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5、西方哲学历年考研试题及答案

5、西方哲学历年考研试题及答案

举报
开通vip

5、西方哲学历年考研试题及答案西方哲学史 复旦大学2009年西方哲学试题 1、 名词解释 每题5分 1. 飞矢不动:古希腊爱利亚学派的代表人物芝诺的观点。芝诺是巴门尼德的学生,其哲学思想特点在于他进一步用逻辑论证来说明存在是“一”而不是“多”,存在是“静”而不是“动”,“飞矢不动”就是关于否定动的论证之一。因为飞矢在一定的时间里必存在于与他相等的空间里。因此,如果把飞矢在空中运动的过程分为无数个点,则它在每一点上都存在于与他自身相等的空间里。可见,箭的飞动乃是无数静止的总和而不是运动,说飞矢运动是矛盾的。 2. 人是万物的尺度:...

5、西方哲学历年考研试题及答案
西方哲学史 复旦大学2009年西方哲学试题 1、 名词解释 每题5分 1. 飞矢不动:古希腊爱利亚学派的代表人物芝诺的观点。芝诺是巴门尼德的学生,其哲学思想特点在于他进一步用逻辑论证来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存在是“一”而不是“多”,存在是“静”而不是“动”,“飞矢不动”就是关于否定动的论证之一。因为飞矢在一定的时间里必存在于与他相等的空间里。因此,如果把飞矢在空中运动的过程分为无数个点,则它在每一点上都存在于与他自身相等的空间里。可见,箭的飞动乃是无数静止的总和而不是运动,说飞矢运动是矛盾的。 2. 人是万物的尺度:智者学派开创者普罗泰戈拉的哲学观点,按照柏拉图的解释,这一命题的含义是“对我来说,事物就是对我所呈现的样子,对你来说,事物又是对你所呈现的样子,而你和我都是人”,“因而可以说,对于每个感知者来说,事物就是他所感知的那个样子”。这就是说,衡量万物的尺度就是个人的感觉,事物的存在对于每个人来说,就是他所感觉的那个样子。那么,每个人的意见都是正确的,那么,对于同一事物就可以形成相互对立的不同的说法,形成相互对立的不同理论。这一命题表明智者运动具有明显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倾向。 普罗泰戈拉的这一命题在当时是正对“神意”说的,它提高人的地位,贬低了神的地位;这一命题也有约定论的含义。 3. 唯名论:早期经院哲学内部的斗争主要是唯名论和实在论的论战。这场争论的焦点是关于一般(概念)或贡献个是否是在的问题,或者说究竟“一般”(共相)是实在的,还是“个别”(殊相)是实在的。 唯名论者认为,真是存在的只有给别;没有一般,一般仅仅是人用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词或概念。唯名论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极端唯名论,认为不仅客观上不存在一般,而且人的思想中也没有一般的概念,所谓一般只不过是一个名词,甚至说是一种声音。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罗瑟林,另一种唯名论叫做概念论,认为一般不单是一个词,而且是人心中的一个概念,是人用来表示许多事物的相似性或共通性的概念,代表人物是阿伯拉尔。 4. 实在论:实在论者认为,一般先于个别而存在,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它们是上帝创造个别事物时所依照的原型,这些原型也就是上帝所具有的“理念”。这种观点叫做“极端实在论”,实际上是柏拉图理念论的翻版,其代表人物是安瑟伦和生于香蒲的威廉。还有一种“温和实在论”,主要代表是托马斯.阿奎那,它们歪曲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的说法,把一半说成是一种“实体形式”或叫隐蔽的质,它既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又存在于上帝和人的理性之中。这种说法虽然比较巧妙,最终还是认为一般先于个别,比个别更实在。 5.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认为既然现在知识真假难辨,最明智的办法莫过于对所有的知识来一次彻底的怀疑,把稍有疑惑的只是暂时放在一边,可以看能不能找到不正自明无可置疑的东西。 于是,他果断地对知识采取了普遍怀疑的审查。他从普遍怀疑出发,首先肯定了“自我”的存在,在他看来,自我的存在完全是自明的,因为:我虽然怀疑一切,但有一件事我怎么也不能怀疑,那就是:“我在怀疑”这件事本身;而怀疑活动时思想活动,所以说我在怀疑,也就是说我在思想;既然我在怀疑,我在思想是无可怀疑的,那么作为怀疑活动的主题的“自我”的存在也就确定可靠了。于是,笛卡尔得出了“我思故我在”这个著名的结论或公式。我思故我在乃是形而上学的第一原理,是笛卡尔整个哲学体系的基石。 6. 存在就是被感知:“存在就是被感知”是贝克莱唯心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命题。它的基本思想是:一切物体的存在都离不开能感知它们的心灵或者说存在于心灵之中。 像洛克一样,贝克莱认为人类知识的对象就是“观念”,而无论哪一种观念都只存在于能感知的能动的实体即心灵之中。换言之,认识的对象是观念,观念只存在于心灵之中,它们不可能离开心灵而独立存在,因此观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 既然观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那就意味着感觉事物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因而一切事物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因为“具有一个观念与感知一个概念是一回事”,“事实上,对象和感觉是一种东西”。所以,事物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存在就是被感知在贝克莱那里是逻辑地从“物是观念的集合”这一命题中推演出来的。 7. 经验(杜威) 8.大全(雅斯贝尔斯) 2、 简述题 1、 精神助产术: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是无知的,所以他不是生产知识,而是帮助别人生产知识。他在讨论知识和伦理道德等各种问题的时候,惯于采用问答法,双方一问一答,通过诘难,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其无知,逐渐修正意见,从而导致真理。苏格拉底把这种方法称为“接生术”。这个方法据说是从他的助产婆母亲那里得到的启发。 这种方法一般被总结为四个环节:反讥、归纳、诱导和定义。(哲学十五讲) 苏格拉底在运用这个方法的时候,总是从具体的事例中引申出普遍的原则来。所以,苏格拉底的方法是一种归纳法,就是通过归纳寻求概念的定义,或者说是通过归纳形成普遍概念。古代有些哲学家认为,思维矛盾的揭露以及对立意见的冲突,是发现真理的最好办法。苏格拉底的辩证法(问答法)就是这样一种揭露矛盾的论辩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揭露已有的观念的矛盾,寻求概念的定义,所以可以说是一种思维的辨证法、概念的辨证法。