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说课稿MicrosoftWord文档

说课稿MicrosoftWord文档

举报
开通vip

说课稿MicrosoftWord文档11.1全等三角形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HYPERLINK"http://web.5ykj.com/"\t"_blank"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HYPERLINK"http://web.5ykj.com/"\t"_blank"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1节《全等三角形》.下面,我将从HYPERLINK"http://web.5ykj.com/"教材分析,HYPERLINK"http://web.5ykj.com/"\t"_blank"教学方法,HYPERLINK"http://...

说课稿MicrosoftWord文档
11.1全等三角形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HYPERLINK"http://web.5ykj.com/"\t"_blank"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HYPERLINK"http://web.5ykj.com/"\t"_blank"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1节《全等三角形》.下面,我将从HYPERLINK"http://web.5ykj.com/"教材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HYPERLINK"http://web.5ykj.com/"\t"_blank"教学方法,HYPERLINK"http://web.5ykj.com/"\t"_blank"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进行说明一、说HYPERLINK"http://web.5ykj.com/"教材 全等三角形是八年级上册人教版HYPERLINK"http://web.5ykj.com/"\t"_blank"数学教材第十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全等三角形”的开篇,是全等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其它图形的基础之一。本章是在学过了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以及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七年级教材中的一些简单的说理内容之后来学习,为学习全等三角形奠定了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加深HYPERLINK"http://web.5ykj.com/"\t"_blank"学生对已学图形的认识,同时为学习其它图形知识打好基础。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本节教材在编排上意在通过全等图案引入新课教学,在新课教学中又由直观演示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过渡,HYPERLINK"http://web.5ykj.com/"\t"_blank"学生容易接受。根据课程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确定本节课的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3)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2.能力目标:(1)通过全等三角形有关概念的学习,提高学生数学概念的辨析能力;(2)通过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3.情感目标:(1)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2)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三.教学重点: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四.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五、说教法教学生观察、归纳的方法为了适应学生的认识思维发展水平,有序的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六、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难于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HYPERLINK"http://www.5ykj.com/"教师要做到教法与指导学习的学法有机统一。学生用学具操作体会,最终完成学习过程,达到教学目标。  1、看听结合,形成表象。看HYPERLINK"http://www.5ykj.com/"教师演示,听教师讲解,形成表象。  2、手脑结合,自主探究,学生为主体,充分使用学具,动手操作体会全等三角形。 六、教学用具:剪刀,直尺,三角板 七、教学过程:首先,展示教材上的图案以及制作的一些图案,引导学生读图,激发学生兴趣,从图中去发现有形状与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直观感知全等形的概念。再让学生思考发现生活中有哪些全等形。然后,教师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在一张白纸上任意画上一个三角形,再把两张纸小心的重叠在一起,并固定,然后小心地用剪刀剪出两个三角形,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直观感知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并给出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方法。 然后,教师随即演示一个三角形经平移,翻折,旋转后构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通过教具演示让学生体会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从实践中感知: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变。,即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然后,让学生给刚才剪出的两个三角形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交流,其一:任何时候两个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在一起吗?其二: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操作交流,从而更深刻理解对应角,对应边,对应点的概念以及关系。再次,通过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纸板的观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观察对应边、对应角有何关系,从而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其次,对学生进行随堂练习,深化知识。练习内容为两个全等三角形,任意摆放,找出它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顶点。并用符与表示出两个全等三角形。 最后,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学会了用全等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会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八、作业布置全等三角形一,教材背景及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11.1 全等三角形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全等三角形概念及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探索发现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探索并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本节课是在学生从实际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的例子基础上学习的.