土地。为了放养牲畜和进行农业生产,人们必须注意季节和河流泛滥的规律。 从人们对星体有目的的观察,以及对星体运动周期和日月食的记录中,产生了科学的天文学。与天文学相仿的是,数学虽然是研究现实世界中量的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但它同样起源于实际的社会需要,这是因为原始人在简单的劳动中就需要计数。 (2)原始的力学知识 人类最初的力学知识主要是从制造石器、木器和建造房屋中积累起来的,主要是关于各种材料的硬度、强度、弹性等方面的知识,弓箭的发明是应用这些知识的杰作。 农业生产包括从耕种、收割、脱粒到贮藏等一系列专门劳动,从这些专门劳动中产生了专门技术和专用工具。 (3)医学的萌芽 原始的医学是以经验医学为主,在此基础上又发展起了巫术的医学,两者往往混杂在一起,但其中也包含着一些真正的、科学的医药知识。 史前人是生活在神秘与迷信的氛围之中,几乎世界各地的原始民族都有过信仰鬼神和符咒治病的方法,在他们看来人的疾病是来自于鬼神附体,一旦驱走鬼神,即可恢复健康。 (4)原始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原始观念主要包括原始艺术、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原始宗教等。科学的起源来自于原始人类的各项技术实践,尽管他们的知识还非常幼稚,并且这些片断知识常常与宗教迷信混杂在一起,不易区分。当社会分化为阶级以后,宗教的性质也随之起了变化,各个时期都有该时期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科学的成长是在与宗教的不断斗争中前进的。 二、四大文明古国的科学技术(上) 大约在前3500年,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和西亚的两河流域出现了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埃及和巴比伦;大约前3000年的印度河流域和前2000年的黄河流域也相继出现了奴隶制国家,成为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被誉为四大文明古国,进而也发展出了发达的古代科学技术。 (一)古代埃及的科学技术 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由南向北流入地中海,在尼罗河第一瀑布以北至地中海沿岸的狭长谷地曾孕育了古代埃及文明。 (1)尼罗河畔的奴隶制王国 大约在前3500年,在尼罗河下游三角洲一带建立了下埃及王国,在尼罗河河谷地区建立了上埃及王国。大约在前3100年,建立起统一的埃及王国,古埃及第一王朝的开始。 古埃及的历史,可按王朝顺序划分为前王国时代(第一~二王朝,约前3100~前2686)古王国时代(第三~六王朝,约前2686~前2181)、第一中间期(第七~十王朝,前2181~前2040)、中王国时代(第十一~十二王朝,前2040~前1786)、第二中间期(第十三~十七王朝,前1786~前1567)、新王国时代(第十八~二十王朝,前1567~前1085)、后王朝时代(第二十一~三十一王朝,约前1085~前332)。 (2)埃及象形文字 大约在前3500年前,古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体系之一。 埃及象形文字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圣书体”、“祭司体”和“世俗体”等书写变化。 (3)天文历法 大约在前2700年,埃及人创制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太阳历,是今天大多数国家通用公历的原始基础。 (4)数学 根据古代埃及的纸草文献,在大约前2000年,埃及已经用十进位制,在文字中有了特别的符号表示一、十、百、千、万、十万,甚至百万。这时的长度单位用指、掌和肘等。埃及人还能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并有了分数、比例和方程式的概念。古埃及人巨大的石砌建筑物金字塔,是对实用数学运用的有力证明。 (5)农业与水利 埃及的原始农业大约开始于前5000年,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使沿岸土地得以灌溉,沉积下的淤泥,含有丰富的肥料,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促使其原始农业迅速发展起来,并成为古埃及文明的经济基础。 在古代埃及,自第一王朝起中央政府就注重管辖尼罗河水利系统,指定专门的官员对尼罗河的水情、水位变化进行观测记录。 (6)医学 古埃及的医学较为发达,记载古埃及医学的纸草书已发现了许多,有的可以追溯到前2000年以前,比较完整的有六、七部。其中最著名的是“史密斯纸草书”和“埃伯斯纸草书”。 古埃及最有名的医生叫伊姆霍特普,是埃及古王国第三王朝法老约塞尔的宰相与御医,他还曾经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了第一座金字塔,死后被后世埃及人和希腊人尊为医神。 古埃及人相信灵魂不死,人有来生,因此古埃及人有制作木乃伊的传统。古埃及人在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解剖学和防腐药物方面的知识。 (7)建筑学 古埃及人在建筑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至今仍矗立在尼罗河畔的巨大金字塔、神庙等,是古埃及人高超建筑技术的最有力的证明。 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也是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丰碑。