他用这种方法是为了论证他的唯心主义学说的。 2、 奥古斯丁的时间学说:奥古斯丁宣称上帝是永恒的。他认为任命都承认时间是流动的、连续的,因此,不管我把怎样短的一段持续的时间当做“现在”,它总可以被换分为早于这一段的部分,即过去,以及后来的部分---将来。在某种意义上说,“过去”和“将来”同“现在”结合在一起,目前都在我的心中。我们虽然具有测量时间的能力,但是,不可能测量一个不存在的食物,“过去”和“将来”即使是过去和将来,可是当我们去测量的时候,它多多少少也是现在。所以又三种时间:过去事物的现在,现在事物的现在,以及未来事物的现在。过去事物的现在时会议;现在事物的现在时视觉;未来事物的现在时期望。这就是说,时间都是主观的,时间存在于进行回忆、考察和期望者的精神之中。因此,如果没有被创造之物,也就不可能有时间,而谈论创造以前的时间那是毫无意义的;所以上帝不存在于时间之中,也就是上帝是永恒的。 奥古斯丁把人测量时间的能力,同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时间混为一谈,把时间说成是主观的,完全否定时间的客观性,他并且把时间说成是上帝创造的,上帝存在于时间之外,这更加表明他的说法是反科学的神秘主义。 3、 阿奎那上帝存在五大论证:托马斯是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知道上帝这条教义是基督教的基石,同时,他又看到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遭到一些人的驳斥。于是,他就因袭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上帝是“不动的推动者”和“最终因”等,来为上帝的存在作全面的论证,即著名的五大论证。这些论证当中,还混合了奥古斯丁和阿拉伯哲学家的一些论点。(1)不懂的推动者之论证,即从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方面来论证上帝的存在。世界上有些事物是运动的,这在我们的感觉上是明白的,也是确实的。我们也知道,世界上每一件运动的东西,需要某种东西来推动,某种东西又需要另一物来推动。还有,运动不外像亚里士多德说的,是事物从潜在性向现实性的转变。一件事物,除非受某一个现实事物的影响,它决不能从潜在性变为现实性。依此推理,如果没有一个第一推动者和据对的现实性,我们将被迫无止境地网上追溯,永远不可能达到重点。所以,一定有某种存在是不动的第一推动者,这是必然的,每个人都知道这第一推动者就是上帝。(2)最终因的论证:世间每一个结果都有其原因,如果没有一个自因的、不依靠任何东西就存在的东西,我们又被迫在因果系列上趋于无穷,那么有一个最终因,也是必然的。这个最终因,我们就称之为上帝。(3)自身必然性的论证,即从可能性和必然性方面来论证。我们看到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生生息息,既存在又不存在。这样,如果一切事物都会不存在,世界就自始至终不该有事物的存在,因为事物若不凭借某种存在的东西就不会产生。这就是说,一切存在事物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有些事物还必须作为必然的事物而存在。不过,在必然的事物中起必然性有的是由于其他事物所引起,有的则不是。要把由其他事物引起必然性的事物推到无限,这是不可能的。正如第二个论证一样,我们不得不承认有某一东西,自身具有自己的必然性,而所有的人都说它就是上帝。(4)从事物中发现的真实性的等级存在,论证上帝的存在。以前事物的善良、真实和尊贵等,有多有少,有高有低,这是同高点相比较而言的。所以,世界上必然有一种最善良、最完美和最高贵的存在,我们就称之为上帝。(5)从目的因来论证上帝的存在:我们看到,那些无知识的人,甚至那些生物,也是为着一个目标而活动的。但是,一个知者如果不受某一有知者的智慧,那他就像一支不受射手指挥的箭那样,也不能够达到他的目的地。这就意味着必定有一个智慧的存在者。一切自然事物都要依靠它指引而趋向自己的目的,这个存在者就是上帝。 西方哲学十五讲:亚里士多德哲学与基督教哲学的结合,促成了托马斯.阿奎那神哲学的形成。证明上帝的存在,是托马斯神哲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托马斯认为,上帝的本质已经包含着存在,但这只是一个信仰的事实,对于理性来说却不是一个自明的真理,对此必须加以证明。不过,像安瑟尔谟那样从纯粹概念推论出存在是不合逻辑的。上帝的存在是确凿无疑的事实,但上帝本身是我们无法认识的,因而对上帝不能做先天的证明,而只能做后天的证明,即从结果去证明原因,从上帝的创造物去证明上帝的存在。因为结果同其原因相比,显然我们更容易认识结果,所以我们往往通过结果来认识原因。任何结果,只要我们越认识它,就越能推论其原因。因为结果渊源于原因,有果必先有因。所以,上帝的存在,从上帝本身我们是无法认识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认识的结果加以证明。 在《神学大全》中,托马斯一共提出了五种证明:1.事物的任何运功都是由在它之前的另一个运动引起的,推论下去,最后必然追溯到一个不受其他事物推动的第一推动者。2.任何事物都以另一事物为动力因,因此,必然有一个最初的动力因。3.任何事物都是从其他事物获得其存在和必然性,由此推论下去,必定有一种东西,它自身就是必然的,同时又能赋予其他事物以必然性和存在的理由。4.事物都不同程度上具有良好、真实、高贵等品行,其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就在于它们与最好、最真实、最高贵的东西接近的程度,因此,世界上必然有一种东西,作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得以存在和具有良好以及其他完美性的原因。5.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和谐的,有秩序的,仿佛有有目的的安排。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受到某一个有知识和智慧的存在者的指挥。综合上述五种证明,就可以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即上帝是存在的。 4、卡西尔哲学和康德哲学的联系和区别,卡西尔为什么说“人是符号的动物”? 5、 萨特为什么要区分存在的现象和现象的存在?二者有什么关系? 3、 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 论柏拉图的理念论 一、理念:真正的实在 柏拉图认为我们的感官所感知到的一切事物都像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那样是变动不居的,因而都是不真实的;真正实在的东西应该向巴门尼德的所主张的“存在”那样是不动不变的;这种真实的存在就是苏格拉底所讲的绝对的永恒不变的概念。但是,他又认为,概念并不想苏格拉底所说的那样仅限于道德的领域,概念也并不仅仅是思想的范畴,只存在于人的心中,而是独立地存在于事物和人心之外的实在。柏拉图把这种概念称之为“理念”。所有的理念构成了一个客观独立存在的世界,即理念世界,这是唯一真实的世界。