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与中国书法品评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与中国书法品评

举报
开通vip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与中国书法品评 2009年 6月 第27卷 第3期 龙 岩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0F L0NGYAN UNIVERSI IY June 2009 V01.27 No.3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与中国书法品评 邱 立 汉,, (1.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7;2.龙岩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 福建龙岩 364012) 摘要:孟子在解诗上为了避免犯断章取义穿凿附会的弊病,提出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 命题。这个命题成了后世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中国书法能透过笔墨线条表...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与中国书法品评
2009年 6月 第27卷 第3期 龙 岩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0F L0NGYAN UNIVERSI IY June 2009 V01.27 No.3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与中国书法品评 邱 立 汉,, (1.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7;2.龙岩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 福建龙岩 364012) 摘要:孟子在解诗上为了避免犯断章取义穿凿附会的弊病,提出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 命题。这个命题成了后世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中国书法能透过笔墨线条表现作者的 “意 志”,好的书法作品凝聚了作者丰富的主观情思。因此,我们在品评书法作品时,也可借鉴孟子的文 学批评方法,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以意逆志”来评价书法,使“必由意晓”的作品得到合理的解 读,使“书如其人”的评价更为公允。 关键词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书法品评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629(2009)03—0061—04 春秋时期,“不学诗无以言”,列国士大夫广泛 传习《诗经》,用诗赋诗成为外交辞令中不可缺少的 一 部分。但赋诗者往往根据外交需要寻章摘句用 之,因而易犯断章取义之病。为此,后来孟子提出了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命题。笔者认为这一命 题也同样适用于中国书法艺术批评。中国书法是通 过“有意味”的线条和墨趣来表现创作者的思想情 感的,因此可借鉴“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批评 方法来品评书法作品。 一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见于《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 , 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11215 这是孟子纠正咸丘蒙解诗时提出来的。孟子通 过讲说《云汉》诗指出咸丘蒙解诗之弊,即断章取 义,并就此提出了“以意逆志”的解诗方法,被后世 解诗说文者奉为圭桌。这里的“文”不管训为“文字” 还是“文采”,与诗中的“辞”均为表达作品思想内容 即作者之“志”的媒介。孟子认为。说诗者不能仅依 据作品的文辞来“逆”作者之“志”.而要“以意逆 志”,才能正确理解作者要表达的 “志”。“以意逆 志”,在后世的解说中也颇有争议,此中的“意”大致 有两种解释。一指说诗者之意即读者之意。如后汉 赵歧云:“人情不远,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是为得 其实也。”(赵歧《孟子注疏》)南宋朱熹云:“当以己 意迎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二指作品蕴涵的古人 情意。如清代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云:“以古 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犹之以人治人 也。”