金字塔是埃及古王国时代到中王国时代(前27世纪~前16世纪)法老为自己所营造的巨大陵墓,以建于前2680~前2560年的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金字塔最为壮观。 古埃及的神庙建筑也非常著名。古埃及人是多神教徒,有太阳神、月亮神、河神、鹰神、鳄鱼神等。神的名字反映了古埃及人对生物和自然力量的恐惧和崇拜,神庙建筑主要是为了显耀神的力量。 (二)古代巴比伦的科学技术 古巴比伦位于西亚地区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通常称为两河流域。两河之间的肥沃平原,史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1)两河流域古国的变迁 两河流域在遥远的古代,土地肥沃,雨量充足,气候温和,适宜农业生产,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文明。 大约在前2000年,以巴比伦城为中心建立起巴比伦王国(史称“古巴比伦王国”,约前1894~前1595年)。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重新统一了两河流域,巴比伦社会的经济、文化达到极盛时期。《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世界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法典,也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社会最重要的资料。 前7世纪中期,亚述王国征服巴比伦、腓尼基和埃及,在近东第一次建立了包括古代西亚和北非文明发达地区的军事大帝国——亚述帝国。 前612年,两河流域南部的迦勒底人打败了亚述王国,在两河流域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 (2)楔形文字 大约在前3000年,苏美尔人开始创制楔形文字,又称为“泥版文书”。到前1500年左右,楔形文字已成为当时的通用文体,后来腓尼基人加以改进,创造出字母文字。到公元前后,字母文字最终代替了楔形文字,楔形文字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3)天文历法 前4000年左右,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就依据月亮盈亏制订了太阴历。至迟在前1700年以前历法已比较完善。每年12个月,每月29日或30日,大小相间,每隔几年加一个闰月;确定了每7天为一个星期的短周期计时单位,每天分别以太阳、月亮、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和土星命名;又把一昼夜分为24小时,1小时60分,1分60秒;绘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星图,又沿黄道分天为12宫,各以动物或人事命名。这些都一直沿用至今。 (4)数学 前3000年左右,苏美尔人已采用了六十进位制;前2500年左右,已制定出世界上最早的数学表(有乘法表、倒数表、平方表、平方根表、立方表、立方根表等)。 在计算圆的面积和圆柱体的体积时,所用圆周率π=3.125,将圆周分为360度,1度60分,1分60秒。他们的几何学同他们的算术一样,具有明显的代数性质。从他们所使用的方法可以看出,他们已经掌握几条代数学法则。 (5)农业与水利 前3000年,两河流域的居民已懂得按照全年节令的农业时序表去按季而作,藉求丰收。有一部传世的前1700年左右的农民历书泥版,共109行,堪称为人类史上最早的一部农历。 古巴比伦时期,随着两河流域的统一,人工灌溉网得到扩大。运河的开凿和水利的兴修进一步改善了农业和生活用水,并将两河流域中、下游更加连接起来,扩大了农业灌溉的面积和效益。 (6)医学 两河流域人注重研究星相学,由此也影响到其医学的特点。正是由于古两河流域人占星、巫术和医学相结合的特点,他们的医疗技术主要都掌握在祭司们的手里。 不少泥版书、楔形文陶片中,保留了他们医药、医疗和处方等医学知识。楔文陶片中记述了许多种疾病有:发热病、中风、肺痨和鼠疫(亦称瘟疫)、眼病、耳病、风湿、肿瘤、脓肿、心脏病、皮肤病、性病等。 (7)建筑 考古学家在此地区发掘出苏美尔人的一些早期城邦遗址,如乌鲁克、拉格什、乌尔等。新巴比伦时期,重建的新巴比伦王国都城巴比伦城成为繁荣的贸易中心,人口达到10万。 神庙是两河流域人祭神的地方,也是他们观察天象,思考宇宙秘密的场所,在初史时代它还是王权的所在地。 最典型的神庙建筑是新巴比伦时期巴比伦城,城中供奉神灵的最高建筑巴别通天塔,高达90米,底层为正方形,每边长91米,共七级,分别代表日用和火、水、木、金、土五大行星。 宫殿是国王的官邸,其规模和结构即要适合政治活动的需要,也要适合宗教仪式的需要。当时人们还重视对王宫附属建筑的营建,最典型的是被古希腊人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 (8)冶金 西亚和中亚是最早发明冶铜、冶铁技术的地区,并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具备了丰富的青铜器和铁器的制造经验。 最早发明炼铁技术的,是居住在亚美尼亚山区的赫梯人。他们大约在前2000年前,就炼出了铁。 (三)古代印度的科学技术 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西汉时称之为“身毒”,东汉时称之为“天竺”,唐代玄奘取经回来以后称之为“印度”。 (1)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的历史风云 大约在前3000~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哈拉巴文明。