至于我们的感官所接触到的具体事物所构成的世界,是不真实的虚幻的世界。这样,在柏拉图那里就出现了“真实世界”---理念与“幻影世界”(个别事物)之间的对立。柏拉图所说的“真正的实在”(也就是“理念”)的根本标志就是永恒不变的、同一的,不能即是此又是彼得,因而是能够明确地表达出来的东西;那些变动不定的,既是这个又是那个,不能明确地表达出它的意义来的东西,就决不能是“真正的实在”。这个观点可以说是贯穿于柏拉图的整个体系中的。 柏拉图的这种看法与他对数学和道德的研究特别有关。在他看来,数学上的命题都是绝对确定的,永恒不变的。数学的对象也具有这种本质特性,这些对象不可能在可感觉的客体中找到。所以,柏拉图首先是从数学那里发现他的“真正的实在的”。其次是道德。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善和恶是存在的,但不能在感知世界种找到,道德判断的客观真实性的基础是在观念之中,我们可以接近它们但不可能达到完善的道德观念。 二、理念和事物:原型和摹本 关于理念和我们感官所接触到的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或者说真实世界和幻影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柏拉图吸取了“模仿说”并且提出了“分有说”。所谓模仿说,就是认为理念是原型,个别事物只是“模仿”原型而产生的,所以个别事物知只是其理念的不完善的摹本或影子。所谓分有说是说个别事物之所以存在,乃是因为它(们)“分有”了理念。依此类推,现实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是分有理念世界的结果。所以理念和具体事物既是有区别的,又是同名的。但是,事物究竟怎样分有它们的的理念柏拉图自己也没有能说清楚。他认为,只要相信“分有”就是了,至于它究竟怎样“分有”可以不必管它。 理念除了作为原型为具体事物所分有外,柏拉图还提出,理念同样也是具体事物所要追求的目的。具体事物要想达到它,但永远也不能达到,因为它是绝对的、永恒的,而具体事物总是相对的、流逝的。 柏拉图的“理念”与巴门尼德的“存在”有共同之处,但是,柏拉图的理念并不像巴门尼德的存在那样是“唯一的”,而是许多的,各类事物都有各类事物的理念。但是,理念和个别事物是否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柏拉图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并不是前后一贯的。在《国家篇》、《斐多篇》等对话中,人造物和自然物以及争议、节制、勇敢等美德和不正义、恶、丑等否定的品德都有相应的理念。但在《巴门尼德篇》中,柏拉图肯定了数方面的、伦理方面的理念,而对自然物有否理念犹豫不决,对人造物有否理念未涉及,对头发、污泥、秽物等一些无价值的食物,则否定它们有相应的理念。但在《蒂迈欧篇》中又回到《国家篇》等对话中的观点,因为在这篇对话中,他提出“巨匠”按照理念塑造万物,所以万物必有与之相应的理念。总起来说,柏拉图所涉及的理念大体上有这样几类:具体事物的理念,这是最低级的理念;数学的或科学的概念或范畴,这是较高一级的理念;艺术的和道德的理念,这是更高级的理念;在所有理念之上的最高的理念是“善”。柏拉图把善看做不仅是道德范畴,而且是本体论、认识论的范畴。善是最高的理念,也是认识和真理的源泉,是超乎一切之上的。善好比太阳,正像太阳使我们的感官看到事物世界那样,善使我们洞察理念世界。善是至高无上的理念,没有其他理念能与之相比。各种理念在善的理念的统辖下,形成一个有条理、真实的世界。又因为善的理念是最高的理念,所以它也是其它理念所追求的目的,是宇宙的最高目的。这样,以善的理念为最高级的理念世界就形成了一个目的论的体系。柏拉图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用逻辑思维来把握这个理念世界的本质和内在秩序。 三、理念的本质及其认识论根源 柏拉图的理念论把精神性的实体“理念”看做万物的本原,理念独立存在于一切事物和人之外,理念世界是原型,是第一性的,是其决定作用的,而物质世界或具体事物世界则是第二性的,是由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的。这就完全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它和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正相对立。 柏拉图企图从具体事物、从许多的个别之中寻求一般、共性,从人类认识发展史上将是一个进步。科学、哲学是需要探求事物的一般、共性,也就是寻求事物的规律。但是,一般、共性绝不是像柏拉图所说的那种脱离了个别事物的理念;人们的认识也不能停留在一般,而应该从一般再回到个别中去。理念论的错误就在于把事物的一般概念绝对化,把它们变成了脱离具体事物并且限于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这就完全割裂了一般与个别,或者说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因此,在柏拉图那里,十分明显地形成了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对立,两者之间存在着一道无法弥补的鸿沟。 实际上,由于脱离了个别,柏拉图所说的一般已经成了一种空洞的、僵死的抽象,是和科学的规律背道而驰的,而和宗教的神却有着共同的本质。因此,柏拉图的对话中有许多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神秘主义因素。他所谓的善的理念实质上正是神的别名,以善的理念为首的理念世界所构成的目的论体系域宗教神学是一脉相通的。 2、 文本释义题,一段安瑟伦的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安瑟伦被称为“最后一个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安瑟伦的主要著作有《独白篇》、《宣讲篇》和《上帝为什么化身为人》等。在《宣讲篇》中,他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所谓本体论的证明。 在哲学上,安瑟伦直接继承了奥古斯丁的学说,竭力鼓吹宗教信条的绝对权威,他虽然没有完全摈弃理性的作用,但是提出信仰高于理性、理性必须服从信仰的基本原则。在他看来,哲学的任务就是千方百计地位教义提供“可以理解的”证明,理性就是想方设法为信仰服务。 安瑟伦为了证明信仰的合理性,费尽心机为上帝的存在作出许多论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所谓的本体论的证明。他断言,每个人的心中都具有上帝的观念。即使愚妄人心里说“没有上帝”,这一思想本身,也就证明上帝是存在的。因为所谓“上帝”这个观念本身,意思就是“绝对完备者”,不能设想任何比它更伟大的实体。既然我们确定无疑地认为,上帝是最完善者,那他就决不能仅仅存在于心中。因为假定他仅仅存在于人的心中,我们就能够设想现实中的存在物可能比它更完善。这就是说,加入上帝仅仅存在于人心中而不具有现实的存在,那他酒不是最完善的实体了。