这节课的内容不仅是对前面所了解知识的归纳,也是今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及直线垂直的重要工具,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二,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1、知识与技能(1)理解全等三角形及相关概念,(2)能够从图形中寻找全等三角形,探索并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3)能够利用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体会研究问题的方法,感受图形变化途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应用意识.(3)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4、教学重点:(1)全等三角形以及相关概念.(2)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5、教学难点:能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要求学生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及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理解。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观察下列图案学生指出这些图案的形状和大小是否相同?你能再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例子?2.,将一块三角形样板在纸板上,画下图形,照图形裁下纸板。观察裁下的纸板的形状、大小是否完全一样,能否完全重合?3.从同一张底片冲冼出来的两张尺寸相同的照片上的图形,放在一起也能够完全重合吗?学生观察、思考发表见解图形全等形、在生活中大量存在,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联想。四,自主探究,获得新知1.通过以上三个活动归纳总结。2.观察下列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形状和大小是否有所改变?通过学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对图形的识别能力。五,巩固知识,课堂练习教材第4页练习:1.在图13.1-2,图13.1-3中,说出其中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2.如图,△OCA≌△OBD,C和B,A和D是对应顶点,说出这两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边和角.培养学生正确应用所学的知识的应用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参与意识,巩固所学的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六,总结反思,布置作业习题11.11.2.3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课堂的反思。巩固、提高、反思。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12.3.2等边三角形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及作用等边三角形是新人教八年级数学上册12.3.2第1课时的内容,主要内容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以及判定定理的推理证明和初步应用。本教材是学生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和等腰三角形有关知识后学习的,本课学习不仅是学生进一步认识特殊的轴对称图形——等边三角形,更是今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的重要工具,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2、教学目标根据上述的教材地位和作用,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1)了解等边三角形的概念。(2)探索并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判定方法。能力目标:(1)经过运用几何符号和图形描述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2)经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逻辑推理能力。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根据新课程标准,确立如下教学重点、难点。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证明。难点:等边三角形性质和判定方法的应用。二、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情境导入: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种特殊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设计意图:为本节课利用等腰三角形知识来探究等边三角形的问题埋下铺垫。(二)、探究新知:1、请同学回答:等边三角形定义(学生回答)三边相等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2、学生折纸探究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从边、角、重要线段、对称性等方面进行探究。(1)边:三边相等(2)角:三角相等,且都等于60度。(3)三线合一。(4)是轴对称图形,共有三条对称轴3、思考:已知:在△ABC中,∠A=∠B=∠C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引导学生证明)归纳出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4、已知:在△ABC中,AB=AC,∠A=60°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学生证明更换条件:∠B=60°或∠C=60°,结论仍然成立吗?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合作后得出等边三角形判定方法2: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5、应用新知1)、等边三角形ABC的周长等于21㎝,求:(1)各边的长;  (2)各角的度数。2)例4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DE∥BC,交AB,AC于D,E。求证△ADE是等到边三角形。3)变式训练上题中,△ABC是等边三角形,分别满足下列条件时:•        ①在边AB、AC上分别截取AD=AE.•        ②作∠ADE=60°,D、E分别在边AB、AC上.这时△ABC还是等边三角形吗?6、拓展训练已知:如图,P、Q是△ABC的边BC上的两点,并且PB=PQ=QC=AP=AQ,求∠BAC的大小。