大约在前1500年,雅利安人出现在印度西北部,逐渐向南扩张,经过长时期的兼并战争,在南部的恒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同时形成严格的种姓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 大约在前8世纪~前6世纪,在印度北部和中部形成了以部落集团为基础的16个主要地域政体,俗称“十六国”。佛教在这一时期产生并在国家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 13世纪~16世纪初,又先后有突厥人建立德里苏丹国、蒙古人后裔建立莫卧儿帝国。1849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占领印度全境。此后印度次大陆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古印度的历史就此结束。 (2)天文历法 在古印度的天文历法史上,先后出现过4部著名的天文历法名著,《太阳悉檀多》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 古代印度也将天球赤道附近的恒星分为二十八宿,与中国古代相似。 (3)数学 在1~2世纪的古印度文献中,明确出现了位值制。古印度的数学成就在7~13世纪达到了高峰,主要人物有婆罗摩及多(又译为梵藏,著有《梵明满悉檀多》)、摩诃吠罗(又译为大雄,著有《计算精华》)、跋斯迦罗(又译为作明,著有《历数全书头珠》)和两个名叫阿耶波多的人。 古印度数码符号在8世纪传入阿拉伯,以后又传入欧洲,成为世界通用的数码符号,这是古印度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一大贡献。 (4)农业和水利 哈拉巴文明的农业作物以燕麦和麦子为主。古代印度人是世界上最早的棉花种植者,在哈拉巴文化时期的遗址中发现了一些棉花残片并有染色,说明早在前3000年前就有了棉纺技术。 吠陀前期是以流动的和半流动的牧业为主。吠陀后期恒河中下游平原的农业生产已相当发展。 印度河一年一度的泛滥给两岸的农作物带来充足的水和肥沃的土壤,但洪水又威胁着居民的定居生活。 (5)医学 前1世纪出现的《阿柔吠陀》(又译《阿输吠陀》,意为“长寿的知识”)是古印度著名的一部医学著作。 在较早的医学文献中,巫术的成分很重,以后才逐渐发展为以医学治疗为核心。《妙闻集》和《阇罗迦集》这两部医学经典的出现,是古印度医学知识体系成熟的标志。 (6)建筑 古印度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烧制的砖块建造房屋的人,古代印度的建筑屋大多已经采用砖木结构。 在印度河流域的考古发掘中,哈拉巴文化时期的城市建筑遗址有100多处,其中规模最大的有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两处。这两座城市都由卫城和下城两部分组成,其中摩亨佐·达罗保存得比较完整。 孔雀王朝阿育王统治时期,佛教成为国教,出现了许多佛教建筑,主要是一些伽蓝(又作僧伽蓝,即寺庙)和窣堵波(即佛塔),还有一些开山凿石而建成的石窟。 13世纪~16世纪初,先后有突厥人建立德里苏丹国、蒙古人后裔建立莫卧儿帝国。此时印度人多信奉伊斯兰教,因此出现了许多伊斯兰式的建筑。莫卧儿帝国于1631~1652年建造的泰姬陵,是古代印度现存的最华丽的建筑物之一。 三、四大文明古国的科学技术(下) (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考古资料表明,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大约在距今1万多年前,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就已经进入了农业社会。 (1)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基础 黄河与长江对古代中国的影响,就像尼罗河对古埃及、两河对古巴比伦、印度河和恒河对古印度一样。 中国目前可考的科学萌芽于商代,甲骨文记载了中国最早的科学知识。中国的科学技术自萌芽以后,经过了很长时间的积累,到秦汉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体系,天文学、数学、医学和农学都出现了一批经典著作,为中国以后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2)天文历法 我国是世界历史上天文观测记录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也是保存天文观测记录最系统、最完整的国家。中国有日食记录1000多次,太阳黑子记录100多次,哈雷慧星记录29次。 我国丰富和准确的观测记录是以先进的观测仪器为基础的。东汉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自动天文观测仪——浑天仪,他还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和世界上第一台观测气象的仪器——候风仪。 我国历法起源很早,《尚书·尧典》中已有闰的概念,春秋时期已经有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划分,战国时发展为二十四节气,这是我国历法最鲜明的特色。 春秋末年已经开始使用“四分历”,即一个回归年定为366.25日,比古希腊早100多年。到汉代时,我国的历法已经基本定型,不仅确定了年、月和二十四节气,安排了闰月,还包含了对日食、月食和五大行星运行的推算。 在宇宙结构理论方面,我国古代也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探索,提出了“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的宇宙结构思想。 (3)数学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十进位值制的国家之一,是筹算和珠算以及相应计算工具的首创国。 早在春秋时期,分数概念和“九九”口诀就已经非常流行。战国时的《墨经》中还提出了点、线、方、圆等几何概念的定义。 南北朝的祖冲之(429~500)则进一步求得π值在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他得出的密率为355/113,这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数值,比欧洲要早1000年,被后世称为“祖率”。 (4)农业 我国在原始农业时期就已经形成北方已粟作为主、南方以稻作为主的格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农业进入铁农具和畜耕时代,开始了由粗放农业向精耕细作农业的转变。 秦汉时期,我国农业生产获得全面发展,黄河流域旱地农业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逐渐形成。 隋唐宋元时期是中国南方传统农业的形成与发展时期。隋唐时代中国重新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帝国,农业在更广阔的基础上获得重要发展,并开始了全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历史性转移。宋元时期,全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南方水田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进一步成熟,地主土地私有制和租佃制度也获得了新的发展。 明清时期,农业生产关系在封建地主制的框架内有所调整,农业商品性生产发展,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传统农业生产沿着精耕细作的道路向纵深发展。 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人们积累了掌握时令、改良土壤、灌溉施肥、精选良种、嫁接杂交、抗御灾害、耕种收获等一整套农业技术,创造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先进农业工具。 在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多种多样内容丰富的农业专著。从这些农书中,可以看出古代中国农业和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四大农书”——《齐民要术》、《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和《农政全书》。 (5)中医与中药 我国发现了人体动脉脉象与病理之间的关系,创造了切脉诊病的方法。自春秋战国到汉唐,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个独特的完整的古医药学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中医学、中药学、脉学、针灸学、外科学和骨科学等一整套医学理论。 我国有丰富的医药学文献,现存有8000种,其中最主要的有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西汉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我国还涌现了一大批民间著名的医学家,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开创了我国古代医学学派之先河)、三国时著名的外科医生华陀(最早使用麻沸散施行全身麻醉,进行外科手术,比西方早1600年)、唐朝民间大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等。 (6)古代中外科技交流 汉武帝时期,张骞前后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西北陆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东汉时,东西方交通进一步发展,我国同西方的交往远达安息(即后来的波斯)、大秦(即东罗马帝国)。 在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就开始翻译印度的科学著作。据《隋书》记载,翻译印度的数学、天文、医学等书籍有19种之多,约150卷之多。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对外交往的大发展时期。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更加兴旺发达;海路方面,东到朝鲜、日本,南到东南亚,往西经南亚、阿拉伯到达非洲东岸。 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又有较大的发展,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发展和外传,影响并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历史进程,对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到了我国,有的也带来了一些西方近代和古希腊的科学知识。 四、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科学技术 近代科学诞生的思想根源来自古希腊。古希腊是名副其实的科学精神发源地,希腊人面向自然界、注重于对基本规律的探索并崇尚理论思维,为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多方面的借鉴和启发。 (一)古希腊的科学技术 古希腊人在吸收了古埃及、古巴比伦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古代辉煌的文明,成为当时欧洲的文化中心,也是近代西方科学技术的主要发源地。 (1)希腊人和希腊文明 19世纪以来的考古发掘表明,古希腊文化最早出现在希腊半岛南面的爱琴海地区。早在公元前3000年,克里特岛及其周围岛屿出现了欧洲最早的文明——爱琴文明。爱琴文明又可以分为克里特文化和迈锡尼文化两个时期。 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位于希腊半岛北部的希腊部落多利亚人入侵希腊本土、爱琴海诸岛以及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在地中海沿岸和附近的一些岛屿建立了殖民城市。 前8世纪~前6世纪,是希腊各城邦建立的时期。在希腊半岛南部,建立了以斯巴达为盟主的贵族寡头奴隶制国家。在古希腊中部,建立了以雅典为中心的奴隶主民主政治。 前6世纪,爆发了长达50年的波希战争。从前5世纪到前4世纪中期,在希腊历史上被称为雅典时期(或希腊古典时期)。前431~前404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以雅典的失败告终,希腊各城邦开始走向衰落。 前336年,亚历山大继位,建立起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使古希腊进入希腊化时代。 前146年,希腊本土的马其顿王国被罗马帝国征服。前30年,罗马人推翻了希腊人统治的埃及托勒密王朝,埃及也归入罗马版图,古希腊的历史就此结束,进入了罗马帝国时期。 (2)古希腊科学技术的发展阶段 古希腊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爱奥尼亚阶段(前8世纪~前6世纪,著名人物有泰勒斯、毕达哥拉斯和赫拉克利特等)、雅典阶段(前5世纪,著名的人物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亚历山大阶段(前4世纪~前2世纪,著名的科学家有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希帕恰斯等)三个阶段。 (3)古希腊的自然哲学 古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自然科学在发展的初期,还没有从哲学中分离出来。自然科学知识与哲学思想往往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在古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古希腊自然哲学。 古希腊把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关于世界的本原和物质结构以及运动观问题,曾经是哲学家们热烈争论的一个问题,由此形成了古希腊自然哲学的不同流派,主要有米利都学派(活跃于前7世纪~前6世纪的古希腊最早的哲学派别,主要代表人物有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和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毕达哥拉斯和齐诺弗尼斯)、原子论学派(也称德谟克利特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留基伯、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逍遥学派”(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古代科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亚里士多德所创立)。 (4)天文学和宇宙论 在了解和学习古埃及、古巴比伦人天文学知识的基础上,古希腊人在天文学方面表现出独特的创见。他们以更清醒的态度来看待迷人的宇宙,并以更大的理论热情来探索天体运动规律。 (5)数学 古希腊的第一位著名数学家是泰勒斯,他被认为是希腊几何学的始祖。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宇宙的本原是数,据传他们已经证明了几何学中关于平行线、三角形、圆、球和多面体的许多定理,包括勾股定理在内。 在雅典时期,智者学派(也称巧辩学派或诡辩学派)中对数学感兴趣的人们提出了有名的三个几何作图难题,即要求只运用直尺和圆规两种工具来解决:①化圆为方(即作一正方形,使其面积等于一已知的圆面积);②二倍立方(即作一立方体,使其体积等于一已知立方体的两倍);③三等分任意角。 数学在希腊化时期达到了最高水平,产生了一批较为系统的理论成果,主要人物有三个:欧几里德(古希腊几何学的集大成者、伟大的数学家,代表作《几何原本》)、阿波罗尼乌斯(所著《圆锥曲线论》是古希腊最杰出的著作之一)和阿基米德(在数学上的成就被认为是古希腊数学的顶峰)。 (6)物理学和生物学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第一个最认真研究物理现象的人,他所著的《物理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物理学专著。 在物理学上取得最大成就的是古代科学巨匠阿基米德,后人称他为“静力学之父”。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生物学的开拓者,是生物系统分类学的伟大先驱。他所采用的解剖和观察方法,在生物学史上是首创的,而且他的许多研究结论都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7)医学 希腊文明的医学体系系统性较强,毕达哥拉斯学派的阿尔克芒是古希腊最早研究人体解剖的人。 