但我们早已确信没有任何东西比上帝更完善,“因此毫无疑问......他既存在于心中,也存在于现实中”。 马克思曾经指出,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在逻辑上不过是一种空洞的“同语反复”,它不能证明论证者本人的思想或“自我意识”的存在,而决不能证明上帝的存在。因为安瑟伦的命题的前提中已经肯定了自己要证明的结论,武断地把上帝说成是最完备的实体。他的证明没有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它无非证明了,当我们思考一个东西,认为它是存在的时候,我们同时也就肯定它比非存在物更完善。但是,这个存在物究竟是否真的存在,仍然没有证明。 从哲学上讲,安瑟伦的证明只不过把人的主观意识中存在的一般观念,作为离开具体事物而独立地客观存在,再从观念推出现实中的存在。实质上,这种说法是贴了一种新标签的柏拉图的理念论。 3、 论莱布尼茨的单子论 莱布尼茨在哲学上提出的理论是单子论。这种理论主张构成万物的基础是胆子。在《单子论》中,莱布尼茨指出,单子是一种没有部分,不占有空间的东西。因此,它不是物质性的存在物,而只能是一种精神性的实体。实际上,莱布尼茨认为也可以把单子称为一种“灵魂”。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具有唯心主义性质。不过这种唯心主义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因为莱布尼茨所说的单子并不是为个人所具有的主观精神,而是指的宇宙的客观精神。 按照莱布尼茨的说法,单子作为万物的本原和基础,具有一定的特性,即对其他单子和由单子构成的事物能进行“知觉”或“表象”,而且不同的单子具有不同的知觉或表象的能力。事物之所以相互区别开来,正由于构成它们的单子具有高低不等的知觉能力。其中被包围在中间部分的单子的知觉能力最高,对其他单子处于支配地位,事物的性质便由这一单子所决定。虽然广义上说,一切单子因有知觉特性,都可被称为“灵魂”,但狭义来说,只有处于支配地位的单子才被称为一事物的“灵魂”,其他单子则构成事物的形体(物质)部分。 按照单子所具有的不同程度的知觉能力,莱布尼茨对单子作了等级上的划分。无意识的无机物以至植物,它们的单子只有最不清晰的一些“微知觉”,莱布尼茨也称之为“原始的隐德来希”,动物的灵魂具有较清晰的知觉和记忆,可称之为真正的灵魂,当然还只是感性灵魂;人的灵魂具有清晰地知觉和自我意识,即理性灵魂,有了“统觉”和“理性”;在人之上还有无数更高级的生物或单子,例如“天使”;最高的单子就是上帝,他是唯一的创造一切单子的单子,全知、全能、全善,因而是“单子的单子”或“太上单子”。上帝是最完满的单子,其他一切单子为上帝所创造。(莱布尼茨根据单子的“知觉”和“欲求”以及相互之间的等级,提出了“连续性原则”。从“单子的单子”上帝道最低级的单子,期间存在着无限多的等级,这些等级之间没有分离的间隔,因而整体是连续的。不仅如此,每个单子从一种知觉道另一种知觉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所以他提出了一条准则,“自然从来不飞跃”,这就是“连续律”......每个单子都是“不可分的点”,而全部单子又构成了一个连续性的整体,莱布尼茨就是这样解决机械论实体观的矛盾的。)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尽管对单子作了等级上的划分,甚至认为最低级的单子实际上并无什么认识能力,但因为他宣扬一切事物原则上都有知觉能力或灵魂,因此这种唯心主义的哲学学说便具有万物有灵论的色彩。 值得注意的是,莱布尼茨在提出和建立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单子论时,正值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在修各国进步思想家中广泛流行之际。莱布尼茨不与之为伍,打出唯心主义的旗号,应该说正有着深刻地阶级根源。莱布尼茨是17世纪懦弱的德国资产阶级的思想代表。他的单子论以隐晦的方式,反映和体现了德国资产阶级的阶级状况和思想要求。同时,他提出单子论,还犹豫这种哲学有助于调和德国资产阶级所可能采取的哲学思想,同传统的为封建势力服务的宗教神学的矛盾。 总观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我们可以总结出单子的如下特性:1.单纯性。单子是单纯的精神实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复合的,因而一定有单纯的实体,因为复合物无非是一群或一堆单纯的东西,所谓“单纯”就是没有部分的意思。既然没有部分,也就没有广延或形状,因而是不可分的。所以,单子一定是精神实体。单纯性是单子的基本规定,莱布尼茨由此而推演出了单子的一些列特性。2.复多性。单子是无限多的。因为世界上的食物都是复合的和无限的,因而组成这些事物的单纯实体酒不是两个或三个(笛卡尔),也不是一个(斯宾诺莎),而是无数个。3.永恒性。单子是单纯的精神实体,因而没有广延、形状或部分,所以是不可分的。这就是说,单子不会像自然事物那样通过各个部分的组合二产生,通过各个部分的分解而消灭。单子的产生于消灭只能出于上帝的创造和毁灭,这无异说单子是永恒的存在。4单子之间相互独立。既然单子是单纯的,没有光焰或部分,就不可能有什么东西可以进入其内部而造成变化,“单子并没有可供某物出入的窗户”。5.质的区别。单子是单纯的,没有广延,因而相互之间不存在量的差别而存在质的差别。莱布尼茨提出了一种“普遍差别原则”或“个体性原则”:“每个单子必须与任何一个别的单子不同。因为自然界中绝没有两个东西完全一样,不可能在其中找到一种内在的、基于固有本质的差别来”。由于单子是单纯的精神实体,其本性在于表象或知觉,所以单子知觉的清晰程度不同就造成了它们在质上的区别。6.单子是自因。单子是单纯的,没有部分,因而它的变化和发展不可能来自外部,只能出于它的内部原因,这也符合实体独立自存而能动的原则。所以,单子一定是自身完满的“自因”。莱布尼茨将这种内在的原则和能动的本性称之为“力”,每个单子都有一个“力的中心”,它表现为“欲求”或“欲望”,单子就是在“欲求”的推动下自己实现自己的本性的。这种“力”不同于机械论的外力,而是事物的内在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莱布尼茨提出的“连续性原则”只能说明在静态条件下宇宙的连续性,而无法解释单子的动态的变化和发展。由于每个单子都是自因的自动机,而且单子与单子之间没有相互的物理影响,所以任何单子的发展变化都有可能破坏整个宇宙的连续性的整体。为此,莱布尼茨提出宇宙万物有一种“预定的和谐”。他认为,上帝在创造每一个单子的时候就已经预见到了一切单子的全部发展的情况,他在安排好了每个单子各自独立的发展变化的同时,也使其余的胆子各自作相应的变化发展,因而全部单子的变化发展就自然而然地和谐一致,始终保持着整体的连续性。 莱布尼茨不仅用“预定的和谐”来说明无限多的单子所组成的整个宇宙的和谐一致,而且以此来解决笛卡尔遗留下来的心身关系问题,批判了笛卡尔的二元论立场。他认为心身之间也是一种“预定的和谐” 我们也应该看到,莱布尼茨的唯心主义的单子论包含着十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马克思曾对莱布尼茨持赞赏的态度。