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A3

湖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A3

举报
开通vip

湖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A3 湖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 Huzhou City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Development Plan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Research Institute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Nanjing University 2003年3月 项目负责 崔功豪 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红扬 博士、副教授 项目组成员 崔功豪 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红扬 博士、副教授 沈洁文 教授 管驰明 01级博士研究生 孙 娟 01级...

湖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A3
湖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 Huzhou City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Development Plan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Research Institute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Nanjing University 2003年3月 项目负责 崔功豪 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红扬 博士、副教授 项目组成员 崔功豪 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红扬 博士、副教授 沈洁文 教授 管驰明 01级博士研究生 孙 娟 01级硕士研究生 方 倩 01级硕士研究生 朱郁郁 02级硕士研究生 陈志敏 02级硕士研究生 谨向在本次规划研究工作中为我们提供了支持、帮助和参与讨论的湖州市政府、湖州市建设局、湖州市规划 设计研究院、湖州市政协、湖州市市委政策研究室、湖州市政府政策研究室、南洵镇城建办、织里镇城建办、 长兴县建设局、安吉县建设局、德清县建设局等部门有关领导和专家致谢! 目 录 第一部分 综合报告 第一章 规划的问题 1在优良条件下逐步边缘化的湖州 1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边缘化 3二、交通区位的边缘化 3三、核心产业的边缘化 4四、经济联系的边缘化:大城市的阴影交汇区? 第二章 战略的核心思辨 5如何从边缘化的现状实现追赶? 5一、从区域比较中认识缺陷、寻找优势 7二、边缘化过程中湖州自身的失败何在? 7三、落后与追赶:“发展机遇期”理论 9四、机遇——新发展机遇期 9五、突破口——后发优势 10六、小结 第三章 发展战略的整体框架 11整合资源、系统优化、创新突破、后发致胜 11一、功能定位(发展战略目标) 13二、实现功能定位的配套策略 第四章 市域、市区空间发展战略 15立足大战略、谋求大整合、构筑大交通、迎接大发展 15一、理念 15二、市域整体空间结构规划与开发控制指引 18三、市域、市区城镇(体系)规划 20四、人口城市化发展 21五、市域综合交通网络规划 第五章 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25自然与人文、历史与未来、现实与发展的对话 25一、理念 26二、总体结构:有机疏散的双核心城市 27三、用地布局 27四、交通组织 27五、城市景观与意象塑造 28六、重要地段布局设计概念 29七、城市发展的时序控制 30八、结论:自然与人文、历史与未来、现实与发展的对话 附 图 目 录 1、市域空间发展导引图 2、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 3、市区城镇体系规划图 4、市域综合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图 5、市域水路交通规划图 6、中心城区现状用地图 7、用地布局概念图 8、功能结构分析图 9、绿化景观系统规划图 10、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图 11、老城发展概念分析图 12、新区发展概念分析图 13、工业园区发展概念分析图 14、分期发展控制规划图 第二部分 专题报告 专题研究一 产业发展及其未来 32一、湖州产业发展现状特征分析 36二、产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38三、产业发展战略 40四、产业空间布局研究 42专题研究二 中外城市空间组织理论与实践及其对湖州的启示 42一、湖州城市功能空间演变和评析 42二、国外城市空间组织方式的发展趋势 43三、国内城市功能空间组织的进展 43四、对湖州的启示 45附:几种学派对城市空间模式的探索和几种理想的可持续城市形态 47专题研究三 城市功能与定位 47一、失落的湖州:渐趋边缘化的城市 51二、重振的希冀:第三次发展机遇期 55三、复兴的湖州:进入核心的太湖城市 58专题研究四 市域、市区城镇体系与人口城市化 58一、市域城镇空间现状特征解读 59二、湖州市域城镇空间组织 60三、人口发展 62专题研究五 综合交通发展规划 62一、湖州城市综合交通现状 64二、未来交通发展要点 65三、湖州未来交通功能定位:中转型区域交通枢纽 65四、区域交通构想和布局 67五、市区交通组织 68专题研究六 中心城市空间结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比选 68一、湖州城市空间影响要素解析 68二、空间规划总体目标 69三、空间结构多场景方案及其比选 73专题研究七 城市景观风貌研究与设计——山(水(湖(州 73一、湖州的景观大基底 74二、市域景观建设总体把握 74三、构筑中心区的城市生态景观 77四、需要协调的关系 78专题研究八 信息化、网络化与湖州城市发展 78一、一般概念 78二、信息化条件下的城市特征 79三、信息化对湖州城市发展影响的辨证思考 80四、湖州信息化发展总体目标 80五、现实问题与战略规划 81六、实施战略 第一部分 综 合 报 告 规划的目的是实施。因此,从终极蓝图式规划到过程式规划、从目标式规划到情境式规划(scenario planning),城市规划在努力走近发展的客观现实。