(三)巩固练习1、下列四个说法中,不正确的有(   )   (A)0个(B)1个(C)2个(D)3个Ø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Ø      有两个角等于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Ø      有一个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Ø      有两个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等边三角形的对称轴有(  )  (A)1条(B)2条(C)3条(D)4条3、等边三角形中,高、中线、角平分线共有(  )(A)3条(B)6条(C)9条(D)7条(四)小结:谈谈你的收获(五)作业:教材p56—2题选做题:P58—11题14.3.3《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4章“一次函数”第三节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的第3课时。此前,学生已经探究过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联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从函数的角度动态地分析方程(组)、不等式,提高认识问题的水平,而且能感受数学的统一美,并为今后解析几何的学习奠定基础。二、学情分析: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我用“直角坐标系的由来”这一故事情节创设情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索活动中;紧接着,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数和形两个角度认识它们的关系,使学生真正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自己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三、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技能:理解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会用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2、数学思考:在经历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索及相关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学会用函数的观点去认识问题;3、解决问题:能综合应用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相关实际问题4、情感态度: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倾听、欣赏和感悟,体验数学的价值,建立自信心。四、教学重难点分析:1、重点:利用一次函数图象解决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难点:把函数与方程(组),不等式有机结合起来,灵活解决实际问题。五、教学方法分析: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六、教学过程分析:活动一:故事引入坐标系下几何图形(形)和方程(数)的联系,迪卡儿坐标系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因此由故事“迪卡儿与直角坐标系”来引入课题活动二:想一想:由二元一次程y-x=1与一次函数y=x+1在经过变形后为它们的形式相同而展开联想活动三:画一画:请同学们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分别以二元一次方程x-y=-1和4x-y=2的解为坐标的点组成的图象。活动四:猜一猜:由活动三画出的图形,估计方程组的解是多少?活动五:填一填:由 课件 超市陈列培训课件免费下载搭石ppt课件免费下载公安保密教育课件下载病媒生物防治课件 可下载高中数学必修四课件打包下载 出示与刚学知识类似的问题。活动六:学一学电信营业厅推出两种上网收费式:方式A以每分钟0.1元的价格按上网时间计费;方式B除收月租费20元外再以每分钟0.05元的价格按上网时间计费。你会选择什么方式上网?活动七:练一练:由课件出示练习题。活动八:议一议活动九:试一试12.3.1《等腰三角形》说课稿一、说教材  1、教学主要内容、前后联系、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学习等腰三角形的两条性质:“等边对等角”和“四线合一”。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这节课的内容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运用,也是今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及直线垂直的重要工具,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及依据  根据学生认识基础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通过折纸实验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让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实验、归纳、推理、交流等活动,体验数学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数学说理的习惯。  (3)通过例题的教学,学会利用代数法求解几何问题,培养学生学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在今后应用较广,但“l四线合一”这一性质的条件和结论容易混淆,学生不会灵活运用。因此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1)重点: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性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难点:等腰三角形“四线合一”性质的灵活运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以前接触过等腰三角形有关知识,并且在第§12.3.1学生已经历画图方法感知“三线合一”这一性质,所以等要三角形的这两个性质学生可以通过折叠发现出来,但对“三线合一”中的“三线”指代学生可能出现混淆情况,且对“三线合一”这一性质“三线合一”这一性质不够重视,但它是本节课的难点又是今后用得较广泛的性质之一。由于本班中学生各科的基础都较差,合作、交流的意识不强,不敢提问,不善于探索与实践,所以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启发,要多加激励和鼓励。  三、说教法、学法  初中生的观察、记忆、逻辑思维等能力逐步增强,他们能够在观察中注意到事物的细微处,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地表达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模仿力强,但七年级的学生思维往往要依赖于直观具体的形象,而学生刚学过轴对称图形,对轴对称图形的分析想对比较好。  根据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和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在教师的组织、引导、点拨启发下,采用直观教学法,探究、发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动手、动脑、动口,操作实验、直观感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师生互动、情感交流,培养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的研讨式学习模式,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教具准备:多媒体计算机、课件、投影机。  学具准备:三角板、透明纸片、剪刀、铅笔。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1、因为在§12.3.1已经学过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所以让学生在事先准备好的半透明纸上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并标上字母A、B、C。  选一位学生画好的等腰三角形投影到大屏幕上,结合学生的图形介绍等腰三角形的一些有关概念。  