【:娜而今人顾易生在其主编的文学批评史中干 脆折中两种说法,认为应是作家作品之意与评者自 己之意的结合。当然。孟子“以意逆志”的理论前提 是诗可以言志的。虽然后人对最早记载“诗言志”的 《尚书·尧典》成书时间有争议 ,但在《左传·襄公二 十七年》已载有“《诗》以言志”,《礼记·乐记》也记载 了“《诗》言其志也”。因此,“诗言志”的观念至少在 春秋时期已经形成,正如陈良运指出,“‘诗言志’这 一 重要诗学观念的逻辑起点,是春秋时代的‘《诗》 以言志’。”[3146 . 用“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来分析文学作 品,实际上是注重作品本身的分析,与西方的文本 分析法相契合。但这种只专注于客观存在的文辞的 条分缕析,读者很容易陷入主观武断的泥潭,或被 套入拘泥于字词注疏的牢笼。因为作者所处的时 代、地域不同和思想修养、文化水平的差异,我们很 难透过有限的文辞来读懂作者无限丰富的内心世 界。其实,孟子对理解诗中文辞的有限性也有清醒 的认识,谓“言近而指(旨)远”。虽然《孟子》没有形 成系统的文论思想,只留下片言只语 ,但已明确区 分了阅读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的不同,如史书要 收稿 日期:20o9--01—14 作者简介:邱立汉(197 一 ),男,福建 杭人,龙岩学院讲师,福建师范大学2007级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61 求客观真实地反映历史的原貌。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的文字语言不 能有偏离史实的作者的主观性话语。而文学作品不 同。它的本质就是抒情言志,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 而采用夸张、想象、譬喻等艺术手法,尽管如此,还 是“言不尽意”,这就增加了读者阅读分析作品的难 度。为了诗文阐释更加合理,迎取作者之志更为准 确,后世的文学批评家把孟子本是讲尚友之道的 “知人论世”推衍发展为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原则。 如清人顾镇论述说:“正惟有世可论,有人可求,故 吾之意有所措 ,而彼之志有可通⋯⋯不论世,欲知 其人不得也;不知其人,逆其志,亦不得也。”(顾镇 《虞东说诗》) “知人论世”见于《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 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first 在这里,孟子的原意是告诫万章,与古人结交仅 靠“颂其诗,读其书”是不够的,还要“知其人”、“论 其世”,这样,才能全面地了解古人,这是孟子的尚 友之道。虽然孟子在解读文学作品时没能有意识地 倡导“知人论世”的方法,但他却在向公孙丑解《小 弁》、《凯风》诗时无意识地运用了“知人论世”方法。 “知人论世”在文学批评中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为 文学作品是作者主观情感对象化的产物。它必然打 上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社会生活的烙印。“知人”即 认知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个性、审美趣味等。“论 世”即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人情世俗 等。只有“知其人”、“论其世”。说诗者才能更理性更 准确地领会作品之“志”,避免出现主观武断比附牵 强之弊。“知人论世”是社会学的批评理论。被引入 到文学批评领域后,无疑增强了文学批评的科学 性,“知人论世”是“以意逆志”的有益补充。但在分 析文学作品时若轻视文本反而对作者的身世考究 纠缠不放。则会使“知人论世”的操作原则走向庸俗 化。所以,王国维将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 世”结合起来加以分析:“顾意逆在我,志在古人,果 何修而能使我之所意,不失古人之志乎?其术。孟子 亦言之日:‘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 论其世也。’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 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王国维《玉溪 生年谱会笺序》)两者的结合才使孟子的批评理论 得以功德圆满,这一批评理论包含了构成批评的读 62 者、作品、作者、时代四大因素,是符合我们今天的 文艺批评规律的。 二、“以意逆志”与中国书法品评 充满睿智的我国古代先民创造的汉字孕育了 一 枝独秀的世界艺术奇葩——中国书法。汉字有表 意的功能,是我们的先民通过长期的实践对大自然 进行“观物取象”的结果。人们对汉字结构的审美趋 于自觉时,书法便应运而生,与汉字的实用性分道 扬镳。书法是汉字的艺术表现形式,创作者能通过 笔墨线条来抒发性情,所以,一幅好的书法作品除 笔画精到结构妍美外,还能透过笔墨线条表现作者 意趣和个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意”不仅是书法美学理论的 核心范畴,也是书法批评的着眼点。