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也谈语文课程性质

也谈语文课程性质

举报
开通vip

也谈语文课程性质也谈语文课程性质从1902年独立设立语文学科至今,我国语文课程教学已经风风雨雨走过了百年历程。在语文教育前辈的精心呵护下,语文学科开始展现它蓬勃的生命力。工具性与人文性提了很多年,各自的发展也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与完善的时期。但教育改革常常在做着钟摆运动,而语文教学的摆动频率似乎更快,在强调语文工具性的时候,我们喊出了“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于是语文陷入了机械训练繁琐分析的泥潭;而当前在强调人文性的时候,我们又把语言文字训练毫不留情地全盘抛弃!语文究竟怎么了?要么裹着一层坚冰,冷冰冰的没有生气,要么又披上...

也谈语文课程性质
也谈语文课程性质从1902年独立设立语文学科至今,我国语文课程教学已经风风雨雨走过了百年历程。在语文教育前辈的精心呵护下,语文学科开始展现它蓬勃的生命力。工具性与人文性提了很多年,各自的发展也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与完善的时期。但教育改革常常在做着钟摆运动,而语文教学的摆动频率似乎更快,在强调语文工具性的时候,我们喊出了“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于是语文陷入了机械训练繁琐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的泥潭;而当前在强调人文性的时候,我们又把语言文字训练毫不留情地全盘抛弃!语文究竟怎么了?要么裹着一层坚冰,冷冰冰的没有生气,要么又披上温情脉脉的面纱,云里雾里,不明底里。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地位”中对语文课程性质作了如下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之争在语文教育界的深化和发展,二者统一的提出,才是语文学科赖以生存的基础,才是如何落实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关键,才为语文教学的发展指明了一个合理的方向,具有时代性特征。下面我将从工具性、人文性以及二者统一的观点加以考察分析。一、语文的工具性属性1、工具性的提出背景1902年独立设立语文学科,初衷是:“宜随时试课论说文字,及教以浅显书信、记事、文法以资官私实用”,旧式教育的目标与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科举选士、言文分离)无法承担教授学生应对生活所需能力的要求。任何民族、任何国家开设民族的母语课程,究其本意是让后一代学会母语,掌握母语,运用母语进行交际。所以叶圣陶先生提出“语文是工具”,具有先进性。2、工具性的观点对语文一词的界说,人们习惯引用叶圣陶先生的话:“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话叫书面语言,语文一名,始于1949年之中小学语文课本。彼时想法,口头为语,笔下为文,合成一词,就称为语文。”语文即语言,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由此推理得出语文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脑思维和想象的工具,是从事学习、工作的基础工具。同时,语文可以传载人类社会的价值观,是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不可少的工具。3、工具性的意义(1)奠定了学科的基本地位。清末民初,废科举,语文单独设科,语文工具说的端倪开始萌生。语文教育伴随着新学的兴起发生了一次革命性的变化。可以说,工具论奠定了现代语文学科的基本地位。(2)起到了矫枉、纠偏的作用。20世纪中期受“左”倾思想影响,语文教育没有自己的教育目标,也没有能够显示自己特色的教材,教学过程就是大批判,写文章就是抄报纸、喊口号,谈不到任何教学考测评价系统。语文教育艰难挣扎,教育界提出“语文是兼有工具性与思想性的基础学科”(思想性不敢排除于外),有它的合理性。4、工具性的缺陷(1)将语文混同与语言。叶圣陶曾说:“口头为语,笔下为文,合成一词,就称语文。”显然,叶圣陶此时所说的语文,实际上就是语言。叶圣陶、吕叔湘等学者用语言的定义去界定“语文”,有些不妥。我认为这可能与他们对语言这个专业情有独钟有关,语言只是语文的一个部分,语言不可能,也不应该代替语文。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到许多方面,如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等等。众多方面汇集在语文的大旗下,要给语文下一个定义,十分困难。(2)“工具”是比喻,违反定义规则。下定义的目的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通常要用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定义规则要求,不能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下定义。因为比喻只能用其他事物的某些属性来形象生动地描述所反映对象的某些属性,并不能准确而直接地揭示被定义概念特有的内涵。(3)工具性忽视了对人的培养。20世纪后期以来,“应试教育”泛滥成灾,语文教学就难免只会停留在语文训练这个档次上,不仅改变不了现时语文教育“为考而教”,只强调语文形式而弱化语文思想内容的人文底蕴流失现状,而且难以实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真正的人的语文教育。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其思想意义在相当程度上形同虚设,只是寻词摘段,用解刨刀支解,作为训练语文的例子,学生在知、情、意、行方面有多少收获要打个问号。二、语文的人文性属性1、人文性的提出背景20世纪80年代世界范围内开展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争,我国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时期,人们寻求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沟通与融合。世界范围内人们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而精神生活却极度空虚,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需要弘扬人文精神,找回人的精神家园。且“加强双基”并未有明显的效果,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完全违反了教育的规律,而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故要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2、人文性的观点对“人文”最早的解释见《周易》,“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化,教化,即教育之意。所谓人文性,指的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的自我关怀,以人性、人道为本位的价值取向,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系、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其目标是追求美和善,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持人文性观点的人,认为工具性太狭隘,忽视了教育的对象和主体--人。而语文教育也是教育,它注重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其最主要的特色是对人的关注,对人精神的培育。语文的形式是语言文字,是表达技巧,而内容则是生活,是事物,是思想,是精神。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祖国语文和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等。3、人文性的意义(1)突破了数十年来思想教育的桎梏,把语文教学目标放回到其本真的位置上--人的自我完善与发展。语文素质教育的对象是受教育者的全体,整个教育过程中关怀着人的成长,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这就是语文素质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高举语文教育人文性大旗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语文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探寻语文教育的本源--民族之根的教育。