〔设计意图〕从一开始就提供给学生动手操作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无意中,了解等腰三角形的一些概念,同时觉得有一种轻松感。  3、让学生打开课本P51重做§12.3.1练习1,即在已知的等腰三角形ABC中,知道顶角的度数,并量一量课本图中两个底角的度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画图、测量,先整体感知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这两条性质,然后再经过后面的动手、动脑折叠等腰三角形的实验来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观察实验的方法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个直观形象的数学结论。(二)动手实验,合作探究  1、让同桌或前后的同学互相检查对方刚才所画的三角形是否“等腰”。然后把各自画好的等腰三角形剪下来,并把纸片对折,让两腰AB、AC重叠在一起,折痕为AD。最后问同学: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吗?  〔设计意图〕通过富有激励和挑战的语句来激发、引导学生。  2、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观察、思考、交流,然后互相补充,并请学生起来发言,同时老师用多媒体演示模型,并在大屏幕上显示如下内容:  发现:(1)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AD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2)∠B=∠C。  (3)BD=CD,AD是底边上的中线。  (4)∠ADB=∠ADC=90°,AD为底边上的高。  (5)∠BAD=∠CAD,AD为顶角的平分线。  3、由学生用文字归纳结论(2),教师纠正并投影: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想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师问:你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这句话吗?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投影:在△ABC中,因为AB=AC,所以∠B=∠C。  4、问学生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结论(3)(4)(5)吗?  教师提示:可联系开始所复习的P51§13.2.1练习1(画等腰三角形“四线合一”),接着用多媒体演示“三线合一”动画。  投影: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  5、对比练习(补充):画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的平分线及该角所对的中线和高,看看他们是否重合(即是否有“三线合一”这一性质)。  (三)初步应用,巩固拓展  习题1已知:在△ABC中,AB=AC,∠B=80°,求∠C和∠A的度数。(P51例2)  生:交流、讨论、口述。  师:板书解题过程(在黑板上写)  解:因为AB=AC.  所以∠C=∠B=80°  又∠A+∠B+∠C=180°  所以∠A=180—80—80=20°  引申练习(补充):已知在△ABC中AB=AC,∠A=30.求∠B和∠C的度数。(投影显示)  生:交流、讨论、并写在纸上。  师:巡视,选两位学生的练习拿上投影讲评。  小结(老师问、学生答):  在等腰三角形中,  (1)已知一个角,就能求另外两个角.  (2)顶角+2×底角=180°  (3)0°<顶角〈180°,0°〈底角〈90o.  师问:在一般的三角形中,已知一个角能求另外两个角吗?为什么等腰三角形可以?  生答:因为隐含一个条件: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例2.建筑工人在盖房子的时候,要看房梁是否水平,可以用一块等腰三角板放在梁上(如图),从顶点系一重物的绳正好经过三角板底边中点,房梁就是水平的,你能说出为什么吗?(例2和图形。)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并回答。  教师纠正,并投影显示解答.  解:系重物的绳子正好经过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中点,根据“三线合一”可以知道这条绳子也垂直于房梁,故房梁是水平的。  〔设计意图〕通过本例让学生对“三线合一”这一性质进一步得到巩固,也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反馈练习  课本P84练习.1、2、3  补充:如图,在△ABC和△ABD中。因为,AB=AC,所以,∠C=∠D。对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注意“等边对等角”,是在同一个三角形内用的。  (五)归纳小结  由师:今天这节课即将结束,你能告诉老师你的收获吗?  学生相互归纳和补充(幻灯片显示):  1、等腰三角形的两条性质:“等边对等角”,“四线合一”。  2、已知等腰三角形一个角(或一条边)时,要注意分类讨论,判断是顶角还是底角(是腰还是底边)。  3、注意:等边对等角是指在一个三角形内用的。  (六)布置作业:  课本P52.练习1、4  思考题:你能用数学语言表示“等边对等角”和“四线合一”吗?  五、说板书设计  §12.3.1等腰三角形(一)  1、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3、例1,5、作业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4、小结  (1)“等边对等角”  (2)“四线合一”    六、设计理念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实施开放性教学,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由表演者变为激发学生灵感的激发者与捕捉者,学生由听者变为实验者、发现者、演讲者。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操作为重要手段,以感悟为学习目的,以发现为宗旨。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新身实践、合作交流,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七、课后反思:这节课以轴对称图形为切入点,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观察猜想、自主探究、证明应用等方式学习,获得新知。本节课的切入点是通过学生动手实践,由此引出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以同桌为一个小组,在不断探讨过程中发现等腰三角形所蕴含的性质,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品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使学生加深前面所学全等的运用,因此考虑让三名学生同时板演,进行类比,进一步复习了全等三角形。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运用1学习如何用代数的方法解决几何的有关计算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设未知数,如何建立方程模型。14.3.1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我将通过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方法、过程设计和 教学反思 平行与垂直的教学反思班会课教学反思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科学我从哪里来教学反思平行与垂直教学反思 五个部分,阐述本课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数学八年级上册“14.3.1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第一节课。2.地位与作用14.3在学生在对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等以一次运算为基础的数学模型的已有认识上,从变化和对应的角度,对一次运算进行更深入的讨论。