古希腊最著名的医生是希波克拉底,著有《希波克拉底文集》,提出了“体液说”医学理论,被后人称为“医学之父”。 (8)技术 古希腊的冶金技术发展较快,除了冶金技术外,古希腊还有制陶、制革、家具、榨油、酿酒、食品等手工业。工匠们的分工也很细,有铁匠、石匠、金匠、青铜匠、纺织工、制鞋工等,而制陶业又分为拌土、挑水、塑模、绘画、涂色、烧焙等工种。 古希腊人的建筑遗产十分丰富。约前1900年后开始修建的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王宫,是古希腊世界最早的大型建筑。 现存最著名的建筑物是石砌的雅典卫城,是雅典城邦国家全盛时代建筑技术的代表作。位于卫城最高处的帕特农神庙则是卫城最耀眼的明珠,也是举世闻名的古代七大奇观之一。 托勒密王朝首都亚历山大城的港口处设有高120米、装有金属反射镜的巨大灯塔,60公里外的船只清晰可见反射镜的反射光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二)古罗马的科学技术 罗马人的祖先大约与希腊人的祖先同时进入地中海地区,正当希腊古典文化处于繁荣之时,罗马人在亚平宁半岛南部地区建立了共和制国家。 (1)意大利半岛和古罗马文明 根据史书记载,前753年,罗慕路斯在台伯河畔建立罗马城,开始了王政时代,氏族公社解体,阶级社会形成。 前510年,王政时代结束,罗马共和国建立,随后日渐强大,至大约公元前265年一跃成为地中海沿岸的强国,统治了整个亚平宁半岛。 公元前30年又灭了希腊人统治下的古埃及托勒密王朝,占领了希腊人活动的全部领土,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罗马帝国。古罗马帝国在1~2世纪达到极盛时期。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西罗马仍以罗马为首都。 476年,自中欧南下的日尔曼人摧毁了西罗马帝国。古罗马帝国宣告结束,欧洲自此进入中世纪。 (2)古罗马的自然哲学 古罗马人总的国民性格是重技术轻科学,重政治轻艺术,重实际轻思想,重国家轻个人。他们虽然不像希腊人那样去研究科学和纯粹的理论,但是他们尊重希腊人的学术成就。 卢克莱修是古罗马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和诗人,也是古希腊原子论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他以其长诗《物性论》闻名后世。 古罗马时期另一位重要的科学人物是博物学家普林尼,著有37卷《自然史》。 (3)天文历法 托勒密是古罗马时代的科学巨人,著有《天文学大成》(又译为《天文学大全》、《至大论》、《大汇编》等),被誉为古代天文学的百科全书,成为希腊古典天文学的集大成者。 罗马执政官朱利亚·恺撒(又译为儒略·恺撒)在当时天文学家的建议下,修订了古埃及的太阳历,以365.25天为一年,被称为《儒略历》。 (4)医学 作为实用科学的医学,在古罗马还比较受重视,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医学人物有塞尔萨斯和盖伦。 塞尔萨斯(又译为塞尔苏斯)对医学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保存了希腊时期和亚历山大时期外科学的材料,著有《论医学》。 古罗马时代的著名医生和医学家盖伦是当时实用科学的集大成者之一,做过古罗马皇帝的御医。他的医学著作有131部(其中83部流传至今),被视为医学和生理学的金科玉律。 盖伦被认为是仅次于希波克拉底的第二个医学权威,是最著名的医生和解剖学家。他一生专心致力于医疗实践解剖研究,写作和各类学术活动。 (5)农业与手工业 古罗马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1世纪时,古罗马创造出“二圃制”。 罗马帝国时代的农业发展是空前的,而最能反映成就的则是3位农学大家及其著作的出现。 加图(又译为伽图或加托),罗马早期的政治家、农学家、散文家。在农学方面,尤以《论农业》(又名《农业志》,约写于公元前160年,共2万多字)为重要。 瓦罗,罗马时代的政治家、著名学者,曾任大法官(执政官)。现存的《论农业》(或译为《论业谈》,约写于前37年,集中反映了前1世纪中叶罗马的农业状况)是他的代表作。 科路美拉的《论农业》大约写于60年,是继加图、瓦罗之后关于罗马农业经济的重要著述,也是所有古罗马农业著作中最系统最全面的一部。 古罗马的手工业种类很多,产品也很精美。罗马、亚历山大等大城市的冶金、毛纺、制陶、制革、榨油、酿酒、玻璃和装饰品手工业规模更为可观。 (6)建筑技术 古罗马建筑继承了古希腊建筑的成就并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上广泛创新,形成了一种自成体系的建筑形式。 前3世纪~前1世纪,是古罗马建筑的极盛时期。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于1世纪成书的《建筑十书》则是对古罗马建筑技术的高度概括和科学的总结。 罗马是古代西方著名的都城,可与希腊时代的亚历山大城相媲美。城市的广场群由共和广场和帝国广场组成。 罗马角斗场又称罗马圆形剧场,是一种用石料砌成的、平面椭圆形的建筑物。最具代表的角斗场当属罗马大角斗场。 万神殿(又称万神庙),位于罗马城中心,建于120~124年,是一座直径为43.5米的圆形建筑物,其造型奇巧,气势宏伟,这是古罗马人的杰作,至今尚存。 罗马共和国后期,为纪念出征得胜、表彰统帅功勋而开始修建凯旋门,帝国时期已很普遍。主要有第度凯旋门、君士坦丁凯旋门等。 浴场建筑是古罗马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出现年代极早,到了帝国时期,大型皇家浴场,已设有休息厅、娱乐厅、运动场、图书馆、讲演厅、商店等,并附有巨大的储水池。其中,著名的有卡拉卡拉浴场、载克里先浴场、君士坦丁浴场等。 