这些首先在国外城市规划界提出的改变,在中国由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经济逐步转为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尤其具有现实的相关性:静态地对未来某个时点发展状态的设想或定义,只是在构筑海市蜃楼,即便其无比美好也只是幻象;只有在系统思索和规划了发展的合理过程之后,才可能获得对未来的恰当预见。这样的规划,一方面不再只是理想的终极蓝图,另一方面,它在提出合理的规划目标的同时,也同时提出一整套的实施方案,是一套关于发展的一揽子的政策建议(a package of policies for development)。本规划努力成为这样一个真正意义的“发-展-战-略”的规划,一个基于对发展道路、发展情境的深入研究而提出的能够对地方发展的实践真正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划。 第一章 规划的问题 在优良条件下逐步边缘化的湖州 改革开放以来,湖州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巨大的提高。和整个中国一样,湖州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但是,当思考湖州市未来十年、二十年乃至更长期的发展战略时,我们将不会陶醉于已经取得的成绩,而是以审慎、冷静的思索,在把握本地的长处的同时努力检讨存在的不足乃至问题,在对问题的解决中规划湖州更加坚实的前进的脚步。检讨现状发展中的问题,也是任何具有全局意义的规划所不能绕过去的,尤其是发展中系统性、基础性的问题。 我们对所获证据的分析显示,湖州市发展中的问题,已经集中地表现为这个城市在大区域的比较中相对落后、边缘化的发展状态!尤其值得深思的,是这种边缘化是在湖州市本身拥有优良发展条件的情况下形成的——湖州市地处中国自然条件最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中部的杭嘉湖平原,乃鱼米之乡、天下粮仓,丝绸之府、锦衣九州;更兼双溪合抱、面山濒湖,山水形胜,奠基窈窕城郭,地杰人灵,因此盛极一时:工商繁荣、富可敌国,湖学都会、文冠华夏。而反观今天的湖州—— 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边缘化 表1 2001年湖州与长三角城市经济发展比较 1、经济发展量化水平处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低谷 湖州近年来获得获得了长足进步,最近发展速度位居全省前列,但我们不能忘记这种发展是建立在较低基础上的恢复性增长。正如表1所示,当我们把湖州放进一个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即与同处长江三角洲的其他城市横向相比却发现,湖州经济的近年来的发展实际上是落后了,特别是当与其周边的发达城市如苏州、无锡相比时。我们可以看到,湖州各项经济指标除人均GDP略高外,均处于长三角城市的最后两位。从量化方面讲,湖州的GDP总值仅相当于排在13位的泰州的85%。而人均GDP也刚超过15000元,仅为排在第10位的嘉兴的80%。可以说,湖州基本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不发达的城市之一,处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最低谷。在长三角城市经济呈整体推进的态势下,湖州的经济发展水平使湖州的经济地位在长三角区域中日趋边缘化。 2、产业发展阶段相对滞后 从湖州目前的产业结构比例来看,一、二产业比重较高,初级产业比重高。如表1所示,湖州市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依然保持在13%左右,这可能与湖州的自然资源优越和农业发展水平较高有关,但仍然反映湖州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同其它绝大多数城市一样,产业结构呈“二、三、一”的格局,基本处于工业发展的中期阶段。但湖州较高的第二产业比重是建立在小型企业(见表2)与传统的纺织、建材和金属加工工业基础上(参见产业专题),同其它城市本质上不同,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 3、发展特色不清晰 没有清晰的发展模式,也就是没有可预见、可期待的发展道路,而湖州恰恰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周边的苏州、无锡等城市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同属浙江的温州、台州则成功创造了“温台模式”。而处于江浙交界处的湖州本可以有多种成功发展道路加以借鉴,但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可能正是这种多样性使湖州在发展道路的选择上无所适从,亦步亦趋,始终存在于其他城市的阴影中,没有形成独立的具有湖州特色地发展道路。 4、中心城市地位边缘化 (1)城市化发展滞后 湖州在浙江省来讲经济发展水平位居中游,人均GDP在全省排名第5,而城镇化水平却位居第8,落后于全省平均城镇化水平将近10个百分点,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5个百分比左右。社会发展水平滞后于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未来城市力量的进一步释放。 表3 2000年 浙江全省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比较 地区 城镇化水平 (%) 城镇化水平 排名 人均GDP (万元/人) 人均GDP 排名 全国 36.09 0.71 全省 48.68 1.35 杭州市 58.64 1 7.52 1 舟山市 56.03 2 1.16 8 宁波市 55.75 3 2.18 2 台州市 51.54 4 1.24 6 温州市 51.52 5 1.14 9 绍兴市 48.68 6 1080 3 金华市 45.33 7 1.23 7 湖州市 38.73 8 1.48 5 嘉兴市 37.97 9 1.64 4 丽水市 33.09 10 0.55 11 衢州市 29.57 11 .067 10 资料来源:嘉兴城市发展概念规划,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相比周边城市,知名度小,要素集聚能力弱 当我们提起湖州时除了其曾经兴盛的文化外,很难还有其他印象。相比起周边的苏州、无锡等明星城市,湖州的知名度要小许多。同时,由于其他一系列的限制条件,既不像苏南城市那样获得外资的垂青,又不像温州那样有着极强的自生长能力和扩散能力。城市对资本、劳动力、信息等要素的集聚与扩散能力相对较弱,影响未来城市的扩张和功能的提升。 (3)中心城市弱中心特征明显 通常来讲,作为地级中心的湖州相对于其郊县由于有着更为有利的发展条件,其发展应更有活力。但是,正如图1所示,历年来湖州郊县的经济增长比市区表现更为出色,市区经济的相对优势正在消失,没有展现出过人的发展前景和夺目魅力。湖州市作为弱中心城市的趋势日益明显。 大交通区位难与匹敌的嘉兴 (4)经济腹地受到周边城市挤压 在我国现行的“市带县”的行政体制下,.郊县是中心城市地天然经济腹地。但由于湖州自身作为弱中心城市辐射力较小和周边强中心城市的影响,其经济腹地正受到多方挤压。一方面,湖州中心城区对其邻县的影响力基本只限于政治力,经济力的影响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另一方面,湖州周边上海、杭州、苏州、无锡等强中心和嘉兴、吴江、宜兴等次级强中心地存在,极大削弱了湖州对其腹地地影响力,湖州的经济腹地可能被袭夺,甚至自身也可能附属于其他城市。 二、交通区位的边缘化 如果说湖州本来在交通区位上并不逊色的话(104、318、大运河、皖赣线、长湖申运河),今天的湖州,已经处于长三角快速干道网“之”字轴线的边缘。 在2002年以前,湖州境内没有高速公路,只有104和318两条国道,在现今高速化的时代,这样的公路网已显得十分落后。当发达地区已经进入到高速公路时代时,湖州还停留在水运和铁路时代。而境内虽然有宣杭铁路通过,但离市区较远,通达性差,同时宣杭线没有经过如上海这样辐射力强大的城市和苏锡常这样的增长极,无法取得经济轴线的地位。运河运输在现在大运量、快速运输的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面前显得已不合时宜。交通条件的相对落后,极大限制了湖州与外界交流的能力,尽管与上海仅165公里,却无法象距离相仿的无锡、常州一样获得来自上海的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的支持,即使与嘉兴相比也有很大不足,嘉兴显然拥有更为有利的交通区位条件。 三、核心产业的边缘化 一直以来,长江三角洲都将自己定位于世界制造业基地,而从目前长江三角洲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其核心产业的发展方向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和重化工工业。在现有基础上,最有可能形成苏锡常和杭甬两大高科技产业集群以及包括宁镇扬、苏锡常和宁波在内的沿江、沿海的重化工产业集群。这两个产业集群包括了长三角地区所有的先进城市。然而,我们面对湖州时却发现,湖州基本没有这两大产业,也就是说湖州脱离了区域产业发展的主流,无法借助区域集群竞争的优势。 如果从长三角产业发展的动力来看,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外资,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另一个是民资,集中于浙江,并且开始进入快速扩张期。但在湖州的发展动力中,外资经济与整个浙江的情况类似处于起步阶段,与苏南城市不可相提并论,而自身传统上又受苏南影响较大,民营经济弱小,城市产业发展缺少强大动力。 四、经济联系的边缘化:大城市的阴影交汇区? 湖州地处中国经济实力最雄厚、发展最健康的长江三角洲,区域内仅重量级的特大城市就包括中国经济的龙头——上海和综合实力雄厚的南京和杭州,同时还有增长迅猛、活力四射而且后劲十足的苏州、无锡、常州、宁波等城市。然而,湖州似乎没有能够成为区域中任何一个核心城市(上海、南京、杭州)的重要经济伙伴,与区域中的二级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也非常一般。在本区域中,苏锡常地区最有效地借助了上海的经济、技术和信息中心的作用实现了腾飞,而湖州虽然是黄浦江的源头,但在经济上的联系比较单一(旅游是其中最突出的)、低强度、低层次(反映在制造业方面的联系)。与南京的联系之弱,从两地的客运交通联络可见一斑:作为两地间几乎是唯一的客运方式的长途班车,一天仅四-六班车(约30座),一般还都坐不满。三个核心城市之间,与杭州的联系最紧密,但这种联系受行政关系的影响很大,经济上湖州并未表现出与杭州的密切关联,湖州现状支柱产业是轻纺工业和一些基础工业,是资源型、传统型和自给型的工业,从中看不出多少杭州的影响。湖州,如同一只“离群的大雁”(如果它还是一只大雁的话),是很难跟上区域整体发展的步伐的。 简单分析一下城镇之间的分工,就可以看出湖州角色的边缘化: 进一步分析区域的经济宏观布局走向,湖州的边缘化同样明显,如上海,一方面自身构筑郊县工业圈层体系、外向大小洋山港拓展,一方面在传统的苏南地区以外,北上南下,将南通、宁波揽入怀中;杭州,正由“西湖时代”进入“钱塘江时代”,南进的趋势十分明显,抓紧杭州地区以及浙江省的经济重心地区,势属必然。 在对城市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解释中,有一个“大城市阴影区”的概念,指在大城市的理论腹地范围中没有处于核心城市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的区域;这类区域,由于核心城市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向、地带对经济资源的袭夺,不仅不能受益于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还会因为自身资源被虹吸,其发展益加被动。湖州,从理论上看,不仅毫无疑问处于上海的腹地范围,也同样处于南京、杭州的辐射范围,区位优势乏有匹敌。但是从实际经济联系看,它是否恰恰是三个大城市的阴影交汇区? 第二章 战略的核心思辨 如何从边缘化的现状实现追赶? 理解了问题,也就明确了“战略”所应承担的使命、也是本规划所面对的巨大挑战:有着良好基础的湖州其发展严重滞后了,那么未来的发展中,湖州能否重新跟上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步伐?更进一步,湖州能否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复兴其原有的区域地位?是延续今天的格局、甘于边缘化,还是戮力进取、突破囿围、谋求城市地位的复兴,答案只有一个——选择挑战、寻求突破,因为不求突破,则连长三角“边缘”的位置也保不住,差距将越来越大。 要实现复兴,挑战首先来自于边缘化——边缘化的现状一方面意味着湖州自身可能存在固有的羁绊,这些羁绊的存在导致了湖州的边缘化;另一方面意味着迈向未来的起点的差距。因此,首先,复兴的战略必须包含对既有缺陷的克服,那么,湖州的缺陷是什么?其次,要追赶,在起点已经落后的情况下,湖州必须找到相比于周边地区明显突出的优势和相应的战略,以使湖州在别人也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更快的发展。 如果只是泛泛地讨论本地发展的条件或优势,则几乎肯定不可能抓住湖州迈向未来的关键。事实上本地一般的条件或优势人们通常已经认识到,正是在这些条件下,湖州走入了边缘化,因此,如果这样去思考,恐怕连跟上周边地区都存疑,遑论追赶?