他的单子论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如下:第一,和机械唯物主义者把物质的属性归结为单纯量的特性,即占有空间大小相反,莱布尼茨肯定事物具有质的特殊性与多样性。第二,和机械唯物主义者把物质当做僵死的、惰性的、只能由外力推动的实体的观点相反,莱布尼茨强调单子是一本身具有能动性的实体。第三,和机械唯物主义者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的观点相反,莱布尼茨既承认必然性又承认偶然性。他对于必然性与偶然性提出的划分标准是这样的:凡属必然性的东西,即是与之相反的东西是同它相矛盾的,因而也便是不可能存在的;凡属偶然性的东西,则因其发生虽然也有充足的理由,但与之相反的哦那个系并不同它相矛盾,因而也有可能发生和存在。根据这一定义,实际上莱布尼茨把一切事物的存在及其所发生地各种变化都看做具有偶然性。他认为数学逻辑原理才具有必然性。他还声称必然性“建筑在上帝之纯粹的理解之上”,偶然性则“建筑在上帝的自由选择之上”。第四,莱布尼茨把单子看做是“一”与“多”的统一。第五,莱布尼茨关于单子具有无限的表象能力的思想触及到了辩证法关于事物具有普遍联系的观点。 莱布尼茨的哲学虽然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因素,但总的说来,他的思想体系仍然具有形而上学范畴。这突出表现在,他关于发展变化以及其他方面的辩证法思想只是运用于精神现象的领域。至于对第一性的物质领域的看法,他同17世纪的其他机械唯物主义者并无本质上的差异。 4、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要解决什么问题?斯特劳森又是如何对之作出批评的? 5、 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题目没记全,和索绪尔有关系) 复旦大学2008年西方哲学试题 1、 名词解释 1. 泰勒斯:希腊哲学史上最早的哲学学派伊奥尼亚地区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希腊七贤之一,也可以说是哲学的开创者。泰勒斯并没有留下什么著作。根据古代文献资料,可知他在哲学史上的主张。泰勒斯在哲学上的重大功绩,在于他不用传统的宗教的说法来解释万物的起源,即不把万物看做是由神所创造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实际上就是企图用物质来说明世界的同一性。他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或始基,而地球则像一个圆筒或圆盘漂浮于水上,天上也是水,万物生于水而归于水,水是不变的本体。泰勒斯这种观点的形成,除了有作为其思想前提的古希腊以及东方的神话故事,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生活得观察。这一命题企图以理性思维对宇宙万物的根源作出理论上的概括,这就意味着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哲学的诞生。自此以后,不洗啦的哲学家们沿着泰勒斯所提示的这条道路提出了各色各样的本原论,一步步地加深人们对宇宙本原以及思维和存在关系的认识。 泰勒斯还说过万物都充满着神灵。他并非主张宗教中的神,而是把灵魂看作引起运动的某种东西。从这里可以看出泰勒斯是有原始的“物活论”的观点的,他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和原始的“物活论”观点是相联系的。 2. 逻各斯:爱菲斯的赫拉克利特集成了米利都学派的唯物主义传统,但他对宇宙万物的理解更为深刻。他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或始基是物质性的“火”,不但万物是不断变化和更新的,而且万物的本源或始基也是如此的。“火”没有一刻是静止的,而是不断“燃烧---熄灭”周而复始的过程。他认为,火的变化与运动、火与万物的相互转化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赫拉克利特就称之为“逻各斯”。他指出,这个逻各斯是永恒存在的,即使人们对它毫无所知,它仍然存在着。这就是说逻各斯是客观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而且,逻各斯具有普遍的共性,万物都遵循这个“逻各斯”,它不仅是客观世界的规律,也支配着人的主观世界。它是人人所共有的,虽然人们不理解它,对它“格格不入”,但它却是人人“每天都遇到的东西”,是“支配一切”的原则。同时,逻各斯是可以认识的,但多数人不能认识它,只有少数人才能认识它,因为逻各斯不能光凭感觉而要通过理性才能认识。这又涉及到赫拉克利特对感性和理性的看法。 3. 四因说: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图的理念论不能说明事物的存在和运动变化,因为理念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他认为,要说明事物的存在,必须在现实事物内寻找原因。他说,事物是由四个原因而形成,有了这四个原因,事物才能产生、变化的发展。这四个原因是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 质料因就是事物的“最初基质”,即构成每一事物的原始质料,也就是“事物所由形成的原料”,这是“构成了一个物件而本身继续存在着的东西”,它本身不是一种特殊的事物,没有任何特定的规定性。形式因是指事物的形式结构,“事物的形式或模型”,形式是说明事物的本质的,形式也可以看成是事物的结构,因为没有结构,散漫的东西不能表现出事物的本质;形式还可以看做事物的“整体”,因为事物的个别部分不能表现其本质。形式也指事物的“定义”,因为定义规定事物是什么,也就是规定了事物的本质。所谓动力因是指使一定得质料取得一定得形式结构的力量,也就是引起一具体事物的变化者和创造者,是“变化或停止的来源”。所谓目的因是指一具体事物之所以为形式所追求的那个东西,也就是它的产生是为了什么目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事物,不管是人造物还是自然物,它的形成都得有上述四个原因。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实质上是一种这种主义的理论,是他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而产生的学说。从思想渊源上说,四因说是亚里士多德在对以往希腊各派哲学学说进行批判和概括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应当指出,亚里士多德力图寻求事物存在与变化的原因,是很有意义的。正是寻求自然规律的表现。但他的观点事实上不过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折衷。 亚里士多德在指出以上四因后,又进一步认为,这四因可归为二因,即质料因和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都可归之于形式因。