古罗马供水装置比较先进,其中引水道(或称水道)更具有代表性,古罗马的引水道工程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丰碑。 古罗马的道路建设十分发达,这与帝国不断扩张领土有关。为了巩固和加强帝国的统治,古罗马大力兴建道路。由首都罗马可通往意大利、英国、法国、西班牙、德国、小亚细亚部分地区、阿拉伯以及非洲北部,在整个罗马帝国形成了一个完整庞大的道路网。 五、中世纪欧洲的科学技术 从5世纪(476)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这1000多年里,是封建制度在欧洲建立、发展和衰落的时期,史称“欧洲中世纪”。 中世纪的欧洲与同一时期的中国和阿拉伯地区相比,科学技术暗淡无光。然而,在这个最黑暗的世纪里,正酝酿着一场更为深刻的革命,从而给欧洲的科学技术振兴带来了希望。 (一)中世纪欧洲的历史 (1)欧洲中世纪前期(5~11世纪)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日耳曼人在西欧和南欧建立了一批小国,并迅速向封建制过渡。在欧洲封建社会刚刚建立的最初几个世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了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 在欧洲封建社会里,除了国王、封建贵族的统治之外,基督教会的势力很大,几乎成为主宰一切的权力中心。 在教会的摧残下,学术没有了生机,科学也成了教会恭顺的婢女。基督教的统治使欧洲成了科学文化落后、学术气氛沉闷的黑暗世界,这一情况从5世纪一直持续到10世纪。 (2)欧洲中世纪后期(12~15世纪) 11世纪末,西欧社会生产力有了长足的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城市崛起。 从11世纪起,教会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和封建主勾结在一起,以宗教的名义,发起十字军东征。欧洲人入侵东方后,发现了在欧洲已经消失了却仍在当地存在的古希腊文化的残存,欧洲人将他们带回后,最终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出现。 14~15世纪,欧洲出现了早期的文艺复兴运动。到16世纪时,文艺复兴运动达到了高潮,终于迎来了欧洲封建制度的末日。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成就最高的复兴三杰分别为: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 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人文主义(Humanism),具体表现在科学、宗教、文学、艺术和教育等诸多方面。 文艺复兴运动的直接后果是促进了欧洲近代文学艺术的繁荣。不仅出现了艺术史上不朽的绘画和雕刻,而且也产生了一批古典文学名著,如意大利薄伽丘的《十日谈》、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英国莎士比亚的喜剧和悲剧作品等。 文艺复兴运动的第二个结果是促进了科学的解放。宗教的精神独裁被打破,自由探讨学术的气氛高涨,对于继承古代优秀遗产、打破教会权威、消除封建愚昧进而拓宽近代科学、文化、艺术和思想的发展道路,都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意义。 (二)中世纪欧洲的自然观 5~15世纪,欧洲处于封建社会时期。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讲固然是个进步,但从自然观方面来说却是个大倒退。 (1)中世纪自然观的性质 在“中世纪的黑夜”时期,基督教成为统治一切的力量。教会在思想文化方面施行了严厉的专制,以宗教神学的观点代替一切,因而使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只能囿于《圣经》教义的框架之中。 (2)中世纪自然观的特点 如同在科学和哲学上神学占统治地位一样,在中世纪的欧洲,科学意义上的自然观也是不存在的。在宗教神学的歪曲下,世界成了一幅不堪入目的天堂地狱的宇宙图。中世纪自然观的主要特点是:宣扬上帝创世说、推崇封建迷信、推行唯心主义。 (三)大学的创办及经院哲学的兴衰 (1)大学的创办和影响 中世纪的大学是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和自治城市的出现而出现的,多数兴办于12~13世纪。 世界上第一所大学是1087年在意大利创建的波伦亚大学。随后欧洲不少地区相继建立了大学,有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蒙贝利埃大学、图卢兹大学,西班牙的帕伦西大学,意大利的阿雷佐大学、帕多瓦大学、那不勒斯大学,葡萄牙的里斯本大学等。至14世纪末,欧洲已经有65所大学。 在欧洲科学文化的复兴中,大学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学的兴起以及逐渐摆脱教会的控制,是中世纪结束的一个重要标志。 (2)经院哲学的兴衰 经院哲学是欧洲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它不仅在神学的基础上发展,而且还成为神学的得力帮凶。 中世纪前期的哲学主流是所谓的“教父哲学”。教父哲学将柏拉图主义哲学与基督教教义结合起来,主张灵魂是实体,有独立的存在。教父哲学宣扬“三位一体说”、“创世说”、“原罪说”、“救赎说”等。 大约在8~9世纪,教会又改造并炮制出一种唯理论体系,形成了经院哲学,并在10~12世纪得到广泛传播,至13世纪达到全盛,以后便逐渐衰落。 