这里需要在一个更高的起点去捕捉可能的具有转折意义的突破口,并围绕这一突破口建构系统性战略。一个战略,最终的行动建议或许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战略背后的理性,是后者构造、支撑了行动建议,也唯有真正理解了战略背后的理性,才可能真正理解战略,战略也才可能得到真正的执行,即便需要调整,调整的合理性也才可能得到保证。正因此,我们强调本章是关于战略的“核心思辨”。 一、从区域比较中认识缺陷、寻找优势 1、上海、杭州的影响 处于沪杭两大都市圈内,湖州与这两大城市联系密切。而湖州也常常引以为豪,认为自身区位条件优越,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但事实上,从目前看来,这两大城市对湖州的拉动作用并未显现,而极化效应却十分明显。由于上海和杭州这样的城市中心极化能力过强,湖州始终处于这两大城市的阴影中。正象大树下的小草很难获得阳光一样,湖州很难留住优秀人才,外来资本、技术、人才也更愿意进入这些大城市,从而获得更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而越来越密切和便捷的联系可能加剧这种影响。日本在六七十年代发生的人口、资本大量流入东京大阪等大都市,由此产生的大都市人口“过密化”和周边地区人口“过疏化”现象同样也可能发生在湖州身上。如何象苏州那样实现“借势发展”是我们思考的首要问题。 2、与苏州的比较 苏州的经济发展轨迹基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这是整个长三角乡镇经济大发展的时期,几乎每个城市的乡镇集体经济都得到了极大提高,湖州也不例外,因此这一时期,苏、湖两市基本同步发展。而从90年代开始,苏州及时抓住了新的发展机遇即外资和开发区,经济得到了爆发式的增长,从区域经济中脱颖而出,成为耀眼的明星。反观湖州,在这一时期既没有象苏州一样发展外资经济也没有象温州那样实现经济的内生发展,被这些城市远远抛在身后。今天的湖州与苏州已不可同日而语,苏州(也包括无锡)以其优良的发展环境和前景吸引了流向该区域的大部分资源,起着一种“过滤器”的作用,抢得了最优质得发展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剥夺了湖州发展资源,削弱其发展潜力,湖州的发展正面临同区域发达城市的巨大竞争优势的压力。 3、嘉兴的比较 嘉兴与湖州曾经有着相同的发展经历,有着优良的发展条件却未能取得应有的发展。但新的发展机遇在向嘉兴招手,嘉兴似乎已经找到的自己的发展思路,即定位于上海南翼副中心,充分发挥自己的区位和港口优势,在与上海的合作中寻求自身的最大发展。9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发展明显增速,其领先优势正逐步扩大,面对有着相似条件的竞争对手,湖州显然应该感受到直接的威胁。 4、与邻县的比较 上图显示,湖州市区经济与邻县相比并不占优势,甚至要落后于吴江、宜兴这些较为发达的县城,对湖州而言,这些县级经济体的竞争力不容小觑,湖州发展不进则退,而后退已没有余地(湖州已经位居长三角最后列)。 5、湖州的矛盾:如何实现自身发展 区域间的比较,最终都启示着这样的问题:对湖州而言,什么是自己的发展道路?成功的经验中似乎并没有启示一定之规,很多选择摆在面前,并且有些选择是两难的。一些地区的发展是通过大量引进外资实现的,引进外资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优惠的条件和,那么湖州是否就努力以更低的成本参与招商引资的竞争?很多地区的发展是超强度、低成本工业化的结果,而后果则是污染和商业化,这在一些论者眼里似乎是发展的必由之路,那么湖州是否也效仿之?苏州地区似乎更多以外资取胜,而浙江的发展则以民资为主力,湖州又当如何?嘉兴近来的加快发展似乎主要还赖于与上海的关系日近,那么对于湖州而言,是致力于“傍”上核心城市,还是以我为主?如此种种,湖州该如何选择,湖州的缺陷是什么,湖州的优势又在哪里? 但是在这样的比较中,很容易落入“成熟模式”或“成功模式”导致的思维范式和盲区,似乎非此即彼,从而在自己的发展模式选择上形成某种“路径依赖”,最终跟着别人跑。毫无疑问,只会跟着别人跑将永远无法实现超越。因此,带着这里的问题,我们需要更深入的思考。 二、边缘化过程中湖州自身的失败何在? 直接分析湖州的缺陷,常见的一个分析是认为湖州在区位上实际上被甩在了宁、沪、杭、甬构成的长三角“之”字型发展轴线的外面,因而,虽说湖州名为长三角一员,实际并未参与到主流的经济社会发展轴线中。但是,这个因素是否是决定性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嘉兴为什么在较长的时期里几乎与湖州是“难兄难弟”?而位于湖州边上、区位条件及其类似的宜兴市,发展也比湖州快得多。应该说,对于湖州这样一个与上海距离并不远、历史渊源也较深的城市而言,这个因素并不应该被过高估计。更重要的,这条“之”字轴线,并不真正是多节点的,真正的节点恐怕只有一个——上海,因此,在这条轴线上,“通过”概念其实是不重要的,也就是,轴线之上的交通其实对地方经济发展施加的影响很小,也就是,苏州其实并未因为南京、镇江、常州、无锡都要经过苏州进入上海而有多少受益,更不要说很多县级市连“通过”也没有。而对上海本身而言,恐怕也没有沿轴线而扩散的主观故意,它更关心的是自己(上海市)同心圆式的层层推进、扩张,如现在实行的郊区工业发展战略(参见苏州规划)。今天的轴线之谓,与其说是发展的原因,莫如说是发展的结果,是几个地区的良好发展衬托出了“轴线”!而今天交通区位上的边缘化也是发展的结果,它会是今后发展中原因的一部分,但却不能算是过去走向边缘化的原因。换言之,如果轴线有意义的话,它的意义在于与上海的联系,而在此意义上,湖州的劣势并不特别突出,尤其是在更早些年时。 除此之外,还有湖州文化的惰性,安于现状、安于平庸。但是,无锡、苏州在历史上与湖州几乎同源、同文化,为什么它们走到了前面?另外还有行政区划的反复调整,看来也影响了湖州的发展。这些都或多或少影响了湖州的发展,但是对于湖州自身的失败,我们需要更有力的解释。 三、落后与追赶:“发展机遇期”理论 如果,我们探讨的不仅仅是健康发展的问题,而是在健康的基础上跨越发展的问题,那么,宏观的“发展机遇期”这样一个概念就格外重要,因为大量经验告诉我们,在一次宏观的发展机遇期中,一个地方最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地方与地方之间发展水平差异的剧烈变化,最常发生的就是在这一个时期。因为,宏观的发展机遇期也是微观机遇最丰富的时期,而在平稳发展或者衰落期,一个个体区域要实现比较好的发展,其难度就已经比较大,更不用说快速发展了。进一步的启示就是,在发展机遇期,如果不能抓住机遇快速发展,那么,即便是平稳的发展,也将因为相对速度的落后而在总体上掉队。 我们的观点就是,湖州现状的边缘化最直接的原因是湖州在中国改革开发以来,主要是两次发展机遇期中的滞后发展造成的,甚至,这些时期湖州其实也保持了平稳的发展,但是,因为发展机遇期的平稳就是相对滞后,湖州与周边地区的差距拉开了。