因为形式因是指事物的本质、结构,而目的因就是事物本质的实现,事物所追求的目的,也就是它的形式的确定的表现;所以目的因也就是形式因。动力因是指事物变化的原因,事物之所以有变化,就是由于它趋向一种目的,万物都向着一定得目的而努力,为一定得目的而生存。目的本身便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原因,因此目的因便是动力因。这样,这三种原因都可结合为一。 亚里士多德认为,就任何一个个体而言,质料和形式是不能分离的,绝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治疗,凡存在的个体,必定是质料和形式的结合,把形式当做离开质料而独立存在的东西,就会导致柏拉图的错误。亚里士多德还认为,质料和形式的区别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一样东西究竟是质料还是形式,这要看它同其它东西的具体关系而定。同一件东西,从这一种关系上看是质料,从另一种关系看则是形式。 所谓纯粹之质或无形之质只是一个限定性的概念,并无现实的存在性可言,存在的只是个体,而个体总是有质又有形,无形之质不成其为个体,因此是不存在的。这种就存在的个体而言质料和形式不可分以及质料和形式相对性的观点,显然是唯物主义的,而且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 但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质料本身是一种无性无状的原始基质。一个个体异于另一个个体,这并非由于质料的不同,而在于其性质的不同,而性质是属于形式的部分。所以,质料是由加乎其上的形式而成为任何一样个体的,或者说,使质料具有一定的性质、形状,称为这个或那个个体的,乃是形式。所以,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质料完全是消极被动的,形式才是积极地,在先得,是运动的源泉,两者是支配与支配者的关系,质料甚至还对形式起阻碍作用。任何事物的自然本性与其说在于其质料,不如说在于其形式。这种夸大形式的作用,抬高形式而贬低质料的观点显然又走向了唯心主义。亚里士多德又提出,质料与形式的关系式潜能与现实的关系,质料的形式化,或者说从质料到形式的过渡,便是从潜在的东西发展为现实的东西的过程。质和形是变化发展的两端:质是起点,形是终点。 4. 我思故我在(见前面,此处略) 5.意向性 6.解构主义 2、 简答题 1、 苏格拉底对哲学的贡献:苏格拉底哲学的基本 要点 综治信访维稳工作要点综治信访维稳工作要点2018综治平安建设工作要点新学期教学工作要点医院纪检监察工作要点 是,他在批判自然哲学,特别是在批判阿那克萨戈拉的哲学中得出了目的论,在批判智者学派中得出了道德上的普遍原则,而苏格拉底哲学的中心内容是关于建立道德原则的普遍方法。 一、目的论 在苏格拉底看来,世界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是其中有一种支配的力量,它使万物称为如此的样子,并且是最好的,这个支配的力量就是“好”(“善”)。善是他的哲学思想的一个基本概念,是说明事物“为什么”的原因。在苏格拉底的哲学中,善或目的具有相同的意思。他认为万物的存在和发展都追求一种完满性原则,都是由于一种目的,即趋于完善或好。他认为,整个世界,万物都具有这样的目的性。这样,苏格拉底就把目的当成了他的世界观。 用目的论来说明世界,这是苏格拉底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古希腊哲学正是从苏格拉底开始,自然哲学中的决定论的宇宙观,为目的论的宇宙观所代替。目的论的提出,在于对世界的统一性,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的过程,以及自然中的协调的现象等,作出哲学上的解释。这种解释力图克服自然哲学中的机械决定论,宇宙运动的循环论,和把精神、意识现象统统归结为物质的组成方式不同的片面性的观点,同时也力图克服智者们不重视研究原因,把一切看成是相对的、主观的、可疑的错误观点,这在认识史上具有一定得理论意义。 苏格拉底认为,正式由于神的存在和神的力量,才把世界万物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的如此之好,如此完满无缺,并且追求着最好的目的,从而使世界成为一个有秩序、有意志,并且发展的愈加完好的统一整体。苏格拉底的神学目的论思想,直接影响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并对中世纪的哲学和神学,乃至近代的哲学和科学都发生过不少的影响,是欧洲哲学史上一个源远流长的重要理论。 二、美德论 苏格拉底把世界归为一种善的目的,并且认为这是由神决定的,那么理所当然的结论就是,研究自然对人来说是无意义的,也不会有什么结果,而且,干涉自然地事,就是对神的不敬。这样,苏格拉底主张从新的方向来和用新的方法来研究哲学。于是,苏格拉底提出了这样的口号“认识你自己”、“自知自己无知”,构成了苏格拉底哲学的基本主张,同时也标志着古希腊哲学史从自然哲学到人学的转变。他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了人间。 苏格拉底还提出“美德就是知识”,这个命题构成了苏格拉底关于道德问题的基本主张。他认为,有了知识,懂得了道德的本性,掌握了善的概念,就必然能够作出符合善的事情。 苏格拉底提出的“美德就是知识”的思想,在伦理学史上具有一定得理论意义。他把道德与认识、只是与行为结合起来,这一方面把道德行为知识化和科学化,另一方面又把知识判断和价值判断相联系,这种从认识论上、从科学上来了解道德本质的做法,是积极的,有启发意义的。但是苏格拉底把道德绝对化和永恒化了,当他完全排斥了道德的具体性、历史性和现实性时,也就走向了唯心主义。 三、方法论和概念论 苏格拉底的道德学说确定了道德就是知识的观点。他认为道德知识和现实无关,也不以个人的感觉和相对的意见为标准。这样,研究道德的问题,首先就必须改善人的心灵,以便应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去认识真理。因此,在苏格拉底那里,道德的问题就成了真理的问题,认识论的问题。苏格拉底由此引出了方法论问题。首先,苏格拉底的方法是一种普遍怀疑的方法。“知道自己无知”这个命题就包含了这个思想,即认识从怀疑开始。其次,苏格拉底的方法是一种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意见的对立和冲突,从中不断揭露矛盾,克服矛盾,最后达到真理的方法,集中体现在他的“精神接生术”中。这个方法就是古希腊哲学史上本来意义的辩证法。苏格拉底的方法论提出了舍个别求一般的重要问题,从而确定普遍的原则,他认为“一切事物中都有一个共通概念”。 从人类认识发展史上看,苏格拉底的方法已经触及到了人类认识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称为后来的形式逻辑的归纳推论的先声。他的概念论突出地强调认识的相对稳定性和确定性的原则,对后来的形式多级的定义学说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他的方法论和概念论对于克服智者们中间的某些诡辩论倾向也有一定得意义。 