[4]99如西晋初年 成公绥认为书法“工巧难传,善之者少,应心隐手。 必由意晓”(成公绥《隶书体》),王羲之很自负地评 论自己的书法说,“吾尽心精作亦久,寻诸旧书,惟 锺(繇)、张(芝)故为绝伦 ,其余为是小佳 ,不足在 意。去此二贤,仆书次之。”(张彦远辑《法书要录晋 王羲之自论书》)。到了南北朝时期,“意”在书法品 评中更是举足轻重,梁武帝萧衍在他的几部书评中 尤其注重“意”:“逸少至学钟(繇)书,势巧形密,及 其独运,意疏字缓”(萧衍《钟繇书法十二意》);“殷 均书⋯⋯乃有意气,而姿颜 自乏精味”(萧衍《古今 书人优劣评》);“传意志于君子,报款曲于人间”(萧 衍《草书状》)。在这里,“意”主要指书家的思想感情 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风韵神采,而神采是“意”的更 高层次。魏晋南北朝书学家们之所以重视“意”,是 因为这个时代是高扬人的自我精神意志的时代,是 强调人向自然本原回归的时代,作为当时最具影响 力的文化艺术——书法,也必须围绕“人的主题”。 表现艺术家的个性之美。受魏晋南北朝人物品藻风 气影响,品评书法作品也成了时尚,人们由欣赏作 品的意趣神采进而深入发掘蕴涵书家个性美的艺 术精神。南梁书画家袁昂最热衷于此,在《古今书 评》中,他如是领略书法神采:“王右军书如谢家子 弟,重复有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王仪书如 晋安帝,非处尊位而都无神明”;“崔子玉书如危峰 阻日,孤松一枝,有绝望之意”⋯"Oil这可谓欣赏书法 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 我们在鉴赏书法作品时,不仅要看作品是否具 备传统功力,还要用心发现作品存在多大的艺术价 值。判断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不是孤立地看每个字 的用笔与结体,而要通观作品有无气韵神采。也就 是说。不能仅依据客观存在于作品中的笔画,而要 品鉴作品中有多大程度地融人了创作者的“情意”, 有否表现艺术个性。因此,也可借鉴“以意逆志”的 文艺批评方法来品评书法作品之优劣。面对“必由 意晓”的佳作,我们须循着作品中飞舞灵动的线条、 酣畅淋漓的墨趣和安排有致的章法。捕捉作品传达 出来的“意”,浮想翩翩,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迎 取”作者的创作“意志”(思想感情),从而能欣赏到 书法家的个性之美,如此引人人胜的作品必为上 品。反之,那些匠气十足,无须“意晓”而一览无余的 书法作品则为下品。如“书圣”王羲之创作的《兰亭 序》,书中呈现了王羲之超逸 自得,襟怀虚灵,表里 澄澈。一片空明的美的意境。笔画精严,结体秀美,线 条劲挺,锋利有神,整体飘逸潇洒,气韵生动,俨然 如谢家子弟,真有“飘如浮云,矫如惊龙”的风貌。ISl ∞ 字里行间可以窥见魏晋风度中所包含的宇宙人生 之境,体会到王羲之寄情山水、放浪形骸的人格美 境界。王羲之的学养、才情、志趣在作品中得到淋漓 尽致的展现。《兰亭序》被后人品评为“天下第一行 书”当之无愧。 三、“知人论世”与中国书法品评 “知人论世”的诗学阐释法对后代的文艺批评 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在诗文书画的品评上出现了 “诗如其人”、“文如其人”、“书如其人”、“画如其人” 说。对被纳入儒学的价值体系的书法而言[4p-,“书如 其人”成了书法艺术批评的一个基本方法。 西汉文学家扬雄提出“书为心画”理论后,许慎 就基于对书法本体精神的深刻把握而提出了 “书 者,如也”的书法美学思想。宋代兴起的“书如其人 说”便直接渊源于许慎,并向人格本体审美转化,如 苏东坡在其《书论》中阐述道:“人貌有好丑,而君子 小人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不可欺也,书 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黄庭坚则直接 指出,作书人的道德学养高低决定了书法作品价值 的贵贱。即“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 学,书乃可贵。”(黄庭坚《论书》)到了清代刘熙载更 发挥许慎“书者,如也”的美学思想,将其作了集大 成的阐释:“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 如其人而已。”(刘熙载《艺概》)历代皆以颜真卿的 书法作为典范来佐证“书如其人”说。颜真卿的一生 是壮丽的一生,他正色立朝,为官清廉,秉性刚直, 为奸相杨国忠所不容。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独守平 原郡,后被推为十七郡盟主,抵抗叛军。平乱后,颜 奉旨到李希烈行营进行安抚,正气凛然,劝其归顺, 被叛军杀害。书如其人。颜楷笔画挺拔峻劲,字形宽 绰丰满,雍容大度,布局茂密凝重,笔饱墨酣,气势 雄浑。如列兵阵。颜真卿把其刚正不阿的品格、雄伟 壮丽的人生融入到书法中,书品与人品相映齐辉。 以“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批评原则来品鉴书法 作品。则更能保证“书如其人”的合理性。试举颜真 卿的行书《祭侄文稿》为例,这是颜悼念侄子季明被 叛军杀害的祭文,满篇透着悲壮之气,忠义之情。