这两次机遇期,一是80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大发展的时期,二是90年代外资大量进入中国和民资快速成长的时期。下图与苏州地区的比较,湖州在机遇期的滞后发展非常明显。 发展机遇期,简单地说就是因为某些宏观因素的改变所导致的具有普遍性的经济快速增长期,其原因是这些改变导致了一些全局性的经济增长刺激因素的出现。发展机遇期的这种性质,决定了要想把握住这种快速发展时期的机遇,一个基本途径是抓住这种改变中产生的经济增长动力,或者说“机遇因子”,否则,就需要有其它的具有同样足够强的影响力的经济动力因素。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二、三十年,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发展机遇期,其动力来自于大战之后积极进取、乐观创新、和睦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战争破坏的大规模重建、良好的政治生态和相对简单的经济秩序,我国在这个时期初期的良好发展正是对这些动力的把握,而中后期的掉队与逐步改变了这些“动力源”不无关系,最终也导致由于发展机遇期的掉队而使国力与一些良好发展的国家之间不仅没有缩小,还拉得更大了。总体上来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一直处于一个经济发展机遇期中,其机遇因子在于自上而下的制度和观念的创新、改善(改革),它们使大量经济活力因素得到释放。由于主要活力因素的转换,这个长机遇期又可以分出一些小的机遇期。无论如何,抓住这里的机遇因子,即能够自上而下地展开制度和观念的创新、完善,就能够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这里强调“自上而下”,并非指创新只来自于“上”,而是强调,“上”的发动在这里起着初始化、先决的作用,这一点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下可能更具意义。 依据这样的理论,我们就认为,湖州现状的边缘化直接原因是两次发展机遇期错过了机会,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机遇期中的“机遇因子”未能抓住。这首先由于主观上没有做好准备,没有机遇意识、没有迎接机遇、抓机遇的意识;其次,则在于同样是自上而下的思想观念和制度的缺乏有效的创新。思想观念偏于保守、缺乏突破、没有有效的创新就不可能走在自己(现状)的前面,何谈走在别人的前面。湖州首批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时的放弃,可以说是一个佐证。湖州的惰性、保守、封闭是自身发展中的最大敌人,当然传统文化客观上提供了产生这种情况的土壤,前述的行政体制的反复更迭进一步削弱了发展的连续性和对发展道路的认真选择。至于今天区位的相对弱势,应该说,恰恰是湖州的保守、惰性使之未能主动在与上海的联系方面寻求更新、寻求提高。对比地区其它城市,当用发展机遇期的理论来解释他们的快速发展时,我们就能对湖州发展中的缺陷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事实上,长江三角洲或者扩大至整个上海经济圈,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与其说是(发展轴)带状的,毋宁说是块状的,如总体上苏锡常属于一块,湖嘉杭北地区属于一块,宁波及其周边属于一块,温台地区属于一块等等。似乎可以用地理特征、区位等来区分这种经济区块,但真正导致它们在“发展”方面趋同和分异的,最有效的解释可能是一种集体行为范式——当地人的文化、思考方式、行为模式等一系列决定人的行为的因素的统称。集体行为范式表现于当地的总体行为特征,包括领导和体制方式。每一个块中的所有地区总体上都分享了同一种集体行为范式,而所有成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的地区,都是因为这个地区的集体行为最有效地抓住了发展机遇期中“机遇因子”,同时,这种集体行为范式的一个特征是,在内部认同的基础上,有既互相学习又互相较劲、努力争先的良性竞争文化。因此,以苏锡常地区为例,总体上共同的集体行为范式使他们第一次发展机遇期来临时抓住了农村改革的机遇,通过乡镇集体企业的大发展实现第一次跨越,在第二次发展机遇期来临时抓住了我国更加开放、上海重新受到重视的机遇,通过大量引进外资实现了第二次跨越。而彼此的认同又意味着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从而优秀的发展方式在大家都得到运用,遇到困难也能较快克服(如乡镇集体企业遇到困境时)。 因此,在实践中,湖州的情况则表现为:没有合理的区域定位,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没有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没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热情。 四、机遇——新发展机遇期 那么理解了湖州的失败、理解了发展机遇期的重要意义,当我们思考湖州未来的战略时,一个很自然的想法就是——我们是否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期?或者说,在以改革开放为基本“机遇因子”的我国仍在持续的发展机遇期中,我们是否又在迎来某些新的经济动力因素的作用?如果是这样,那么这是湖州不容错失的、重新找回自我的机会。幸运的是,这样一扇机遇之门正在向我们打开,第三次发展机遇期已经到来,这为湖州重整旗鼓、实现追赶提供了契机。那么这个机遇期的特点是什么?湖州是否可能在这一机遇期中找到自己突出的优势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们认为,新发展机遇期是以中国向更加自由市场化但同时更加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有序、经济进入更加稳定型持续增长、市场潜力得到更充分挖掘的经济高级阶段过渡为特征的经济快速增长期,它有以下一些特征: (1) 经济整体档次提高,在自由中更加有序、规范 (2) 产业投资对环境、文化、品味有更高要求 (3) 外资进入中国持续力度增强、档次提高,并尤集中于本区 以上这三点,比较集中地体现于珠江三角洲部分外资向长江三角洲的转移现象中,最近外经贸部国际贸易研究院的有关研究也证明了上述特点。 (4) 区域合作型发展成形,从中孕育新的发展动力和市场 随着较发达地区的成长,通过区域合作来推动市场的扩大和消费的升级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内生的需求。 (5)新兴市场发育 如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发展。 (6)制度对发展的激励 如国家通过大规模城市化、开发区政策等推动发展。 