母语是民族之灵魂,语文是民族之根,它致力于提高一代人的民族文化素质,传承祖国民族文化的血脉。余光中先生曾说,“中文乃一切中国人心灵之所托,只要中文长在,必然汉魂不朽”。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为建设和谐中国作贡献。4、人文性的缺陷(1)人文学科不仅包括语文学科,而且包括历史学科、伦理学科、哲学、美学、艺术等。人的教育、精神的培植应是各科共同担负的责任,而把这些目标作为语文教育的专责,语文学科难以负此重任。(2)对语文教学中的训练,读文教学中的分析,教学过程中的程式几乎一笔抹杀,有绝对化之嫌。过分强调人文精神,便有可能排斥科学原理,就容易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导致模糊、笼统和说教,语文课又步入另一个误区。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提了很多年,各自的发展也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与完善的时期,但非此即彼的摇摆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多危害,二者统一的提出,具有深远意义。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弘扬人文,改革弊端》一文中说“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工具作为“表”的成分,是基础和凭借,人文作为“里”的成分,是精髓和生命力所在,是目的和结果。如果说,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那么,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重在揭示:学生“为什么而学”以及“将会怎样去学”。正是这种统一,赋予了语文这种“工具”以特殊的性质,其特殊性就表现在它是一种含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工具,它不仅是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而且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文化品位的工具;正是这种统一,使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不同于其他课程(例如思品、史地等)的人文教育,它是在学生掌握语文这种特殊工具的过程中,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感知和感悟,通过读、写、听、说等具体的语文实践,不着痕迹地进行的,语文课程人文教育的最大特点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在教学中如何实现二者的统一?笔者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1、回归中庸之道。古代圣贤主张中庸之道,但实际上我们又很难做到中庸,反倒是走极端的时候多。忽“左”忽“右”成了常态,几十年我们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坚持一种正确的态度,即对工具性与人文性要“一视同仁”。不能重“工”轻“人”,或者重“人”轻“工”。如果重视工具性,而轻视人文性,阅读课堂就会失去生动性与生命力;如果重人文性,而轻工具性,教学就会“忘本变质”。课改以来,语文教学出现了对过去重“工”轻“人”的矫枉过正,对人文性的过度强化,对工具性的过度弱化导致语文教学的价值失衡,引起人们深深的担忧。因此,一定要持正确的态度,防止“过度强化”或“过度弱化”某一方面的倾向。2、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是工具性目标,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人文性目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必须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师生平等对话,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阅读写作的自由,启发并调动学生积极提出独特见解。但应注意尊重学生不等于学生所说所做都是正确的,不能为了照顾学生情绪而对应有具体是非判断的问题向学生妥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应成为教师对任何问题讨论结果的总结,否则,极易造成错误的价值导向。力求以语言实践活动为凭借,在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渗透人文性,让学生在感悟、理解、欣赏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3、在教学时认真解读教材,为实现统一打下良好的基础。深入研读教材,教师要下功夫、流汗水、长智慧,以扎实的专业功底在教材中走进走出。过去一段时间,有的老师对“用”教材的提法出现理解偏差,造成钻研教材不深入。欠妥的个性化处理,影响了对教材的恰当把握和价值发挥,造成工具性没扎实,人文性没落实。“用”教材的观点没有错,但是我们要正确理解。如果没有深入地钻研教材,真正地走进教材,正确地把握作者、编者意图,我们怎么谈得上用好教材。要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上,结合课程标准,整体到局部,局部到整体地研究教材,理清教材脉络,了解各学段、各册及各单元与各篇教材的作用与关系,正确定位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把握教材的培养点与训练重点。4、树立生活语文的“大语文观”的教育理念,让语文学习回归生活、回归自然。作为传授交际工具与传递人类文化的语文教学,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的培养及其精神的塑造是它的价值追求,其核心是培养人的生活能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自信,快乐且有所作为地生活与工作,因此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结合点。语言文字训练立足于生活,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与品味,将文字的音形义、词语的内容和美感与生活体验相联系,从而由文本走向生活世界,体味到生活的美感与情趣。让语文素养的积淀通过生活中实践性活动加以体现,如此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社会交往能力。5、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素养。语文教师本身的语文素养是影响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在一个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语文老师那里,教学中没有脱离语言学习的人文性,更没有脱离人文熏陶的工具性。教师举手投足间散发出的深厚文化底蕴是彰显语文学科魅力的最好明证,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直接动力,因此加强教师自身的专业学识修养,是保证语文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自身,不断地吸纳新的知识、理念、方法,不断地形成具有自己独特人格魅力的教学艺术风格。建议学校的教研活动让教师进行名篇欣赏,在研读中感受文学气息,获取精神滋养,在语言文字的涵泳中体验隽永之美、豪壮之情、悲悯之心,只有文学名篇潜移默化于教师心灵,教师的教学才能潜化地影响学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进行识字写字和读写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内心感悟和整体把握,争取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基本的语言技能,又形成了健康的心理品质、高尚的人格,为终身发展奠基。
本文档为【也谈语文课程性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hyme1620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9KB
软件:Word
页数:4
分类:
上传时间:2022-01-08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