2. 波普证伪主义的特点。 3、 论述题 1、 十七世纪理性主义对经验主义的批判。 2、 黑格尔对康德二律背反的改造和发展。 复旦大学2007年西方哲学试题 1、 名词解释 1、 智者派:智者学派是古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的直接产物。奴隶主民主政治,为公民创造了较为生动活泼的政治局局面和活跃的文化生活,人们参加公共政治文化不再依赖旧有的权威和习惯,而靠自己的意见的正确合理,符合逻辑和能言善辩。人们为了满足这种需要,迫切要求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修养和善于辞令的本领。智者派应运而生。 所谓智者,在古希腊就是指传授知识的教师,智者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学派,在学术思想上,智者们之间不尽一致,甚至还可能是对立的。但是,它们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他们可以称作专职的教育专家,拿取一定得报酬,向学徒传授各种知识。他们都善长逻辑学和修辞学,在逻辑学和语言学方面做出不同程度的贡献。在思想方面,他们都关心社会伦理和政治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方法上,多采用对立和批判的态度,其学术思想和表达方式往往重破而不重立。智者有多种爱好和才能。他们教授和演讲的题材非常广泛。 智者派中普罗泰戈拉和高尔吉亚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 2、 犬儒派:苏格拉底死后,他的弟子中形成了三个派别,犬儒学派或昔尼克学派、快乐学派或昔勒尼学派,麦加拉学派。这些学派通称为小苏格拉底学派。他们主要研究的是关于伦理或道德的问题。苏格拉底说过“美德就是知识”,但这个命题的含义实际上是很含糊的。对于德究竟是什么没有给予明确的回答,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一致承认德是人生的目的,但对什么是德各有不同的主张。 犬儒学派的人说,美德就是关于任何控制自己、抑制自己的欲望的知识。能够自制者就是有德的人;不能自制,不能抑制自己欲望的便是恶,就是无德的人。他们提倡“回到自然”去,主张哲学家对诸如名、利、苦、乐科学、婚姻、家庭、国家、法律乃至宗教、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等等凑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视为都非必要,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无所谓的,不自然的。 犬儒学派的首创者为雅典的安题斯泰纳。安题斯泰纳反对柏拉图的理念说,他说,我只能看见个别的马,不能看见一般的马。我们所能讲的只是个别的东西,一般的概念与规律都是不可能的;他升值认为只能说A是A,不能说A是B,也就是说只有同义反复的判断才是可能的。这可以说是一种怀疑主义的倾向。安题斯泰纳鄙弃自然科学和数学,认为是人生唯一的目的就是追求幸福,而幸福就是自制、自主、自足,反对享乐。 犬儒学派的最有名的代表是西诺布的第欧根尼。他把动物的生活比作人类的楷模,以动物和野蛮人的生活方式来反对希腊世界的物质文明。据说他还称自己是一个世界公民,宣扬四海一家,鼓吹积极地禁欲主义,以达到自由。 犬儒学派的主张和行为实际上反映了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一些穷苦的自由民对于奴隶制社会现状的强烈不满,也表现了对当时希腊“文明”生活的厌倦。但是,他们的思想是十分消极的,只要求回到“自然”状态去,回到原始生活中去,缺乏积极的进取型,而且带有极端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怀疑主义的倾向。 3. 四因说(略) 4. 奥古斯丁:奥古斯丁是最著名的基督教哲学家,教父哲学的典型代表。曾任非洲城希波主教,写下了许多著作,主要有《上帝之城》、《忏悔录》、《三位一体》等 德尔图良和奥利金的教父哲学都还不太系统;奥古斯丁则第一次从哲学上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基督教的教义,他的体系讨论了当时最重要的神学和哲学问题,是教父哲学的典型,并且成为了几个世纪基督教哲学的“真理台柱”。他的断点对整个中世纪哲学、宗教改革时期、甚至近代的宗教哲学都有深刻的影响。 奥古斯丁的整个体系并不完全一致,其中充满着混乱和矛盾。这是因为他的思想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包括圣经、柏拉图主义,特别是新柏拉图主义和摩尼教的影响。另一方面,他的哲学是为了适应现世利益的需要而产生的,为了向人们说明基督教启示的真理,忠诚地为教会服务,常常牵强附会,不能自圆其说。 奥古斯丁的哲学分为两大部分,其一是纯粹神学,即关于创世主上帝的论述,其二是从属于神学的哲学,即讨论上帝创造物、创造宇宙的问题。 5、 纯粹理性:德国康德用语。纯粹的,指在经验之前的、独立于经验的。纯粹理性即独立于经验的理性。有广狭两义。广义包括纯粹理论理性与纯粹实践理性。狭义指纯粹理论理性。《纯粹理性批判》即专指纯粹理论理性的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即专指纯粹实践理性的批判。康德认为纯粹理性指感性的形式时间与空间,知性的十二范畴,这两者独立于经验材料,把它们加在经验材料上便形成知识。他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三部分“理性”中指出,心灵的知性范畴不满足于有条件的有限的现象知识,人的理性要求达到在经验范围内永远不能发现的无条件的无限的本体,即灵魂、宇宙、上帝,因而陷入谬误与二律背反,这是纯粹理性的误用。康德也常把理性与知性看成是同义词,这时的理性专指知性的形式,不包括感性。 6、语言游戏 7、证实原则 8、逻各斯中心主义 2、 简答题 1、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第一哲学是专门研究“有”作为 “有”的一种学问,而“实体”正是他所谓的“有”的中心,因而也就是他的第一哲学的核心。他认为,那根本的、非其他意义的、纯粹的“有”,必定是实体。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的最主要的共同特征或者说基本的含义是:它是一切东西的主题或基质、基础。这就是说,实体是客观独立存在的,而不是依赖于任何其他东西的。从逻辑上说,实体是助词,别的范畴、概念则是宾词,是表述它的,而它并不表述别的东西。所以,别的范畴是依赖于主题、只能存在于主题之中的。任何数量、性质、关系总只能属于主体,不能离开主体而独立存在。 究竟什么算是实体,亚里士多德的看法前后并不一致。 一、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对实体作了第一和第二之分,所谓第一实体仅指客观存在的个别事物,指某个个体。所谓第二实体则是指个别事物所属于的(或者说包含了个别事物的)种或属。