但是,这样一些特征对湖州有什么意义?湖州的突出优势在哪里? 五、突破口——后发优势 在这样的机遇和挑战混杂、自身优势尚不明显而不足却较突出的复杂情境下,湖州寻求追赶的突破口在哪里?综合了所有这些分析,我们认为,湖州恰恰可以将自己追赶的支撑点落在过去发展中形成的差距上,后发可以成为优势。湖州过去发展的劣势(这也已经成为湖州今天发展无法回避的客观起点),如果反而能够成为今后发展的优势,那么我们将可以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参与竞争,湖州将实现“绝地反击”。其实,起跑线已经确定,它不能成为动力就会成为羁绊;而动力的涵义如果只停留在精神上的激励而没有实质的帮助,那么这种动力的意义是有限的。令人兴奋的答案就在于,我们无可回避的这条起跑线,完全可能带给湖州独有的实质性优势。我们的发展机遇期理论已经指出,抓住发展机遇期的机会,最常规的方法就是抓住机遇期中的动力因素。而善用后发优势,湖州就能够很好地抓住上文分析的第三次发展机遇期中的核心动力因素。从劣势到优势,我们仍然在区域比较中理解发展条件的辨证。 1、未被过度开发的充足、完整用地 相对于很多地区日趋紧张的开发区用地、支离破碎的县乡镇用地,湖州土地储备充足,特别是湖州市区位于杭嘉湖平原地开阔地带,大量未开发土地优质土地为未来湖州城市拓展和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空间保证。 2、未被严重污染的环境、水 湖州的青山碧水在周边区域中堪称最优,这不仅是生态质量上,也包括旅游价值方面。 3、得到延续的浓郁、人性、有序的文化、品味和社会肌理 包容与创新是湖州文化的秉性,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度和“敢为天下先”的豪情。这与新时代的文化要求也是相一致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在此基础上生成的学习氛围既是未来湖州未来参与城市竞争的优势资本,也是使湖州人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的重要条件,更是新时期湖州城市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 4、次区域:区域合作、中介的理想区位 现在的竞争并不仅仅局限于城市之中,也包括了区域之间的竞争,而城市发展中的矛盾也往往可以通过区域加以解决,于是区域合作的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所认同和实施。湖州处于三省交界的特殊区位,从图中可以看到湖州与上海、浙江、苏南以及安徽的宣城、安庆、阜阳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密切联系为未来的沪、苏、浙、皖甚至包括赣之间的区域合作奠定了最基本的联系条件,在此其中,湖州可以发挥通道与纽带的作用。而随着中国经济由东向西梯度推进的趋势日益明显和先进城市拓展经济腹地、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使湖州地处东西结合部的优势与作用将越来越凸现与重要。一个区域合作时代的来临,也意味着湖州借助区域力量提升城市功能与地位时代的到来。 5、后起者的学习效应 学习效应使后来者总是可以走得更快、走得更好。当然,这也取决于会学习,但这毕竟给了后起者一个机会。湖州处于中国最富有活力和最有希望的区域中,其中许多先进城市都为湖州树立了一种可以借鉴的发展模式、理念。模式的兼收并蓄、理念的学习,使湖州完全有可能绕过其他城市走过的弯路,或者跨越发展阶段,创造一种全新的“湖州模式”,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六、小结 这样,从边缘化到复兴,湖州美好的未来图景正变得清晰起来:湖州不仅可能跟上周边地区的发展步伐,并完全具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潜力。但是,后发优势的发挥将有赖于其它条件的配合、支撑,这些条件不仅是硬件上的,如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网络,这在湖州现状已经大大落后;更包括软件上的,如当地观念和体制的改进。在这些条件的配合下,湖州需要有更具创新性和前瞻性的发展定位和实施策略。 第三章 发展战略的整体框架 整合资源、系统优化、创新突破、后发致胜 “后发优势”要真正发挥作用还有赖于系统的整体运作。成功的整体运作意味着形成有利的各种因素,并有效地相互配合,共同构建一个具有正反馈效应的动态系统,这将是战略的核心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因此,湖州市发展运作系统需要相应的整体优化,而这个整体优化的过程,还会创造出一系列新的优势,好的行动方案,也应该能够强化、发展动态中已经形成的优势。这个整体优化的过程,同时包含着对湖州市过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经过对各种发展情境的综合与对比,我们最终为湖州市确定了以下发展战略,其整体思路在本章阐述。因循于习惯的思维,同时方便于首先让人们获得战略的轮廓,我们首先提出湖州的发展定位,然后阐述配套的发展策略。 一、功能定位(发展战略目标) 传承湖学古韵、融汇山水湖州的亲雅人居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核心环太湖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辐射内地的门户城市,上海都市圈首位旅游休闲城市之一,浙江吸引外资的首选城市、投资兴业的新高地。 这一功能定位的涵义阐述如下: 1、传承湖学古韵、融汇山水湖州的亲雅人居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生活功能定位:人居湖州、生态湖州、文化湖州 “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人们为了生活得更好而留在城市”(亚里斯多德),城市的第一位功能是生活,生产功能的最终目标仍然是生活,而生活的基本需求是温饱,中级需求是环境,高级需求是文化,最高级需求是在温饱、环境和文化的和谐中实现创造。湖州就具备这样的品质和潜力。 “城市以文化论输赢”,城市越发展越需要文化与精神的支撑,尤其是先进文化的支撑。这一论断将在未来城市发展的轨迹中不断得以证实和强化。城市的发展轨迹最终由城市的文化秉性决定。湖州包容与创新的文化禀性是新时代湖州最需要的文化支柱。未来湖州文化的发展必然需要以自身传统文脉的延续为基础,但决不意味着因循守旧,而必须有所扬弃,必须是其精髓部分,是符合时代脉络的部分,也就是湖州文化包容与创新的禀性,并由此而发展出富有时代特色的“新湖州文化”。 作为太湖沿岸城市唯一由湖而得名得城市,我们说湖州从“笤溪时代”到“太湖时代”不仅是城市空间向太湖推进,也是社会精神的一种转变,从适应农业社会的封闭偏狭的笤溪情结到新时代所需要的开发广阔的太湖胸怀。