从函数的角度对前面学习过的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行分析,这种再认识不是原来水平上的回顾复习,而是站在更高的起点上的动态分析。用一次函数可以把上述三个不同的数学对象统一起来认识,由此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函数的重要性。通过本节的学习不仅可以加深读对方程(组)与不等式等数学对象的理解,而且可以加深对已经学过的相关内容之间联系的认识,加强知识间横纵向的融会贯通,提高灵活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内容学习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学习用函数的观点来认识一元一次方程。二、目标分析1.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了一次函数的概念和解析式的一般形式,会画一次函数的图象,而且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建立一次函数模型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对一元一次方程有关知识学生也掌握的比较好。我班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思维较活跃,但处理抽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也是我本节课想挖掘的着力点。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以及前面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技能】⑴理解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对应关系。⑵会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解决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问题。⑶进一步体会数学建模思想。【数学思考】⑴通过对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关系的探究及相关实际问题的解决,学会用函数的观点去认识问题的方法;⑵通过利用一次函数解一元一次方程,提高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解决问题】能运用一次函数和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⑴学习用函数的观点看待方程的方法,初步感受用全面的观点处理局部问题的思想。⑵结合现实模型,将教材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有效激发学习兴趣.3.教学重点、难点为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本课教学重点设置为:【重点】一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关系的理解,能初步运用函数的图象来解决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问题。【难点】一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的理解。【难点突破】本课在设计上采用了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策略.利用类比归纳的思想,由浅入深,让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整理一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并通过逐步深入的课堂练习,师生互动、讲练结合,从而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三、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认知特点,有以下几点在课堂上需要把握和渗透:⑴重视书形结合的研究方法。⑵体现数学建模思想。⑶加强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体会函数观点的统领作用。四、过程设计结合教材知识内容和教学目标,本课分为以下四个教学环节.机动:2分钟环节1创设情境令人瞩目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活动中,我国登山队员把奥运火炬举到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当时在登山队大本营所在地的气温为6℃,海拔每升高1km气温下降6℃,登山队员由大本营向上登高xkm时,他们所在位置的气温是y℃。①写出y与x的解析式(y-6x6)②求出登山队员登高多少km时气温为0℃?解:由题意得6-6x0解得x1(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为教学背景,引入新课,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环节2形成一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1、我先请三位同学做三道题:(1)解方程2x200(2)当自变量x为何值时函数y2x20的值为0?(3)画函数y2x20的图象。2、请问:(1)对于2x200和y2x20,从形式上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2)从问题本质上看,(1)和(2)有什么关系?(3)观察直线y2x20,你能说说(1)和(2)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吗?从数的角度看:求2x200的解,相当于求函数y2x20的值为0时,对应的自变量x.从图象上看:求2x200的解这相当已知直线y2x20,确定它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一般地表示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从数的角度看3、结论:由于任何一元一次方程都可转化为kxb0(k、b为常数,k≠0)的形式,所以解一元一次方程都可转化为:当一次函数值为0时,求相应的自变量的值。(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理解两个问题的同一性)一个物体现在的速度是5米/秒,其速度每秒增加2米/秒,再过几秒它的速度为17米/秒?(解法见书本P39)练习:当自变量x的取值满足什么条件时,函数y3x8的值满足下列条件:(1)y02y-7已知方程axb0的解是-2,下列图象肯定不是直线yaxb的是()yyyy-2OxOx-2Ox-2Ox-2-2ABCD环节3一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的应用例1一个物体现在的速度是5米/秒,其速度每秒增加2米/秒,再过几秒它的速度为17米/秒?(解法见书本P39)例2某单位急需用车,但又不准备买车,他们准备和一个体车主或一国有出租车公司其中一家签订合同,设汽车每月行使x千米,应付给个体车主的月费用是y1元,应付给出租车公司的月费用是y2元,y1、y2分别与x之间函数如下图所示。每月行使的路程等于多少时,租两家的费用相等,是多少元?1每月行使的路程是多少时应选择个体用户?2你能从这个图象中观察出那个方程的解吗?环节4课堂总结由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加以补充说明.1今天学习了什么?有什么和老师、同学探讨的吗?2有什么疑问的地方?(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本节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进一步巩固知识,明确方法.)课后作业教科书第129页第1,2题。板书设计课题:一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1.问题12.问题23.问题3二典型例题例题1例题2◆课堂小结
本文档为【说课稿MicrosoftWord文档】,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hw9370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3KB
软件:Word
页数:23
分类:
上传时间:2022-09-16
浏览量:1