亚里士多德又进一步对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作了比较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他认为,一切实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不能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这就是说实体是独立存在的。但是,亚里士多德又认为,第一实体是最真实存在的东西,可以醉的当地被称为实体,因为第一实体“是其他一切东西的基础,而其他一切东西或者是被用来述说它们,或者是存在于它们里面”。这就是说,其它东西不过是用来说明它们,或者是依存于它们的。至于第二实体(种和属)虽然也是实体,但它们的实体性不如个别事物,因为它们是可以用来表达个体的,也就是称为判断或命题的宾词的。不过,亚里士多德又说,“属”和“种”才能说明第一实体“是什么”,其它只是说明第一实体的数量、性质、所在地、状态等等。所以,种和属仍然称得上实体。除此之外,亚里士多德还认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看起来好像都表示某个不可分割的单一的东西,实际上并不然,因为第一实体所表示的确实是某个单一性的个别东西,但第二实体并不是一个个体,而是具有某一性质的一类东西。 亚里士多德关于第一实体的学说表明他把个别事物,把自然界看做真实的、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具有唯物主义思想。他还承认,实体是能有所变化的。由于实体自身的变化,因而同一实体在不同情况下会具有相反地性质,这种看法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但是,亚里士多德实体说中的唯物主义观点是很不彻底的,在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上,他的思想显得有些混乱。 二、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又把实体说和“四因说”、“质料”、“形式”说联系起来。他一方面提出质料、形式以及二者的结合都是实体,另一方面又强调形式是最后的最根本的实体,是“现实的实体”。因为他认为,实体除了具有主体或基质的含义外,更重要的是还具有本质的含义。而规定一事物本质的东西不是质料,而是形式,因为形式是决定某物称为某物的真正原因,形式使某物具有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点和特征。因此,形式较之质料、因而也较之质料与形式的结合(即个体)更为根本、更为重要,形式才是第一实体。这样一来,亚里士多德就背离了个体是第一实体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而趋向于柏拉图式的唯心主义,因为柏拉图所说的“理念”实际上也是指事物的本质,它和亚里士多德的“形式”是同一个词。 三、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还批评了以前的唯物主义者走入了歧途,因为他们无视无形的东西的存在,把质料只应用于有形的事物。他强调,在可感觉的有形的个别事物之外,在物理的实体之外,必然还有一个“无感觉实体”或“非感觉实体”,它与可感觉的物理本体(自然实物)不一样,是没有生灭变化的,因而也可称为“永恒不动的实体”,这个永恒不动的实体确实引起运动变化的根源,它就是“最初的那个东西”,也就是“第一推动者”,也就是“神”。这里,亚里士多德又把神看做是最高实体。 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是第一实体的思想与柏拉图的理念论还是有所不同的。因为他的形式并不像柏拉图的理念那样只是一个与事物同名的东西,而是要由具体内容的;更重要的是,他的形式也不像柏拉图的理念论那样构成一个与具体事物相分离的世界,他强调形式与质料相结合,因而形式就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所以,亚里士多德不像柏拉图那样完全倒向唯心主义,而是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摇摆。 亚里士多德关于实体的学说,尤其是关于形式是第一实体的思想,是与他的四因说、潜能和现实的学说联系在一起的,它们构成了他的第一哲学的重要内容。 2. “我思故我在”释义(略) 3.“存在即被感知”释义(略) 4.罗素逻辑原子主义的特征(略) 3、 论述题 1、 莱布尼茨单子论及其意义(略) 2、伽达默尔对释义学的改造和发展。 复旦大学2005年西方哲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 始基:它的英译是the first principle (第一原则)或the element ()元素。它的本义有“起源”、“起始”、“根源”等。在哲学中,它被用来指谓“本体”,意为“万物本原”;就是说,万物出于它,又复归于它。在古希腊米利都学派首先提出这个概念后,便长久地存留下来。从泰勒斯到德谟克利特,没有一个哲学家的思想不被“始基”所萦绕。最早提出"始基"这个观念的是西方“哲学之父”、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泰利士,他宣称“水是万物的始基”。古希腊哲学家由这一范畴出发,提出了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并由此演变出“本体”、“本质”等范畴。 2、 逻各斯:(略) 3、 三表法:培根提出了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归纳法,在培根看来,认识自然就是认识自然的形式。为了从感觉经验中概括归纳出事物的形式,培根提出了经验归纳法。经验归纳法由三大步骤组成:第一步,搜集材料;第二步,运用“三表法”来整理材料;第三步,进行真正的归纳。培根的“三表法”又分为三步。第一步,首先确定一种所要研究的性质,这种列举许多具有同一性的例证形成的表,培根称之为“本质和存在表”。第二步,选择一些同第一张表中的例证相类似,然而并不具有某种确定性质的若干例证。由“否定的例证”构成的表,培根称之为“相似情况下的缺乏表”。第三步,选择一些同一性质在不同的状况下,具有程度上的差异的例证,由这样的例证构成的表,培根称之为“程度表或比较表”。 培根收集大量材料构成三张表,这还只是为进行“真正的归纳”所做的准备工作。他写道“在提供了例证之后,归纳本身便要开始工作。”这里所说的“工作”,就是在对收集的材料进行“适当的拒绝和排斥”的工作,并在这一工作完成后,依据留下来的例证
本文档为【5、西方哲学历年考研试题及答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809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06KB
软件:Word
页数:71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9-19
浏览量: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