在此过程中,作为湖州传统城市要素的山水在新的城市空间中仍将得到延续与张扬。我们设想的新湖州应该包孕山水,滨湖立州,从而实现融汇山水湖州。 在此基础上,.建树我们的理想,即:人居湖州——一个最适宜人居住的城市;生态湖州——一个拥有并保护者完好生态环境的城市;文化湖州——一个传承历史文脉、彰显现代文明的文化城市。 这样的湖州也必然是一个亲雅人居城市、一个生态园林城市、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长江三角洲核心环太湖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辐射内地的门户城市——城市区域角色定位 湖州要在可行的前提下找准对自己最有利的区域定位。区域关系的重要性人们普遍意识到,同时,第三次机遇期的已经显现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更加实质广泛的区域合作协作,这可能是中国第一次真正接轨上世界、同步进行的一个重要发展(其它的机遇多是补课性质的发展),世界上大到全球性的合作协作,如WTO;中到地区性合作协作,如欧洲一体化、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东南亚协作区等;小到很多区域合作协作。这首先是发展到达一定水平之后寻求进一步的市场增长的必然要求,同时能够促进活力与创新。湖州前两次机遇的错失中,在这方面几乎可以说是无所作为,这有很多客观原因,当然也有主观因素。而这一次,机遇已经到来,因为对于发达地区而言,它们也开始主动寻求合作。 这个定位首先是——作为长江三角洲核心区域的环太湖都市圈的三分之一。这首先明确了本地处于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区域,其次强调了主动与苏州、无锡协调合作,围绕太湖一体化发展。湖州与苏州、无锡在历史上就有渊源,“一湖连三州”,同属吴文化区。今天,建国初与湖州地位相仿的苏州、无锡已经远远跑在了前头,湖州要坐的不是怨天尤人,也不是自怨自艾,而要振作起来,主动向两位大哥学习,主动寻求帮助、寻求合作,解放思想,扫除观念、体制上的障碍,创造合作共赢的条件。其中,特别重要的一个意义,将是通过这一区位、通过与苏州、无锡的合作将湖州推介到跨国资本之中。湖州不能光记着跑到难兄难弟的嘉兴那里走亲戚,嘉兴已经开始起飞,而嘉兴起飞的条件是湖州所不具备的。湖州要有自己的定位。也不要全指望着杭州,杭州毕竟不是上海,有强大的辐射力、带动潜能,杭州首先得在强烈的区域竞争中巩固自己,其次杭州的区域重点不在于此,最后杭州的优势与湖州的潜力并不对称,湖州有较大的吸引外资的潜力,而杭州乃至浙江全省在这方面都无法和苏州、无锡相比。 其次,上海辐射内地的门户城市——首先,这是借上海之势,有帮助上海扩大腹地的概念,在此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区域地位。第二,通过为上海承担二传手的角色紧密与上海的关系之后,可以更进一步融入上海市场,从上海吸引外资,并接受合适的上海的工业转移,但是,我们不主张湖州成为蹩脚工业的收容所,这是与湖州的高发展定位是不相吻合的,将湖州变成上海的制造业基地的提法恐怕不合适,而浙江省提出将湖州和嘉兴变成浙江开放前沿的思路则与本规划不谋而合。更紧密的与上海的关系当然也大大有利于本地成为上海的后花园、菜篮子,最近的若干年首先就有一个接轨上海世博经济圈的问题。这种接轨,应该紧扣湖州的发展战略定位,除了短期经济利益的接轨之外,如旅游业、成熟的对路的工业品的接轨、菜篮子的接轨等,更要为湖州的长远发展张本、铺垫,要使对世博经济的参与变成对湖州形象的一次重塑,要让湖州的秀美高雅彰诸世人,产品方面不仅要拿成熟产品,更要能够瞄准世界消费市场的整体趋势,对湖州市具有文化、资源优势的民族文化产品、生态产品作提前的大力开发,如竹丝织品等,即便到时不成熟,也可以为今后引进外资、引进合作作提前宣传。 第三,或许更重要,做“上海辐射内地的门户城市”也是为自身的传统工业寻求实现积累、逐步过渡、升级的市场区。这一点,在我们注意到湖州的生产功能定位之后,就比较容易明白了。因为湖州发挥自己后发优势的生产功能定位将首先是高水平工业化,这是第三次发展机遇期的关键所在,也与湖州的优势吻合。但在这种情况下,既有的低水平传统工业不能立刻贬值,出路就将在“门户城市”这一区域角色上。我们强调了区域角色定位,就是强调区域定位不仅仅是在哪个区域的问题,更有一个在区域中起什么作用的问题。每个地区都会把自己和上海拉在一起,但关键是当什么角色。 3、上海都市圈首位旅游休闲城市之一,浙江吸引外资的首选城市、投资兴业的新高地——城市生产功能定位 上海都市圈首位旅游休闲城市之一是基于本地得天独厚的“山水湖州”旅游资源。 一方面正是伴随着前面的城市生活功能定位、城市区域角色定位的实施,同时归根到底是基于湖州既有的优势资源、而这些优势资源由于“后发”而很好地得以保留,湖州的环境、文化、秩序、土地、区位将完全可能使自己成为浙江吸引外资的首选城市!这是本规划的一个重要结论。 同时湖州将成为浙江省投资兴业的新高地,这里主要指民营资本。吸引外资并不必然排斥其它机遇,湖州的优势就在于,它属于浙江省,而与苏州、无锡共饮太湖水。苏南与浙江发达地区分属于不同的经济模式,民营经济是浙江发达地区发展的核心动力。湖州后发的一个优势是,可以兼收并蓄、学习别人共同的长处,没有包袱和学习效应有可能使本地在外资和民资的吸收方面同时获得飞跃。 相对于已经近乎极限地被开发的周边发达地区而言,湖州几乎可以被称为一块大规模开发的处女地。因此,配套以得当的措施,湖州将可以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良性的跨越式发展。 这里一个可能的疑问是,产业的更具体的定位除了旅游,还有什么?我们认为,其它的产业门类,更适合留给市场去做选择,但是在我们的进一步的规划中(这些规划我们将放在对空间的规划中),我们将对产业发展提出控制条件,主要是针对整体的环境目标,这里的环境包括生态环境,也包括文态环境、城市整体环境,还有从纯粹产业布局、企业行为、产业可持续发展角度需要维护或营造的环境。总体上,除了这些方面将要提出的强制性限制规定之外,我们不提出具体的类似主导产业定位的东西,政府其它要做的,是基础设施和软环境(管理环境)。 二、实现功能定位的配套策略 上述发展目标当然首先是基于本地的客观优势,而这些客观优势很大程度体现为一种后发优势。客观条件是上述目标科学性的基础,但同时,它还需要湖州自身进一步的系统优化,需要适当的行为的作用,当然,我们也认为这些必须的系统优化策略同样具备可行性。有关的系统优化策略包括: 1、以交通的改善凸显本地区位的优势 2、建立区域合作协作和产业发展的设施基础 3、严格保护本地尤其是重要地区的优越生态 4、维护和延续本地的文脉和重要地区的文化资源 5、通过高水平的城市规划、建设实现本地绿脉(大地景观的特点)、文脉在城市发展中的延续、演绎 6、循序渐进、滚动开发,建设高水平基础设施体系 7、创造灵活、创新同时有序、规范的管制环境 观念要更开放、创新,区域合作要能走出去,开发区发展要规范、合理等。 8、进一步培育崇尚创业的文化环境 上述很多内容首先都要求一个高水平的规划,这些将在本规划的后面进一步阐述。 