开 篇落笔沉重,悲愤之情郁结于心,至“父陷子死,巢 倾卵覆”后悲愤之情喷薄欲出,行笔加快,字体忽大 忽小,时滞时疾,涂改无定,呈现出痛彻肺腑之悲, 心肝抽裂之恨。书至“魂而有知”到篇末,干笔铁划, 笔随心枯.悲愤之情难以言状。创作者能把凛然正 气、悲愤感情倾注笔端,欣赏者又能循着笔情墨意 迎取书家之志,领悟到“书如其人”。这样的书法无 疑是上乘杰作。王羲之、颜真卿都是书品、人品兼修 的书法家。“书如其人”的书法品鉴方法 要求书法 家在追求艺术完美的同时,追求 I+I我人格的完善, 达到德艺双馨。在书法批评史上,“书品即人品”曾 成为品评主流。如柳公权“心正则笔正。笔正则书 正”的笔谏论,苏轼“苟非其人 ,虽工不贵”的贵贱 论,赵子昂“右军人品甚高,故书入神品”的人品决 定论。但是,这种书法批评模式忽视了艺术价值在 作品中的主体地位,往往容易造成因人废书。曾仕 宋元两朝的赵孟烦,书法堪称本朝第一,诸体皆通, 其楷书被称作赵体,与颜体、柳体、欧体齐名,但因 是贰臣。书名被掩。明代项穆指责其书道:“赵孟频 书,温润闲雅,似接右军正脉之传,妍媚纤柔,殊乏 大节不夺之气。所以天水之裔。甘心仇敌之禄也。” 以草书闻名于世的王铎,曾仕明清两代,也因人品 而其书被视为“恶札”。人品、人格是伦理范畴,机械 地运用“知人论世”来品评书法。把人品简单等同于 63 书品,则会盲目拔高或减损书法的艺术价值。 书法是创作主体借有意味的笔墨线条形式来 抒发性情的一门艺术。书法作品凝聚着书法家丰富 的主观情思。古代书法理论家认为,书法家创作前 要做到“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蔡邕《笔论》), 下笔时则“把笔抵锋,肇乎本性”(王羲之),这样 ,创 作出来的书法作品即能“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孙 过庭《书谱》)。表情达意是书法的艺术审美功能,我 们在品鉴一幅书法作品,要尊重文艺批评规律,在 “知人论世”的基础上,适当吸取“以意逆志”的批评 方法来评价书法,以分析作品的笔墨技巧是否精 到、神采是否完足、意境是否高远,但不能把属于伦 理范畴的“人品”当成评判的唯一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否则,就容 易造成以人论书、因人爱书、因人废书的结果。 参考文献 : 【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王运熙.中国历代文论选·清代文论选【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3】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92. 【4]姜寿田.中国书法批评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 出版社.1997. [5】穆克宏,郭丹.魏晋南北朝文论全编【M】.南京:江 苏教育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于年河] Chinese Calligraphy Appreciation and Mencius’Theory of Poem Interpretation QIU Li-han Abstract:Meneius’principles of“meeting the intention with the idea of the text”and of“knowing the pe卜 son by the age in he lives”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avoiding misinterpretation of a poem. What’S more, the theory of a poem interpretation becomes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the literary criticism in the late years.Usu- ally, a good calligraphy work must be SO expressive that it contains its author’S mind and emotions. Therefore, Mencius’theory can be applied to the appreciation of calligraphy.Thus,a sounder interpretation can be achieved. Key words:meeting the intention with the idea of the text;knowing the person by the age in he lives;ap- preciation of calligraphy
本文档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与中国书法品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9071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8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9-11
浏览量: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