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主要代表是意大利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经阿奎那改造后的经院哲学主张理性服从信仰,哲学是“神学的婢女”,其目的在于论证基督教的教条,维护教会和封建主的统治。 (3)罗吉尔·培根:经院哲学的叛逆者和实验科学的先驱 在欧洲中世纪,科学同宗教进行着殊死的搏斗,无论封建教会如何运用它的高压、残暴和欺骗手段,在欧洲土地上仍然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反叛者。其中反对经院哲学和宗教迷信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罗吉尔·培根,其主要著作有《大著作》、《小著作》和《第三部著作》三部。 (4)科学在同教会的斗争中艰难地前进 在光学实验方面,罗吉尔·培根等人根据光被透镜折射的原理,定出了一些透镜的焦距,研究了透镜的组合,提出了用透镜组合来放大视像的思想,改进了解释彩虹的理论。 在牛津大学任教的英国著名学者威廉·奥卡姆继续了罗吉尔·培根对经院哲学的批判。提出了被后人称为“奥卡姆剃刀”的原则:“不要增加超过需要的实体”、“用较少的即可做到的,用较多的反而无益”。 在物理学方面,冲力问题在13世纪是牛津大学进行了长期的讨论。 (四)中世纪欧洲科学技术的发展 (1)地理学 1271~1295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花了24年时间在中国与亚洲游历归国后写了《马可·波罗游记》,在地理大发现的历史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成为许多著名地理学家和航海家手边的必读之物。 (2)医学 中世纪后期,欧洲许多城市建立了大学。14世纪时著名的医学学校有萨勒诺、柏龙拉、巴丢阿、蒙派尔、巴黎,这些大学为中世纪欧洲医学发展起了进步作用。 中世纪的欧洲,两种医疗方法十分流行——“尿诊术”和“放血疗法”。“尿诊法”促进了人们对尿液的科学研究,“放血疗法”也包含了一定的科学原理。 1347~1352年间,欧洲黑死病——鼠疫大流行,留下了十分沉痛的回忆。全欧有1/4人口死于瘟疫,总计达2500万人。 (3)农业技术 8世纪后期,欧洲又出现了三圃耕种制度。三圃制使农业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导致小村庄的衰落和大农业村落的兴起。 9世纪时,利用马来耕作逐渐在北欧地区普及。把项圈套上马肩以代替容易使马感到气闷窒息的胸带,轻而易举地使得马的拉力提高了5倍。这项发明来自中国的技术11世纪时传入欧洲,使马可以代替牛来耕作,不适合牛耕的地方也可以得到耕种。 十字军东征以后,欧洲人对东方的农业生产技术有了较多的了解,水稻、甘蔗、棉花被引进欧洲。作为欧洲传统作物之一的葡萄在中世纪进一步发展,葡萄酿酒技术已比较成熟。 (4)手工业技术 10世纪以后,欧洲普遍利用水轮磨和风轮磨,来加工粮食、榨糖、榨油、抽水、制革、采矿、锯木等等。 欧洲的纺织技术沿着机械化的道路不断发展的结果,是从纺织业中揭开了众所周知的近代产业革命的序幕。 大约在12世纪,中国的造纸术经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大约到15世纪中叶,纸的生产已经牢固确立,而且纸张既好又便宜,很快在欧洲普及流传。 炼铁技术也经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14世纪时已为欧洲人所掌握,从而扩大了铁制机具的应用范围。15世纪,英国率先使用水力来鼓风炼铁,改变了原有的炼铁工艺,出现了竖炉炼铁技术。这期间采矿业也发展了,以水为动力的矿井排水机械已开始使用。 养蚕技术和丝织技术自中国传入后,欧洲人已开始生产自己的丝织品。欧洲传统的毛纺织业又有了新的发展。15世纪时,欧洲人已有了自己生产的瓷器。以甘蔗为原料的制糖业开始发展起来。 (5)建筑技术 欧洲中世纪经历了近千年的封建分裂状态和教会的统治。教堂和城堡作为城市建筑的主要代表,体现了当时最高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成就。 10世纪开始,教堂建筑采用拱券结构,风格模仿罗马建筑。早期的教堂建筑反映了当时人们厌世心理,朴素简单,少有装饰。后来由于市民文化的兴起,人们越来越多地在教堂建筑上增加装饰性,增加雕塑,浮雕和壁画,虽然题材仍然主要是宗教性的,但是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拜占庭建筑继承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遗产,同时吸取了波斯、两河流域等地的经验,形成独特的建筑体系。在拜占庭建筑中,中心对称式构图的艺术性形象铜结构技术相协调。代表作是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罗曼建筑(又译为罗马风建筑、罗马式建筑等)原意为罗马建筑风格的建筑,10~12世纪在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比较盛行。罗曼建筑的典型特点是: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小券,门窗洞口多用小圆券;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
本文档为【《科学技术史》复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0605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94KB
软件:Word
页数:16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9-28
浏览量: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