这样一个发展的整体战略,在其实质内涵上,可以总结为这样的发展思路:突出个性,强化优势;高屋建瓴,敢为人先;开放融合,兼收并蓄;寻求伙伴,借力借势;打破常规,跨越发展。 只有真正个性的,才可能是比较上的优势。要在竞争中实现追赶,依据同样的资源、走同样的路是不可能实现的。湖州钟灵毓秀,而历史与过去的发展赋予并保持了它优雅的气质,在这样的高起点上,在今天所面临的机遇的配合下(这一点非常重要,这凸显了上面的战略不是好高骛远,而是对趋势的前瞻和主动迎接),我们的发展战略应该是在充分保护和继续发展湖州的高格调的基础上实现它的进一步发展,而不要重复别人已经走过的路(如低水平工业化、超低价“倾销土地”等)。同时要努力在别人没有做好的方面大胆创新,如通过学习、吸收别人已有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在自己的发展方面避免弯路,在区域合作协作上大力突破,借力发展等等。只有突破固有的模式不因循守旧,湖州才能避免“一步落后、步步落后”,而努力实现“一招领先、招招领先”的跨越发展。 第四章 市域、市区空间发展战略 立足大战略、谋求大整合、构筑大交通、迎接大发展 一、理念 市域、市区空间发展战略立足于实现前述的整体战略,为此,分析表明,应当在区域中按照战略的要求谋求整合,服务于战略构筑更有效的大交通,而人口城市化的过程则必须在界定了区域发展模式之后进行预测。而且,空间的整合则不仅仅是市域和市区城镇体系的问题(严格说来,市区中谈不到城镇体系),因为湖州的发展还涉及诸如环境、旅游等不仅仅是城镇中才涉及的问题。所以这里首先还应有一个整体空间的规划。因此,以下将分市域空间整体规划、市域、市区城镇(体系)规划、人口城市化预测和交通网络规划五个部分。 二、市域整体空间结构规划与开发控制指引 首先需要一个整体空间结构规划,除了发展战略还涉及城镇以外的问题,还因为规划的弹性要求。发展并不可能都在规划的预计之中,因此,在整体上对各类地区如何发展、可以发展什么、不可以发展什么给以界定,特别是对不可以发展的内容加以明确禁止、将余下的用地留给发展的弹性,是非常必要的。 空间结构规划与开发控制指引的相关理论包括国外的城市生长管理理论和我国的区域开发管制规划。在立足于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本规划指引也同时借鉴了城市成长管理和区域开发管制区划理论或认识。 根据发展战略,生态环境是对湖州市域空间整体结构规划中着重需要贯彻落实的一个方面;其次是产业布局的不同要求,因为作为高级产业发展平台的地区主要应是中心城市;第三,是旅游产业,这方面实际与环境污染的控制问题也特别相关。 同时,吸收城市发展的湖州地域东西长126km,南北宽90km,土地总面积5820km2,境内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形成比较复杂的地貌景观。西南部为山地丘陵,西部垄岗蜿蜒,构成大小不等的河谷平原,东部属于长江三角洲冲击平原,河港密布。湖州东西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可以说是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根据一般区域发展模式的理论和实践,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的开发形式与空间组织形式也不同,落后地区一般采取增长极点开发模式,发达地区一般采用网络开发模式,介于这两种发展阶段之间的应该采用点轴开发模式。根据开发的环境条件许可、现状区域差异,以城市成长管理和区域开发管制理念作为思想基础,以对污染控制要求为着眼点,在湖州市域内可以划分为可以适当发展污染工业的一般发展区、以发展服务业和一类工业为主的高级城镇发展区、严格控制污染发展区和严禁污染的山区生态旅游区和生态廊道区。不同分区类型采用不同的开发模式,要求不同的空间准入的条件,对污染也有不同的要求,开发导引措施也有所不同。 1、高级城镇发展区 (1)范围 主要包括湖州市区、织里镇区、南浔镇区,这些地区大部分是湖州城镇最为密集、发展层次最高的区域,也是经济发展基础最好的地区,是湖州未来发展的重点区域。此外安吉的递铺由于处于生态旅游区,应该作为旅游发展的后备基地,对环境要求较高,我们也将其作为高级城镇发展区。 (2)开发模式 环湖地区由点轴开发模式向网络开发模式过渡,安吉递铺采用增长极点开发模式 相对而言,这个区域城镇发展历史悠久,城镇都比较发达,轴线系统比较完整,包含各种交通线路,而且交通线路的等级也都较高。以往该地带的开发模式主要是沿着长湖申航线和318国道进行据点式开发,主要的增长点为湖州市区、织里和南浔。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个城镇扩张态势明显,又有一些新的增长点的出现,如湖州市区东面的八里店,轴线的密度也在逐渐增加,加上该区依然拥有较多的水土资源,所以具有发展成为多中心的网络化组合城市化地区的可能。 安吉递铺主要发展服务于旅游的附属产业和部分自产自销满足当地居民生活的小工业,作为区域主要增长中心,将重点中心镇孝丰作为次级中心,作为湖州西南支撑旅游发展的基地和小范围内的区域经济中心。 (3)污染控制 高级城镇发展区的大部分临近太湖,应该通过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严格限制污染型、高耗(耗能、耗水、耗矿产、耗土地等)型产业的发展,积极鼓励节能型、节地型清洁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将现代化第三产业、可持续性工业作为本区的优先发展重点,形成以第三、第二产业为主的清洁型产业化区域。同时对生活污染要进行控制,对少量难以避免的污染产业实现达标排放。 对于安吉而言,由于临近生态旅游区,主要发展为旅游服务的产业。更应该严格控制污染,要严禁水泥、砖瓦厂等污染大的工业的发展。小规模的关、挺、并、转,规模较大的要限期整改,实现达标排放。 (4)开发引导措施 网络开发模式的关键是衔接好不同结点,使不同结点之间形成产业与城市功能上的合作与互补,所以要加快城镇内部及城镇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和城镇集聚的力度。作为市域优先发展的重点地区,应积极采取科技、金融、人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支持本区域的大发展。以极化中心城市作为指导思想,通过制定激励机制、多方引资、财政支持等政策和措施,加大本区域的城镇建设、特别是
本文档为【湖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A3】,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9956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8MB
软件:Word
页数:97
分类:金融/投资/证券
上传时间:2013-08-15
浏览量: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